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峻石(峻硕名字的寓意)

时间:2023-10-12 09:55:38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雷佳音“自报家乡”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听导演苏伦讲述家乡的故事

大年初一,由太仆寺旗籍导演、编剧苏伦执导,知名演员雷佳音、张小斐、张宥浩领衔主演,沙溢、刘敏涛特别出演,岳云鹏、杨迪等特邀出演的合家欢喜剧电影《交换人生》将进军春节档热映。

在1月4日发布定档预告中:雷佳音一句“自报家乡”——我的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让身处家乡的观众瞬间倍感亲切。

导演苏伦作为土生土长的太仆寺旗人,在此次在影片意融入了关于家乡元素的巧思。这不仅成为电影中独特而有辨识度的笑点之一,也让美丽的太仆寺旗被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向往。

苏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2018年执导的首部电影《超时空同居》在收获九亿票房的同时,不仅在2018年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收获优秀青年电影创作奖,更在2019年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最佳编剧这一殊荣。值得一提是,电影《超时空同居》是首次获得华表奖殊荣的奇幻爱情影片,导演苏伦也因此成功入围华表奖最年轻得奖人俱乐部。

导演苏伦表示,电影《交换人生》汇集了金鹰奖最佳男主雷佳音和金鸡奖最佳女主张小斐,自己很期待首次合作的他们将会碰撞出怎样的喜剧火花。而作为自己眷恋的家乡太仆寺旗,这片草原、热土也给苏伦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她心念家乡、感恩草原,所以希望在自己的影片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家乡太仆寺旗推介给世界各地观众。苏伦表示,希望后续有机会可以拍摄一部关于草原、家乡题材的电影,把故乡的旖旎风光、特色资源、历史人文等呈献给广大观众。

作为今年春节档的喜剧电影,《交换人生》轻松愉快的影片氛围与春节阖家欢乐的适配度完美契合。本片也是继《超时空同居》之后,导演苏伦与雷佳音的再度联袂。演员张小斐也继票房口碑佳作《你好,李焕英》后,再度回归春节档,让人十分期待。

那么,雷佳音口中让张小斐瞬间语塞,笑点频出的“太仆寺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太仆寺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最南端,是锡林郭勒草原开始的地方。当地马文化渊源深厚,曾是清王朝的皇家御马场,专供皇室军用及御用马匹。“太仆寺”是官名,为“衙门”之意。至今在北京市西单街东南的“太仆寺街”内还保留有太仆寺府衙旧迹。太仆寺旗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陆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相毗邻,距离北京市中心350公里,G1013海张高速连接全国高速路网,境内进京锡张快速铁路在建,建成后两小时内即可从太旗抵京。

太仆寺旗气候条件宜人,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当地一半是草原,一半是田园,四季分明、风情各异。地势地貌多样,兼有丘陵草原、林网田畴和高山峻石等。太仆寺旗属冷凉气候,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察哈尔肉羊养殖基地等。

来源:太仆寺旗宣传

声律启蒙 上卷 八齐 岩对岫

岩对岫(xiù),涧对溪,远岸对危堤。

【译文】:山峰曰岩,多为峻石,山峰曰岫,多出云霞;山高谷深,流水曰涧,山青林密,流水曰溪;远看水岸飘渺,近看河堤险危。

【注释】:岩:本义为山高;引申义有险要等。岫:其本义是山穴或山洞,也指光滑的山洞,文言文中多指山峰。苏轼有“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复前”的句子。辛弃疾有“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的句子。

涧:夹在山谷间的水沟。溪:山里的小溪。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远岸是广远的堤岸,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危堤是高险的堤岸,危:高。李白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

【注释】:鹤长凫短:出自《庄子》:“凫胫(jìng)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野鸭的小腿虽然短,但给它续长就会给它带来忧愁;白鹤的小腿虽然长,但给它续长就会给它带来悲剧。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水雁:会戏水的大雁。山鸡形似雉(zhì),善奔走,不善飞,今名锦鸡。传说山鸡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

红腹锦鸡

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

【注释】:星拱北:星辰拱卫北极星。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月流西:月亮东升西落,所以称为“月流西”,指月亮向西边移动。魏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汉露:指汉代“承露盘”。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曾经在高台之上修建承露盘来承接甘露,当仙水喝,希望自己喝了之后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三辅故事》载:“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汤霓: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夏朝末代君主桀十分暴虐,天下的百姓都盼望商汤来解救自己,就像大旱的时候盼望大雨之后的彩虹一样。(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霓,雨后出现的附于虹旁边的副虹,这里泛指虹。

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

【注释】:桃林牛已放:有成语“放牛归马”,出自《尚书》:“(周武王)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是说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把战马都放养到华山的那边,把运输物资用的牛都放归到桃林这个地方的田野里,表示天下太平,不用再打仗了。桃林,在今天陕西省华阴县一带。

虞坂马长嘶:出自《战国策 骥遇伯乐》,虞坂,古地名,在太行山,是一条运盐的通道。相传一匹千里马拖着盐车经过虞坂时,再也无力前进。伯乐正好看到它,就为他的遭遇流泪。千里马望着伯乐嘶鸣,声音直冲云霄,它知道只有伯乐了解自己。这则寓言,说的是只有遇到知贤重才的人,有才有志之士才能有抒发胸怀的机会。

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

【注释】:叔侄去官闻广受:去官,辞去官职。闻,听说。广受指疏广、疏受,二人都是汉朝人,被称为“二疏”,他们是叔侄关系。西汉疏广,少好学,尤通《春秋》。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少傅。后来,疏广对疏受说:“直到满足就能不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功成身退,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现在咱们身居高位,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如果这时候不离开,估计以后会后悔的。咱们一起辞职回家乡,过完这一生,不是很好吗?”于是就双双辞职回家了。五年后,叔侄二人皆称病去职还乡。后人把“二疏还乡”视为功遂身退的典范。

弟兄让国有夷齐: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死前立下遗嘱让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遵守当时的制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没有继位。后二人听说周文王善待老人,便一起投向周国王室。

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注释】:古代将春季三个月分为三春,即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所以说“三月春浓”,芍药花期就在季春。芍药开完,也就意味着春天快结束了。

传说中,牡丹和芍药都不是凡间花种。某年人间瘟疫横行,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结果一些仙丹变成了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就变成草本的芍药,所以,至今芍药还带着个“药”字。事实上,牡丹、芍药的花叶根茎确实可以入药,白芍就是滋阴补血的常用药。牡丹被称之为花中之王,芍药则是花中之相。

芍药叶片狭窄,较有光泽,上部叶片为梭状单叶

五更:古代把夜晚每两个小时分为一更,一共是五更。五更相当于现在的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天要亮的时候。

海棠,叶乔木,卵形叶,开淡红或白花,结红、黄色球形果,酸甜可食。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栽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海棠

子规:杜鹃鸟。神话传说中的战国时期,蜀地的国君望帝名叫杜宇。他令鳌灵开凿巫山治水,治水功高,望帝效法尧舜,禅位于鳌灵,自己隐居到西山。后来鳌灵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以致失国,望帝痛悔而死,其魂化为鹃鸟,飞进帝都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泣血。因为望帝姓杜,蜀民称鹃鸟为杜鹃,传说映山红就是因为染上了杜鹃鸟的啼血,才会开得殷红一片,所以映山红也叫杜鹃花。杜鹃的啼叫声犹如催人“布谷”,也被称为布谷鸟,世人感念望帝精魄关注农事,规劝劳作,又把杜鹃鸟称为子规。

杜鹃鸟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红色游记之144:“刘英俊烈士陵园”瞻仰记

今天,2022年9月13日,我在佳木斯市火车站前乘坐15路公交车,去参观“刘英俊纪念馆”。走了四五站以后到商城站,又换乘1路车,继续走了十几个站,到了“刘英俊公园”站才算到了“刘英俊烈士陵园”,也是“刘英俊纪念馆”所在地。

这里的路牌是佳木斯市友谊路542号。

公交车站点身后有一片翠绿的园林。紧靠人行道的入口里面是一条绿篱,这其间立着一座两米高的青灰色大石块,上面是“刘英俊烈士陵园”的红色大字。

走过这尊大石碑不远,迈步水泥甬道上,一座高高的刘英俊勇拦惊马的大型铸铜雕塑矗立在眼前。

这座雕塑有两米来高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面是刘英俊拼尽全身力气拽住惊马的造型。你看他,右臂拽住惊马的缰绳,左臂在马背上抓住马的辕套,使这匹惊马的前蹄双双腾起一米多高,真有誓死也要把往前冲的惊马死死勒住的架势。

他的两腿前蹬,身子后倾,面部右转,张着的大嘴似乎在呼喊“闪开!闪开……”他要誓死拉住惊马,保护路旁的行人。这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啊!

看基座上面的图景是侧面塑造,但却是正面。因为基座上刻着中央军委首长的题词“刘英俊精神永放光芒!”

转到雕像的背面,基座上镌刻着“刘英俊同志生平事迹简介”。

简介说:“刘英俊同志,吉林长春人,1945年5月19日生,1962年6月入伍,原三0二九部队重炮连战士。

“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所在连队在佳木斯市西郊执行训练任务时,拉重炮炮车的辕马受惊。时值上班人流高峰,惊马直奔前方正在行走的6名儿童,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刘英俊奋不顾身将缰绳猛力后拉,同时他双脚别向辕马后腿。惊马被踢倒,6名儿童得救了。

“刘英俊却被炮车重重地压在下面。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他年仅21岁。

“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媒体连续报道了他的生平事迹。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人民的好儿子》社论,刘英俊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里,永远激励广大军民凝聚在中国的旗帜下,与时俱进,奋勇前进!

“值此刘英浚同志牺牲36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五四一一部队和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共同建此雕像,以示纪念,以励后人。”

瞻仰完雕像,继续前行,前面是园区正中最北端的刘英俊烈士墓。

还没走到那里,就看到那里的红色基座上立着一面两米许的黑色墙座,墙体上“人民好儿子”五个大字金光闪闪。

当我站到背景墙这五个大字前,看到平台上有一座地表墓冢是仿棺形的。

在这里默哀后,左转,来到一座灰色纪念碑前,上面刻着黑色的“刘英俊烈士光荣牺牲之地”。

离开这里,再左转,走出绿荫,来到广场西侧。

右面的一座灰色两层楼房就是“刘英俊纪念馆”。

走到门前,门上挂着“暂不开馆”的几个字。

无奈,隔着大门的玻璃“偷窥”一下展馆的内部吧,也看不清。

带着一丝遗憾,我只好慢慢离开这里。

走到纪念馆对面远处再回头看看,觉得这座矮矮的普通的灰色房子,焕发着无尽的光辉。

这里是园区东西甬道轴线。两侧的绿荫中居然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坦克和舰艇。

甬道尽头,有一座刘英俊烈士左手举选集、右手紧握钢枪的雕像。他双目注视着前方,展示了在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战士的挺拔形象。

望着英雄的形象,我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带领学生来刘英俊纪念馆参观的一幕。

那是1972年暑假的一天,我与学校的张殿喜老师带领五六年级的20多名学生,从鹤岗坐火车来到佳木斯刘英俊纪念馆,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刘英俊精神的教育。

那时候,我们是领着学生们从佳木斯火车站一直走到这里的呢。

那时候的这里还没有陵园,只有一座纪念馆。

我们让学生记住了刘英俊的事迹:

刘英俊入伍后,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为连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甘当无名英雄。

他担任了部队驻地附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小朋友讲革命传统,还用节省的津贴费给学校购买图书。

刘英俊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在连队,他是“业余修理员”,主动修理损坏的连队桌椅、门窗;在医院住院,他是“劳动休养员”,帮助重病号打水、端饭,协助医护人员扫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义务勤务员”,扶老携幼,急人所难,跟雷锋一样,好事做一路。

在部队里,他工作积极,先后受到营、团6次奖励。

他救下的六名儿童的名字是:曹文和、赵继、赵英、赵俊、王照国、刘继英。

刘英俊同志牺牲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向刘英俊学习。所在部队党委根据刘英俊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党员,并追记一等功。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将第十小学更名为“英俊小学”。

全国迅速掀起了向刘英俊学习的热潮,刘英俊也成了继雷锋、王杰、欧阳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主义战士。

1967年,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在英雄牺牲地修建了刘英俊纪念馆,后来又建了刘英俊公园,重新改建了刘英俊烈士墓,并在园内中央修建了5.45米高的刘英俊勇拦惊马大型铸铜雕塑。

回校后,我们要求参观的学生每人写了一篇观后感,让他们少年的心中播下做一个有宜于人民的人的种子。

主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刘英俊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危机时刻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却与世长存。

时隔50个春秋,我再次来瞻仰这位年轻的英雄战士,可喜乎。

2022年9月13日

红色游记之138:登上英雄“珍宝岛”

珍宝岛,一个熟悉而且响亮的名字。1969年3月,这里发生了捍卫祖国领土的战斗。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我一直想着去亲眼看看它是什么样子,小小弹丸之地为什么能阻挡住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车?今年暑假,我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英雄珍宝岛。

去珍宝岛之前,我再次查阅了有关珍宝岛的一些资料。知道它坐落在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部边陲乌苏里江上,长约二公里,因形似元宝故名为珍宝岛。

此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左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原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后来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击,才成为一个小岛。当今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宝岛还与乌苏里江的中国陆地连在一起。

下车来到乌苏里江岸边,我第一眼看见的是江边一块黄褐色大石头上的“珍宝岛”三个大字。

抬头往前看,我看清了,大石头后面的乌苏里江上,一片绿树掩映着几所房屋的地方,那就是珍宝岛。说它像个元宝的样子,可是,这样远看是看不出来它的形状的,如果在高空,那就可以鸟瞰全景,一目了然了。

再看它的后边,还有绿森森的江岸,那就是乌苏里江对岸的俄罗斯了。

大石碑右面江岸上,一座窄小的铁桥伸向江中的码头,那是一个用新型漂浮材料拼成的简易的小码头。

不一会儿,见一艘小快艇从珍宝岛那边开过来。停到这个小码头后,就有十几个人走出快艇,踏上这片小码头,然后通过小铁桥回到岸边来。接着,又有一些人,排着队等着经过小铁桥进快艇。

但是,小铁桥里面站着一个高个子男士在逐个地盘问要进快艇的人。我见那些人都顺利通过了这个简单的检查就进了快艇。可是,也没看到他们拿着门票啊。

快艇“嗖”的一会儿,就把他们送到了珍宝岛那边的岸上。好快啊。我的心好像也跟着踏上了英雄的岛屿。

我以为这里也像其他景区一样,买了门票就可以进去。

谁知道,这里不买门票。咨询后知道:这里的位置独特,属于军事禁区,不是旅游景点,不卖门票,没有守岛部队首长的批准是不能登岛的。因此,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只能站在乌苏里江这边眺望江中的这座英雄岛屿。

这时,我看见我们站立的江岸右边有一座接待中心,心想那里一定是卖票的地方。

我走过去,问门外的一位女工作人员:怎样才能上岛?她说一会儿领导回来跟他说吧。两分钟左右,一位黑红脸庞的人回来了。女工作人员向这位领导说了句话,这位领导就问我:几个人?在这里吃饭不?我说,在这里吃。他立即给我写了一张字条,这也就是门票了。

就这样,我带着孙子,拿着这张门票跨进了快艇。幸运地登上了珍宝岛,了却了我的心愿。

坐进快艇的那一刹那间,我心头再次翻起了1969年3月发生在珍宝岛的那场自卫反击战的大事件:

那年的珍宝岛战役,是以我军的胜利、苏军的惨败告终的。珍宝岛之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使全世界看到了一个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新中国。

那年的春天,我正在山东老家准备要来黑龙江省探亲。一些亲人说东北要打仗了,劝我别去。我想,打仗怕什么?我是个青年人,可以上前线嘛。可是,等我来到鹤岗市,珍宝岛的战役已经结束了,我想去珍宝岛支前的愿望就没能实现。

快艇开航了,它抖擞着身子,发出“嗡”的一声响,就调转船头,朝着珍宝岛前进了。

我知道,我这是在乌苏里江上航行啊,曾经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这里唱响的啊。40多年来,我一直用这首歌来寄托我对这条江,对这座珍宝岛的向往。而今,我亲临其境了,快艇窗外激起的每个浪花都在荡漾着那悠扬嘹亮的渔歌,蕴藏着我心中积攒的无穷欢乐。

你看吧,一江碧水,两岸风光,青山绿树,浑然一体,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尽收眼底,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不到两分钟,快艇停到了珍宝岛岸边的一座小码头旁。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随着几位游客钻出快艇船舱。

一踏上码头,我眼前一亮。方方正正的小码头也与江那边岸上的一样,很简易,很平稳。一段十米许的小铁桥连在岸边的水泥台阶上。

造型新颖,简朴庄重的青灰色钢筋水泥大门立在英雄岛岸边的水泥台阶上。说它是门,却没有门扇,与一般景点大门差不多,但它没有一般大门那么大气,那么讲究装饰,给人的感觉很特殊。

它只是用水泥柱和水泥面板像搭接积木那样组装起来的一组简洁明了的建筑物,中间空白之处就是大门了。

这个大门的右边立着一面长方形水泥板,上面的右上方粘挂着一尊大大的国徽,下面是自上往下粘贴着“中国”两个中号的字。

字的下面挂着一块黄色的铜板,上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字样。

右边自上而下的就是大号的“珍宝岛”三个字。

整体看,灰色板,红色国徽,黄色大字,既端庄又有活力。它是门框,更是一面荣光四射昭示天下的宣示牌,令人振奋,令人骄傲。

大门左面立着一根方形水泥柱,也是大门框了。柱子上面也压着一根方形水泥柱,作为门的上框。而这根水泥柱的右端正好包钳在右侧那面大牌板上方的五分之四处,真像一只铁钳子紧紧地把住了那面大牌板。这样,就使这三个部件牢牢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门。

它的上面又并列立着五面小红旗,是装饰,更是庄严。为了对称,大门左侧的柱子外,又立着八根比大门柱子矮一半左右的又细又短的水泥柱,他们等距离排列,像一面新颖的通透性好的篱笆。

看完这座大门,再看大门两侧,是一样大小的两面白色墙壁,与那段篱笆也一般高。右面是“提高警惕”,左面是“保卫祖国”的红色大字。这也令人顿生安全与荣耀之感。

怀着崇敬与荣耀的心情,我们踏上台阶,走进大门。回头看看这座大门的里面,只见门两侧就是外面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墙背面,也相对应地写着八个大字,是“一不怕苦”和“二不怕死”。

这八个字对当今的青年来说是陌生的,但对我那是太熟悉了,我那时虽然只是个农民,也经常要喊着这八个字去学习去工作呢。

步下大门里面的台阶,是一条两米左右的洁白水泥路笔直地伸向岛内。我一看这条小路左面旁边竟然立着一块简易的路名牌,上面清楚地写着小路的名字呢。你猜这条小路叫什么名字?你很难猜到的,叫“北京路”啊!

路牌左面是两行修整得很整齐的柳树与榆树,在阳光与微风的抚爱下显得悠然自在。

这片小树林后面是一栋深灰色三层小楼。小楼底层和二层都是三个房间,顶层则只有两个房间。底层靠大门这边开着一道两扇蓝色铁皮门,门右边墙上粘挂着与大门外一样颜色的大字“珍宝岛哨所”。

门楣之上有一雨搭,雨搭之上的墙上粘贴着八一五角星。

我望着这枚军徽的标志,心中立即出现了它曾在电影片开头处熠熠闪光的画面,那时候看着它在四处放光,那是多么扬眉吐气的时刻啊。现在它镶嵌在这寂静的英雄岛的哨所墙壁上,依然是那样的令人亢奋。

我们沿着“北京路”继续前行,大约一百米处,是一座高一米许的小铁桥。黑色的金属支架和栏杆,桥面宽约一米多,两人并排走正好。长约十几米,两边的铁栏杆与人的腰身等高,每隔两米左右有一尊粗的立柱,它的顶端铸着黄铜颜色的卧式小狮子,给这座小桥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其实,这座桥下面没有河流,只是一道干涸的土沟,沟底与两岸都长着茂盛的树丛与野花野草。乍一看,这座小桥像是架在林中草地上的一段栈桥。

过了这座小铁桥,横着一条宽约4米的水泥路。左面10米左右处的一株大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树身上缠绕着几缕红丝绸带。它的右边立着一尊紫铜色的解放军战士塑像,左前边是一堵半环形的影壁样的墙面,中间两栏黑板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我们便走过去。

到了近前,看到树身旁边立着一块写有“英雄树”的牌子。嗷,这就是当年没被炮火炸倒的那棵小榆树?它现在已经有水桶粗了,在不到两米高的地方分成了两个杈。树杈的上面被虔诚的人们拴上了一道道红绸子,那是对这棵英雄树的膜拜吗?还是对英雄战士的祭奠与崇敬?

前面的环形石壁上写着的两栏文字,第一则是“战斗英雄杨林烈士”,第二则是“英雄树”。

树杈处还贴着对这颗大树的介绍文字:“品名:春榆,又名山榆,落叶乔木,木质中硬,东北产,喜光,耐寒,适应性强。这棵布满弹痕的山榆树,被人们称之为‘英雄树’。‘十大战斗英雄之一’的杨林就牺牲在这棵树下。”

大树右后面这尊人物雕塑就是杨林了。他头戴棉皮帽子,目视前方,跨着弓箭步,双臂高挽衣袖,两手端着尺许长的炮弹,正在往身前的炮膛里添装。

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两颗冒火的眸子里,要用手中的炮弹狠狠地打击侵略者。此时,我仿佛听到了英雄的呐喊声和炮弹的呼啸爆炸声。那是怎样的一场战斗啊!    四

1969年3月2日清晨,当时是珍宝岛哨所站长的孙玉国和战友们顶风冒雪又出去巡逻去了。孙玉国的巡逻队刚向珍宝岛进发,苏军就马上集结兵力,分兵两路,包抄过来。   苏军手持弹匣冲锋枪的40多人,在珍宝岛中央与我军遭遇了。苏军首先开枪,我军的几名战士倒下。在这种形势下,孙玉国被迫挥动手枪喊:“开火!”

顿时,珍宝岛枪声大作。不到5分钟,苏军几十人无一生还,全部被击毙在中国的珍宝岛上。震惊世界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终于爆发了。

此后的一些日子里,孙玉国和他的战友们冒着苏军猛烈的炮火,给不可一世的苏联入侵者以歼灭性打击,共打死打伤苏军60余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卡车各一辆。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上校指挥官列昂诺夫、中校指挥官杨辛被击毙。最让人自豪的是,击毁了一辆T62坦克。据介绍,如今这辆坦克被放置在中事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呢。

为了表彰黑龙江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反击战中的英雄事迹,中央军委于当年给边防部队侦察连、一连和边防站等10个单位各记一等功一次,孙玉国便是这些英雄中的杰出代表。

这个一战成名,当年被美联社、合众社称为“红色巨人”的中国边防站站长,从解放军最基层偏远的乌苏里江畔的边防站,走进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成为“九大”代表,并得到了主席的接见。据资料介绍,十年前的一天,孙玉国和那些曾经保卫过这块土地的英雄们悄悄地回到珍宝岛来了,他们是来给战友扫墓的。

临走时,他认真地对当地领导说:“给我留下一块墓地,百年之后,我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五

一代英雄渐渐的都要谢世了,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什么呢?

离开英雄树这个景点,我们折身返回小铁桥路口,沿着寂静的水泥路继续向前走。

这条路的宽度跟现在修筑的乡村路差不多,但路旁的水沟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半人深的战壕。当年的战壕肯定是泥土或者碎石的工事,今天,它却是水泥砌筑成的,而且还都涂上了绿红黄的军旅色油漆,令人感到像是孩子们游玩的淘气堡之类的游艺设施。

走过一百多米远,路右侧立着一面长约十余米的简易浮雕般建筑物。它的底座与上部都是白灰色人造大理石搭筑在一起,像一尊假山石垒。而它的中间却是两尊紫黑色的浮雕,上面的图案是解放军战士在浴血奋战的场面,反映的自然是珍宝岛反击战这场战役的场面。

过了这尊浮雕,水泥路向左转去,但路口左面却立着“雷区勿入” 字样的牌子。路口左右各立着像一人高的铁杆,上面系着三条黄绿色的警戒带拦着路口。这就告诉我们,到了这里,谁也别再想往前走半步了。是啊,地雷是可拍的,当年的“苏修”军队不是也被这地雷阵吓退了吗?他们也知道踏上去会没命的。

我站在这个带有军事战备性质的警戒区外,注视着警戒带里面的景致。僻静的小路延伸着,它的两边一直是高高低低的树木。大约100多米处它拐了弯,伸到绿树丛后面去了。再往前看,就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翠绿的树木,最远处有深绿色的山峦起伏,根本看不到岛屿的边缘,更不用说乌苏里江的那一半了。所以,怎么看也分不出中俄的界线在哪里。

原路返回,走过小铁桥后,看见右面草地中一颗大树旁立着一座碉堡。

它灰色的身躯高约四米,有上下两层射击孔。我们走进去,里面果然是两层,有一条窄小的水泥梯道可以上去。这是当年留下的战争遗迹吗?似乎不像,因为周身没有看到弹孔等战斗的痕迹。也许是做了修缮,留做展示的吧。

碉堡后面是一小片水泥空地,一座灰色两层楼房站立在水泥台阶上。它其实就在哨所左侧不远,刚才进来的时候却没看到,是因为两栋小楼之间有一道矮墙。仔细看它,原来在它中间的大门旁墙壁上挂着“珍宝岛纪念馆”的黄色大字。这可是英雄岛上很重要的看点啊,可是,它的门扇紧闭。

回到中心的小路上来,看看左面,这里是另一番天地。一架单杠和一架双杠并列在一片沙地上。临近的左侧是一片小篮球场地,两个篮球架在空空的场地两端相对站立着。不用说,守岛官兵也有他们的业余活动呢。

该瞻仰的都瞻仰了,只有恋恋不舍地退出英雄岛的大门。在等着快艇过来的当隙,我小码头上再次浏览了大门外面江岸的景致。

大门前面的三层水泥台阶,一直延伸到右面江岸五六十米的拐弯处。那里的岸上立着三个石桩,是用来船舶停靠后栓船锚揽的。

三个石桩后面两三米处修筑着一座高台,有20多磴台阶可以上下。台阶两边的黑色金属护栏与岛内小铁桥上的一样,而且一直立到高台上面的四周。

这座台阶看来是用作瞭望江面的,它好像还有一部分是通向哨所楼房的后面了,但却被浓密的绿树遮掩住,没法看清了。

这时,一名身着尼彩裤和救生衣的年轻战士从大门里走到码头上。我的视线随着他的身子转向乌苏里江面,看到一艘白色的小快艇正在离开对面江边的码头,朝这边开来。

我知道,这位战士是来接快艇的了。我趁机走上前和他攀谈起来。我问这江水有多深。他说他也不知道,他刚来不久。但他又告诉我:这些日子下大雨,就深了许多,那些日子干旱,这边都能看到底呢。

我又问每天有多少游客过来。他说,得有几十趟船吧,有时多有时少。我不再打问了,别让他感觉我是刺探军情的敌特分子吧。

快艇靠码头了,一股脑的走下来20多个大人和小孩,这不都是游客吗?

我不再去想这样的问题,快上船吧。毕竟我已经不但登临了珍宝岛,目睹了英雄岛的风采,也终于见到了乌苏里江,游览了这久负盛名的一江碧水呢。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那首悠扬动人的民歌——“乌苏里船歌”;很早的时候,就向往着看看流水长长、游满大马哈鱼的乌苏里江。

歌手郭颂的一曲《乌苏里船歌》早就使乌苏里江驰名中外,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常唱郭颂的这首歌曲。

哼唱着“大顶子山哟高又高,乌苏里江水长又长……”那悠远嘹亮的曲调,心里就涌现出了一条大江的影像,但是,却一直无缘亲眼目睹它是怎样“长又长”的。

资料介绍说,纵横南北的乌苏里江流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各种植物达1000多种,鸟类167种,兽类27种,鱼类43种。这里盛产三花五罗、大马哈、鲟鳇鱼等名贵鱼种。它从兴凯湖流出,由南向北在伯力注入黑龙江,全长880公里。

是的,我来到江边了。我看到了乌苏里江奇特的景观。

你看,这乌苏里江的江面宽度大约有二三百米吧,两岸都是苍茫的树林,没有山峦,真有点分不清境内境外了。

看吧,这一江碧水,虽然没有大浪急流,但它浩浩汤汤,水量盛大,宽阔而平坦的流淌着。江面上空时有白色的水鸟在飞翔,又会掠起点点水珠。

来往的游艇矫健的在碧波上飞驰,掀起长长的两道白浪在有条不紊地漾往看不到边的两岸。

我再低头注意地看我乘坐的快艇,它航行的身后,也是水花飞溅,宁静的江面被打破了,掀起的浪头从快艇的两翼分别向中俄边境的岸线涌去,受惊的和不受惊的水鸟在远处飞起飞落。

望着它宽阔的江面,平稳的水流,静如,清若蓝天,一派翠绿与宁静。水波、树影,妩媚洁丽;野柳、水鸟,幽雅宁静。它没有松花江上船来船往和码头林立的嘈杂,没有长江黄河的雄浑气势,更没有大海的凶涌波涛,但这就是乌苏里江给我的重要印象。

不过,在这遥远粗犷的原生态环境中,我看不到赫哲人泛江打鱼乘坐的那种小船,那是原始的桦皮小船。

打鱼人慢悠悠的唱着渔歌,撒着渔网,那才是郭松唱的乌苏里江上原本的动人风景呢。可是现在,现代替代了原始。

你看,小渔船都安上了电机,“突突突”地在江中奔驰。以游艇为营生的船家们,拥有一个大约十几平方米、用颜色鲜丽的塑胶块拼成的码头,浮在江面上,又轻巧、又漂亮,赫哲人用木头搭建在水中的那种“老码头”,早已无影无踪了。

从珍宝岛回到这边岸上后,我还不忍离开,继续伫立在乌苏里江边的护栏旁。

眺望着珍宝岛,眺望着乌苏里江,也眺望着对岸的俄罗斯。没有看到赫哲人的小屋与渔船,没有看见赫哲人撒开的渔网,但我仍然很满足,毕竟这里的森林密布,江水澄碧,生态完整。

珍宝岛,我来了。乌苏里江,我来了。撩开了你们的面纱,一睹了你们的容姿。我真真切切的知道了,你们是一幅天然的水彩画,还在弥漫着些许原始的绿色气息,无数生命还在这里孕育生长。

用我们凡人俗子的眼光看珍宝岛,它真的很小,很普通,没有资源,没有可耕土地,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可是,它属于中国的土地,它曾经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过,它曾经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所以,它就一直让人们崇敬,让我非来瞻仰它不可。

2014年8月19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