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李运泽(李运泽简历)

时间:2023-10-14 03:43:52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八旬教授山西无偿教英语 愿以此过余生

理查德·康奈尔抱着自己的猫。 韦亮 摄

中新网太原4月22日电 题:美国八旬教授山西无偿教英语 愿以此过余生

作者 杨杰英

山西太原,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一处僻静的院落内,一只叫凯莉的狗和一只叫亨特的猫正围着理查德·康奈尔打转。

理查德·康奈尔正在给孩子们上课。李运泽陪在旁边翻译。 韦亮 摄

理查德·康奈尔,一个85岁高龄的美国退休教授,两年前只身来到山西太原,无偿教授中国孩子学习英语。

“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我想要教这里的年轻人学习英语,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理查德告诉记者,免费教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

理查德·康奈尔课后与孩子交流。 韦亮 摄

上午9时30分,离孩子们的上课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身着唐装的理查德正在电脑前准备着英语教程。

理查德的房间内处处体现着中国元素,墙上挂着的中国画,录音机旁摆放着的中国音乐磁带。理查德说,“房间里的很多中国画都是我二三十年前买的,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之所以萌生移居中国教学的想法,源于理查德“中国儿子”的影响。

在厨房内,廉女士和家长们正在用从家里准备好的面和馅为理查德包饺子。 杨杰英 摄

理查德1933年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6岁时,他被送到美国麋鹿之心儿童城。理查德说,在这个地方,他学会了如何乐于助人。而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此后的人生。

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从教的40年里,理查德先后去过90多个国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亦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如此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他退休后萌生移居中国的想法。

在中国,他曾去过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温州、青岛等城市。2016年8月,他最终从奥兰多移居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太原。

“中国开放、包容,我很享受在中国的状态。而决定留在太原,除了气候原因外,还因为我的‘中国儿子’。”理查德说,8年前,通过互联网认识太原青年李运泽。李运泽不仅经常帮他做一些翻译工作,还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两人相处融洽。这让理查德决定旅居太原。

理查德·康奈尔正在吃饺子。 杨杰英 摄

2017年11月开始,理查德每周末为中国孩子免费教授2节英语课,帮助更多孩子学习地道英语。其实,他早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学时,就先后为20余名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

年过八旬的理查德双手满是皱纹,走路不便,上下楼时需要扶着楼梯。李运泽说,“老人年事已高,记性不太好,生活中有诸多不便,我都会注意照顾。”

“他只会简单的几句汉语,日常交流和授课时我会在旁翻译。”李运泽介绍,理查德的免费教授英语班自开班以来,已为20余个孩子进行授课。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在十岁左右,每当有难度较大的单词,理查德都会耐心地给大家解释。

课余时间,理查德常常通过微信发一些学习英语的资料和技巧。

前来送孩子上课的廉女士告诉记者,7岁的儿子从去年寒假开始来这里学习,孩子的英语听力水平有很大进步。“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孩子能有免费学英语的机会很难得。我们每次上课需要提前两个小时出门,但从未迟到。教授教课很热情,课后也会跟我们家长交流。”

在厨房内,廉女士和家长们正在用从家里准备好的面和馅为理查德包饺子。

“一位旅居中国的外国老人,租房、吃饭都得花钱,还要免费教孩子学英语。这种精神实在难得。”廉女士说,大家看到教授如此高龄,每次还要爬楼梯为孩子们教课,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与这些家长和孩子们两个多月的相处,让理查德更加融入了中国的生活。他蘸着醋,轻松地用筷子夹食饺子,并不时给小狗凯莉喂食。

理查德告诉记者,“我的妻子已离世,只有两个儿子,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我喜欢中国,在这里我有‘中国儿子’,过得非常开心。我希望我的家人能来这里参观,相信他们会非常喜欢这里。”

如今,理查德在太原租房生活,并在租的房子里为孩子们授课。他告诉记者,自己有退休金,足够生活。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是要用自己的余生,帮助更多的人。

“我已经85岁了,我想我至少还有一些时间来帮助这些孩子。其实,我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很长的人生。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在这里教学,直到我死去。”理查德如是说。(完)

美国八旬教授山西无偿教英语 愿以此过余生

理查德·康奈尔抱着自己的猫。 韦亮 摄

中新网太原4月22日电 题:美国八旬教授山西无偿教英语 愿以此过余生

作者 杨杰英

山西太原,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一处僻静的院落内,一只叫凯莉的狗和一只叫亨特的猫正围着理查德·康奈尔打转。

理查德·康奈尔正在给孩子们上课。李运泽陪在旁边翻译。 韦亮 摄

理查德·康奈尔,一个85岁高龄的美国退休教授,两年前只身来到山西太原,无偿教授中国孩子学习英语。

“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我想要教这里的年轻人学习英语,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理查德告诉记者,免费教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

理查德·康奈尔课后与孩子交流。 韦亮 摄

上午9时30分,离孩子们的上课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身着唐装的理查德正在电脑前准备着英语教程。

理查德的房间内处处体现着中国元素,墙上挂着的中国画,录音机旁摆放着的中国音乐磁带。理查德说,“房间里的很多中国画都是我二三十年前买的,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之所以萌生移居中国教学的想法,源于理查德“中国儿子”的影响。

在厨房内,廉女士和家长们正在用从家里准备好的面和馅为理查德包饺子。 杨杰英 摄

理查德1933年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6岁时,他被送到美国麋鹿之心儿童城。理查德说,在这个地方,他学会了如何乐于助人。而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此后的人生。

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从教的40年里,理查德先后去过90多个国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亦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如此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他退休后萌生移居中国的想法。

在中国,他曾去过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温州、青岛等城市。2016年8月,他最终从奥兰多移居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太原。

“中国开放、包容,我很享受在中国的状态。而决定留在太原,除了气候原因外,还因为我的‘中国儿子’。”理查德说,8年前,通过互联网认识太原青年李运泽。李运泽不仅经常帮他做一些翻译工作,还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两人相处融洽。这让理查德决定旅居太原。

理查德·康奈尔正在吃饺子。 杨杰英 摄

2017年11月开始,理查德每周末为中国孩子免费教授2节英语课,帮助更多孩子学习地道英语。其实,他早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学时,就先后为20余名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

年过八旬的理查德双手满是皱纹,走路不便,上下楼时需要扶着楼梯。李运泽说,“老人年事已高,记性不太好,生活中有诸多不便,我都会注意照顾。”

“他只会简单的几句汉语,日常交流和授课时我会在旁翻译。”李运泽介绍,理查德的免费教授英语班自开班以来,已为20余个孩子进行授课。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在十岁左右,每当有难度较大的单词,理查德都会耐心地给大家解释。

课余时间,理查德常常通过微信发一些学习英语的资料和技巧。

前来送孩子上课的廉女士告诉记者,7岁的儿子从去年寒假开始来这里学习,孩子的英语听力水平有很大进步。“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孩子能有免费学英语的机会很难得。我们每次上课需要提前两个小时出门,但从未迟到。教授教课很热情,课后也会跟我们家长交流。”

在厨房内,廉女士和家长们正在用从家里准备好的面和馅为理查德包饺子。

“一位旅居中国的外国老人,租房、吃饭都得花钱,还要免费教孩子学英语。这种精神实在难得。”廉女士说,大家看到教授如此高龄,每次还要爬楼梯为孩子们教课,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与这些家长和孩子们两个多月的相处,让理查德更加融入了中国的生活。他蘸着醋,轻松地用筷子夹食饺子,并不时给小狗凯莉喂食。

理查德告诉记者,“我的妻子已离世,只有两个儿子,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我喜欢中国,在这里我有‘中国儿子’,过得非常开心。我希望我的家人能来这里参观,相信他们会非常喜欢这里。”

如今,理查德在太原租房生活,并在租的房子里为孩子们授课。他告诉记者,自己有退休金,足够生活。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是要用自己的余生,帮助更多的人。

“我已经85岁了,我想我至少还有一些时间来帮助这些孩子。其实,我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很长的人生。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在这里教学,直到我死去。”理查德如是说。(完)

【乡风文明 和美家园】武乐镇吉斗村: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我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浔郁大地处处焕发文明新气象。从今天起,本台推出“乡风文明 和美家园”专栏,充分挖掘我市乡风文明的鲜活案例和精彩故事,展示各地乡风文明建设好做法好经验,为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营造良好氛围。8月23日,首先来看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八月的吉斗,果木葳蕤。武乐镇吉斗村1200亩三红蜜柚产业基地里,柚子树上挂满了被护果袋套住的柚子,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得益于当地大力发展柚子产业,很多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就业,村民张波珍通过土地流转、在基地务农,让脱贫后的小日子多了几分底气。

  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 村民 张波珍:平时就是带小孩,有空的话就是来果园这里打点工,一个月就是来十天八天,一个月就是七八百块钱,帮家里分担点。

  以前的吉斗村是一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产业发展落后。在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后,吉斗村积极开启乡村振兴之路,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中来,动员村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因此发生了大变化,先后获评“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贵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屯”等荣誉称号。

  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垌昌屯 村民 李运泽:我们这里村容村貌变化很大,路宽了,地干净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住在这里更舒心了。

  农村要想富,关键靠支部。吉斗村村“两委”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流转土地4800多亩,采用“支部+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打造了2500亩柑橘产业基地、1200亩三红蜜柚产业基地、200亩泰国青柚种植基地和30万头种猪养殖场等特色产业,每年向村民发放土地租金28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30余人次,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自主发展特色产业。

  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李日银:近年来,我们吉斗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曾洁焕 港北融媒 何广应 实习生 谭颖编辑:陈卓敏 实习生 赵栩责编:刘雨琪终审:胡焯然

八旬老人一生呼唤:抗战中牺牲的父亲,您葬在何处?

(图片为作者杨玲先生日前寻找到的父亲生前唯一照片)

每到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我都特别缅怀抗战中的父亲。我的父亲杨寶傳,不是抗战中的名将英雄,我也不是名人之后。我们父子虽然平凡,但都有着曲折坎坷的人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民以血肉之躯,历经14年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牺牲,打败最凶残、最野蛮的日本侵略者取得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此时此刻,我为中国抗战的伟大胜利骄傲,也为在抗战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父亲骄傲。

国难当头,投笔从戎,成为航空飞行学员

从亲人口中得知,父亲是在外地读高中时,以千里挑一的优异条件考取中央航校飞行学员的,在当时邳县籍的学生中只有两人考取,可见不比考北大清华容易,成为亲人及家乡父老乡亲的骄傲。父亲当年17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大他两岁的农村薛氏姑娘喜结良缘。当时杨家有几百亩田产,几十间房屋,父亲是长孙,上有祖母、父母,还有一个弟弟,可谓“掌上明珠”。在此情况下考取航校、结婚,可谓双喜临门,名闻乡里。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黄志峰《诗一首》)父亲新婚之后,义无反顾地离别亲人和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对父亲来说和亲人离别的伤痛,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对亲人来说是悲喜交集的,喜的是作为儿孙、丈夫的亲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悲的是离别的伤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一面。直到1937年的春天父亲才再次回家和亲人团聚短暂的时间。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成了和亲人的永诀。18岁的父亲命该有后,母亲十月怀胎,在农历九月二十七(阳历10月30日),喜得贵子,生下了我,杨家有了新的一代。喜讯传到在南京的父亲那儿,他给未见面的儿子起名“凌空”,期盼儿子有凌云之志。这是我们父子第一次亲情的联系。

我是家中的宝贝,亲人的掌上明珠,但命运多舛。1937年“双十二”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虽然重创了疯狂的日军,其后家乡江苏省邳县便成为日寇铁蹄蹂躏的沦陷区。在逃避战乱的日子里, 20岁无助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逃到离家3里多路的后石家村,一户农家正在烙煎饼烟熏火燎的锅屋里,躲过了一场浩劫。由于家乡沦陷,从此父亲作为一名中人,便有家不能回,我与父亲就没有了相见的机会。

在我年幼无知的孩童时,曾祖母、年富力强的祖父相继去世,父亲“忠孝不能两全”,在为祖父送葬时,我作为孙子顶替作为长子的父亲,由亲人抱着在叔叔的前面为祖父送葬,观者无不潸然泪下。此时父亲在哪儿? 直到2007年3月,在巴黎的女儿从黄埔军校的网站上才查找到,父亲在1937年南京沦陷后,随军到了成都,并于1938年初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十五期步兵第一总队第三分队(成都分校),成为一名黄埔军人。

黄埔军人 以身殉国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第一总队通讯录上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时年22岁,至今只从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处保存的学生毕业通讯录中查找到极简单的资料,没有照片。父亲是1838年1月入伍,1940年7月21日毕业,住址江苏省邳县官湖镇大顾村,22岁。这就是千方百计寻找父亲30 多年得到的最真实、最具体、最可靠的资料,有力证明了父亲是一位舍弃家庭、抛开亲人的爱国抗日军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听说家中只有父亲的一封来信,我既没见到更不知道内容,还有一张2寸半身照片,照片是我在母亲放针线、花样等的陪嫁的“书本子” 里翻到的,母亲说这就是我未见面的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站在一片竹林前,年轻而严肃的面容,头戴有风镜的飞行帽,上身穿白衬衣,左胸前有部队番号的胸章,戴手表,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参加教育工作后,我把父亲的这张遗照加洗了很多张保存,1960年在运河小学又请同事郭老师画像,因而十年浩劫中受到冲击,个人资料包括父亲的画像被迫上交,1967年春批判资反路线还给我,我一怒之下丧失理智全部烧掉,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亲在黄埔军校十五期的军事学习生活,我一无所知,后从黄埔十六期西安分校的王延周老先生的回忆录《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和黄埔十五期前辈张修奇、仲精璋二老口中得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1937年8月从南京开始迁到成都办学的。招生条件很苛刻:年满18岁的公民,文化程度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具有爱国思想,品性良好,符合条件才能报名。考试科目有语文、数理化、史地、外语,考试及格者再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听候录取通知书。凡初试录取者,入学一个月后再进行复试甄别,甄别通过了,才算正式录取入伍。

入伍半年后,再体检分科。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通讯兵、辎重兵等科。父亲是由飞行员转入步兵第一大队第三队的,军官学校的学习课程是培养军官养成教育。内容有政治教育,课程有《三义》、《总理遗训》《帝国主义侵略史》;其次是军事教育,主要有理论课:如《战史》、《兵器学》、《战术教程》、《步兵操典》、《战役战略》、《工程学等》,最后是军事演习,通过各种军事实践科目,培养学生能胜任团长的一切指挥技能。

我与父亲的同学,黄埔十五期成都分校炮兵科的仲精璋老前辈电话采访得知,仲老知道我父亲的名字,他说一个科一二百人,因不是一个科接触更少。通过两年半的学习,1940年7月21日毕业后,全部由军校分配到全国各地部队,仲老分配到湖南零陵,训练一年半当少尉连长两个月,升为中尉,他是机械化重炮连,有两门德国克虏伯大炮,后调到重庆保卫机场。分配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叫干啥就干啥。从我懂事起,冥冥之中我就觉得父亲就是在成都和西安,也就是父亲从军校毕业后服从分配到西安某部队任职,直到抗战胜利,他是为抗战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到1946年初从西安介家巷庙1号传来父亲因病去世的噩耗,年仅28岁!我只有9岁,就失去了年轻有为的父亲。证明我的揣猜是正确的,也许是和父亲的心灵感应吧。至今不知父亲安葬何处。“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黄治峰《诗一首》),但愿父亲能够魂归故里。

2011年,原在西安部队的亲戚李运泽先生也曾在给其妹妹的信中说,抗战时父亲的确是在西安的部队中。至今我只能知道父亲是从军日本军国主义报国的一名黄埔军人,一名爱国抗日军人的大概情况。

永不忘却的纪念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我特别关注中日关系,尤其是日本极右历史修正主义者安倍晋三上台后的,继承其外祖父战犯岸信介的衣钵,猖狂为侵略战争翻案,利用一切舞台叫嚣“中国威胁论”,暴露妄图重走军国主义侵略道路的狼子野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从今年5月11日《参考消息》组稿“胜利的启示 军事名家谈抗战”到2015年7月1日起刊登刘亚洲上将《精神——纪念抗战70周年》一文,作为“军事名家谈抗战”的压轴之作,也是“父辈的抗战的”开篇之作,到8月13日已发表在抗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立下丰功伟业名将英雄的后辈纪念父辈的文章32篇,我每篇都认真阅读并作摘抄。其中有缅怀彭雪枫将军、左权将军、罗荣桓将军、谢晋元将军、王树声将军、李兆麟将军、张自忠将军、宋哲元将军、马海德医生等文章,这些文章处处彰显出数不清的抗日英雄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身上具有的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我从少年时代就继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痛恨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父亲只是抗战中的普通一兵,也有值得后人缅怀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我作为黄埔军人、抗战军人的后代,在将近耄耋之年仍要继承父辈的抗战精神,铭记抗战历史,珍视和平,珍惜几千万父辈为之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告慰抗战父亲的在天之灵。

写于201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之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