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公司起名

1955年多大

时间:2023-10-12 12:14:46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至今仍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4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已经109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55年9月27日,中国首次授衔仪式,在北京怀仁堂举行。

从1955到1965年,共有1614位将帅被授予少将及以上军衔,从中国浴血奋战的历史中崛起。

这批将帅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伟大的功绩。

而在实现全国人民的解放之后,他们并未解甲归田,转而投入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殚精竭虑。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将星逐渐陨落,成了夜空中升起的新星,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中华大地。

半个世纪过后,这批开国将帅中,至今仍健在还有4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亦有99岁高龄,最年长的已经109岁高龄。

那这4人是谁?在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他们又分别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涂通今:一生经历两次“长征”

首先要说的是涂通今。

涂通今出生于1914年,这位百岁老将军亲手开拓了祖国的神经外科事业,然而在他成为一位军医之前,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从农夫走向医生,涂通今人生出现契机的时候是在15岁那年。

1929年,毛主席来到福建,并在许多地方作了演讲,其中便包括涂通今的家乡,于是涂通今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听完了毛主席演讲的全程。

然而,正是因为这场关于革命的演讲,少年涂通今的心底埋下了一颗参军的种子。

于是,涂通今刚刚成年,便来到了招兵报名处,如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10月,涂通今考入江西苏区红军卫生学校,1933年,涂通今从红军卫生学校毕业后任红九军团的医生,成为了一名救护伤员的医生。

也是在这里,涂通今的军旅生涯正式启程。

在红九军的医院里,涂通今学习看护知识、救助伤员。

1934年,20岁的涂通今跟随长征大军北上,这是涂通今人生中的第一次长征。

长征路上条件艰难,涂通今一边冒着枪林弹雨与躲避敌人的追击,一边抓紧时间抢救伤员。为了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涂通今竭尽所能创造条件救助伤员。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战友因为伤情过重,永远留在了长征的路上。

这段经历在涂通今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更加坚定了涂通今“治病救人”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涂通今有了新的使命: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预备役,前往苏联留学学习神经外科知识。

这是涂通今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为了不辜负国家的期望,涂通今早起晚归,加倍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光是学习时的笔记,便记满了4本笔记本。

这是涂通今人生中的第二次“长征”。

1955年7月的学位论文答辩中,涂通今坚凭借着过人的意志力,在苏联医学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上全票通过,他由此获得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

1956年,涂通今回到祖国,成为中国第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先后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以及总后勤部副部长。

一手教书育人,一手治病救人,涂通今为中国神经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等到涂通今退休时,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已经小有所成。

如今涂通今的征程仍在继续,退休后的涂通今执起笔,开始编译医学书籍。

在颐养天年的年纪,这位108岁的少将,仍在为祖国医疗事业潜心钻研。

他希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记录成册,分享给后来的神经外科学子,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奉献终生。

张力雄:91年党龄的老红军

第二位要提及的便是张力雄,他是四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如今已经109岁。

2004年,张力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回忆录《难忘的征程》,在书中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

张力雄和红军的故事始于1929年,16岁的张立雄第一次见到红军,此前张立雄对红军的全部认知,都来自于的宣传。

在的大肆抹黑中,张力雄一直认为红军长得“青面獠牙”,直到在福建上杭的回龙镇第一次见到了这群人民子弟兵。

而这位109岁的老兵,在16岁时入团,18岁时入党,迄今已有91年党龄。

参军不久后,张力雄便被安排到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红十二军第34师100团1营机枪连指导员。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踏上了长征的路程,那段爬雪山过草地的历程,是张力雄此生难忘的一次经历。

时隔多年,当张力雄再次回忆起那段风雨兼程的岁月时,一切仿佛只是发生在昨日。

1936年10月,西路军西渡黄河后,张力雄改任红五军45团政委。

1937年的“高台战役”,让张力雄印象最为深刻。

1937年1月,敌军步步紧逼,红五军以高台为据点,收编民团,与敌军展开对抗。

然而就在红军要向敌军发起时,收编的民团却突然叛变,大开城门接应敌军。

这场战争中红45团元气大伤,高台失守,指战员和敌人同归于尽,张力雄也在战斗中负伤,历经波折后才回到部队。

经此一战后,张力雄下定决心,誓要为牺牲的战友讨回公道,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张力雄越战越勇,仿佛只有不断杀敌,才能告慰逝者的英灵。

新中国成立后,张力雄也没有停下脚步,转而投身于中事发展建设中,继续为祖国的发展事业效力。

首次授衔时,张力雄被授予大校军衔,5年后获晋升,成为一名少将。

文击:炮兵打出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文击。

毛主席曾说,炮兵是胜利的关键。

1950年,抗美援朝的云山战役中,32岁的文击,便用大炮打响了第一战的胜利。

70年后,文击再次回忆起与美军的首次交锋时,只是风轻云淡地微笑道:

“这一仗打得很过瘾。”

文击擅用炮,是炮兵中的精英,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文击便被派往前线,带领一队炮兵作战。

炮兵出国作战,这还是头一回。

然而,文击却带领着第1师,率先拿下了与美军交战的第一场胜利。

11月1日清晨,云山正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中,美军的指挥小队,悄悄潜进了这个静谧的山林中,伺机向文击所在的第1师发起进攻。

然而这群美国士兵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计划着要一举拿下第1师时,早已落入了文击的埋伏圈中。

原来就在昨晚,志愿军便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这个有着“常胜师”之称的美军小队怎么也没有想到,与中国志愿军的初次交锋便被打了个落荒而逃。

瞄准战机,信号弹升起的那一刻,文击便立刻指挥部队向敌军发起攻击,顷刻之间,云山的雾气便被大炮扬起的烟尘代替。

在志愿军的炮火压制下,美军甚至都找不到志愿军的方位。

而志愿军的反击很快接踵而来。

美军的侦察小队锁定了志愿军的位置,接着集中火力大肆猛攻,然而只过了一会,美军又奇怪地发现,对手的炮火逐渐偃旗息鼓,难道是没有火炮了?

美军长官认为自己判断无误,于是下令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却不料这只是中国志愿军的请君入瓮之计。

待到美军迫近时,中国炮兵瞄准了时机集体发起进攻,炮弹瞬间如阵雨般落下,将敌军全部歼灭。

首战告捷,中国志愿军占领了云山高地,不过到了第二天,美军的大炮坦克在战机的掩护下卷土重来,又一次对云山发起了进攻。

但文击丝毫没有慌张,他集合了主力部队,趁着敌军下车集结时,配合步兵对敌军率先发起进攻,在中国志愿军的火力覆盖下,美军坦克惨遭重创。

这个有着“王牌部队”之称的美军部队,在中国志愿军的炮火下四处逃窜,被打得溃不成军。

然而,中国志愿军的炮兵传奇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战争中,美军屡屡受挫。

中国志愿军的打法极为精妙,有时提前破坏射击;有时又会使出迷惑打法,诱使敌军深入阵地,再集中炮火袭击,有时又只是为步兵打掩护,协助步兵偷袭阵地。

在中国志愿军的协助下,朝鲜战争最终以胜利告终,而在朝鲜作战中,文击率领的炮兵部队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抗美援朝结束后,文击回到祖国,继续为祖国培育下一代炮兵人才,并于1964年,被晋升为炮兵少将。

多年的炮兵生涯,让老将军的听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在文击的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炮兵。

王扶之:儒将小诸葛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王扶之。

在目前仍然健在的4位开国将帅中,99岁的王扶之年龄最小,王扶之在12岁的时候,便已经加入了革命队伍。

王扶之原名王硕,1923年出生于陕西的农村家庭,王扶之年幼丧母,只得与父亲相依为命。

尽管父亲有意让王扶之学习,然而迫于生计,王扶之还是在12岁那年辍学,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不过,在私塾上学的日子,却让王扶之的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参军。

当时红军在陕北掀起了革命风潮,“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在陕北各地齐齐响起,王扶之的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

穷人想要翻身,必须要学会抗争。

眼下,加入红军是王扶之抗争的第一步。

下定决心后,12岁的放羊娃走到了当地招兵处,之后王扶之便顺利进入了少共营,成为一名军人。

从1935年开始,王扶之便跟随着部队四处征战,王扶之年纪虽小,但作战却是一把好手。

每当队伍作战时,王扶之总是冲在最前线,凭着自创的武器“梭镖”,王扶之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甚至靠自己缴获了一把手枪。

在参与作战的同时,王扶之积极地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革命”的真正意义,革命不仅仅是帮助穷人翻身,而是要为人民创造新天地。

从那一刻起,支撑着王扶之的动力发生了改变,一盏名为“人民”的灯,冒出了火苗。

不过,王扶之的才华并不局限于“武器”,当时的战友都会称王扶之一声“儒将小诸葛”。

在抗日战争期间,王扶之多次参与大型作战,且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技能屡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又跟着部队一路南下,作战技能得以磨炼的同时,王扶之也得到了上级赏识,从小兵逐渐成长为主攻团副团长、团长。

1949年,东方巨龙重新站起,王扶之的使命告一段落,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卸下戎装,而是拿起武器,赴往抗美援朝的前线。

朝鲜战场上,王扶之出任某师副师长,带领着将士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却在一次意外中,险些丧命山林。

1952年8月2日这天,美军突然空袭,朝着志愿军所在山林丢下炸弹,当时王扶之正在商议作战对策,却在一瞬间感受到地动山摇。

很快,山洞被掉落的碎石块掩埋,被石块砸到的王扶之瞬间失去了知觉。

然而,当王扶之苏醒时,却发现自己的周遭都是石块,与其一道的7位同志中,只留下了3位幸存者,王扶之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等到3人从碎石里爬出时,却遭遇了另一轮考验。

眼见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几个人都逐渐出现了缺氧的征兆。

联络部队的通讯机早已损坏,他们只能靠敲打脸盆等物件,发出声响吸引注意。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幸存的伙伴已经几近昏厥,王扶之看着密不透风的山洞,希望的火苗一点点熄灭,他心想:

“难道我这一生,竟要以这种方式牺牲?”

他并不畏惧死亡,只是没能多杀几个敌人,没有死在战场上,多少有些遗憾。

好在生命的光全然熄灭之前,王扶之听到了挖掘的动静,最终凭借着意志力等到了救援。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扶之获得了朝鲜颁发的勋章。

1964年,王扶之获得晋升,成为了一名少将。1988年,光荣脱下军装,过上了理想的离休生活。

回顾过往峥嵘岁月,4位将军的传奇人生各有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

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与崛起,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将传递光明与希望的火炬手,正是在这群先辈的付出中,才有了祖国如今的繁荣与昌盛。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