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范阳卢氏(范阳卢氏族谱)

时间:2023-10-01 08:43:06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卢氏族谱大全!卢家人必看

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

①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

①复姓改单姓卢氏。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③少数民族改姓卢姓。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族有姓“莫芦”的,改为姓“芦”,后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源于西南夷,出自明朝时期西南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从族,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时期有取汉姓为卢氏者。卢氏宗亲点击进入全球卢氏群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居住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卢如火氏,改汉姓为卢。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泰楚噜氏和喜瞻氏,在明清时期,有改为卢姓的。

2、卢字来源

卢为炉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卢字像炉身及款足俱全的火炉之形。卢字的繁体字从虍,是代表读音的声符;又从大,则表示其烧火的用途。在金文和隶书中,卢字的下部从皿,则说明卢的本义有所转变,卢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了。

古代最善于制造火炉的一族人称为卢族,他们以火炉为原始图腾,以火炉的形状作为氏族的族徽,自然,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卢地,建筑了城墙后称为卢邑,最早的卢邑是在今四川岷江流域。卢人是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后随周武王东进灭商,进入中原,在河南卢氏境内建立了卢国。其实卢氏县是在秦朝时设置的,就是依据商周时期的卢国而命名的。

3、卢氏郡望

郡望:卢姓郡望主要有范阳郡、河南郡、河间郡、淮阳郡、弋阳郡、三原郡、顿兵郡等。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

河南郡:西汉时期改置,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时期置河南省。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西汉时期置郡,辖地在今河北河间一带。

淮阳郡:西汉时期置淮阳国,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

弋阳郡:汉朝初期为弋阳国,三国曹魏改为郡,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西部)。

三原郡: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战国时期,朔州归入赵国版图。秦朝时期置雁门郡,治所在善无(今右玉县)。

顿兵郡:亦称彭城、北徐州(今江苏省的徐州市)。

4、卢氏图腾

5、卢氏祖训

木有良楛,从绳乃直;人有顽秀,率教宜亟。爱立家规,以示成式;忠义遗风,是训是饬。父母生我,必当孝敬。读书者固知之,即习莱庸亦天性有之。仪文不可苟简,辞色不可乖张。其有赌钱、渔色、喜斗、健讼,私妻妾以逆父母者,家法示儆。不悛鸣惩,或父母溺情偏爱,合族以理婉劝,俾全天伦。

兄弟生同父母,亲如手足,弟固当敬兄,兄亦宜爱弟,同怀之谊,切不可忘。推之异母之弟昆,庶出之支派,以及从兄弟、再从兄弟、同宗不为服兄弟,溯源所自,实一本之亲,理宜痛痒相关,慎毋寇仇相视。其有听妻妾言,致乖骨肉者,合族排击之。

闺门妇女,宜分内外,不可男妇杂处。同居祖屋,各守房帏。子侄辈有故谒见,必正色庄言,如有败坏家规者,族长讯实惩之,斥令出谱。

人生世上,立品宜先。居家能为忠信之人,立朝乃为正直之士。毋论家产有无,读书当行善事。如有射利亲朋,武断乡曲,乃小善自足,不求上进,行止不端者,族长父兄痛加针砭,庶几变化气质,为宗族光。

男婚女嫁,称家有无。聘礼妆奁,原无一定成式,务当随分自尽。俾丰俭适中,不得过于豪奢,臻人訾议。至于婴孩襁褓,勿用绮纨;宴饭亲朋,勿逾五碗。不至俭不中礼,是家之福,而族中可永久遵循者。有不由此,众共非之。

坟墓祠宇,树木以荫子孙。先人方勤苦成之,后人当敬恭守之,是宜培养,不可斫伤。有如刍牧不禁,斤斧频加,甚而砍代鬻人,以渔小利者,合族勘实,罚以示惩。理谕不服,佥词鸣官法究。

6、卢氏始祖

中文名:傒公

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辅佐齐桓公称霸,三立国君(两立齐侯,一立鲁侯)

时代:春秋

7、卢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范阳名族;

涿郡高楣。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官至郑滑节度使,以刚强正直、识大体闻名。下联典指清代涿州人卢坤,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潜心研究经世之学。

德为世表;

学乃儒宗。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涿县人卢昌衡,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联典指东汉涿县人卢植,任尚书,著有《三礼解诂》等。

绮罗香暖;

笙歌翠合。

——宋·卢祖皋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卢祖皋《南乡子》词句联。

盛唐四杰;

大历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下联典指唐·卢纶,工诗,“大历十才子”之一。卢氏宗亲点击进入全球卢氏群

五言通用联

列初唐四杰;

为大国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工诗文,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露出寒山外;

人归暮雪时。

——唐·卢纶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卢纶《送李端》诗句联。

廉母垂教箴;

眉娘擅神姑。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崔元暐母亲卢氏,曾告诫儿子说:“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就应该活在世上!”下联典指唐代女工艺家卢眉娘,南海人,眉细如线而且长,人称眉娘。擅长刺绣,工巧无比。

姜水源流远;

范阳世泽长。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卢氏大宗祠联。全联典出卢姓的渊源和郡望。

六言通用联

廉母贤垂箴戒;

眉娘号称神姑。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崔元暐母卢氏,戒子为官清廉。下联典指唐·卢眉娘工于绢绣,顺宗谓之“神姑”。

七言通用联

文章出众称八米;

诗品过人列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官至散骑侍郎卒。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茶曲馨香传后世;

蒲江清远度人间。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喜欢饮茶,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下联典指南宋词人卢祖皋,庆元年间进士,著有《蒲江集》。

茶歌馨馥名传世;

塞曲悠扬笛唤春。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家贫,苦读书,不愿仕进,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下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

诗色鲜明塞下曲;

词风朴素蒲江篇。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卢祖皋,庆元进士。有《蒲江集》。

薄命词追伤晚嫁;

催妆诗幸偶仙人。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宫人卢女,善鼓琴。下联典指唐代元和年间状元卢储。

竹杪飞亭枕石泉;

松坛香雾散茶烟。

——元·卢挚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卢挚《游茅山》诗句联。

自古幽燕无双地:

天下范阳第一州。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题卢姓的发祥地范阳郡。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士林楷模,象贤子千;

词韵风雅,叹美照邻。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事典。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照邻,字升之。

锦标状元,吟咏独别;

白衣卿相,风度自闲。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状元卢肇,字子发,宜春人。下联典指唐元魏州刺史卢晖的事典。

卢王威灵日朝日头;

庙前溪水长涨长流。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开基始祖宗泰公,自唐代晚期迁居江西虔州虔化县。宗泰公为唐兵部尚书,授赠同平章总诸军事。五代时公之玄孙光稠公者,经梁太祖褒封为五岭开通使,进封为开国侯,追封忠惠广利王。

昔日扶助,后唐主四方平静;

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宁。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德贯日月,麻田黎民齐感德;

恩施宇宙,韶溪百姓皆沾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来来往往,赖卢王川流不息;

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则灵。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范阳卢氏: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大族,始祖是刘备的老师

范阳卢氏,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汉时期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后,定居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曹魏时期,设立范阳郡而涿县属之,后世遂称“范阳涿人”(即范阳卢氏的由来)。

一、范阳卢氏的起源

卢氏源出姜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时期,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在卢邑而受姓卢氏。彼时,很多姓氏的诞生,都和封地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赵国的先祖,因为封地在赵城,所以就以赵作为国号和姓氏。

公元前385年,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历史事件。在此背景下,卢氏、高氏等出自姜姓的姓氏,都遭到了驱逐。离开卢邑以后,卢氏族人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燕地,秦代有五经博士卢敖,其子孙后来迁至涿水之上,定居在涿县,因涿县后属范阳郡,遂为范阳涿人,这就是范阳卢氏的起源。

二、范阳卢氏的地望

范阳卢氏家族世居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一带),因涿县属范阳郡(汉代时为涿郡)管辖,士族称郡望,故得名“范阳卢氏”。涿县原为燕国之涿邑,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这里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荆轲刺秦王时献的燕国“督亢”地图就位于这一带。

由此,自春秋战国时期,范阳卢氏在这里世代耕读,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成为举世闻名的望族。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多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都推动了当地城池的繁荣,比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等。

三、范阳卢氏的发展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名列古圣先贤之中。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被誉为范阳卢氏的先祖。

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在东汉末年,卢植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卢植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部落的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由此,对于卢植这位大臣,可谓文武双全之辈。

黄巾起义爆发时,卢植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虽然卢植立下了战功,可是,他后来却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起义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董卓篡夺了朝廷大权。彼时,卢植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魏武帝曹操也十分仰慕卢植,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伐乌桓,途经卢植的家乡涿郡,告当地守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东汉末年社会的剧烈中,卢植作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学问胆识、功勋业绩与品德风范,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所公认的楷模。尤其是卢植的两位学生——公孙瓒和刘备,更是成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对此,在笔者看来,能够教出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无疑提升了卢植甚至范阳卢氏的影响力。

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卢植作为范阳卢氏的始祖,直接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开创了范阳卢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

卢植去世后,他的儿子卢毓在曹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这堪称位极人臣了。西晋建立后,卢植的孙子卢钦,被晋武帝司马炎册封为尚书仆射,这同样是朝廷重臣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卢植的子孙在魏晋时期均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这促使范阳卢氏一直是“声高冠带,为世盛门”、“闺门之礼,为世所推”。

西晋时期,范阳卢氏还分出了南北两个房支。其中,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长子卢勗的后裔,号称“南祖”。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第四子卢偃的后裔,号称“北祖”。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孝文帝时跻身“卢崔郑王”四姓高门,有“北州冠族”之称,北魏一分为二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言四海大姓:“崔、卢、王、谢”,范阳卢氏与清河、博陵崔氏并称,仍被视为天下一流高门。作为著名的世家大族,范阳卢氏在唐朝出了八位宰相。比如卢承庆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成语“宠辱不惊”讲得就是他的故事。

最后,隋唐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兴起,世家大族已经受到了寒门的冲击。比如武则天执掌大权时,就采用了重用寒门,打击门阀士族的策略,这促使范阳卢氏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整体已经衰落。经过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变迁,范阳卢氏在北宋时期逐渐告别了朝堂的大舞台。

《唐朝诡事录》里的范阳卢氏,到底什么来头?

在《唐朝诡事录》里,卢凌风自己倒没怎么提起,可是身边人一再渲染他的出身,范阳卢氏。那么范阳卢氏到底是什么来头?今天我们就从头来捋一捋。

话说隋朝起来,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但是朝廷官吏,依然主要来自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也被称为“五姓七族”。

如果你在大祠堂里看到这样的楹联或牌匾,写着范阳名族或涿郡高楣,那就是卢氏祠堂了。

看到涿郡两字,你想到了谁?是不是编草鞋的刘备和杀猪卖肉的张飞。

没错,虽说范阳卢氏源自于姜姓齐国,但真正让范阳卢氏发迹的祖先,正是三国中刘备的老师卢植。

仅是刘备的老师,这就已经很牛了,但是更牛的是,他还是曹操的伯乐,袁绍的军师。

涿郡人卢植,是东汉末年的儒将,因不满宦官专权,他有一身才华却不爱做官,朝廷三番五次请他,也请不动。反而在老家办学收徒弟,在那批弟子里,有两个人后来都在三国里赫赫有名。

刘备自然不用说了,三国演义中的正主,蜀汉皇帝。另一个学生是赵云的前BOSS,白马将军公孙瓒。也没有教几年书,就遇上了黄巾起义,朝廷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督率北军将士前往冀州征剿。在这期间,他慧眼识才,举荐了当时正不得志的曹操担任骑兵都尉,平定黄巾军,正因如此,才有曹操后来发家的资本。

且说卢植连战连胜,斩获万余人,本是立了大功,却被奸臣谗言诬谄,打入大牢,由董卓取而代之。 黄巾军被平定后,车骑将军皇甫嵩替卢植求情,这才官复原职,担任尚书。

中郎将立功被打入大牢,这不是《唐朝诡事录》中卢凌风的经历吗?

董卓废少帝时,文武百官无一人敢言,唯独卢植站出来坚决反对。董卓虽大怒,却不敢杀他,可见当时卢植已是当世大儒,最后也是罢官返乡。

卢植被罢官之后,回到老家隐居。当年袁绍占据河北时,亲自上门,对卢植执弟子礼,并拜卢植为军师,袁绍也得以称霸北方。

公元192年,卢植去世。公元207年,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征乌桓回来的路上,路过涿郡,想起了卢植当年对他的栽培之恩,派人祭奠卢植,还征召了卢植之子卢毓入朝为官。

虎父无犬子,从曹操到曹髦,这个卢毓辅佐了曹魏五位君主。从而奠定了范阳卢氏这一世族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世族的力量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北魏孝文帝将范阳卢氏列为一等高门,出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的局面,到了唐朝,范阳卢氏更有“八相佐唐”的典故。

到了宋朝,世族影响力没有之前那么强大了,范阳卢氏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五姓七望的传说罢了。

由此看来,在《唐朝诡事录》里,范阳卢氏的卢凌风狂傲也是一定基础的。

卢植:他是范阳卢氏的始祖,死后却连棺材都买不起!

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到底该走哪条路呢?

卢植站在十字路口陷入沉思,仿佛面对的不是回家的老路,而是生死难料的人生三岔口,一步踏错就意味着被抬回老家。

他这辈子活得相当完美,为文撰写《汉记》著作等身,论武征讨黄巾军平定叛乱,然而想起董卓的眼神又难免心生忧虑。

前有黄土飞扬,后有追兵隐现,卢植抬起头仰望着浩浩乾坤,不远处的随从们在交头接耳,有位老仆走到跟前悄声问道:

老爷,咱是告老还乡还是携款潜逃?

一位少年,站在十字路口。

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扶风郡,听说大儒马融在老家设帐讲学,东汉各地的年轻学子们纷纷前往。

一方面是马融的学识名望很高,另一方面或许是他的外戚身份,双重诱惑惹得小辈们跃跃欲试,万一登堂入室就意味着前程远大。

秦岭巍巍,渭水汤汤。

从燕赵大地走进周秦故都,一路见闻撑大了少年的格局,还结识了同样去求学的郑玄,说起郑大哥的身世当真挺贫贱的。

老郑家数代人种地为生,偏偏郑玄自幼喜欢读书写字,八九岁的时候就精通算术,卖菜卖西瓜啥的连草稿纸都不需要。

读完五经又研究天文星象,郑老爹看到儿子的书呆样就来气,家境贫寒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乡里有人推荐他做临时工还不干。

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少年望着郑大哥的书呆样,却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一丝纯净,郑玄吃完少年包袱里的干粮,擦着嘴说道:老哥的志愿是注遍群经。

这口气显然比饭量还要大,少年却并不觉得他是在吹牛,两人走到齐家埠渡口时,少年扭头朝着郑玄说道:小弟不才,只想安邦定国。

卢植,咱们到啦!

滚出去!克里马擦的!

八十多岁的马融吹胡子瞪眼,朝着心猿意马的学生高声怒吼,这位大儒讲课的风格比较另类,请来美女乐团在台上跳舞助兴(见秦岭一白.马融篇)。

看到有些学生盯着舞女发呆,满嘴哈喇子连课本都打湿了,马融认为这种心性不适合读书,还不如早早地去学点其他手艺。

一批人被赶走了,卢植的座次又往前挪了挪。

他对女伶丝竹没什么兴趣,全神贯注的望着马融那张老脸,唯恐落下哪句经典要义的解读,毕竟马老师的口头禅是好话不说二遍。

师徒不同于父子,因为两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师徒类似于父子,他们有血缘之外的传承关系,这种缔结往往取决于脾性和悟性。

卢植靠着态度端正脱颖而出,又凭借领悟深彻而登堂入室,数年苦读之后尽得马融真传,他和郑玄都属于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

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夜幕下,渭水边,烤肉香味弥漫,一群学霸正往火堆里面添柴,郑玄从卢植手里接过酒瓶,边喝边感慨道:七年了,时间真快啊...

卢植醉眼朦胧的望着郑玄,郑大哥已经开始给群经作注了,自己的理想却依然无从下手,就好像丹田胀满却不懂得如何释放。

卢植抓起烤熟的兔腿大口咀嚼,又拿起酒瓶咕咚咕咚狂灌,脚下打着趔趄还傲然说道:小弟治国第一,平乱第二,喝酒第三,文才第四!

小子,你喝多了吧!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马融摸着白花花的胡须,欣慰地朝着前来辞行的郑玄说道,得意弟子不会辱没老师的名头,而且会将老辈的毕生心血发扬光大。

卢植收拾好包袱也要走了,说是回老家效仿老师开班讲学,马融望着仪表堂堂的卢植笑了笑,沧桑的笑容就好像命运那般捉摸不透。

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卢植回到老家找了个地方,刚摆好课桌板凳就有人来报名,那人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眼下靠织席贩履来压制皇族血脉。

扯来扯去也不说交学费,问完老师多大脚就塞给一堆草鞋,卢植询问需不需要找零时,那人很大气的挥手说道:断码清仓,不值钱。

那人径直跑到第一排坐下,卢植哭笑不得的感叹真是个人才,没过会太守的女婿也来了,张口就问保教费和餐费是咋收的。

卢植并不指望办学赚钱,而是像老师马融那样聚集名气,刚说完听课不要钱但是生活费自理,就听见第一排传来撕心裂肺的哀嚎声。

公孙瓒是吧,你去看看刘备同学咋了。

168年,汉灵帝继位。

窦武拥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老窦家说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祖上窦融是云台二十八将,东汉开国之后的恩宠无与伦比。

然而置身于朝堂核心圈层,窦融的儿子和孙子们尽皆惨死,此后的百余年间浮浮沉沉,轮到窦武掌权时再次扬眉吐气。

陈番,咱们联手干掉死人妖吧(见秦岭一白.陈番篇)。

窦武准备剿灭宦官集团,这帮太监不但擅长祸乱朝纲,而且还喜欢和外戚集团结盟,只不过窦武这届外戚百年难遇,他们属于清流党人。

小皇帝不断地给窦武封爵,大将军毫不客气的照单全收,身为布衣的卢植给窦武写信,劝告他珍惜羽毛不要多吃多占。

《琴操》:援琴而弦歌以女贞之辞,自经而死。

《诗序》: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孝经》:士有争友,身不陷于不义。

《尚书》: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诗经》:先人有言,询于刍荛。

《前书》:使天下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也。

《左传》: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宜辞大赏,以全身名。

卢植提醒窦将军注意影响,权势太大就相当于架在火上烤,为此翻遍典籍才写出这封信,谁曾想飘飘然的窦武却不当回事。

太监集团反扑引发党锢之祸,窦武和陈番等人相继兵败身死,连带着清流党人也被一网打尽(见秦岭一白.范滂篇)。

妄动造成的一系列灾祸,让东汉朝堂重新笼罩于黑暗之中,大量空缺职位需要有人填充,卢植收到朝廷的聘任书之后拒绝上岗。

州郡数命,植皆不就。

安邦定国,这个坑太大了...

卢植站在学堂门外的空地上,仰望着头顶上空的满天星斗,不禁感慨还是郑大哥聪慧,注遍群经的理想应该纯粹的多吧。

他不知道郑玄被关进了牛棚,只因曾经受过党人杜密的提携,一句夸赞可以让人翻身,同样也能让人受到无尽的牵连。

或许,这就是不同流合污的代价。

一批学生走了,一批学生来了,面对不同面孔重述相同的学说,卢植觉得生命陷入死循环,难道真要在重复当中耗尽余生吗?

一次可以喝一石酒的海量,也醉不倒心里面最初的理想,等到朝廷送来博士的聘书时,卢植居然一反常态的背起包袱上任。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原来事情做起来远比想象的轻松,他在新环境里面结识新朋友,即便面对旧典籍也生出了新的见解。

马日磾是老师马融的儿子,蔡邕是太傅胡广的学生,杨彪是神童杨修的父亲...,说起来,这帮人里面还只有卢植的家世简单。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身体成长离不开吃饭睡觉,心灵成长则更需要气的熏陶,家世是一个人最先承受的气,言传身教加上刻苦努力自然事半功倍。

这帮人在东观的书案前校对,在京城的酒肆里谈经论道,卢植喝多了又开始叽歪:老哥治国第一,平乱第二,喝酒第三,文才第四!

嘿嘿,这家伙又吹牛了。

175年,九江郡发生叛乱。

卢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负责收拾非法闹事的蛮夷部落,这位三十六岁的中年书生,不知道用了啥招数就让叛军就地解散。

听说朝廷筹备刻经工程,要将儒家七经凿刻在46块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口免费供人抄读,并且承诺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卢植连忙写了封奏章,大意是:哎,这个我擅长啊!

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

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秕,粟不成。

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

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

卢植说他早已发现儒典纰漏,这是长期以讹传讹所造成的,以前家里穷顾不上仔细研究,现在朝廷发工资就应当精心校对。

卢植申请加入熹平石经工作组,负责人蔡邕奏请皇帝批准同意,然而赶上了庐江郡爆发叛乱,卢植再次被派往南方收拾叛军。

因为先前有成功的平叛经验,卢植来到庐江郡之后恩威并施,很快就解决了地方叛乱问题,而且还受到当地百姓的五星好评。

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一年之后,卢植被调回京城担任议郎,参加完校对七经又去续写汉记,他和蔡邕、马日磾、杨彪再次在东观相聚,面对着浩瀚繁杂的典籍正本清源。

先后两次平定地方叛乱,这让汉灵帝对卢植刮目相看,咬文嚼字的活计让书生们去干吧,朕还有更为紧迫的任务交给你。

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

卢植,离自己的理想很近了。

他三十一岁时步入仕途,三十九岁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便看到了光明经常被黑暗吞噬,却依然告诫自己不要同流合污。

源于儒家典籍的正心正念,让他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去平叛,都能用最稳妥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许这就是读书读到根上的回报。

有一次出现日食,卢植借机劝告皇帝修德爱民。

臣闻汉以火德,化当宽明,近色信谗,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案今年之变,皆阳失阴侵,消御灾凶,宜有其道,谨略陈八事:

用良:州郡核举贤良,随才任用。

原禁:对党锢之人多加赦宥。

御疠:安葬无罪被害的皇后亲属。

备寇:优待侯王之家,以防变乱。

修体:征召如郑玄之类的才德之士。

尊尧:按时对郡守刺史进行考绩。

御下: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

散利:建议皇帝不要蓄积私财。

汉灵帝读完卢植的八条建议,点头称善却连一条都没有采纳,好像每个人都能听懂道理,但是实施的时候却很难摆脱惯性。

老百姓平日里也惯着皇帝,等到活不下去的时候用脚投票,张角跳出来喊了句苍天已死,众人乌泱泱地扛起农具打砸官府。

黄巾起义的势头超级凶猛,一个月之内席卷七州二十八郡,汉灵帝仓皇之下解除党锢,这不是良心发现而只是为了稳定大局。

郑玄走出牛棚,望着当空烈日神情恍惚。

朝廷征召郑玄担任要职,郑玄没等到聘任书下来就逃走了,他逃过朝廷三番五次的任命,也逃过了中原大地上的熊熊战火。

郑玄找到了一处石洞隐修,继续孜孜不倦的研读儒家经典,世道混乱也没有冲散他的理想,接着之前的进度开始给《孝经》作注。

卢尚书,你在朝中还好吗?

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

卢植带兵前往冀州平叛,一战干败张角并斩杀万余人,打得天公将军躲进城里不出来,卢植发兵围城之后开始挖掘壕沟。

汉灵帝派太监来了解战况,将领们看见左丰不禁皱起眉头,这家伙向来吃啥啥不够,但凡好处没给够就把人往死里整。

卢植忙着挖壕沟、造云梯,准备和城里的叛军打持久战,部将们劝他赶紧搞定左丰,送点金银珠宝啥的先把那家伙稳住。

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埶,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

左丰两手空空的回去了,给汉灵帝说卢植在养寇为患,明明一个冲锋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消极应对坐等敌军不攻自破。

皇帝听完之后大为震怒,下令将卢植关进囚车押送回京,车马卷起的尘埃遮天蔽日,途径一个个十字路口朝着死牢驶去。

等到皇甫嵩干败黄巾军主力,上奏称赞卢植的战略规划得当,汉灵帝这才赦免了卢植,又让他重新回到尚书的岗位上。

写过书、扛过枪、当过官、坐过牢,多番经历让卢植的内心更加清明。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想要剿灭宦官,他和袁绍商议邀请董卓进京,卢植说这是驱虎吞狼,何大将军直接来了句你丫闭嘴。

宦官集团反扑干掉了何进,董卓拿着通行证走进大汉皇宫,西凉霸主的野心被龙椅撑大,准备废掉皇帝改立不太灵光的陈留王。

谁赞成?谁反对?

袁绍撂下一句狠话扭头跑了,毕竟人家四世三公不太好惹,剩下的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董卓好像对这样的局面颇为满意。

一道身影走向朝堂中间,他的前后左右连个鬼都没有,只有雄浑音色在大殿之上飘荡:我反对!(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董卓对卢植也很不客气,让西凉兵卒将他拖出去砍了,蔡邕急忙站出来求情: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老蔡,你多多保重吧!

卢植曾经搭救过蔡邕,蔡邕今日搭救了卢植,这两位才华横溢的东汉大儒,最终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见秦岭一白.蔡邕篇)。

卢植提交了辞职报告,说自己年龄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临走前想起董卓阴狠的眼神,只能在相似的路口选择不同的方向。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轘辕出。

51岁的卢植甩脱了追兵,毫发无损的回到涿州老家,那间学堂早已在战火中毁坏,但是他教出来学生正在乱世里争雄。

星空下,书案前,秦岭一白冲好了土蜂蜜水,卢植放下手中的碑、诔、表、记,捧起土蜂蜜水时好像想到了些什么。

卢植:你说你是绛帐的?

一白:是的,你求学的地方。

卢植:怎么改成这个名字了?

一白:马融设绛色纱帐讲学而来。

卢植:哦,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一白:对我来说,已经是两千年前了。

卢植:有趣,当真有趣。

一白:听说袁绍请你作军师?

卢植:我老啦,这是他们的时代了。

一白: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

卢植:你有郑玄的消息吗?

一白:他啊,被袁绍的儿子逼迫从军。

卢植:郑大哥都六十多岁的人了...

一白:他还在给《周易》作注呢。

卢植: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一白:一杯蜜水,敬古往今来吧。

两年后,卢植死了,临终前嘱咐儿子不要用棺材,换上一身干净的单衣直接埋了就行(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这位看透世间纷乱的大儒,真正做到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说他穷得没钱买棺材吧,却创造出北州冠族的千年门第。

卢植,范阳卢氏的始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