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季节养生 > 月份养生

关于劳动的素材人物事例(关于劳动的素材人物事例50字)

时间:2023-04-10 06:39:33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友整理
关于劳动的素材人物事例(关于劳动的素材人物事例50字)

关于热爱劳动的名人素材事例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热爱劳动的名人素材事例

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938年1月,白求恩来到中国,就马上赶往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我们自己动手干!“,白求恩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地的军民都被动员起来。大家忙着粉刷病房,制作简易床和工作服。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大量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画出了草图,何工人民一起制作。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医生,应该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收益,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进医疗设备。”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克罗克

克罗克的家庭并不富裕,下课后他在一家智快餐店打工。一开始,老板安道命令他打扫桌子,但他没有精力,所以那天他溜回家了。

克罗克向父亲抱怨:“我的理想是当老板,而不是打扫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让他先打扫桌子。克罗克拿起毛巾,在桌上随意擦拭,然后看着父亲,等待他的接受。

父亲拿来一条崭新的白毛巾,轻轻地在桌上擦了擦,白毛巾顿时脏了,特别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打扫桌子是件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你还能做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当老板?”克罗克感到羞愧。

克罗克回到了快餐店。他牢记父亲的嘱咐,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拭s次,每次擦拭方向相同,以免毛巾反复污染桌面。

最后,克罗克得到了老板的赞赏,留下来,接管了快餐店,当上了老板。十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麦当劳。


卧床者为刘秀云老人

在建设新中国的漫漫征程上,涌现出一批批、一个个先进模范人物,他们默默无闻、以身作则、孜孜不倦、鞠躬尽瘁。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栋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一些人已经故去,青山碧水犹记他们不朽的功勋。一些健在的老劳模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在农村、在城镇、在深山老林、在田野坊间,他们依然精神矍铄,今时不减当年勇,散着余热,发着余光,一辈子无愧于“劳模”称号!

刘秀云:“党叫咱干啥咱就干啥”

2017年,刘秀云卸任镇平县贾宋镇桥北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本来想着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她的家依然是人来人往,乡邻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还是跑到她的屋里让她化解,而刘秀云也总能把问题处理的让人心服口服。就这样,她不顾年迈,又担任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直到如今。

刘秀云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永远跟着党走,党叫咱干啥咱就干啥。”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谈起自己从一个黄毛丫头走上为党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老人家慈祥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眼睛里闪动着的光辉熠熠生光,透着质朴,透着精干。

刘秀云生于1942年,1958年初中毕业后,她在大队干部的要求下,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被任命为原镇平县杨营公社李家营大队团支部书记、幼儿园园长, 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别看刘秀云年龄小,她干事情有一股子韧劲,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自己又吃苦耐劳,凡事都要走到前面,受到了广大社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在任杨营公社李家营大队幼儿园园长期间,刚好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这期间,刘秀云积极带领全园工作人员拉土打坯修缮院舍,弄得成天跟个泥巴人一样,有时甚至一连几夜都不睡觉。该园由初期的半托最后发展到全托,服务对象也由开始的78人发展到1900多人,服务半径由原来的一个村辐射到周边的林寨、梁营、潘营、郭营、李家营等八个自然村,后又建起了隶属幼儿园的妇产院、敬老院、浮肿院等,收治了一大批困难群众和婴幼儿,成为了当时省里的一面旗帜。

刘秀云以园为家,成天忙得团团转,没有休息的时候。她经常给幼儿喂饭、洗衣、理发、教歌、跳舞,给五保老人、浮肿病人梳头洗脚、送汤送药。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心里是愉悦的。刘秀云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58年,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妇女联合会召开的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了、、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三八红旗手奖状和纪念章。1960年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卫体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河南作了典型发言,荣获全国文教方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63年,刘秀云因公公婆婆都以年迈,需要照顾,毅然放弃了到地区(现为市)和县里的工作,依然扎根农村,担任了镇平县贾宋镇桥北村党支部副书记,主要从事基层党务、纠纷调解、困难群众帮扶、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工作。桥北村属回汉民族聚居村,回汉村民各占一半,辖16个村民小组,1300余户,人口3800多人,村民关系涉及人情、伦理、民族习惯等显得尤为复杂。面对重重困难,刘秀云没有退缩,她时刻牢记着自己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方便为群众办事,刘秀云要求自己家放弃了吃猪肉的饮食习惯,以至于前来办事、处理纠纷的少数民族群众都一致称颂可以在刘支书家里吃饭、喝茶,这也是少数民族群众对她的最好认可。

从事纠纷调解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是民族集聚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刘秀云坦然地说:“那咱也不怕啥!只要一身正气,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有次,村里一回民家庭发生矛盾纠纷,该家男子手里拿着刀挥来晃去,眼看要事态严重。刘秀云不顾危险,冲到了现场,周边村民都劝她不要上前,刘秀云说:“不怕!”她毫无畏惧地挡在该男子面前,厉声说道:“你把刀收拾了!拿个刀就吓着人了?是班房里饭好吃吗?”该男子见刘秀云正气凛然,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气球,听话地放下了手中的刀,刘秀云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事后,该男子对刘支书打心眼里服气,见了面总是姑长姨短的亲热地叫着,像这样类似的事例,在刘秀云的调解生涯里不胜枚举。

“农村干部面对的就是婆婆妈妈的大事小情,当好调解员也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全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刘秀云因之前去调解纠纷在路上摔伤了,她坐在床上诚恳地说道。

几十年来,经她调解处理的邻里纠纷近万起,化解矛盾上千次,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邻里和睦。由于工作突出,多年来,刘秀云获得了省、市、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又因其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她为“八贤王”。



谈经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