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地支是什么(地支是什么生肖)

时间:2023-10-04 10:29:54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十二地支简述

地支,是古人用来记录时间的符号,因为有十二个符号,所以叫十二地支。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月,月为阴,阴为地。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的含义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十二地支代表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也可以称为“干枝”

古人云:“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这有可能是干支的最原始的含义。

我们先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再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前面说了干支取意于树木,所以,我们先这么理解干支:

天干

【甲】像草木破土而出,阳在内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著见而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像是人的成丁。

【戊】茂,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纪,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秋收等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也可以认为是辛者新也,万物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下,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

【子】草木种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生的开始。

【丑】草木在土中发芽,屈曲着冒出地面。

【寅】演,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阳光普照,万物滋茂。

【辰】震也,万物震起而长,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因其消尽,纯阳无阴。

【午】万物丰满长大,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经长成。

【酉】万物到这时都收缩收敛。

【戌】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阴气劾杀万物,到此达到极致。

天干地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已经不可考了,只知道最初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天干记日,因为每月的天数是以十进位的,地支是记月,一年十二个月嘛。逐渐发生发展,在实践中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这一整套体系。

十天干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数是六十,依次结合到底成了一个循环叫做“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的每个单位都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时。

比如,以日为例;今天是2020年3月28日,农历三月初五是庚午,那么明天就是辛末,后天就是壬申。同样,昨天是己巳,前天是戊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夏历,殷历,周历并存,三种历法的是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秦政帝统一中国后,改用夏历建亥月的十月为一年的开头。此后,直至汉武帝改用太阳历,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建寅月的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头。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记月以外,还用来记时,一昼夜就是12个时辰。用现在的时间来说,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

这是时辰与小时的对照:

上表中的俗称,是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的叫法。这种俗称,主要是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表示的。“鸡鸣”是早上公鸡打鸣,“人定”是人睡着了。“食时”“哺时”是吃饭时间,古代人一天吃两顿,跟现在不一样。其他的八个俗称,基本上就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表示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用十二地支记月,记时是固定的,比如,子月一定是11月,子时一定是半夜23点到1点。与之相配的天干是不固定的,循环往复的顺序是前面说的六十甲子。

在年份上,满六十甲子称为一个花甲。年逾花甲这个词就是说一个人六十多岁的意思。记满时,满一个甲子再从头算起,和记日一样,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就比如今年,今年是2020年庚子年,明年就是辛丑年了,前年就是己亥年。六十年以后,再从庚子年开始,依次下去。

当然了,天干地支虽然只是用来记录时间,但是它们蕴含的内容,远远不是这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

我也不懂,拾人牙慧罢了。

辛丑牛年: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你还分不清楚?那就往下看吧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为什么农历辛丑牛年只有354天——从闰月说起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谷熟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1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国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而由于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有闰月,所以2021年农历辛丑年是平年也就没有闰月。

二、干支纪年法

干支起源于何时?至今还难以作出确切的回答。不过,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普遍地使用干支纪日了,所以干支的产生,应该比殷商更早。现今大家均相信,春秋时代的纪日干支,是与现在的纪日干支一脉相承的,这可以从《春秋》所载37次日食干支记录得到证实。近年来有人根据殷墟卜辞月食所载干支,推论说自股始到现在,干支纪日一直都是连续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原来的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所以农历辛丑牛年又叫重光赤奋若。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纪日不像现代人这样某月某日的计算。而是按照六十甲子循环往复的计算。比如: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 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eng) 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尾指岁尾,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尾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馀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

《左传·襄公三十年》说:“于子嬌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局。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再说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与天文紧密相关联的。其实,“天时地利”,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时”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利”却要从“地”里获取。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六十甲子前身),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阙为第二年,其馀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

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阀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阙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

例如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阈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一般历史年表所记的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三、天干地支的含义与十二生肖的相配

十天干的意思:

据《史记·律书》和《说文解字》等书记载,按辞义可解释为:甲:植物破甲之时;乙:屈曲生长之时;丙:天气明亮之时;丁:丁壮之时;戊:丰茂之时;己:纪识之时;庚:成熟之时;辛:更新之时;壬:怀妊之时;癸:揆度之时。

这清楚地表明了天干是一岁中10个时节的物候。

十二地支意思:

又根据《释名》和《史记·律书》、《说文解字》,十二支名称的含义为:子:万物孳生之时;丑:扭曲萌发之时;寅:发芽生长之时;卯:破土出苗之时;辰:舒展生长之时;巳:阳气盛壮之时;午:阴阳交替之时;未:尝新之时;申:成熟之时;酉:煮酒之时;成:衰老枯黄之时;亥;收藏之时。故十二地支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长过程的12个时节。

天干地支应是分判时节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天干属阳历,地支属阴历,所以,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把天干称之为日雄,地支为月雌。《尔雅·释天》则将天干称为月阳,将地支称为月名。天干就是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月名;地支就是农历的月名。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这可能是殷商人的创造。

为了克干支记忆的不便,人们便创立了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代替十二地支,并且与十二地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这就不易错乱。由于这12种常见的动物具有实感,容易为广大群众记忆和接受,于是便很快地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至今仍然盛行。

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如何定型的,它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又是如何确定的,这些在古代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流传的所谓牛鼠赛跑的故事,可信程度不大。这些关系可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典文献中的名句,例如,《诗·小雅》“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等,都可能作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的起因,这就关系到二者谁产生在先的问题了;形体特性类似或常在一起的动物及家畜等,例如,龙和蛇,马和羊,鸡、狗、猪等,就自然地排列在一起;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应该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外,如将虎与寅相配,大约与西羌氐羌民族的虎崇拜有关,他们以虎月为正月,又以虎为贵、为大,故以虎月为正月。总之,十二生肖顺序的形成,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