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梦见输液(梦见输液回血是什么预兆)

时间:2023-10-11 17:34:18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梦境反映身心状态|为什么梦里我要输血?那是梦在劝你休息

梦境简述

梦到我和妹妹去医院做个血液检查。

妹妹在我前面,护士给她扎针,挂一个吊瓶抽血,让她等到吊瓶里的血满了再过来。

轮到我,我很紧张,感觉针比以前那种抽血的针大一些。听到护士边做准备,边和旁边的护士聊天:“有些病人就是太焦虑了,结果上来就晕倒了。”我本来就很紧张,听她这样讲就更紧张了。

等了好久,都不见护士过来。后来我累得快睡着了,眼睛困到睁不开时,护士才过来下针。

这时,我发现自己居然不是在抽血,而是输血。

针就扎在接近手肘的位置,护士很用力地把针扎进去,一开始我担心会很疼,结果一点也不疼,我这才放松下来。

手肘上缠了透明胶带,保持九十度弯曲不可以动。我很累爬不起来,眼睛还是困得睁不开,感觉周围都是亲戚朋友,可喊了半天都没人扶我。

等有人过来了,我就被扶着走到一个过道上,找了把红色靠背小椅子坐下来,发现自己输血的手,竟然一点血色都没有,干瘪苍白,像具尸体的手一样……

01 梦中人物说的话,是重要线索

这是我一日中午做的梦。那天上午我感到极度疲劳,没吃午饭直接睡了。

整个梦境给人的印象是,活力枯竭,能量损耗特别厉害。核心情绪是紧张、焦虑。

梦中人物说的话往往是很重要的,他是替潜意识传达讯息的。

这个梦境里,出现了一句话:“有些病人就是太焦虑了,结果上来就晕倒了。”

这句话就是潜意识给我的提示。

我近期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累加承受了很大压力,并且十分焦虑,精力的大量消耗,还导致了头晕的情况。

常常回到家里就倒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半天起不来。

就像梦里的我,一上来就困得快睡着了,想睁开眼睛都睁不开。

02 抽血还输血,表达的意思都是:你需要休整

梦里做血液检查的是我和妹妹。

潜意识做这样的编排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这段时间,妹妹一直在为了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备考。这次考试她十分重视,从怀孕到生娃休产假期间,都不曾放松过。

而我也在为了提升工作能力学习写作,挤出有限的睡眠时间、工作不太忙的间隙,听课、查资料、完成作业。

写作是一件需要同时投入情感和脑力的事,所以,我每完成一篇稿子,都需要很大的能量。

潜意识就这样灵活选用这个素材创作了这个场景,告诉我,这个月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亚于妹妹备考强度,我因此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需要的是补充能量,好好休息,并不必为此感到内疚不安。

03 最累的时候求助却无人回应,是无助感的体现

在忙碌不已、疲惫不堪的时候,能给我支持的人并不多,或者说,我期待能从家人那里获得的支持和鼓励,很少。因此常常会有无助的感觉。

这种无助感,在梦里也有呈现,就是我怎么喊都没人过来扶我一把。

还好,这种无助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老公果断离职,结束聚少离多的日子,在这个国庆长假承担起照顾我和孩子的责任,孩子的病好了很多,我的疲劳状态也缓解不少。

这件事被呈现在梦里的情景就是,在输血(补充能量)期间,有人过来扶着我去休息了。

当我知道,以后一家人又能团聚在一起,心里的安定和踏实,无以言表。

那一瞬间才发现,我想要的幸福,很简单。

4 你的身心状态如何,梦会告诉你

如果忽视自己的愤怒并不愿表达,多会梦到追杀。身心极度疲劳却没有及时休息,多会梦到枯竭的环境。状态平和,梦境也多是平静的。

梦会呈现潜意识对自己的认识,它以一个一个意象展现出来。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梦中,我们更真实。梦是潜意识的展现,而潜意识永远不会欺骗我们。相反,为了感觉好一点,我们的意识会故意欺骗我们。”

我们已经很习惯用逻辑用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解释现象,久而久之就忘了如何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身体却记得那些说不清楚的难受、愤怒失控、在某个场景莫名其妙自然滑落的泪水。

为了获得成功,我们信奉“轻伤不下火线”,我们习惯亚健康生活方式,害怕翻开自己的体检报告,我们忽略病痛,逃避面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梦则以图像的形式,把这些讯息再次强调一遍,尽职尽责地告诉我们当下的状态如何,问题出在哪里,甚至提示如何解决。

直到我们不再当一只把头埋在沙土中的鸵鸟。

个人简介:芸草,一位手持心理咨询师证书,喜欢释梦,有点文艺情怀的文字工作者。希望通过文字,通过释梦,通过坦诚的自我剖白,与你在心灵深处相遇。

女性喝水的正确时间,选对适合喝水美美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见的水对女性朋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天及时的补水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加的年轻美貌,以下就是女性喝水的正确时间。选对再适合喝水的时间喝水,可以让皮肤变得美美哒。

女性喝水的正确时间

一天中,早上七点到九点、下午二点到五点是喝水好时机,可以前一天用保温瓶装满500cc的热水,隔天起床就喝。下午2点到5点是膀胱经运行之时,也是排毒的最佳时机,会喝足800-1000CC的水,到了晚上几乎不喝水。

一个人一天喝水量的多寡与频率,要视排泄量而定,但无论如何,一天至少要喝4次水。根据自然疗法时间能量营养学的规律,一天中第一次需要喝水早上起床时,因为在大约八个小时的睡眠中,体内水分因流汗、形成尿液而耗损,血液呈缺水状态,所以最好先喝水。接着,进办公室后,马上倒600cc的水备着,有空就喝,最好要在午餐前喝完;下午4、5点,再补充些体内水分;下班回家后或是晚上睡前最好也要喝水,只过,小孩、老人睡前最好避免喝水,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另外,运动或大量流汗后,即使没有感觉口渴,也一定要补充水分,或者视个人需要和习惯,交替补充水和运动饮料。

但是,究竟该喝多少水?八杯水不是放诸四海皆准,体重越重的人越需要大量的水来代谢排毒,最简单的计算方式就是把体重乘以30,就是个人需要的CC量。

1、起床后:早晨起床后适量多饮些水,可补偿夜间水分的消耗,对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2、三餐前约1个小时:餐前约1小时空腹喝水,可使水分补充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应体内对水的需要,保证分泌必要的、足够的消化液,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同时可以不影响组织细胞中的生理含水量,还可以避免临睡前口渴饮水,导致起夜、第二天眼睛肿等。

3、上午、下午工作间休:工作期间喝水,可以补充由于工作流汗及经尿排出的水分,而且体内囤积的废物也会因此顺利排出。

4、下班时:离开办公室前喝一杯水,能够增加饱足感。

5、睡前2~3个小时:这个时间饮水可以冲淡血液,加速血液循环。

喝水的好处:

1、防止老化:人体七成是由水组成的,其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所谓老化,就是干燥的过程,人体一生的含水量由80%开始到50%为止,水分流失量会与年龄成正比。

2、缓解感冒:感冒时,最好每天能喝二、三千毫升(CC)以上的水,这样能将病毒和其所产生的毒素经尿液排出。流行性感冒滤过性病毒多在低温、低湿环境滋生,保持居家环境及体内的湿润,即可减少传染机会。

3、退烧:发烧时,医师常给病人打点滴,将大量的水分直接送入体内,这样可立即减轻发烧,达到退烧的效果。

4、减肥:吃饭前,先喝杯水或一碗汤,可减少饭量,对控制体重有明显的帮助,从而防止发胖。美国科学家罗伯逊博士实验表明,每日饮水8至12杯,便能每周减肥0.5公斤。而饮冷水最好,因冷水易为组织吸收,可消耗热量,餐前饮水,便有饱满感,可减低食欲。冷水还能使血管收缩,减慢脂肪吸收。

5、护肤美容:皮肤的美丽在于水分与油分的平衡,保养皮肤主要的目的即在“保湿”,保持皮肤适当的水分与油脂,让皮肤光泽有弹性。

6、便秘者经常喝水可使肠腔内保持足够的水分软化大便。

7、患有膀胱炎者最好多喝水,可大量排尿,不但可以把细菌除去,对于泌尿系统中有毒物质甚至尿中的致癌物质也能一并带出,且尿液经常排空,细菌即无法繁殖。

8、患泌尿道结石者,大量摄取水分可加速结石排出,并减少结石再发生。

缺水的症状:

1、便秘

摄取食物后,食物中的营养素被人体吸收,剩下的残渣被慢慢压缩后,移动到大肠。如果体内水分不足,大便在通过小肠和大肠时,会变得又硬又圆。而且缺少润滑剂,其移动速度将变得缓慢。这样就出现了便秘。

同时,尿液会变黄。随着血压下降和身体组织缺水,脱水者的肾脏会浓缩尿液甚至阻止尿液产生。尿液浓度随之增加,其颜色也会逐步加深,严重时呈深黄色甚至琥珀色。

2、头痛头沉

脑细胞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新陈代谢的毒性废弃物,但脑细胞本身却不能忍受这些酸性物质,因此会及时把废弃物清理干净。

这也是大脑拥有水分配给优先权的原因。当水分不足时,大脑为了清理废弃物,下达指令给自己输送更多的血液。头沉就是这种信号。如果增加的脑血流量无法满足脑细胞的水分需求,甚至会出现偏头痛。

3、头晕目眩

缺水其中一大关键信号就是快速站起时,突然头昏眼花。导致头晕目眩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身体没有宿疾,营养摄取得也均衡,那么很有可能是体内缺水导致的低血压。人体血液的94%由水分组成。水分不足会使血压下降,血压下降会减少进入大脑的血液量,造成某种脑缺血症状。大脑缺水时,人就会像缺氧一样感到眩晕。

4、无端感到烦躁、焦虑和忧郁

心烦或焦虑、忧郁等情绪是大脑前额叶告诉我们自己的活动区域内水分不足的信号。当体内缺水时,由于不能生产出充足的尿液,身体只能挪用部分核心物质作为抗氧化物质来处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垃圾。它们被用作中和肝脏毒性垃圾的抗氧化物质。如果你无端感到烦躁或忧郁,请慢慢喝两三杯水。这样很快就能沉下心来,并恢复平时的心态。

5、消化不良

食物进入口腔后,唾液中的消化酶在咀嚼过程中将食物变软。食物通过食道、胃和小肠时,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小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溶于水中,变成易于人体吸收的形态。缺水会导致众多身体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和淋巴系统、肾脏等失去正常的活力,特别是从头到尾一直需要水的消化过程更容易受到影响。

6、有体臭

清除体内毒素是皮肤的功能之一。皮肤就像筛孔很细的筛子,当水分通过这些筛孔蒸发时,体内废弃物会随着水分一同排出体外。废弃物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水分不足将提高其浓度,使体臭加剧。

7、不能熟睡

口渴会使人经常从睡梦中醒来,而且缺水还会让人感到燥热,无法熟睡。由于不能获得深睡眠,睡觉时会持续做梦或做噩梦,身体也会隐隐酸痛。

8、记忆力降低

如果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水,大脑将无法获得所需的氧气和营养,脑细胞功能就会下降。如果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其恢复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将会下降,记忆力自然也会降低。比这个更严重的是,血液循环障碍将导致水分供应不畅,脑细胞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受到损害。

悲欢与成长 记那些走出隔离病区的青年医疗志愿者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月2日起,团襄阳市委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疗志愿者支援战疫一线。

2月7日起,这些曾在医疗一线奋斗过,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医护工作者们,陆续返回“战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续奋战了17天,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

3月8日,首批完成支援任务的医疗志愿者,结束14天的隔离观察,即将重回原本的生活轨道。

2月10日,记者首次采访襄阳市支援一线的医疗志愿者。时隔26天,记者对这群年轻的战士进行了回访。

郝泽昱制图

每天清晨,阮蓓蓓还是会惊醒。

惊醒的源头不是早已关掉的闹钟,而是做梦,被吓醒。

虽然已经撤出隔离病房14天了,可阮蓓蓓觉得,生理上的压力依旧如影随形。

在隔离安置的酒店房间里,只要没有睡觉,她依旧喜欢把电视打开,再将画面声音略微上调一些。

这是从上岗第一天,阮蓓蓓就养成的习惯。“并不是想看电视,只是有声音,会更有安全感。”

她看过每次惊醒的时间,总是在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那是平时上早班,需要起床的时间。

这是长期紧绷的战斗给身体留下的印记。哪怕不用再穿上厚重、闷热的防护服,阮蓓蓓的改变还是毫无悬念地发生了。

温暖

离开隔离病房的这些天,阮蓓蓓还是会想起那个白白胖胖的年轻人,那是一位与她岁数相仿的男生。“我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一眼就看见了他,特别白,又有一些微胖。他的名字中有个‘帅’字,可我总觉得可爱这个词更适合他。”

这个可爱的男生,在与新冠肺炎抗争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他发烧的症状总是反复,基本每天都在持续中低烧。

每次进入隔离病房时,阮蓓蓓总会先去他的床位前给他测量体温。由于穿着防护服,甩温度计的时候不好掌握力度,稍微用力过猛,防护服就会绷开。他总会接过温度计,自己甩好,再放到腋下。

不止甩体温计这一个细节,在阮蓓蓓的印象中,每一次端着输液盘进出他的病房,是不用自己开关门的。只要没在输液,他总是会下床,帮着把门打开、关上。

“其实,不光这一位患者,在隔离病区的工作,温暖是处处存在的。有一位50岁的大叔每天都会问我要不要喝点牛奶,虽然他知道我是喝不了的,但依旧不厌其烦地问我,这近乎成为了我们的默契。他打的是留置针,有时,像贴胶布、冲管这些简单的工作都是他配合我一起完成。”阮蓓蓓觉得隔离病房的每一位患者都是自己的“战友”,“我们只有一个敌人——新冠肺炎,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健康地走出去。”

在隔离安置的酒店,曹旋的房间在阮蓓蓓的旁边。离开隔离病房的这些天,她同样睡得不好,无论前一晚睡得有多晚,第二天仍然会失去困意。

曹旋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将手从被子里抽出来去枕头旁摸索手机,不顾手机屏幕的强光给眼睛带来的刺痛感,便开始搜索疫情的相关消息,她觉得似乎只有看到不断向好的疫情数据,残留的精神压力才会逐渐消失。

压力之外,有位独自一人留在病房的患者给曹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病房的病友因为病情变化相继转走,独处一室的他却出奇的乐观。”

面对没有特效药的新冠肺炎,患者积极的心态作用是巨大的,本想给患者予鼓励的曹旋觉得自己才是受鼓舞的那一方。

“因为考虑他一个人在病房也没有说话的伴儿,无论我们谁在病区都会去和他多聊几句,可每次还没说上几句,他就一口一个谢谢,有次我和他开玩笑,‘不少人康复出院后都去捐了血浆,你康复出院可别忘记了。’ 因为我戴着眼罩,他也看不见我的表情,就特别认真地连着说了好几个‘一定’。”

此前,还没有报名参加医疗志愿者的曹旋不喜欢看各种纷杂的新闻内容,但最近,她总是愿意去看看描写一线医护人员的文章,“我觉得自己变得感性了,也许只有体验过、战斗过,才能懂得,什么是感同身受。”

轻松

卜若男这一次接受采访时,没有再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轻松。

2月24日晚上9时前后,刚下夜班的卜若男接到传染病医院护理部主任的电话,“现在仍在病区治疗的患者不多了,好几个病区都要合并在一起,你和你的小伙伴们可以休息了。”

短暂的惊讶,卜若男让身体倒在了床上,她是最早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疗志愿者,那时,医院正处于患者最饱和,医疗人手却最缺乏的阶段。

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其中四个小时,卜若男是在隔离病区度过的。“一般不进入病区的时候,我是穿着棉质的日常隔离衣,一旦换班进入病区,我就需要换上全封闭的防护服。”当时,一线的防护用具仍然稀缺,进入病区的前三个小时,卜若男就不会再喝水了。“上厕所就需要脱下防护服,一脱就浪费掉一件,这种成本太高。”

如今,卜若男不愿再过多回想隔离病区内的经历,她更愿意享受来之不易的如释重负。

隔离观察的这14天,虽然睡得不踏实,但是卜若男终于可以在床上耗到早上九、十点钟,她觉得哪怕睡不着也要在床上多躺一会儿。

和卜若男在同一个病区工作的杜成威也已经习惯了一天都在酒店房间的生活,但他是不甘心的,“没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还是会有些失落。”

23岁的他脱下防护服,走出隔离病房,有着和大多同龄人一样的爱好。打手机游戏、做运动、看电视,和朋友在社交软件上各种闲聊,像一个个碎片填充着他突然慢下来的生活。

已经习惯夜班的他,这几天总会和朋友们“开黑”到深夜,也会煮上一碗泡面或者来一份久违的自热小火锅来打发睡不着的夜晚。

相比一个人窝在酒店的房间吃泡面,吃小火锅。杜成威更加期待一个特殊的约定,“我负责的病区有一位康复出院的老爷爷,离开病房时专门把我叫到一旁,他对我说,‘小杜,等疫情结束了,我回去一定要请你小子吃饭。’”

“我想这是对我此前的工作最好的肯定。”

父母

与杜成威的失落比起,唐静显得格外的不服气,“我当初来到一线,就想着一定要等到疫情彻底结束再回去。”

提前撤出一线,唐静还是会回忆起自己最后一个中班。

那天有19个病人康复出院,恰巧又是换班的时间,病区里只有唐静一个人,她不得不先把病人送到楼下,等待专职人员过来接应后,再回到病区。“可能是没有提前沟通好,负责接应的人来晚了,我在一楼多滞留了一会儿,也不知道换班的同事是否已经进入病区。”把出院患者转送走后,唐静是一口气冲回五楼的。

这种风风火火的性格,唐静觉得夹杂着父亲的影子,“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我报名参加志愿者时他就非常支持。”

反而是和唐静关系一直紧张的母亲有些不同意。自从她来到病区一线,母亲和自己的关系没有征兆地缓和了。“电话每天都不会少,吃了什么、睡得怎么样、累不累,事无巨细,生活上的一切,她都会过问。”

阮蓓蓓也与父亲的转变“撞了一个满怀”。“他一直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可情人节那天,他破天荒地用微信给我转了520元,并且叮嘱我保护好自己。”

她记得以前自己去单位上夜班哪怕下雨父亲也不会送自己,可这一次去隔离病区报到前,父亲专门将自己拉到一边悄悄说,“你去一线,我没有办法送你;你要回家的时候,我一定想办法亲自去接你。”

阮蓓蓓解除隔离的这一天,正好是妇女节,父亲又发了两百元的红包,只不过这次没有再叮嘱自己做好保护,而是简单的一句,“收拾好了告诉我,我来接你回家。”

父母关切的电话是随着孩子们离开病区后开始不断减少的,隔离观察的这些天,志愿者和家人的沟通基本都变成了微信,三四天才有一个电话,通话时父母的语气也格外轻松。

除此以外,记者见到的每一位医疗志愿者都会谈到一种感觉——这是第一次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此清晰厚重。

未来

吃不习惯盒饭的卜若男格外怀念父亲做的饭菜,疫情结束后她还是想重新回到护士的岗位。

仍然期待疫情快些结束,好尽早回广州复工的杜成威觉得工作上的困难与不顺心都不再是问题。

曾经和母亲关系一度紧张的唐静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生活,关心父母。

依旧睡不好的阮蓓蓓和曹旋就想回到家睡个好觉,其他的什么也不要想。

疫情暴发以来,团襄阳市委共向一线输送54名医疗志愿者,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故事,也只是无数青年在这场战疫中的缩影。历经疫情的这代青年也许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记者 刘逸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