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内脏五行(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时间:2023-10-16 06:16:53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五脏相生相克,原来蕴含着这么多养生之道!

五脏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各司其职。

如清代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中医讲五脏相生

由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支援等意思。有时候,这种关系称为母子关系,就如母亲生下婴儿一般。

例如,火生土,火为土之母,对应地说,心是脾的“母亲”,因为心能支持及促进脾的功能。

如果心肌梗死患者倒在厕所里,一种情况是排便过于用力;

另一种情况是吃饭吃得太多了,中医把气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都说人活一口气,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如果吃得太多,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

我们知道,心火生脾土,心和脾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脾胃需要更多的气的话,就会从心那里“夺气”,中医叫做“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这样会导致心气不够,进而引发心脏病。

所以心脏病患者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不要便秘;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

放在四季养生中,五脏相生的道理就更好理解了。

比如说,按照中医的道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春天过后是夏天,木生火就是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春天若能把肝血养好,夏天暑热、阳气太盛的情况就能减缓,气血就容易平衡。同样的,秋天过后是冬天,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滋肾,为冬天阳气的伏藏打好基础。

二、中医讲五脏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表现在人体中就是: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上济,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得太过,即火克金。

五脏相生相克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

《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因木克土,故肝病暗伏克害脾土之机。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

这就是“治未病”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补脾气,唯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木生火,肝为心之母,肝病还可以影响心,肝病是这样,其它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中医有“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虚补肾,因为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中医称之为“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

而肝肾阴虚是消渴症、高血压、中风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这些病都需要肝肾同治,如肝实泻心,因为木生火,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比如说,一个肝火旺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日常可以吃苦瓜来降心火。

根据相克关系,中医有“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如肝克脾,肝气亢盛表现为强,必须泻之,脾气虚表现为弱,必须补之。一泻一补,阴阳得以平衡,人体才会健康。

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虽各有各的职责,但谁也离不开谁。

中医入门必背:心肾脾肝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五行是中医的基础是了解中医的学习中医的必会内容!无论你是要学习中医还是想要了解中医,都建议你好好看看这些内容!

(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3)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详情>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2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6)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肝的疏泄功能:

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活动;

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32)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33)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

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8)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