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田子方(田子方赎老马)

时间:2023-10-24 19:47:35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题练习(下)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选自王安石《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1)仕()起( )发( )活( )去( )祝( )自若( )

(2)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3)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10.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

(1)属文()子史( )擢用( )入( )负恃( )权宠( )协( )间密( )适( )会( )

(2)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

(3)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9.(1)仕(做官)、起(被起用)、发(打开)、活(使……活命)、去(离开)、祝(为……祈福)、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2)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关键词:籍(名状,按照名册)、取(抓捕)、凶恶(形名,行凶作恶的人)、戒(告诫)、案(审查)、一(全)、故(所以)(3)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用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关键词:比(等到)、阖(关闭)、薄暮(傍晚)、乃(才)、遂(就、便)、致事(退休)

〖参考译文〗孙公名为锡,字昌龄。曾祖叫孙钊,祖父叫孙易从,父亲叫孙再荣,都没有做官。孙公凭借天圣二年进士的身份被起用做和州历阳、无为巢县二县主簿。后来改任镇江军节度推官。担任杭州仁和县知县。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发粮,使陈、许两县的流民活了下来。根据流民的人口数量、路途远近分发粮食打发他们回乡,离开的人都用钱买香火在府门前烧香以为孙公祈福,有的人甚至感动得流泪。起初,提点刑狱害怕聚集的流民会成为盗贼,又爱惜常平、广惠仓的粮食,多次派送文牒制止孙公的做法,但孙公没有听从。下属官员都争着说:“不可以这样做。”但孙公依然如故。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用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

10.(1)属文(写文章)、子史(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擢用(提拔任用)、入(入朝)、负恃(依仗)、权宠(权势、恩宠)、协(合作)、间密(暗中)、适(恰逢)、会(符合)(2)元载天生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奖他,把有关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关键词:对(回答)、嘉(嘉奖)、委(委托、交付)、俾(让)、充(充任)、都领(统领)、漕挽(水运和陆运)、寻(不久)(3)鱼朝恩伏法。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元载就)贬低前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关键词:伏法(判处死刑)、谓(认为)、是非(偏义复合词,非议、贬损)、以为(认为)才略(才能、谋略)、莫己之若(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家境本来寒微。(他)自幼嗜好学习,喜欢写文章,性情敏捷聪慧,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方面的书籍。肃宗即位后,急于处置军务,(命令)各道廉使量才提拔属官。元载入朝任度支郎中。元载天生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奖他,把有关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内侍鱼朝恩依仗权势、自负恩宠,不与元载合作,元载常常怕他。大历四年冬,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专权,行为不轨,请求将他除掉。鱼朝恩骄纵霸道,天下人都愤怒,皇帝也知道,等听到元载的上奏,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大历五年三月,鱼朝恩伏法。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贬低前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练习六

1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少()示( )素( )愿( )是( )除( )擢( )使( )假( )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1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武帝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恺进谏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开皇初进爵为侯。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于是除名为百姓。未几,卒于家。 (选自《隋书·卢恺传》,有删改)

敕()简( )享( )以为( )向( )亏( )美( )摄( )未几( )

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

[参考答案]

11.(1)少(年轻时)、示(给……看)、素(一向)、愿(希望)、是(这)、除(授予官职)、擢(提升)、使(出使)、假(授予,给予)

(2)(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要点:说者:推荐的人。骤:急忙。子:您。诣:到。

(3)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要点:寝:停止。衔:怀恨。构:陷害。卒为所构:被动句。

〖参考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有人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您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12.(1)敕(命令)、简(挑选)、享(犒劳)、以为(把它作为)、向(刚才)、亏(损害)、美(赞赏)、摄(代理)、未几(不久)(2)在这之前,使者多依从陈国礼节,等到卢恺担任使者,全按本朝礼节,陈国人不能使他屈从。关键词:先是(在这之前)、行人(使者)、从(依从)、及(等到)、一(全)、屈(使……屈从)(3)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揭发了苏威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卢恺因与(苏威)事牵连而获罪,皇上把卢恺交给下属官吏(治罪)。关键词:会(适逢)、平(和睦)、阴事(隐秘的事情)、坐(因为)、属吏(下属官吏)

〖参考译文〗卢恺,字长仁,是涿郡范阳人。周武帝命令各营寨挑出老牛,想用来犒劳战士。卢恺进谏说:“过去田子方赎买老马,君子把它作为美谈。刚才得到明令,想用老牛之肉犒劳战士,恐怕有损仁政之名。”武帝赞赏他的话就作罢了。卢恺转任礼部大夫,为出使陈国的副使。此前,使者多依从陈国礼节,到卢恺任使者,全按本朝礼节,陈国人不能使他屈从。隋开皇初晋爵位为侯爵。一年多后,卢恺任礼部尚书,兼管吏部尚书的事。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揭发了苏威一些隐秘的事情。卢恺因与(苏威)事牵连而获罪,皇上把卢恺交给法吏(治罪)。于是将他削职为民。不久,卢恺死在家里。

练习七

1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母丧,服阕,起故官。先是,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选自《明史·杨爵》,有删改)

辄( )方( )因( )使( )殍( )俞( )以( )服阕( )起( )使( )屡疏( )抗( )罢( )闻( )

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奏入,被俞旨。

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

1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选自《新五代史》)

幸()乘( )莫若( )骇( )以( )几何( )奈何( )因( )

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13,(1)辄(总是)、方(正)、因(趁机)、使(出使)、殍(饿死的人)、俞(答应,允许)、以(因为)、服阕(服丧期满)、起(被起用)、使(使者)、屡疏(多次上书)、抗(抗拒,反驳)、罢(停止)、闻(报告上级,奏报)(2)即使让周公制定的礼仪在今天全都恢复了,对这些衰老、瘦弱、饥饿、寒冷的百姓又有什么补益呢!要点:假:即使。制作:制定。补:补益。尽复于今:状语后置。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宾语前置。(3)黄河没有变清,不值得亏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谀喜事的大臣夸大文辞美化这件事, 谄佞逢迎的风气一旦开始,献媚的人将接踵而至。要点:张:扩大,夸大。饰:装饰,美化。佞:谄佞逢迎。

〖参考译文〗杨爵,字伯珍,富平人。20岁时才开始读书。家里贫穷,烧柴来代替蜡烛。到田间耕作时,总是带上书来诵读。嘉靖八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的职务。皇帝当时正崇尚礼仪,杨爵趁着出使王府回来,向皇上进言:“臣奉命出使湖广,看到百姓满脸饥色,提着筐子拿着刀,割取路边被饿死的人的尸体吃。即使让周公制定的礼仪在今天全都恢复了,对这些衰老、瘦弱、饥饿、寒冷的百姓又有什么补益呢!”奏书呈上后,得到皇上同意。过了很久,提升为御史,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赡养母亲。母亲死后,守孝期满,回朝担任旧职。在这以前,嘉靖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变清,皇帝派人祭祀黄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多次上书请求祝贺,御史鄞人周相上奏书反驳说:“黄河没有变清,不值得亏陛下之德。如今喜好谀喜事的大臣夸大文辞美化这件事,谗佞的风气一旦开始,献媚的人将接踵而至。希望取消祭告,停止称贺,下令天下的臣子和百姓不要奏报祥瑞,水灾旱灾蝗灾随时奏报。”

14.(1)幸(到)、乘(趁)、莫若(不如)、骇(使……害怕)、以(率领)、几何(多少)、奈何(怎么样)、因(趁机)(2)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能够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关键词:见(显现)、若(如果)、缓(延缓进攻)、得(能够)、则(那么)(3)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惭愧的地方。”关键词:髀(大腿)、肥(使……肥)、瘠(使……瘦)

〖参考译文〗范延光,字子瑰,是临漳人。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范延光说:“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名,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朱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范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范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名。”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范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惭愧的地方。”

练习八

1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与永德厉兵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余众。及驻上党,世宗昼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高平之战,主将殊不用命,樊爱能而下,吾将案之以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 (选自《宋史·张永德传》)

及()殊( )案( )徇( )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

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1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迁京兆尹。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拜()充( )凡( )以为( )宥( )伏望( )许( )

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

15.(1)及(等到)、殊(很)、案(查办,查明罪状,加以惩处)、徇(示众)(2)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带领契丹军队前来侵犯。周世宗(柴荣)亲自出征,在高平与敌军交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引:带领。战于高平:状语后置句。衄:鼻出血,引申指挫伤、失败,特指战争中的失败。(3)陛下想要固守封疆就算了,(但是)如果一定要开疆拓土,威武横扫天下,就应该严加惩罚他们的过失。已:罢了。威加四海:威武横扫天下。痛惩:严加惩罚。失:过失。

〖参考译文〗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带领契丹军队前来侵犯。周世宗(柴荣)亲自出征,在高平与敌军交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当时太祖和张永德各率领士兵两千人,张永德的部下善于从左边攻击,太祖与张永德厉兵秣马分头进攻,取得大捷,俘获刘崇士兵七千多人。等到驻军上党,世宗白天躺在帐中,召张永德前来说:“前日高平一战,主将毫不效命,樊爱能以下,我将依法追究。”张永德说:“陛下想要固守封疆就算了,(但是)如果一定要开疆拓土,威加四海,就应该严加惩罚他们的过失。”世宗把枕头摔在地上,大声称好。第二天,诛杀了(樊爱能、何徽)两员大将以示众人,军威大振。

16.(1)拜(授予官职)、充(充任)、凡(总共)、以为(认为)、宥(宽恕)、伏望(表希望的敬辞,希望)、许(答应)(2)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裴耀卿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恩宠,难道可以吗?”说:劝说。进:进献。谓:通“为”,是。其:表示诘问,难道。(3)刺史,是百姓的父母官,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脱衣受鞭打,太过侮辱。“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为判断句。所瞻:所字结构,瞻望的榜样。笞:用鞭杖或竹板打。颇:很。

〖参考译文〗裴耀卿,赠户部尚书裴守真的儿子。迁任京兆尹。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三年时间就运输粮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裴耀卿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恩宠,难道可以吗?”开元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当时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犯死罪,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上书劝谏说:“我以为刺史、县令,与其他官吏不一样。刺史,是百姓的父母官,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脱衣受鞭打,太过侮辱。又加上现在暑热难耐,倘若因杖责而死,又有违圣上贤明宽宥的意思。切盼凡是刺史、县令在本部以及盛夏生长之时所定的杖刑,一并停止。”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田子方

《九人读庄子外篇•田子方》

本篇同上篇《山木》论述方式一样,也是串故事讲道理。相较而言,虽说数量上增加至十一则,但质量上却大打折扣。价值不大,且过于注重形式主义,甚至怀疑是后来宗教化为“道教”,以致神神叨叨,故作玄虚之滥觞。当然再差也是前人一番思考,但若计为庄子本人所著,则是严重拉低了庄子水准。

世间无外乎各式“矛盾”构成,交错复杂,前解后至,无穷无尽。此亦是人之贪欲、愁苦、劳累、祸患之始终。为解此难,本文则选择了一种“逃脱”思路,“弱从”方略,“减免”行为。即采取虚怀无为,顺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初朴至真之思想。身心没了,行为没了,且随形就势,不计得失,再加上初始化,精简化,那还有什么“矛盾”?!

当然,换个角度,也有诸多闪光点。

高者境界:“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 使人之意也消”。仰者感慨:“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

道者被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知者生叹:“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慧者见悟:“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亦步亦趋,“是求马于唐肆也”;命不规前,是“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也。著吾所著,是“哀莫大于心死”也。道也精微恒动,惟“日徂”化变,“可不察与”!

道者“游心于物之初”,蛰然似非人,“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道也难道:“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道之永动:“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道之脱解:“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

莫要道貌岸然,“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惟“爵禄不入于心,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真画者”无心于非画之事。

“钓莫钓”者难以政及天下。

“不射之射”非至人难中也。

“三去无忧色”固心不在焉。

“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存亡亦大矣,而无关乎己!——这般无动于衷,有点欺人而“非人”也。

呜呼!由此不禁想起一项争议:针对宗教,有人说是严重的精神控制,有人则说是宝贵的心灵解脱。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九人则以为:

两者本质上是同以其经说“换弃”信徒之固有。从代换了“固有”控制上讲是产生了新的“控制”;而从抛弃“固有”困苦上讲是再无旧困的“解脱”。

角度不同,道理都通。那真理在哪?物之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