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星座配对

潘菽(潘菽简介)

时间:2023-10-03 09:33:13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现代心理学泰斗——潘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时任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主持了这所曾素有“亚洲第一学府”大学的拆分工作,校本部仅保留文学院和理学院,并与金陵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大学,至此,这所曾经是中国乃至亚洲学科最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不复存在。

潘菽

潘菽在主持这次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时,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南京大学校址保留在四牌楼校址,而是将南京大学迁址至原金陵大学鼓楼校址,从而导致南京大学100多年校史被人为的割裂开来,以致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此争论不休,这也是潘菽后来承认自己生平办错了的第一件大事。

每当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友回母校参观时,都会到东南大学的四牌楼校址,因为他们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代,没有人愿意去南京大学,因为那里是金陵大学校友的朝圣地,这种现象曾经让南京大学颇为尴尬,这是历史造成的错误,但潘菽却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潘菽(1897—1988)字水菽,原名潘有年,江苏宜兴人,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曾祖父潘亭山、祖父潘元夔、伯父都是举人或秀才出身,但却都遵从 “耕读传家、不入仕途”的祖训,而没有步入仕途。

潘菽的父亲潘仲六以私塾为业,潘菽从小就在父亲开办的蒙馆接受启蒙教育,其聪颖好学,广泛涉猎凡是能找到的书籍阅读,尤其喜欢阅读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著作,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常州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

1917年,潘菽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北大设有两年预科,而潘菽直接跳过预科就读本科,就足以表明他的优秀。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最初被称为“哲学门”,是北京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潘菽是非常幸运的,他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几乎是同时进入北京大学,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为北京大学注入了一股新的学风,潘菽在校期间兴趣广泛且多才多艺,也深得校长蔡元培的赏识。

五四学生大游行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潘菽尽管颇为活跃,但他却不是学生领袖,最著名的学生领袖还是罗家伦、段锡朋、傅斯年、许德珩等人,潘菽也曾参加了五四当天的学生大游行,还曾因“火烧赵家楼”而被军警逮捕,在当年被捕的32人名单中,潘菽的名字就位列其中,因此潘菽也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1920年,潘菽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考取了留美官费生,于1921年入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不久转学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以《汉字的心理研究》获硕士学位,之所以选读心理学,完全是来自北大心理学教授陈大齐的影响,当年留日归来的陈大齐曾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3年,潘菽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师从卡尔教授攻读心理学,并于1926年以《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潘菽

潘菽于1927年学成归国时,正值南京国民政府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潘菽被校长张乃燕聘为理学院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并兼心理学系主任,该校心理学系也是中国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

潘菽在其长期的执教生涯中,曾开设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史等课程,培养了许多心理学科人才,为中国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普及性基础工作。

潘菽在教学时,习惯于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定参考书目和阅读页数,让学生分头准备,上课时先由学生讲授,然后由自己做总结,他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937年秋,潘菽随国立中央大学迁址重庆沙坪坝,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是在重庆度过的,由于战时的特殊性,潘菽积极支持“小先生制度”、“流动学校”等办学主张,他还亲自到陶行知创办的社会大学讲课,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潘菽(中)等人与儿童合影

潘菽还在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出任研究主任,并兼任中华职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潘菽始终认为“环境是有很大教育作用的”、“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无不注意环境的选择和安排”,他的这种主张是有心理学科学依据的,正如现代教育学理论,人的成才是完全取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938年秋,年长潘菽四岁的大哥潘梓年到了重庆,他是《新华日报》的负责人,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武汉沦陷后转移至重庆,他的四弟潘美年就是从武汉乘船沿江至重庆途中,遭遇日机轰炸而牺牲的,而隐蔽战线的重要领导人潘汉年就是潘菽的堂弟。

潘梓年

正是由于潘菽与潘梓年的胞兄弟关系,国立中央大学一些进步教授与驻渝人员周恩来、董必武、章汉夫、石西民、乔冠华等人来往密切,潘菽虽然没有亲自参加中国,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始终倾向于中国的主张。

1944年7月初,潘菽与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等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联合竺可桢、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李四光、谢立惠等100多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4年底,潘菽、涂长望等一些进步学者和教授在重庆组织和参加了科学座谈会,潘菽是主要召集人,而潘菽则是暗中受周恩来的委托,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九三学社,潘菽与许德珩、涂长望等人为主要创始人,而潘菽从1958年起就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潘菽在重庆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不久,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了国立中央大学,末代校长周鸿经教授去职前往台湾,潘菽由于同的特殊关系,奉南京军管会之命接管学校,资深教授梁希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潘菽则出任校务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9月,潘菽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之一,前往苏联参加著名科学家巴浦洛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借机考察苏联心理学研究机构,会见苏联心理学家,从专业设置和教科书都模仿苏联教育模式。

1949年11月,梁希被调到北京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由潘菽具体主持南京大学校务工作,1951年7月,潘菽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南京大学校长。

潘菽

1955年,潘菽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而且是当时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学部委员,这一年他还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但比潘菽小九岁的堂弟潘汉年却没有他那么幸运,也是在这一年,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在赴京开会期间被秘密逮捕入狱。

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被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并由潘菽出任所长,他还被批准加入了中国,显然此时的潘菽还没有受到堂弟潘汉年的株连。

1957年9月,时任云南省省长郭影秋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校长,接替潘菽的校长职务,郭影秋竟是一个主动放弃省长而愿当校长的人,一时被传为佳话,这在今天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

六十年代初,潘菽患了严重的心肌梗化症,在北京医院住院一年多,即便出院也是需要静养,但其大脑却从未停止思考心理学上的一些学术问题,由于健康原因,他只能采取札记的办法,把思考的要点随时记录下来,最终竟形成一部50余万字的《心理学简札》。

《心理学简札》

爆发后,潘菽被打成学术权威,除了被抄家和批斗外,并无太过火的冲击,也许他已经是一只“死老虎”,而他的大哥潘梓年却没有那么幸运,于七十年初期就冤死在秦城监狱之中,而潘汉年更是被长期关押在狱中,他是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的,直到1977年4月14日去世时也没能等到平反昭雪。

潘汉年

潘菽熬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全国开始拨乱反正之时,再度出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并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拨乱反正工作,重新恢复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尽管他已经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

潘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述有《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社会的心理基础》、《人类的智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等等,而关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更是多达200余篇,其学术影响广泛,堪称一代心理学宗师。

潘菽雕像

1988年3月26日,潘菽因脑溢血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相比其长兄潘梓年和堂弟潘汉年的人生遭遇,潘菽的一生尽管也是历尽坎坷,但毕竟是得以善终,而潘菽的雕像能够矗立在南京大学的校园内,也是表达了一种无声的感恩、纪念和缅怀。

潘菽珍贵档案在宜兴图书馆展出 一批青少年研学项目发布

7月31日,“辨清前进的方向——潘菽生平图片及著作展”在宜兴市图书馆开幕,展览包含潘菽的简介、生平照片、老物件及著作。当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馆长、管理学博士、副研究馆员卫垌圻在宜兴市图书馆举办讲座,讲座主题为“辨清前进的方向——潘菽精神分享会”。

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新中国心理学队伍和心理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倡导者。潘菽出生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潘菽的亲友成员包括其父潘仲六是村上私塾的先生,还有大哥潘梓年、四弟潘美年、堂弟潘汉年等。潘菽在常州读中学,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官费留美,学成回国,他是南京大学首任校长。2007年5月23日,由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制作,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共同出资的潘菽铜像在南京大学落成。

“中科院心理所带来珍贵文献资料,有许多内容是首次在潘菽的家乡宜兴公开展出。”宜兴市图书馆馆长吴鹏介绍。作为宜兴市图书馆围绕潘菽诞辰126周年主题开展的系列纪念活动内容,旨在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员会、宜兴市新街街道办事处、宜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提供专业文献和情报信息服务。

当天,宜兴市图书馆暑期青少年研学项目发布,宜图首届青少年研学营授旗仪式举行,宜兴市青少年成长指导工作室同时在宜兴市图书馆揭牌。(江南晚报记者 何小兵)

【全院特藏评选推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 ——社会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性文献

自6月发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体系珍稀馆藏评选活动”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了多家院属单位图书馆推荐的特色馆藏。每一本馆藏都代表了专业领域的特色,承载了科学事业先行者们的心血,见证了一段中科院人书写的中科院历史。

全院特藏评选系列征文,以历史为主线,展科学发展历程,聚我院科研风采,为您讲述馆藏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和感人故事。

一门学科的起源,如果努力去追溯,总是可以从漫漫悠长的人类史中找到蛛丝马迹,就像图书馆学的学科史似乎总要从结绳记事讲起才罢休。追踪一门学科的创立,学科史学家可以努力去寻找各种标志性的事件,以确定一门学科是否能够正式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出来。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而言,标志性的事件可以是“社会心理学”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也可以是第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开展,还可以是首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诞生。意大利记者和政治家Carlo Cattaneo在1864年就使用了“Social Psychology”[Kruganski & Stroebe. The of social psychology]这一词汇,第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也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展,但是更具有普遍共识的标志性事件是在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一本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 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在伦敦出版。另外一本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的《社会心理学》,在美国纽约出版。1908年这一年,在大洋两岸同时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因此,1908年被普遍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年。

更富有价值的事件是,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F.H. Allport)搜集归纳了许多实验资料,出版了教材《社会心理学》,这被认为正式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成立,而奥尔波特也被公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奥尔波特眼中的“社会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没有完全采用当时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对“社会”一词所通常持有的观念尺度,而是对其进行了转换。他更看重社会互动中个体的行为机制与意识。这才使得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会心理学得以在实验室中开展科学研究。

以上三本里程碑式的社会心理学奠基文献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均有收藏。以下,我们就简单介绍这三本书的情况: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是1953年9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的李光漠赠予。李光漠此人的情况不详。图书馆所藏版本是1921年出版的第16版,由伦敦Methuen & Co. LTD出版,书中偶有划线,装帧为红色硬皮精装。虽然书龄已有100年,但是字迹印刷清晰,装帧完好,纸张坚硬挺拔,保存完整。

罗斯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潘菽图书馆所藏罗斯《社会心理学》为燕京大学心理学系刘廷芳遗书,由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于1951年7月赠予心理所图书馆。书中有非常多铅笔手写的英文笔迹,疑为刘廷芳的手迹。刘廷芳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重要助手,协助主持校务工作,是燕京大学心理学创始人,首任系主任,曾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他作为宗教领袖,还曾出任中华教教育会第一任华人会长,是中国教界盛极一时的人物,的葬礼即由他主持。本馆所藏为1909年7月版本,由MacMillan Company出版。按照书中笔记,应是刘廷芳购置于1912年4月份,购置地点无法识别。书封面为红色硬皮,有褪色,上有烫金英文标题和作者名,装帧设计简约。该书第473-474页上部被撕掉半页,其它部分完整无破损。

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潘菽图书馆藏有两本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本来自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应为潘菽先生带领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并入心理所时收藏进入到本馆的。书封二有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藏书票,藏书票不完整,右侧被撕毁。内封有一红色印章,书“何运暄章”。印章旁,另有英文签名Y.H.Ho.,可证明此书曾经的拥有者为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原系主任何运暄。何运暄曾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被评价为“读书甚勤”。书后的借书卡里还有我所心理学家曹传詠先生的借阅记录。

另外一本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则来自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这本《社会心理学》保存更为完好。封二有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的藏书票。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十九年五月份所务报告》其“图书”一节所载:“本月收到英文书籍一大批约百部,分类,编号。又德文书籍约五十部,皆已分类,编号,备阅。”随后,该文开列这批新书的书单,第一项即为“Allport,F,H. Social Psychology, 1924, 467 pp.”据此可以证实,此书为1930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建所第二年购入的书籍。这批中央研究院心理所的书籍随心理所迁往到上海,再到南京。1937年,又因日寇入侵南京,而转运至长沙,再到南岳。著名生物学家张香桐当年为心理所助理研究员,他回忆撤离南京的情景时说:“当时我和另外一位年轻的实验室助理员朱亮威还没有走。因为我们俩人都是单身汉,没有家室牵累,又都怀着一种责任感,所以我们自告奋勇,要求留下来,负责把所内的图书仪器,运到内地安全地点去。朱亮威原是北京医学院学生,后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专攻病毒学。”随后,心理所又由南岳,经过桂林,迁往阳朔。1938年,又经柳州,迁往三江县的丹洲乡。1940年迁到桂林南的雁山村,建立了图书馆室一间,暂时安定。1944年,从雁山迁至西湾,又回桂林,再迁往贵阳。在此次途中,大部分书籍和仪器与物理所的仪器一同遭炮火损失。因此,在恢复建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候,保存下来的图书非常稀少。而这本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几经迁徙流转,又经历建国后心理所裁撤等几番动荡,至今依旧完好地保存在心理所的潘菽图书馆,见证了国立心理学研究机构的百年风雨,实属难得,非常珍贵,也展示出一代代图书馆员们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传承。

除了以上几本标志性图书外,社会心理学早期的一些关键性专著,在我馆也有收藏,包括Carl Murchison的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1935年版)、Sheif的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Norms(1936年出版)。前者反映出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其研究范围还很不稳定,很多研究课题在今天无论如何也不会认为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如细菌的群体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史编撰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 Kruglanski, A. W. & Stroebe, W. The of Social Psychology[C].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11: 3-19.

[3]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十九年五月份所务报告[R]. 1930.

[4] 张香桐. 灵性的王国[M].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卫垌圻, 1982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馆长。

研究方向:阅读发展,图书馆研究

E-mail:weitq@psych.ac

丛艺鸣,1996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图书馆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出版

E-mail:congym@psych.ac

版权说明

文章首发于中科知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科知汇立场。

转载请后台留言,或拨打010-82626611转6310。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