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凡姓(凡姓的来源)

时间:2023-10-25 08:55:44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有多少带“口”的地名?它们有多重要?

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这种圆滚滚的白色蘑菇,为何以“口”字命名?

各式各样的口蘑。来源/纪录片《冀味儿》截图

在中国,口蘑的主要产地在内蒙古草原、坝上草原等地,其名虽为口蘑,但并非仅仅包含一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银盘、蒙西白蘑等,都属于口蘑。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蘑菇之所以拥有同一个名字,归根于河北的张家口这个地名。

去年,一场冬奥盛事让塞外山城张家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边贸重镇闻名,成为内蒙古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草原物资进入内地的集散地,也成为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起点。草原蘑菇作为商品从张家口一带集散运往全国各地,便在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口蘑”之名。

相较于以山川河水等地理要素命名的地点,当今中国地名中带“口”字的城市并不多,如汉口、周口、龙口、海口、营口等,都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枢纽城市。地名寥寥几字,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地上之口,至关重要

口,本义是动物的嘴,它是消化系统的起端,是影响人全身健康和生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的本源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以“口”字命名的城市为何如此重要。

用“口”的本义来赋予名字的城市较少,但也有,如深圳的蛇口。它处于南头半岛的顶端,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只腰细头大的蛇头突入海中,地处半岛最顶端的六湾构成了一个更小的半岛,形似蛇头张开了大口,故此得名。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用“嘴”字来代替“口”字,如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的老鹰嘴、湖南省吉首市的龙鼻嘴、贵州省遵义市的三角嘴、辽宁省锦州市的龙王嘴子,都是以口之名比喻地之形。

都江堰景区宝瓶口秋色。摄影/旅行摄影杨小蟹,来源/图虫创意

口的引申义指内外之通道,包括路的通道、水的通道、山的通道,乃至器物的通道。但一些以器物之口为名的地点,多是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比如著名的都江堰宝瓶口,并非是真宝瓶之口,只是功能奇特,是控制都江堰内江进水的咽喉,所以有宝瓶之口的美名;北京、重庆均有磁器口,但并非当地地理版图像瓷器之口,而是盛产瓷器的集中之处。

以“口”来代指陆路、水路和山路通道的地名就数不胜数了。陆路之口如岔口(山西省古交市)、三岔口(河北省赤城县)、四岔口(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七岔口(陕西省洛南县)、大路口(安徽省泗县)、小路口(山东省梁山县,这里也有大路口)、张路口(山西省泽州县)、马路口(江苏省丰县)、驿马口(河北省染源县)、马市口(河北省怀安县)、柳树口(山西省晋城市)、五里口(河南省新郑县)、官道口(河南省灵宝县)。

山路之口如峪口(北京市平谷区)、黑峪口和罗峪口(山西省兴县)、南口(北京市昌平区)。有些山口和隘相关,山西省左权县的东隘峪口和西隘峪口,福建省建宁县的船顶隘口和上杭县的龙峰隘口,青海省久治县的红云隘口,四川省达州市的隘口皆是此类。边界地区的山口也较多,四川省德格县有雀儿山口,青海省格尔木市南有昆仑山口和南山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有唐古拉山口及藏北喀拉米兰山口和克里雅山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上有喀喇昆仑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吐尔尕特山口、阿拉山口......

水路之口,如水口(广东省广州市)、川口(青海省海东市)。一些水口多是两河交汇之地:重庆市武隆县的江口,在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江西省瑞金市的庄口,是贡水和廉江交汇处;广东省封开县的江口,是西江和贺江交汇处;梅州市的松口,是梅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江门市的水口,是潭江及其支流交汇处。外流入海的水口更是多不胜举:辽宁省营口市的辽河口、凌海市的大凌河口,河北省昌黎县和乐亭县之间的滦河口、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灌河口、射阳县的射阳河口、上海市的吴淞口、福州市的闽江口都属此类。

口与关也有关系,特别是长城的关口。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的喜峰口、赤城县的独石口和张家口,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都曾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万里长城。来源/《北京冬奥纪实》截图

不过,以“口”字为名的地点,有时也会造成误解。例如“通海口”一名,人们初次听说或许会以为在沿海地区,但它实际上位于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通海口在没形成集镇之前,只是通洲河流入仙桃市时的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到清代中叶,这里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由于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大量的土特产品都要用船只从通洲河运往武汉、上海,进口的商货也由这条水路运来。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河通江、江达海,与海相通,便称此地为通海口。

“口”路繁多,上述难以全部概括,但名字里带“口”字的地方,往往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体现出独特且明显的区位优势。

“口”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张家口:来源于城堡之名

与上述地名不同的是,张家口虽然以“口”命名,但却与山水无关,而是以姓氏赋名,其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不断改变的原因。

张家口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北方重镇和通往蒙古和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有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但在明代之前,人们只将这个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称作“隘口”或“隘口关”。它的地名来源于现在张家口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张家口地理位置图。底图/天地图

堡子里,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为万全右卫城所在地,是长城防线的要塞。宣德四年(1429),指挥使张文在此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1529),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清时,张家口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十七年(1928)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景区。摄影/蓝太阳TNT,来源/图虫创意

渐渐地,张家口成为城堡的专称,也从一个自然地理称呼走向了社会聚落名称。至今,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依然是人们公认的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系。

汉口:曾经名叫“夏口”

还有一个地名,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反而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被迫”易名的,这就是汉口。

南北朝以来,在文献和墨客骚人唱和之作中,常可看到汉口之名。唐肃宗时任监察御史刘长卿的诗作中就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之句。宋代诗人范成大途经武汉地区时,亦有“隔日解维小泊汉口”的记述。不过,古代诗文中的汉口,并不在今汉口,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曾经的“武汉三镇”分布示意图。底图/百度地图

如今的汉口,在古代被叫做“夏口”,这是由于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以下之河段,也被称为夏水。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夏口因商而兴,成长为一个迅速发育、闻名遐迩的名镇,造就了“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的发展奇迹。在长江的冲刷下,曾经那个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演化为一片满滩芦花、鱼跃鸢飞之地。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的货物,皆在这里中转。由于在汉江边,来往的商人便把此地称作“汉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取代了夏口这一古称。

走西口:人口大迁徙的通道

说到口字地名,人们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具体在哪个位置?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与游牧民族接壤的险要地段建立防卫要塞,通常简称为“塞”。而“口”往往专指长城的关口。

人们将长城内的地区叫“口里”,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明代朝廷先后在长城沿线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设卫所,并屡次修建长城,广置“屯”“关”“堡”“墩”。明朝开展的互市贸易基本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借助原有固定的市场,很多地方便逐渐演化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被称作“旱关”,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以及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长城沿线早期的各个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可以作为唯一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地理位置上的直观对称性,而且反映在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军事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上。

山西右玉杀虎口长城秋色。摄影/Markey,来源/图虫创意

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界处。秦汉伐匈奴、隋唐征突厥、宋抵契丹、明御蒙古,都在这里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军事要地。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新疆等地区,铺展开一部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和创业史。

营口:起源于清朝的小渔村

在中国辽东湾东北岸,还有一个带“口”字的城市——营口。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营口就已出现繁衍生息的人类祖先。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先后作为青州(夏)、营州(商)、幽州(周)、辽东郡(战国及秦)、安东都护府(唐)、盖州(金)的领地存在。由于这片地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处,因此有“辽口”之名。

营口西炮台。海淀三哥图虫创意

明朝以来,辽河流域土地被大量开垦,两岸居民逐渐增加,渤海湾捕鱼的渔民也开始在河口处临时居住。由于辽河河道的淤积,原本位于辽河中游沈阳、辽阳等地的海、河运转中心逐渐下移。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曾经是块出没在海潮中的大芦苇荡,经辽河水泄,大量泥沙淤积成陆。道光四年(1824),这块陆地上出现一个小渔村,初取名“没沟营”。朝廷准许蒙古巴尔虎人在此放牧。他们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简称这一带为“营子”。营子地处辽河口,道光十年(1830)正式改称营口。1861年,营口开港,成为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门户。如今的营口市,正是起源于当年那个小渔村的名字。

海口:江河入海之口岸

海口,顾名思义,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没错,海口市正是因为地处南渡江入海处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这个名字。因为当时的海口市还形成琼-雷之间的渡海港口,琼州和雷州渡海贸易的港口叫“白沙津”。

唐贞观五年(631)将琼州州府设在府城,白沙津是州府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成为海南岛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北宋时期,始建“海口浦”,作为当时商船泊集的港口,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海口市区及海甸岛。海口浦正式开埠,逐渐代替白沙津而成为海南物资进出的主要海港,并在侨民日增、商贾云集的繁盛发展中成为琼州门户,海口这个地名也被沿用下来。

周口: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和海口一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口”字城市,这便是河南省周口市。

周口以姓氏赋名,这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脱不了关系。

周口境内的川汇区地处准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沙颍两河横穿市区,贾鲁河自河北来交汇,市区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三岸夹河,形成鼎足之势。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贾鲁河西侧依岸结寨,形成双日集市,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永乐年间(1403-1424),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得到开发,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又新开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但永宁集与子午街集市被沙颍河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于是,一周姓船户便在子午街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用以摆渡来往客商和交流物资。当时的人们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周口”,此名沿用至今。

这些在白云苍狗之中依然流传下来的带“口”字的地名,人们吟之于口、铭之于心,其背后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在千百年来变迁、延续、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关禾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有多少带“口”的地名?它们有多重要?

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这种圆滚滚的白色蘑菇,为何以“口”字命名?

各式各样的口蘑。来源/纪录片《冀味儿》截图

在中国,口蘑的主要产地在内蒙古草原、坝上草原等地,其名虽为口蘑,但并非仅仅包含一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银盘、蒙西白蘑等,都属于口蘑。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蘑菇之所以拥有同一个名字,归根于河北的张家口这个地名。

去年,一场冬奥盛事让塞外山城张家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边贸重镇闻名,成为内蒙古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草原物资进入内地的集散地,也成为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起点。草原蘑菇作为商品从张家口一带集散运往全国各地,便在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口蘑”之名。

相较于以山川河水等地理要素命名的地点,当今中国地名中带“口”字的城市并不多,如汉口、周口、龙口、海口、营口等,都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枢纽城市。地名寥寥几字,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地上之口,至关重要

口,本义是动物的嘴,它是消化系统的起端,是影响人全身健康和生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的本源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些以“口”字命名的城市为何如此重要。

用“口”的本义来赋予名字的城市较少,但也有,如深圳的蛇口。它处于南头半岛的顶端,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只腰细头大的蛇头突入海中,地处半岛最顶端的六湾构成了一个更小的半岛,形似蛇头张开了大口,故此得名。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用“嘴”字来代替“口”字,如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的老鹰嘴、湖南省吉首市的龙鼻嘴、贵州省遵义市的三角嘴、辽宁省锦州市的龙王嘴子,都是以口之名比喻地之形。

都江堰景区宝瓶口秋色。摄影/旅行摄影杨小蟹,来源/图虫创意

口的引申义指内外之通道,包括路的通道、水的通道、山的通道,乃至器物的通道。但一些以器物之口为名的地点,多是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比如著名的都江堰宝瓶口,并非是真宝瓶之口,只是功能奇特,是控制都江堰内江进水的咽喉,所以有宝瓶之口的美名;北京、重庆均有磁器口,但并非当地地理版图像瓷器之口,而是盛产瓷器的集中之处。

以“口”来代指陆路、水路和山路通道的地名就数不胜数了。陆路之口如岔口(山西省古交市)、三岔口(河北省赤城县)、四岔口(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七岔口(陕西省洛南县)、大路口(安徽省泗县)、小路口(山东省梁山县,这里也有大路口)、张路口(山西省泽州县)、马路口(江苏省丰县)、驿马口(河北省染源县)、马市口(河北省怀安县)、柳树口(山西省晋城市)、五里口(河南省新郑县)、官道口(河南省灵宝县)。

山路之口如峪口(北京市平谷区)、黑峪口和罗峪口(山西省兴县)、南口(北京市昌平区)。有些山口和隘相关,山西省左权县的东隘峪口和西隘峪口,福建省建宁县的船顶隘口和上杭县的龙峰隘口,青海省久治县的红云隘口,四川省达州市的隘口皆是此类。边界地区的山口也较多,四川省德格县有雀儿山口,青海省格尔木市南有昆仑山口和南山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有唐古拉山口及藏北喀拉米兰山口和克里雅山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上有喀喇昆仑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吐尔尕特山口、阿拉山口......

水路之口,如水口(广东省广州市)、川口(青海省海东市)。一些水口多是两河交汇之地:重庆市武隆县的江口,在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江西省瑞金市的庄口,是贡水和廉江交汇处;广东省封开县的江口,是西江和贺江交汇处;梅州市的松口,是梅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江门市的水口,是潭江及其支流交汇处。外流入海的水口更是多不胜举:辽宁省营口市的辽河口、凌海市的大凌河口,河北省昌黎县和乐亭县之间的滦河口、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灌河口、射阳县的射阳河口、上海市的吴淞口、福州市的闽江口都属此类。

口与关也有关系,特别是长城的关口。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的喜峰口、赤城县的独石口和张家口,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都曾是长城的重要关隘。

万里长城。来源/《北京冬奥纪实》截图

不过,以“口”字为名的地点,有时也会造成误解。例如“通海口”一名,人们初次听说或许会以为在沿海地区,但它实际上位于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通海口在没形成集镇之前,只是通洲河流入仙桃市时的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到清代中叶,这里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由于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大量的土特产品都要用船只从通洲河运往武汉、上海,进口的商货也由这条水路运来。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河通江、江达海,与海相通,便称此地为通海口。

“口”路繁多,上述难以全部概括,但名字里带“口”字的地方,往往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体现出独特且明显的区位优势。

“口”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张家口:来源于城堡之名

与上述地名不同的是,张家口虽然以“口”命名,但却与山水无关,而是以姓氏赋名,其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不断改变的原因。

张家口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北方重镇和通往蒙古和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有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但在明代之前,人们只将这个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称作“隘口”或“隘口关”。它的地名来源于现在张家口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张家口地理位置图。底图/天地图

堡子里,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为万全右卫城所在地,是长城防线的要塞。宣德四年(1429),指挥使张文在此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1529),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清时,张家口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十七年(1928)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景区。摄影/蓝太阳TNT,来源/图虫创意

渐渐地,张家口成为城堡的专称,也从一个自然地理称呼走向了社会聚落名称。至今,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依然是人们公认的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系。

汉口:曾经名叫“夏口”

还有一个地名,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反而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被迫”易名的,这就是汉口。

南北朝以来,在文献和墨客骚人唱和之作中,常可看到汉口之名。唐肃宗时任监察御史刘长卿的诗作中就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之句。宋代诗人范成大途经武汉地区时,亦有“隔日解维小泊汉口”的记述。不过,古代诗文中的汉口,并不在今汉口,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曾经的“武汉三镇”分布示意图。底图/百度地图

如今的汉口,在古代被叫做“夏口”,这是由于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以下之河段,也被称为夏水。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夏口因商而兴,成长为一个迅速发育、闻名遐迩的名镇,造就了“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的发展奇迹。在长江的冲刷下,曾经那个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演化为一片满滩芦花、鱼跃鸢飞之地。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的货物,皆在这里中转。由于在汉江边,来往的商人便把此地称作“汉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取代了夏口这一古称。

走西口:人口大迁徙的通道

说到口字地名,人们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具体在哪个位置?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与游牧民族接壤的险要地段建立防卫要塞,通常简称为“塞”。而“口”往往专指长城的关口。

人们将长城内的地区叫“口里”,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明代朝廷先后在长城沿线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设卫所,并屡次修建长城,广置“屯”“关”“堡”“墩”。明朝开展的互市贸易基本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借助原有固定的市场,很多地方便逐渐演化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被称作“旱关”,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以及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长城沿线早期的各个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可以作为唯一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地理位置上的直观对称性,而且反映在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军事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上。

山西右玉杀虎口长城秋色。摄影/Markey,来源/图虫创意

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界处。秦汉伐匈奴、隋唐征突厥、宋抵契丹、明御蒙古,都在这里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军事要地。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新疆等地区,铺展开一部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和创业史。

营口:起源于清朝的小渔村

在中国辽东湾东北岸,还有一个带“口”字的城市——营口。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营口就已出现繁衍生息的人类祖先。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先后作为青州(夏)、营州(商)、幽州(周)、辽东郡(战国及秦)、安东都护府(唐)、盖州(金)的领地存在。由于这片地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处,因此有“辽口”之名。

营口西炮台。海淀三哥图虫创意

明朝以来,辽河流域土地被大量开垦,两岸居民逐渐增加,渤海湾捕鱼的渔民也开始在河口处临时居住。由于辽河河道的淤积,原本位于辽河中游沈阳、辽阳等地的海、河运转中心逐渐下移。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曾经是块出没在海潮中的大芦苇荡,经辽河水泄,大量泥沙淤积成陆。道光四年(1824),这块陆地上出现一个小渔村,初取名“没沟营”。朝廷准许蒙古巴尔虎人在此放牧。他们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简称这一带为“营子”。营子地处辽河口,道光十年(1830)正式改称营口。1861年,营口开港,成为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门户。如今的营口市,正是起源于当年那个小渔村的名字。

海口:江河入海之口岸

海口,顾名思义,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没错,海口市正是因为地处南渡江入海处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这个名字。因为当时的海口市还形成琼-雷之间的渡海港口,琼州和雷州渡海贸易的港口叫“白沙津”。

唐贞观五年(631)将琼州州府设在府城,白沙津是州府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成为海南岛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北宋时期,始建“海口浦”,作为当时商船泊集的港口,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海口市区及海甸岛。海口浦正式开埠,逐渐代替白沙津而成为海南物资进出的主要海港,并在侨民日增、商贾云集的繁盛发展中成为琼州门户,海口这个地名也被沿用下来。

周口: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和海口一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口”字城市,这便是河南省周口市。

周口以姓氏赋名,这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脱不了关系。

周口境内的川汇区地处准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沙颍两河横穿市区,贾鲁河自河北来交汇,市区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三岸夹河,形成鼎足之势。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贾鲁河西侧依岸结寨,形成双日集市,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永乐年间(1403-1424),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得到开发,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又新开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但永宁集与子午街集市被沙颍河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于是,一周姓船户便在子午街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用以摆渡来往客商和交流物资。当时的人们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简称其为“周口”,此名沿用至今。

这些在白云苍狗之中依然流传下来的带“口”字的地名,人们吟之于口、铭之于心,其背后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在千百年来变迁、延续、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关禾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华字典》为何没有凡姓必收

【语言论坛】

作者:王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主任)

编者按

从1950年启动编纂至今,《新华字典》已走过70年征程,印行超过6亿册,被称作“国民字典”。8月10日,第12版《新华字典》发布,增添了包括“初心”“粉丝”“二维码”“点赞”等在内的100多个新词。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辞书,对普及全民族文化知识、促进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关注。今天,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主任王楠,从姓氏义收录的角度介绍《新华字典》编写背后的那些事儿。

我国人口众多,姓氏用字非常繁杂,很多汉字都有姓氏用法。《中国姓氏大辞典》和《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分别收录了两三万条的姓氏。相关统计显示,现代使用的汉族姓氏及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式姓氏有5700多个。

姓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语文工具书都会根据编写目的、规模、特点等收录一部分姓氏义。《新华字典》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字典,根据编写目的、姓氏义收录原则、规模和篇幅、查考性和实用性等等,只收录了部分汉字的姓氏义,没有凡姓必收。比如有学者指出,《百家姓》中的前四十个姓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全部立了姓氏义项,而《新华字典》只收录了“王、冯、褚、蒋、沈、华、陶、姜、柏”9个姓氏义。

对《新华字典》中姓氏义的收录情况,很多读者产生疑惑。比如,很多常见姓氏,如“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收?有些姓氏也很常见,如“范、姜、刘、王”为什么却收了?有些姓氏根本不常见,甚至算得上罕见,字典为什么还要收录?另有一些姓氏比较少见,甚至是“稀有”姓氏,如“神、操”为什么又不收?2020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规范新华字典姓氏用字释义的建议”提案,建议“将该字典所有可用于姓氏的汉字按新的姓氏用字标准编排”。

笔者作为《新华字典》的修订者之一,下面就针对上述各界读者存在的疑惑,谈一谈《新华字典》中姓氏义的收录情况和收录原则。

8月13日晚,读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翻阅《新华字典》第12版。陈晓根摄/光明图片

编写目的

《新华字典》1953年由新华辞书社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原版”。从1957年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一版算起,至今已经修订出版了十几个版次。初步统计,《新华字典》目前收录的姓氏义有300多个。

编写之初,《新华字典》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本字典的编写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运用。”(1953年版凡例)这一编写目的的确立,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当时,我国85%的国民都是文盲,希望识字学文化的群众迫切需要一本好用的字典。而且,辞书是贯彻和推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也就是说,当初编写《新华字典》主要就是让广大群众认识、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文字词。以后的各个版本一直遵循这一宗旨,这一编写目的不仅明确了《新华字典》的定位,也决定了字典几十年来的基本核心内容。

收录原则

对于姓氏等的收录原则,《新华字典》早期版本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本字典原则上不把姓氏、地名、人名、国名、山水名等作意义注解,但是遇到专为这些名称造的字,或是遇到字的本义太冷僻,久已不用,才注为姓、地名等。”(1954年版凡例)

《新华字典》中只有一个姓氏义项的单字,基本就属于1954年版凡例中所说的情况。如“蒋、刘、潘”等,古代都分别另有语文义,现代汉语中这些字的本义已经不用,只有或常见的是姓氏用法。

另有部分单字,如“范、姜、沈”等,古代为姓氏专用字,字典早期版本中,这几个字也只有姓氏义。后来汉字简化整理进行同音合并,规定“范、姜、沈”分别为“範、薑、瀋”的简化字,于是后来的《新华字典》版本,只能以多义项的形式列出这类情况单字的姓氏义,但在字头后附列的繁体字前有对应的义项号说明,如:

“范(①-④範)①……⑤姓。”表示繁体字“範”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④,没有义项⑤的姓氏用法。

“姜(①薑)①草本植物……②姓。”表示繁体字“薑”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没有义项②的姓氏用法。

“沈(①②瀋)①汁:墨~未干②沈阳,地名,在辽宁省。③姓。”表示繁体字“瀋”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②,没有义项③的姓氏用法。

为了方便读者,1998年第9版《新华字典》在遵循早期原则的基础上,又明确了有姓氏用法的多音字,立姓氏义项的原则。

像前面学者提到的《新华字典》收录《百家姓》前40个姓氏中的9个,“王、冯、褚、蒋、沈、华、陶、姜、柏”,都是有据可依的。“冯、褚、姜、蒋、沈”属于按照1954年规定的用字原则收录的姓氏,“王、华、陶、柏”则属于按多音原则收录的。一些读者质疑的“王”的姓氏义,就是第9版增补的。因为“王”有名词和动词两个音,是多音字,只有音有姓氏用法。

虽然很多读者都对《新华字典》的姓氏问题比较关注,但不同读者的诉求却差异很大。如,有读者建议字典对疑难字立姓氏义;也有读者的意见正相反,建议字典删掉不常见的疑难字姓氏,增补普通姓氏;还有的读者认为“罕见”或“稀有”姓氏,字典应该收录。再有就是和人大代表的相关提案意见类似,希望字典凡姓必收。

其实疑难字本身就存在如何界定的问题,某个字是否生疏疑难,往往因人而异。如果是疑难字,就更需要通过查检字、词典来了解其读音、意义和用法,姓氏义列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一些读者建议增补普通姓氏的原因是“从该字典中查到了自己的普通姓氏是十分高兴的”,而在该字典中查不到自己的姓氏,“实在是令人扫兴的事”。《新华字典》的主要目的是释疑解惑,一些常见姓氏,如“赵、钱、孙、李”,即使字典列出姓氏义,被查考的概率也极小,作用不大。

至于有读者认为应该收录“罕见”或“稀有”姓氏用字,也缺乏客观性。我国幅员广阔,很多姓氏都有地域性特点,某一区域罕见的姓氏,在其他地区可能习以为常,很多姓氏在我国南北方分布的差异就比较明显。

所以,《新华字典》一直以来都没有把“疑难”“常用”或“罕见”“稀有”作为姓氏义收录的依据。

其他因素

首先,从字典规模和篇幅来看,《新华字典》是小型语文字典,从篇幅来讲不适于对有姓氏用法的单字全部立姓氏义,否则会导致篇幅膨胀,印张增多,价格上涨,也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和携带负担。规模小、便于携带是《新华字典》的特色之一。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深情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农村插队时使用《新华字典》的情景:“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其次,从查考性和实用性来讲,小型字典收录的姓氏义不一定越多越好,因为对于常见没有多音的姓氏,即使字典列出姓氏义,被查考的概率也极小,只是增加字典的无效信息,图占篇幅。对于姓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不需要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和运用。如果字典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多增加一些有效信息,会更受欢迎,更好地发挥“无声的老师”的作用。

最后,从字典的职能和权限来说,语文字典通常情况下是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政策的执行和引导,一般不具备制定字词使用范围的权限。尤其是姓氏用字,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避讳等诸多因素,汉字整理中就有“姓从主人”的原则。一部小字典更是难以对姓氏的使用范围做出规定。任何一部字典都难以做到包罗万象、包打天下,小型字典更是如此。在普通语文辞书中查不到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大型的辞书或专门的词典等查找更多的信息。

综上,《新华字典》对姓氏义的收录,有着明确严谨的原则和系统规范的标注,是符合广大读者查阅需求的。同时,《新华字典》在相对小的篇幅里提供了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开本小,便于携带,定价又低,是符合广大读者消费水平的。对于个别疏漏,我们在以后的修订工作中,会更加努力完善。

《新华字典》版本沿革

1953年

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新华辞书社编写,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字头。魏建功先生题写封面题字。

1954年

按照偏旁部首顺序排列字头。封面题字更换为拼集鲁迅先生字。

1957年

率先贯彻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首次以简化字作为主体字头。

1959年

把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贯穿全书,突出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

对主体字头后所附的另立字头的异体字,在左上角添加“△”;对那些古本字或属古代用法的义项增加了“〈古〉”。

1965年

主体字头和正文均使用规范简化字;字形采用符合1964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要求的大号宋体字。

1971年

“”时期修订本共改动1100余处,引用《毛主席语录》46条。

1987年

大量收录了经济、法律、技术的词汇。

1998年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对《新华字典》进行全面修订,收单字1万余个,带注释的词语3500多个。

2004年

增加《地质年代简表》并首次在书名后用数字标出新版版次。

2011年

增补字音新义、增删词语、增补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录及改动体例。

2020年

增添“初心”等新词100多个,增补“卖萌”等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应用程序App同步发布。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5日12版)

男孩名字精选:10个十分好听的伏姓小男孩名字,个个都独一无二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 —— 宝宝科学取名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名字是由汉字组合形成的,要想名字好听有意义,其根本是采用寓意好的汉字起名。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因此,我们都需要一个好名字。

一、「伏姓」起源

源于风姓,上古太昊伏羲氏的后裔,以先祖名为氏。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见巨大的脚印,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本文由 吉生起名 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家创作。

二、十分好听的伏姓小男孩名字

1. 伏逾衡

逾: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绝句二首》

衡:衡,牛触,横大木其角。——《说文》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卓越不凡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当机立决的人。

2. 伏南江

南:以雅以南。——《诗经》

江:江之永矣。——《诗经》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一帆风顺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抱负不凡的人。

3. 伏有军

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军:军,圜围也。——《说文》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鼎鼎有名,做一个有敢作敢为优良品质的人。

4. 伏辰星

辰:北辰,天枢也。——《尔雅》

星:日月星辰。——《书·尧典》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人生如意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5. 伏识子

识:識,知也。——《说文》

子: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通情达理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6. 伏恭宽

恭:恭,敬也。——《尔雅》

宽:宽,屋宽大也。——《说文》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和蔼可亲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富贵双全的人。

7. 伏其存

其: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存:存,恤问也。——《说文》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其乐融融的优秀品质,做一个心怀大志的人。

8. 伏于海

于: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易·系辞》

海: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出类拔萃,做一个有胸怀宏大优良品质的人。

9. 伏作吉

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乐府诗集》

吉:吉,善也。——《说文》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大有作为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吉人天相的人。

10. 伏鸿念

鸿:鸿渐于干。——《易·渐》

念:天念尔祖。——《诗·大雅·文王》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繁荣昌盛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念念不忘的人。

《新华字典》为何没有凡姓必收

8月13日晚,读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翻阅《新华字典》第12版。陈晓根摄/光明图片

【语言论坛】

编者按

从1950年启动编纂至今,《新华字典》已走过70年征程,印行超过6亿册,被称作“国民字典”。8月10日,第12版《新华字典》发布,增添了包括“初心”“粉丝”“二维码”“点赞”等在内的100多个新词。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辞书,对普及全民族文化知识、促进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关注。今天,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主任王楠,从姓氏义收录的角度介绍《新华字典》编写背后的那些事儿。

我国人口众多,姓氏用字非常繁杂,很多汉字都有姓氏用法。《中国姓氏大辞典》和《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分别收录了两三万条的姓氏。相关统计显示,现代使用的汉族姓氏及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式姓氏有5700多个。

姓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语文工具书都会根据编写目的、规模、特点等收录一部分姓氏义。《新华字典》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字典,根据编写目的、姓氏义收录原则、规模和篇幅、查考性和实用性等等,只收录了部分汉字的姓氏义,没有凡姓必收。比如有学者指出,《百家姓》中的前四十个姓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全部立了姓氏义项,而《新华字典》只收录了“王、冯、褚、蒋、沈、华、陶、姜、柏”9个姓氏义。

对《新华字典》中姓氏义的收录情况,很多读者产生疑惑。比如,很多常见姓氏,如“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收?有些姓氏也很常见,如“范、姜、刘、王”为什么却收了?有些姓氏根本不常见,甚至算得上罕见,字典为什么还要收录?另有一些姓氏比较少见,甚至是“稀有”姓氏,如“神、操”为什么又不收?2020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规范新华字典姓氏用字释义的建议”提案,建议“将该字典所有可用于姓氏的汉字按新的姓氏用字标准编排”。

笔者作为《新华字典》的修订者之一,下面就针对上述各界读者存在的疑惑,谈一谈《新华字典》中姓氏义的收录情况和收录原则。

编写目的

《新华字典》1953年由新华辞书社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原版”。从1957年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一版算起,至今已经修订出版了十几个版次。初步统计,《新华字典》目前收录的姓氏义有300多个。

编写之初,《新华字典》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本字典的编写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运用。”(1953年版凡例)这一编写目的的确立,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当时,我国85%的国民都是文盲,希望识字学文化的群众迫切需要一本好用的字典。而且,辞书是贯彻和推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也就是说,当初编写《新华字典》主要就是让广大群众认识、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文字词。以后的各个版本一直遵循这一宗旨,这一编写目的不仅明确了《新华字典》的定位,也决定了字典几十年来的基本核心内容。

收录原则

对于姓氏等的收录原则,《新华字典》早期版本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本字典原则上不把姓氏、地名、人名、国名、山水名等作意义注解,但是遇到专为这些名称造的字,或是遇到字的本义太冷僻,久已不用,才注为姓、地名等。”(1954年版凡例)

《新华字典》中只有一个姓氏义项的单字,基本就属于1954年版凡例中所说的情况。如“蒋、刘、潘”等,古代都分别另有语文义,现代汉语中这些字的本义已经不用,只有或常见的是姓氏用法。

另有部分单字,如“范、姜、沈”等,古代为姓氏专用字,字典早期版本中,这几个字也只有姓氏义。后来汉字简化整理进行同音合并,规定“范、姜、沈”分别为“範、薑、瀋”的简化字,于是后来的《新华字典》版本,只能以多义项的形式列出这类情况单字的姓氏义,但在字头后附列的繁体字前有对应的义项号说明,如:

“范(①-④範)①……⑤姓。”表示繁体字“範”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④,没有义项⑤的姓氏用法。

“姜(①薑)①草本植物……②姓。”表示繁体字“薑”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没有义项②的姓氏用法。

“沈(①②瀋)①汁:墨~未干②沈阳,地名,在辽宁省。③姓。”表示繁体字“瀋”简化前只对应义项①②,没有义项③的姓氏用法。

为了方便读者,1998年第9版《新华字典》在遵循早期原则的基础上,又明确了有姓氏用法的多音字,立姓氏义项的原则。

像前面学者提到的《新华字典》收录《百家姓》前40个姓氏中的9个,“王、冯、褚、蒋、沈、华、陶、姜、柏”,都是有据可依的。“冯、褚、姜、蒋、沈”属于按照1954年规定的用字原则收录的姓氏,“王、华、陶、柏”则属于按多音原则收录的。一些读者质疑的“王”的姓氏义,就是第9版增补的。因为“王”有名词和动词两个音,是多音字,只有音有姓氏用法。

虽然很多读者都对《新华字典》的姓氏问题比较关注,但不同读者的诉求却差异很大。如,有读者建议字典对疑难字立姓氏义;也有读者的意见正相反,建议字典删掉不常见的疑难字姓氏,增补普通姓氏;还有的读者认为“罕见”或“稀有”姓氏,字典应该收录。再有就是和人大代表的相关提案意见类似,希望字典凡姓必收。

其实疑难字本身就存在如何界定的问题,某个字是否生疏疑难,往往因人而异。如果是疑难字,就更需要通过查检字、词典来了解其读音、意义和用法,姓氏义列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一些读者建议增补普通姓氏的原因是“从该字典中查到了自己的普通姓氏是十分高兴的”,而在该字典中查不到自己的姓氏,“实在是令人扫兴的事”。《新华字典》的主要目的是释疑解惑,一些常见姓氏,如“赵、钱、孙、李”,即使字典列出姓氏义,被查考的概率也极小,作用不大。

至于有读者认为应该收录“罕见”或“稀有”姓氏用字,也缺乏客观性。我国幅员广阔,很多姓氏都有地域性特点,某一区域罕见的姓氏,在其他地区可能 习以为常,很多姓氏在我国南北方分布的差异就比较明显。

所以,《新华字典》一直以来都没有把“疑难”“常用”或“罕见”“稀有”作为姓氏义收录的依据。

其他因素

首先,从字典规模和篇幅来看,《新华字典》是小型语文字典,从篇幅来讲不适于对有姓氏用法的单字全部立姓氏义,否则会导致篇幅膨胀,印张增多,价格上涨,也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和携带负担。规模小、便于携带是《新华字典》的特色之一。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深情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农村插队时使用《新华字典》的情景:“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其次,从查考性和实用性来讲,小型字典收录的姓氏义不一定越多越好,因为对于常见没有多音的姓氏,即使字典列出姓氏义,被查考的概率也极小,只是增加字典的无效信息,图占篇幅。对于姓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不需要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和运用。如果字典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多增加一些有效信息,会更受欢迎,更好地发挥“无声的老师”的作用。

最后,从字典的职能和权限来说,语文字典通常情况下是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政策的执行和引导,一般不具备制定字词使用范围的权限。尤其是姓氏用字,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避讳等诸多因素,汉字整理中就有“姓从主人”的原则。一部小字典更是难以对姓氏的使用范围做出规定。任何一部字典都难以做到包罗万象、包打天下,小型字典更是如此。在普通语文辞书中查不到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大型的辞书或专门的词典等查找更多的信息。

综上,《新华字典》对姓氏义的收录,有着明确严谨的原则和系统规范的标注,是符合广大读者查阅需求的。同时,《新华字典》在相对小的篇幅里提供了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开本小,便于携带,定价又低,是符合广大读者消费水平的。对于个别疏漏,我们在以后的修订工作中,会更加努力完善。

(作者:王楠,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主任)

《新华字典》版本沿革

1953年

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新华辞书社编写,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字头。魏建功先生题写封面题字。

1954年

按照偏旁部首顺序排列字头。封面题字更换为拼集鲁迅先生字。

1957年

率先贯彻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首次以简化字作为主体字头。

1959年

把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贯穿全书,突出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

对主体字头后所附的另立字头的异体字,在左上角添加“△”;对那些古本字或属古代用法的义项增加了“〈古〉”。

1965年

主体字头和正文均使用规范简化字;字形采用符合1964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要求的大号宋体字。

1971年

“”时期修订本共改动1100余处,引用《毛主席语录》46条。

1987年

大量收录了经济、法律、技术的词汇。

1998年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对《新华字典》进行全面修订,收单字1万余个,带注释的词语3500多个。

2004年

增加《地质年代简表》并首次在书名后用数字标出新版版次。

2011年

增补字音新义、增删词语、增补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录及改动体例。

2020年

增添“初心”等新词100多个,增补“卖萌”等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应用程序App同步发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