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梦见去别人家(梦见去别人家做客)

时间:2023-10-05 07:12:18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5岁女孩被拐26年,找到家时父母已不在……

“就算她有钱,

能买回我父母的命吗?”

4月20日,

想到即将在法庭上面对当年拐走自己、

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人贩子余某英,

杨妞花心绪难平。

她将向余某英提出790万元的民事赔偿。

1995年,

5岁的杨妞花

被人从贵州贵阳拐卖至河北邯郸。

2021年,

当她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家,

发现父母在她被拐后因为自责和伤心过度,

没几年就双双过世了。

杨妞花控诉人贩子 (视频截图)

杨妞花一直记得当年拐卖她的人贩子余某英的名字,她报警后,警方将此人抓捕,并从其身上挖出了7起拐卖儿童事件。

近期此案有望开庭,杨妞花向余某英提出了高额民事赔偿,“不指望她能拿得出钱,我只是要让她知道,我父母的死是她一手造成的,希望她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5岁女孩被拐千里

凭着儿时记忆寻亲

1995年冬天,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姚寨乡姚寨村,一个聋哑男人得到了一个5岁的“女儿”。

聋哑男人当时已经三十来岁,和老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这个新来的女孩,被取名李素燕,她被要求喊聋哑男人为爸爸,喊他母亲为奶奶。

但李素燕明白,这里不是她的家。她记得自己的本名叫“杨妞花”,父亲叫“杨新民”,妈妈叫“棉衣”,姐姐叫“杨桑英”,喊外婆为“阿不代”。

杨妞花还记得,有一对男女租住到她家隔壁,和姐妹俩混熟了之后,有一天以买毛衣针为由骗她们上街。桑英不肯去,说要在家等爸妈,活泼好动的妞花跟着那对男女去了。之后,那对男女分开了,女子带着她不断换乘汽车、火车,最终将她带到了河北邯郸这户人家。

5岁的杨妞花,在此后20多年里一直记得那个女人的名字——余某英。但她就是记不清楚,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到邯郸的。

刚到杨家时的杨妞花 (受访者供图)

到新“家”半年后,杨妞花还在懵懂地等待家人的出现。有一天,养父抱来一摞报纸打算糊墙,她看到报纸上有张中年男人的照片,小脸盘小、大眼睛大、高鼻梁,是她记忆中爸爸的样子,她就偷偷将那张报纸藏了起来,没人的时候躲进厕所盯着照片看。

慢慢地,杨妞花学会了和奶奶、养父相处,感知和接受这个家。这个“家”只有三间土坯房,有时还漏雨,养父一家生活非常艰苦。养父没有工作,全靠修鞋换锁之类的活挣点零碎的钱,后来跟着亲戚帮人建房,才有相对固定的收入。这个聋哑汉子对杨妞花很好,两人甚至能用手语无障碍沟通。

杨妞花后来上了小学,读书挺聪明,但上完六年级后就辍学了。“有个亲戚对我奶奶说,我如果文化高了,以后就会跑掉不回来,奶奶就没有让我继续读书。”

几年后,杨妞花开始外出打工。凭借回忆,杨妞花推测自己应该是被人贩子拐卖的。2012年她开始寻亲,找志愿者组织帮忙、发布寻亲信息,2013年又采血入DNA库,但是一直毫无进展。

那时的杨妞花偶尔会胡思乱想,父母是不是后来又生了孩子,把自己忘了?甚至会想,自己会不会是被父母卖掉的?“但是我一想起爸爸妈妈对我非常好,就非常坚定地相信,他们没把我卖掉。他们一定会找我。”

2021年4月17日,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杨妞花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寻亲信息,她还发了一张根据记忆画的家乡地图。视频里,她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儿时记忆中的亲人:“桑英,桑英,阿不代,阿不代……”

26年后回家

父母却已去世多年

杨妞花的寻亲信息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转发。2021年5月3日,贵州省织金县一个杨姓苗族女孩看到了寻亲视频,她从小听自家长辈说,有个堂姐在1995年走失了。杨妞花的寻亲的信息,各方面都和她堂姐很契合。

女孩很快和杨妞花取得了联系,随后,已经远嫁江苏南通的姐姐杨桑英也和杨妞花进行了视频连线。姐姐不但叫出了杨妞花在寻亲视频中没有公开的小名,还说出了一段她曾经在家里猪圈摔破头的经历,这也是杨妞花记得但未讲出来的往事细节。隔着手机,分别26年的姐妹俩泪如雨下。

然而,重逢的喜悦很快被巨大的悲恸冲散。杨妞花问姐姐父母的情况,却得知父母在她被拐后因为自责和伤心过度,没几年就双双过世了。

杨妞花被拐前的一家四口 (受访者供图)

原来,当年父母带着姐妹俩从织金老家来到贵阳打工生活。1995年11月,5岁的杨妞花被拐之后,父母一直到处寻找。他们猜测人贩子晚上才敢偷偷带着杨妞花从车站跑掉,所以一到晚上就卷着棉被带着大女儿到车站里找,夜里就睡在车站。

这样找了大半年毫无结果,后来父母开始吵架。他们本来准备在老家建房子,父亲把买好的建材全部给砸了,因为抑郁终日借酒浇愁,1997年吐血身亡。母亲连续受刺激后精神恍惚,有时一个人跑到山上,说听见妞花在喊她。1998年,她也去世了。

妹妹被拐,父母双亡,杨桑英成了孤儿,还要忍着“没有看好妹妹”的自责和煎熬。在亲戚家辗转借住了一段时间后,十三四岁的她就出门打工了。她想念妹妹,但不知道怎么寻找妹妹,也不懂DNA采血入库,这才导致姐妹俩二十多年没能相认。

2021年5月10日,DNA鉴定结果正式确认了杨妞花和杨桑英的亲属关系。5月15日,姐妹俩分别从江苏南通和河北邯郸出发,回到位于贵州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的老家团聚。

2021年5月15日,杨妞花回到织金老家 (受访者供图)

被拐26年后终于找到了家,但父母却已去世二十多年,杨妞花做梦也想不到是这样一个结果,她抱着姐姐泣不成声,在父母坟前更是放声大哭。

杨妞花(左)在父母坟前大哭 (视频截图)

此后两年,杨妞花和杨桑英经常跨越千里相互探望,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对方家里做客,还一起回贵州老家过年。她们的外婆还在世,杨妞花经常抱着“阿不代”撒娇,还带老人上街买好吃的,她要替父母尽孝,要把这失去的26年找回来。

人贩子拐卖儿童7次

起诉索赔790万元

姐妹俩的团聚越幸福,杨妞花就越思念父母。她要找到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人贩子余某英,让她得到应有的惩罚。

2021年5月回贵州认亲时,杨妞花就向贵阳警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2022年1月又将相关材料寄给了警方。2022年6月6日,杨妞花正式到贵阳市公安局报案,请求找到余某英。

杨妞花的代理人、河北十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王文广律师告诉记者,杨妞花报案后不到一个月,贵阳警方就发现了重要线索:一名名叫张某的重庆女子,曾于2004年从云南拐卖两个儿童到河北邯郸时被抓,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经减刑后于2009年刑满释放。张某拐卖儿童和余某英拐卖杨妞花的手法相似,且目的地均是邯郸,警方调查后确认,张某即是余某英。

“民警给了我十几张照片辨认,我一下就把余某英认出来了。她是我最恨的人,她的样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杨妞花说。

再次到案后,余某英供述,在1993年1月至1996年10月间,她曾作案7起,从贵州、重庆拐卖8名儿童带至河北邯郸,卖给当地村民从中获利,杨妞花正是8名儿童之一。余某英的丈夫当年和她合伙实施拐卖行为,但他已经去世。

固定了证据之后,贵阳市南明区检察院以拐卖儿童罪对余某英提起了公诉。王文广律师透露,根据检方提供的量刑建议书,余某英自愿如实供述涉嫌的犯罪事实,对指控的犯罪没有异议,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目前,王文广律师已申请将此案从贵阳市南明区法院移交至贵阳市中院审理,“被告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他说。

杨妞花(左)和姐姐杨桑英 (受访者供图)

4月20日,杨妞花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作为受害人,她将向余某英提出790万元的民事赔偿。

“我知道这钱她肯定拿不出来,甚至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出,对此我不在乎,就算她拿得出钱,能买回我父母的命吗?”杨妞花说,“但我必须要提出我们的诉求,这笔钱里面包括我父母的死亡赔偿金,我要让她知道,我父母的死是她一手造成的。我希望她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杨妞花说,这是她和姐姐商量后共同提出的要求。待到案件开庭时,姐妹俩将一起到贵阳,亲眼看着人贩子被绳之以法,以此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转自极目新闻

来源: 新闻晨报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参加婚宴是什么意思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参加婚宴是什么意思?有怎么含义?很多人晚上做梦的时候大脑其实都是在活动的,有时候是把现实中的东西折射到了梦中,想知道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参加婚宴是怎么回事吗?别着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婚宴是指为了庆祝结婚而举办的宴会,在中国婚宴通常称作喜酒。在梦中,婚宴是负担的象征。

梦见参加朋友的婚宴,预示着自己会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梦见参加家长的婚宴,表示自己会被长辈逼着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单身的朋友要小心被逼婚。

梦见自己大闹心上人的婚宴,表示自己在会得到幸福的爱情。

梦见自己的婚宴被闹得不欢而散,预示着自己的家庭会非常和睦。

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不佳,会遇到灾难,是不祥之兆。

梦见自己正喝婚宴上的喜酒,预示着近期你的生活会受到意外事情的打扰,并且会有不好消息的传来,是不祥之兆。

梦见别人在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会和周围的人发生争执,建议你近期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

商人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的生意将会遭受挫折,并且会损失很大一笔钱。

已婚者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会外出游玩,途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苦难,建议你最好取消计划。

单身者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和恋人的感情会进入磨合期,如果彼此都能忍让对方,解决存在的矛盾便会有好的结果,否则,运势不佳。

老人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的健康运势不佳,建议你要当心呼吸道传染病,尽量保持环境卫生,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去。

求职者梦见婚宴上吃喜酒,预示着近期你的求职运气不错,有可能因为身上某一点被对方看中,而成为猎头追逐的对象,往往能轻松地获得意想中的机会。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参加婚宴有怎么含义:

梦见参加婚礼,表示你没有办法决定了就去做的人,所以常常会丧失很多好机会,你自己也很后悔。而如果梦中是在观看别人的婚礼,表示家人会有好运降临,你本身也有一段安逸顺心的日子。

“三八线”上的哀思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康致中(左一)临出征前与康明(中)及妻子高亚梅的合影。

康明手捧父亲遗像参加纪念活动。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西安深秋,草木萧疏。

几乎每天上午,69岁的康明都会戴着花镜,坐在阳台,打开智能手机,点开卫星地图,按着牢记在心的大致经纬度在屏幕上不断放大,直到手机上显现出当地的卫星图片影像。

那是朝鲜半岛闻名世界的“三八线”附近的一处墓地,康明的父亲、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第7师第19团团长康致中长眠于此。

那也是康明大半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尽管到现在,他仍无法完成夙愿:到父亲的坟前祭拜,为父亲献上一束花。他只能以这种方式,遥望着父亲的坟茔,抚慰着刻在心里的印记。“找了这么多年,父亲的坟墓找到了,但是不能回来。我就对着手机,和他说说话。”

上战场前的全家福,是父亲留给家人的最后身影

康明常忆起自己做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在一个很狭小、细长的山洞里,退不出来,只能努力地向前爬。爬了一段路,前面豁然开朗,山洞中,一群穿着军装的人在开会。他拼命想看清楚这些人的脸,却总是看不清楚……

“那里面大概有父亲吧,从小我就只在照片上看见他,所以看不清他的脸。”康明苦笑。

1952年12月31日下午,母亲高亚梅刚把康明哄睡,丈夫康致中突然回家。不等妻子问话,他进屋就问:“明明(康明的小名)呢?”

高亚梅告诉丈夫,孩子刚睡着,示意他小点声。康致中平时对儿子关怀备至,那一天却一反常态,斩钉截铁地说了句:“把明明抱起来,咱们一起照张相!”康明迷迷糊糊地被母亲从被窝里拉出来,套上棉袄棉裤,很不情愿地被抱到院子里。

儿子睡眼惺忪,妻子一头雾水,康致中简单解释了几句,就忙着和妻子、儿子合影。虽然着急,却一定要多拍几张。等拍完照了,他用力地抱了抱儿子,对高亚梅说:“部队要走了,如果我回不来,你就带着明明回西安去。”

一语成谶,康致中这一走,便是永诀。

1953年1月22日,康致中率第1军第7师19团官兵入朝作战,驻守三八线西侧一带前沿阵地。6月26日,康致中与全团一百多名指战员在团部召开作战会议。敌人出动40余架轰炸机对19团坑道指挥所进行轮番轰炸致山体垮塌,团指挥所两个坑道口被厚土掩埋,参加会议的人员被埋,壮烈牺牲。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高亚梅和康明常常对着康致中留下的这张全家福默默流泪。照片中,一家三口都穿棉衣、戴棉帽,父亲康致中面带微笑、英武有力,紧紧搂着儿子,康明的小脸上充满好奇,高亚梅面对镜头,脸上并没有太多笑容,若有所思、满怀眷恋。

康明手中,还保存着另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这张照片上,除了一家三口外,还有一个比康明更小的孩子。“当时我母亲怀有身孕,父亲怕自己上战场回不来,看不到没出生的孩子,就找他的战友又‘借’了个孩子来一起照相,他觉得这个全家福更完整些。”康明说,这是长大后母亲告诉自己的。然而,父亲上战场后,母亲从部队驻地辗转回西安的路上,因为劳累和颠簸,腹中的一对双胞胎流产了。

据19团原1营通讯员孙泉友回忆,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后,他们开始挖掘炸塌的坑道,一个工兵营挖了一个多月才把坑道挖开。战士们找到了康致中的遗体,他穿着军装,躺在坑道里,像睡着了一样;政委趴在桌上,电话听筒压在脸上,脸部都变了形……在离康致中遗体不远的坑道壁上,有一张作战地图,右侧斜插着康明两岁时的照片。由于坑道潮湿,照片发霉,烂了一角。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就是靠这仅有的几张照片,寻找到坚持下来的力量。当时我还小,很多事都是从母亲那里知道的。但父亲战友的回忆让我知道,父亲虽然很早就离开了我,但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我。”说到这里,康明的声音有些哽咽。

“别人都有爸爸,我爸呢?”

康明最近很忙碌:学过工业设计的他,正设计制作一种瓷质烈士纪念章,正面是志愿军烈士的照片,背面刻有烈士的生平事迹小传。

“我发现这种瓷质的纪念章,可以把照片长时间保存下来。我们有一个志愿军烈士后代群,大家有需要的,把照片发给我,我设计好后统一制作,再邮寄给他们。”这件工作,康明做得很认真,在他看来,不同的人对这段历史,有着不同的纪念方式。

记忆中,母亲高亚梅珍藏着一个铁盒,那里面有许多相片和书信,那是母亲对父亲最宝贵的思念和纪念。小时候,他常看到母亲偷偷打开盒子,对着相片和信件默默流泪。

有一次,母亲带他去邻居家串门时,康明见别人家的孩子跟爸爸有说有笑,他仰脸问母亲:“别人都有爸爸,我爸爸呢?”在场的人听了,不由得都愣住了,母亲转过脸去,哭了。

“看到我妈哭了,我也哭了,我说妈你别哭,我再也不问了。”多年后,康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眼眶红了。从那时起,康明才知道:爸爸牺牲了。

通过盒子里的相片和母亲的讲述,康明在脑海中一点点拼凑起父亲的形象:

康致中191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学时曾参加了轰动全国的“双十二”运动,1937年弃学从军,此后历经大小战役数百场,屡立战功。西安解放后,母亲高亚梅入伍,在部队里认识了比她大14岁的康致中,两人结为夫妻。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康致中曾两次带职入朝实习,回国后,他在第1军讲解朝鲜现代化战争特点和打法。从1951年12月起,他担任第1军7师19团的团长。

随着父亲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康明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从小学起,他的心里就有一个疑问:父亲牺牲了,究竟安葬在哪里?“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去给烈士扫墓,当时我就想,我父亲的墓地在哪呢?”康明回忆说。

在母亲收藏的信件里,他寻找着线索。1953年8月,部队曾给母亲来信:致中同志就地临时安葬,准备迁回沈阳。

1956年,部队再次来信:致中同志仍在朝鲜安葬,地点为江原道铁原郡朔字152号坟墓1号墓。

根据第7师政委戴金川的回忆,起初康致中等人被安葬在老秃山战场附近,那里依山傍水,有条小河叫艾川,装殓康致中的是一只大的炮弹箱。1954年,康致中等人被集中迁葬在152号墓地,康致中为1号墓。

年龄太小,康明无法去寻访父亲安葬地,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用一生追寻父亲的足迹。长大后,康明参军入伍,当了6年坦克兵。他的曾用名是康毅军,这是父亲以“第1军”谐音为他取的名。年轻时,他用的手表、地图筒、哨子等,都是父亲的遗物。从部队转业后,康明进入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

康明收集了大量抗美援朝历史书籍和资料,利用节假日时间,他到全国各地寻访父亲当年的战友、抗美援朝烈士亲属,一点一滴还原着、感受着当年的历史,走进父亲曾经历过的烽火岁月。

“我看到这些老战士,还有烈士的亲属,我感到很亲切,共同的经历、相似的生活际遇,让我们很快就熟识起来。大家都对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康明说。

“爸,咱回家吧!”

“如果不是疫情,我现在可能已经在韩国了。”康明告诉记者,年初他就订了飞韩国的机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没能成行。

这位满头华发的老人只去过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翻开康明的护照,上面密密麻麻全都是他到朝鲜、韩国的信息。退休后,他已经数十次去这两个国家。

找到父亲的坟墓、把父亲的骨灰带回家,成为康明一生最大的愿望。“前几年,家里迁坟,大家族的先人里唯独缺少我父亲,这是整个家族的遗憾。”

“最开始时,我报名参加到朝鲜的旅行团,想去寻找父亲的安葬地,但旅行团不能到处走,只好作罢。”康明说。

后来,康明辗转联系到一些在朝鲜投资的企业,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曾到过离父亲安葬地很近的区域。但父亲的墓地位于军事管制区内,他最终无法到父亲坟前祭拜。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康明开始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当年的历史资料,新科技也让他通过手机卫星地图定位到了152号墓地1号墓。“我查找了很长时间,也对比了很多资料,位置应该是准确的。”康明说。

从那时起,通过手机卫星地图,康明几乎每天都要看看那里的情况,有时对着手机屏幕喃喃自语,和父亲聊聊天。

在网上查资料时,康明意外发现,位于三八线韩国一方,有一处瞭望台,那里地势较高,离父亲墓地又近,能不能在这座瞭望台上看到父亲的墓地?带着这个疑问,老人踏上了去往韩国的旅途,同行的还有几名志愿军后代。他们先后去了巨济岛战俘营、瞭望台、坡州“敌军墓地”等地。

瞭望台上有一架望远镜,可以清晰望见三八线北的山峦。康明急切地通过望远镜搜索152号墓地,但没有看到墓地的踪影。“虽然没有看到父亲的坟墓,但这里是离父亲最近的地方了。”康明话语中有些失落,也有些兴奋。

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去韩国,一方面,去离父亲最近的瞭望台遥望一下父亲的安葬地;另一方面,也寻访、凭吊一下历史资料里的战场,帮很多没有能力到韩国的烈士亲属寻访亲人的下落。

每次去韩国之前,康明都会精心设计好行程,用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计划。“我要经常出去,所以一定要精打细算。我会在网上订特价机票,去韩国后住便宜的小旅店,去实地探访墓地时,就背上帐篷,带上罐头等方便食品,有时候买一根大萝卜,切成小丁,用白糖腌上,路上带着下饭。”

有时在山里走得晚,他就到韩国老百姓家中借宿,有的人知道他的来意后,善意给予帮助;也有人对一个中国人跑到韩国山林里到处打听战争遗迹感到怀疑,甚至有人报警。

“出现过很多小插曲,当大家明白我的初衷,很多人还是能理解的。”康明说,去的次数多了,他和当地历史学家、农民等成了朋友,他们也为康明提供一些帮助或资料。

2019年,康明受江苏连云港一位抗美援朝烈士的亲属委托,到韩国带一抔烈士牺牲战场上的黄土回来,家人想为烈士建一座衣冠冢。康明很认真地把烈士牺牲地点记下,到韩国后,他爬上山坡,蹲下身子,挖了两抔土,用塑料袋装好,再用一块布包上,放进一只新饭盒里。回国后,康明特意赶到连云港,把这一盒黄土送到烈士的遗孀、一位100岁的老人手中。“我自己无法到父亲坟前祭拜,就尽我所能帮别人圆一个梦吧。”

2014年3月,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并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得知消息后,康明和多位志愿军烈士后代一起赶往沈阳,虽然知道回国的烈士遗骸中并没有自己的父亲,但康明仍然十分激动。“原本,父亲是应该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我到陵园去,一起送送父亲的战友。”

从沈阳回来后,康明把珍藏多年的父亲遗物全部捐赠给了陵园。“那里,应该是它们的归宿。烈士们不应该被遗忘,希望人们看到这些遗物,能想起那一代人为国家做出的牺牲。铭记,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年届七十的康明有着自己新的计划:“将来我想在韩国买一台房车,到我父亲墓地一带,办一个流动纪念馆,向韩国人、向世界各国人民,讲述志愿军烈士的伟大牺牲,也帮助到韩国寻找自己亲人埋葬地点的中国人寻找亲人的下落。”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康明:“如果有一天,你到了父亲的坟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康明沉思了一阵,声音有些哽咽,说:“爸,咱回家吧!”(记者孙仁斌、姚剑锋)

梦住别人家(异梦录6.23)

忽然仿佛在一室中,其室如何似乎不清楚。但是可以看到床铺如同丝绸状,正不知所以,忽然看到某女同事回来,才知道这竟然该女同事家。

忽然看到该女同事及其家人,于是出门走走。感觉其宅院甚大,于是外走,走着走着,仿佛要走出去了,因为看到路边的球形路障,于是又往回走。

却见一屋,如同古时神庙状,心中觉得此处甚有文化,于是迫近,却发现是一个商店,能看到第一家是一个女性卖家,旁边还挂有太阳镜等物品。

遂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