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独孤姓(独孤姓氏现在还有吗)

时间:2023-10-07 22:38:02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独孤氏后来为何消失,他们真的改姓刘了吗?

提起独孤这个姓氏可能现在大家都会觉得陌生,但是如果提起唐朝的独孤皇后,想必很多人都会有印象。尤其她的父亲被称为“天下第一岳父”的独孤信,也被称为“三朝岳父”,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后。

历史上的独孤氏来自于独孤部,是五胡十六国末期出现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归附拓跋鲜卑。北魏时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那么这样一个非常显赫甚至蝉联了皇室成员的北方部落姓氏之后为何名不见经传了呢?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姓。在著名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了更加彻底的汉化,除了衣着谈吐上的改革,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还对部分鲜卑族的姓氏也进行了改革,其中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那么也就是说部分刘氏是由独孤氏转变而来的吗?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但是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就是记载了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拜度辽将军,但是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如果按照这个记载来看,也就是独孤氏的本源就是刘氏,所谓的改姓不过是复姓。

但是这样的记载无法排除后人附会的结果,当然在匈奴汉化的过程中也难免有刘氏的融入,不过能够确定的就是在当时的官方记载中,独孤氏确实改姓了刘,并且在河南地区定居下来,逐渐成为地区刘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河南地区的某些刘姓族人包含鲜卑的血缘。

揭开独孤信家族秘密:原是匈奴后裔,与刘邦有血缘关系

独孤信堪称是南北朝时期的大帅哥,另外他还养了三个皇后女儿,更是“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既然独孤信是三朝岳父,家族十分繁盛,那么姓独孤的为何销声匿迹,到现在甚至已经没有姓独孤的了。独孤信家族到底有哪些秘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独孤这个姓氏源自于独孤部,而独孤部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汉译。匈奴被东汉打败后,开始西迁,但独孤部并未西迁,而是与鲜卑族融化,成为鲜卑化的匈奴人。根据史书记载,“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

文中的“魏”指的是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而独孤部参与了北魏的建立。到了独孤信的祖父独孤俟尼时,“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独孤信的父亲也是“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服之”。到独孤信时,他虽然年纪不大,但他“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在当地很有威望。

独孤信后来成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位高权重,三个女儿也都成了皇后,既然独孤家族这么厉害,怎么到现在似乎一个姓独孤的都没有了呢?其实独孤信的后裔,包括整个独孤家族并未消失,而是他们都改姓了,而且他们改的姓氏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是为刘!

那么独孤家族为啥改姓刘呢?这背后当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根据独孤信第四子独孤藏的墓志记载,“本姓刘,汉景帝之裔,赤眉之乱,流寓陇阴,因改为独孤氏。”也就是说独孤信的记载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后裔,因赤眉之乱,流落北方,因而改姓独孤的。

独孤信的五世孙独孤挺的墓志记载的更详细,“独孤氏,汉皇孝景之后,中山靖王之子。北征猃猊,便寄单于,保于崇丘,因以命氏。”其他独孤家族的墓志有的说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反正总体看来,都说自己出身汉朝皇室。既然如此自然要改姓刘啦。

另外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进行汉化改革,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鲜卑族改为汉姓,其中就包括独孤氏,他们被统一改为刘姓,籍贯也被改成为河南洛阳。在史书中,关于独孤姓的来源,便有另一种记载,“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

基于这种记载,在史书中对于独孤信的家族有了另一种记载,他的祖上是因为“尚汉公主,因从母氏刘氏”。不论哪种记载正确,但有三点是可靠的,其一独孤信家族是匈奴后裔,其二独孤信家族与刘邦有血缘关系,其三,独孤信家族全部改姓刘氏,河南洛阳一带居多。

参考资料:1.《魏书》;2.《周书》;3.《元和姓纂》;4.《独孤藏墓志》;5.《独孤挺墓志》;6.《匈奴史论文选集》;7.《新唐书》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听闻便觉霸气的姓氏,独孤

一直以来独孤这个姓氏就不常见。但是独孤这个姓氏在北魏时期也是当时的一个大姓。当时独孤姓氏也占据了相当于现在河北高阳一样的地区。那么你知道鲜卑族的复兴独孤氏的由来吗?知道它由此改成了汉字刘姓吗?

  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北魏太武帝当政期间,多次率兵出击漠北,柔然屡次溃败很多草原部落纷纷南迁至北魏境内。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

  迁徙分布独孤部族原是南匈奴后裔刘路孤所建立,其后裔以部落名为氏。独孤氏归附拓跋鲜卑后成为鲜卑贵族,是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独孤姓望居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赐姓汉人:《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

  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许多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都被赐姓鲜卑姓氏,其中改独孤姓的有李楷兄弟,高颎,陈忻,刘志,杨突,刘志,赵昶,高宾,韩雄等,远在匈奴汉国时,就有刘渊强迫刘姓汉人改独孤姓,他们成为了汉族独孤姓的始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