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铎的意思(铎的意思及寓意)

时间:2023-10-18 14:05:30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识|古代作战指挥的工具—铎(duó)

铎[duó](音夺),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战国时期主要有外卒铎和郢率铎。外卒铎,腔内有小环为舌,口部甚曲似钟于。郢率铎,不附舌,口部曲势较浅。

铎也为战时的乐器!或者说也是发信号的钟

另外铎因其舌质地的不同,分为金铎和木铎两种,但二者使用场合并不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作为作战指挥工具。

战国虎纹铜铎

宫廷中的庆典、祭祀、迎宾、盛宴等的鼓乐演奏,由鼓人统一指挥。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以金铎通鼓。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在鼓乐演奏中,鼓人就是用“铎”来进行节奏、仰抑、器序等的指挥,因此又号称“执铎”,如同今日的乐队指挥,不过是用铎而非棒。

不过,这种振铎以通鼓的规则,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

汉代青铜铎

每日一识|古代作战指挥的工具—铎(duó)

铎[duó](音夺),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战国时期主要有外卒铎和郢率铎。外卒铎,腔内有小环为舌,口部甚曲似钟于。郢率铎,不附舌,口部曲势较浅。

铎也为战时的乐器!或者说也是发信号的钟

另外铎因其舌质地的不同,分为金铎和木铎两种,但二者使用场合并不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作为作战指挥工具。

战国虎纹铜铎

宫廷中的庆典、祭祀、迎宾、盛宴等的鼓乐演奏,由鼓人统一指挥。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以金铎通鼓。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在鼓乐演奏中,鼓人就是用“铎”来进行节奏、仰抑、器序等的指挥,因此又号称“执铎”,如同今日的乐队指挥,不过是用铎而非棒。

不过,这种振铎以通鼓的规则,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

汉代青铜铎

【转载】佛门法器大全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

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

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裓、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

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

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

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

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

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佛教法器护身类

 藏传佛教的各种法门、法器繁多,大致可分为息灾、增益、怀爱、诛魔四种法门;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类法器。使用法器时,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法器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变。所分六类细述如下:

1、礼敬类

(1)袈裟:式如薄帛之方单,着时,即缠身而露右肩。袈裟一般为紫红色,活佛的袈裟可以用明黄色。

(2)项珠:也称挂珠。种类很多,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青金、白金、木槵子、人头骨等,作法时挂于项上。

(3)哈达: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大者长丈余,小者三尺。尤以献哈达表以敬意,其长短及颜色则视尊者之地位而定。

2、称赞类

(1)钟:有大小各式。

(2)铎:此即大铃。铎、铃、钲、铙、钖五者,形状相似,但铃、铎有舌。

(3)钹栗:亦名悲栗,系胡乐,其声甚悲。

(4)鼓:有大鼓、腰鼓、羯鼓、铜鼓等,更有骷髅鼓,俗称为嘎巴拉鼓,藏语称为“扎玛如”,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然后两面蒙上猴皮,左右有骨坠,下有一个小柄及丝绦带子。有大小两种,直径分别为20厘米和10厘米左右。按照密教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手鼓的骨要用童男童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16岁的,童女要12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雅布为父意,尤姆为母意,即父母佛,一般称双身佛)。这种手鼓在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鼓的种类很多,除骷髅手鼓外,另外还有一种曲柄鼓,它的鼓锤曲如弓形,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诵经时,喇嘛自己用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锤伴奏。这是汉地寺庙地所绝没有的。

(5)白海螺:是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音响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来代表法音。在《大日经》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法法螺”。就是这个意思。它或可称为“妙音吉祥”。

(6)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30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一种恐怖之感。

(7)六弦琴

3、供养类

(1)香炉

(2)灯台

(3)水盂

(4)供献器,如瓶、盘、盆和钵、杯、碗等。

(5)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如呈圆柱形,叫做胜尊幢。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更认为幢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之象征,所谓有11种烦恼只有胜尊幢才能降伏。

(6)方蕃:其形状多如船用之风幡,即旗幅下垂,长短大小各式均有。

(7)白伞盖: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8)璎珞、花鬘、花笼等。

4、持验数

(1)念珠。

(2)金刚杵: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佛教密教则用它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大藏密要说》说,金刚材是菩提心义,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可以看到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据《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时的坛场外院四角要安立金刚杵交叉如十字形。”

(3)金刚铃:金刚铃也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这五股金刚杵形的称为五生牯铃。铃的意思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就有阴阳的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4)金刚橛:原来也是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金刚橛又叫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竖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5)灌顶壶(瓶):此即准顶时所用之秘密壶(瓶)。

5、护身类

(1)噶乌,汉语即为护身符,一般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小盒,很为小巧,外表雕饰非常精美,还有镶嵌宝石、松石、珍珠的,里面也有泥塑或金属制的小佛,随身携带用以祈佛保佑。

(2)秘密符印。

6、劝导类

刻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如嘛呢旗、嘛呢堆、转经轮、转经筒等。

清代官衔称呼中,兼管、行走、署理、分发、加衔具体代表什么?

清代官员的官衔中,蕴含了深厚的学问。比如“大学士加太师、太傅衔”、“大学士兼管户部事务”、“礼部侍郎军机处行走”、“总督兼巡抚事”、“署理湖北巡抚”等。这些官衔从字面上看似乎不难懂,但这些所谓的“兼管”、“行走”、“署理”却很有讲究。

清代官员的任命形式主要由三种。首先是特授,就是由皇帝亲自选任,这一般都限于高级官员,再就是受皇帝特派的钦差大臣、出国使臣、一些重要的榷关监督等。特授官可不受原来资格或有关条规的限制。

其次是“开列具题”,通常京官自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外官督抚布按,以及府寺院丞、卿、少卿,各省学政,若干重要道府官由军机大臣开列资格相当者的姓名、履历,请旨定夺。

再就是铨选,指开列以外的小京官和道府以下官。铨选门类繁多,有即选,立即选用;正选,按例以正班选用;插选,插入正班中选用;并选,并入其他班次选用等等。在选任官员中,也有在京大员和封疆大吏的保举,它们多无定制,根据需要而定,不过这也要经过吏部和皇帝的认可。

清代任官,不论铨选或保举,官员领取官凭赴任前,吏部等衙门还得就任官条件逐一加以审核。也就是考察官员的身家。在当时,士为四民之首,必须要身家清白,才能为人表率。经过吏部的层层考核合格者方能上任。

由于清政府机构有的属于定制,有的只是暂设,名目不少。所以自任职时,也常有各种区别。

第一,管理事务。指中央某些特定部门,在主管官上,再任命高一级的管理大臣。如六部在尚书之上,命亲王、郡王或大学士兼管部务,顺天、奉天二府设兼管大臣等等。这些人都高于原衙门的最高长官,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第二,行走、兼充。以原官衔兼任或在另一衙门办事。如以大学士或尚书在军机处和办理各国总理衙门行走;如大学士或翰林院掌院学士兼领文渊阁事,以翰林院掌院学士或詹事府詹事兼充日讲起居注官等。行走和兼充都属于差遣性供职,所以他们的品衔都以原来官职为准。

第三,差委。据《清会典》记载:“凡钦派曰差,各衙堂官所派曰委。”皇帝派出钦差大臣惩办某项特殊使命,属于差官。这一类任职多是临时性的,一般办完事交差后即停。还有一种是出任某些特定任职的差官,如各省学政,多派进士出身的侍郎和詹翰科道等官,以原衔出任,三年差满回京供职。委派官多是各部院寺监下派往各省或在京衙门的差事,如户部派员到各省稽查钱粮的官员就属委派。

第四,分发。分发就是见习试用的意思,一般指刚刚踏入仕途的人员,包括科举中式、大挑举人、捐纳分发、督抚奏请等。分发有一定期限,待确系能胜任职务后,吏部才会实授。

第五,署理、护理。这指的是暂时代替,通常因本官接受差遣或因病等其他事故,以及当事官调遣别地,替代官还未任命,需临时委托别的官员进行署理或护理的。一般来说,署职或护理都任命同级或稍低一级的官员担任,如布政使署理巡抚事。

第六,稽察。以本职查考其他官员,像内阁和各部院,照例由各道御史稽察,宗人府派宗室御史稽察,内务府由满洲御史稽察。这些稽察官大多也是临时性的差事,完成稽察后便回到原来的任职的衙门。

第七,加衔。有的属于恩宠行的虚衔,如大学士加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加少师、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衔等。有的是常例性加衔,如各省总督兼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使其在辖区内行使军事和监察权。

清代的官衔制度名目繁多,种类也不尽相同,这些在原官职以外增设的职务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诞生的,大部分都具有实质意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