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姓史(姓史的历史名人)

时间:2023-10-01 16:35:21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史姓来历

接着鲍姓的是史姓。它有下面几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黄帝时期创造文字的仓颉之后。当然,到底有没有仓颉这个人,是有各种说法的。仓颉之后,分出来好几个姓氏,比如仓姓、史姓、

候姓,还有候冈、夷门等复姓;还有一个姓,于脆就姓仓颉。现在的仓颉之后主要是前三个一一仓姓、史姓,候姓。

第二支,出自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太

史尹佚和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是当时很重要的人物。尹佚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姓史。

还有一支姓史的,就不是汉族的血统了。隋唐的时候,西域有所谓“昭武九姓”,其中有个史国,史国人后来到了中原,逐渐融入汉族,就姓史了。

其实他们本来是粟特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经商民族,今天的山西等地,还有好多有关粟特人的文化遗存、考古发现。

另外,改姓和其他兄弟民族当中的史姓。比如唐朝初期,与唐朝对抗的突厥阿史那部,就有改为史姓的。据此我们大致可以猜到,安史之乱时

的史思明就是突厥族。

史氏最初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史姓相当广泛地遍布各地。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湖南、浙江、山西都有史氏。宋代,

江西、河北出现了史姓。到了明代,史氏遍布江南。现在中国的主要省份基本都有史姓,以湖南和山东最多,两个省的史姓加起来占了全国史姓的

37%以上。

要了解一个姓的文化,可以看家谱。但历经多次战乱,很多家谱早没了,这样的话,还可以去搜集家族祠堂的对联,祠堂的对联写的一般都是这个

家族最引以为傲的人物。史姓人才鼎盛,也体现在一副对联里,这副对联是挂在江苏溧阳的史氏祠堂里边的,上联是:“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

翰苑蝉联,犹有男甥翁婿。”祖孙父子连续四代全是进士,还不算完,连舅舅、外甥、岳父、女婿都是进士。下联:“子午卯西,辰戌丑未,八榜科名

鼎盛,又逢己亥寅申。”下联全是连着的干支纪年,实际上就是这些人中进士的年份,就是说只要开科,这个家族就有中进士的。哪个家族这么历害?

清朝康熙年间,江苏溧阳人史鹤龄进入翰林院。令人惊奇的是,此后他的儿子史蘷,孙子史贻直,侄孙史贻谟,曾孙史裔簪,女婿于小谢,外甥于

敏中、任兰枝、管干珍,全都成了翰林。尤其是于敏中,那可是清朝重臣,乾隆年间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这个家族太了不得了,大概再找不出第二个可与其比肩的,由此可见史姓的人才鼎盛。

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祠堂

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中记载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刘秀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

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

唐朝会昌六年农历8月21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南唐升元三年农历7月15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

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堂号

编辑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阳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氏起源处,因以为堂。

史佚,也就是前面讲的尹佚,史姓得姓始祖之一。西周初年任史官,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公、召公、太公共同辅佐成王。这个人也很厉害,他

曾经留下了一句我们到现在还在用的话:“天子无戏言”,君无戏言。在古代,皇上其实是蛮怕史官的,因为史官有责任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记下来,做

得好我记下来,做得不好我也记下来,哪怕你杀了我,我也不改,这就是中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天子无戏言”,这句话实际上是约束帝王的,就是

说你说话要谨慎,表态要慎重,不能随便瞎改。

另外,中国古代有一本教儿童识字的书,叫《急就篇》,是西汉时一个叫史游的人写的。当时还没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教孩

子认字的书主要是这么几篇:《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可惜的是,这些到今天都失传了,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急就篇》。《急就篇》

里每一篇分别介绍了姓氏、衣食、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宫室、植物、疾病、药品、官职等等,全部编成了三个字、四个字、七个字,朗

朗上口,合辙押韵,实际上和后来“三百千”的功能是一样的。可以说,《急就篇》是童蒙读物的老祖宗,《百家姓》真正的起源恐怕就是它。《急就篇》

里面有一章就列举了132个姓,有意思的是它的描述方式一一单姓加两个字,复姓加一个字,以凑成三个字一句,成为一个口诀。比如它的开篇是:“宋

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这句就讲了宋、郑、卫、史四个姓。“宋延年”,后面加了“延年”两个字,取吉祥的意思;“郑子方”,加了“子方”

两个字,也是好字;“卫益寿”和“史步昌”也是如此。如果是复姓,就在后面加一个字。《三字经》和《百家姓》,都继承了《急就篇》的这个传统。

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史姓排名第85位,是进了前100名的大姓,人口308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0.19%。

100个宝宝好名字分享,男孩响亮有寓意名字,女孩高雅诗意带名字

小宝贝就是老天赐予我们爸爸妈妈们的礼物,当小宝贝来临之后,所有的爸妈们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予他,尽自己最大努力,都会给他所有。而爸爸妈妈们最先所需要考虑的就是给小宝贝准备一个好的名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宝贝肯定是爸爸妈妈们特别幸福开心的时候,当大家给他们取一个好的名字的时候,肯定需要借鉴很多取名方法。

这里给各位缘主分享一些宝宝取名字常用字:勉、书、奋、凡、南、歌、幽、全、恩、光、晋、楷、言、世、普、倚、卡、坤、朋、烈、满、彦、秀、论、翱、惜、渊、道、宁、散、凌、柯、承、琢、星、尚、理、乐、颜、龙、菲、里、安、卫、宵、诚、统、文、慎、任、如、庸、彬、霄、钧、志、桦、织、释、瑜、吟、烟、音、丰、昙、肃、函、治、风、勤、千、深、铭、越、琪、厉、博、啸、语、煜、旷、晖

给各位缘主分享一些有寓意男宝宝取名,响亮有寓意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带诗意。

1、牧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博研(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

3、若始(慎重若始,则无败事,表示始终要谨慎从事)

4、嘉林(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5、文泽(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6、睿哲(古之人君,虽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必须输粥之助,相导之功)

7、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8、宇梁(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

9、一帆(一帆风顺,诗有:半夜乌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

10、星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田华(明亮的月光)

12、晋鹏(晋,进也,本义,上进。鹏,比喻前程远大)

13、天磊(天下,无坚不摧)

14、翔风(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唏)

15、伟诚(伟大;真诚)

16、夕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7、栋成(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 )

18、朝辉(朝辉,早晨的太阳光芒)

19、思得(“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20、泽峻(天地护佑,泽及万世而为仁。卓越深远、恩惠世人)

21、冰欣:冰清玉洁;喻指雪中梅花超逸之态。

22、秋胜:《临江仙》.曹勋.连夜阴云开晓景,中秋胜事偏。

23、梓萌:雅致而美好,乖巧秀丽。

24、玉润:“玉在山而草水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5、君怡:格调高雅,心情愉悦,喜乐安宁。

26、勇智:出自宋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7、泓仪:丰盈泓水,仪态大方;安详和顺,举止优雅。

28、欣德:出自陶渊明:“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29、意涵:动中不缺乏静,静中又时刻有动,如同水一样。

30、宇信:源自: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

31、语汐:温文尔雅,轻柔之态。轻柔温顺,静谧中亦具活力,高贵典雅,柔而不弱。

32、知之:《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33、若颖:新颖独到,极富个性;秀外慧中的寓意,聪明而又美丽,于内于外都是一种出众脱俗。

34、景铄:盛美,盛明的意思。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鑠,扬世庙,正雅乐。”

35、梦柔:《倦寻芳(郭颐堂寒食无家之感,为赋)》“簌簌落红春似梦,萋萋柔绿愁如织”。梦:字的五行属性为木,意为浪漫、简单、无拘无束;柔:意为柔和、柔顺。

36、泓涵:水很深很广泛之意,比喻人的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7、舒苒:从容缓慢,有悠闲舒适之意;文静美丽的感觉。

38、学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殓”。

39、巧沁:出自 《东风第一枝》-史达祖-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40、侃如:出自《论语》:“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会受人青睐,而一个不好的名字,慎重会使人情绪沮丧。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是人们的标志;离开了人名,一部二十四史,就无从说起。名字对人生的发展不无关系,可激发向上,催人奋进,抑或自甘消沉。

女宝宝取名,女孩高雅诗意带名字

1、梦琪(梦幻般的美好未来,平安吉祥,)

2、梦远(梦想,远方。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3、希滢(希望;清澈的水,温柔典雅)

4、梦婷(取自雨婷思梦,寓意雨中的婷,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5、菡香(荷花,文静、聪慧、懂事,还有点娇气文雅)

6、梓萌(寓意着能成才吧。萌就是萌发之意,生机活力,因为梓,是植物,加上一个萌字就充满着生机。雅致而美好,乖巧可爱)

7、海平(黄昏是那条海平线,象征着超越,超越困苦,超越自我,超越那条海平线之后就是一番新的世界。出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8、君怡(高雅,心情愉悦,喜乐安康)

9、星楚(表示浩瀚星空最耀眼的那一颗)

10、清妍(单纯、美好)

11、泓嘉(清净如水,是善,美好,赞许,嘉奖)

12、梓滢(福瑞大气,灵动优雅。音律曼妙,如水一般灵动)

13、子岚(贤淑女子,清新、明亮;“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

14、若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屠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高贵脱俗、典雅清新)

15、海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宁静,意蕴深远;)

16、梓滢(福瑞大气,灵动优雅。音律曼妙,如水一般灵动)

17、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具高雅端庄、仪态贤淑的古韵)

18、华欣(寓意繁“华”似锦,欣欣向荣)

19、韵珊(静谧悠然,清淙安宁;风姿绰约,美妙典雅,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0、唯晨(期冀美好,晨曦清明;充盈希望与明净感)

21、胜蓝(“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22、晗睿(天清地明,心慧聪颖;聪敏淑慧;清明无瑕)

23、诗婉(聪慧脱俗,婉转灵动;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诗具去风尘的高洁之性;清丽柔婉之美)

24、杨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正义可靠。)

25、思韵(娴静聪敏,气韵雅致;思所具有的娴静意蕴,与女子如水的气质融合起来,给人以风韵雅致的美妙感受)

26、玥如(钟灵毓秀,静美如斯;具有脱俗的灵性)

27、子萱(有温柔,聪明,漂亮之意)

28、书昀(书香颐养,日月福泽;具知书达理的气韵和温润如玉的涵养)

29、韶影(韶华天音,娉婷轻灵;若隐若现、姿容妙曼)

30、乐心(欢乐之心;心里快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姓名跟随人一生,影响人一生。命好,再加上一个好名,会让您功成名就,事事顺心.姓名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带有起名的时代特征,记述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凝聚着父母深情厚意和期望,表达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而且关系人一生的事业、健康、婚姻与人际关系。

用一生认识鲁迅

《鲁迅传(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正/著

朱正坐在客厅里,回忆过去的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摄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和朱正《鲁迅回忆录正误》

《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正/著

1956年,25岁的朱正写了一本鲁迅的传记《鲁迅传略》。受访者供图

《重读鲁迅》东方出版社 朱正、邵燕祥/著

朱正已经92岁了,他慢慢接受了“躺平”的生活。

作为鲁迅研究的学者,如今能引起朱正感兴趣的选题不多了,他的笔渐渐慢下来。在2023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中,他写道:“这是本书最后一个版本,今后再不作什么改动了。”

鲁迅去世后,他才在初中国文课上第一次听到鲁迅的名字,对鲁迅文章痴迷而决定中断学业加入革命,在承受厄运的多年里,他一边干体力活,一边研究鲁迅。

他在鲁迅研究界以考据史料出名,修正了20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诸多曲说,大多数学者会以他鉴别过的史料为研究资料。他的前半生用鲁迅的眼光看中国,尤其欣赏鲁迅为中国寻找的出路、药方。

如今,他坐在长沙的家中,用“看热闹”的心态观察这个世界。他已活得足够久了,比鲁迅多活了近40年。他观察鲁迅的角度,从仰视慢慢变为平视。他有了自己对中国出路的想法。这是岁月带给他的礼物。

用22年纠正

外出讲学时,很难看出朱正是受邀上台讲课的专家。刚下火车,他直接把大包行李扛到肩膀上,旁若无人地走出火车站,这是他多年留下的劳动习惯。

出生于1931年的朱正,没有见过鲁迅本人,鲁迅去世那年,他5岁。在鲁迅研究界,他的前辈冯雪峰、孙用见过鲁迅本人,能写与鲁迅相处的回忆文章,而他的后辈有更宽松的鲁迅研究环境。

相比而言,朱正是在崇拜鲁迅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当时的相关文章真伪难辨,鲁迅被称为革命的化身,被捧上文学的神坛。

朱正戳破了围绕着鲁迅的一些“泡沫”。他根据阅读大量书籍交叉印证,辨析史料真伪,更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真相,让笔下的鲁迅更像真实的人,而不是神。

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他把所有相关文章都读过一遍,剔除错误的细节,再运用书证、理论、物证等考据方法还原真相。

一位研究朱正文章的学者在论文里说,朱正的鲁迅研究最讲科学,最扎实可靠。

与他年龄相仿的钱理群,研究重点是鲁迅的思想。但朱正更侧重史料挖掘和辨析。他希望在他之后,未来的鲁迅研究者可以不再做考据了,把精力和智慧用来研究鲁迅的作品和思想,让鲁迅研究接触到当前青年关心的问题。

“鲁迅当年就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奔走呼号的,如果能说明这一点,如今的青年就不会对鲁迅有隔膜感了。”朱正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是一名鲁迅研究的青年学者。他说,朱正的《鲁迅回忆录正误》给当时的鲁迅研究界带来极大的震动,那是第一次有人系统地给许广平写的鲁迅回忆录纠错。

朱正回忆,从1960年第一次阅读《新观察》杂志上连载的许广平写的《鲁迅回忆录》,察觉到事实出入,到这本书的出版,他花了22年。

朱正的父亲在朱正“”坐牢期间,节衣缩食地买了《鲁迅手稿选集》《鲁迅全集》,等朱正出狱后使用。他在22年的时间里,尽力搜罗考据必需的书籍,把能掌握的细节分析到极致,完成初稿,寄给冯雪峰,向前辈求教。

冯雪峰那会儿生病,咳得厉害,全身无力,嗓子也哑了,但依然在病床上给没有见过面的朱正看稿,他回信,“你‘正’的是对的,不这样细心和认真加以核正,会很容易这么模模糊糊地‘错误’下去的。”

但他也发现,朱正写稿的口吻流露出似乎压制不住的骄傲,“你确凿地指出了许先生的这些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这指正本身已很有说服力,而用不到‘论战’的以至‘谴责’的口吻和锋芒的词句”,他希望朱正能把稿件再改一遍。

那是朱正收到的他的最后一封回信,26天后,冯雪峰去世了。后来,孙用帮他寻找珍贵的资料,包括20世纪30年代原版书籍,再一本一本从北京寄到长沙。

许广平回忆,章太炎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绝食,许多人不敢劝阻,最后鲁迅亲自到监狱劝说,章太炎才恢复进食。但朱正查阅了章太炎绝食期间的书信、鲁迅的日记、其他人的回忆文章,发现章太炎并不是听了鲁迅的话才吃饭的,而且绝食期间,章太炎的多名学生都去劝慰过。

最后,朱正不仅纠正了许广平的误记,还纠正了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的失实之处。

比如,1932年鲁迅为探视母亲的病去了一趟北平,其间应邀作了5次公开演讲,许广平回忆鲁迅是应了朋友的邀请才做“北平五讲”,但作家陆万美说这5次演讲是左翼文化团体布置的。

朱正考据后发现,鲁迅到北平后,左翼文化界邀请他演讲,亲近革命青年,但这不是事先制订的周密计划。他认为,陆万美给这事赋予了过多政治色彩,而许广平的说法抹掉了原有的政治色彩,都不是确切的。

“绝不想当然地添上什么”

认真严谨,是朱正留给许多朋友的印象。老友钟叔河说,就连做不擅长的体力活,朱正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干。

有一次,他在工地外看到朱正在筛沙子,就在篱笆外等着和朱正碰面。但好几天,朱正一直埋头认认真真筛沙子,没有抬过头朝篱笆外张望。后来,他凑到离朱正最近的门口,喊了朱正的名字,朱正才抬头看篱笆外,两人才说上一两句话。

“”期间在农场采茶,大多数人老叶嫩叶一把抓,增加茶叶的重量,但朱正老老实实按照规定摘取树枝上最嫩的三瓣叶子,速度慢,半天也摘不到几两鲜叶,过秤时总被管教批评。

他出生在长沙一个工人家庭,有8个兄弟姐妹,朱正是长子,被宠着长大,在家没干过体力活。在农场,他被认为劳动力太弱,丁等都够不上,列为等外。“我是一个很无能的人,劳动力的评级总是很低。”

他承受厄运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也是鲁迅被捧得最高的时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也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迅被神话了,不少人“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有些人直接把鲁迅批评过的人当成坏人。

朱正举例,鲁迅在上海生活时,没有太多空间放书,就在家附近租房放书,但“”的笔杆子说,那个租的房子是鲁迅秘密读书室,是他秘密学马列的地方。作为鲁迅的忠实读者,朱正不愿意鲁迅以这样的形象“错误”示人。

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要出版新版《鲁迅全集》,出版前,先印制少量征求意见本(红皮书),寄给鲁迅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冯雪峰、孙用推荐了朱正,出版社也给朱正寄了一份。

朱正认真地给收到的每一本红皮书写批注意见,再一本本寄回北京。

他当时在工地上做测量工作,空闲时就在工地旁看书、批注。从1975年到1980年,他批注了28本红皮书。

他没有和工友们提及,早在25岁那年,他就出版过第一本鲁迅传记《鲁迅传略》。那本书是鲁迅逝世20周年的纪念之作,给年轻的朱正带来一笔丰厚的稿费,1260元,足够在当时的长沙买一套房子。

那时,他在报社工作。他还记得,1956年的除夕之夜,他一个人在报社过节:囫囵吃了一点糕点后,他开始动笔,写下他酝酿了许久、腹稿打了许多遍的《鲁迅传略》。谁也不会打扰他,他在隔壁除夕舞会的音乐声中奋笔疾书。

从那天开始,他白天上班,晚上写书。写得最快的一天是“五一”节,同事放假都离开了,他一个人在报社从早晨写到下午4点多,写了1万多字。

他那会儿就体现出严谨的态度,“资料不足之处,我就宁可让它单薄一点,绝不想当然地添上什么”。

书里大多信息是按鲁迅的自述说的。只有一处,当鲁迅批评中医时,他作为党报工作人员,觉得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医政策相悖,就模糊把鲁迅父亲的死亡归结为“某位庸医的责任” 。

“你看,从这件事上,我是个老实、很守规矩的记者。”回忆起这件事时,朱正忍不住自我调侃。

在75岁那年,他第三次写了鲁迅的传记《鲁迅传》

如今回头看,朱正也觉得第一本书写得粗疏肤浅,只达到当时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朱正仰望着偶像式的文学巨匠,总不自觉地把鲁迅的一切思想通盘接受,在行文的时候,受到当时环境影响,把鲁迅标签化为铁板一块的革命化身。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朱正“平反”后,受邀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十六卷本的《鲁迅全集》的编辑,有机会接触了更多史料。他又重新改写扩充了一版《鲁迅传略》。

那年他50岁,仰望鲁迅的角度越来越小。他细致地考证了鲁迅的生活细节,他也是当时国内较早考证鲁迅兄弟失和原因的学者。他笔下的鲁迅开始像一个“人”,会遇到与朱安感情不好、兄弟失和等问题。

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认识鲁迅。在75岁那年,他第三次写了鲁迅的传记《鲁迅传》。他觉得自己一本写得比一本好,越写越厚,每一版都有新的发现。

他加入了一些新的考证成果:鲁迅和朱安在定亲前,鲁迅的母亲提前通知过在外求学的鲁迅,当时的鲁迅没有不同意;他也删除了第二版里,提到朱安不像妻子的细节,减少了对鲁迅道德拔高的评语。

朱正决心给鲁迅祛魅,曾给1981年版《鲁迅全集》挑错,又因为新版没有修正错误感觉可惜。有人说,朱正是《鲁迅全集》最挑剔的读者。

他从仰望鲁迅,慢慢也开始变为平视。他说,当他真正理解鲁迅伟大在什么地方,欠缺在什么地方,自然而然就平视起来。

在他看来,鲁迅的长处在于,在五四运动期间,第一个创作出新文化代表的小说《呐喊》,而后接连创作出有批判精神、关注中国文化的杂文、小说。

“鲁迅始终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奔走呼号,”朱正说,鲁迅敏锐地观察到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矛盾,毕生都在思考中国的出路,“我读书那会,中国也还在面临着这些矛盾,当时读鲁迅的书,觉得心心相印,鲁迅说出了那个时代共同的心声。”

他至今还喜欢自己从少年就沉迷的几篇鲁迅的文章《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记谈话》,能清晰记得这些文章对于曾是高中生的自己的冲击力——在那会,没有人会像鲁迅一样,直接地写出中国的问题。

《灯下漫笔》描摹的银行兑换银元的乱象,等到朱正上高中时,依然生活在统治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社会。

鲁迅细致地描述自己身处停兑风波中复杂的心理感受:当他好不容易兑换到一包现银,忍不住暗自欢喜时,却突然想到,人很容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鲁迅概括,中国史的分期只有两种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呼吁当时的青年创造第三种时代——中国人不再是奴隶,而是国家的主人,是享有充分的“人”的时代。

他少年时跟着鲁迅学写文章,以致于后来写的杂文,被朋友说有鲁迅的影子,“我没有刻意模仿过,可能是读得多了,风格相似。”鲁迅写文章从不美化现实,于是朱正写的鲁迅,也是抛弃他人对鲁迅的美化,还原本真的鲁迅,呈现长处与短处。

朱正承认,鲁迅后期有少数几篇没写好的文章,人云亦云为不深知的东西做辩护,背离了鲁迅一贯的批判精神。

人文学者刘再复曾说,朱正写的鲁迅传记,写法干净老实,没有脂粉的遮蔽,没有概念的语障,没有意识形态的“隔”,也没有春秋笔法的旁敲侧击。

这不仅是朱正个人阅历增长后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学术界变得开放,他还有机会看到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资料。“要是我(对鲁迅)的看法没进步,那就是辜负了新时代。”

他曾经以鲁迅的是非观为自己的是非观,听鲁迅的话,看了许多西方的书,“全盘西化”,但年纪渐长发现,中国的书籍也有许多值得看,“我是矫枉过正了,鲁迅怎么说我就这么做。”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

“鲁迅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谈起他逐渐平视鲁迅的过程时,92岁的朱正站在书架前,挨个介绍他写的每一本与鲁迅相关的书。他还从书堆里翻找出一大摞红皮书,颤颤悠悠地抱着那摞书走了大半个客厅,讲他在测量工地上批注的感受。

他也会提起第一个跟他介绍鲁迅的人,他的初中国文老师。在抗日刚刚结束的课堂上,这位国文老师用了一节课讲《阿Q正传》,讲《死魂灵》,讲得兴致勃勃。朱正从他口中第一次听到了鲁迅的名字。

他跟国文老师借了一本鲁迅的书,鲁迅的文章就印刷在比卫生纸还粗糙的草纸上,他一开始有点读不懂。

多年后,这位老师给朱正所在的报社寄来读者来信,信里说,他编过报纸,做过教员,失过业,也在军队混过,现在在小医院的挂号台工作,希望重新回到教师岗位上,“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资产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没有什么知识的知识分子”。

朱正后来去拜访了老师,可老师回到讲台不久就病死了。朱正说,“他是一个天真的人,在那会,放着教科书的内容不教,跟学生讲不合时宜的左倾作家鲁迅。”

许多朋友在提起朱正的时候,喜欢用天真、单纯来形容他。他的儿子朱晓也说,父亲天真单纯了一辈子。

朱正回忆,最天真的时候是十七八岁那会儿,满脑子是乌托邦思想,后面经历几次运动,最难熬的时候,鲁迅支撑着他在逆境中熬下去。他至今能背出鲁迅的那段话,“我们所可以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那是他从鲁迅身上学到的受益一生的财富,“鲁迅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期间,他在牢里也没有放弃过思考中国的出路与困境。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也与鲁迅一脉相承。

后来的人很难理解他这代人平视鲁迅的艰难——他成长于文学作品相对匮乏的年代,鲁迅是他接触过最顶尖的作家之一。他曾经做梦都想和鲁迅一样成为作家,甚至在鲁迅的影响下,十七八岁不上大学,想各种办法加入革命队伍里。

平视带给他最大的感受是,文学巨匠也有时代的局限性。“那个时代过去了,鲁迅就过去了。”他认为,鲁迅反映了20世纪初的中国,就像如今读李白、杜甫、司马迁,也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永恒的真理。

如今,年轻人眼里的鲁迅,是网络时代的金句王,遇到读书、情感、交际等难题时,总免不了晒出几句鲁迅的名言。鲁迅更像是年轻人的“嘴替”,只不过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从朱正那个时代对中国出路的思索,转变为对个人生活的调侃。

高远东说,生活在21世纪的人掌握了很多鲁迅掌握不了的信息,能轻易做“事后诸葛”平视鲁迅,但因为没有经历过复杂、沉重的历史磨难,不一定完全理解鲁迅的时代问题,对鲁迅的理解不一定能赶得上朱正这代人。

朱正坦然接受了鲁迅研究热度退去的事实,“这是一种好现象,鲁迅1936年死后,中国出现许多新的作家。以前可研究的对象少,现在可研究的作家多了,分摊到鲁迅身上的就变少了。”

但《鲁迅回忆录正误》编辑郭娟发现,这些年,鲁迅研究已经从学界走向了民间,许多年轻人遇到困境,会看鲁迅的文章,寻找力量。朱正晚年写的《鲁迅传》,如今已经再版10次,2023年5月,《鲁迅回忆录正误》又出了一本增订版。

“鲁迅的书在市场上依然畅销,说明鲁迅不过时。”郭娟说。

朱正后来想要跳出鲁迅去看社会,扩大研究范围。“但迟了,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了。”

他指了指书架上由儿子朱晓翻译的麦克卢汉的系列书籍,“我也想帮他去找麦克卢汉的资料,但是都是英文,我看不懂。”

“朋友死得差不多了,我也孤独”

朱正退休那年,诗人邵燕祥给他看了一篇研究“反右”运动的文章。这激发朱正开始研究“反右”,“退休了,我终于有了自由工作的时间。”在那时,研究“反右”运动的文章较少,他想,“要写前人没写的,要写后人要看的”。

提起20世纪50年代那段往事,朱正没有悲戚或是不平的情绪,他说,那是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必然要碰的壁。“它来临时,你就承受吧。”如果非要给年轻人什么建议的话, 他引用法国诗人路易·阿拉贡的话,“如果我能重新生活一遍,我将依然走这一条道路。”

有朋友评价朱正,无论经历多少事,那根脊梁依然挺得笔直,一点也没变。

“如果把朱正仅仅看成鲁迅研究专家,把他看小了。”高远东说,“他同时是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朱正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

朱正在北京生活时,常与翻译家蓝英年、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诗人邵燕祥等朋友聚会。编辑陈徒手经常参加这群学者的聚会。他记得,饭局上,朱正话不多,说话很诚恳,不啰嗦,喜欢说他最近读书的新发现、新线索,“那些老人最爱听他分享这些”。

朱正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有一年登门给出版社的老社长拜年,送了一盒点心表心意,老社长的家人一打开,第二层点心居然发霉了,朱正却没发现。

他能聊得来的朋友也不多。翻译家蓝英年说,朱正是他最佩服的朋友之一,读书好、智商高、记忆强,有一次两人去广西柳州讲学,回程火车上,想起柳宗元是柳州刺史,便一人一句接力背唐诗,最后蓝英年败下阵来,“他知道(唐诗)更多”。

两人经常聊苏联的历史,后来还合著相关主题的书,有时也会谈鲁迅。可惜如今,他们生活在不同城市,朱正的耳朵也聋了,很难和蓝英年见面或电话联系。

时间带走他一个又一个的朋友,和他一起合著过《重读鲁迅》的邵燕祥在睡梦中离世了,终审签发第一版《鲁迅传略》的前辈楼适夷也走了,写过大量研究鲁迅的论文的舒芜也走了,朱正说:“朋友死得差不多了,我也孤独。”

2023年,朱正停下了所有研究计划,他的记忆力在慢慢衰退,已没有体力查阅厚重的档案资料,或开启新的研究话题。

大多时候,他喜欢泡在书房里,对着电脑看电子书。他习惯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控制着鼠标,旁边摆着放大镜和《新华字典》:他的普通话有湖南乡音,有时打字得借助字典查发音。

电脑就像他年老的玩具。他一度沉迷过游戏。

“空档接龙你玩过吗?”他兴致勃勃地跟记者介绍规则,“那跟写文章是一样的,需要你在混乱的扑克牌里理出头绪。”他喜欢逐渐整理思绪的过程,有时一玩就得一两个小时,耽误时间和研究进度。后来,他只能学着年轻人把游戏卸载掉。

“我不是懒惰,心力不济了,我这辈子成就到此为止,就干了两件事,研究鲁迅和研究反右。”他曾经花大量时间读书、做研究,想探寻中国发展的脉络,但现在,他说,“我都看清楚了,也没有疑问了。”

参考书目:

《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版)》 朱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 朱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传》 朱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

《重读鲁迅》 朱正 东方出版社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朱正 河南人民出版社

《辫子、小脚及其它》 朱正 花城出版社

《从苏联到俄罗斯》蓝英年 朱正 东方出版社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朱正 广东人民出版社

《拾零新集》朱正 花城出版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雅致不俗的古人名,太好听了,你最喜欢哪一个?

中国文化之美还体现在人名上,

有的人名美则美矣,

有的人名意味深长,

但是,乍一看去,

这些名字都无一不“美”,

你最喜欢哪个美的名字呢?

【扶苏】

赢姓,名扶苏,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为人仁义,有政治远见。

扶苏其名来源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有香草佳木之意。

【宋玉】

字子渊。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宋玉《九辨》

【韩非】

人称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颜回】

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钟离昧】

楚汉之际项羽麾下将领之一,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学生打击,最后自杀身亡。

【东方朔】

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

【司马相如】

字长卿,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卓文君】

原名文后。汉代才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陶渊明】

名陶潜,字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嵇叔夜】

名嵇康,字叔夜。东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长孙无忌】

字辅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杜如晦】

字克明,唐朝初年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

【上官婉儿】

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彩书怨》

【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晏殊】

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唐琬】

字蕙仙,南宋才女,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她与陆游的爱情悲剧颇让人遗撼。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宁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李之仪】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北宋词人。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温庭筠】

丁名歧,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首要词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温庭筠《菩萨蛮》

【张若虚】

初唐诗人。一首从《春江花月夜》,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白居易】

字乐天。据说是祖父白湟感叹当时居住的不易,就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颜真卿】

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鱼玄机】

初名鱼幼薇,晚唐诗人。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赠邻女》

【柳如是】

本名杨影怜,后改名柳隐,字如是,故名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金明池·咏寒柳》

【纳兰容若】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图片来源:摄图网。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中国100个重要历史人物

  《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中,列举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辽圣宗、成吉思汗、康熙等帝王;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家;周公、诸葛亮、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林则徐等将相;扁鹊、张衡、蔡伦、张仲景、祖冲之、李时珍等著名科学家、医学(药)家;屈原、司马迁、班固、王羲之、李白、杜甫、司马光、曹雪芹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陈胜、项羽、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张骞、班超、玄奘、鉴真、文成公主等民族关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先行者;孙武、孙膑等军事理论家。“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本书列举的100个体为个体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艰难玉成,但都在创造中国历史的实践中扮演一定或重要角色,承认个人在创造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写出他们的神韵、性格、思想、气质、情感、欲望、爱好等等,这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书对这些人物的述写,则主要挑选传主一生中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迹进行描写、叙述,“寓论于史”,别开生面。读者也可以见仁见智,按照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和主观爱好,排定这些人物的座次

日本祖先真相大白,不是徐福后代,DNA检测让日本人无法接受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史小名

编辑|史小名

日本的祖先到底是谁?

日本民间一直说自己是徐福的后代,实际上并不是。

最近日本一位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做了DNA检测,结果让日本人没有办法接受。

一、 消失的徐福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历史功绩不用多说,中国能有几千年的辉煌,他占一大半功劳,是他让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

秦始皇登基后就找了大量的人修建秦始皇陵,耗费了整整四十年才把秦始皇陵修建完毕,可想而知规模有多大。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此生最想完成的一个梦想就是长生不老。

为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也是想尽了办法,他经常服用丹药,然后找各种道士来帮助自己成仙。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秦始皇这个做法是很迷信的,人固有一死,不管用什么手段都实现不了长生不老的,这就是一种妄念。

秦始皇政治觉悟很高,但他终究还是被权利蒙蔽了,开始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

他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一直都没有结果。

某一天,一位大臣对秦始皇说,有一名叫徐福的方士能找到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听后非常的兴奋,立马就把徐福召入宫中。

徐福一见到秦始皇就说了长生不老药的位置,说在蓬莱仙岛、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上的神仙到时候会出来接引。

这种说法让秦始皇有点不相信,但徐福在民间的声望又很高,算命算的非常准,又很擅长占卜,所以秦始皇还是花了很多钱让徐福制定求取仙丹的路线。

徐福带着大队人马和很多粮食从都城出发,可每次的结果都不太让秦始皇满意,徐福也没有完成对秦始皇的承诺。

秦始皇又给了徐福一次机会,徐福这次还是没找到仙山的位置,怕不好给秦始皇交代,就说前面有大海浪阻挡,没有办法继续前进。

徐福告诉秦始皇,仙山不容易找到,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秦始皇信以为真,就又增加了人手帮徐福一起寻找仙丹。

没过多久,徐福又出发了,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带上了三千童男童女。

这一次徐福去了就没有再回来,他究竟遭遇了什么,有没有生还还是卷款潜逃了,谁都不知道。

二、 日本的祖先到底是谁?

徐福究竟去哪儿了,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谣言说徐福去了日本,成为了他们的祖先。

我国坐拥五千年文化,文化底蕴相当的深厚,邻国也深受影响,日本的文化就深受我国影响,连文字都是从汉字演变过去的。

日本和中国不一样,日本的祖先备受争议,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祖先是谁,就开始人云亦云的谣传祖先是徐福。

徐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从头到尾都没有提供过确切证据。

我国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表示,与其说日本的祖先是徐福,还不如说是徐福带过去的三千童男女。

日本方得知了这个说法,立即就站出来跳脚,说自己就是徐福的后代,血统是纯正的,他们继续坚定的认为祖先是徐福。

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知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徐福的画像。

但现在徐福是日本祖先的说辞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科技越来越发达,日本人也好奇自己究竟是谁的后代,所以就有科学家来做DNA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徐福和日本没有关系。

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和绳文人、弥生人的DNA很相似。

绳文人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生活在日本北海道了,绳文人很有智慧,很擅长制作各种工具来提高生活质量。

绳文人的个子都不高,男子身高不会超过一米六,女性不会超过一米五,他们的面部特征和日本人现在的长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弥生人和绳文人大体上都差不多,和日本有着很多联系,他们才是日本人的祖先。

该项检测结果公布后,在日本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很多老百姓都不想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代。

之前日本一直鼓吹自己是徐福的后代,现在被各种事实打脸,实在是让人觉得尴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