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发源于中国
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
七夕节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七 夕 起 源
七夕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对时间、对数字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牛郎织女传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的传说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牛郎星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颗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颗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七夕 · 诗句
马嵬·其二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七夕唐 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析秋夕
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 习俗】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传统文化等
中新网杭州8月31日电(王逸飞 钱晨菲)8月31日,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的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在杭州举行。从最初评选孝亲人物的省域论坛,到如今成为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慈孝”系列主题活动,这一连续9年举办的文化节到底是个什么“节”?
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现场。主办方 供图
首先,它是凝聚民族“情结”之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慈孝是中华文化的伦理起点,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情结”。而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品牌性不断增强、认可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华慈孝文化节,正是其凝聚载体之一。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在当日致辞时表示,慈孝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成为融入中国人骨血的民族基因,最终沉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及当下,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不能摒弃。特别是在新时代,持续弘扬慈孝文化,不断丰富其内涵,对维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中国前代理主席林政则在致辞时表示,“百善孝为先的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也是两岸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行善可以不高调,但扬善不可以低调。每年台湾也会举行许多公开遴选和表扬孝行楷模的活动。希望两岸之间能够继续携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新社一直以来以向海内外传承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已连续九年主办中华慈孝文化节,推动中华文化如春雨润物般无声内化于每个人的心田,不断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情深和文化认同。”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主办单位之一,中国新闻社党委书记、社长陈陆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
这种凝聚民族“情结”的作用,也体现在慈孝文化传承弘扬的队伍不断壮大。
当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受聘为“2023中华慈孝文化大使”。九年来,已有李玉刚、齐豫、朱哲琴、何水法、赵雁君、赵文卓、叶璇、朱启南、邓亚萍、侯京健、郑培钦等知名人士先后成为“中华慈孝文化大使”,在各领域让慈孝文化得到更广泛、更深层次地传播。
麦家、张凯丽受聘为“2023中华慈孝文化大使”。主办方 供图
其次,它是讲述凡人“品节”之节。
上慈下孝,是一曲延绵于历史的“民族乐”,也是一首藏身于街头巷尾的“凡人歌”。以典型力量弘扬慈孝是中华慈孝文化节九年来的坚持所在,当一个个平凡人的“品节”被看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见。
31日的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现场,“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获奖者登台,包括推着罹患脑瘫的儿子跑过62个马拉松的“逐风爸爸”罗书坚;十多年如一日深夜拾荒资助学子圆大学梦的91岁“拾荒助学”老人王坤森;为16岁以下、预期寿命6个月以内的重症孤残儿童提供儿童舒缓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长沙市蝴蝶之家儿童舒缓护理中心;在泰国开展不分国籍、种族、宗教,包括人类生命中各个阶段困难的救助工作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等。
“逐风爸爸”罗书坚成为“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获奖者。主办方供图
“哪怕你走不远,但我可以把双腿和手臂借给你,带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要我跑得动,我就会一直带着你跑下去”——这是罗书坚对儿子的深情表达;“我不图他们一丝一毫物质上的回报,只希望这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技术和本领,将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这是王坤森对受资助学生的真实寄语……颁奖现场,字字句句,直抵人心。
截至目前,中华慈孝文化节已评出90名(个)年度慈孝人物/团体,让跨越年龄、行业、地域的“慈孝之光”照亮越来越多人,影响越来越多人。
扬善之道,聚沙成塔。当日活动还举行了“让爱回家”寻亲团圆行动启动仪式,中华慈孝文化节主办方联合历届中华慈孝人物/团体和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团圆公交等载体助力寻亲,以期让更多人加入到共筑大爱善举的行列中。
“中华慈孝养老”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第三,它是探讨文化“续接”之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守正创新。探讨如何在慈孝文化的践行中守正创新,是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的重要目标。
如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了“中华慈孝养老”论坛,邀请多位海内外专家就“智慧养老 科技赋能”主题展开交流分享,共探科技赋能下的智慧养老新路径。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作为驻地机构,扎根浙江,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于国家养老事业发展,致力于发挥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搭建集思广益的平台,为‘老者安之’的实现凝聚更多力量。”论坛承办方代表,中国新闻社驻浙机构管委会主任,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社长柴燕菲如是介绍此举用意。
从往年的“后疫情时代的慈孝与养老”,到“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如何应对老龄社会的养老压力”,再到今年的“智慧养老科技赋能”,中华慈孝文化节始终在予老龄以关怀之路上,探寻着时代命题的新解法。
如上种种,是中华慈孝文化节努力以“节”之形式,推动慈孝文化在全社会传承弘扬的探索实践。而以此之“节”,让每一天都成为践行慈孝、弘扬慈孝的“节日”,更是所有活动参与者的愿景所在。(完)
亲爱的同志们:
政治生日快乐!
七月份入党党员
一支部
温琳娜 基金监督科
孟子超 办公室
贾峻麟 办公室
二支部
郜 珺 调研员
李佳阳 养老保险二科
三支部
刘 兵 事业一科
孙 欣 工资福利科
纪 颖 政策法规科
张展肇 政策法规科
四支部:
朱敬华 仲裁信访科
张瑶函 工伤保险科
赵欣楠 就业促进科
入党誓词
生日感言
2005-07-01入党
温琳娜:
作为一名近20年党龄的老员,始终牢记入党誓言,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员职责,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员的先进本色,不忘初心!
2012-07-02入党
孟子超:
作为一名员,我同大家一样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以示珍重生命;另一个是政治生日,表达对党忠诚。转眼间,今年是我入党的第十一个年头,政治生日时刻提醒我要不断强化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做任何事情之前,我更要慎之又慎,决不可越雷池半步。员于我来说不仅是政治面貌,更是一份责任,我会更加珍惜这个身份,牢记十一年前在党旗前宣誓时的誓言,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戒。
2017-07-01入党
贾峻麟:
很高兴迎来了我的第六个“政治生日”,入党6年,时间悄悄走过,回想起入党时豪迈的誓言,依然激动不已。我为我是一名人而骄傲,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员,注重党性修养,牢记入党初心。我将以行动,实践入党誓词中无悔的诺言,不负昭华,继续前行!
1985-07-16入党
郜珺:
正值生机盎然的时节,迎来了我的第38个政治生日,每每回想起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读誓言的那一刻, 就深深的感觉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做为一名中国党员,我深感无比骄傲与自豪。
回顾这38年,适逢祖国高速发展与建设的时期,我的成长经历与时代息息相关,无论是站在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还是躬身于政府机关,做人民公仆,始终牢记当初的誓言,勤勤恳恳工作,堂堂正正做人,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真可谓是:祖国发展我成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难忘的历史时刻,感恩党组织的多年培养与教育,感谢各位同志的帮助与宽容,我将在有限的工作时日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市人社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1-07-18入党
李佳阳:
入党是人生政治生命的开始,是终生信仰的选择。回顾初心,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组织归属感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懈努力。
2004-07-29入党
刘兵: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员十九个年头了。回首来时路,充满了感动和温暖。党组织的培养和关怀、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伴随我一路成长。
十九年后的今天,重温那份昂扬与奋进、铭记于心的入党誓词,写下政治生日感言。我清晰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擦亮自己的身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用自己的所学、所言、所行去践行一个员的操守和信仰,为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7-07-01入党
孙欣:
每年的7月1日对我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天,作为一名员,今年我迎来了神圣的第16个政治生日。回想起刚入党时,在党旗下的郑重宣誓,至今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多年来,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下,我逐渐成长、成熟,始终牢记党员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敬畏组织、敬畏人民,勤奋敬业、扎实进取。今后,我将继续秉持人社为民的服务情怀,以高昂的士气和奋进的姿态,在人社系统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当先锋、作表率,不畏困难、勇毅向前。
2015-07-25入党
纪颖:
又是一年政治生日。对比起我身边那些动辄20年、30年党龄的同事们,我的8年党龄显得那么简单、稚嫩。这8年,也是我从一名机关新人,一步一步成长为科室主力的过程。一篇篇文稿、一项项工作、一个个脚印……就在这一天天的学习和磨练中,我从刚入党时的兴奋、新鲜和好奇,变成今天发自内心的崇敬、热爱和忠诚。每参加一次政治学习,每过一次政治生日,每次举起右手重温一次入党誓词,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神圣,就是心存敬畏,谨言慎行。
责任,就是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使命,就是对党忠诚,无怨无悔。
笃行致远,不负韶华。我,一直在路上。
2017-07-01入党
张展肇: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又一次重温了早已烂熟于心的入党誓词,每次重温入党誓词都能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今后我会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性观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党员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员,为鞍山人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07-07-03入党
朱敬华:
当我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在人社大家庭成长过程中,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员意识,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责任,对待工作,我都是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来完成。二是感恩,用感恩的心对待单位、对待同事、对待他人,做到友爱互助、和谐共处。三是学习,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真正化知识为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人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07-01入党
张瑶函:
在党的102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也迎来了自己的第 11 个政治生日。回首来时路,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党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支持,伴随我一路前行。每每重温入党誓词,总能感受到一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尤其是在目睹全国上下共克时艰、抗击疫情之后,我愈发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人社人,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是我践行使命的方式。只有用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无愧于曾经立下的誓言,无悔于宝贵的青春!
2017-07-01入党
赵欣楠:
今年是我成为中国员的第6年,在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党日活动中,在重温入党誓词的庄严时刻,我依然心潮澎湃,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如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踔厉奋进、行稳致远,为全市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来源:王竟权
编辑:石京晶
校对:刘婷婷、李天一、邹鸿、王竟权
监制:李科军
明日八月初一,老话"八月初一定来年"自古以来一直流传至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传说。这个民俗谚语似乎意味着八月初一这一天的气象现象或某些特殊事件能够预示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说法属于迷信范畴,但背后所暗示的现象却引人深思。
八月初一是农历八月的第一天,也是农历中秋节的前一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农历八月初一正好代表了秋季的开始。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八月初一可以被解读为一年的开始。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月初一被视为吉利和瑞气腾腾的日子。按照传说,这一天是诸神庆典的日子,各种神明都会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福祉和好运。人们相信,如果在八月初一看到一些吉祥的征兆或者经历了一些好事,那么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也会有好运降临。
八月初一为何如此特殊?这是因为在农历中的八月初一,正是农历七月和八月之交,也是秋天的开始。久经沧桑的农民知道,正是在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作物开始丰收,田野的稻穗金黄一片。而这成了他们预测未来收成的依据。他们相信,若八月初一那天的阳光明媚,天空湛蓝,麦浪翻滚,那么来年必将丰收。这个古老的谚语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更是对于人生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早在八月初一这一天,就能预知到未来的命运。这无疑使我们意识到人生中早做决策的重要性,要及早规划和准备自己的未来,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八月初一这一句古话,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自己的未来,关注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命运的安排,而应该主动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只有积极应对挑战,灵活应变,我们才能在八月初一这一天收获成功的丰硕果实。
细细思索,这句古话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八月初一只是一个偶然的时间点,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实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人们却通过观察八月初一这一天的自然现象,借以预测未来。这或许是人类天性中对于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延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类才能够继续前行,发现新天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无论信不信这句话,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八月初一给予了特殊的重视。人们会在这一天提前准备好各种吉祥的物品,比如桃符、香炉和红绳等等,用来祈求好运和平安。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清洁和整理,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和祈福,为未来的一年描绘美好的愿景。八月初一定来年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民间谚语,但它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福。无论是从实际意义还是文化内涵来看,八月初一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而我们作为现代人,或许无需完全相信这句话,但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希望和动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进。
我们可以从时间选择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谚语。八月初一正值夏末初秋之际,天气多变,时而炎热,时而凉爽,时有阵雨。这种多变的天气情况可能与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有关。如果八月初一那天阳光灿烂,天空湛蓝,或者是下了一场大雨,大地湿润清新,这可能预示着来年的市场、农作物等都会蒸蒸日上。如果那天刮起了狂风暴雨,这可能意味着来年将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人们认为通过观察八月初一的天气状况,可以预测未来一年的发展态势。
老话中的“八月初一定来年”,其实是指按照农历,八月初一是一个农作物转型期的开始。在这个时候,一些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阶段,而另一些则已经开始凋零。可以说,八月初一代表了一年中的转折点。为什么说“八月初一定来年呢”?这句话的寓意在于暗示了一种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农作物在经历了一个季节的成长后,到了八月初一这一天,开始了收割与种植的循环。农民们相信,如果能够在这一天好好收割农作物的话,就能够保证明年的丰收。
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广义的含义,即“八月初一定来年”的说法还可以引申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希望。在中国文化中,八月初一被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里,做好了一些特定的事情,就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好运和福气。这句老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进行了引导。
无论怎样解读,“八月初一定来年”这句老话都是一种寄托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预期的表达。它呼唤着人们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待事物要有耐心和毅力。除了天气的变化,八月初一这一特殊日期还与农事、民俗等相关。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八月初一是农民们农忙的时候,也是农产品丰收的季节。民间认为八月初一农作物是否成功收割,也将对未来一年的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如果八月初一农作物丰收、庄稼茁壮,预示着来年将会是一个富饶、丰收的年份。若八月初一作物凋零,那么来年可能会面临匮乏和困苦。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入手。所谓“八月初一定来年”,是指八月初一这一天的天气情况可以预示着未来一年的天气变化。换句话说,当八月初一这一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人们则相信接下来的一年天气晴朗,农作物丰收。而如果八月初一这一天多云或下雨,人们则可能预示着未来一年的天气会比较阴沉或多雨。这种观察天象来预言天气变化的思维方式,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并不罕见。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表面层面理解这句谚语。“八月初一定来年”不仅仅是关于天气的预测,更是蕴含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期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月初一被视为中元节,是承接七月鬼节和接引斋的重要日子。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人鬼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最为频繁。如果在八月初一这一天不仅天气晴朗,还意味着除了丰收之外,人们的祖先和鬼魂们也能保佑他们,给他们带来幸运和好运。
“八月初一定来年”这句话除了传达天气预测的信息外,更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它温暖了人们的心灵,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勇气。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于命运的积极态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体现,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后代。“八月初一定来年”只是一个民间的俗语,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传达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一种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些启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相信明天会更好。
八月初一还在民俗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这一天是祭祀祖先和神明的重要时刻。人们携带着香烛、酒食等供品,前往宗庙、祠堂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因为这一天对于祖先的祭祀非常重要,所以也被认为与未来的发展有所关联。人们相信,只要得到祖先的祝福和庇佑,未来一年将会平安顺遂。
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这样的传说和迷信并没有科学依据。八月初一是否能够真正预示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的。这个古老的谚语仍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思考。无论是否相信,人们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去预测未来,并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做出更好的规划。中秋节是中国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一天,明亮的月亮高挂于天空,家庭团聚,在月下品味中秋美食,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人们常常以中秋节为契机,祈求明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追求吉祥和避邪的习俗。农历八月初一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的祝福中,蕴含了未来一年顺利、平安和幸福的祝愿。也许这只是一种民间迷信,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追问与期许。“早看早知道”这个片语也引起了广泛的围观。它暗示着人们对未来的好奇和探索,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需要做好准备,并对未来提前有所计划。这种积极的心态和追求,使得这句话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八月初一定来年”这句老话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们对未来的渴望。通过这句话,人们希望在古老的传统中找到一种指引未来的力量,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无论这句话是否迷信,它都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与对未来的追问,让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信心。在明日的八月初一,或许我们可以抬头看看天空,仔细观察这一天的气象变化,思考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而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反思过去的一年,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一年制定目标和计划。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无论未来如何,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智慧,才能收获最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