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农历10月份是什么星座(92年农历10月份是什么星座)

时间:2023-10-03 22:11:26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有多少“大城市”?

中国有多少“大城市”?哪些城市刚刚加入这一行列、又有哪些城市即将跨入?

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下简称《分县资料》),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亮出了一份“进度表”。《分县资料》显示,按照现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

广州珠江新城夜景。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105个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其中有多少能被称为“大城市”?

按照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市类型按城区常住人口划分。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上述城市均属于大城市。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的城市跻身大城市行列。《分县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这3座超大城市位列前三位,其城区人口分别为1987.3万人、1775.2万人和1743.8万人。

上海临港日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看分布情况,东部地区大城市最多,共54个;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21个,东北地区有10个。各省份中,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均有大城市分布;江苏省最多,有11个大城市,广东省和山东省各有10个。

专家分析,近些年大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人口迁移,而非人口自然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3.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6.6%。2010年至2020年,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分别增长35%、12%和7.3%。户籍制度方面,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有序放宽落户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从105个大城市的名单看,大城市数量最多的江苏、广东、山东三省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也位居全国前列,《分县资料》中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排名也和2021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高度重合。

大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已总体确立包括19个城市群和2个城市圈在内的“19+2”城市群布局。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带动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共同发展,形成一批活力足、发展快的大城市。

大城市“俱乐部”扩围有基础

下一步,大城市“俱乐部”还有望迎来哪些新成员?

《分县资料》显示,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逼近百万大关,包括河南省安阳市和平顶山市、浙江省嘉兴市、云南省曲靖市,其城区人口分别为99.1万人、99万人、98.8万人和97.2万人。

多位专家认为,总体看,中国大城市名单继续扩大有基础。

在就业方面,大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着更多劳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达62.7%。《分县资料》也显示,在105个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各行业门类吸纳了大量16岁以上人口就业。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基建适度超前,为培育更多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24万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燃气、管道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38%、98.04%、79.84%。

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穿过京张高铁居庸关隧道。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城市之间更加通达。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万公里,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9万公里,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8个,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

未来,各大城市之间的连接将更通畅,重点城市群“枢纽+通道”综合效应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城市群已基本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完善;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工程建成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形成“对内主城市1小时通达,对外连接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通道格局。

不过,在人口、经济体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大城市建设发展也面临人口结构等考验。《分县资料》显示,不少大城市已不同程度迈入老龄化社会。例如,北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2%,上海为16.28%,天津为14.75%。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即进入老龄化阶段,超过14%属于中度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正成为许多大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4个县级市成为Ⅱ型大城市

面对大城市“入场券”,不少县级市、县城“跃跃欲试”。

截至2021年底,中国有392个县级市、1482个县城,其中县城总人口达到1.39亿人。随着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经济规模可观的县级市、县城。《分县资料》显示,全国已有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人、成为Ⅱ型大城市,包括江苏省昆山市、福建省晋江市、浙江省慈溪市和义乌市。其中,昆山城区人口达141.43万人,义乌城区人口达118.42万人,慈溪城区人口达106.19万人,晋江城区人口达101.25万人。

县级市何以跻身大城市“俱乐部”?

城市体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分县资料》显示,进入大城市行列的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人口均超过70万人。其中,居住在昆山的省外人口达78.3万人,义乌为88万人,慈溪为77.8万人,晋江为70.3万人。专家解释,产业集聚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务工、经商等,推动了相关县级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

晋江一家运动鞋生产工厂。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县级大城市不仅人口规模大,也是经济强县。记者了解到,上述4个县级市在2021年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十强县中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六和第十,区域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其中,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位居县级行政单位之首,有“中国第一经济强县”之称;浙江义乌是国内外驰名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慈溪、福建晋江则分别在家电、制鞋等领域实力雄厚。

尽管如此,与“明星”县域相比,更多的县级市和县城发展仍有局限。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总体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较弱。针对相关短板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已于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提出17项建设任务。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家预计,更多城区人口较多的经济强县有望进入大城市行列。其中,浙江省瑞安市城区人口已达97.9万人,江苏省江阴市和常熟市分别为83.6万人、82.9万人,已接近Ⅱ型大城市门槛。未来,县级市、县城将继续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的同时,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持续发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汪文正)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如何正确地查看自己的星座?不要被阳历和农历搞混了!

星座是一种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星座对应一个黄道十二宫的区域。星座的起源和发展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星座的计算方法是基于阳历(公历)的,而不是农历(阴历)。

阳历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的历法,每年有365或366天,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28到31天不等。阳历的日期和季节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春分点(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大约在每年的3月21日左右。阳历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也是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的标准。

农历是一种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为基础的历法,每年有12或13个月,每个月有29或30天不等。农历的日期和季节是相对变化的,比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可能在阳历1月或2月之间不同的日期。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也是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阳历和农历的差异,如果按照农历来计算星座,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和混乱。比如,一个人可能在阳历10月23日出生,属于天秤座,但在农历9月初出生,属于座。这样就会造成两个不同的星座结果,而且与西方星座文化不符。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按照阳历来计算星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星座,只需要查看你出生日期在阳历中对应的星座区间即可。以下是一个参考表:

| 星座 | 阳历日期 |

| 白羊座 | 3月21日~4月19日 |

| 金牛座 | 4月20日~5月20日 |

| 双子座 | 5月21日~6月20日 |

| 巨蟹座 | 6月21日~7月22日 |

| 狮子座 | 7月23日~8月22日 |

| 座 | 8月23日~9月22日 |

| 天秤座 | 9月23日~10月22日 |

| 天蝎座 | 10月23日~11月22日 |

| 射手座 | 11月23日~12月21日 |

| 摩羯座 | 12月22日~1月19日 |

| 水瓶座 | 1月20日~2月18日 |

| 双鱼座 | 2月19日~3月20日 |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表格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因为太阳进入每个星座的具体时间会因为年份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如果你想更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星座,你还需要考虑你出生时刻和出生地点的影响。你可以使用一些在线工具来帮助你计算出你自己的星座。

总之,星座是看阳历还是看农历呢?答案是看阳历。

星座仅供娱乐阅读,请勿过分相信哟

#十二星座#

通讯:93面小旗的苦痛诉说——加拿大土著痛斥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

新华社渥太华9月6日电 通讯:93面小旗的苦痛诉说——加拿大土著痛斥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

新华社记者林威 李海涛

从8岁到20岁,帕特里克·德若奈尔一直在加拿大中部萨斯喀彻温省一所博瓦尔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就读。如今,这所学校所在地已变成山岗上的一片空旷草地。但一想起这段遥远的就读经历,今年已65岁的德若奈尔仍恐惧不已。

“如果学生犯错就会遭到辱骂、泼水、扇耳光、鞭打等种种虐待,施暴者既有老师又有修女,同学之间往往为了自保也难以友好相处,”德若奈尔说,“我从来没有告诉过父母关于这所学校的情况,因为我很害怕,我不敢说一个字。”

近日,学校旧址的这片草地上摆放着不少童装、玩具,还插着93面粉色小旗,代表当地原住民部族在这片草地新发现的93座疑似无标记儿童和婴儿坟墓。这是村民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

面对记者,村民们讲述了此间代代相传的不幸,以及对于用部族自己的方式摆脱困境的期许。

村民道恩·麦金泰尔是此次搜寻儿童遗骸行动成员之一,她的父亲曾在这所学校就读。麦金泰尔说,自己从小就听老人们悄悄议论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儿童神秘死亡、学生遭受虐待和等骇人事件,但没有人敢公开谈论。直到两年前加拿大各地陆续发现儿童遗骸后,当地才开始查验本地是否存在类似的坟墓。

博瓦尔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曾是当地最显眼的建筑,在运营了100余年后于1995年被彻底拆毁。“寄宿学校里面有着太多不堪的回忆,给许多人留下的苦痛也久久挥之不去。”麦金泰尔说,加拿大曾实施的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让几代人受苦,是当今土著社区酗酒、吸毒、暴力犯罪、帮派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即便这一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已告终止,其负面影响如今依然存在。

加拿大联邦成立后,逐步设立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试图强制“同化”原住民,以“寄宿学校”名义强行将土著儿童与其家庭分离。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称之为“文化种族灭绝”。

该委员会2015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至少有15万印第安人等原住民儿童被强制送入学校,现已发现4000多名儿童被虐致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萨斯喀彻温省、安大略省等多地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附近,迄今已发现1700多座无标记坟墓。

麦金泰尔认为,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把儿童从原生家庭中带离,孩子们就难以学习和继承其传统价值观。她说:“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虐待,长大后也往往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将其仇恨转嫁到社会各个层面。而且,这种不良影响会像滚雪球一样代代相传。一个人要想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更不用说整个家庭、整个社区了。”

村民坎迪丝·保罗是当地传承土著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当地社区应急管理小组成员。她同意麦金泰尔的观点,即寄宿学校不仅给幸存者、还给他们之后的几代人都带来了创伤。她的丈夫也曾在博瓦尔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就读。

她认为,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度摧毁了土著人的自尊和身份认同感,让他们丧失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将“你不如白人”的烙印深深刻在几代人的心中。要消除这一消极影响,需要付出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她说,受伤的土著社区如今急需得到疗愈,但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加拿大政府那套自以为是的方式。“现阶段,我们就想知道真相,找到死亡儿童和婴儿的档案,找回自我身份认同,找回失去的文化和传统,这才是我们希望的疗愈方式。”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追“绿”逐“蓝”,探路共生——江苏盐城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地域保护、全过程防控、全形态治理,盐城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在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一张张生态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回应,也是引导老百姓走向绿色生活方式的动能。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凝聚“共识”推进自觉、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视频加载中...

夏秋之交,编号为“EJ”的勺嘴鹬如期抵达盐城东台条子泥。连续五年,这位“老朋友”都会离开俄罗斯楚科奇半岛飞往东南亚越冬,飞行距离长达八九千公里。体形仅手掌大小、体重三四十克,但有了条子泥作为“补给站”,勇敢的“EJ”选择了这条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中“流量”最大的一条,即过境中国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

盐城,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有继西藏阿里、那曲之后中国第三个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栖息;媲美自然界的“吉祥三宝”,绿色能源、动力电池、整车制造三大产业同样生机勃勃;2022年,盐城GDP增速位列江苏省第一,常住人口约670万。

2020年,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牵挂于心。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主席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今年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召开。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追“绿”逐“蓝”的盐城,即将向全球展现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现实模样,有望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展自然保护提供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更将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盐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麋鹿(2023年8月21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兑现保护承诺

“陈家港能看到碧海蓝天了。”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徐寿伟,对这片海有感情。这里的陈家港化工园曾聚集数十家化工企业,如今化工园关闭,生态伤疤修复,变身蔚蓝海岸。涨潮时,大海茫茫,飞鸟翔集;退潮时,留下遍地贝类和软体生物,鸟儿不时俯冲衔走食物。

陈家港再往东南行驶200多公里,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在条子泥的滩涂体验区“赶海”,“胆子大”的黑嘴鸥不时在人群中穿梭而过。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在这里拍了十几年鸟,见证了从“鸟儿都回来了”到“珍稀品种更多了”再到“鸟儿更从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变化。“拍鸟是件很磨人的事,因为距离远才能不惊扰,欣慰的是这个距离正在缩短。”

鸟和人的安全距离缩小,折射着一座城、一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变。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全程参与申遗的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还记得,从2014年酝酿申遗以来一直有人质疑,盐城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区域,是否有可能既实现对湿地的科学动态保护,又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发展的老路?

“既怕保护不力被挑毛病,又怕发展慢了老乡们不满意。”吴其江坦言。

除了人为污染的警示,也有来自自然界的警醒。20世纪70年代末,因强悍的固滩能力,互花米草被引进中国,然而这种野草排挤土著植物、抑制底栖生物生长、侵占鸟类栖息地,并且耗资大、难根治,本希望建成“绿色长城”,成为破坏生态的“绿色沙漠”。

这些都在促使盐城更深入地反思:保护生态环境也好,治理污染也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盐城,努力探索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地域保护,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不低于5767.564平方千米!”在今年获批的《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红线面积占当地国土面积的18.15%。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盐城市生态红线面积约占全省生态红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红线就是一把‘保护伞’,强制性严格划分保护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说。

全过程防控,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污染源头治理打响蓝天保卫战;坚持水岸同治,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地块污染修复。老盐城人将这些变化看在眼中:水清了、不臭了,开窗见绿成标配,看不到蓝天反成稀罕事……

全形态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为在涨潮时给水鸟提供栖息觅食场所,当地租下720亩鱼塘进行生态修复,作为鸻鹬类鸟的高潮位栖息地。李东明欣喜地发现前几天涨潮时,有几万只鸟来歇脚。打造自然生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盐城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一体推进的缩影。近年来,盐城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实施“一片林”工程、湿地和海岸线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537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居全省第一。最新一次鸟调数据显示,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达到1560只,是目前为止全球记录到小青脚鹬的最高种群数量。

今年8月,“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评审验收。对青山绿水“一键计价”,绿色发展的成果就体现在GEP中。核算结果显示,盐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资产和潜在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趋势。

“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吴其江欣慰地说,这也是盐城首次核算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有望为遗产地二期申请提供示范,“距离申遗成功已有四年,当初作出的承诺正一一兑现。”

激活生态产能

德国的农业机械,荷兰的水利技术,日本公司的框架,美国、印度的棉花种子,6家盐垦公司共招佃移民21606户、128453人……大丰盐垦公司至今仍保存着该公司1918年前后的3000多份原始档案遗存,记录下张謇在苏北沿海地区开展“废灶兴垦”的历程,也展现出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生态的力量。

沿着海岸线一路行驶,成片的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转动,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等新能源相关央企齐聚,昔日盐碱地已经成长为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百年时间,盐城见证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向共生、共赢、共荣。

“共生不是表象上的各自安好,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对于地少人多、发展强度高的江苏而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选。

111.5米!近日从射阳港发往国电投山东半岛U场址一期的海上风电叶片,是时代新材目前批产的最长叶型。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盐城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风电由陆地转向海上,从近海伸向远海,对风机制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十余年,射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部负责人张文龙见证变化。“从最初4-5MW(兆瓦)的主战场发展到现在8-11MW,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可达25-30MW。”

“追风”追出一个风电产业,“逐日”也打造出一个千亿规模产业。盐城拥有优良的光照条件、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吸引了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晶硅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润阳新能源是一家独角兽企业,核心团队由留学德国、美国的博士和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20%。公司副总裁王震介绍,企业从苏州迁到盐城后快速成长,太阳能电池片销量近三年居全国第三。

“自然资源”为媒,大批新能源相关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集聚。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海上风电耦合制氢、大功率海上风电、近海漂浮式光伏等重点领域;依托金风、华能等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累计招引各类人才超7万人……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自主研发不断标记创新高地,新能源产业版图上的“盐城坐标”越发清晰。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量与同规模火力发电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近770万吨、减少碳排放2000万吨。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升至66.9%。“意味着每使用100度电,就有近70度来自新能源。对于那些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税竞争力强的优质项目来说最为契合。”盐城市科技局局长韦向东说。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正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走进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内,一个巨大的电子屏跳动着数据,展示园区能耗总量、碳排总量、能耗强度、碳排强度四大指标,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零碳六大场景。

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泰新能盐城基地一期工厂完成全部绿色认证手续,正式获得德国TÜV莱茵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这是正泰新能的首个零碳工厂,也是TÜV莱茵在光伏行业认证的全球首家零碳工厂。“碳足迹追溯已经成为零碳产品走向欧盟等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海峰说。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2022年8月,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1000万元落地,专项用于大丰区湿地修复保护;聚焦乡村振兴,推出全省首单“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林果树碳汇贷——梨园贷”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沿海双碳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以36万亩沿海生态国家储备林为载体实施碳汇监测,力争年内实现林业碳汇交易……

盐城市市长张明康表示,把“绿”作为盐城发展主线,不是只搞生态不谋发展,而是抢抓“双碳”机遇,以“逐绿”为破题之钥,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进双赢”。

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2023年8月20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共享绿色生活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这个夏天,来自上海的小赵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度假,感受了一把仰望星空的快乐。“天然氧吧名不虚传,在这里跑步都变得轻快了,更难得的是能看到银河!”

躺在森林木屋看星空、去条子泥“追鸟”、到淮剧小镇看演出……今年暑期全国旅游热度爆表,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爆点独树一帜。

“我们能提供的文旅产品,比想象中丰富得多。”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国萍说:“外地人在旅游中看见的美好,得到的满足,都源自这座城市的绿色宜居。”

盐城又名百河之城,境内水道密布,开挖于唐宋时期的串场河全长200多公里,穿越盐城三分之二的市域。这条曾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步步生景,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点缀其间,既是禽鸟天堂,也是盐城居民日常生活好去处。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一张张生态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回应,也是引导老百姓走向绿色生活方式的动能。

56岁的洪东村居民潘永祥养成了在盐城静脉产业园生态湖边散步的习惯,一路之隔的产业园内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货车,每天从市区各处驶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变成标准砖、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在这里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现在都是垃圾分类高手,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潘永祥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2022年GDP增速江苏第一,盐城人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从卖海鲜到“卖海景”,东台市巴斗村养海护海、渔旅融合,终于端上生态“金饭碗”;曾经网箱密布、风里都带着腥味的大纵湖,通过退渔还湖变身国家湿地公园,蟹农陈秀红一家走下住家船,用补贴买了新房,在旅游度假区就业,不再靠天吃饭。

从呼唤绿水青山到维护绿水青山,盐城人不仅形成保护共识,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自身小事做起,还以普及自然教育理念为己任。

以保护区、博物馆为载体,一批自然教育主阵地在盐城建立起来。1000多件珍贵标本开启动物学启蒙课,400多种流连于盐城的鸟儿举办“音乐会”,4D动画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带人走进“小勺子”的秘密花园,走进黄海湿地博物馆,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多媒体百科全书;在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孩子走进湿地、了解湿地,种下一颗颗生态保护理念的种子;如今在盐城,无人不知勺嘴鹬,“小勺子”化身城市形象代言,以“盐小勺”为名出圈。

“夕阳红”成就朝阳产业。依托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荷兰花海、九龙口等景区打造“长三角高端康养组团”;放大“黄尖菊花”“鹤乡菊海”品牌效应,将菊花产业培育成农旅康养的特色产业……目前盐城推出10条旅居康养线路、10个旅居康养基地和10个旅居康养驿站,与省内外100个城市签订异地旅居康养协议,生态康养吸附效应正在形成。

绿色食品增加民生福祉。上海每四斤大米就有一斤来自射阳县,响水县大地九丰农博园无土栽培的西红柿每天供应上海市场上万斤……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盐城有着“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休闲农业大花园”的美誉。生态打底,一大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赢得了市场,打响了口碑。

“从接收上海、南京、苏南等地的产业单向溢出,到如今生态、旅游、康养、农副产品形成双向互济,盐城人的绿色生活方式走出去了,好生态已经成为我们最具特色的城市IP。”袁国萍说。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驯养员对人工繁育的丹顶鹤进行野化放飞训练(2022年11月8日摄)杨磊摄 / 本刊

探路共生之道

8月4日下午,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前往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开展2023年秋迁的首次鸟类调查。结果显示,水鸟总数创下新高,达11.3万只。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这些年不仅研究鸟,还研究鸟的“食谱”。通过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物种之间互相耦合的关系,他惊喜地发现底栖生物与鸟类数量之间的关联,“简言之,鸟依赖于底栖生物,底栖生物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则依赖于整个生态体系的状况。”

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谈起候鸟同样滔滔不绝,曾经从事多年招商工作的他颇为感慨地说:“招商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好的生态也是同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成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

凝聚前沿科技与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近年来,同时拥有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的盐城,在全省率先修编完成《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将“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写入党代会报告,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强化顶层设计中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开展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整治行动的同时,出台“四个绿色”行动方案,即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绿色制造之城;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建设LNG储备基地,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建设绿色能源之城;优化空间布局、绿色低碳发展、创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建设绿色宜居之城……盐城以“绿色”为导向引领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凝聚“共识”推进自觉。共识包括制度,更离不开“相习成风”的风。从将“爱鸟周”明确为法规制度,到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湿地保护模式,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到节能降碳上尽一分力、多一份心,从保护眼前美丽之“景”,到唤醒保护自然的心灵之“境”……盐城努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从助力候鸟迁飞保护、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到推进黄(渤)海区域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筹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盐城的“生态朋友圈”不断扩容,推动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

现代地理学研究显示,黄海前的滩涂湿地,曾经历海、陆、江、河漫长的雕刻。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绵长的沙洲群如条条巨龙向外海匍匐伸展,耸立的沙脊排列成巨大的扇形,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

它勾连历史,今天黄海之滨捡到的一粒沙,也许源自一万年前的唐古拉山脉;

它链接全球,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最大、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的一条,俄罗斯、中国、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由此连接在一起;

它启示未来,2012年时维持全球的现代化水平,已经需要约1.5个地球的资源量来支撑,而到2030年则需要两个地球的资源。与地球共存,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化?

“我很认同中国的一个成语——百川归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说,“这意味着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盐城将继续倾情倾力倾智做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修复、价值转化,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

来源:《瞭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