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李宇林(李宇林道长医术怎么样)

时间:2023-09-30 18:28:4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道教文化:百家论道·抱朴子谈儒道之别·李宇林道长

一、儒道难易

有人问:仲尼说自古都有死,老子说神仙事可学?抱朴子说:仲尼是儒家的圣人,老子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教条,接近百姓显而易见,所以遵守他言论的人很多。道家的思想深邃而且难以理解,所以能做到的人却很少。三皇以前,是用道的思想在治理万民。帝王以来,是儒的意识教化百姓。谈论的人都知道上古淳朴的民风,而且贬低后世道德的丧失,为什么要偏偏尊重仲尼而轻视老子呢?这好比是用树木的末端去制作华丽的藻井,却又不认识木生的根本。又何异于贵重明珠而蔑视渊潭,珍爱和氏之璧却厌恶荆山。不明白明珠出自渊潭,壁玉发于荆山。说起调养性情,是学道的剩余部分,礼乐是儒家的末端产品。之所以看重儒学,是因为他能移风易俗,不只是从外表看他们如何的揖让盘旋。之所以尊崇道学的人,是因为它能行不言之教,改变人们的行为,并非只是养生一件事而已。如果儒和道果然分别先后,那么仲尼不可专信,而且老子也不能独用。仲尼既然尊敬地请教伯阳,愿意与老子、彭祖相比。又自己说鱼、鸟可知,却不认识龙,喻示老子犹龙,大概是他内心佩服的言辞,并非随意说说罢了。和颜回所说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没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仲尼亲自拜访老子却又不跟随学道,为什么呢?抱朴子说:从此看来,更加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所崇尚的有不易改变的性情。仲尼明白老子的思想玄妙尊贵异常,而不能挹酌清虚,本源大宗,出于无形之外,入于至道之内,其所咨受,止于民闲之事而已,怎能请求仙法呢?仲尼虽然通晓世间诸事,而并非能做到沉静玄默,遵守无为之道。所以老子告诫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观其坐立不安,胸中有匡正世俗的心志,看到纲常不正,伦理丧失,也只能仰天悲叹,即便如此,还是急求有用于世而不忘情于富贵。

有人询问说:儒道的事业,哪个难做哪个易作?抱朴子说:儒学看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道学看起来艰难,而做起来却很容易。只要放弃交游,安置好妻子,辞谢荣誉名利,损毁利益俸禄,割舍掉光彩夺目的东两,抑制着动听悦耳的声音,安守恬淡愉悦清静退让,独薄其身,守护己心,诽谤而不怨恨,荣誉到了也不欢喜,看见贵富而内心并不羡慕,甘居贫贱不觉耻辱,这是道家艰难的地方。外出没有庆幸悲憾的面孔,回来也不会趾高气扬无故责难,不会面对《六经》过于劳神,更不会对声律和日历感兴趣。意念不会为推算天象命运而劳苦,心思也不会为了技能文章而受役使。众多烦恼既已损失,太和之气自然增添,无所作为无所思虑,不用惊慌不用谨慎,这是道家比较容易的地方,即是所说的难中之易之处。

儒家士人的修为,都是依据章程去做事,行为有原则,说话和静默都有节度,即使老师教导学生也是循规蹈矩,学习的教材也是依据《四书五经》的注解,再加上自己的释疑,这就是所说儒家容易的地方。探究深奥,语意幽远,搜寻坟典,法古圣贤,通晓河洛的义旨,博采百家的要点,品德言行在城乡流传。忠孝廉洁尽心侍奉君王,诚信仁爱鞠躬尽瘁,上无愧于天地,下有功于国家,克勤克俭,居安思危。一事不知,就认为是不明,片言不正,就会使得褒贬不一,行为举止作为世人的法则,言论思想也被天下之人传诵,这是儒家比较艰难的方面,就是所说的看似容易实为艰难的地方。从这两方面可以断定,儒家的事业大多艰难,道家简单易行。我也是被儒学所难,就要舍弃它去寻求容易做的事情了。世上讥讽我的人,比比皆是,而志同道合的人,还没有遇到。同志之人,必有共通的理想,我还不觉得这样的人稀少。

二、儒道先后

抱朴子说:首先因为阴阳的法则,使众生自然忌讳,拘谨畏惧。儒学虽然博大,然而缺少要点,劳苦而少功;墨家虽俭勤却又难以遵守,还不可以偏离轨道;法家严肃而缺少恩情。只有道家教育可使人们精神专一,行为合于自然,并且还包括儒、墨二家的优点,概括名、法二家的要领,言行与时俱进,适应万物的各种变化,宗旨简约而且容易明白,做事不多而功德却又很大,且又致力于构架清静自然无为朴素,持守天真纯粹的本源。而班固却认为,司马迁说的先黄老而后才有六经,这是司马迁的谬论。然而司马迁的博识,旁综幽隐,淘汰拣选事物的优劣,审查核实古人的邪正善恶,他的评论,本于自然,符合客观情况,是非褒贬都比照依据,遵循正常的道理,不虚意修饰,不隐瞒恶行,不随声附和去迎合世俗的看法。

刘向著名于当世,通达人情世故礼仪,他写的都是实录,而班固的言论不能作为依据。虽然作为纯粹的儒生,若不究心儒家本意,只是固执己见,陋习不纠,难以调节取正。所谓道学怎能只是养生的一件事情呢?

《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说《易经》有圣人之道的四个方面,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大道就不会切实地流行。譬如说:治理国家,繁荣昌盛,和谐平安,就说这是有道;主上昏庸,社会,就说这是无道。又说:坐下来讲道,叫做三公。国家政治清明,富强繁荣,贫贱的人就会感到羞耻。凡是谈论道学的人,都明白阴阳二仪,以至于万事万物,没有不是阴阳的作用。当今举凡有道的,大概是指能够博通今古,善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历经变故, 涉足幽微,通晓兴盛和衰亡的道理,明白安定和混乱的本体,没有迷惑不解的事情,询问没有不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修炼长生不老的道术,追述赤松子、王子乔的本领呢?可悲呀!这就和在围墙之内怀抱萤火的人,如同看不见日月之明的光辉灿烂一样。和鱿鱼甲鱼为伴,随着它们的足迹游于水中的,就不会认识海洋的广阔浩瀚;看重大江大河深长的人,却不知道那是昆仑山的支流;珍惜粮食的收获,却又不关心使它们繁茂丰收的土地。

道学的概念,它是能够对人类的性格思想进行教化和培育的,因为它涵盖铸冶天地阴阳之道,孕育自然万类,蓄积酝酿道德伦常。

世间对它研习粗浅的人比较众多,而探究精深的人比较稀少,稀少不敌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因此司马迁虽然高明而看不到有人赞誉的,班固虽然有缺失也不见有人指责他的,然而事物都是以少为贵,以多为贱,对于社会人事,难道还有什么不同吗?所以粗粮、野菜满山遍野,而仙草和美玉却并不常见;多刺的灌木覆盖荒原,而参天大树却又极少出现;沙土、碎石无量,而珍珠、碧玉很少;鸿雁屯集飞翔,而鸾风罕见出现;毒蛇和蜥蜴数量巨人,而蛟龙极少发现;群族而生的党羽众多,本来就是如此。

所谓道家,对于自己来说可以修养身心,对于外面来说,可以有为于国家,能让人们效法日月五星的行度,使阴阳二气和调,四时不感受寒热的侵害,即使暴风骤雨不至于使万物受灾,四时气和代表着国家升平的征兆,澄清的醴泉彰显着淳朴合美的祥瑞。火红的太阳和七彩的云霞温风和暖,云气下坠商羊飞舞,就要收敛隐藏羽翼;日光和耀,奇异的谷物必生,剧烈的传染病不再流行,祸害混乱就不会出现;战壕堡垒不予设置,干戈就不会发生。不用商议就很妥当,不用签约就很诚信,不用束结就很牢固,不用谋划就可以成功,不用赏赐就很勤勉,不用处罚就很严肃,不用强求就会得到,不用命令就会禁止。处于上位而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走在前面而人们并不以为会有患难,号令没有下达风化就会移转,指示没有施行习俗就会改变,这大概就是道家的治世之道吧。

只有生活富余,才能实现无为,自然达到教化和美。饥寒不足,所以才会有罚刑严厉,奸人繁多。黎民百姓怨生于下,皇王朝廷震怒于上。或者洪水横流,或者炎热干旱,或者地动山移,或者冬雷夏雪,或因战乱而血流成河,或者坑杀降卒,易子相食。城墙越高大而冲杀越巧,池水越深而云梯越妙,法令分明而盗贼多有,盟约复杂而叛乱较重,这好比是惊涛骇浪而扰动渊深的鱼鳖,纤密的罗网却使有翅膀的禽鸟只能鸣噪于沼泽之地:豺狼众多却使那些走兽栖居山林,灶火猛烈却使小鱼糜烂在锅里。有君臣改变位置的,有父子拔刀相见的,然后忠义的名号就出现在国家危难之时,孝子的荣誉就得助于败坏的家庭。疫疬重病发生就显得巫婆神汉的珍贵,道德沦丧而儒、墨得以重视。从此看来,儒家和道家的孰先孰后,就可以得到确定了。

三、儒道不同

有人询问说:道家儒家有些许的不同,都是哪些方面呢?抱朴子说:比如上升下降,俯伏昂仰的教化,欢忧礼乐的世事,治国安邦的韬略,这是儒生们所操持的事务。断绝外物之累,抛弃聪明才智,涤除心机,荡散技巧,忘记富余,遗失高贵,禁绝阻止劝勉终结。不因贫穷而忧虑,不以显达而荣耀,不因诽谤而忧愁,不因为有人赞誉而喜悦,这是修道之人所要做到的。我们所说的道在它作为之时,善于自我修持以成就事业;在它静居之时善于处在众人所不为的地方;在它得时而有治理的机会,善于及早断绝祸患使其不至于发生;在它施舍的时候,善于济人利物而又不以此为品德;在它行动之时,善于观察民心所向且以真诚对待;在它静止之时,善于致虚守真而无烦忧。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儒道稍有不同的地方,它们的比较如此,首尾差别却很大。

有人说:儒家推崇的是周孔,它们的书籍就是六经,大概说的是治理社会存守正道的缘由。作为立身处世和行为的准则,它的作用久远而功业珍重,它的事情巨大而语言精美,有国才能有家,这是不能改变的规制。修道的人,不经营礼教,不顾及常情,在荒草湖泽中居住和狐狸为伴,偶于山林就与猿猴为伍,功业高大可以随意放弃,这也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地方。

抱朴子回答说:铺叙文采,驰骋辞藻,本性直率的人是不崇尚的;解释蒙昧,拯救迷惑,往昔丰衣足食,的确不想再和你讨论事物本质的好坏善恶,比较得失就会与天机吻合,然而只是观看小孩子坠井,并非仁者的用心,看到盲人碰到柱子,这能是兼爱的所为吗?这只是陈述大概,粗略地回答一点小事,社会人事情态怎能从他们的表象去论说呢?。体察大道灵动地感悟事物,以品德为珍宝而求长生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帝能够治理国家达到太平,身国兼治而又升入仙界,就不可以说他落后于尧舜了,老子的思想既又兼综礼教,而又能做到长生久视。

道教文化:李宇林道长·己亥岁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上古圣人仰观俯察,以为天地皆有阴阳气运与人身相应,天地之大气即自然的力量对人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且对万物的生长收藏、对农作物种植丰欠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天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天地阴阳气运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就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土旺四季,而四季之中有明显的风寒暑湿燥火存在。所以古人运用天干地支来说明五运六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这个理论主要运用在中医学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临床上也有一定的操作性,需要我们广大的爱好者对此不断探求、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更加简易实用的办法,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服务。以下的内容只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己亥年运对身体的影响而集录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甲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已亥之岁,已土为阴土,阴土为弱土,即土运不及。阴土在身为脾土,即是说脾土弱,脾的运化功能不足,脾弱则化物不足,易致中焦虚寒证。

己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运土不及。土不及则木乘之。

司天主上半年之气,即厥阴木旺,风气鼓动,风盛则木摇,木本克土,又土运不及,必然木乘土而代之。

风化清化胜复同,风化为厥阴风木,清化是阳明燥金。春木气胜,必然秋金之复气亦胜,才可抵御厥阴风木之胜气。

长夏季节,风气亦胜,雨水减少,然而到了秋季复气来临,气候则较清凉。

岁土不及,卑监之纪……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胆通于木气,风木太过,则人肝气旺易怒,且筋骨动摇,肌肉瞤动,乃厥阴少阳之病。

东风生于春 ,病在头,兪在颈项。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木胜土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热伤肾及膀胱,寒伤肠及胆气),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气盛则荣卫之气不行。

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病在舌本,其应四时,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土之柔厚,类肉气故其音宫。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春伤于风,夏必飧泄,肝气乘脾则飧泄。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受之入六腑,阴受之走五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经曰: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已亥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厥阴司天,厥阴上临为风化,风淫所胜,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阳在泉,火司于地故地气温和,流水不冰,蛰虫不藏,金不得复,故岁星之象如常,民康不病。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冲阳绝,死不治。

中少宫土运不及。上下为阴阳之位,即天地;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太阴土气不足,木气乘之,春木更旺,木盛土衰,如风盛摇动,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即脾虚食不化,肠道不利。肝木太过则令人喜怒,肝自虚则如无根之树,眩晕耳鸣,肝实则头痛胀蒙。春既木旺,木且尅土,岁土本不及又受木之尅,故而春季脾土更弱。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土气变化不依时令而行,草木茂荣,因风飘杨至甚,物虽秀而不实,木不以德,土气薄少,故物成熟不足。本年多有胃肠道疾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肌肉瞤动酸痛,易怒,蛰虫早附于阳气之所,大都是中焦虚寒证,内虚引起外湿,湿寒疾病更加普遍。

土气不足,木气乘之,至金秋之季,金气来复,秋收之气严峻,名木苍茫凋敝,民病胸胁暴病,下引少腹,善太息(肝木受制),昆虫贪食黄色甘味之食物,邪气客于脾胃,黄色谷物减产,口中味觉失常,饮食减少,青苍色谷类损伤。

土气不及,是谓卑监,土虽卑少,犹监万物之生化。化气减少,土少而木专其用,暑热之气尚且平整,不相干犯,因总的化气减而雨愆期,土少而寒气得行,生气独彰,草木敷荣端美,因化气不满,故物虽实而中空,如糠粃一样。土本克水,土弱水侮,气不安定,水自乘侮,从木之风而流散。土之性静定,虽不能于时物,然其举用则终归土德而静定。土之流动也,在人体则生疡疮,溃烂痈肿,脓疮,濡泄,湿滞之疾,或涌吐泄痢之病,或土气壅礙,其病留满痞塞。风胜则飧泄不化。立秋之后,金气来复制木则木气屈而稍安。

治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土气弱则前被木所乘,后不能制水之泛滥,民病寒湿较重。脾肾阳虚,腹满䐜胀,胕肿,痞满反胃呃逆,四肢厥冷,周身拘紧,风湿相薄,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湿与寒则为湿寒,湿与热则为湿热,湿寒相感则病身重胕肿,腹满。湿热寒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散,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疾,心腹满热肤胀,甚则胕肿。秋凉寒气及体,民病肌肤腠理之疾。冬感于寒,则病关节禁固,腰椎痛,故宜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饮食宜同此法。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

道教文化:李宇林道长·己亥岁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上古圣人仰观俯察,以为天地皆有阴阳气运与人身相应,天地之大气即自然的力量对人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且对万物的生长收藏、对农作物种植丰欠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天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天地阴阳气运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就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土旺四季,而四季之中有明显的风寒暑湿燥火存在。所以古人运用天干地支来说明五运六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这个理论主要运用在中医学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临床上也有一定的操作性,需要我们广大的爱好者对此不断探求、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更加简易实用的办法,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服务。以下的内容只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己亥年运对身体的影响而集录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甲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已亥之岁,已土为阴土,阴土为弱土,即土运不及。阴土在身为脾土,即是说脾土弱,脾的运化功能不足,脾弱则化物不足,易致中焦虚寒证。

己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运土不及。土不及则木乘之。

司天主上半年之气,即厥阴木旺,风气鼓动,风盛则木摇,木本克土,又土运不及,必然木乘土而代之。

风化清化胜复同,风化为厥阴风木,清化是阳明燥金。春木气胜,必然秋金之复气亦胜,才可抵御厥阴风木之胜气。

长夏季节,风气亦胜,雨水减少,然而到了秋季复气来临,气候则较清凉。

岁土不及,卑监之纪……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胆通于木气,风木太过,则人肝气旺易怒,且筋骨动摇,肌肉瞤动,乃厥阴少阳之病。

东风生于春 ,病在头,兪在颈项。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木胜土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热伤肾及膀胱,寒伤肠及胆气),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气盛则荣卫之气不行。

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病在舌本,其应四时,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土之柔厚,类肉气故其音宫。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春伤于风,夏必飧泄,肝气乘脾则飧泄。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受之入六腑,阴受之走五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经曰: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已亥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厥阴司天,厥阴上临为风化,风淫所胜,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阳在泉,火司于地故地气温和,流水不冰,蛰虫不藏,金不得复,故岁星之象如常,民康不病。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冲阳绝,死不治。

中少宫土运不及。上下为阴阳之位,即天地;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太阴土气不足,木气乘之,春木更旺,木盛土衰,如风盛摇动,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即脾虚食不化,肠道不利。肝木太过则令人喜怒,肝自虚则如无根之树,眩晕耳鸣,肝实则头痛胀蒙。春既木旺,木且尅土,岁土本不及又受木之尅,故而春季脾土更弱。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土气变化不依时令而行,草木茂荣,因风飘杨至甚,物虽秀而不实,木不以德,土气薄少,故物成熟不足。本年多有胃肠道疾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肌肉瞤动酸痛,易怒,蛰虫早附于阳气之所,大都是中焦虚寒证,内虚引起外湿,湿寒疾病更加普遍。

土气不足,木气乘之,至金秋之季,金气来复,秋收之气严峻,名木苍茫凋敝,民病胸胁暴病,下引少腹,善太息(肝木受制),昆虫贪食黄色甘味之食物,邪气客于脾胃,黄色谷物减产,口中味觉失常,饮食减少,青苍色谷类损伤。

土气不及,是谓卑监,土虽卑少,犹监万物之生化。化气减少,土少而木专其用,暑热之气尚且平整,不相干犯,因总的化气减而雨愆期,土少而寒气得行,生气独彰,草木敷荣端美,因化气不满,故物虽实而中空,如糠粃一样。土本克水,土弱水侮,气不安定,水自乘侮,从木之风而流散。土之性静定,虽不能于时物,然其举用则终归土德而静定。土之流动也,在人体则生疡疮,溃烂痈肿,脓疮,濡泄,湿滞之疾,或涌吐泄痢之病,或土气壅礙,其病留满痞塞。风胜则飧泄不化。立秋之后,金气来复制木则木气屈而稍安。

治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土气弱则前被木所乘,后不能制水之泛滥,民病寒湿较重。脾肾阳虚,腹满䐜胀,胕肿,痞满反胃呃逆,四肢厥冷,周身拘紧,风湿相薄,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湿与寒则为湿寒,湿与热则为湿热,湿寒相感则病身重胕肿,腹满。湿热寒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散,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疾,心腹满热肤胀,甚则胕肿。秋凉寒气及体,民病肌肤腠理之疾。冬感于寒,则病关节禁固,腰椎痛,故宜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饮食宜同此法。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