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彭城郡(彭城郡刘氏)

时间:2023-10-16 06:44:54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寻一处静谧,走进温州三垟张严冯村

罗山行者戴建达

  周六上午单位加班,下午没事几位同事相约去湿地公园逛逛。湿地这么大,逛哪呢?建国兄提议往他的老家张严冯村那边去,那边安静未开发,田园阡陌,又邻近已开发的花溪花岛,更适合我们的心境。自然建国兄成了向导,还有玉敏、晓晓同去,四人一车便向湿地纵深处进发了。

  张严冯村位于三垟街道西北角,属于三垟湿地的中心位置,现因促进温州生态园的建设,整个村已整体搬迁了。整个村原有200多户,人口880多人,耕地和果园500余亩,700多亩河面,盛产著名的三垟瓯柑和南西垟的菱角,有"瓯柑之乡"和"浙南威尼斯"的美誉。现在村落全没了,偶尔还可以遇见一些断砖残瓦,显示着过去曾住过人的痕迹。建国兄指着河边一块长满荒草的平地说,这里就是我家房子的地方。他的话语中有点惆怅,是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在建国兄的带领下我们向田园深处走去,一路春风拂面,花香扑鼻。通向田园的主路还比较宽,有的铺了塑料板,打造成游步道,但年久老化,都断裂掉了。不过这都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因为我们的心早已沉浸在田园的美景中了。那郁郁葱葱的柑林绿得直逼你的眼,特别是它枝头的洁白的小花,五个小花瓣含着小黄蕊,随风摇曳,散发着百闻不厌的淸香,是那么的淡雅可人。

  田间地头,还种有其他果蔬,尽是绿油油气息,一种春天的味道,浓郁得我们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一块田里还种有菱角,正尽情的舒展着的菱蓬,嫩嫩的,小小的,随着水面的波一漾一漾地,特惹人喜爱。路边的豆荚,卷心菜,茄子⋯⋯一股脑儿的探着头,在这静谧的田园里唱着春天的欢歌。田园很静,除了风的声符与大自然的声音,只有我们的笑声了。漫步田野,一种悠然之感油然而生。真不愧是"嫩草沾霖萌翠绿,微风扶土散芳清。春光入目多舒爽,祈愿时间永驻停。"

  路的尽头是河道,一个小码头可泊船。岸边高大的灌木开着满树的白花,香气弥漫。春风拂过河面,泛着层层的涟漪,柔柔的感觉,令人舒畅无比。可惜没有小舟,不然我们定会争渡,争渡,误入菱蓬深处,必将惊起一滩白鹭!

  在河边停留片刻,我们准备返回。突然同事晓晓指着路边绿草中的几个小红点尖叫起来。"这是好东西,我小时候的最爱。"我们顺着她的方向,发现绿灌木丛上,长了许多比草莓小的小红果,像杨梅又不像。摘了几个,放到嘴里,酸酸的,甜甜的,有小时候的味道。其实这就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提及的"覆盆子"。

  至于“覆盆子”之名,还是出自李时珍之口。因它生于向阳山坡、路边、田头,林边及灌丛中。性温,味甘、酸。其功能主治益肾,缩尿,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正因为它有此功能,吃了它,有夜尿症的人晚上都可以不用尿盆子了,也就是说尿盆子可以翻过来不用了,所以叫它“覆盆子”。覆盆子也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水果,它柔嫩多汁、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色泽诱人,既可食用鲜果,也可制成果酱、果汁、食品添加剂等多种产品。难怪晓晓说这是好东西,我们一下子摘了很多。这一路不但能赏景,还可以享受到这难得的野果美味。

  路过建国家的柑园林,建国的父亲正在田里劳作,种了许多的蔬菜。伯父年已七十多岁,但还是闲不下来。农村拆迁后,住上了崭新的套房,但还是每天到田间转转,土地才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他一下子,摘下好几个卷心菜送给我们,一边摘菜,一边嘟囔着"我种的多,吃不掉,你们多拿点"。我们不好推辞,就欣然拿了一大袋的菜。离开时,看着这绿油油的蔬菜,回头看看伯父辛勤劳作的身影,这难道不也是田园中一道永远沉默的亮丽的风景吗!

  回家的路上,玉敏问我,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张严冯村。我告知曰,这村的来历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叫张倪凤的仙女,爱上了三垟一位冯姓的英俊小伙子。为了能与情郎长相厮守,她私自带着菱角的种子,下凡到了人间,与冯姓小伙结为良缘。此后三垟菱角年年丰收,造福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仙女,当地百姓就将这个地方称为“张严冯村”。这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传说归传说,在这个村也没姓张与姓冯的,大多数村民姓金与姓林。其实,张严冯是个有着五六百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明朝就以十一都二里来命名,原来叫"占儿棚"。清朝光绪年间因金振声(未仕)中进士,后有其"占儿棚"改名"张严冯",据彭城郡《金氏宗谱》记载:明朝始祖清鹤公从永嘉楠溪江畔的岩头村迁徙来。现有金氏宗祠前棋盘夹和岩头金氏宗祠内进士匾为证。村民倚河而居,是个六分水,四分土地的典型江南水乡。

拿建国兄的话说,湿地深处是故乡。现在这"张严冯"村已整体拆迁了,成了三垟湿地中的一片田园。根据三垟湿地公园的规划,以后在这里建设的“水绘南仙”文化休闲区将是公园的中心,这将是对瓯越文化所独具的河乡特色加以保护与表现的一个标志性景点。我们期待,我们希望三垟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会越来越好,我们更不会忘记为这湿地公园建设做出贡献的所有三垟农民!

他戎马一生打下千里江山,死活不肯称帝,后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

公元852年3月10日,这一年是大唐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在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现称功臣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婴儿的父亲兴冲冲的冲进房中,听着响亮的哭声欣喜异常,然而当他拨开襁褓看到婴儿第一眼时,不由得大惊失色,这个孩子长的实在太丑了,父亲钱宽一看儿子长的奇丑无比,竟认为此儿的降生是不祥之兆,于是便将其抛入到屋后的深井中,幸亏男孩的祖母阻拦才得以活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这个身世坎坷而又大难不死的婴儿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越王钱镠。

钱镠自幼习武,对各种课外书,比如图谶、纬书也多有涉猎,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钻研,成年后终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私盐贩子。当时的唐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各地诸侯纷纷拥兵作乱,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号令不出京城,当时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想称霸自立,石镜都镇将董昌遂招募乡勇平叛,此时的钱镠年仅24岁,幸亏董昌不看颜值,不久之后因才能突出被任命为偏将,一起讨伐王郢,钱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后来钱镠在讨伐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黄巢起义军等系列战斗中表现出色,董昌也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伯乐,对钱镠青睐有加,随着董昌身份水涨船高,钱镠也由小小的一个偏将变成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成为使相,掌管浙江西道一切兵马民政大权,董昌善于笼络人心,在此之前董昌、钱镠相处一直非常不错,钱镠视董昌为知遇恩人,董昌对钱镠则大加封赏,然而两个人的裂痕还是出现了。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并任命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在关键时刻,对于这位老上司的选择,钱镠却坚决反对,他给董昌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劝董昌与其关起门来当皇帝,面临株连九族的危险,不如安安分分当一个节度使,董昌面对这位老下属的劝谏,虽然心有不满,但鉴于钱镠羽翼已经丰满,如无钱镠支持,称帝之事难以成行,于是便答应钱镠,向朝廷请罪。

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令其讨伐董昌。后来董昌兵败无奈只好投江自杀,而钱镠也被朝廷任命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真正成为了一方诸侯。钱镠在平定两浙地区的反对势力之后,开始精心经营两浙地区,并向朝廷请求加封为吴越王,然而唐王朝却断然拒绝,不久之后,朱温篡唐,加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求封心切,竟然接受了梁朝的册封。对此,吴越国很多官员大惑不解,明明有称帝的资本却始终不敢迈出关键一步,但实际上钱镠有自己的考虑,钱镠自认为两浙地区物产丰饶,但民风淳朴,不善战争,国内兵少将寡,势难与中原大国相抗衡,因此其占绝两浙之后一直推行的外交政策便是虚与委蛇,无论中原王朝如何更迭,吴越永远向其称臣。

钱镠认为唯有此举方可保住两浙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在钱镠的保护下,两浙百姓安居乐业,至今还十分怀念钱镠,钱镠一生戎马,在两浙创立王图霸业,然而在五代十国“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的战乱时期,钱镠却始终没有称帝,实在难能可贵。

并非其没有雄图壮志,而是因为钱镠始终将两浙百姓装在心中,故而放弃虚位而成就大业,钱镠在两浙地区多有政绩,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其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又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即钱鏐临终前向子孙们提出的十条要求,遗训中虽然包含一些封建思想,但是大部分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武肃王遗训”代代相传,世世因循,一直激励着钱氏后人。

钱镠八十一岁时才去世,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属于高寿了,钱镠晚年与僚属们谈起杭州城的变化,众人盛赞杭城邑屋繁会,江山雕丽,湖海形胜,为天下稀有,全都是大王数十年精心治理之力也。钱镠却很清醒,他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钱氏后人目前已经遍布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千年之后著名的后裔有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等,都在我国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钱氏族人也成为了享誉千年的名门大族。

参考文献:《吴越备史》、《新五代史》

刘氏堂号

彭城堂 郡望堂号。彭城郡,秦代地属泗水郡,楚汉之际置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

沛郡堂 郡望堂号。沛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分秦代泗水郡南部而置,治所相县(今安徽淮北相山区)。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汉光武帝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郡改为沛国。东汉末,曹操将原沛国包括郡治相县在内的绝大部分划归新建的谯郡,郡治移至沛县(今江苏沛县)。

中山堂 郡望堂号。中山郡,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年)分秦代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因其为战国时中山国之地,故名中山。屡改为郡,治所卢奴(今河北正定)。

东平堂 郡望堂号。东平郡,汉甘露二年(公元前 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辖今山东济宁、汶上、东平、泰安等县地。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

御龙堂、豢龙堂 刘氏远祖刘累,陶唐氏首领尧之裔,夏孔甲帝时人,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据传其善于养龙,曾向豢龙氏董父学习御龙之术。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临颍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遂派累到此养龙长达七年。因功被封“御龙氏”。家族堂号亦因刘累御龙、豢龙而命名曰“御龙堂”、“豢龙堂”。

沛丰堂 刘邦(公元前 256—前 195年),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开国皇帝。初任泗水亭长,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起兵沛县,号称沛公。前 206 年,与西楚霸王项羽联手灭秦。后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氏后人即以刘邦祖籍之地沛县丰邑而命家族堂号为“沛丰堂”。

汉里堂、汉中堂 参考“沛丰堂”注解。“汉里”,即汉之故里,汉高祖刘邦故乡沛县丰邑中阳里,亦作“汉中”。居住于沛县之刘氏家族,以“汉里堂”、“汉中堂”为家族堂号,以示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

三约堂 参考“沛丰堂”注解。刘邦领兵人咸阳后,与三秦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众拥护。此便是成语“约法三章”之典故,“三约堂”亦成为刘氏家族堂号。

磐宗堂 “磐宗”,典出《史记・孝文本纪》,据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后刘氏族人作“磐宗堂”,喻意刘氏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

校书堂、校经堂、校正堂 刘向(约公元前 77—前 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好儒学,能诗赋。宣帝时为谏大夫,治《春秋谷梁传》,讲论五经于石渠阁。元帝时任宗正。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仕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奉命于天禄阁校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刘氏“校书堂”由此得名,“校书堂”亦有作“校经堂”、“校正堂”等。

明经堂 出自刘向、刘歆父子典故。刘向简介参见“校经堂”注解。刘歆(?一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少通《诗》、《书》,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26年),受诏与父刘向领校秘书,协助校理图书。父卒,歆继承父业,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整理群书。哀帝时,在其父刘向所撰《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中国第一部官修图书目录《七略》。同时对“五经”古文经典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官学。刘氏后裔为纪念刘向、刘歆父子对于经学的贡献,故以“明经堂”作为家族堂号。

天禄堂、禄阁堂 参考“校书堂”注解。“天禄堂”即源自刘向校书于天禄阁一事。“天禄堂”亦作“禄阁堂”。

藜照堂、藜阁堂、青藜堂、青照堂、藜光堂、光藜堂、燃藜堂、然藜堂、藜燃堂、藜映堂、炳藜堂、宝藜堂、藜合堂、乙藜堂、然乙堂、太乙堂、泰乙堂、乙照堂 参考“校书堂”注解。传说一日刘向于天禄阁校书,夜有老人著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遂吹杖端之火,点燃手杖,并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向问其姓名,老者云:“我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教焉。”刘氏后人为纪念刘向“燃藜夜读”的传说,同时鼓励族人发奋读书,遂以“藜照堂”作为堂号。与其相关的堂号还有藜阁堂、青藜堂、青照堂、藜光堂、光藜堂、燃藜堂、然藜堂、藜燃堂、藜映堂、炳藜堂、宝藜堂、藜合堂、乙藜堂、然乙堂、太乙堂、泰乙堂、乙照堂等。

蒲鞭堂 刘宽(公元120—185年),字文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东汉名臣,历大将军掾、司徒长史、东海相、尚书令、南阳太守等职,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官至太尉。宽人如其名,以“宽”闻名天下,海内皆称其为长者。“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后汉书・刘宽传》)。族人遂以“蒲鞭堂”为家族堂号,教育族人学习刘宽宽和待人之道。

蒲编堂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保定涿州)人。三国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虽系汉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然父早卒,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与母亲靠贩卖草鞋、编织草席度日。刘氏后人为纪念此事,遂以“蒲编”为家族堂号。

七业堂 刘殷,字长盛,新兴(今甘肃武山)人。晋十六国前赵名士,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为人至孝,博通经史,教子有方,据《晋书・刘殷传》载:“(刘殷)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北州之学,殷门为盛。”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遂取家族堂号为“七业堂”。

传经堂、授经堂 参见“七业堂”注解。“传经堂”即指刘殷将经书传授于子孙的典故。与此相关的堂号还有“授经堂”。

安成堂 刘遐(?一 公元326年),字正长,一字成始,号从远,。东晋广平易阳(今河北永年)人。性果毅,熟弓马,善骑射。历官龙骥将军、平原内史、北中郎将、兖州刺史、散骑常侍、徐州刺史,封泉陵公。据江西安福刘氏所修《笪桥刘氏总谱》载,刘遐晚年仕安成太守,任满,留居安成(今江西安福)城北笪桥。刘遐后世族人散居于赣、湘两省,并以“安成堂”作为家族堂号。

说明:此刘遐公属于赵敬肃王刘彭祖支系。 江西安福县笪桥开基祖刘瑕公字子嵩,官安成太守,晋陶侃从事中郎将。其父刘乂字幼彦,其母紫虚元君魏华存,其兄刘璞字子成。出自长沙定王刘发公北派大宗,第十子安众康侯刘丹公支系。长沙定王刘发公南北两大支系以“沛丰堂” 为表记。

德馨堂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洛阳。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主张革新,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连州刺史,官至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善诗文,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竹枝词》、《陋室铭》等。“德馨堂”即来源于《陋室铭》中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在教育子孙要崇尚美好高尚的品德。

墨庄堂 刘式(公元949—997年),字叔度,宋初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后居新喻(今江西樟树黄土岗镇荻墨庄)。少有志操,好学问。南唐末进士,中明经科第一名,有“南唐进士第一人”之美誉。后随李煜降宋,受宋太宗赏识,任大理丞、善赞大夫,出监通州丰仓,入判三司都磨勘司,为朝廷财税做出巨大贡献,人尊称“刘磨勘”。家有藏书数千卷,藏于书室“墨庄”。墨庄藏书传至南宋,历经五代传人,抗金将领岳飞于绍兴六年(1136)为刘氏后人题书“墨庄”二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墨庄记》载有:“(刘式)既殁,而家无余资,独有图书数千卷,夫人陈氏指以语诸子曰:'此汝父所谓墨庄也'。”陈氏以此教戒五子,望诸子安心耕读,学有所成。后五子谨遵母训,博取功名,陈氏亦被尊为“墨庄夫人”。刘氏后人遂以“墨庄堂”、“绍墨堂”作为家族堂号以纪念刘式及夫人陈氏,激励后世子孙以诗书为传家之宝。

绍墨堂 参考“墨庄堂”注解。“绍墨”,即为继承墨庄遗风之意。

铁汉堂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北宋魏地(今河北大名西北)人。举进士,从学于司马光,累官左谏议大夫。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时人称之为“殿上虎”,无不敬慑。后被蔡京贬至梅州,并多次设计欲杀安世,安世皆侥幸逃脱。时苏东坡亦被贬至岭南,听闻此事,赞安世乃真铁汉。刘安世后人遂以“铁汉堂”为家族堂号,以弘扬祖先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佩三堂、守三堂 刘子翚(公元1101—1147年),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韦合]子,刘子羽弟。宋理学家。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精通《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据朱熹《屏山公墓表》记:“一日,熹问先生平昔人道次序,先生欣然告之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门焉,所谓'不远复’者, 则吾之三字符也,俾佩之终生。”朱熹遂终生铭记“不远复”三字符,“佩服,罔敢失坠”。刘子翚族人故以“不远复”三字教育和警示后裔,谨言慎行,以德立人,积德齐家,遂名堂号曰“佩三堂”。与其相关的堂号还有“守三堂”。

五忠堂 宋朝福建建阳地区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先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据《夜航船》载:“刘韦合,崇安人,其先自京兆徙闽,子孙仕宋,得谥忠者五人,世号'五忠’。”另据《[湖南衡山]刘氏六修族谱》载,坤,谥忠烈;坤弟领,谥忠简;坤子[韦合],谥忠显;[韦合]子仔羽,谥忠定;[仔羽]子琪, 谥忠肃,是为五忠刘氏之由来。刘氏后人为缅怀先人,并鼓励族人精忠报国,遂以“五忠堂”为家族堂号。

三元堂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进士,官浙东行省元帅都事等。后投奔朱元璋,官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以神机妙算著称于世,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据传曾出游华山,遇道人虚灵子,道人自称能知三元之气运、周天之劫数、祸福吉凶、阴阳逆顺、盈虚消长及一切天文地理。伯温遂拜其为师,学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逆顺、星斗分野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三元堂”由此得名。刘伯温之先世出自契丹族。

三立堂 参考“三元堂”注解。“三立”指后人对刘基“立德、立言、立功”的赞扬之语。大湾堂 四川通江刘氏家族始祖刘中富,元末明初任布政使,三月后弃官,隐居四川通江县大湾。子孙后裔遂以祖先定居之地“大湾”命名为家族堂号。

清爱堂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显盛于清代,因族出刘棨、刘统勋、刘墉三位大臣而闻名。刘墉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顺治九年(1652)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以清慎廉洁著称。在其影响下,子孙刘果、刘棨、刘统勋、刘墉皆为清著名廉吏。刘棨曾借家族祠堂建造落成,特请康熙帝御赐堂匾,康熙遂书“清爱堂”,望刘家父子在朝为官能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乾隆帝亦为刘氏家族题“清爱堂”匾额。山东诸城刘氏家族故以“清爱堂”为家族堂号,以示帝赐之荣。

五之堂 宝应刘氏,江淮旺族,据传为唐大诗人刘禹锡之裔,上溯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明正统十二年,刘寿自苏州阊门迁来宝应定居。寿十二世孙刘彦矩以《中庸・问政篇》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项要求训教子孙,并建家族祠堂,名为“五之堂”。

霞鹤堂 刘曾,字三异,清湘潭人。廉介好学。著有《霞鹤堂集》、《听涛轩集》、《春园草》、《霞鹤堂诗草》等。湖南地区刘氏遂有以刘曾著书之名“霞鹤”为家族堂号。

嘉业堂 刘承幹(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吴兴县南浔(今浙江湖州南浔镇)人,近代著名藏书家与刻书家。出身望族,家学渊博,中清末秀才。酷爱购书、抄书、藏书、刻书,缪荃孙《嘉业堂丛书序》曾赞:“诸藏书家多佚出之本,无不归之,收藏遂富甲海上。”1920 年,承幹于故乡南浔镇小莲庄西册鹧鸪溪畔营造藏书楼,取名“嘉业堂”。堂名源于刘氏曾斥巨资为光绪皇帝陵园植树时,溥仪所赐“钦若嘉业”之匾。1924 年,书楼落成。全盛时期,书楼藏书达十八万册,六十万卷。

刘氏堂号还有:始尝堂、爱敬堂、八字堂、白水堂、百忍堂、半霞堂、邦声堂、宝训堂、报本堂、本源堂、冰鉴堂、彩芝堂、诚敬堂、承启堂、承庆堂、承玉堂、崇本堂、崇让堂、存心堂、存著堂、道胜堂、德润堂、德星堂、德政堂、笃本堂、笃前堂、笃亲堂、惇典堂、惇伦堂、惇睦堂、惇叙堂、惇裕堂、敦本堂、敦德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善堂、敦叙堂、敦义堂、敦谊堂、二南堂、冯善堂、奉本堂、奉先堂、福兴堂、复初堂、葛绵堂、恭让堂、顾成堂、关东堂、光禄堂、光裕堂、光昭祠、汉中堂、合志堂、恒德堂、花薮堂、怀德堂、怀庆堂、怀贤堂、会文堂、会友堂、积厚堂、积顺堂、集贤堂、集英堂、继述堂、见复堂、金莲堂、谨厚堂、旌义堂、景贤堂、敬爱堂、敬茂堂、敬睦堂、敬胜堂、敬宗堂、静思堂、九睦堂、九如堂、玖德堂、聚贤堂、聚训堂、聚英堂、俊德堂、克昌堂、礼乐堂、立本堂、立义堂、联远堂、两全堂、两仪堂、隆本堂、伦叙堂、懋德堂、明德堂、南云堂、念祖堂、彭庆堂、谱寿堂、启远堂、前溪堂、亲睦堂、亲亲堂、庆延堂、庆元堂、仁本堂、仁亲堂、仁粟堂、如在堂、儒林堂、三贤堂、三治堂、上毛堂、尚义堂、绳武堂、十科堂、时同堂、世彩堂、世德堂、世恩堂、世绵堂、守理堂、受福堂、述古堂、树德堂、树滋堂、双凤堂、双贤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源堂、四友堂、肃纪堂、太益堂、天香堂、通古堂、同庆堂、同源堂、推爱堂、维新祠、文德堂、文会堂、文美堂、文毅堂、五美堂、武忠堂、务本堂、孝仁堂、孝思堂、孝悌堂、星鉴堂、星丽堂、序伦堂、序思堂、叙伦堂、延庆堂、衍庆堂、衍宗堂、雁门堂、燕翼堂、一本堂、诒燕堂、怡怡堂、贻德堂、贻令堂、贻庆堂、贻远堂、彝伦堂、彝训堂、奕叶堂、谊美堂、映远堂、雍睦堂、永睦堂、永思堂、永兴堂、永言堂、余庆堂、余荫堂、玉润堂、元本堂、元和堂、源本堂、再思堂、择善堂、振世堂、振藻堂、正心堂、知本堂、忠定堂、忠乐堂、忠慎堂、忠贤堂、注礼堂、追远堂、滋源堂、梓木堂、梓溪堂、祖德堂、祖节堂、尊敬堂等在此不详细释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