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乔姓(乔姓男孩名字大全)

时间:2023-10-05 11:14:35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乔”姓

乔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在豫晋鲁冀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代乔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大约在173万。

乔的名义

乔是高而上部弯曲。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甲骨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意。桥,指架在河溪水面上的桥梁,借乔的形和义,采用木料构筑而成,可见最早的桥,先人是用硬木造的。桥氏族以桥命地、命山,进而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终形成姓。

乔姓起源

乔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源出姬姓,出自桥姓

乔姓源出姬姓。乔姓出自桥姓。相传黄帝葬于桥山,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有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型,因名桥山。今山上有黄帝冢,立有“古轩辕黄帝桥陵”之碑。黄帝支庶子孙留守黄帝陵墓,世代相因,遂以山名命族,有桥氏,因此桥氏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到东汉时,桥玄官居太尉,其五世孙桥勤,任北魏平原内史,从孝文帝入关。西魏取代北魏,桥勤之孙桥达为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后被其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追尊为文帝。宇文泰命改桥姓为乔姓,意取高远。之后天下桥姓几乎都改成了乔姓。姬姓乔姓的历史有15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其实外族乔姓的诞生要早于汉族乔姓。秦汉时期,北方匈奴贵族有四大姓族,为呼延氏(呼衍氏)、卜氏(须卜氏)、兰氏(乌洛兰氏)、乔氏,乔氏也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相卿,匈奴乔姓在东晋末十六国春秋时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在各国中多任达官显宦;匈奴之属稽胡中也有乔姓。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直到清朝前,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外族用乔姓的事件。清满洲八旗中有乔姓,世居辽阳,原本出自汉人,入旗满化,也有改用满姓乔佳氏,后来除一部分称满族外,多数与汉族混居成乔姓汉族。所以乔姓的历史又向前推延了300年!

乔姓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乔姓人口由11万增到173万,增长了近16倍,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四省,大约占乔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这四省区又集中了乔姓人口的23.1%。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乔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豫晋鲁冀高频乔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

乔姓血型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9%,A型占27.4%,B型占31.9%,AB型占9.8%。

乔姓名人

乔行简

乔行简(1156年—1241年)字寿朋,浙江东阳人。南宋大臣。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宋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致庸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是乔家第四位当家人,也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乔致庸于同治初年(1862年)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冠华

乔冠华(1913年—1983年),江苏省盐城市人,毕业于图宾根大学,中国政治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部长。他早年为《时事晚报》《世界知识》等刊物撰写国际述评,获得一定影响力,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后来在周恩来的带领下逐渐处理外交事务,一生参与过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等重要外交事件,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乔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乔姓的郡望主要有:梁郡、冯翊、浚阳等。除了以郡望同名的堂号外, 乔姓堂号主要还有文惠。“文惠”堂号出自宋朝乔行简。乔行简历官淮西转运使、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疏论时政,因此升右丞相,参知军国重事,加少师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后人以此谥为堂号。

乔姓的重要楹联有三副:

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学先经术;望重曰严。

乔公女生成国色;碧玉奴死报主恩。

家训格言:乔氏家训当举清乾隆年间乔漌的《训子要言》。乔漌,江苏宝应人,生平笃于论常,故以孝道和谨身之道教子。论学习“不贵贪多,只要有益”,“读书果有得力处,只一二句便终身受用不尽”。聪明的读书是要消化,“离了书,义理都在我”,又能于“无字句处”读出意味,因为圣贤的言语“包涵无尽”,须沉潜理会。论道德须在“大本大原”上作“工夫”,严守“仁义礼智”。提出保家十善:“祭祀诚敬,孝事父母,兄弟友恭,夫妻和谐,熟读经书,亲贤乐善,忠信不欺,持身谨饬,退让谦和,克勤克俭”。又有《败家十恶》:“居心刻薄,比近匪人,言语诡谲,长傲逐非,耽嗜曲蘖,纵欲败度,贪财黩货,刚暴健讼,奉身华侈,懈惰废弛”。乔漌的训子虽多老生常谈,但仍不失为当今青年的警示标语。

元气甜美的兔年女孩名字,融化了你的心

中华姓氏之——乔姓

乔姓,是现行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江苏新沂,江苏宿迁,江苏盐城,河南开封,河南商丘,河南漯河,河南周口,河南滑县,河北尚义,河北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介休、太原、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河南项城等地均有分布。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后汉有乔扈,云中太守;唐代有乔知之,冯翊人,左司郎中;元代有著名曲作家乔吉,太原人。当代有乔冠华、乔羽、乔荣章等。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为黄帝守灵之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记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

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傈僳族乔氏,源出傈僳族刮饶时氏部落。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乔姓分布

历史上乔姓的分布与迁徙

乔姓从诞生开始,就与北方战乱联在一起,汉晋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南北朝时已经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省。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姓,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尤其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地区形成著名的梁国乔氏望族。

唐宋时期,乔姓向东部山东、向东南江浙地区发展,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分布状。明朝以后基本形成了豫鲁为中心的乔姓聚集区。

宋朝时,乔姓大约有近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乔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19%。

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山东,这三省乔姓大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山西、甘肃、江苏等省。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外逐渐梯度分布状。

明朝时,乔姓大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中乔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这五省集中了乔姓人口的91%。

山西为乔姓第一大省,占乔姓总人口的43%。在宋元明期间,乔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晋秦冀豫、东部江苏两块乔姓聚集区。

乔姓名人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天下乔氏一家亲

文/乔 斌

中华乔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姬姓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炎黄贵胄。它犹如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了民族融合的累累硕果,传承着悠悠华夏五千年之璀璨文明。它更似一条源远流长,百川汇聚的通天大江,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涓涓不息,浩浩汤汤。

中华乔氏在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进化中,历经出仕、移民、战乱、以及避祸、附籍和少数民族联姻、汉化改姓、译姓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渐形成了目前“天下乔氏一家亲”的泱泱大姓。

乔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汇集、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目前人口约241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乔姓贵姓,吹尽黄沙始见金。直到秦朝乔姓依然族势显赫。据出土文物秦印记载,乔氏在秦代各大姓氏中排位前十。但唐宋时期发展式微,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仅占第282位。然后历经沉寂终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复兴,人才呈井喷式涌现,突出显示了乔氏“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的优秀传统家风。进入新世纪,乔姓发展平稳,一路顺风顺水,终于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跃居全国姓氏排名第96位,正式入围中华姓氏百强之列,现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乔姓天然具有优秀的基因和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即使在趋于衰落的汉唐时期,在广大中原区域,尤其是梁国故地,乔氏依然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旺族。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宋州梁国郡四姓之首有乔氏”。又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宋州梁国郡三姓有乔氏”。显而易见,广大的中原地区是乔姓昌盛之福地。

一、乔姓之滥觞

乔姓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伏羲氏与女娲氏时代。其时一个称为有蟜氏的显贵母系氏族部落,招赘了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有身孕游于华阳九龙山,感而生子,育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帝。”所以,所谓的有蟜氏(或有嬌氏、有娲氏),其实就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

1、有蟜氏

有蟜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显贵的氏族部落,自黄帝之前一直延续到夏代,属上古姬姓氏族部落的分支之一。《国语》:“少典娶于有蟜氏。”

夏禹时期,有蟜氏仍然是名门望族。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取涂山,谓之女娇。”涂山即会稽,在河南嵩山。《中国上古史论》禹之妃女娇,又作女趫,亦即有蟜氏之女(亦作女娲之女)。

2、有喬氏

清代历史学家、藏书家吴任臣在《山海经广注》里说“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日躧跷。” 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解释:蹻即长股,就是今天所谓的高跷或踩高跷。踏高跷可能是乔人的习俗。也许因为多蛇虺的缘故,用踏高跷可以避毒蛇咬腿脚。伏羲氏、女娲氏时期,人们崇拜蛇,女娲部落尤为崇拜蛇(相传他们是蛇的化身),所以任其繁衍,为避免伤害蛇虺他们只能以踏高跷行走。

3、喬结氏

喬结氏最早出现在战国楚竹书中。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简1载有:“容成氏……卢氏、赫胥氏、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相姓源流》也记载有“……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这之后有有熊氏(公孙轩辕)。

显然,早在轩辕黄帝之前,就存在着与乔姓有渊源的家族,这是乔姓的萌芽阶段。

二、乔姓之源流

乔姓是由多民族长期交互融合而成的姓氏,犹如一条汇聚了众多源流的浩瀚长河,其主流是炎黄贵胄,据信源于姬姓,与橋相关,属于以地为名之姓氏。相传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山东寿丘),定都于有熊(今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于橋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橋山)。守黄帝陵主祭祀的龙苗,实为黄帝姬姓后裔,他们指山为姓,得姓橋(公元前约2596年左右),即橋氏。另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黄帝母族有蟜氏居蟜山或橋山,善于造桥,工于建造,属于能工巧匠。黄帝归葬桥山不过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可因缘际会的是催生了桥姓一族,乔姓始祖自此开宗立派,繁衍生息不息。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后期,陕西桥氏去木字旁改为乔氏,取高远之意,渐渐地各地相沿成习,并世代相传。该支乔氏与桥氏同源同宗,史称乔氏正统,乔姓就此成型,定于一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汇聚整个中华乔氏绵绵长河的,除了炎黄正脉,还有少数民族的支源,包括匈奴族的乔氏,鲜卑族的乔氏,蒙古族的乔氏,达斡尔族的乔氏等等。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有炎黄血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人通婚,显然已经与轩辕后裔的血脉融为一体。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匈奴列传》亦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说明匈奴人本身就是炎黄后裔。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四大姓族中就有乔氏,亦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卿相,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多达官显宦,后与汉族乔氏相融合一,并香火传承不断。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相当程度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使得乔姓内涵更加厚重。

另据考证,源于东胡而融于匈奴的鲜卑族,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与汉人交往中,逐渐被汉化,其中的乔姓就属于汉化改性而来。

乔姓汉人与乔姓匈奴人、乔姓鲜卑人的共祖就是轩辕黄帝,大家虽属不同的民族,其实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

中国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都是匈奴和鲜卑族分化而来。而南方拥有乔姓的傣族、苗族、布依族、锡伯族等,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多处载明,亦属于炎黄子孙。所以可以说所有南、北方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乔姓与汉族乔姓同为炎黄子孙,根本就是一家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演绎了乔姓的发展传奇。

另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如土族、回族等,也有乔氏人口分布,其来源除了民族融合外,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统改为汉姓乔氏,但已非乔氏主流。

统而言之,天下乔氏一家亲,就连少数民族的乔氏也是手足情深。纵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他们也因长期与汉人通婚,已经与轩辕后裔血缘融为一体。多元的文化必然铸就了乔氏优秀的人文基因,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乔家人恢弘的气魄、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此外,血型分布也可以作为了解乔姓渊源的一个窗口。众所周知,特定人群的血型分布可以佐证其来源构成。B型血是古代以食肉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相融合而造成的;A型血是由南方的楚苗南蛮等菜食主义农耕民族融入华夏演变而来的;AB型血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融合而成的;O型血是来源于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这对了解我们先祖遗传信息大有助益。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比例为:O型占31.8%,A型占28.4%,B型占30.3%,AB型占9.5%。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乔姓源头的真实信度。

三、乔姓之嬗变

考证姓氏渊源,乔姓称谓不一,盖因先民刚开始使用字符表意,文字还处于草创阶段,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一个地域就有可能用到几个相近的字符来表示。然而综合上述字形、字音和相传的事件以及人物关系来分析,还是不难判断传说中的主体其实就是乔姓同一氏族的人,而所有有关的文字符号也不过是乔字的异体字而已。

黄鹤杳然去,乔字成一统。汉代时“桥”、“乔”已经通用。西魏时期,宇文泰下令让他的下属桥勤把 “桥”字的“木”字旁去掉,统一写作“乔”。之后“乔”的主体字便由“桥”改作了“乔”,而“桥”则取代了“乔”成为了异体字。

对乔姓这个符号的简化与规范,宇文泰功不可没,因为它顺应了姓氏由复姓向单姓发展,由繁笔向简笔再向拼音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

其它汉化了的乔姓也相沿成习,如傈僳族的荞姓,在明代时也像“桥”字去掉木字一样,去掉了偏旁部首草字头,改写作乔。

汉字简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里,乔姓符号由“喬”简化为“乔”后,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文解字》,喬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金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貌。乔字几经演变,终于定型。

四、乔氏之图腾

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图腾由危屋、耒、蛇和灵台四部分合成。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与少典氏联姻,分化出了人文始祖炎帝族和黄帝族。乔氏图腾表明,乔龙苗是天下第一孝子,华夏大地上只有乔氏才享有祭典天地之权!

上述图案中,危屋乃集权议事之地,并非普通先民居所。危者,高而惧也,含有威慑、肃穆、不可侵犯、至高无上之意。凡有悖宗族旨意的宵小之辈,都将在这里接受应有的惩罚,所以它又是执法场所。

耒是一种耕种农具,代表民众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力。

蛇则是远古有虫乔氏的图腾(实为有蟜氏)。有虫乔氏以养蚕为主,从事纺织业,所以它所代表的是富民的工业生产。

灵台则是先祖祭奠天地的广场。

整个图腾言简意赅,四个元素包罗、印证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轨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敬天守法,和谐发展。乔氏在中央集权制领导下,加强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乔氏族徽,是当时万国的国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根据乔氏族徽这一理念演变设计而来!所以,乔氏族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族徽!

五、乔姓之迁徙分布

乔氏发祥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然后迫于生存压力一直向外扩展。长子守基,弟支外迁成为主要模式,而且它的迁徙路线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在桥山兴起之后,逐渐衍播于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其次,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向西南发展,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地。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已经遍布黄河两岸和长江流域。然后是宋元时期,北方乔氏族人为避金、元之兵祸而南下,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进入山东、江浙一带,并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梯度分布状。最后是明清时期,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有别于宋元,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乔氏名人亦层出不穷,人口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同时亦有沿海乔氏族人经港台而迁徙海外者,主要散布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元末明初的18次大移民,乔姓族人挈妇将雏,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四海为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近现代乔姓族人更是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路艰辛一路歌,身心安处是故乡。

现在乔姓族人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新沂、宿迁、盐城,河南开封、商丘、漯河、周口、滑县、项城,河北尚义、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介休、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乔姓人群。其它地方亦有乔姓人口零星分布不等。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乔姓。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聚居。至于其它海外乔姓华人,因无序迁移,不成规模,几不可考。

有宋以来的一千年间是乔姓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增长了近五十倍,集中分布于豫鲁苏晋四地,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冀蒙陕三地又聚集了23%的乔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24%的乔姓人口。全国基本形成了北部豫晋冀和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本是同枝叶,各自有代谢。乔姓分布区域虽广但不均衡,基本呈现“二八律”。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部和东部、皖鄂北部、黑吉东部,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高达到0.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左右。而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 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2%左右。以上百分之八十的乔姓人口仅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土面积,而其余百分之二十的乔姓人口则散居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广袤地区。

六、乔姓之贤哲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46位;乔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109位;乔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1位;乔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143位。

乔姓历史上名人遍地,群星满天。他们是乔家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世人敬仰。

乔龙苗:黄帝姬姓后裔。史载黄帝娶方雷氏生龙苗。黄帝崩,葬桥山,龙苗率子孙于桥山为黄帝守陵墓,因山得姓,当时写作桥。乔姓始祖,人称中华第一孝子。

乔 伯:史载黄帝娶雕鱼氏生乔伯。舜帝封于资者,有乔伯。其为中华历史上第二位乔伯(伯是远古乔氏历代世袭伯爵)。

乔 宏:武王伐纣时,率六军,亲破营垒,有功于国,拜为大司徒,赐姓乔,去木为乔姓者较早之人,这是第三位乔伯。

乔 仁:梁国(今河南商丘县)人,乔玄七世祖。汉成帝时官至大鸿胪,著有《礼记章句》49篇,号称“桥君学”。

乔 玄:号称乔公,西汉大鸿胪,儒学大师,历任三公。曾著《礼记章句》49篇。

乔智明:鲜卑族,字元达;鲜卑前部人。十六国时期前赵国著名将领。历任隆虑、共二县县令,百姓多喜爱他,号称“神君”。后依附西晋成都王司马颖,先后任辅国将军、折冲将军。

乔 勤:乔玄后世孙,北魏时期任平原内史。史料有桥去木为乔的记载。是桥改为乔的始作俑者。

乔知之:冯翊人(今山西大荔),天宝进士。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左司郎中。以文词著称,著有《文集》二十卷。

乔 琳:并州太原人,唐朝宰相。

乔匡舜:字亚元,广陵高邮人,五代南唐文学家,谥贞。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今江苏高邮)。宋朝名臣,北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通经术,宋绍圣初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乔行简:字寿明,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宋朝名臣,宋光宗绍熙进士,官至右丞相。历官淮南转运判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晚年任宰相,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宋朝著名画家。

乔 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元朝著名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

乔 达:大都人(今北京),元朝著名画家。以山水见长。

乔 彝:晋宁人。元朝名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明朝名臣,刑部尚书。

乔 宇:字希大,太原乐平人(今山西昔阳),明朝名臣,吏部尚书。与王云凤、王琼并称“晋中三杰”,亦称“河东三凤”。其文稿尚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等刊留至今,时称北方文苑之魁。受赠少傅,谥庄简。

乔 林:如皋人(今江苏如皋),清朝著名画家、篆刻家。

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清朝名臣,湖广巡抚。曾亲身教农民种桑养蚕,人称乔公桑。著有《最乐堂文集》六卷、《诗集》一卷。

乔德瑞:山东东平人,前清进士,大清光绪皇帝御师,光绪皇帝亲笔题写“御师”匾赠给老师,并亲赐在梁山县戚村修牌坊、立旗杆。

乔用迁:字见斋,湖北孝感人,清朝名臣,嘉庆进士,太子少傅,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升贵州巡抚。

乔松年:字健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人(今山西清徐)。著名将领、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清朝重臣,曾任工部主事、苏州知府、常镇通海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受赠太子少保,谥号勤恪。著有《萝藦亭遗诗》、《萝藦亭札记》、《萝藦亭文钞》、《论语浅解》、《乔勤恪公奏议》等,编有《纬捃》、《乔氏载记》等。

乔致庸:字仲登,著名晋商,曾汇通天下,生意遍布全国,各地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人称“亮财主”。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冠华:中国外交家,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 良: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乔 羽:知名词作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夕阳红》、《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赞美冰雪》等。

乔 红: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双打冠军,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乒联的世界女子单打排名第二位。

“太山不可丈尺,江海不可斗斛。”族中贤哲群星璀璨难以备述,他们的忠孝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催人自强使人奋进的满满正能量,是我辈弘扬乔氏传统美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钦佩敬慕,难以尽言,歌以咏!

附:乔氏之歌

乔氏之歌

词:乔秀伦乔幼民

曲:赵新闻

中原处处繁茂 八方绵绵无穷

根系桥山枝丛生主干皆成梁栋

去木义取高远 启迪世代贤明

铃政当效文惠公经术首推希圣

铃政当效文惠公

经术首推

经术首推希圣

惟期腾龙起风

御冠用迁希大 农栗光烈美名

吉羽词曲玉振声雄辩冠华堪颂

商界汇通天下 乒坛红侠驰聘

中华乔氏出精英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

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起风

天下乔氏一家亲

文/乔 斌

中华乔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姬姓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炎黄贵胄。它犹如一株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了民族融合的累累硕果,传承着悠悠华夏五千年之璀璨文明。它更似一条源远流长,百川汇聚的通天大江,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涓涓不息,浩浩汤汤。

中华乔氏在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进化中,历经出仕、移民、战乱、以及避祸、附籍和少数民族联姻、汉化改姓、译姓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渐形成了目前“天下乔氏一家亲”的泱泱大姓。

乔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汇集、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目前人口约241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乔姓贵姓,吹尽黄沙始见金。直到秦朝乔姓依然族势显赫。据出土文物秦印记载,乔氏在秦代各大姓氏中排位前十。但唐宋时期发展式微,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仅占第282位。然后历经沉寂终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复兴,人才呈井喷式涌现,突出显示了乔氏“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的优秀传统家风。进入新世纪,乔姓发展平稳,一路顺风顺水,终于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跃居全国姓氏排名第96位,正式入围中华姓氏百强之列,现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乔姓天然具有优秀的基因和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即使在趋于衰落的汉唐时期,在广大中原区域,尤其是梁国故地,乔氏依然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旺族。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宋州梁国郡四姓之首有乔氏”。又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宋州梁国郡三姓有乔氏”。显而易见,广大的中原地区是乔姓昌盛之福地。

一、乔姓之滥觞

乔姓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伏羲氏与女娲氏时代。其时一个称为有蟜氏的显贵母系氏族部落,招赘了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有身孕游于华阳九龙山,感而生子,育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帝。”所以,所谓的有蟜氏(或有嬌氏、有娲氏),其实就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

1、有蟜氏

有蟜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显贵的氏族部落,自黄帝之前一直延续到夏代,属上古姬姓氏族部落的分支之一。《国语》:“少典娶于有蟜氏。”

夏禹时期,有蟜氏仍然是名门望族。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取涂山,谓之女娇。”涂山即会稽,在河南嵩山。《中国上古史论》禹之妃女娇,又作女趫,亦即有蟜氏之女(亦作女娲之女)。

2、有喬氏

清代历史学家、藏书家吴任臣在《山海经广注》里说“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日躧跷。” 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解释:蹻即长股,就是今天所谓的高跷或踩高跷。踏高跷可能是乔人的习俗。也许因为多蛇虺的缘故,用踏高跷可以避毒蛇咬腿脚。伏羲氏、女娲氏时期,人们崇拜蛇,女娲部落尤为崇拜蛇(相传他们是蛇的化身),所以任其繁衍,为避免伤害蛇虺他们只能以踏高跷行走。

3、喬结氏

喬结氏最早出现在战国楚竹书中。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简1载有:“容成氏……卢氏、赫胥氏、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相姓源流》也记载有“……喬结氏、仓颉氏、轩辕氏……”这之后有有熊氏(公孙轩辕)。

显然,早在轩辕黄帝之前,就存在着与乔姓有渊源的家族,这是乔姓的萌芽阶段。

二、乔姓之源流

乔姓是由多民族长期交互融合而成的姓氏,犹如一条汇聚了众多源流的浩瀚长河,其主流是炎黄贵胄,据信源于姬姓,与橋相关,属于以地为名之姓氏。相传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山东寿丘),定都于有熊(今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于橋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橋山)。守黄帝陵主祭祀的龙苗,实为黄帝姬姓后裔,他们指山为姓,得姓橋(公元前约2596年左右),即橋氏。另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黄帝母族有蟜氏居蟜山或橋山,善于造桥,工于建造,属于能工巧匠。黄帝归葬桥山不过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可因缘际会的是催生了桥姓一族,乔姓始祖自此开宗立派,繁衍生息不息。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后期,陕西桥氏去木字旁改为乔氏,取高远之意,渐渐地各地相沿成习,并世代相传。该支乔氏与桥氏同源同宗,史称乔氏正统,乔姓就此成型,定于一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汇聚整个中华乔氏绵绵长河的,除了炎黄正脉,还有少数民族的支源,包括匈奴族的乔氏,鲜卑族的乔氏,蒙古族的乔氏,达斡尔族的乔氏等等。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有炎黄血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人通婚,显然已经与轩辕后裔的血脉融为一体。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匈奴列传》亦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说明匈奴人本身就是炎黄后裔。秦汉时期,匈奴贵族四大姓族中就有乔氏,亦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卿相,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多达官显宦,后与汉族乔氏相融合一,并香火传承不断。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相当程度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使得乔姓内涵更加厚重。

另据考证,源于东胡而融于匈奴的鲜卑族,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与汉人交往中,逐渐被汉化,其中的乔姓就属于汉化改性而来。

乔姓汉人与乔姓匈奴人、乔姓鲜卑人的共祖就是轩辕黄帝,大家虽属不同的民族,其实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

中国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都是匈奴和鲜卑族分化而来。而南方拥有乔姓的傣族、苗族、布依族、锡伯族等,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多处载明,亦属于炎黄子孙。所以可以说所有南、北方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乔姓与汉族乔姓同为炎黄子孙,根本就是一家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演绎了乔姓的发展传奇。

另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如土族、回族等,也有乔氏人口分布,其来源除了民族融合外,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统改为汉姓乔氏,但已非乔氏主流。

统而言之,天下乔氏一家亲,就连少数民族的乔氏也是手足情深。纵有极少数泊来的民族,他们也因长期与汉人通婚,已经与轩辕后裔血缘融为一体。多元的文化必然铸就了乔氏优秀的人文基因,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乔家人恢弘的气魄、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此外,血型分布也可以作为了解乔姓渊源的一个窗口。众所周知,特定人群的血型分布可以佐证其来源构成。B型血是古代以食肉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相融合而造成的;A型血是由南方的楚苗南蛮等菜食主义农耕民族融入华夏演变而来的;AB型血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融合而成的;O型血是来源于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这对了解我们先祖遗传信息大有助益。

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比例为:O型占31.8%,A型占28.4%,B型占30.3%,AB型占9.5%。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乔姓源头的真实信度。

三、乔姓之嬗变

考证姓氏渊源,乔姓称谓不一,盖因先民刚开始使用字符表意,文字还处于草创阶段,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一个地域就有可能用到几个相近的字符来表示。然而综合上述字形、字音和相传的事件以及人物关系来分析,还是不难判断传说中的主体其实就是乔姓同一氏族的人,而所有有关的文字符号也不过是乔字的异体字而已。

黄鹤杳然去,乔字成一统。汉代时“桥”、“乔”已经通用。西魏时期,宇文泰下令让他的下属桥勤把 “桥”字的“木”字旁去掉,统一写作“乔”。之后“乔”的主体字便由“桥”改作了“乔”,而“桥”则取代了“乔”成为了异体字。

对乔姓这个符号的简化与规范,宇文泰功不可没,因为它顺应了姓氏由复姓向单姓发展,由繁笔向简笔再向拼音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

其它汉化了的乔姓也相沿成习,如傈僳族的荞姓,在明代时也像“桥”字去掉木字一样,去掉了偏旁部首草字头,改写作乔。

汉字简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里,乔姓符号由“喬”简化为“乔”后,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文解字》,喬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金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貌。乔字几经演变,终于定型。

四、乔氏之图腾

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图腾由危屋、耒、蛇和灵台四部分合成。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与少典氏联姻,分化出了人文始祖炎帝族和黄帝族。乔氏图腾表明,乔龙苗是天下第一孝子,华夏大地上只有乔氏才享有祭典天地之权!

上述图案中,危屋乃集权议事之地,并非普通先民居所。危者,高而惧也,含有威慑、肃穆、不可侵犯、至高无上之意。凡有悖宗族旨意的宵小之辈,都将在这里接受应有的惩罚,所以它又是执法场所。

耒是一种耕种农具,代表民众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力。

蛇则是远古有虫乔氏的图腾(实为有蟜氏)。有虫乔氏以养蚕为主,从事纺织业,所以它所代表的是富民的工业生产。

灵台则是先祖祭奠天地的广场。

整个图腾言简意赅,四个元素包罗、印证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轨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敬天守法,和谐发展。乔氏在中央集权制领导下,加强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乔氏族徽,是当时万国的国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根据乔氏族徽这一理念演变设计而来!所以,乔氏族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族徽!

五、乔姓之迁徙分布

乔氏发祥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然后迫于生存压力一直向外扩展。长子守基,弟支外迁成为主要模式,而且它的迁徙路线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在桥山兴起之后,逐渐衍播于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其次,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向西南发展,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地。其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已经遍布黄河两岸和长江流域。然后是宋元时期,北方乔氏族人为避金、元之兵祸而南下,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进入山东、江浙一带,并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梯度分布状。最后是明清时期,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有别于宋元,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乔氏名人亦层出不穷,人口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同时亦有沿海乔氏族人经港台而迁徙海外者,主要散布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元末明初的18次大移民,乔姓族人挈妇将雏,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四海为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近现代乔姓族人更是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路艰辛一路歌,身心安处是故乡。

现在乔姓族人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江苏新沂、宿迁、盐城,河南开封、商丘、漯河、周口、滑县、项城,河北尚义、魏县,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介休、平遥、祁县,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乔姓人群。其它地方亦有乔姓人口零星分布不等。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有乔姓。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聚居。至于其它海外乔姓华人,因无序迁移,不成规模,几不可考。

有宋以来的一千年间是乔姓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增长了近五十倍,集中分布于豫鲁苏晋四地,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5%。其次冀蒙陕三地又聚集了23%的乔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24%的乔姓人口。全国基本形成了北部豫晋冀和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本是同枝叶,各自有代谢。乔姓分布区域虽广但不均衡,基本呈现“二八律”。在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部和东部、皖鄂北部、黑吉东部,居住了大约45%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高达到0.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左右。而在内蒙古东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 河北东部、天津、山东东部、江苏大部、皖鄂中部、陕甘宁南部,居住了大约33%的乔姓人群,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间,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2%左右。以上百分之八十的乔姓人口仅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土面积,而其余百分之二十的乔姓人口则散居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广袤地区。

六、乔姓之贤哲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46位;乔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109位;乔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1位;乔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143位。

乔姓历史上名人遍地,群星满天。他们是乔家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世人敬仰。

乔龙苗:黄帝姬姓后裔。史载黄帝娶方雷氏生龙苗。黄帝崩,葬桥山,龙苗率子孙于桥山为黄帝守陵墓,因山得姓,当时写作桥。乔姓始祖,人称中华第一孝子。

乔 伯:史载黄帝娶雕鱼氏生乔伯。舜帝封于资者,有乔伯。其为中华历史上第二位乔伯(伯是远古乔氏历代世袭伯爵)。

乔 宏:武王伐纣时,率六军,亲破营垒,有功于国,拜为大司徒,赐姓乔,去木为乔姓者较早之人,这是第三位乔伯。

乔 仁:梁国(今河南商丘县)人,乔玄七世祖。汉成帝时官至大鸿胪,著有《礼记章句》49篇,号称“桥君学”。

乔 玄:号称乔公,西汉大鸿胪,儒学大师,历任三公。曾著《礼记章句》49篇。

乔智明:鲜卑族,字元达;鲜卑前部人。十六国时期前赵国著名将领。历任隆虑、共二县县令,百姓多喜爱他,号称“神君”。后依附西晋成都王司马颖,先后任辅国将军、折冲将军。

乔 勤:乔玄后世孙,北魏时期任平原内史。史料有桥去木为乔的记载。是桥改为乔的始作俑者。

乔知之:冯翊人(今山西大荔),天宝进士。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左司郎中。以文词著称,著有《文集》二十卷。

乔 琳:并州太原人,唐朝宰相。

乔匡舜:字亚元,广陵高邮人,五代南唐文学家,谥贞。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今江苏高邮)。宋朝名臣,北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通经术,宋绍圣初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乔行简:字寿明,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宋朝名臣,宋光宗绍熙进士,官至右丞相。历官淮南转运判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晚年任宰相,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三教、乔仲常:均为河中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宋朝著名画家。

乔 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元朝著名散曲家、戏曲作家。作品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其作现存《两世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今人辑《梦符散曲》。

乔 达:大都人(今北京),元朝著名画家。以山水见长。

乔 彝:晋宁人。元朝名人,为人刚正有节,时贼陷晋宁,彝命家人整冠肃衣,先令妻子依次投井,己随赴之,赐谥纯洁。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明朝名臣,刑部尚书。

乔 宇:字希大,太原乐平人(今山西昔阳),明朝名臣,吏部尚书。与王云凤、王琼并称“晋中三杰”,亦称“河东三凤”。其文稿尚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等刊留至今,时称北方文苑之魁。受赠少傅,谥庄简。

乔 林:如皋人(今江苏如皋),清朝著名画家、篆刻家。

乔光烈:上海人,清乾隆进士,清朝名臣,湖广巡抚。曾亲身教农民种桑养蚕,人称乔公桑。著有《最乐堂文集》六卷、《诗集》一卷。

乔德瑞:山东东平人,前清进士,大清光绪皇帝御师,光绪皇帝亲笔题写“御师”匾赠给老师,并亲赐在梁山县戚村修牌坊、立旗杆。

乔用迁:字见斋,湖北孝感人,清朝名臣,嘉庆进士,太子少傅,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升贵州巡抚。

乔松年:字健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人(今山西清徐)。著名将领、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清朝重臣,曾任工部主事、苏州知府、常镇通海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受赠太子少保,谥号勤恪。著有《萝藦亭遗诗》、《萝藦亭札记》、《萝藦亭文钞》、《论语浅解》、《乔勤恪公奏议》等,编有《纬捃》、《乔氏载记》等。

乔致庸:字仲登,著名晋商,曾汇通天下,生意遍布全国,各地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人称“亮财主”。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冠华:中国外交家,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 良: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乔 羽:知名词作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夕阳红》、《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赞美冰雪》等。

乔 红: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双打冠军,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乒联的世界女子单打排名第二位。

“太山不可丈尺,江海不可斗斛。”族中贤哲群星璀璨难以备述,他们的忠孝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催人自强使人奋进的满满正能量,是我辈弘扬乔氏传统美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钦佩敬慕,难以尽言,歌以咏!

附:乔氏之歌

乔氏之歌

词:乔秀伦乔幼民

曲:赵新闻

中原处处繁茂 八方绵绵无穷

根系桥山枝丛生主干皆成梁栋

去木义取高远 启迪世代贤明

铃政当效文惠公经术首推希圣

铃政当效文惠公

经术首推

经术首推希圣

惟期腾龙起风

御冠用迁希大 农栗光烈美名

吉羽词曲玉振声雄辩冠华堪颂

商界汇通天下 乒坛红侠驰聘

中华乔氏出精英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

惟期腾龙起风

惟期腾龙起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