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九尾狐寓意(九尾狐寓意是什么意思和象征)

时间:2023-10-05 11:18:51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涂山的狐狸和青丘的狐狸有啥区别?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据我对《山海经》和古代神话故事的了解,提到九尾狐出处的有两处。

一、《山海经》记载九尾狐生活中临海大青丘。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生活在靠近东海的青丘之山。

根据《海外东经》的记载青丘在朝阳谷的北方,然后与黑齿国接壤,黑齿国则位于青丘国的南方,而根据《大荒东经》的记载青丘国在黑齿国和明星山之间,同时与白和赢土国接壤。

根据《山海经》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再往东300米的地方有一座青丘之山,青丘之山里有一个青丘之国这个国家生活着四足九尾的狐狸,它能发出婴儿般的声音,是一个喜欢吃人的凶兽,但是人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受蛊惑。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推断出九尾狐她其实生活在,青丘附近。

二、涂山附近。

但是根据稍晚一些的《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关于大禹和九尾狐的故事。

《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

意思是,大禹到了30多岁这一年还仍未娶妻,他路过涂山的时候恐自己的血脉失去了流传,于是向上天祈求让得到一个贤惠的妻子,就这样就九尾狐就嫁给了大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九尾狐她其实是生活在独山附近的,并且她有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的寓意。

从这里可以看出九尾狐生活在涂山附近。

由此可见,九尾狐的出处有两,作为吃人凶兽的九尾狐是生活在青丘山的,而作为爱情象征的九尾狐则活在涂山。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九尾狐是瑞还是凶?九尾狐寓意与象征

  九尾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生物,通常被描绘成一只拥有九条尾巴和美丽外貌的狐狸。 在一些传说中,九尾狐也被描述为凶兽,因为它们有时会变成恶魔来伤害人类。但是在大部分的传说中,九尾狐被看作是神灵的化身,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生物。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九尾狐寓意

  在中国文化中,九尾狐被看作是一种灵异动物或神灵,代表了神秘、智慧、诡计等多种含义。九尾狐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动物,能够使人类心魂颠倒、沉迷其中,从而控制他们的命运。因此,九尾狐也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的存在,可以带来欢乐、幸福,但也可能带来痛苦、不幸。

九尾狐象征

  智慧:九尾狐在许多传说和故事中都是聪明、机智和精明的象征。因此,它也被看作是一种象征着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动物。

  诱惑:九尾狐的美丽外貌和迷人的能力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象征。在许多传说中,九尾狐经常用其美貌和声音来诱惑人类,并利用这些能力达成自己的目的。

  爱情:在一些传说中,九尾狐会与人类产生感情纠葛。因此,它也被视为一个象征着爱情、浪漫和奇幻的动物。

  神秘:由于它强大的能力和神秘的本质,九尾狐还被看作是象征着神秘和未知的存在。

  九尾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中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九尾狐出现的电视剧电影

  九尾狐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非常丰富,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电影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其中比较著名的电视剧和电影包括电影《封神三部曲》《封神传奇》《九尾狐》,《九幽逍遥狐》改编的电影《九尾狐》 ,电视剧《封神榜》《青丘狐传说》《少年四大名捕》《九尾狐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九尾狐传》《九家之书》等。这些作品中,九尾狐往往被描绘成美丽而神秘的女子形象,也有一些作品中将九尾狐描绘成凶猛的怪兽形象。

刀郎《未来的底片》中狐狸指的是什么?

#时事热点头条说#《未来的底片》中狐狸的象征意义的探讨

未来的底片全文

昨日犹似羽衣舞 今朝北邙狐兔窟

当天空依旧愁云山雨欲来

岩洞里阴冷潮湿没有火的照应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日子里

狐狸还只是无法对应的光景

所有的需要都只是身体的需要

意义仅仅是孤简的风干的粮草

走过了蛮荒的高原去往成熟的麦田

这世界我们来去轮转像一个圈套

就在这反复不倦的身体里面

一片片预言一把把刀镰

不停地劈开人群预定的交换

西风飒飒依旧冷

潭水时而清澈时而浑

在梦里贡献着一列列

愉悦单据的人们

把镜中的月水中的花

墙上的遗志笔下的七魄三魂

打印成点阵清晰黑白分明的年轮

在村头金黄的麦地

雄伟的石狮守护老爷的厚道

一对对锄头在反复地耕耘里

换成了枪炮

狐狸已经出现在地主家的书简

吞尽了狼烟了

逍遥地在穹顶大地留白间

写下这一道一道的符号

城邦的狐狸在桃欢柳笑

意义的幻境来自未来的妖

重现在虚拟的一零一零一零幺

历史照着镜子 成长在反复叙事

预言在屏幕里

交换的全都是模板的样式

在霓虹闪烁的高楼循环的快感

滋养未来的符号

灵魂在重启的账户的路径里

不停地哀嚎

狐狸还在祷告

在止于黑的拂晓昼夜地舞蹈

追逐使无为的生存变得需要

在意义里无谓地骄傲

在止于黑的拂晓

这首歌中理解最大的难点是“狐狸”代指的是什么?

要弄清这个,我们就不能忽视刀郎的创作是建立在《聊斋志异》等传统文化之上,他应该不会再凭空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而且创造一个新的意象,刀郎这首《未来的底片》明显还不够条件。

在许多中外文化中,狐狸具有一些共同的传统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象征意义:

1. 聪明狡猾:狐狸被认为是非常聪明和狡猾的动物。在许多故事和寓言中,狐狸经常被描绘为机智而狡诈的角色,代表着智慧和灵巧。

2. 诡计和欺骗:由于其聪明的天性,狐狸还常常被视为诡计和欺骗的象征。它在许多故事中被描绘为用诡计和伎俩来欺骗其他动物,是一个欺诈的角色。

3. 魅力和美丽:狐狸在许多文化中也被赋予魅力和美丽的形象。它们的红色毛皮和娇美的外表使它们成为一种令人着迷和吸引人的动物。

4. 悲剧和迷失:有时,狐狸也象征着悲剧和迷失。在一些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狐狸被描绘为一个迷失并无法摆脱困境的角色,代表着命运的转折和迷途的命运。

5, 诱惑与欲望: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狐狸被描述为有诱人力量的生物,经常用来象征欲望和诱惑的力量。

6. 神秘和灵性:狐狸在一些文化中也被视为具有神秘和灵性的动物。它们被认为能够与超自然力量联系,并在传说中被描绘为具有掌握魔法和神奇能力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狐狸的象征意义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故事中有所差异。

回到刀郎的《未来的底片》,会发觉诱惑和欲望,悲剧与迷失,诡计和欺骗这三个象征意义,似乎可以解读《未来的底片》。

在刀郎的《未来的底片》中狐狸代表人类什么样的诱惑,什么的欲望,是什么造成的悲剧,是什么在迷失呢?

狐狸代表迷失在权力和财富的贪婪中的人类或社会。引发我们对人类生存意义,人类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由此,我们的理解还可再升一纬度,狐狸代表人类社会的权力斗争,财富的争夺和战争等政治存面的存在,引发我们对人类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忧和深思。

下面我以人类对权力财富的贪婪和争夺为狐狸的象征,来简单理解此诗歌。(政治存面社会制度的解读,就…算了,大家去意会)

首先,诗歌一开始就用了两个词眼进行强烈对比,羽衣舞和北邙。“羽衣舞”来自唐王朝,代表盛世。北邙,古代帝王埋骨地。暗示社会风云变幻,强大的盛世又如何,不照样是一抔黄土;帝王埋骨地又如何,如今都成了荒凉冷僻的野兽丛生的“狐兔窟”。一下抓住了我们的心,风云变幻的社会,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生存的意义又在哪。

接着用天气和环境变化,如愁云山雨、岩洞里的阴冷潮湿,给人一种不安和孤寂的感觉。这种环境的描绘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世界的揭示,指向一种“没有火的照应”的状态,即缺乏温暖、关怀和照料。

然而,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日子里

狐狸还只是无法对应的光景

所有的需要都只是身体的需要

意义仅仅是孤简的风干的粮草

意指,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需求和生存意义是最简单的,有吃有穿的就行。至于其它,如权力财富贪婪等,还只是无法对应的光景。大家都还吃不饱穿不暖,什么权力财富等,你想多了。

之后,诗中转向描述了人们的历史旅程,从蛮荒的高原到成熟的麦田,从野蛮的社会到繁荣的农业社会,即使在预言和刀镰的劈开出的社会,仍然只是人类历史的又一次循环中。

【预言,象征某些个体或某些少数群体,在社会变革前夕,对社会有很好的洞察力,并充分地把握住抓住了这个机遇。(我这样写,我也无奈)

而刀镰则代表了什么,就不说了。

人群预定的交换,可能指代着社会中固定阶层的利益和权力的交换。即旧的王朝或旧的社会秩序。】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依然是西风冷;社会秩序有时清冽有时浑。反映了生活的仍旧变幻不定和依然不确定性。

身处其中的人类,醉生梦死,疯狂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

并且,他们把这些如镜中月、水中花,墙上的遗志以及笔下的七魄三魂。当作他们对于美、意义和内心世界的定义并追求着,还清晰地记录在历史书籍中。

在村头金黄的麦地

雄伟的石狮守护老爷的厚道

一对对锄头在反复地耕耘里

换成了枪炮

狐狸已经出现在地主家的书简

吞尽了狼烟了

逍遥地在穹顶大地留白间

写下这一道一道的符号

【这里有两个字眼,老爷和地主

老爷一词通常用来指代小范围内权力集中的人物,社会地位不太高。在这篇文字中,老爷被描述为受到雄伟的石狮守护的厚道人物。

地主一词则指代着拥有土地和财富的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隐指土地财阀之类。】

在这篇文字中,“狐狸”(贪欲)出现在地主的书信中,吞进了狼烟。厚道的老爷们面临着权力和物质的贪婪之诱惑,向地主阶层迈进。权力和物质的贪婪,它“逍遥”的横行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狐狸”(贪欲),不但出现在地主家的书简中,也在城邦的桃欢柳笑中,而且在虚拟的世界里舞蹈,最后还在止于黑的拂晓中祈祷?这一切似乎象征着“狐狸”(贪欲)在逐渐从物质层面扩展到操控人类精神层面,如生活生存的意义和未来的期待等

如诗中的狐狸的桃欢柳笑,人类生存意义变得越来越虚幻,对未来的期待(预言),被现代科技的所媒介和传播(屏幕),人们之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机械和模板化,缺乏真实的情感和创造性的表达。

“霓虹闪烁的高楼和循环的快感,滋养未来的符号”,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文化和物质追逐,被有意或无意地指定是未来的方向或代表,让人类意义在迷失和虚无中追逐着。

使得人们“灵魂在重启的账户的路径里不停地哀嚎”,在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精神和情感的疲惫与折磨。

然而,“狐狸们”还在祷告,还在强化这虚无和疲惫的世界,让人们继续在虚无中迷失和追逐。让人们在“奶嘴乐”中寻求某种灵魂的寄托和宁静。

但,此时,诗人发出呐喊,这一切只是"止于黑的拂晓昼夜地舞蹈" ,这只是处在生活的边缘和极限处,只是即将经历光明前的挣扎。

"追逐使无为的生存变得需要,在意义里无谓地骄傲" ,在当代社会中趋向功利和成功的追逐中,人类对于生存和意义的探索与追求,变得更加必需和无所谓他人眼光的骄傲。

最后“在止于黑的拂晓”,诗人以此句强调上面的呐喊,并再次呐喊!结束全文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富有想象力和哲理性的表达,揭示了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质疑。通过对历史、科技和存在意义的思考,诗人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和生存的深入思考。这首诗给予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启发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和探索。

"未来的底片"这个标题可以被理解为对未来的思考、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意义和变化的探索。它代表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描摹,同时也传达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意味。

九尾狐的九尾都有何寓意?浅析历史上\"九尾狐\"的形象演化

九尾狐是神兽还是妖怪?浅谈历史上"九尾狐"的形象演化

引言:"青丘奇兽,九尾之狐",九尾狐形象大抵在人们心中并不陌生,这一神兽形象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穿梭千年之久,其形象也经过数次演化变迁,神秘莫测而又极具趣味,引无数文人曾将九尾狐形象运用于文学之中,进一步加深其文化内涵,耐人寻味。此文,我们将细致探索九尾狐在历史中如何现身又历经如何演化。

早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中便对九尾狐有如是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顾名思义,古典传说中大多将其描述拥有九条尾巴的狐狸神兽,其有四脚,通体火红,狡黠善变,可以蛊惑人心,具有攻击性 。

有传说称其九尾有九种不同意义:其一为蔽日,二为治疗,三为捕猎,四为进食,五为筑巢,六位召唤,七为娱乐,九为地位。亦有说法称其每一尾象征一千年修行造化以及"喜怒哀乐情欲嗔妄命"之一,由此可见九尾狐拥有人类所有的性情和欲望,是一种神化的物种,其能力与地位已远高于凡庸人等,因此人们将其奉为神兽。此外,也有人称九尾狐有九条尾巴因而拥有九条性命。当然,这些都源自于自古以来人们的推测和构想,其实并无真实依据可以证明,因此这一问题至今依旧是谜团,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思空间。

一、九尾狐图腾形象的由来

据记载,九尾狐图腾形象最早起源于东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古神话之中。我们国九尾狐形象的出现要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图腾,其于玄狐、白狐等形象产生于统一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前文我们也提到过,早在《山海经》:《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等古籍中,便出现了九尾狐的图腾形象,"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

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将九尾狐视作神兽,古籍中所言"能食人"等,表明其具有攻击性,是守卫领土的神兽,是人们所敬畏而又向往的神物所在。

在研读相关文字记载后,人们大致总结出:九尾狐源自于"青丘"这一地方的古老部落,该部落人群创造出九尾狐文化,并将其作为图腾,将九尾狐奉为神兽,希冀这一形象能带来好运,并认为九尾狐象征祥瑞和睦以及家族兴旺等,赋予其具有文化价值的图腾意义。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且古籍记载不完全,"青丘"这一地的具体所在并不可考,只能模糊推测出其位于东方或南方。

据《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均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

二、与九尾狐相关的神话传说

谈及九尾狐的神话传说,耳熟能详的除能回溯其起源的"青丘",另外一个必是"大禹娶涂山女"。

据汉代的《吴越春秋》记载,大禹年至不惑仍未成婚,一天他行路途径一名叫涂山之地,偶遇一直通体雪白的九尾狐,又听闻涂山人在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听闻若在此"成家成室",便会子孙兴旺,大禹认为白狐见证姻缘,于是决定娶一名叫女娇的涂山女子为妻,其中的涂山据考为今河南嵩县,这也是九尾狐寓意着"儿女昌盛"最早的历史根据所在。

将婚姻与九尾狐联系,可见其不但有祥瑞意味,更显得高洁贞贵。有人因此推测,涂山氏也使用九尾狐作为部落图腾。不过,后来也有学者该记载中的"九尾狐"形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九尾狐,因为"东方青龙"中的尾宿"尾有九星"。

《百鬼夜行》玉藻前

前面所提及的神话皆表现九尾狐的正面寓意,但其民间流传的形象也存在着黑暗的一面,其代表便为苏妲己的形象。在唐代诗人诗词中,妲己和这两大历史上的"红颜祸水"变被比作狐妖,九尾狐变成妖艳女子,在凡间媚惑众生,而妲己用美色把纣王迷住,最终致使国破家亡的命运。

历史上众多文人在说起妲己所代表的妖艳形象时,常常将其视为十恶不赦,红颜祸水,他们将纣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的杀身之祸全都怪罪在妲己身上,认为她才是亡国的祸根所在。尤其文学作品《封神演义》,商纣王被写作"才智过人"且"通达事理",直到狐妖妲己将其迷惑,才使其失去心智。

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带有偏见的看法,将一国的灭亡全部怪在一介女子身上,岂不是令人不齿,"从来女色多亡国" 的观念若细细想来,明理之人自该明白,问题本源出在哪里,倒不若说"君王荒淫不理政多亡国"。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看法,关于其问题本身自然是见仁见智,也欢迎各位看客前来辩驳。

三、九尾狐形象的演化

九尾狐自古是文学创作之中的常客,以至妇孺皆知,提及九尾狐,人们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相关故事或者民间传说。九尾狐意象如同其他绵延至今的中国古文化意象一般,历经千年沧桑变化,有善有恶,有明有暗,有血有肉。其形成过程融合了无数文人抑或民间轶闻,结合了各样的中国文化精神,从其原型逐渐演化出无数形象分支。

其实,在九尾狐最初现身于部落图腾之时,上古时代中的九尾狐象征祥瑞、具有保护部族等神性,其音如婴儿,能吃人,总体而言其蕴意是美好的。同时,九尾狐在先秦时略有巫术性形象,有"食者不蛊"的说法,即吃了它的肉可以免遭邪气侵害,这类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使人们相信九尾狐具有神奇的,人类无法企及的魔力。直至汉代才又转为祥瑞,象征着多子多孙、吉祥以及帝王之兆。但图腾信仰于意义并不可单一长存,到六朝时期其意义已有转变,之后在唐代逐渐没落,最后逐步变为负面形象。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人们信奉神明,将众多图符赋予神圣意义,将其供奉起来,期望天降祥瑞。而在汉代,原本便具祥瑞之意的九尾狐图腾也被列为众多图腾之神内,因而受到人们尊敬。在考过学家出土的汉代画卷和雕塑等文物之中,不难发现九尾狐常常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被安置于西王母左右,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

此外,之一时期九尾狐被赋予新的寓意,与君王治理国家有着一些联系,由此可见九尾狐这一时期的地位之高,声誉之正,多本古籍都有记载,如《孝经》中有言:"德至鸟兽,则狐九尾",以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等,人们相信九尾狐是上天的信使,专门督查皇帝理政能,若是其不沉溺于酒色歌舞,且治国有方,使得黎民百姓生活安康富足,神狐便会降临人间,带来风调雨顺。

到北宋初期,九尾狐形象被颠覆了,其美好寓意已被泯灭殆尽,成为奸邪谄媚,蛊惑人心的妖孽,十分危险。

如《儒林公议》所记载的,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用谗言迷惑皇帝,妖言惑众,让皇帝分不清善恶是非,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被于作描述奸臣,可见当时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祥瑞之物。

而同一时期,出现了将九尾狐女性化的意象,并用九尾狐表现妖媚险恶的女子,

如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其中最为显著的意象为商纣王的妃子苏妲己,据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中的《狐媚记》,所言"殷之妲己为九尾狐",九尾狐的这种形象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了日本,《狐媚记》所记日本康和三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

再之后的元明清,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九尾狐形象已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在那时候的人们心中九尾狐已经被定义为不可饶恕的妖惑狐媚形象,到清代时,文学界乃至社会流行狐妓一体的观念,九尾狐被归为同妓般存在,被提及时,人们往往心有厌恶,早已忘却其祥瑞的本意。大抵在这时,九尾狐的神狐形象遗失殆尽,其地位也再不如前,在世间留下骂名无数,再回想其高高在上的往日,说起来倒也令人扼腕叹息。

四、结语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意象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象征正义或是险恶,或是亦正亦邪,它都凝聚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精神之髓。对于九尾狐的想象,在此我们仅做整理研究,并不对其进行评判。文学意象无生硬冷酷的批评准则,我们也不必将其放入条框之中,还是那句话:千人千面,见仁见智,我们选择尊重历史,尊重每一种信仰。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九尾之狐,媚眼绵连,脚步清缓,绵软雪白的九尾拂过历史之册,奔入时间洪流,悄然回望,已然越过千年。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形象起源——以《山海经》为例 张晓红 2019.01.15

2、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张程 2017.07.06

别再骂九尾狐了,其实它是祥瑞的象征!

由于受到《封神演义》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中,九尾狐是狐妖的代表。其实在传统文化中,九尾狐是祥瑞的象征,有九尾狐出现时表明天下太平。那么,为何到了后代,九尾狐成了狐妖?

关于“九尾狐”的文献记载首见于《山海经》,其中《南山经》说道:“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海外东经》也说:“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也就是说,九尾狐在先秦时期是祥瑞的象征,天下太平时才出现。

《山海经》中记载的“九尾狐”_图

九尾狐作为一种祥瑞,其内涵有二。一是为王称帝,社稷兴盛之意;二是爱情美好、婚姻幸福之意。

如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中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大禹到了而立之年还未曾娶亲,由于在涂山看到了九尾白狐,以为这是为王之吉兆,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在这里,大禹因为见到了九尾狐,与之结为夫妻,最终成为部落首领,不仅有效解决了水患,而且开创了夏朝基业。基于此,后人赋予九尾狐具有为王称帝,社稷兴盛的含义。

禹,姓姒,史称大禹_图

大禹在涂山遇到了九尾狐(涂山娇),对之一见倾心,便娶她为妻。就这样,九尾狐也有了婚姻吉兆的含义。《诗经·有狐》则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在这里,狐作为爱情的象征意义更为丰满,人们对之加以吟咏歌唱。

以致于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义》曰:“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班固在这里将狐视作昭示“子孙繁息”的德兽。也正是基于这个缘由,后世的神鬼小说中多以狐来比喻男女之。

由于最为著名的九尾狐就是大禹的妻子涂山娇,所以后代的狐仙和狐妖都将其视为自己的祖先。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所记载的老狐精就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这也就是表明自己的祖上可不是一般人,是帝王之妻。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_图

既然九尾狐是瑞兽的象征,那么其具体形象究竟如何呢?

九尾狐最早出现于《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它是作为瑞兽而出现的,有子孙繁息的意涵。根据现代学者的推论,九尾狐应该是当是东方或南方青丘这个地方氏族部落的图腾。人们认为“食者不蛊”,也就是说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因此具有辟邪除灾的意义。

到了南北朝时期,九尾狐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六朝时李逻在注《千字文》“周伐殷汤”时,已经将妲己视作九尾狐。在这里,九尾狐有了妖媚惑主的形象。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妖化狐的倾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认为“物以稀为贵”,凡是具有神性的、吉祥的动物都是稀少的,所谓凤毛麟角就是这个意思。而狐狸呢,随处可见,见怪不怪,因此人们便逐渐将其从瑞兽的家族中剔除出去。中国的古人有一种观念就是“物老为怪”,认为动物老了之后就能修炼成精。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狐逐渐被妖化。所以到了唐代,开始盛行天狐、狐神崇拜,但这里的狐不是正神,而是妖神,如同未成佛之前的孙悟空一样。

《封神演义》_图

到了北宋,狐被彻底妖化。九尾狐由于其神通较大,故而成为了狐妖的典范,以至于人们一提起狐妖就想到了九尾狐。根据宋人田况《儒林公议》记载,宋真宗时有个人叫陈彭年,其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此外,赵令畴在《侯鲭录》中也说:“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由此可见,到了宋代,九尾狐已经完全被剔除出祥瑞家族,成为了狐媚惑主、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由于,古人总是善于将乱世红颜视作祸水,让她们背锅,对国家的灭亡担责。人们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妲己,所以便将其化妆成九尾狐的形象。这一形象由元代话本《 武王伐纣书》开其源,再由成书于明代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而定型。在《武王伐纣书》中,九尾狐吸尽妲己的魂魄元气后,借其肉身化身为妲己的形象。最后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照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而在《封神演义》中,纣王本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由于受到妲己的迷惑从而失去了真性,变成了昏君,最后亡了国。姜子牙令军士将妲己斩首,但妲己娇滴滴、妩媚动人的样子把众军士迷惑的“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葫芦取了妲己的首级。

《聊斋志异》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所作_图

虽然动物能修炼成人形,但那是极为艰辛的过程。传说,狐狸每修炼一百年才能长出一条尾巴,而想要变成九尾狐则要修炼千年,并且只有九尾狐才能修炼成人形。

到了清代,由于狐怪小说的盛行,狐狸作为妖的形象变得异常丰富。其中,写狐写得最好的小说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外,还有一些小说也曾写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说《狐狸缘》中的玉面仙姑,其原型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玉面仙姑最后被吕洞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另外,晚清小说《九尾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狐妖而是。是因为胡宝玉绰号为“九尾狐”,由于人们认为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用它来比喻胡宝玉这“一个极Yin荡的娼妓”。到了清代,盛行狐妓一体的观念,人们认为妓的原型就是狐,九尾狐便自然而然的成了最坏的妓。

从涂山娇到妲己,九尾狐由狐仙变成了狐妖,由人人企盼的祥瑞变成了人人唾弃的狐狸精,不得不说是九尾狐的悲哀!我们甚至可以说九尾狐是史上最冤的动物,说是千古奇冤也不为过,而这正是诸多通俗小说家的合谋,是他们杀死了狐仙!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儒林公议》《侯鲭录》《山海经》《千字文》《白虎通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