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1344年(1344年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2023-10-01 02:47:10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主政边境县7年受贿1344万,副厅级“最美女书记”受审

曾被媒体誉为南陲边疆“最美女书记”的崇左市委原常委、大新县委原书记赵丽,10月10日上午站在了广西南宁市中院的被告席上,她被指控受贿1344万元。51岁的她在庭审中不时用纸巾拭泪,表示认罪悔罪。

赵丽是广西培养的壮族女干部,曾任龙州县县长4年,主政大新县7年之久。今年4月28日在任上落马,6月19日被双开。通报称,赵丽将公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收受财物,大搞权钱交易,违规插手扶贫项目。

赵丽。资料图

被指控通过司机或本人受贿1344万元

10月10日上午,广西南宁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崇左市委原常委、大新县委原书记赵丽受贿一案。

公诉机关指控,2013年至2020年,被告人赵丽利用其担任大新县委书记职务上的便利,为私营企业主农伟等七人在工程项目承揽、职务晋升、职务调整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通过其专职司机农卡伦(另案处理)或本人直接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人民币1344.567052万元。

赵丽到案后,主动交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受贿犯罪事实,并如实供述其他受贿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已退缴赃款人民币835.742195万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赵丽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共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人民币1130万元,单独收受他人财物人民币214.567052万元,共计人民币1344.567052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共同受贿犯罪中,赵丽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庭审中,51岁的赵丽作了最后陈述,她面露悔意,不时用纸巾拭泪,表示认罪悔罪。全国、区、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家属现场参加旁听。该案将择期宣判。

赵丽受审现场。据南宁中院

在龙州当县长4年,担任大新县委书记7年

赵丽是名壮族女干部,1969年3月出生,广西钟山人,在职研究生学历。

梳理赵丽的从政轨迹,主要在广西宁明县、龙州县和大新县3个边境县任职。

21岁的赵丽,在宁明县东安乡中学任教师;23岁时,她弃教从政,曾任宁明县驮龙乡政府副乡长,宁明县北江乡长、乡党委书记等职。赵丽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十年,在多个部门履职。

2002年9月,33岁的赵丽调任广西龙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走上副处级岗位,此后在龙州县被委以重任,进入县常委班子不到三年,赵丽就升为龙州县委副书记,此后又在2009年成为县长。

2013年1月,44岁的赵丽调任崇左市江州区委书记,仅5个月后,就调任大新县委书记。2016年,赵丽升任崇左市委常委,跻身副厅级。在女厅官中,她是为数不多的“实权官员”。赵丽主政大新县长达7年之久,直至今年4月28日在任上落马。

曾上党课称“任何时候都不以权谋私”

大新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全县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大新矿产富集,锰矿储量1.36亿吨,占广西的一半,居全国首位。

赵丽在大新主政期间,曾多次给党员干部上党课讲廉政。

2015年6月,在大新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上,赵丽强调,要按规则按制度严格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当年12月,赵丽为全县3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她强调,“当前,大新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立足岗位尽职履责。

这位边境地区的县委书记,2017年还曾被央媒报道,称她为南陲边疆“最美女书记”。报道称,赵丽履新广西大新县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之后,她给自己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周学习一次国防知识,每月到县人武部进行一次现场办公,每季度组织一次国防形势报告,每半年勘察一次边境。

然而,台上正义凛然,赵丽私底下却已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大肆敛财欲壑难填。

据法院指控,赵丽受贿1344万元,正是2013年至2020年其主政大新县委书记的7年间,在工程项目承揽、职务晋升、职务调整等事项上非法收受的。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大新县去年4月才脱贫摘帽。据2019年大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为98.67亿元。

落马后不久,帮其受贿的专职司机被查

赵丽落马落马后不久,5月26日,她的专职司机、龙州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农卡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6月19日,赵丽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通报称:经查,赵丽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无视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干扰巡视巡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领取公务交通补贴,私车公养,收受礼金;组织观念淡薄,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干部职务晋升、职务调整中,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将公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收受财物,大搞权钱交易,违规插手扶贫项目。赵丽严重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违纪违法行为都发生在党的之后,甚至在党的十九大后仍不知敬畏、不知止。

文:梁建忠

(资料来源:南宁中院、广西纪委监委、崇左市纪委监委、大新县人民政府)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作者: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成《宋史》的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前后相距约7个世纪。唐修八史是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的修撰或重修、改撰,元修三史是对辽宋夏金元时期辽、金、宋三朝历史的修撰,二者都是在国家统一局面下完成的。从史学角度看历史,将其两两比较,启发颇多。

唐修八史怎样看待民族关系

唐修八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修成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纪传;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重修《晋书》完成;唐高宗显庆四年李延寿改撰南北朝八朝正史为《南史》《北史》杀青。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接受大臣令狐德棻的建议,下《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由皇帝颁发的较早的修史诏书。诏书凡三百余字,包含这样几个要点:首先,指出史书的惩劝、鉴戒作用,其要义在于“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其次,指出自周、秦讫于晋、宋,“载籍备焉”,这是回顾历史撰述的成就。再次,指出自东晋以来,北方的魏、齐、周、隋,南方的梁、陈等六朝,“简牍未修,纪传咸缺”,“余烈遗风,泯焉将坠”,“顾彼湮落,用深叹悼,有怀撰录,实资良直”,表明了对撰修“六代史”的关切。诏书还对“六代史”的修撰人选作了安排,并强调修史原则是“务在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唐大诏令集》卷81)。

这是一篇文字简约、内容丰富的修史诏书。从时间上看,当时全国尚未安定;修史人员大多是朝廷要员,难得集中精力修史,故历数年而未果。但是,这道诏书的意义十分突出,一是对南北朝各朝历史作同等看待,都给予肯定;二是奠定了此后修史的恢宏格局。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史馆于禁中,重新开始“六代史”的修撰事宜。于是,史臣们展开了一次很重要的讨论,并形成共识:“众议以魏史既有魏收、魏澹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这表明:唐太宗君臣对北齐史家魏收所撰以东魏为正统的《魏书》和隋代史家魏澹所撰以西魏为正统的《魏书》(已佚),都予以认可。这与唐高祖李渊的“修六代史诏”原则上是一致的,即认为鲜卑拓跋部贵族为主建立的北魏王朝的历史,和其他王朝的历史应作同等看待。在这种共识之下,由唐高祖提出的修“六代史”也就改为修“五代史”了,其成果便是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棻、岑文本的《周书》,魏徵等的《隋书》。

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按指南朝宋、齐、梁三朝),这种南北互相歧视的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显示出政治大一统形势下的修史格局和书写体例。

“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周书》卷一《文帝纪上》记载说:“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这段记述,明确表明北周统治者的先人是炎帝之后,以及其与鲜卑部落的关系。这一认识或许与隋承北周而唐又承隋有关,难免有传说的成分,但无论如何,唐代史臣认为鲜卑族宇文部先人与炎黄有关。

当“五代史”修撰成功之时,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番话以明心志: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秦始皇奢淫无度,志存隐恶,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怀,极可嘉尚(《册府元龟·国史部·恩奖》)。这是唐太宗把是否重视史学作为一个评价皇帝的标准,进而表明了他对史学的重视。

“五代史”修成后十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对当时尚存的十八家晋史提出批评。诏书首先强调了史学的功用,认为:“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诏书肯定了新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的成就:“莫不彰善瘅恶,激一代之清芬;褒吉惩凶,备百王之令典。”接着笔锋一转,对前人所撰十八家晋史,予以尖锐批评,认为它们“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有的“绪烦而寡要”,有的“滋味同于画饼”,有的“不预于中兴”,有的“莫通于创业”,有的“略记帝王”,有的“才编载记”等等。概而言之,这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故而“遐想寂寥,深为叹息”。这些话,反映出唐太宗晚年决定命史官“更撰《晋书》”的原因。“更撰”的要求是“铨次旧闻,裁成义类,俾夫湮落之诰,咸使发明”(《唐大诏令集》卷81)。

如果说唐高祖的《修六代史诏》是现知较早的修前朝史诏书的话,那么,唐太宗的《修晋书诏》便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已有的前代史批评最严厉的修前朝史诏书了。诏书中除了指出旧有晋史的种种弊端外,还有这样两句话值得格外关注,即“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至少可以表明,唐太宗希望修撰出一部能避免诏书中所指出的那些缺点和不足之处的、完整的两晋史。今观贞观二十二年完成的唐修《晋书》,除有完整的纪、志、传外,还有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所建“十六国”史的载记。可见,新修《晋书》是符合唐太宗的要求的。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还亲自为《晋书》写了四篇史论,故《晋书》曾一度题为“御撰”。

以上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撰成的。此后,唐高宗显庆四年,史官李延寿撰成《南史》80卷、《北史》100卷,奏上朝廷,唐高宗亲自为之作序(序文已佚)。李延寿用“抄录”和“连缀”旧史而“除其冗长,捃其菁华”的方法,以宋、齐、梁、陈四朝之史合为《南史》纪传80卷,魏、(北)齐、(北)周、隋四朝之史合为《北史》纪传100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李延寿撰《南史》《北史》是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李延寿《北史·序传》)尽管李延寿所撰《南史》《北史》,并未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而是仿照《史记》纪传体通史的形式加以撰述的。但重要的是,李延寿在撰述主旨上继承了的思想,摒弃了“索虏”“岛夷”这种民族对立、南北互相诬称的办法,与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纪传保持一致;纠正了旧史中存在的一些曲笔;《南史》《北史》采用互见法,使其各具“以备南北”的作用。宋人司马光称赞《南史》《北史》是“近世之佳史”(《文献通考·经籍考十九》)。

综上,唐修八部前朝史,除撰写了各朝兴亡得失、人物风貌、典章制度、经验教训外,有三个突出特点:肯定各少数民族贵族为主所建立的的历史地位;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之后;改变南北朝时期所撰三部正史即《宋书》《南齐书》《魏书》中南北互相诋毁的撰述立场,以南北分割取代民族对立的叙事格局。这是民族关系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元修三史怎样看待正统观念

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先后修撰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和《南史》《北史》,使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和南朝范晔所撰《后汉书》以降,历朝正史得以齐备。这是盛唐官修史书的重大成就。

元修三史相较于唐修八史,经历了较长的岁月。如果说唐太宗时史臣同时撰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是一大史学工程的话,那么元朝史臣同时撰修辽、金、宋三朝正史也可称得上是一大史学工程。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大臣王鹗向元世祖建议:自古帝王得失兴废,斑斑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威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佚,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元世祖“甚重其言,命国史附修辽、金二史”(《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这一情形,同唐初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提出修撰前朝史的建议,有太多相似之处。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毋宁说是中国史学传统之规律性的反映。

元灭南宋后,元修前朝史乃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元史·虞集传》)。究其原因,据时人所论,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作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正统辨”)。正统难定,撰述受阻。值得注意的是,元世祖之后,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三朝,也都十分关注辽、金、宋三史的修撰事宜。出于同样的原因,即“分合论正统,莫克有定”(虞集《送刘叔熙远游序》),直至元顺帝(惠宗)时,大臣巎巎、脱脱先后再次奏请修撰三史事,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诏书写道: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集贤、秘书、崇文并内外诸衙门,着文学博雅、才德修洁,堪充的人每斟酌区用。纂修其间,予夺议论,不无公私偏正,必须交总裁官质正是非,裁决可否。遴选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为众所推服的人交做总裁官。这三国实录、野史、传记、碑文、行实,多散在四方,交行省及各处正官提调,多方购求,许诸人呈献,量给价直,咨达省每,送付史馆,以备采择。

这道诏书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在于:指出元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均来自辽、金、宋三朝,说明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诏书只讲朝代称谓辽、金、宋,不讲民族界限,比之于唐修八史,又有所变化;与此相联系的是,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祖宗的“盛德”,也委婉地表明了元朝皇帝的正统观念。此外,诏书还就修史机构、史官选任、修史原则、文献征集等事宜,作了明确的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修三史诏》而制订的《三史凡例》简明而易操作,其首条规定:“帝纪:三国(指辽、金、宋三朝)各史书法,准《史记》《西汉书》《新唐书》。各国称号等事,准《南·北史》。”其末条强调:“疑事传疑,信事传信,准《春秋》。”(《修三史诏》《三史凡例》均见《辽史》附录)从凡例所举出的这几部书来看,可见两汉、唐宋以来史学传统影响的深远,尤其是《南史》《北史》的书法,对于辽、金、宋三史中涉及史事交叉者,尤具借鉴意义,显示出大一统政治形势下历史撰述应有的格局。其余各条对志、表、列传的书法一一作了说明。至此,元修三史步入正轨,这上距修撰辽、金二史之议,已有近80年了。

元顺帝至正四年至五年(1344—1345年),元朝史官在前人有关撰述的基础上,将辽、金、宋三史先后撰成、刊印并奏进。面对三史,元顺帝对大臣阿鲁图等说:“史既成书,前人善者,朕当取以为法,恶者取以为戒,然岂止激劝为君者,为臣者亦当知之。卿等其体朕心,以前代善恶为勉。”(《元史·顺帝本纪四》)这一番话,可谓语重心长,反映了元顺帝希望大臣们能够同他一样以史为鉴,共同维护元朝统治的心情。以元顺帝的这些话同前引唐太宗在“五代史”修成后向大臣们说的话相比较的话,唐太宗只是强调了史学对皇帝的启示作用,而元顺帝认为,史书不止是“激劝”皇帝善者为法,恶者为戒,大臣们也应当“以前代善恶为勉”,进一步指出了修撰前朝正史对于整个统治集团的重要意义。尽管此后二十多年元朝就灭亡了,但元顺帝时完成了辽、金、宋三史的修撰,以及他对修史价值的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后人对元修三史多有批评,评价平平,然辽、金二史反映出了民族史学的特点及辽、金两朝制度的若干特点,在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上,仍有其重要地位。而《宋史》虽浩繁、多歧异,但保存了较多的宋人的记载和撰述,是值得肯定的。概而论之,辽、金、宋三史各具成就,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正史修撰与民族交融进程

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都是修撰前朝史的重大举措,二者相比较有何异同?这些异同具有何种意义?这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对修撰前朝史的认识。李渊在《修六代史诏》中不无感慨地指出:“然而简牍未修,纪传咸缺,炎凉已积,谣俗还讹,余烈遗风,泯焉将坠”,“顾彼湮落,用深叹悼”等。这同元顺帝《修三史诏》起首所说“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云云,有颇多相似之处。

关于对史学传统观念的认识与继承。李渊的《修六代史诏》表明要继承从“伏羲以降”到“迄于晋、宋”的修史传统。而《三史凡例》虽非出自元顺帝,但当得到顺帝认可才得以施行,其中明确讲到要以《史记》《汉书》《新唐书》《南·北史》为参照,以《春秋》为准则的修史体例,二者也包含着很多相通之处。

关于对史学功用的认识。唐太宗贞观十年,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修成,唐太宗批评秦始皇、隋炀帝蔑视史学的行为,表明自身旨在“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的态度,同元顺帝在三史修成后,希望大臣们“其体朕心,以前代善恶为勉”,反映出他们对史学功用认识的一致。

关于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唐太宗《修晋书诏》都显示出对少数民族贵族为主所建史事的肯定,唐太宗时修成的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抛弃了南北朝时所修正史南北相互诬称、诋毁的做法,而以南北分割取代民族对立,同时还考证了北周的先人为炎帝后裔。继而李延寿撰《南史》《北史》摒弃了“岛夷”与“索虏”的说法,以相对平等的立场和口吻撰写南北朝史。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唐代“天下一家”的思想在正史撰述上的新气象。元朝作为一个民族众多、疆域辽阔的朝代,在撰述前朝史的过程中,涉及契丹族、女真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同样面临着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和民族关系的问题。但通观辽、金、宋三史在修撰的酝酿和撰述过程中,元朝君臣未曾从民族或民族关系方面提出过尖锐的看法,而是以平常的口吻讨论三史,显示出宏大的气度和胸怀。元朝史臣曾言:“我世祖皇帝一视同仁,深加愍恻。尝敕词臣撰次三史,首及于辽。”(《辽史》卷末附《进辽史表》)就修撰三史而言,此话并非夸张之辞。元朝史臣对辽、金、宋三朝朝政的评价,似以辽为较高,金次之,宋又次之。从元与三朝的关系来看,这个评价是很自然的。

关于对“正统”观念的认识和处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史官令狐德棻向唐高祖建议修撰前朝史,认为:“陛下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这里包含着极鲜明的正统观念,正符合出身于门阀士族的唐高祖的要求。再看元修三史,虽在“正统”问题上纠结多年,也提出了多种方案,但元顺帝最终的决定,都超出了时人的种种见解,对辽、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这种“各与正统”(权衡《庚申外史》卷上)的做法,不仅是对此前“正统”观念的突破,而且也显示出统一的元朝在政治上的自信和对待历史的审慎。

在上述五个方面,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这是值得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从民族关系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唐修八史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迁移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貌的话,那么,元修三史则是反映了辽、金、宋三朝相互间民族关系的面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皇家修撰前朝正史既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表现,也是对待历史的一种责任。这种观念在唐、元两个王朝修撰前朝正史的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种观念源自中国历史发展本身,同时也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唐修八史是在以汉族贵族为主所建唐王朝主持下进行的,而元修三史是在以蒙古族贵族为主所建元王朝主持下进行的,却会出现上述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诚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理自明,即这种“不同”只是形式上或名称上的区别,而本质上二者在各方面的诉求已无明显差别或者说是越来越接近了。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首先是历史上各民族间历史文化认同趋势的新发展所推动;其次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趋势的新发展所推动;再次是全国政治形势从走向统一趋势的新发展所推动。皇家主持下的修撰正史活动,从多方面折射出人们对历史、现实、政治、文化、民族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从史学层面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饱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丰富信息和深厚底蕴。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次被迫的算卦,推翻了一个的朝代,兴盛了一个新的王朝

大家好,我是八戒

今天八戒带大家来了解一个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人建立的这么一个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历经16位皇帝,共计276年的大明王朝。

要说大明王朝,我们首先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投身起义军,而后建立明朝的呢?

朱元璋画像

1328年(元天顺帝天历元年)9月18日在安徽省凤阳县贫苦农民朱五四的家里,其妻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不用说我们都知道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朱重八。《明实录》记载朱重八出生的时候夜间房屋中红光满地,以至于邻居都以为他家着火了。这些异象都足以表明这个孩子不同寻常,也是大多数皇帝出生时候的标配。

可是这时候的朱五四没有那么高兴,此时的朱五四首先要考虑的是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毕竟这已经是他第六个孩子,朱重八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说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要是元朝那时候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朱元璋,更不会让这个计划外的娃推翻了自己的王朝。朱五四有自己一个豆腐坊,但主要还是靠给地主家种地过日子。

随着小重八的长大,小重八的童年那是在一间四面透风、冬凉夏暖、采光良好的茅草屋中度过的,小时候的重八还是希望能上学堂读书的,但是朱五四付不起重八的学费,无奈小重八就到地主刘德家找了一份放牛的工作,就这样重八很老实的给地主刘德放了12年的牛。此时的朱重八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唯一现实点的理想就是好好放牛,挣口饭吃,好好活下去。

童年朱元璋

那时候的元朝可谓是至极,赋税徭役是五花八门的刮取老百姓的血汗钱。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上天给元朝带来了两个大灾难。首先是黄河泛滥,沿岸的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元帝国不把这些老百姓当人看,但也还是要防着他们造反的,所以修黄河成了元朝廷首先要做的事情。而第二个灾难就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的旱灾和瘟疫。虽然对于元朝廷来说饿死、病死更为省事,但是表面工作还得需要做的。于是元顺帝下诏赈灾,中书省联系的赈灾粮食经过朝廷、州、府、县官员的层层剥皮,到了灾民手里的就只剩下谷子壳了。这时的元顺帝还以为自己做了件大好事,正在群臣的奉承下自比尧舜禹汤。

灾难到来,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了,初九大哥饿死了,十二日侄子饿死了,二十二日母亲饿死了。就这样原本和睦的家庭什么都没有了,17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一死去,却又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朱重八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痛哭来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哭完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埋葬自己的父母。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什么都没有怎么埋?没有办法的重八只能去求地主刘德,看在自己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找个地方把他的父母埋了。而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你父母的死管我什么事,自己想办法去!” 走投无路的朱重八和二哥拿门板抬着父亲到处走,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实在是可怜,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了他们亲人。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而死后却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而地主刘德不用种地却能衣食无忧,这是为什么?此时的重八没有时间在考虑这些问题,眼下最要紧的是自己怎么能吃饱,怎么才能活下去!

朱元璋影视剧照

为了能吃上饭,朱重八决定去附近的黄觉寺当和尚,在寺里他从事的是类似于长工的工作。他发现这些寺庙里的和尚除了没有头发,对待他的态度跟刘德几无差别,这些和尚自己有地,还能结婚,再有钱还可以开当铺。黄觉寺的和尚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的真身都不擦。自然而然这些劈柴、挑水、扫地、添油这类的活就都落到了刚刚入寺的朱重八身上。即便是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就这样朱重八已经很知足了,最起码自己能吃饱饭了。

命运似乎要锻炼重八的意志,因为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出去讨饭吃。然而重八就连化缘也要受人家欺负,由于和尚多,对化缘的地方就要分片。而分给重八化缘的地方都是些穷地方,而富的地方都是由那些有关系的和尚去化缘。朱重八被指派化缘的地方包括淮西、河南,这些地方都是饥荒的重灾区,谁能有多余的斋饭化给他呢?就这样朱重八一边走一边化缘,挨家挨户的去讨饭。每敲开一扇门对重八来说就是一种考验,面对他的往往是白眼和冷嘲热讽。对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那扇门则意味着可能要饿死,这就是现实。

做和尚的朱元璋

此时命运之神向朱重八投来了微笑,天将降大任于他,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过三年多讨饭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他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是因为不同,重八没有选择一直当乞丐,在讨饭的时候他开始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地形、山脉、风土人情,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视野。长期的困难生活将朱重八从一个死了父母只能躲在角落里哭的少年成长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男人。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宰相脱脱力争的修缮黄河的建议最终被朝廷采纳,朝廷命令黄河沿岸的17万农民劳工修缮黄河堤坝。在这个昏暗的元王朝,朝廷拨出来修黄河的工钱被各级官吏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反正黄河无论怎么泛滥都淹不到自己这些当官的。可怜的脱脱想法是好的,可是没有办法落实下来。

公元1351年,经不起徭役和赋税折腾的韩山童、刘福通在安徽阜阳起义了,成为了第一支起义抗元的部队。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元朝发生了几十起暴动事件,各地起义军多达百万人。而此时朱重八结束了三年的讨饭生活回到了黄觉寺,继续做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想法,虽然他对万恶的元朝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但聪明朱重八知道一旦参加了起义军造反,就意味着自己走向了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一旦被元军打败,只有死路一条。

朱元璋

不久之后,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重八平静的和尚生活,来信的是他小时候的伙伴汤和。信中汤和告诉重八说自己已经是起义军的千户,希望重八也能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看过信后,他不动声色的将信烧掉,因为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想法。然而当晚,他的师兄告诉他说有人已经知道他看起义军信件的事了,准备去告发他。此时的重八终于被逼上绝路,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条路:一、留在黄觉寺等着被人告发,二、逃跑,三、参加起义军造反。权衡很久后他依然没有下定决心,便去找了自己一个叫周德兴的朋友给他出主意。周德兴似乎也没有好的主意,于是他给朱重八的建议是算一卦,看看那条路更适合自己。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说守在这里和逃跑都不吉利,反而去造反还或许没事!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卦,这一卦让一个碌碌无为的和尚走向了君临天下的道路,也为的元朝送来了一位埋葬者。

影视剧照

重八理想本不高,只要两亩薄田有口饭吃即可,然而就这样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朱重八明白了自己已无退路,现在还面临着被人告发有掉脑袋的危险,退无可退、选无可选的朱重八决定去参加汤和所在的起义军。

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也是上天给他唯一出路,更是他走向成功,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所迈出的第一步!

本文为头条号原创首发,作者:八戒侃历史,欢迎关注,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盘点中国十大帝王,第一无可争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今我们能在此谈古论今,多多少少都归功于先辈。没有他们一代代披荆斩棘,哪有我们现在和平文化!

今日斗胆排出我心中的十大历史帝王!《排名按历史顺序》

十:明星帝王——清圣祖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立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招抚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有学者将其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这位算是最有皇帝命的人了,当了61年皇帝。父亲年纪轻轻不当黄帝当了和尚,自己还能活就是苦了康熙的太子了

九:一代布衣——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这位算是真正体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放牛娃经过奋斗终成一代帝皇。放到哪都是一个传奇!

八:世界之王——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黄金家族确实强悍,武力之盛当世无匹!

七: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这位是性格最好的皇帝,仁政宽容,善于纳谏,对外战争是整个宋朝的薄弱点

六:绝代女皇——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中国唯一女帝,在古代男权社会,确实难以想象

五:贞观长歌——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他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谓万国来朝,德化远播。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前绝后的尊重。

四: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1]-604年8月13日)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

杨坚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可惜了虎父犬子,一代皇朝二代而亡!

三: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1]-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犯我强汉者者虽远必诛”,是这个时代的写照!

二:无赖皇帝——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从混混到开国皇帝的逆袭,值得吾辈学习!

一:千秋基业----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喜欢本文加个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呈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