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梦到和老公离婚(梦到和老公离婚和别的男人在一起)

时间:2023-10-09 12:33:19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梦到和老公离婚了

[流泪]梦到和老公离婚了,自己带着孩子孤苦无依好可怜,后来画风已转不知又跟了一个有老婆的男人好了,还和他老婆一起做生意开了个店(好吧某些人想吃麻辣烫了。[捂脸])还在人流量大的地段[惊呆],这不是重点重点还和她处的很好[晕]!醒来一脸懵逼这是什么梦啊[衰]。

附上一张自己养的的多肉图[呲牙]

如果你梦见前男友和另一个女生在一起,会给你暗示吗?

有时候梦境是否会给你暗示呢?

评论区有一位网友回答:绝对会的。我曾经常梦见前男友和另一个女生在一起,场景非常真实,有时甚至会在梦中流下眼泪。后来我忍不住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真的和那个女生在一起。他却嘲笑我想象力丰富,好像我在演戏一样。

我感到很内疚,开始胡思乱想。但几天后,他告诉我他的微信被盗了,还提到了一些真实的事情,比如正在装修房子。我相信了他的解释,没有多加怀疑。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他的朋友圈,于是发了一条微信:“微信号找回来了吗?”不久后,我收到了回复:“你是他女朋友吗?”起初,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于是我回复道:“是啊,哈哈,你是谁?”然后对方回复道:“我也是他的女朋友,他现在就躺在我旁边。”

虽然我当时认为这只是他的恶作剧,但对方继续说:“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给你拍照片,然后她真的发来了一张照片。”这时我才相信事情是真实的。虽然我感到震惊,但我表现得很冷静,好像已经知道了整个情况。

我开始和那个女生聊天,仿佛我知道剧情一样,后来我加了她的微信,但她删除了我们在渣男手机上的聊天记录。随后我们俩核对了时间,发现渣男同时和我们两个人交往。每次我给他打电话时,他们正在通话,然后他会说他正在给他妈妈打电话。即使被那个女生发现,他也会声称正在给他妈妈打电话,真是够了,他妈妈也是个不得了的人。

后来他开始表现得像是自寻短见,对我说离不开我,对那个女生则说离不开她。他一直没有意识到我和那个女生已经加了对方的微信,最终我感到非常无聊,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个渣男身上。

于是我直接删除了他的联系方式,并告诉那个女生我不想再聊了,因为这一切都没意义,然后我也将她删除了。不过那个女生最后对我说:她一定会让渣男付出代价。我觉得梦真是神奇的东西。事实上,从我开始反复做那个梦的时候,我已经在潜意识里逐渐疏远了前男友,我已经体验过撕心裂肺的疼痛,所以当真实情况发生时,我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

最后,我衷心祝愿那个女生能找到幸福!至于渣男,呵呵,他可以继续在各种妈妈之间充当“儿子”的角色,我希望他一辈子都找不到妻子。

和徐志摩离婚后,她迎来开挂大女主人生

一个生于旧中国却没有裹小脚的女孩

一个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的坚强女性

一个出色的企业家

一个极富责任感又爱学习的人

1983年,华人女子张邦梅在哈佛大学学习“中国史概论”的课程时,惊讶地发现,课文中出现了几位自家长辈的名字,被载入史册的张家人,除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过贡献的、她的二爷爷张君劢和四爷爷张嘉璈,还有一位女性张幼仪。在书中,张幼仪被形容为“与诗人徐志摩完成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的女性”。

这个名字,让张邦梅想起了记忆里那张熟悉的面孔。1974年,张邦梅到纽约的四姑婆家做客时,注意到了角落里坐着一位戴着大眼镜的老奶奶,这位老人“仪态端庄,没有架子”,让她倍感亲切。后来她得知,老奶奶就是刚来到美国定居的二姑婆张幼仪。此后,张幼仪不时会到张邦梅家中探访,她每次都带来最新的食谱,跟他们一起做饭,一起享用美食。张邦梅无法想象,这个和蔼可亲的二姑婆,在史书中却是一位敢为人先的豪杰。

于是,等到下一次张幼仪来到张邦梅家时,张邦梅就开始央求她多讲讲自己的故事。此后多年,张邦梅多次和张幼仪聊天,并一直记录着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这位女性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经历。1986年,张邦梅前往上海寻亲访友,想看看张幼仪曾经的生活习惯。在记录张幼仪生涯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带入了故事中,她感到,这位不一般的“二姑婆”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在深深影响着她。

1996年,张邦梅撰写的张幼仪传记《小脚与西服:一种回忆》在美国出版,很快被翻译为中文出版。2023年8月,这本传记改名为《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再度在中国大陆出版。借着这本书,人们又回忆起了那个没有太多机会站在高光中的张幼仪,以及她完全独立于前夫徐志摩的精彩人生。

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于上海拍下这张肖像(约1937年),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图/《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23年版

被动离婚的“诗人前妻”

提到张幼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刘若英所饰演的那位端庄、保守的“诗人前妻”。剧中的张幼仪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离婚前,她事事顺从父母和夫家,离婚后,她迅速蜕变为企业家、银行经理,事业大踏步前进,和徐志摩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还尽到了抚养儿子和赡养父母的责任。看起来,这个角色拿到了“大女主”一般的剧本,但实际上,这些经历并非戏剧虚构,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上的张幼仪的确经历过这样的蜕变。导致这场蜕变的,正是她和诗人徐志摩的这一场石破天惊的离婚案。

事情要从1922年说起。那一年,在德国柏林,年仅22岁的张幼仪在几乎没人陪伴的情况下,生下了二儿子。刚刚生产完毕,丈夫徐志摩就带着离婚文件出现。在张幼仪怀孕生产期间,他只托人给张幼仪带过一张字条,其中提到:“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徐志摩的意思是,希望两人为了社会理想勇敢起来,创造自由离婚的历史。见到前来要求离婚的徐志摩时,张幼仪还处于产后的虚弱不堪之中,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在文件上签字。

离婚前,徐志摩一直在表达对这场包办婚姻的厌恶,他甚至形容张幼仪是“土包子”,不符合他心中现代女性的形象。可这段婚姻也不是张幼仪能够选择的。1915年的浙江,年仅15岁的宝山姑娘张幼仪由家人做主,嫁给了海宁硖石地区的富家独生子徐志摩。促成这段婚姻的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他在杭州做浙江都督秘书时,在学堂中一眼挑中了徐志摩的作文卷子,觉得他才情不凡。于是,张嘉璈开始打听徐家家境,发现两家门当户对,就立刻提议结亲,徐志摩的父亲欣然同意。

当时,已经建立,但五四运动尚未发生,虽然社会已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和松动,绝大多数人还是被传统道德束缚,践行“门当户对”,哪怕是富足、有文化底蕴的张家也不例外。张幼仪家中的兄弟,大多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张君劢、张嘉璈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但张家的姐妹们却得不到父母的教育支持,他们一心只想让女孩们“嫁个好人家”。而一直被灌输传统观念的张幼仪本人,大脑中也没有“离婚”这个现代概念。因此,即使徐志摩很快就流露出对她的不耐烦,她依然在徐家过着伺候公婆、生养孩子的日子,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徐志摩的第一个儿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也因此,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徐志摩得到了父母同意,前往美国留学,后来又前往英国学习。五四运动很快爆发,新思想燃遍全国,海外留学生的圈子更是新思想诞生的阵地,徐志摩当时已经以才华闻名,在追求自由的事情上更是不落人后。正如胡适所言,徐志摩一生单纯的信仰就是爱、美和自由。从那时起,他写回国内的信件中透露的忧郁情绪,开始令家人不安,于是,全家决定派张幼仪前往英国,看看徐志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与徐志摩在英国团聚后,张幼仪已经猜出对方想要离婚,她才想起,徐志摩曾对她提过,他的烦恼根源在于旧制度对人的束缚,也立志要做第一批离婚的中国人。此时,张幼仪担心的并不是被离婚,而是可能会被“抛弃”的自己。这个想法,其实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面对婚姻问题的真实感受。在徐志摩的前辈学人中,留过学的胡适、鲁迅都有被包办的妻子,但他们也没有作出离婚的选择。因为他们大都考虑到,在旧道德中,女子被离婚会遭遇“不贞洁”等指责,也会失去经济来源,如果他们率先离婚,虽然可以赢得先进名声,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倒霉的可能是并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方。

但徐志摩不是胡适和鲁迅,他从小生活富足,一直有人照顾,生活中没吃过苦,对自由的追求也更加自我、理想化。去北大后,他对爱、美和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他想象中的妻子应该是才貌俱佳,能够与他琴瑟和鸣的人,不是张幼仪这样一个态度保守的女性。此时,在中国已经有了离婚的相关法律,《大清民律草案》已经规定,男子不满30岁,女子不满25岁,自愿离婚者,只要经过父母同意即可生效,的法律则沿用了大清的这一规定。不过,除了顾维钧这样的人物,几乎没什么人敢去选择和父母抗争,进行离婚。

徐志摩决心与封建传统反抗到底。但这背后的代价首先由张幼仪背负了。1921年,张幼仪在英国怀上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早就想离婚的徐志摩却冷酷地劝她打掉孩子,还开始跑到欧洲各地游历,不再回家。张幼仪开始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惨遭“抛弃”后的命运会像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传统女性一样悲惨。她写信求助在巴黎读书的二哥张君劢,张君劢劝她不要打胎,称自己可以帮忙养孩子,才让张幼仪安心下来。

比起胡适的妻子江东秀和鲁迅的妻子朱安,张幼仪不但是当时为数不多离婚的中国女人,还是在国外怀孕期间“被离婚”,这个遭遇可谓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她也并不是完全的旧式女子,离婚则彻底触发了她体内的现代因子。小时候,她在二哥张君劢的帮助下反抗过裹脚,也自己争取去读中学,前往欧洲后更是见了不少世面。徐志摩“失踪”后,张幼仪开始跟随在欧洲访学的二哥,辗转巴黎、柏林等地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张幼仪的性格起了变化,她第一次没有理会徐志摩的意见,决定把二儿子生下来。

同时,张家优渥的条件,兄弟姐妹们的开明和体贴,也让张幼仪有了“打胎”之外的选择。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当时是个单身汉,没办法照顾怀孕的张幼仪,在他的帮助下,张幼仪开始与一对学者夫妇在乡下合住,开始了她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在这对夫妇的影响下,她第一次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后来,张幼仪在欧洲留学的七弟张景秋陪她一起到柏林生活。在张幼仪怀孕期间,张景秋承担家务,照顾她,给了她强大的支持。

晚年的张幼仪回忆,从她独自前往巴黎寻找二哥那时起,少人帮助的苦难,徐志摩的冷酷态度,逼得她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离婚,也似乎从别人的需求,慢慢变成了她自己诉求的一部分。在外人看来,她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离婚,是被徐志摩逼到绝境,但也可以说,这一次她没有听父母的话,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作出了离婚的决定。这看似被动的选择,让张幼仪的人生彻底迎来了新的转机。

张幼仪与徐志摩于1921年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翌年二人便告离异。

精彩的下半场人生

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生在变动的时代,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一部分眺望着西方。我具备女性的内在特质,也有男性的气概。

现在回看,张幼仪的人生,确实可以22岁时的离婚案为分界线,作出新旧之分。离婚之前,她站在传统思想的那一边,不敢反抗;离婚之后,为了生存和尊严,她开始努力学习新世界里的一切。她再也不想回到过去那个被徐志摩嘲笑成“土包子”的人生中。

十八岁的张幼仪与长子徐积锴。

从旧女性成为新女性,一开始肯定是要经历痛苦的。签下离婚协议后,张幼仪在德国先是和一位外国女性合住,有了这位室友的帮助,她就可以在一所学院学习幼教课程,晚上再照顾孩子。这样劳累的日子她过了三年,学业有了进展,二儿子却在国外夭折了。悲痛之下,张幼仪决定回国,和国内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讽刺的是,儿子去世时徐志摩帮不上张幼仪,回国后的张幼仪却还得帮忙处理徐志摩和新妻子陆小曼结婚的事宜。因为二人离婚后,徐志摩父母拿自己任性的独生子没有办法,只能依赖办事稳妥的张幼仪,甚至要认她为干女儿,连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都要征求她的意见。

张幼仪与孙辈们,拍摄于上海海格路家中。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传播新观念是容易的,但具体的生活总要有人勤勤恳恳地负责。张幼仪就是亲朋眼中那个肯负责任的人。而张幼仪也逐渐发现,如果自己将这种天生的责任感用到商业上,也可能会迎来很多机会。回国后,除了处理家中杂务,照顾大儿子,张幼仪也开始寻找工作。很快,她就到上海东吴大学做了德语教师,同时还到她的八弟张嘉铸的“云裳”时装公司任总经理。“云裳”在他们的打理下慢慢有了名气,最厉害的时候几乎接待了所有当时的名人,包括徐志摩和陆小曼,名媛唐瑛等人,都会去“云裳”做衣服。慢慢地,徐志摩开始对张幼仪刮目相看,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大力称赞自己的前妻“有志气、有胆量”。

虽然张幼仪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夫妻,但是她对徐志摩本人,甚至对徐志摩的所有亲人,还是怀有一种责任感。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难去世,张幼仪在徐志摩父母的请求下主持大局,处理徐志摩的身后事。虽然她并不喜欢陆小曼,但此后的日子里,她一直用自己的金钱资助陆小曼,一直到1944年才结束,因为她觉得陆小曼是自己儿子的继母,她是在替儿子践行责任。徐志摩的父母更是坚持生活在张幼仪附近,张幼仪最终将他们养老送终。直到1953年,她才在香港重新结婚,过上了属于她个人的小日子。

或许是因为有过在异国他乡“被抛弃”的记忆,张幼仪在后半生一直在仗义出手,帮助同时代的女性发展自己的事业。早在去东吴大学教书时,张幼仪就在一群女性的请求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她们管理银行的资产。在抗战中,她还用自己的信用帮助这家银行保住了一笔资金。她也时时为家中的女性操心。她的大儿子结婚之后,张幼仪开始出钱资助儿媳学习,鼓励她保持自强自立。就这样,张幼仪在打拼事业,助人为乐的后半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晚年的幸福与平静

1989年初的一个冬日,张幼仪在美国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在侄孙女张邦梅的眼中,张幼仪在美国的晚年生活幸福而平静。她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做四十五分钟体操,然后吃一份麦片粥配鸡蛋的早餐。她喜欢看报纸,和家人聚会,像年轻时一样热衷学习,报名了德语、插花等老年课程,还因此结交了新朋友。偶尔,她会打打麻将,允许下一点金额不大的赌注,增添生活的乐趣。

1986年圣诞节,张幼仪与张邦梅在张幼仪位于纽约的寓所中留影。

在张幼仪去世前的一晚,张邦梅替代亲友照顾了张幼仪一晚。她知道,在多年的陪伴和聆听中,她们已经建立了超乎寻常的友谊,甚至可以聊很多超越祖孙之间的话题,比如,张邦梅从小一直不理解张家人对徐志摩的“过度崇拜”,表现得最明显的人就是张邦梅的爷爷、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他从小崇拜徐志摩到老,甚至不顾姐姐的感受,去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晚年,张嘉铸甚至对张邦梅说,为张幼仪做传记时要对徐志摩“善良一点”。想到张幼仪曾经因为徐志摩而遭受的痛苦,张邦梅就对这种崇拜之情感到气愤。

对于对待徐志摩的态度问题,张幼仪是温和且诚实的。她对徐志摩有感谢,也有抱怨。她对他所提倡的先进思想无比赞成,并真心地感到自己曾从中受益。因为她曾说过:“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但当张邦梅问她,如何看待徐志摩写给去世的二儿子的那篇辞藻华丽的文章时,张幼仪还是坦白地说,从徐志摩的行为判断,他压根不担心她和孩子当年的生活。因为徐志摩从始至终没有照顾过孩子,也没有赡养过。“文人嘛,就是那个德行。”她略带幽默地评价说。

张幼仪口述,侄孙女张邦梅著《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23年版。

如今,张邦梅眼中的张幼仪,不再是家中那个可亲的老奶奶,也不完全是书中敢为人先的豪杰人物,更不是什么“诗人前妻”。她花费了多年的光阴,将一个更真实、更有主见的张幼仪写入了历史中:一个生于旧中国却没有裹小脚的女孩,一个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的坚强女性,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一个极富责任感又爱学习的人。正如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的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参考资料:《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6月出版)

记者:仇广宇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梦见离婚是什么心理?解说5种含义和暗示

已婚人士梦见与丈夫离婚时,会担心:“会不会意味着离婚?” 另外,当未婚人士梦见离婚时,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离婚梦”的隐藏含义是什么?

已婚者梦见“离婚”会有成真吗?

在梦中梦见和伴侣离婚的那天早上,会莫名地感到不安吧。“一直以为你们夫妻关系很好,不是吗?”也许有人会变得疑神疑鬼吧。

但是,基本上‘离婚的梦’被认为是逆梦,并不是预示坏事的梦。另外,未婚的人做的梦也不稀奇,多是表示自己积极的心情的梦。

当你看到“离婚梦”时,你会怎么想?

那么,当你梦见离婚时,那个梦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另外,已婚者所见与未婚者所见的含义是否不同?

1.过于思念对方,对分开感到不安

一般来说,已婚者或有结婚打算的伴侣在梦见离婚时,是过于深爱对方的表现,“万一对方提出分手怎么办”“万一离婚了怎么办”等不安。

绝对不是因为和对方的关系不好而做的梦,而是因为个人过于喜欢对方而感到不安的状态。这意味着你对对方的感情很深。

如果没有感觉关系特别不好,也没必要特别疑神疑鬼。相反,如果过于执着、束缚对方,就会破坏现在良好的关系,这一点要注意。

2. 希望自立而不过度依赖他人

梦见离婚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对伴侣或恋人很依赖、很执着,也会做这个梦。表现出过度依赖对方而感到不安,希望不依赖对方而独立生活。

举个例子,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工作,强烈希望“自己也能自立”,而梦见离婚。

另外,过于喜欢恋人,过于依赖恋人,自己觉得“是不是成为了对方的负担”“这样下去不行”的情况也很多。

在恋爱中爱对方比什么都重要。但是,爱情和依赖、执着是不同的。重新考虑会给对方造成负担的爱的方式吧。

3.对现状生活感到不满

当对现状感到不满时,“想过更好的生活”“想打破现状”等想法也会以“离婚”的形式出现。

这种情况,在对夫妻生活不满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但是,除了夫妻生活以外,对工作、人际关系、自己的生活方式等感到不满的时候也会看到。

如果对夫妻生活感到不满,不要想着“希望对方体谅”,而是好好地和对方面对面交流吧。

另外,如果对工作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满,首先要确立应该从哪里开始努力的目标,试着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已婚人士]加深与配偶关系的意义

“离婚的梦”,已婚者梦见和未婚者梦见的意思不同。已婚者做了这个梦的话,作为逆梦意味着和配偶的关系加深。

因为你自己对对方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认为是在为对方做力所能及的事。对方很可能看到了你的行为,对你的行为产生了更深的爱意。

5. [如果你未婚]想要重生的愿望的表现

未婚的人梦见“离婚”,多半意味着想要重生,想让现状变得更好的强烈愿望。

例如,可能是在寻找新的邂逅,也可能是想在工作上获得更高的评价。不管怎样,这都意味着做梦的人本身正在积极地前进,可以说是一个好梦。

顺便说一下,未婚但有恋人考虑结婚的情况下,和已婚者看到的意思大多是一样的。因此,这意味着你和你的恋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进展。

以平静的心情加深与对方的关系

怎么样?“离婚的梦”会给人消极的印象,但并不是预示坏事的梦。因为梦见对伴侣表示深深的爱,所以用平静的心情面对对方,加深彼此的关系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