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梦到小孩子是什么意思(梦到小孩子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时间:2023-10-04 08:47:54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梦到一个小孩

昨晚梦到一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孩叫我爸爸,要我抱她,说我不爱她,能不能不要把她一个人放在老家了,这是不是我们前几年打掉的一个孩子回来找我们?[流泪][流泪][流泪][流泪]

Junior求婚5个月…林萱瑜「梦到海龟宝宝」疑有喜!亲回:想疯了

记者郭采萦/综合报导

艺人林萱瑜外型甜美,因演出八点档《天之骄女》打开知名度,也合作结识了Junior(韩宜邦),今年2月宣布求婚成功后,小俩口对恋情不再低调,常在社群互动放闪。正在忙拍戏的她,稍早突然PO出跟男方度假的美照,提及「梦见海龟宝宝」疑似预告喜讯,引发讨论。

林萱瑜分享帛琉拍的合照。(图/翻摄自Facebook/Kiki-林萱瑜)

林萱瑜2月到帛琉旅游时,在当地接受了Junior求婚,不过安排婚事之前,她一回台就开始投入新作品拍摄,行程相当繁忙。9日她也分享当时拍的照片,透露前一晚甚至做梦了「梦见小海龟宝宝,陪海龟跳进海里,捧在手心里」,并从梦中获得治愈。

林萱瑜回应网友猜测。(图/翻摄自Facebook/Kiki-林萱瑜)

令人注意的是,由于林萱瑜PO出跟Junior的合照,又提到「宝宝」等字眼,不免引来揣测是否暗示肚皮有喜?「是不是准备要有好消息了」、「会不会过一阵子就听到你怀孕的好消息,这样的梦听说很准」、「是胎梦吗」、「刚刚误看成你们有宝宝了」、「不是梦见,感觉是预言」。

对此,林萱瑜亲自回应澄清「我只是太想潜水想疯了」,网友纷纷说「可以考虑办个潜水婚礼喔」、「好棒喔!满满的幸福喔」、「这地方好美喔~你们很幸福」、「萱瑜最近拍戏是不是压力很大呀?辛苦了」,Junior则留言「我也好想回去」。

男子离婚两月后发现2岁儿子非亲生,一审判女方赔偿1万元

发现妻子何某疑与他人有染后,贵州男子闵某决定和妻子协议离婚,约定2岁的孩子由自己抚养,并承担双方婚姻存续期间的所有共同债权债务。

然而,离婚两月后,闵某带着“越看越不像自己”的孩子去做亲子鉴定,结果是排除其为小孩的生物学父亲。这让闵某无法接受,于是将前妻何某起诉至法院,要求变更抚养权,双方共同偿还债务31万余元,女方支付各项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金16万余元。2022年11月,贵州纳雍县法院一审判决,孩子由女方抚养,女方返还男方抚养费1.17万元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1万元。至于闵某提出的债务问题,法院未予以支持。闵某上诉认为,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女方存在欺诈情形,造成自己重大误解,应对财产重新进行分割处理。

闵某何某的离婚协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8月31日,上游新闻记者获悉,闵某上诉后,毕节中院以原审事实不清发回重审,9月1日下午该案将在纳雍县法院重审开庭审理。女方何某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时,她不存在欺诈情形。“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孩子生父是谁。”

1 男子离婚两个月后发现孩子非亲生

当拿到亲子鉴定意见书那一刻,时年41岁的闵某说:“晴天霹雳,没有哪个男人能忍受这些。”自孩子出生两年来,他换尿布、喂奶粉,没日没夜为孩子操心,“到头来却是为别人养的娃。”

闵某介绍,2019年2月28日,他与同村的何某办理结婚登记,何某在2020年5月12日生下一子。2022年1月,他在外打工两月回到家中后,偶然听到妻子和其他男人的通话,两人言语暧昧。有亲戚朋友称妻子行为不检,于是两人陷入争吵。

闵某何某的结婚证。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两个月后的2022年3月11日,闵某向妻子提出离婚。据两人在纳雍县民政局签订的离婚协议显示,双方自愿解除夫妻关系;婚生子抚养权归男方,随同男方生活,女方无需支付抚养费,且拥有探望权;两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无共同财产,所有共同债权债务由男方负责,与女方无关。协议还确认,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婚姻登记机关不予修改或添加协议。

闵某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离婚后两人还曾带着孩子去往广州打工。“在打工期间,她时不时与其他男子微信聊天,对我态度也越来越差。”在这期间,闵某发现2岁的儿子长得越来越不像他。闵某称,2022年7月两人回到纳雍家中,何某将其微信电话拉黑,他带着儿子去贵阳做亲子鉴定。7月13日,经贵州华艾瑞法医司法鉴定所鉴定,排除闵某为小孩的生物学父亲。7月17日,闵某让何某将小孩接走。

“两年多来,我都是生活在贺某的欺骗当中,我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倾注了一个父亲应有的感情和心血。”悲愤交加的闵某一纸诉状将前妻何某起诉至法院,并提出多项诉求。

闵某认为,何某在两人婚姻存续期间与其他异性发生性关系,导致生育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存在重大过错,孩子应由何某抚养,自己无需承担抚养费,同时何某应对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偿还责任。

闵某告诉记者,在与何某结婚后,两人曾共同向银行先后贷款31万余元用于生活开支。起诉书显示,闵某还主张让何某偿还生育期间以及孩子住院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14万余元,同时要求何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2万元。

2一审法院:女方赔男方1万元

2022年10月25日,该案在纳雍县法院原一审开庭审理。

何某在庭上辩称,自己从未发现小孩不是其与何某之子,导致生育不是闵某亲生小孩的原因是,闵某经常带其出去逼迫和朋友喝酒,“放任朋友灌酒,发生此结果完全由男方前述行为导致。“何某要求重新进行亲子鉴定,但并未在规定期限内向法院提出申请。

对于闵某提出的各项经济损失的要求,何某认为,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无论是自己生育期间,还是小孩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费用支付,支付款项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且属于原告履行其作为丈夫的法定照顾义务。

对于闵某主张的共同承担债务诉求,何某称,离婚协议已对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及债权债务进行了处理,“法律并无离婚后的过错赔偿规定,自己无需承担债务。”

闵某提供的两人的贷款证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一审法院认为,何某在与闵某合法婚姻存续期间,与他人发生关系后生育小孩,闵某一直将小孩当成自己亲生孩子抚养,而经司法鉴定孩子并非闵某亲生,何某亦无相反证据证明,且提出重新鉴定亦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故闵某对小孩自始至终无法定的抚养义务,小孩应当由何某与小孩亲生父亲自行抚养。在生父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被告应当承担对小孩的全部抚养责任。”

法院认为,何某与他人生子的事实,既违背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原则,又导致闵某履行了其不应当履行的对小孩的抚养义务。“何某行为系对原告财产的一种侵犯,对原告的尊严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原告所受到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

法院认为,对闵某提出的抚养费及精神损害赔偿金应予支持。判决书显示,纳雍县法院根据相应标准判决,认为何某应返还闵某在2020年5月12日至2022年7月17日期间产生的抚养费1.17万元,并赔偿闵某精神抚慰金1万元。

对于闵某要求何某返还为其支付的生育期间以及小孩住院期间产生的费用等,法院认为,在上述损失产生期间,原告并未与被告解除婚姻关系,原告提供的证据也不能证实其上述损失实际全部产生,且即使产生部分损失,也是原告履行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故不予支持。

3 男子上诉后中院发回重审

对于闵某主张何某应共同偿还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问题,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纳雍县法院原审只认定双方向银行借贷8万元,且应根据双方离婚协议内容,继续由闵某继续偿还债务。

闵某认为,何某生育期间及小孩住院期间所花费的费用都是因小孩而产生,法院应当判决何某返还在这期间的各项损失。“法院仅认定借8万元,属于认定事实不清。”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和《民法典》一千零八十七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提起的离婚财产分割,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情形的,应撤销离婚协议。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我与何某签达成离婚协议,是因为误认为小孩是我的儿子,因此存在重大误解,并非我真实意愿,返回请求重新分割和处理财产符合法律规定。”一审判决书下达后,闵某提起上诉。他认为法院只变更离婚协议中的抚养权,而不变更财产分割债务承担事项“于法无据”。

“签订离婚协议时我也不知道孩子不是他(闵某)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孩子生父是谁。”8月31日,何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导致自己生育此子的原因是,闵某经常带其出去强迫和朋友喝酒,“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对于闵某指称其行为不检的说法,何某称自己好交朋友,有异性朋友也正常,而且闵某都认识。

何某称,自己一个人带着小孩不容易,愿意按照原审判决给付闵某2.17万元。对于债务问题,何某称,刚结婚时产生的一笔8万元的借款已由其父亲代为偿还,其他贷款自己均不知情,也没有用到自己身上。“生育期间及住院期间费用都属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扶养义务,不应当计算在内。”

闵某提起上诉后,毕节中院以事实不清发回纳雍县法院重审。9月1日下午,该案将在纳雍县法院重新开庭审理。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来源: 上游新闻

宝宝频繁夜醒?你可能忽略了这几件事……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床上度过,好的睡眠质量是机体正常代谢运转的重要保证。

好好睡觉,对当代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年初,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表的《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睡眠障碍的人高达38.2%,远超世卫组织评估的27%。成年人为了自救,发明了褪黑素、睡眠喷雾、耳塞眼罩、安睡床垫等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甚至还打出了追求“婴儿般的睡眠”的口号。

但其实,在中国乃至全球,婴幼儿群体才是真正的睡眠障碍“重灾区”——

十几年前,某跨国集团曾对亚洲婴幼儿睡眠进行过广泛调研,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宝宝睡眠障碍高达76%;

2016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研究中心发布了对300个婴儿开展的为期3年的睡眠研究报告,发现夜间能够连续睡眠的6月龄婴儿仅占10.2%,9月龄略微上升至11%,哪怕1周岁也才12.9%;

5年后,育儿专家崔玉涛也曾解读过《中国婴童2021睡眠质量》,超过66%的家庭认为宝宝有睡眠障碍;

这些数据在各类社交网络上,演变成了一个个真实具体的案例,无数的新手妈妈在宝宝频繁夜醒中焦虑、崩溃、自愈,笔者本人也是深受其扰的一员。

睡眠不是“一睡到底”

而是循环往复

和成年人所企盼的“一觉到天亮”的理想睡眠不同,婴幼儿的睡眠模式其实是入睡更难、睡眠更浅、时长更短。如果将婴幼儿的睡眠模式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那将苦不堪言,多数有新生儿的家庭都会被宝宝的睡眠“折磨”,短则数月,长则两三年。

在了解婴幼儿睡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睡眠的本质。人的睡眠是两种状态交替进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一种,是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1、2期为浅度睡眠期,第3期为深度睡眠期。NREM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会越来越放松,脑电波明显变慢(所以深度睡眠期也叫“慢波睡眠”),直至全身肌肉松弛,大脑“宕机”式休息,进入非常有意义的睡眠阶段,人的体力和精力得到充分恢复。

第二种,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这是一个做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又开始偷偷“加班内卷”,眼球快速运动,梦境发生。如果此时醒来,还会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梦。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说自己没睡好,做了一夜的梦,大概率就是他每次醒来都是REM睡眠期,梦境还历历在目。

一个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且成熟的成年人,NREM和REM在睡眠中是交替出现的。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有90~100分钟,一般是从清醒到深睡的NREM(60~70分钟)过渡到REM(15~30分钟),即完成一个睡眠周期,即“觉醒→NREM睡眠→REM睡眠”。然后再回归到NREM重新开始,一个晚上大概经过4~6个这样的循环。

重新认识婴幼儿睡眠真相

了解了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模式后,再回到婴幼儿睡眠有多“渣”这件事上,就很好理解了。

你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回想,REM时期由于大脑比较活跃,如果这个阶段醒来就会很疲劳,甚至有起床气。幸运的是,我们成年人的睡眠只有20%的时间处于REM时期,且不易惊醒。

而婴幼儿睡觉时,有50%的时间处于REM时期。大脑始终比较活跃,很容易被各种因素“吵醒”,醒来也和成年人一样感到疲惫和心情不好,这是“睡渣”的真相一。

睡眠是婴幼儿生长的黄金时期,生长激素分泌旺盛,骨骼快速发育,神经系统高速发展,建立新的突触。如此看来,婴幼儿睡眠的REM比例高于成人,是生长发育的必需阶段——睡梦中,宝宝也要紧锣密鼓地处理清醒时所接收到的外部刺激信息,让大脑“越用越聪明”。此外,REM睡眠还有助于婴幼儿的记忆力发展和大脑恢复。

而婴幼儿睡眠的真相不止于此。

真相二,除了REM占比高,婴幼儿的睡眠周期短,也是造成频繁夜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面说过,成年人的睡眠周期有90~100分钟,到了宝宝身上则大打折扣,只有40~45分钟。

而这短短的睡眠周期里,大脑活跃的REM时期占据了一半。剩下一半时间虽然在NREM时期,却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有明显的浅睡眠、深睡眠的分段。

有研究称,0~2个月的宝宝,NREM分期不明显,2个月后才稍稍可以辨别,睡眠模式直接就是“觉醒→REM睡眠”,跳过了成年人中间的NREM睡眠;直到6个月后才开始向成年人“觉醒→NREM睡眠→REM睡眠”的睡眠模式慢慢转换。

婴幼儿睡眠周期短,所以有时一个周期结束,甚至不到一个周期(例如刚睡着、REM时期等)就会醒来。所以很多新手爸妈会因为“频繁夜醒”“宝宝落地醒”“不能睡长觉”等现象而感到焦虑,一个晚上醒来2~3次不算多,1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一醒也没什么稀奇。

第三,除了以上两个睡眠特点,更让新手爸妈崩溃的是宝宝自己“不会睡觉”。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婴幼儿,每个睡眠周期结束后都很容易醒来。但大人可以翻个身或者上个厕所回来继续睡,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醒来后大概率是无法自主入睡和自行接觉的,就会容易哭闹,需要家长以拍抱、喂奶等方式哄睡。

如此一来,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新生宝宝的家庭长期休息不好。婴幼儿睡眠周期与成年人不同步,是造成新手爸妈熬夜到崩溃的主要原因。

假设父母和宝宝同时入睡,你这边刚进入NREM的第3段深睡眠期,宝宝的一个睡眠周期结束醒了,把你硬是从深度睡眠中拉出来,带着混沌的大脑和不愉快的心情好不容易哄睡后,大人也清醒了,只好重新来一次“觉醒→NREM睡眠→REM睡眠”的过程,还没完成一个周期,宝宝又醒了……如此恶性循环。

新手妈妈自救指南

这就是婴幼儿脆弱的睡眠,作为家长,只有了解他们的睡眠模式,了解他们为什么容易醒,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地哄睡。

既然宝宝睡眠周期短,REM期占比高,我们作为家长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基数。足够的睡眠总量,才有可能弥补频繁夜醒时所带来的不足,尽可能保护宝宝的睡眠。

所以,宝宝一旦表现出困意,作为家长要及时捕捉睡眠信号,让宝宝尽快入睡,千万别再“毫不知情”地去引逗宝宝啦!让他们快速发育,尽可能早地摆脱频繁夜醒带给宝宝和家庭的困扰才是正解~

比如宝宝开始揉眼睛、打哈欠、往妈妈怀里钻、引逗不笑,就要考虑是不是该哄睡,帮他进入睡眠周期了。

同时,不要认为宝宝一睁眼就是睡醒了,他可能正处于大脑活跃的REM时期,看上去和清醒时差不多,不要打扰宝宝,让他继续睡。

秉持着不要让宝宝完全清醒的原则,在宝宝夜醒翻来覆去时,可以轻轻搂住,减少大动作以免宝宝把自己折腾醒。哭闹时也不要立即抱起,不仅容易彻底清醒,还很可能养成高难度的哄睡习惯(如拍抱、走动、萝卜蹲等),尝试简单的拍一拍、搂一搂让他继续睡。

除了睡眠周期变化导致的夜醒,还有几种常见的原因,要注意排除,帮宝宝顺利度过:

1.缺钙

频繁摇头、枕秃、脱发、流汗、尿味大、囟门增大等现象,考虑缺钙,平时注意补钙,补充维生素AD,多在户外活动晒太阳;

2.内耳前庭发育

频繁摇头、抓耳朵,6~8个月时,宝宝学会独坐、爬行等大动作,调节机体平衡的内耳前庭也开始发育,可以通过秋千荡、翻滚来缓解不适;

3.饥饿

喂养方式也是影响夜醒的原因之一,饥饿或者寻求奶睡安抚时,宝宝容易夜醒,可以尝试拉长喂奶时间、增加白天摄入量、增加辅食(6月龄后)来改善;

4.湿疹

婴幼儿免疫力低,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容易因为温湿度不宜引发湿疹,通过保湿或者用药等手段缓解;

5.肠胀气

好发于小月龄宝宝,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喂养过程中吸入空气,无法排出,可以通过排气操、益生菌、热敷等方式缓解;

6.其他

保持合理的温湿度、保持环境黑暗安静、及时更换尿不湿,若有其他疾病引起的频繁夜醒,请及时就医。

其实,每一位新手爸妈都会经历宝宝“睡渣”的阶段,请记住不要以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去要求一个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人类幼崽。相信只要好好学习解锁婴幼儿睡眠模式,遵循规律,我们都有机会收获一个天使宝宝。

参考文献:

《婴儿睡眠问题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

《中国婴童2021睡眠质量》

《1~23个月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TUTU妈妈 科普创作者

审核:彭志平 中国睡眠研究会科普部主任

来源: 星空计划

“临时儿女”悄然兴起,不少从业者月入过万!

来源:新闻晨报

年轻人经常会拿“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来评判孤独指数。对于老人来说,独自看病并不少见,很多老人都会因为排队时间长,不熟悉相关流程耽误了很多时间……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谁能为老人提供帮助?一种新职业在沪上悄然兴起。

所谓“临时儿女”是网络上兴起的新名词,也就是当老人需要独自去医院时,花钱雇来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检查报告的陪诊师,这些陪诊师就扮演着“临时儿女”的角色,全程陪护不熟悉看病流程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而他们的细心和靠谱,更为这个行业赢得了尊重。

老人陪诊师,

这类新职业悄然兴起

在人社部2020年发布的9个新职业中,“社群健康助理员”榜上有名,“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等协助服务”就是其职责之一,这就是陪诊师的主业。

目前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

不少陪诊师在网上分享自己月入过万的经历,很多人以为做“老人陪诊师”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唯一内容就是陪客户看病,无需任何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零基础也能入行”。

而在陪诊师“80后”小李看来,月入过万其实没有外人想象中的简单轻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小李已做职业陪诊师一年了,她表示陪诊师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职业,必须熟悉各项就诊服务环节,提前和患者沟通病史,提醒准备物品,规划路线,确定到院时间,还需要关注各大医院最新动态,还要了解各家医院的专长和相关医保政策,摸清每个科室、检查室、缴费处的位置,学习医疗相关基础知识……

“大部分客户都是老人的子女工作忙,老人也不愿意总麻烦子女请假,也有一些是从外地专门过来看病的。”小李说,她白天跑陪诊业务,晚上就翻阅各类心理学、医疗服务类书籍,浏览科普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

小李对自己的评价是“身手灵活,肯学习,反应快”,她平均每天陪诊2个客户,一年以来,她的脚步几乎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医院。

人口老龄化的,

找个“临时儿女”成刚需

上海正迈入深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36.8%,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子女工作忙碌矛盾较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而且不止在一线城市,全国多地都有陪诊师出现,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如今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陪诊”,就会出现多个陪诊APP,而大家熟知的大众点评、美团等APP,也有陪诊商家入驻提供陪诊服务。市面上的半天陪诊服务大多定价在200到300元之间,全天300到500元不等。从评价内容来看,不少都是工作繁忙的子女为父母请的陪诊。

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轻人对于陪诊师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独居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像是很多年轻人要做无痛胃肠镜,这种医院规定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轻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也会请陪诊师。”很多职业陪诊师表示,“我们也算是充当他们的临时家属了”。

“陪诊师”职业也亟需规范

不过,由于目前陪诊机构的服务流程、内容等并未进行统一规范,存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老人找的陪诊师在服务期间玩手机,还跑错科室,陪诊服务结束后还说超时要加钱;有的陪诊师同时约了两位病人,就诊期间一会儿就不见人影了。

目前“陪诊师”还处于“无序”发展状态。“陪诊师”的专业规范、收费标准尚未出现统一要求,上岗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就实际来看,专业的“陪诊师”须具备一定的医疗等专业素养,同时要有一定的医疗资源等,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果遇到病患突发意外怎么办?发生违约或侵权情况时,双方责任又该如何界定?这些问题也亟需规范。如果不尽早规范,很容易出现异化、变味,比如有些陪诊师沦为新“黄牛”,为一己之私而误导甚至欺骗患者,最后坏了名声、毁了行业。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郝勇表示,要让“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行稳致远,相关职能部门应适时将其纳入新职业分类,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设置准入门槛、持证上岗、规范收费标准、建立备案登记制度等,并予以严格管理。只有更规范,才能促进行业更有序、更健康。

此外,郝勇建议“陪诊师”还需通过丰富医学素养、加强医疗知识学习,不断提升陪诊服务质量,做到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引导和帮助患者“精准诊疗”,从而让“陪诊师”成为“多赢”的诊疗服务新职业。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荀澄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