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宋侃(宋侃侃)

时间:2023-10-04 16:41:59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第四届枣庄最美教师事迹展播⑥|宋侃侃:努力不止 奋斗不已

宋侃侃,枣庄十五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工作十年来,立足三尺讲台,始终秉持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理念,坚持用信仰、忠诚和责任书写逐梦华章。

勤奋努力、积极奋进是宋侃侃的青春底色。大学时,她是学生会主席、班长、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读研时,她是研究生会副主席、学术科研中心主任、聊城大学优秀研究生。工作后,她先后荣获枣庄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枣庄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首届全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首届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她作为全市初中思政教师唯一代表参加全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座谈会代表发言,受邀参加“枣庄名师送课观摩”活动;2020年,她作为主讲用心打磨思政“金课”,在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建设中荣获初中组第一名。

2021年,她受邀参加山东省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线下培训,被评选为“枣庄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她还是枣庄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枣庄市青联委员、枣庄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枣庄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枣庄市党员教育师资库讲师、枣庄市教育系统宣传信息工作先进个人、枣庄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她受邀参加枣庄电视台《阳光起跑线》栏目,讲述学习方法;她连续三年代表枣庄教育人站上枣庄电视台演讲、宣讲舞台,阐述教育情怀。努力不止、奋斗不已,这就是宋侃侃。自强不息、匠心逐梦,她的“美”是苔花般精彩绽放。

用情滋润、用爱浇灌是宋侃侃的教育底色。她立足大时代、找准小切口,坚持“走心”式教育,善于用“身边人”讲好“身边故事”,把“抽象”、“乏味”的思政课堂打造成了学生喜欢和期待的“有知”、“有味”的“金牌”课堂。她创新“三抓”、“三排除”、“三要”学习技巧、“7+2+1”十分课堂记忆法,让学生听的高兴,学的高效。

她关注个体,助推孩子精彩绽放。因为口吃自卑的孩子,在关爱中考入理想大学;内心压抑脆弱的单亲家庭女孩朵朵,经过数次家访沟通,日益开朗活泼,毕业时抱着宋老师泪流不止叫妈妈......她面向整体,打造“枣庄市先进班集体”,创建“金牌班级”。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这就是宋侃侃。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她的“美”是灯光般温柔温暖。

默默付出,示范引领是宋侃侃的人生底色。2岁多的女儿手足口重症并发症,在重症监护室整整10天,她调课上课没有耽误学生丝毫。怀孕8个多月的她,仍然坚持跨八九年级带6个班的课,兼任班主任,每天从一楼到五楼往返无数次,汗水把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没有请过一节课的假。疫情期间,她参与学科“空中课堂”录制,经常熬夜备课,让全市孩子们共享优质资源,却从未将辛苦、疲惫放在脸上。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打建“金牌教研团队”,在全市名列前茅。神采奕奕,笑容灿烂,她的“美”是梅花般坚韧暗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宋徽宗赵佶:捡来皇位,毁了江山

文:徐飞 读史特约作家

公元1127年,东京开封城破,金军掳走徽、钦二帝,还掳走几乎全部赵姓宗室、后宫嫔妃以及技艺百工、娼优僧道等几万人。

庞大的俘虏队伍分乘八百多辆敞篷牛车,从东京赶赴冰天雪地的金国上京会宁府。

一路上徽、钦二帝裹着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皮袄,腰间系着麻绳,那里还像皇帝?活脱脱的“盲流”,真是饱受磨难、无限可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徽宗即位时,大宋国GDP占全世界的80%左右,在位二十五年,就把祖宗留下的朗朗乾坤给糟蹋了。

说起来徽宗能当上皇帝,纯属“彩票中奖”。

皇兄哲宗死时无子,向太后隔着帘子问大臣:“诸位爱卿,谁来继统?”

宰相章惇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

向太后听了脸色大变,因为哲宗皇帝系庶出,是朱太妃所生。如果再立简王为帝,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当了皇帝,太后的地位就受到挑战。向太后自然不同意章惇的提议。

哲宗五个弟弟中申王年龄最长,章惇又提议申王。但申王有目疾,是个准盲人,连奏章都看不了,群臣一致否定了申王。

按年龄,下面就要数端王赵佶了。

向太后便提出要立端王。可端王整天就是踢球、赏花、写字、画画,跟名妓勾勾搭搭,这种人哪里能做皇帝?

章惇顾不得君臣礼仪,大声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听了很生气,心想我赵家的事究竟是谁说了算?你说不行,我偏要立他。最后,向太后意气用事,亲自拍板,召端王入宫继位。

风流俊逸、洒脱不群的端王摇身一变,当上了皇帝,是为徽宗,他的继任为北宋亡国埋下了祸根。

徽宗上任后,依旧整日流连美景、吟诗作画、玩物丧志,还重用了三个奸相。蔡京、王黼、李邦彦一个比一个更荒奢无道,闹得国势衰落,民不聊生,最终葬送了祖宗传下来的江山。

1126年,形势所迫的徽宗当上了太上皇,钦宗即位一年多,金人就长驱直入,横扫东京,帝国崩溃。

且说徽、钦二帝一路流浪,皇室成员走一路死一路。还没走出宋境,徽宗的儿子燕王赵俣就饿死了,金国人随便找个马槽就给埋了。

徽宗看到儿子下葬时脚还露在外面,十分可怜,他说,儿啊,你好歹还死在大宋国的土地上,我最后只能死在异国他乡,做孤魂野鬼了……闻者无不落泪。

在途中,徽宗看到路边桑树上有桑椹,便去摘来充饥,吃得太急,差点噎死。侍从赶忙拍打后背,徽宗才喘过气来。

他哭泣着说道,我以前做王爷时,看见乳娘吃桑椹,我也跟着吃。刚吃几个就被乳娘劈手抢了过去,她说这东西是下人吃的,王爷吃不得。过去这么多年了,我早忘了是什么味道,没想到今天吃起来竞如此鲜美。听者皆潸然泪下。

金军怕北宋地方部队来“勤王”,白天把徽、钦二帝捆扎得象个粽子,晚上把这些皇室、大臣用绳子串成“糖葫芦”。

无道的徽宗早已失去民心,沿途之中竞没有一支部队前来“勤王”营救。

徽宗不仅无道,还很无耻。大队人马经过中山府(今河北定州)时,主将陈遘坚守孤城,金人久攻无果。

金人于是让徽宗去劝降,他居然欣然前往。陈遘虽涕泪满襟,但义正词严拒绝投降,令徽宗无地自容。

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徽、钦二帝终于到达了金国的都城上京会宁府。金太宗先让徽、钦二帝去给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谒陵。

金人现场杀了两只羊,将血淋淋的羊皮扒下来披在他们身上,逼着他们绕陵墓一步一磕头。

金人强迫宋国所有大臣袒胸露背,跪在一旁。金国君臣一片哄堂大笑,宋国大臣只有放声大哭的份。

徽、钦二帝被囚禁在五国城,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皇帝变成了农夫,生计主要靠耕种金人赏赐的一点土地。

王公贵族幸存者大多也是垦田荒外,种莳自给。至于妃子、宫女,早已被金军瓜分侮辱。

金国皇帝有时也会可怜他们,赏点食品、衣服什么的。徽宗还得具表称谢,自封的“瘦金体”这时也写得不那么潇洒飘逸了,写着写着就走样了。

现实改变了一切,徽宗从一个异想天开的艺术家还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悔悟、无奈、悲苦是他血泪心境的真实写照。

被俘八年后,徽宗郁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

徽宗死后,金人挖了一个坑火化他,当烧到半焦时,金人往尸体里注水,尸体里的油就漂起来了,金人就用这种油点灯。

钦宗在一旁看了哭着要和父亲一起死。金人拉住钦宗,说不许你跳,你跳下去这油就点不了灯了,还等你死了拿你熬油呢。

钦宗没死成,又在金国苦熬了26年。

赵构当上南宋开国皇帝后,与秦桧合谋残害岳飞,屈辱地与金国和议成功,高宗生母韦太后得以迎回南宋。

临行时,钦宗痛哭流涕地拉着韦太后的衣服不放,央求传话,请高宗赵构出面让金人放他回去,做一个道观的观主就心满意足了。

钦宗幻想着弟弟高宗能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直到最后无人问津的事实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

徽、钦二帝悲惨地死于五国城,据说现在的赫哲族,就是他们的后人。

圣人孔子的远祖,春秋时期宋国的始祖微子启的曲折、矛盾的人生

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哥哥,因纣王“无道”,他逃离了朝歌,史称他“乃辞官而隐去”。儒家一直称赞他为“邦无道则隐”的典型。周成王时,周公平定了武庚禄父之乱后,以成王的名义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是宋国的始祖。据称,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宋国的第二位国君,就是孔子的远祖。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上述记载说微子启的母亲在生老大微子启和老二微中衍(即微仲衍)的时候还是小老婆,但是后来被帝乙封为正妻时又生了一个儿子老三名叫受德。当确定谁该当太子时,本来帝乙和妻子都想让老大微子启来当太子。结果太史不同意。他认为老大微子启是在他母亲为妾时出生的,尽管后来封为正妻,但仍应当是庶出,虽然是老大,仍然不成当太子。最终帝乙将商朝的王位传给了受,又名受德,即后来亡了国的商纣王。这个说法也太奇葩了,一是理由说不通,怎么母亲转正了,儿子反而不能由庶出转正成嫡子?二是那个太史居然有那么大的权力?

当然,《史记》中只说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并没有肯定他俩是同母兄弟或者异母兄弟。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微子与纣王是异母兄弟,而不是同母亲兄弟。《吕氏春秋》之记载是依据《尚书》中记载微子为“殷王元子”,误以为元子就是元妃之子。

没有当上商王,微子的命运就有些凄惨了。他虽然贵为王子,也是卿大夫的职位,可是面对那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帝辛,他这个哥哥可以憋屈得很,应该是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毕竟纣王连他的叔叔比干都敢杀。

《尚书》和《史记》都记载了微子启因为纣王无道而去询问“父师(史记称为太师)、少师”他该怎么办的事。许多人以为父师是纣王的叔叔箕子,少师是纣王的叔叔比干。其实不是的,父师叫疵,少师叫彊(音qiǎng),他们俩都是商朝的乐师,后来他们也都抱着乐器逃到了周国。

微子问父师、少师说:“殷朝不行了,不能统治四方百姓了。看看我的祖先成汤该是多牛,成就那么多伟大的事业。可是现在的这个纣王,天天酗酒,只听女人的话不听我们的话,毫无德性。殷朝的臣民都成了强盗了,卿大臣也不守法,老百姓也相互仇视。殷朝快要灭亡了,没有半点希望了。”就这么一直唠唠叨叨,彷徨无计又惶惶不可终日。他不知道是该留下还是该逃走。他又问父师、少师:“我是逃离呢?还是留下来呢?这很重要呀,我一旦选择错了那可就完了。”这两个乐师估计自己也是吃了纣王的瘪,而且他们也知道凭微子的影响力留在殷朝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就劝微子逃跑。微子一开始并没有逃到周国,而是离开了朝歌,至于逃到哪里去了还真的不知道。但是,父师和少师倒是先逃去了周国。甚至有人说他们俩人是微子派到周国请兵来伐商朝,自己在商朝作内应。

要说纣王也确实猛,他的两个叔叔一个箕子,一个比干,就因为天天在他面前唠叨,一个给关起来了,一个给杀了,而且比干死后还被挖出了心肝,箕子最后也剥夺了贵族的待遇,降为了奴。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纣王对他的这些个叔叔、哥哥就那么恨?

当然,最后,商朝真的在纣王手上灭亡了,强大的商朝被弱小的周国给突袭了。

现在问题是,微子启当时的逃跑从道义上讲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是不是值得称赞呢?

孔子是极力赞扬他和这个祖先的。《论语》中将他作为殷商“三仁”之一(比干、箕子、微子)。

大多数儒家代表也认为,对于商纣的残暴统治,微子坚持批判的立场,在批判不起作用的时候,选择逃亡,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逃跑是对的。

可是后来商朝被周国给灭了,作为胜利者、征服者的周武王驾着马车进了商朝的首都朝歌时,微子启的表现就让人大跌眼镜。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这个微子不仅犒劳获胜的周师,还要跪着将代表权力的祭器交给武王。上述记载就是说他就拿着宗庙里的祭祀的器具来到武王军门前,袒露上身,双手反绑,让人在左边牵着羊,在右边拿着茅,跪着而行,来到武王面前,表明自己的心意。这形象成了后世投降派投降的典型仪式。

孔子他老人家的这个祖先在当时的表现今天看来怎么也高大不起来。

当然也有人给他脸上贴金说,认为微子是顺应历史潮流。

其实,孔家知道这事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在编写孔子的家谱时,微子启并不是孔子的直接的祖先,他还有个弟弟叫微仲衍,孔子是微仲衍传下来的后人,与那个名声有点不太好的微子启只是有那么一层关系。这似乎又是一个“罗生门”。笔者写微仲衍这个人时,后文再说这个问题。

毛主席就曾评论说:“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三个人(笔者:微子、箕子、比干)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笔者:应该说是殷奸或商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但是对微子没有提防,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尽管微子在商朝末年的一些表现确实让人生疑,不管怎么说,微子后来被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封于宋,是宋国的始祖,在历史上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这是不是印证了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从周公封微子于宋可以看出几个问题:商朝对于公族管理是比较严的,他们只有封地没有兵权。要不然推翻纣王就不应当是周武王,而是自己的同姓王。微子、箕子、比干如果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会联合起来对付纣王,不会轻易被杀、被囚以及被逼逃跑。微子也不会投靠周国来自保。微子投降之后,武王并没有给他加封,只是恢复了他的旧封地。直到成王时,因为蔡叔度、管叔鲜与武庚碌父造反,周公才想到让微子去管理投降的商朝人,这是因为周公知道微子不会造反,而且他是商朝的贵族,商人比较认可他。让他管理商朝人是最佳人选。

宋国因为是商朝贵族后代的封国,所以是春秋以来唯一保留商朝贵族习惯的国家。后来被世人嘲笑的微子的后代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其实就是这种现状的反映。也就是说宋襄公犯的是贵族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