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壬排盘

五台山五爷是谁(五台山五爷是谁的化身)

时间:2023-10-01 21:08:26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五台山的“五爷庙”最灵验?

“五爷庙”,也称五龙王殿,又称万佛阁,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始建于清朝,年间重修时新增了殿外前庭。关于“五爷”的来历共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五爷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为五爷比各寺庙里庄严肃穆的菩萨更亲近群众,所以他也便成了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的产物。信众们但凡有个大事小情,都愿到庙里和五爷说说,因此五爷也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

第二种说法是: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圣衍。相传在清朝之前,五台山原名为“五峰山”。当地气候异常恶劣,夏天酷暑难当,冬天滴水成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文殊菩萨在到当地传教时,不忍看百姓受苦,便去东海龙宫借来了一块清凉的宝石—歇龙石。说来也怪,歇龙石一入五台山,当地气候立即变得冬暖夏凉,四季宜人。

正当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百姓满心欢喜时,龙王的五个儿子找来了。原来,这歇龙石是他们在播云布雨回来后驱署纳凉之物。五位龙王听说文殊菩萨将宝物借走了,怒不可揭,立刻赶来索取。为此还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了五座平台。但文殊菩萨也是神通广大,很快便降服了五位龙王,并让他们驻守五座台顶。而咱们口中的这位“五爷”,则被文殊菩萨安排在了最高的北台。

五爷在被困后没有意气用事,而是精心的为五台山的百姓耕云播雨。当地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便为他建造了庙宇,五峰山也从此改名为清凉山。据说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在前往五台山寻父的过程中迷了路,也是靠五爷的指点才走了出去。后来康熙为了回报五爷,也为了百姓祈雨方便,便在万佛阁修建了龙王殿,把五爷从北台请下,供奉在殿中。而五爷与其他佛祖、菩萨最大的区别就是,五爷爱看戏。因此,当地百姓在五爷庙的对面为五爷修建了一座戏台,每逢农历六月便为五爷唱几场大戏。

五台山,五爷庙里到底供奉的是谁?为何许愿最灵验,上香有何讲究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主智慧。

但是五台山人气最旺的、最灵验的却是五爷庙。每一次去五台山,五爷庙跟前都是人山人海,许愿的、还愿的、祈福的人群络绎不绝。从来往的车辆能够看出,外地的香客非常多。

五爷庙与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相依为邻,地处五台山景区的核心位置。最初五爷庙位于五台山的北台,后来为了方便人们祭拜,搬迁到了现在位置。创建于清朝,时期有修建。

据说在五爷庙许下的愿,三年必灵。另外清晨敬香最有灵气,所以五台山“五爷庙”从清晨四点到九点,庙里庙外人流涌动,数以千计。

五爷庙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五台山叫作五峰山,五座山峰高耸入云,山峦起伏,纵横连绵。境内沟无泉水,山不生草。盛夏酷暑,干旱无雨,寸草不生,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文殊菩萨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就去东海龙宫去借歇龙石。东海龙王碍于情面,将歇龙石借了出去。可是等到龙王的五个儿子回来后,五个龙子却不同意。

原来歇龙石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每次行云布雨归来后休息的地方。龙王的五个儿子听说歇龙石被文殊菩萨拿走,便怒气冲冲,腾云驾雾来到了五峰山。

他们摆动龙体四下寻找,把五峰山撞得地动山摇,眨眼间五座山峰不见,变成了五座平台,于是五峰山变成了五顶山。文殊菩萨见五条青龙如此作恶,便念咒语将他们一一收复。

后来五条青龙痛改前非,一心向佛并在文殊菩萨面前发下大愿,誓愿生生世世追随文殊菩萨,守护五台山,于是他们便成为了五台山最重要的护法。

皈依文殊菩萨后五条龙分别被分配到了五个台顶,龙王第五个儿子五爷面相乌黑,人称黑脸五爷,被分到了五座峰的最高峰北台顶。

直到现在,北台顶还有一座祭祀五爷的黑龙祠,祠旁波光粼粼的黑龙池就是他的家。以前祭拜五爷,需去北台,北台道路险峻,气温严寒,朝拜十分不便。到了清代,人们便在万佛阁里修建了这座龙王殿,并又经过的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五爷庙的香火为何最旺

每次去五爷庙烧香,都是需要排队的。平日里香气氤氲、香烟袅袅、人声鼎沸。今年因为疫情不能有明火燃烧,但是用香祭拜的人仍是络绎不绝。

五爷庙的香火之所以最旺,一方面是因为许愿五爷最灵验,另一方面因为五爷是财神的化身。五爷在民间也被誉为财神,护佑众生敬财、求财、招财、护财。

五爷,是南海龙王第五子圣衍,相传为了护佑信众财源广进,佛祖赐予圣衍一尊应化五身的法力,分别掌管东南西北中五路财源,护佑居住五方的信众招财进宝,亲赐“金元宝”、“财源库”、“聚宝盆”三件招财法器,令其掌管人间财富分配,统筹天下财源流通。

神通法器"聚宝盆",护佑信众护财有道、富贵传家。有了佛祖的慈悲加持,圣衍有求必应,应之必灵,深受百姓欢喜,人们亲切地称祂为"龙五爷财神"。

五爷庙上香的具体方法

说到上香的具体方法,很多读者可能都略知一二,但具体的方法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

请香开封后取出中心一把香,双手捧香去点香台点燃,然后双手捧高香举过头顶先拜五爷,拜就是弯腰鞠躬,再向东南西北四方鞠躬,意在五台山台怀镇四方大山都有佛。

一、礼拜前,要先上香后拜佛上香时,没必要一定站在佛像正对面,只要是用虔诚之心去礼拜,什么位置都可以,因为佛具有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所以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

二、上香时,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第二,三指)把香杆夹住,其他三指合拢,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托着(顶着)香脚,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就在眼前,正在接受上香供养。

如果人很多时,可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闭眼许愿,接着把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三拜(举香的手不得低于下身),再右转,面朝东方(一般佛殿的门是朝南的)。然后再朝南、朝北依次作揖、三拜。

三、作揖三拜完后,即可用左手将香插到香炉内,(因为佛教认为右手杀生,不干净)。

四、最后到五爷殿里磕头许愿。(报自己的名字、住址、许什么心愿、愿望实现后什么时候过来还愿)。这样一系列的祭拜就算完成了。

另外,除了用香之外,还可以用灯、花、水、果等等供佛。灯,表示光明及智慧;花,表示相好庄严;水,表示心水、净水,寓有水净月现,心净佛现之意;果:表示菩提之果,即现在供果是种下菩提之因,将来可结出菩提之果。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读者们,关于“五台山五爷庙的香火”,大家有何见解?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为何核心区域却有座五爷庙,五爷是谁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的大山组成,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其中有五座山峰环环相抱,形成了平坦开阔的峰顶,远望“有如垒土之台”,故此得名。

五座山峰中,最高海拔超过3000米,最低海拔也有2400多米。在五台山的北部阴谷处,有着常年不化的“千年雪”和“万年冰”。因此,五台山也被叫做清凉山,尤其是在盛夏酷暑之际,这里反而清爽宜人,成为了著名的避暑胜地。

(五台山上的五爷庙)

五台山庙宇林立,五爷庙在其中并不算大,原名为万佛阁。它占地面积只有2040平方米,坐北朝南,殿堂房屋30 多间。

整座五爷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多是清代重修以后的遗址,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组成。

五爷塑像就位于整座寺庙的核心建筑龙王殿中。小巧精致的殿中,终日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现在的龙王殿始建于清朝,到了6年的时候,殿内已游人如织,人头攒动,无法满足游客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殿宇得到了扩建。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传言五爷不满意龙王殿狭小而破旧,给庙中方丈托梦,指示“重建殿宇,再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方丈和地方上的甲长不敢怠慢,赶紧想办法集资,筹措到了重修了龙王殿的足额资金,将原来的卷棚顶改建为重檐歇山顶,并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

同时,为了让传说中的五爷满意,工匠们又在柱础、 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镂刻龙、凤、狮、麒麟、人物、花卉等图案,使昔日的小殿一下子变得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这个传说也许源于人们对五爷的崇拜,其实和重修龙王殿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在五台山的所有寺庙中,就属龙王殿最受游客欢迎,名气最大,而且香火最为旺盛。除了善男信女们每月的固定时间上山朝拜外,庙里还会定期举行庙会,天长日久后就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的朝山活动。

(文殊菩萨像)

那么,龙王殿中的“五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如此世受香火呢?

这个五爷是五台山特有的神灵,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关于他为什么会来到五台山,源于民间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五台山气候恶劣,荒凉炎热,百姓苦不堪言。善良的文殊菩萨为了拯救百姓,就来到东海龙宫,向老龙王借取清凉石,并将它放置在五台山顶。

从此,五台山上草长莺飞、清凉宜人,不但成为了百姓们避暑的绝佳圣地,而且风调雨顺,当地百姓们丰衣足食。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老龙王有五个儿子,就数老五性情火暴,加上面色漆黑,大家都叫他黑脸五爷。这五个儿子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外出播风布雨,回到龙宫后难免又累又热,五兄弟就会靠在这块清凉石上小憩片刻,马上暑热消退,浑身舒坦。

这日,五个龙王回来后却不见了清凉石的踪影。当得知是被文殊菩萨带到了五台山后,性急的五爷就带着众兄弟,怒气冲冲地追到五台山讨要这块清凉石。

当然了,这几人根本不是文殊菩萨的对手,一番较量下来,五位龙王被文殊菩萨一一收复。文殊菩萨把他们分别安置在五台山的五座山峰上,不但永世守护当地的百姓,还得保证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百姓们的庄稼连年丰收。

五爷是挑头闹事者,因此被文殊菩萨分到了五台山最北边山顶。这里千年积雪,道路险峻,奇峰怪石,寸草不生。虽然也有百姓修建寺庙祭奠他,但因环境恶劣,百姓无法登顶朝拜。

于是在清朝年间,为了祭祀方便,老百姓才将现在的这座龙王殿迁到了万佛阁的旁,在扩建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那么,既然五爷是黑脸,为何殿内供奉的五爷却是是金脸呢?而且还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殿前还有半副銮驾,莫非他和皇室又何关联?

(康熙皇帝)

​五爷这身打扮,还真和帝王有一些渊源,那就是康熙皇帝。

据说,有一年康熙造访五台山,走到半山腰时突然遭遇狂风暴雨,整个山间烟雾弥漫,无法辨清方向。正在康熙和随从惊慌失措时,听闻得一阵喝声:“皇帝莫慌,我救驾来也。”康熙大喜过望,询问是何方高人?五爷回到:“我乃万佛阁龙王殿老五。”

于是,康熙一众人马在五爷的指引下,顺利下得山来,回到了行宫之中。康熙为了感激五爷的救命之恩,特赐予他皇冠、龙袍,并赐金脸,还御笔题写了“龙参”二字。所以,现在的五爷就成了这幅模样。

不过,这只是人们的猜测和传说,其实五爷类似帝王的装扮,还是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一种尊敬和崇拜。

最为奇怪的是,五爷庙的对面还有一个戏台。按理说,佛门乃清修之地,是不会允许有歌舞娱乐等纷扰的。

说起来,五爷庙的戏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五爷只是一个龙王的化身,而并非菩萨或佛祖,他也喜欢热闹,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人们为了迎合五爷,就开始搭台唱戏,并把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五爷,完全是百姓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民间会如此爱戴五爷,五爷庙的香火如此旺盛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的生活,希望龙王出身的五爷,能为百姓服务,保证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平安,正体现了所谓“得民心者得拥护”的道理。

(参考资料:《五台山佛教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