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刘姓由来(刘姓由来和起源简介)

时间:2023-10-07 00:54:21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刘” 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高天晨

刘姓是华人第四大姓。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皇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五百余人。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刘姓的姓氏起源以及“刘”字的汉字书法演变的过程。

刘姓的来源

刘姓的起源有三种: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王大有先生绘制的刘姓图腾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的刘隗家族、南阳的刘瑾家族、诸城的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称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由此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刘”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刘”字是形声字,这个字的本义和后来作为姓氏差别很大。刘,繁体字为劉,从金,从刀,丣( yǒu)声。本义是动词,表示杀戮,后来词性转变,表示斧钺一类的兵器。后来字义主要表示为姓氏。

刘字源图示

【篆书】

篆书“刘(劉)”比较清晰的展示了三个组成部分:丣、金、刀。丣同“酉”,在这个字里表示读音。金,刀都是表示兵器和杀戮,后来也引申为战胜之意。

有的篆书写写成“石+留”,成为一个异体字的写法。还有一种写法是“金+留”,都是以“留”作为声旁。

《六书通》中的篆书“刘”

在篆书的流变中,也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字形,也会有一些写法是“文+刀”,这就是后来简化字“刘”的源头之一。

【隶书】

汉 · 东牌楼后汉简中的“刘”

汉代东牌楼后汉简中的“刘”,属于隶书,笔画有了毛笔的随意性,从篆书的弧线篆书中变化成直线线条,并且和后来的楷书字形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史晨碑中的“刘”

汉代隶书《史晨碑》中的“刘”,线条顺畅,结体适度,风格肃括宏深,沉古遒厚,同时也有一种清俊秀雅之气。

【楷书】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中的“刘”

唐代钟绍京小楷《灵飞经》中的“刘”结体秀美,笔意潇洒,有一种精美隽永的书生气质

【行书】

米芾行书《学书贴》中的“刘”

米芾行书《学书贴》中的“刘”,运笔迅劲,结体错落有致。左边的撇的斜势和右边的长竖相互呼应,构成了字的多样姿态,如舞姿一般。

【草书】

宋克草书《唐人歌》中的“刘”

宋克《唐人歌》中的草书“刘”,以一种瘦挺的笔画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态,成为新的面貌,这表现了他独立不倚的豪杰气概。此卷草书的风格,融入了章草的笔法。

刘姓的起源演变与迁移分布

刘姓的起源演变

​​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赐姓。(1)项伯因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2)公元前202年,刘邦接受戍卒娄敬的建议,决定把国都定于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3)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4)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后定居河南,称“河南刘氏”。(5)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6)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称是刘邦的后裔,建立了后汉和北汉。(7)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人口数量

最新统计数据,刘姓总人口排全国第四位。在北京、辽宁、陕西、四川均排在第4位;在上海排在第6位,在广东排在第8位,在福建排在第9位,在台湾排在第9位。

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是南方祁姓(刘姓)胜过北方祁姓(刘姓)。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家族,四川的家族、家族,湖北的家族,江苏的家族、家族,福建的家族。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祁氏(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及其兄弟的后裔。

人口分布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人口迁徙

祁姓刘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陕西省境。

祁姓刘氏传至战国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煓,字执嘉。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建西汉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形成了全国一大姓氏。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过长安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汉末中原刘姓为避战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向东南投奔东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一带迁移。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有的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

原来刘姓是这样来的

今天说说“刘”这个曾经天下第一姓的起源,说它就要先说说龙的典故。

1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铺子里生意火得很,都想讨个一年的好彩头、沾龙的光。有人就惦记着去吃驴肉,天上龙肉吃不到,地上驴肉凑个数。龙肉大概是稀罕的,见不到、吃不到,物以希为贵,才想着它是多么好吃。

叶公好龙

即便是相信龙的存在的古代典籍中,龙也是稀有的,不过比今天还是常见得多。叶公喜欢龙,龙就从天上跑到他家里,风云激荡、摇头摆尾,把他吓得半死,“叶公好龙”流传到今天,叶公也被人嘲笑到今天。

汉高祖刘邦走在路上杀了一条白蛇,其实杀的是白龙。在刘妈妈的梦里,白龙的妈妈哭哭啼啼来告状。只是哭只是告状,不像哪吒打死小龙后,老龙王气势汹汹找到钱塘关总兵李靖家算账,哪吒只好以死谢罪,因为刘邦也是一条龙,他是一条红色的龙,而且正处于上升星座,要打碎一个旧世界,还要打出一个新世界。他建立汉朝,后来四百年天下,几十个皇帝,都是真龙天子。

刘邦斩白蛇起义

这样的龙头老大,谁敢惹他?很多人都说刘邦是流氓,其实他才是真正的底层青年拼搏上位的第一人。去查查历史,从黄帝以来,三皇五帝,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到秦,或多或少都是黄帝家的人在掌有天下,只有刘邦是个例外。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相当的高,称其为“大圣人”,当其时也,比孔子的地位还高。

按照古代普世的认识,后来的皇帝,从汉朝到清朝,都是真龙天子,不是真龙做不了皇帝的。这些龙降下凡尘,老百姓也见不到,皇帝出游,普通平民只有五体投地、山呼万岁的份儿,不敢抬头看。

见不到,更不要说吃他们的肉了。吃不到,也不能想,只好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把口味转移到驴肉上。河间驴肉一直闻名,是吃货的最爱,据说后来竟被无良商家以马肉充数,不过人们一般是吃不出不同的。

2

吃龙肉的人还是有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吃到龙肉的是夏朝的第14人君王孔甲。龙吃龙,物伤其类。最重要的是,他这一吃,就吃出了刘姓的第一人,刘这个姓氏就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

有说法是孔甲吃龙肉的时间是公元前1873年前后,距今将近4000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顾颉刚考证说夏朝的创始者大禹是个虫子,遭到鲁迅的批评。公元前1873年、孔甲就姑且相信是真的,毕竟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里。

刘累

孔甲在位的时候,天上降下来两条龙,一条公的一条母的。他不会养,到处找人,找到了一个叫“刘累”的人,因为这个人曾经向养龙的专业人士“豢龙氏”学过养龙技术。那时候估计龙是常见动物,都有人以此为业、以此为姓。

刘累的名字来得很传奇,他出生时手上纹有“刘累”两个字,就像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玉一样,都是神人。他把龙养得很好,孔甲就叫他“御龙氏”。

可是有一天,那条母龙死了。刘累没有向孔甲报告,就剁吧剁吧做了肉酱给孔甲吃,一条龙很大,孔甲天天吃,味道鲜美,吃上了瘾,吃完的时候就对刘累说,我还想吃!刘累到哪里去给他再找龙肉,又不好把那条公龙杀了,又怕孔甲发现母龙死了,只好逃之夭夭。

孔甲就这样成了第一个,估计也是最后一个吃龙肉的人。他在位9年,死了,也没心思再想龙肉的事了。

刘累本不姓刘,姓什么不知道,他是刘姓第一人。他逃走之后,后枝散叶,到了秦朝末年,有个只留下“刘太公”名字的男人生了四个男孩,其中第三个就按排行叫刘季,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刘邦。刘邦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却建立了第一个没有贵族血统的王朝,第一次把天下的统治权从黄帝家夺了过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说完就完了,刘邦才是真正的实践者。

刘氏渊源

有史家说,中国的朝代那么多,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得为最正。

刘邦不好好种地,刘太公老是把他和老大“刘伯”比,等到他做了皇帝,把刘太公请到长安城,问,您老人家看我和老大谁更厉害、更有出息?刘太公还能说什么呢?

司马迁写孔甲吃龙肉,估计是为了引出刘累,是说我大汉天子出身并不寒酸,虽然没有黄帝家的DNA,但是也有着传奇的身世,还是“御龙氏”的后裔呢。

有人说司马迁因为被汉武帝施以宫刑,就在史书中黑刘家。黑武帝是有的,不过也是据实记录,只不过对他好大喜功、求神炼丹的事写得多了点,至于对刘邦、对刘家那真是变着法儿说好话。

3

刘邦做了皇帝,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不再是沛县的小混混,而是有着耀眼光芒的“龙子”。尽管那时候没有《百家姓》,刘姓自然而然地成为天下第一姓。

汉朝四百年,天下是刘家的,老百姓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王莽篡汉,尽管当了很长时间的皇帝,还是没有合法性。后来天下大乱,很多刘姓宗室,还有一些冒充刘家后裔其他姓氏的人,都纷纷出来嚷嚷着光复汉室。这里头,刘秀一枝独秀,终于再度建立刘氏的汉,人们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东汉末年,曹操专权,也不敢直接夺了刘家的天下,即便是属下明里暗里地劝进,他也只是说,如果天命在我,我愿做周文王。那意思是篡汉的事由他儿子来做,他不愿,更可能是不敢。

刘备要争天下,他一个卖草鞋的,硬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当时皇帝汉献帝的叔父,自此都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在外招摇。

西晋末年,一个匈奴人站出来说,他叫刘渊,因为当年汉朝的公主和他们的单于祖先和亲,他是汉朝皇家的外甥,自然可以继承舅舅家的天下。他以刘邦、刘秀、刘备为祖先,还真的建立了号称“汉”的。不过历史对他的刘家血统不怎么认可,把他的朝代称作“汉赵”。

4

孔甲之后,没人吃龙肉。北方人就寄情于驴肉,南方人不吃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把它扔在山下,最后成了老虎的大餐。

南方人只好追求形似,吃蛇,广东人有名菜“龙虎斗”,把猫和蛇放在一起炖,北方的猫一车一车地往广东拉,志愿者拦都拦不住;野外的蛇吃得差不多了,就有人专门养蛇供食客们吃。

湖南人也爱吃蛇,有个湖南女生说起吃蛇,简直两眼放光、口水直流:哎呀,那个口味蛇,简直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捕蛇者说

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即便这样,当地人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捕蛇。这里,蛇表面上是药,实际上是苛政的代名词,它不是龙,不是美味,而是皇帝那条“龙”把它变成了杀人的凶器。

古人云,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无病当富贵,安静闲适的生活吃啥都是好的,能让老百姓过上安静闲适生活的皇帝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吃龙肉不可。

图片来自网络。严谨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历史好文请关注微信公号“九公读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