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卜怎么念(虞怎么念)

时间:2023-10-11 10:05:37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说:中国最罕见三种姓氏“一、卜、彡”的渊源与由来

前面在《上古八大姓》一文曾交代过,中国有近千种姓氏其实基本都是由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姞演化而来的......

上古八大古姓不但演化出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等等......一堆常见的姓氏。

同时也演化出了三种十分罕见的姓氏,它们‬就是‬:

一,一笔画姓:一

有人说,还有人姓“一”,怎么可能,你是不是搞错了?

告诉您,还真有,而且还是大有来头:

“一”姓来源一:商汤。

古老的商王朝开创者汤,其实应该叫子履,字天乙。

其后代有一支子孙为了纪念他立国‬之功‬,便取其字中‬的一‬字‬“乙‬”作为‬姓‬‬;‬后‬来又‬因为‬要‬避讳‬,所以‬又‬将‬乙‬姓‬改‬成了‬几乎‬同音一‬姓‬‬,‬就这样‬,“一‬”姓‬便‬诞生‬了。

“一”姓来源二:鲜卑

出自于鲜卑族的一‬弗氏部汉化的结果:取一‬弗中‬之“一”字‬,最终‬,一‬弗‬氏‬便‬就‬汉化‬成‬了‬现在‬的“一‬”氏‬。

“一”姓来源三:匈奴

在后唐时期,库莫奚王的副使格斯齐宜奉命‬进贡‬后唐‬,后唐‬明宗十分‬高兴‬,于是‬便‬赐‬姓‬格‬斯哈齐宜‬汉姓“乙”,后来‬格‬斯‬哈‬齐宜‬为‬避战‬乱‬,而改姓为谐音的‬“一”姓‬,这就是‬来自‬匈奴‬的“一‬”姓‬。

二,二笔画姓:卜

很多人看到这个字,肯定会想到萝卜的“卜”,我有个同事就姓卜,叫卜于齐,大家都叫他“萝卜”,每次食堂吃萝卜的时候,便都会有‬人拿他开玩笑:

“卜于齐,今天又吃你......”

每当这时候,卜于齐都会虎着脸假装生气的样子:

“我不叫萝卜,你们搞错了!”

其实卜于齐说的一点都没错,姓氏“卜”不应该读轻声萝卜的“bo”,而是应该读第三声卜卦的“bǔ”,所以卜于齐还真不是卜(bo)于齐。

关于卜姓‬也有三个来源:

1,源于姒姓

据说古时候有个叫离的巫师卜卦很厉害,在启还没有发迹之前便算出启将来会成就霸业,开创王朝,并且王朝的名字会跟季节有关。

后来,启真的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叫做夏。

启听闻离的精准‬卦‬说‬后,很是震惊,于是便将离招纳成了自己的私人巫师,专职卜卦算运,并赐姓“卜”。

2,源于姬姓

据说周文王的儿子滕叔绣会周易,曾任卜官;但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滕‬叔绣‬都会以卜卦形式测算吉凶,而其后代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周天子干脆就将滕叔绣一脉赐姓成了“卜”。

3,源于鲜卑

出自鲜卑族中须卜氏族,属于鲜卑汉化的成果之一“去须留卜”,改姓为“卜”。

据说,须卜氏族乃是鲜卑四大贵族姓氏之一,与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齐名。

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后来也都转成了汉姓,其中呼延氏改姓呼延(《水浒》中的呼延灼),贺兰氏改姓兰,丘林氏改姓乔。

三,三笔画姓:彡

请问“彡”读什么?

很多人或许都蒙了吧,很简单的三画姓,却不知道怎么读.....其实不光我们不会读,便是连当时看到“彡”姓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土木堡之变的受害者,很奇葩,据说这哥们交际能力非常强,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一年后,居然还能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脱困”,重新回归了大明的怀抱),也是蒙了圈......

却说,有一日朱祁镇照样在黄极殿举行殿试,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状元候选人中却有一个叫“彡从文”的会员,着实让他伤透了脑筋。

为啥?

“彡”不会读呗......

于是从来没看过“彡”字的朱祁镇无奈之下只能朝殿下站立的于谦(此于谦非彼于谦,乃是明朝仅次于王阳明的大学问家)暗自招了招手,那意思再明白不过:快上朕跟前来,朕遇到难题了。

于谦心领神会,不动声色的迈着小碎步悄悄掩到了皇帝跟前......

“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皇帝怕众大臣们笑话自己才疏学浅,指着八股文落款上的那个“彡”字,声音压得很低地询问着。

于谦到底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只看了一眼,便张口回答道:

“陛下,这字作为姓氏时应该读‘shǎn’,与闪同音......”

可能是于谦说得太轻声,将“shǎn”读成了“shān”,结果朱祁镇误以为彡从文姓“山”,于是便大着嗓子宣布了殿试的结果:

“山从文的文章虽然构思精巧,百密而无一疏;然而形式上却过于呆板,缺乏创新,故只能居探花一位......”

彡从文闻言后当即便蒙圈了,倒不是因为自己的文章被“低估”了,实际上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对他来说已经是在意料之外了,他所蒙圈的是:堂堂的一国之君居然将自己的姓氏读错了......还真是始料未及。

只不过,他并没有揭穿,也不敢揭穿,而是将错就错的叩谢道:

“谢主隆恩!”

......

结果,彡从文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山从文”。

彡姓的由来:

出自秦汉时期的陇西羌族彡姐氏部落,族人为了保持部落的传承,便就取部落名中的一字‬“彡”为姓‬,继而‬一直‬将“彡”姓流传‬了‬下来。

总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姓氏也是多广繁杂,不能一言……

除了最罕见的一、卜、彡姓氏以外,还有最容易读错的“靳”姓(是不是第一眼看上都会读成“zhǎn”),最尴尬的“苟”姓,以及最复杂的“爨”姓,这个字认识吗?读“cuàn”。

所以说,做人难啊,做个稀奇古怪姓氏的人便更难……您说对吗?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100+易错的三国人名,你能读对多少?

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自成语典故开始一系列文章都是带有拼音的,这是保证读者能顺利读完文章。这次,我要献上通篇都是注音的文章了,关于易错的三国人名。

主要以今音标注,汉末对应的中古音实在无力考证,还请知悉,如果你能坚持到最后,请告诉我你认识几位。当然,如有疏漏还请指出。

先说颍川荀氏,到底是名门望族,这一家子起名都很艺术。

最出名的当属荀彧(xún yù),荀令君时不时就会被人调侃成“苟或”,就以他为脉络梳理一遍他的宗室成员吧。

荀彧的爷爷:荀淑(shū),荀神君。

荀彧的父辈,荀氏八龙:荀俭(jiǎn)、荀绲(gǔn,荀彧之父)、荀靖(jìng)、荀焘(tāo)、荀汪、荀爽、荀肃、荀专(旉、敷fū)。荀羿(yì),荀昙(tán)

荀彧的同辈:荀悦、荀衍(yǎn)、荀谌(chén,在袁绍那惊鸿一现)、荀棐(fěi)、荀表、荀采、荀彝(yí)、荀衢(qú)、荀愔(yīn)

荀彧的晚辈:荀恽(yùn)、荀俣(yǔ)、荀诜(shēn)、荀覬(jì)、荀粲(càn)、荀玄、荀闳(hóng)、荀绍、荀攸(荀彧的大侄子)、荀祈、荀肸(xī)

荀彧的孙辈:荀甝(hán)、荀霬(yì)、荀寓、荀缉、荀适、荀融、荀勖(xù)、荀良

荀彧的曾孙辈:荀彪(biāo)、荀徽(huī)、荀頵(jūn)、荀憺(dàn)、荀恺(kǎi)、荀悝(kuī)、荀羽、荀辑(jí)、荀藩、荀组

荀彧的后人:荀辉、荀崧(sōng)、荀嵩(sōng)、荀蕤(ruí)、荀羡、荀馗(kuí)、荀畯(jùn)、荀绰(chuò)、荀邃(suì)、荀闿(kǎi)、荀弈、荀显、荀灌、荀序、荀廞(xīn)、荀识、荀汪、荀达、荀藉(jiè)、荀猗yī、荀恒、荀伯子(作《荀氏家传》,已佚)

好了,终于写完荀彧这一大家子了......书归正传,接下来就随机排序了:

许褚(zhǔ、chǔ):本来应该是zhǔ音,因为“褚”只有作为姓氏时才念chǔ,但因为读错的人太多,汉语字典也相应修改了,故同时注zhǔ、chǔ。

傅肜(róng)、傅佥(qiān):季汉将领,先后战死。

李傕(jué)郭汜(sì):董卓手下悍将,久经沙场。

刘禅(shàn):著名蜀二代,一个平常人。

刘璝(guī):刘备入蜀时,刘璋派来阻击的将领。

全琮(cóng)、全怿(yì):父亲全琮是右大司马,儿子全怿降魏。

士燮(xiè):偏安一隅,士家雄踞交州。

糜(mí)竺:季汉国舅爷,倾家荡产投资刘备。

秦宓(mì):季汉学者一枚。

甄氏(宓fú妃):“宓”一般来说都是mì音,只是甄宓这个后人起的名字出处特别,她是取“宓妃”之义,也即伏羲之女。

泠(líng)苞:刘备入蜀时,刘璋派来阻击的将领。

钟繇(yáo):著名书法家,颍川陈氏。

傅嘏(gǔ):交游极广,擅长出谋划策,司马氏的好帮手。

司马徽(huī):水镜先生,有知人之明。

司马孚(fú):司马懿三弟,死时自称魏臣。

傅巽(xùn):素有识人之明,劝降刘琮。

何颙(yóng):汉末名士,称赞荀彧有王佐之才。

张嶷(nì):张嶷字伯岐,正应诗经“克岐克嶷”,一员勇将,临阵战死,杀伤过倍。

张裔(yì):许靖夸他比肩钟繇,深得诸葛亮器重。

张纮(hóng):江东二张之一,文采过人。

张郃(hé):字雋乂(jùn yì),五子良将之一,魏之韩信,以巧变著称。

乐进(yuè、lè):两个音对应的是不同的起源...乐进记载不多,基本都是先登斩将。

朱儁(jùn):算是汉末名将,性情刚烈。

贾诩(xǔ):一个聪明人。

笮(zé)融:喜欢宣扬宗教。

臧(zāng)霸:泰山贼之一,纵横青徐之间。

麴(qū)义:一时名将,公孙瓒是栽在他手里了。

枣祗(zhī):屯田制的提出者之一

马日磾(mì dī):参见金日磾,名门后裔,抑郁而终。

夏侯惇(dūn):虽然战绩不怎么样,但架不住跟曹操关系好。

夏侯楙(máo):夏侯惇的儿子,可能他也想不到,魏延惦记了他镇守的长安许久。

曹髦(máo):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被当众弑杀。

步骘(zhì):吴国重臣,陆逊去世后的继任丞相。

阚(kàn)泽:吴国大儒,被虞翻盛赞比肩扬雄、董仲舒。

虞(yú)翻:易学大家,跟孙策关系极佳。

卞(biàn)氏(武宣皇后):曹丕、曹彰、曹植的母亲,谁说鸡窝飞不出凤凰呢。

丁廙(yì):才学过人,站队曹植,基本灭族。

华歆(huà xīn):是画心不是画皮,与管宁、邴原合称“一龙”。

邴(bǐng)原:汉末名士,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

孔伷(zhòu):没啥记载,讨伐董卓参与者。

蔡邕(yōng):著名书法家,以“飞白书”闻名,喜欢收藏书籍。

蔡琰(yǎn):不得已背井离乡才女,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马谡(sù):与诸葛亮关系私交甚笃,街亭这事他俩都得背锅。

费祎(yī):悲剧的大将军,被当众刺杀。

桥蕤(ruí):袁术手下,战败身亡。

王濬(jùn):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昶(chǎng):后三国名将,《诫子书》作者。

王颀(qí):这是个被韩国史书《三国史记》提前写死的人。

逄纪(páng):身在袁绍阵营,虽然有智谋,但常年和郭图互相掐。

辛毗(pí):敢拽着曹丕衣服劝谏的人。

程昱(yù):常年执掌兵事的将军,何苦非要划进谋士,如果出谋划策就算谋士,那什么政事不需要各类官员规划呢?

周鲂(fáng):靠着7封信,成功诈降曹休。

羊祜(hù):生前就定下灭吴方略,堪称战略家。

毌(guàn)丘俭:属于魏氏忠臣,发动淮南二叛。

诸葛诞(dàn):诸葛亮族弟,发动淮南三叛。

诸葛靓(jìng):诸葛诞之子,终身不仕。

诸葛瞻(zhān):诸葛亮之子,战死。

祢(mí)衡:汉末名士,恃才傲物,管不住嘴。

彭羕(yàng):、庞统同时看好的人,祸从口出的典型。

韩暹(xiān):他这大将军可以吹一辈子。

韩馥(fù):把冀州拱手送人,死得也很憋屈。

董旻(mín):董卓之弟,有福同享,有难就团灭。

昌豨(xī):叛来叛去,最终还是死了,他的好友于禁充分贯彻围而后降者诛。

杜畿(jī):魏国著名太守,有国士之名。

蒯(kuǎi)越:荆州当地豪族,有臼犯之谋。

孙贲(bēn):孙权堂兄,也干过抛妻弃子的事。

孙綝(chēn):孙静后人,吴国权臣,后被从族谱除名。

管辂(lù):著名术士,预言家。

郤(xì)正:大概给刘禅送了最后的温暖。

曹丕(pī):字子桓(huán),魏文帝,文学青年,性情中人。

暨(jì)艳:其实暨艳没怎么整江东士族,他针对的丞相孙邵反而是青州人。

隐蕃(fān):魏国派他去吴国搞事,目标是担任廷尉,隐蕃其实也让吴国动荡不已,不过代价是他的命罢了。

张悌(tì):吴国末任丞相,战死。

文钦(qīn):先随毌丘俭起事,后投吴国支援诸葛诞。

文俶(chù):字次骞(qiān),世称文鸯(yāng),《资治通鉴》记了一段他单枪匹马面对数千追兵的事迹,还七进七出,很是神奇。

娄圭(lóu guī):一夜筑冰城的成就获得者。

有一句说一句,从中古音发展到现在,很多字读音都已经变了,但只有普通话还算有个标准。

卜算子标注的读音对吗?

一直以为这个读bu suan zi,学校的教材标注bo suan Zi 对吗?

《易筮遗占》巫与共济会

序:《周易集解纂疏》学习计划

最近受共时性因素影响,逐渐地又回归到周易的学习,这次的学习没有了初学时对玄学基础知识的诸多迷茫以及那种急迫想掌握的心情,在对玄学多年的学习后,现在我发现周易真是必须慢慢学习慢慢体会才能有所感悟,并学以致用,所以我决定创建一个新的专栏来慢慢学习。本次重点学习的书籍是《周易集解纂疏》,该书是清朝易经学者李道平对唐朝易经学者李鼎祚所撰写的《周易集解》的注疏。全书共十卷,757页,约37万余字。书中主要收集了汉、魏晋时期诸多儒家学者对易经的注解,大部分注解与当下广为流传的王弼版《周易注》要更加回归易经本源,因为相比王弼版,此版中的儒家礼教内容较少,多为重学者对于《易经》这个变化的思想的深入阐述与解读,读起来个人感觉更加有趣,更加吸引我。

其中

卷一 至 卷七为周易六十四卦的注解

卷八 至 卷十为孔子为周易写的传,即《十翼》相关的内容

还有附卷 易筮遗占 记录了周朝(春秋、战国)时筮者的占卜内容

对于卷一 至 卷七的学习我会对八个本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进行深入学习,后会对十二消息卦进行学习,然后会依据上述的基础卦象,对由此产生的变卦(衍生出的卦象)进行展开,直至六十四卦学习完毕,中间可能会插入占星、推背图等知识进行联动分析。

对于《十翼》相关的内容,基本为儒家哲学的底层逻辑,这部分我会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发布。

易筮遗占部分我想先进行学习,因为这部分内容是最最原始的周易内容,对了解周易的本源会有很大帮助。今天要讲的内容就出自《易筮遗占》,内容有点戏说,随笔而记。

《易筮遗占》

周官 春官宗伯·大卜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瓚,以辨吉凶。

鄭註:九【巫】字當為【筮】字之誤。或古多省文,【筮】字亦作【巫】也。更,變更,謂事之因革。

咸,感也,謂衆之離合。

式,法也,謂法度得失。

目,條件,謂事之要凡。

易,變易,謂物之通塞。

比,暱也,謂中外親近。

祠,猶祭祀之祀,謂牲與日之用舍。

參,如驗乘之驂,謂御與右之可否。

環,圍也,謂攻與圍之善敗也。

愚案周官義疏引一説曰:九筮之名,乃前世精于筮者。辨,謂辨其名,卽其法以斷吉凶也。自注:「下九巫,皆指人也,觀巫咸可證。前人改巫爲筮,作所筮之事,非。」

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春,相筮。凡國事共筮。

先筮後卜者,筮短龜長,以卜決其筮。相,視也,視蓍草可筮者擇之也。愚案義疏云:「先筮而後卜者,在筮人則言先筮,猶在占人則言先卜也。」

拓评:

以上周官的內容(上文加粗文字)出自《春官宗伯·大卜》传闻由周公旦所著,其中筮人即使用蓍草占卜之人,文中注解:古有九筮,一说为九种占卜类象,一说为九巫即九大巫师,群巫的领袖阶层,也可能是九个巫师门派或家族,家族中的族长可以一代一代的继承相应的名号,进而传承下去。可以说这九大家族在商周时期掌握着国家核心权利,对于祀与戎这些国之大事有着话语权,而且是共商国是,有点类似当下企业的董事局等。之所以我认为是九大家族,是因为在《山海经》中类似九巫的身影就已经多次出现了。

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鉴于《山海经》的传播年代可能更加古远,那么这些巫师的名字就很有可能作为一种象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类似于后面历朝对于孔子嫡系的加封为衍圣公一样。

说道巫又让我想起了冯时先生在著作《中国天文考古学》中的记载,在书中有一章名为:“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内容比较长但很有意思。

原文如下:

中国早期天文学在描述一般天体形成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这种倾向事实上体现 了一种最原始的宇宙观。天地开辟之后如何建立天与地的联系,这是古人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巫觋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有效人物。在中国天文学史与中国上古史中,巫觋以其独特的身份不仅操纵着天地时间,而且操纵着人间的权力。在读完下面的内容之后,我们将会看到,早期的宇宙世界经历了怎样一个由乱到治的变革,而中国天文学究竟具有哪些根本特点。

一、巫觋通天

自远古以来,尽管盖天家将天地的开辟视作是天盖与地舆的分离,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哲学 中固有的阴阳学说的影响以及天文学自身的进步,气作为宇宙间基本要素的概念开始为人们相习接受,而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这种思想显然已经相当成熟。《淮南子天文训》对此有着系统的描述:在天地尚未形成的时代,一片浑沌无形的景象,古人将此称之为“太昭”后来宇宙中出现了元气,元气中的清气飞扬上升为天,浊气凝滞下降为地,于是形成了天地。这种进步的天文观虽然为科学的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探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思想却没有多大帮助。

古人认为,天与地在相继形成之后,天上的神与地上的人是无缘往来的。神居于天,民居于地,永相隔绝。当时,颛顼令其后代中一位名重者司理上天,另一位名黎者司理大地,各尽其 职,不相混淆,世界显得有序而宁静。但是到少皞氏时代,九黎族开始作乱,他们破坏了旧有的礼法德行,让天上的神衹与地上的民众混居在一起,人人都有权力参加祭祀,家家户户都可以为巫接神,民与神没有尊卑之别,从而使祭祀再无法度可依,言行汗摱不拘。神祇也因此而失去了严威。于是土地荒芜而寸草不生,以致祭祀时都难觅供品,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面对这种神人自由陟降于天地的混乱局面,颛顼重新接受了天帝之命,令重为南正,司理天上的神灵,又令黎为火正,司理地上的民众,绝地天通,切断了天地间的往来交通,恢复了旧有的秩序,使天上的神衹与地上的民众再不能随意往还。从此,世上便只有巫觋可以通天达地,成为沟通天人意旨的惟一通人。

《尚书吕刑》云: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姦宄,夺攘矫虔。……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成,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将败坏世风的责任推给了蚩尤。《国语•楚语下》对这段神话的记载则更为系统: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宠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 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粛衷正,其智能 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r 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t而能知山川 之号、高祖之主、宗宙之事、昭矽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咸仪之則、容貌之崇、忠信 之质、梗絮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 之类、采服之仪、弈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 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夭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 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 用不匮。“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桑羋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鐲其 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 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絶地天通。”

这部天地交通的历史说得已经足够清楚。韦眧对于“绝地天通”有着这样的解释:“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可见当时天地交通的道路已经被祖隔。《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郭璞《注》:“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宴上天,黎宴下地。”《周语•楚语下》:“重宴上天,黎宴下地。”韦昭《注》:“言重能举上 天,黎能抑下地,令相远,故不复通也,从此以后,交通天地的事情再不是一般民众所能企望的了,巫觋通天则成为传达神人意旨的惟一途径。

天与地的再次分离为巫觋通天賦予了特殊的职能,他们逐渐成为垄断天地交通的神秘人物。 据《楚语》所载可知,古之巫觋必为有智聪明者充之,这从客观上为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远古时代名巫云集,

《山海经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時、巫履、巫凡、巫相,夹窭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大荒西经》又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 升降,百药爰在。

群巫之名或有异写,郝懿行认为巫凡即巫朌,巫履即巫礼,巫相即巫谢气仍不出十巫的范围 《山海经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鱼身,无足,《大荒两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互人即氐人,其能陟降天地,盖即巫抵。《大荒南经》:“有截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戟处,是谓巫戟民。巫载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巫戟民既独得天恩,盖亦神之裔,似为巫盼之属。《世本作篇》:“巫彭作医。”《楚辞• 招魂》;“帝告巫陽。”也在此列。至于巫咸,文献记载则更为丰富。唯巫咸之子巫贤,不见于 《山海经》。

巫觋必为聪颍饱学之士,是当时社会殊的知识阶层,这一史实于现存的民族学材料依然 反映得相当清楚巫与医的关系十分密切,《山海经》载十巫均掌不死之药,《玉海》卷六三引 《世本》:“巫咸初作医,《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郭璞也以《山海经》之十巫俱为古之神医,但巫的这种本领与他们上下天地,宣达神旨人情的本质相比,不过馀技而已。

群巫缘灵山陟降天地,灵山当然就是架设在天地间的天梯。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此登葆山,《大荒南经》又作登备之山。郭璞《注》:“即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者也。”《淮南子. 墜形训》 “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谋山立于巫咸之地,且群巫从此上下天地,实即天梯灵山。除灵山之外,巫觋通天所依凭者又有建木。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缪、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菡,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海内经》又云: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欏,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皞爰过,黄帝所为。

袁珂《校注》谓“大皡爰过”非经过此木,乃止下于此至于天,甚是。建木又见《吕氐春秋•有 始》及《淮南子•墜形训》,《蜜形训》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屮无影f呼而无响. 盖天地之中也。”高诱《注》:“众帝之从都广山上天还下,故曰上下。”知建木也为巫觋通天之 梯。巫觋既以灵山为通天之梯,又司医术,故《楚辞•九歌•云中君》云:“灵连蜷兮既留。”王逸 《章句》:“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子,而汉字灵(靈)与医(醫)俱从“巫”字为意符,可见巫觋下宣神旨,上达,并以灵山与医术为其拥有的特殊道具与鸿术。

巫是通天达地的使者,因而也就自然充当了掌管天文的人物,这一点通过“巫”字的造字本义反映得格外清楚。甲骨文和金文的巫字写作

而矩尺的矩字则写作

显然,巫字是由两把矩尺交合而成的,这其实是一种极有意义的组合。

漢代伏羲女娲圖

古人认为,方圆图形最初都是用矩这一 种工具画成的,因为当时无疑还没有规。我们注意到,最早的伏羲女娲是共执矩尺的。而《周髀算经》告诉我们,“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显然,圆形的画法是采用一种以矩尺短端定准圆心,然后旋转矩尺的所谓“环矩”的方法完成的, 而方形则只需简单地将矩尺对合。耐人寻味的是,矩虽仅仅是方圆画具,然而用它画出的这两 种圆方图形竟恰恰就是天地的象征,况且巫字本身的造型也很有一点环矩、合矩的味道。显然,由于矩是测影之表的象征仪具,而立表测影则是掌握天象的基本手段。因此,矩作为掌握天地的象征工具,使用这种工具的人自然便是通天晓地的人。巫既是知天知地又是能通天通地的专家,所以用矩的专家就是巫师。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巫在中国社会中逐渐确立了他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使中国早期天 文学从一开始便具有鲜明的星占学特点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这里的“天文”就是天象。中国古代的星占家相信,天体与人间社会可相互感应,天象的变化乃是上天对人间祸福的示警。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不仅促使统治者垄断一切天文占验,而且使他们不得不辛勤地观测天象,以便寻找天象与人事的某种联系。因此在古代中国,帝王通常都是最大的巫祝,他向人民传达天神的意旨,预卜吉凶,颁告天象和历法,拥有神秘的通天法术。换句话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人始终奉行这样一种信条:只有拥有通达祖神意旨手段的人才真正具有统治的资格。天文学是古代政教合一的帝王所掌 握的神秘知识,对于农业经济来说,作为历法准则的天文学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于人民,他便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伏羲、女娲分执规矩尽指天画地之职,而他们止是以万物之祖的面目出现的。

中国古代天数不分,天文学与数学总是相伴而进。

《周髀算经》:“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知天地之本皆源于数。

《山海经 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以此与楚帛书对读,彼云禹、契晷天步数,此言禹令竖亥步算,所言一事。禹、契上下天地而宣达腾传,显为大巫,竖亥亦然。巫觋作筮,筮法源于布数。凡此均可明古代巫觋实乃掌握天数之重要人物。

君王及官吏皆出自巫,这是中国上古史的显著特点,因而古代的政治领袖一定是作为群巫之 长。史载五帝圣王皆睿明通智.这是为巫的首要条件。

《尚书尧典》记帝尧取代重、黎之后,一统天下,他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后来并将这种授时立法的权力传给舜。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史记历书》:“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 尧复逐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義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这种古代帝王垄断天文占验,并将掌握历数变化的权力代代相授的传说或许过于理想, 但它毕竟反映了上古时代政治领袖与巫觋的一种特殊联系。

《周髀算经》:“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显然他们深深懂得,只掌握大地,充其量仅算得上智者,而掌握天宇的人不仅无愧于圣者的称号,也才能真正掌握人类,这种天文与权力的联系,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有趣的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这种巫觋执矩并最终享有统治特权的特点,在西方文明中也并非无迹可寻,事实上,他们同样把掌握矩尺的人与统治者相提并论。

矩尺在天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不过它最初显然是与一种测度日影的工具联系在一 起的,并且后来成为原始的盖天理论的重要内容。上面的种种讨论都显示出,这种理论伴随着规矩与方圆的各种祌话逐渐酝酿而形成。古人通过立表测影发明了勾股,又通过勾股重差的方法测量天周和大地,于是象征勾股的矩尺便渐渐成为方圆画具,而以此绘出的方圆图形又恰恰就是天地的形象,这其实使我们找到了矩尺这种天文工具之所以作为权力的象征的真正原因。

拓评:

上文中冯时先生讲了一个故事“绝地通天”,一个观点:“古代巫王一体,上传天命,下管黎民”,并用古时规和矩的作用对其观点进行了证明。我想不论是绝地通天还是规与矩,都会让大家联想到另一个文明的传说,没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通天塔,以及与其同源的共济会。两者之间更深入的渊源,冯时先生没有再深入描述,而是选择了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山海经》是何人所作?人类的上古文明传说到底是否来自一处?更甚者是这些通天的巫师是否可以跨越地域通过思想相互交流,进而世界各地流传着相似的传说,使用着相似的工具。这些种种疑惑只能靠读者们自行寻找答案了。

接下来回到《易筮遗占》继续看故事,首篇占卜故事出自《左传》书云:

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杜预注:坤下巽上,观。之否,坤下乾上,观變而爲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周易觀卦爻辭。易之書,六爻皆有變象,又有互體。聖人随其義而論之。愚案:變卦,互體釋易之準繩,卽筮卦之要領,後儒矯而廢之,殊乖古義。此其代陈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爲天于土上,山也。巽变爲乾,故曰風为天,自二至四有艮象,艮爲山,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山則材之所生,上有乾,下有坤, 故言【居土上,照之以天光】。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四爲諸侯,變而之成,有國朝王之象。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于王』。艮爲門庭,乾爲金玉,坤爲布帛,諸侯朝王陳贊幣 之象。

虞翻易注曰:【坤爲國臨,陽至二,天下文明,反上成觀,進顯天位,故觀國之光】。王謂五陽,陽尊賓坤,坤爲用,爲臣,四在王庭,賓事于五,故『利用賓于王』矣。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因觀文以博占,故言猶有觀,非在己之言,故知在子孫。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變而象艮,故知當興于大嶽之後。得大嶽之權,則有配天之大功,故知陳必衰。愚案:張守節謂:「觀之納得辛未,辛爲巽,爲長女,未爲羊,羊加女爲姜」。此以納甲附會辰象,後人穿鑿,決非古義。然諸術之中,納甲最爲近理。漢、魏儒者當用以釋易,卽朱子亦稱其與先天圖合,則亦不可盡廢矣。

拓评:

上文讲了一个出自左传的故事中间插入了诸多注解,左传的原文如下: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大意为,陈完(敬仲)初生的时候,周太史正好路过陈国,陈厉公请他给陈完卜卦,卜得的卦是《观卦》变为《否卦》,太史说:“卦辞的意思是: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利于做君王的上宾。这是说他将取得陈国君位拥有国家吧?也许是不在陈国而在他国吧?或者是不应验在他人身上,而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如果是在他国,必定是姜姓国。姜姓是帝尧时四岳的后代。事物不可能是两个同时强大,陈国衰落后,他这一支将要昌盛起来!”

周太史的解卦过程如下:

一、卜出了观卦,观卦的四爻为动爻,则变卦为否卦,

二、解释观卦四爻爻辞,有做天子上宾的含义,陈历公便问太史,这是说这孩子要成陈国的封君成为天子的上宾是吗?

三、周太史说不在陈国,可能是他国,也可能不是此子而是其后代,因为光有来自远方的含义,其二观卦的卦型与艮卦相似,所以有山之材,可以得天光所照,其次观卦的互卦上卦也是艮卦。

四、观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土,风行终著于土,固曰:在异国,那么和山有联系的异国,可能是姜姓的国家,因为姜姓原自大岳一脉。而且互卦为剥,那么如果兴于异国,则陈国将会衰落。

故事的后续也真的像周太史卜算的一样,陈完的后代最终掌控了姜姓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

公元前671年,陈国公族内乱,陈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至齐国后为齐国田氏之祖,(“陈”“田”本为一字)。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无宇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公元前489年,田乞自立为相,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史称:"田代吕齐"。

#周易##易经##共济会##夏商##左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