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阳历是农历吗(阴历是农历吗)

时间:2023-10-10 16:28:55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很多人都搞错弄混,到底有什么区别?

文 | 读书君

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可以说很多人对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模糊而片面的。至今,还有很多人对阳历、阴历、夏历、农历等词的理解,还傻傻分不清,以至于闹出不少的笑话。

关于这几点内容,读书君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下面,给大家具体来说说这其中几个词的具体所指和差别。

01 阳历

阳历(也就是公历、西历、太阳历),这是全球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

儒略历

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众所周知,尼罗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它是埃及人的命根子,河流给埃及人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尼罗河每年都有泛滥周期,为此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和天狼星的位置变化,制定了太阳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当时的古埃及人,将每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的日子(大概是在6月15日前后),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古埃及恰好天狼星和太阳刚好出现在同一地平线上。

天狼星位置与体积

当时,人们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以及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将一年分为了泛滥、播种和收割三个季,每个季为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30天,年末剩下的5天,叫“闰日”,如此下来,一年共有365天(这和如今我们以三个月为一季,四个季为一年的划分,多少有些区别)。

这种算法,比如今的阳历少了6个小时,所以大概间隔120年左右,就会多出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如此推下去,大概是400多年后,就会周而复始。

具体来说,阳历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一天的话,实际回归年就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那么就会又多加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大概会多算了三天的时间。

阳历闰年的算法规定:如果公元年数可以被4整除的,那么就算是闰年,反之则不是。阳历规定一年共有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l0月、12月为大月,也就是31天,其余的除2月外,均为小月,每个月为30天。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平年时为28天,闰年时为29天。

02 阴历

阴历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历法,它也被叫为旧历、太阴历、月亮历、汉历、古历等。这里顺带一提的是,在古代,古人将月亮称为太阴,为此又有太阴历之称。

历法

和西方太阳历(公历)的历法不同的是,阴历主要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也就是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一年为12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由于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更容易被观测,为此早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其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阴历的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1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为是一个月,而十二个月就算为一年。不过,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时间是29天12时44分3秒,实际上比29天多一点,又比30天少一些。

为了方便起见,阴历的月份,被分成了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就是大月,为三十天,而逢双的月则为小月二十九天,算下来一年共有354天。

当然,一个朔望月并不是刚好等于一个小月和大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出了44分2.8秒。也就是说,12个朔望月(月)实际要比354天多出8小时48分34秒,这样算下来的话,过了30年就会多出11天的时间。

所以,阴历30年之中,就要安插11个闰年,每到闰年,就会在12月里加多一天时间,也就是说,阴历的闰年应该是355天。

简言之,就是阴历的每三十年里,就会有11年是355天的,有19年是354天的,平均算下来,每年的时间长度就是354天多出8小时45分34秒,如此计算的话,阴历的算法其一年的时间,比回归年的时间,大概短了11天。

看起来一年少十几天并不多,但是若是相隔了十多年的话,那就是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了。用这样的历法算的话,每年的新年,就不一定都是在冬季过的,还可能是在春季,或者是夏季、秋季过的。

由于阴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不大,为此阴历并不常用,通常是一些沿海地区的人们,用来推测海潮涨落。

03 农历

很多人将阴历看作是农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农历,不是完全的阴历,也不是完全的阳历,而是阴历和阳历结合并用的一种历法,俗称阴阳历。

农历虽然和阴历比较相似,都是以“塑望”为根据,但是农历的一年当中,设有24节气和闰月,其年约等于回归年,所以它又具有阳历的特点,所以被叫为阴阳历。

我国古代的各种传统历法都属于农历的范畴,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明万历五年大统历日

只不过,早在古代,这些历法并不叫农历。后来,到了近现代,“农历”这个词才出现,且是因为其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指导着农业生产,因而得名农历。可以说,农历集结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

我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按照农历来定的,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为元旦,秦代时以十月定为新年的第一个月,为此当时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到了汉武帝时期,将首月定在了正月,也就是正月初一为元旦。之后的数千年里,我国的元旦,实际就是农历上的大年初一。直到1912年中华的建立后,才改成了公历,也就是现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公历1月1日是元旦。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公历是西方历法,又叫做西历或西元,有些人将其视为是西方舶来品,这是由罗马教皇在1582年颁行的。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公元”是公历的纪元,纪年上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视为公元元年,其诞生之前那就叫做公元前。6-10世纪,“公元”渐渐成为西方等诸多教国家的通用纪元,之后渐渐被全球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遂叫为“公元”。

公元的缩写是A·D,拉丁语为Anno Domini,其大概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公元前则用B·C表示,也就是英文Before Christ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之前。

04 夏历

关于夏历,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提过,夏历指的是古代夏朝时所用的历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每一个朝代每年的第一个月:正月的定序,是有所不同的。夏朝时,是以夏历正月为正月;到了殷代时,则将正月定在了夏历十二月;到了周朝时,正月则更往回推到了夏历十一月;秦朝时,则以夏历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时,改以夏历正月为正月,后代沿用,一直到了清朝末期。

到了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了公历的形式,不过民间还是一直沿用夏历的传统历法。

阳历和农历之间的一些对比

第一,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阳历,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第二,阳历的每年都固定为12个月,而每个历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这相当来说,就比较容易记。24节气中在阳历中,其日期基本上也是固定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记,且也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不过,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阳历一年12个月的天数是不完全等同的,有28、29、30、31天几种情况。此外,其半年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而农历一年的月的长短,和朔望月基本差不多,月初必朔,月中必望,日期和月有固定的相应的关系,知道了日期,就知道了月相。

参考资料:

陈榕甫著,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上海辞书出版社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编写;顾永高主编,青少年百科天文历法,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谭静主编,子午流注针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过生日过的是阴历还阳历?

你曾经是否想过,生日究竟应该过的是阴历还是阳历呢?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实际上却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人的偏好。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法,让生日的庆祝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我们通常按照阴历过生日,而西方社会则更倾向于按照阳历庆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过“星座生日”,也就是按照对应的星座来庆祝。

过生日的方式不仅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背景,还体现了我们对年龄和成长的看法。阴历生日强调了年龄和时间的变化,而阳历生日则更注重生日的日期和纪念意义。

那么,你更喜欢过哪种生日呢?阴历、阳历还是星座?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都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看似平凡却充满内涵的生日话题吧!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是阳历,那三个节日都是阴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其中,清明节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其日期并不像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那样按照阴历来确定,而是以阳历为准。这一特殊性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究竟为什么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一致,唯独以阳历为基准呢?

要解开这个谜题,首先需要了解中国所使用的历法。中国采用的历法主要是农历,也叫做阴阳合历。而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区别在于,阳历以太阳为中心制定,而阴历则以月亮为中心。每个月的阴历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被古人称为朔日。直到初二、初三时,月亮才会逐渐露出自己的身影,虽然还不完整。在农村地区,人们常说“大二小三,月亮一个边”,这是指在大月份的初二就能看到月亮的一边,而小月份则需要等到初三。月亮在十五、十六的时候最圆,被古人称为“望日”,因此古代人们以月亮的圆缺来制定阴历。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主要以农耕为生,决定何时播种和收获对农业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一个准确的历法来指导农事。古代人们发现阳历最适合农耕需求,这一点体现在大家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上。这些节气,如春雨惊春、夏满芒夏、秋处露秋寒、冬雪雪冬,都是基于阳历制定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每运行15度就形成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十五天的时长。

清明节虽然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它也被纳入了二十四节气中,并以阳历为基准制定。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清明节所处的位置恰好对应了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节点。这些节气作为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时间节点,需要精确的历法来确定,而阳历为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古代中国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即便在科学技术未发达的时代,他们依然能够准确测算阳历和阴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为社会的农耕、农事安排提供指导。这一传统智慧虽然可能难以掌握,但我们仍然应该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包括清明节为何以阳历为准这一问题。作为中国人,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使命。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原先“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巴利语中的乌兰波纳。“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后来“盂兰盆”衍生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佛教这个节日大多是在寺庙集体做盆供祭祀。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几乎在同一时期,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中元”。在道教世界里,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这个过程以魏晋为起点, 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秋尝、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唐会要》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七月十五日有三天休假,此为盂兰盆节的日子,宫廷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史籍留下的诸多记载也证明唐后期此节普遍施行于民间。如陈元初《忆长安·七月》云:“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诗文描述了节日狂欢的场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其繁华喧嚣以至于游人归迟。唐以后,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从宗教走向民俗,节日色彩趋近清明节。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北京青年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