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配对

香火图解(香火图解大全图片)

时间:2023-10-03 04:59:03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烧香为什么要三根?每根象征着什么?事情可没你想得简单!

文案 | 美妙的探所

图片 | 美妙的探所

在今天的中国有那么一个约定俗成又让人不解的习惯:烧香要烧三支

其他习惯能做到全村统一那都得加菜,但敬香要敬三支却成了全国统一。而且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甚至不信教,烧香都要烧三根。这里面究竟什么含义?每支香又代表了什么?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佛教和道教对烧香的理解区别那么大。

道教的三炷香

对于烧香为什么要烧三根,不仅不同教派有不同说法,同一个教派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在道教中,人们对烧香烧三根就有这么一种说法,他们认为敬上的三炷香通常指“元神香”、“灵宝香”、“清心香”。

“元神香”是最高等级的香,也是最神圣的。元神元神,顾名思义就是与神灵建立联系。所以你可以把元神香理解为跟神灵沟通的那根电话线,有了这根电话线,双方才能更好地对话;

“灵宝香”是除臭除污的香,因其具备清香味,所以它的作用一般是清除房子里的浑浊气息,从而提升修行的效果。另外,清香的气味有助于让躁动的心平静下来。道教将此归纳净化心灵,心平气和。

“清心香”也是一种味道清心的香,这种香可以驱除杂念之余,心静神凝让自己得到升华和净

化。

除了这一种说法,上三炷香在道教中还有第二种解释:

道教信徒普遍认为烧香这种行为本身就象征着,烧香者带着虔诚的尊敬的态度向神明表达感恩之情,并祈愿神明满足自己的愿望。烧的这三炷香,就代表上香者愿意奉上自己最大的尊重供养天地神明、先祖、神佛。

道教中认为,烧香者敬香时的烟是他们与神明沟通的唯一途径,此时烧香者不需要任何言语,心底默默祈祷,那么神明看到对应的“烟”就知道他们的心意的。还有一种说法与能量转化有关。

我们常常听说能量转化,是道教的一种典型的说法。道教中的能量转化是通过烧香来完成的。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不同的,生命能量也被分成了好几种,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烧香的“香气”可以转化为能量。

烧三炷香的目的就是让自身吸收更多正能量,或消除负能量,本质就是调整自身能量。

事实上,烧香调整自身能量,是从古代道教借鉴过来的一种方法。过去的道教会有祭祀,参加祭祀的人到场前要去香场走一趟,不然就不能参加祭祀。

香场沐浴的目的其实就是洗干净自己,保证不把污秽带入祭祀场。虽说敬香的三炷香都有各自的香味,但我们平常上香都是一模一样的三根,这会有问题吗?

其实问题不大,只要不犯道教烧香的禁忌,问题就不大。但道教中烧香的禁忌是不能用檀香。

与平常的香相比,檀香的味道十分浓厚强烈,与道教的清新淡雅可以说丝毫沾不上边,如果道教用檀香上,那就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了。 再者,檀香的浓厚很容易扰乱人的思绪,道人修行都需要打坐,檀香的浓厚极容易困扰打坐的人,这对修行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佛教中的三炷香

“佛本无相” 是佛教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这是佛教包容性大的明显体现,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佛教里,对三炷香的含义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但这个理解终是殊途同归。

佛教对三炷香的理解中,传播最广的理解是:三炷香分别代表戒香、定香、慧香。

佛教中有五戒十善,五戒中的“戒”可以形容道德规范和精神指引,这是用来引导人们不能行恶,要远离恶念,以此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善良。

烧香的目的也是如此,烧香可以让信者抑制心中的恶念,保持内心的纯洁,真正实现问心无愧,这就是戒香。

在佛教中,定的意思是禅定之意。

什么是禅定?其实就是人体感官不受外界影响的同时,内心也没有躁动,但却心知肚明,清澈明朗。

而定香,就是禅定的最好辅助。信者在上香的过程以及整个香的燃烧过程,都可以进行很好的禅定,放下浮躁,让自己内心变得安静祥和。

在佛教中,慧本意是智慧,慧包括知识范围的“认识心”和“检择力”。众生本自具足无上的般若智慧,只源心迷,不见般若。

但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佛法和领悟,从而解除心中的迷障,般若智慧就可以显现。烧慧香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佛法,让人们面对问题时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佛教中戒定慧三炷香的理解。你绝对想不到,用另外一个别样的角度理解佛家三炷香,居然如此有趣。

当然也有有人认为,佛教三炷香也可以理解为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香:是指以前的行为,对现在造成的结果。烧这根香,就是让人们反思过往犯过的错误、过去的恩怨、过去的仇恨,从而警醒自己避免再犯一样的错误,警醒自己知错悔改。现在香:是当前的行为言论,对未来造成的结果。烧这根香,是让人们认真思考现在的行为言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施以善良。以为现在的善良行为等于为未来的自己积德,这样未来的自己才有善果。将来香:是指将来的结果。未来的结果受我们过去、现在言论的影响,善有善果,恶有恶果。烧这根香,是让人们知道,正确的未来有多重要,从而警醒人们要从现在开始避免犯过去的错误。

对于为什么要上三炷香,民间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这些不能用对与错来评判,大多都能用作参考。事实上,烧香活动还没有形式化之前,香还是一种香料。

五千多年前,黄帝神农时期如果遇上瘟疫或者其他污秽的东西,人们一般会到野外采集带有气味的植物。通过植物本身的香气驱邪避秽。

总的来说,中国的烧香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前面两个时期,烧香一般用作香料,达到陶冶情操和凝神心志的效果;

到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烧香才慢慢变成宗教中的重要环节,此时的烧香,已经成为敬畏神明的常见形式了。

第一个时期: 烧香祭祀中国祭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期。原始的祭祀仪式十分隆重,人们会把祭祀用的牲畜尸体与玉帛放在木架上,然后用火点燃待到有烟升起,表示告天。

或许有人会问:香呢?香在哪里?

彼时的香就是玉帛、牲体、柴、脂等燃烧时具有特殊气味的物件,而这些物件往往都被视为高级物件。

这个时期烧香的特点就是:专用于祭祀,因为香味的原始,所有高级。

第二个时期:“进口香”

秦朝开始执权者们纷纷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之后还汉武帝,他们对长生不老已经进入一个痴迷状态,为了让神成全自己的愿望,汉武帝敬遍了所有他知道的神。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香不再只用于祭祀,而慢慢走向实用化。如椒房储宠妃,意思皇帝会把自己特别宠爱的妃子都安排在椒房里住,这个椒房就是墙上涂有椒与泥,有特殊的香味。

后来汉武帝开始了大规模的开阔疆土,这样一来,来自西域的香料就开始传到中国境内。

西域香料的传入让香事变得格外繁荣,甚至衍生出许多新物件。

第三个时期:大规模普及

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再次贯通,中外交流更加紧密,大量香料涌入中国,香料价格开始降低,逐渐平民化;

与此同时,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一起迅速发展,到了唐朝时已经在中国信仰界中占据龙头地位。

宋代之后,烧香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现象,香发展到这里,已经成为香道。

与现代科学相比,烧香因为更早存在人们心里,并且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长时间的发展,所以尽管有人不信教,当人们对此多少还会存有敬畏之心。

实际上,烧香的寓意还有很多。

人们选择信奉佛也好,道教也好,他们的愿望大多都十分简单纯粹:保自己平安、保家人平安,保事事顺遂。

当他们最终真的能事事顺遂吗?其实结果不重要,以为信者要的,是一种心理满足、心里踏实。

烧香点燃的是自己的心香,焚烧的是自己的恶魔,再加上佛陀的加持,自己也许会离愿望越来越近。

或许,大多信者们都知道烧香是让自己心中有寄托,那么结果如何,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那么就有人问:如果烧香代表自己虔诚,那是不是一次烧越多跟越好?

达摩大师认为:“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

烧香是信者表达自己对天地敬畏之心,也是对祖先的尊重,一般来说三根香,就足够表达自己的诚心。香不是敬得越多越好的。

如果想表达多一点诚意,那可以多点几根,当这个数量要控制好,一般可以点6根,更多还可以点9根。这是给自己家里两代或者三代人祈福的意思。

如果只追求数量,一抓一大把香敬给祖先,这样很有可能引起佛祖的不高兴....

不过话说回来,烧香虽然可以向神明祈福,当烟吸多了同样会对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再贵的香烟长期吸都会引起健康问题,更何况更贵的香;

但这不能阻止真正虔诚的人,因为他们确实怀着敬畏之心供奉佛祖。

那么,各位看官老爷对三炷香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

以上为小编拙见,望指正。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老人说的“大莲花香”是啥意思?是吉是凶,上香3大忌讳要知道

中国人用香不仅讲究礼仪,里面一些关于香品燃烧的讲头也很多,真是门道不少。

最近清明将近,祭祀上香的机会也变多了,虽说现在是21世纪以科学的说法为准,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我们也不得不在意,不然老在心里留着个疙瘩。

就像平时老人所说的烧香要是烧到“大莲花香“肯定能发财,是真是假?这里头到底有什么讲头呢?

现在人一般上香,都是以三炷为准。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三炷都是“至尊至诚”的心意。

而“大莲花香”,指的就是三根香里,左右两边的香高度一样,中间的香低一个香头,从远处看呈现出一朵莲花状,这就是所谓的大莲花香。

“莲花香”听名字就有着美好的意味,这个说法其实也出自于“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着烧香之人现阶段的修行,就如同这多莲花,有着清新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顺利,如同莲花盛开一般水到渠成,是大吉之兆。

老人们都认为,烧香烧出“大莲花香”,体现出了在你身边一定有贵人的出现,最近大有生财的可能。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老一辈们都以烧到大莲花香为喜,认定一定会有财运到来。

其实除了大莲花香,在烧香这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讲头。像那些常识类的上香之前要洗手,净衣就不说了,这其中相信还有不少门道新手们不清楚。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3个烧香经常出现的情况,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老人眼里可是忌讳,要是遇到了一定得尽力避免。

其一就是不能抢头香。

这几年“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像是“抢头香”“烧高香”这种行为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人不惜花费千金找黄牛,就为了抢到寺庙的“头香”。

其实在这里有个很大的误区,老一辈说的“头香”指的是每年初一自己上的头一炷香,而不是宫观里的第一炷香。再加上“抢头香”已经让烧香这件事变了味,已经失去了烧香最初的意义。

其二就是不能烧断头香。

所谓“断头香”指的就是烧到一半熄灭的香,因为预示着灯尽油枯,老人认为有着极为不好的寓意。

这个词其实也比较久远了,早在元代的杂剧就出现过,像是《看钱奴》和《西厢记》里都曾提起断头香,说的这一世的分离和苦难,都是因为上一世烧到了“断头香”的缘故。

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带了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之所以线香“断头”,其实是因为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加了大量石粉的缘故。

廉价的石粉被火点名,其燃点不够,便会中途中断。然而现在市面上因为利益相关问题,大量的线香都有这种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压缩成本里面还添加大量的竹屑、木屑,这就是行内人俗称的“化学香”。

像圈子里的老香友们,入手线香其实都极为讲究,最近他们就在香至尊沉香这家拥有十几年品牌背书的老香铺结缘。这家店只做野生沉香生意,所产出的线香都是纯天然沉香为原材,再加上楠木粉成型,不添加丝毫化学成分,用料扎实,不会出现烧一半“断头”的现象。

据说,香至尊沉香的老板孙玉辉,还是一名资深的沉香收藏家,十几年来都投身于野生沉香事业,早在沉香行业崛起之前就在东南亚建立了自己的收料关系网,他的主顾也都是回头客。

其三,就是戊日不烧香。

道教讲究一个“戊不朝真”,意思就是每月的戊日,宫观里不能焚香。

所谓的“戊日”指的是“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早在北宋,《云笈七签》中就记载过朝真避戊的说法:“若其日遇值戊辰、戊戌、戊寅即不须朝真,道家忌此日辰。”讲的就是道家弟子在戊日要休息,不诵经不焚香。

中国人用香历史悠久,自然其中的门道也多。即使很多说法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身在华夏土地,老一辈的讲头还是要听的。这不仅代表着对老一辈智慧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烧香方面的讲头?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上香时火花四溅有什么寓意?上香还有讲究?沉香线香怎么样?

每每逢年过节,或是日常节假休息日,人们都有去到寺庙烧香敬神或是在家中供先祖的习俗。在这方面其实有很多的讲究,不懂反而会闹出不少的笑话。在中国,上香不仅能保安康,还可以预知未来。古代先人们经常透过香火,来查烧香人近期的时运吉凶。

我们在烧香时,一般以单数为吉,不可以双数上香。而自古就有,“平安一根香,许愿三根香,解灾九根香。”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解释十分方便后人按照自己的需求请愿。不过现在如今最常见的还是三只香品。

而古代先人们也根据三根香的香灰燃烧状况做出了香灰燃烧72现象图解,也被称为三支香的基本用法。我们在烧香之时,要时刻注意香品不可以粘连在一起。切要左手持香右手点火,且要用左手上香,以免发生“手得香”烫手的不吉现象。三根香品距离适中,将香放于香炉之中。

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有时我们在上香时,会遇到香品火花四溅,明亮或是啪啪作响的情况,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吉利的现象。说明我们敬香的对象非常欢喜,是非常吉祥的现象。

而我们也一定要学会观察香灰,香灰分为黑白黄三种,每种颜色的香灰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其中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白吉黑凶黄发福”就可以。学会看香灰更能帮助我们学习香道。

不过,我们也要考虑自身香品是否是劣质香。现如今,劣质香遍布市场,买到劣质香不仅会对我们上香有影响,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就拿我们现在很多香友最熟悉的沉香线香来说,劣质香品会让呼吸道受损,严重还会诱发癌症。

现如今,一些资深香友都在香至尊沉香品牌结缘沉香。香至尊沉香品牌成立十余年,是业内资深的老字号品牌。所选的香品原材全部来自于东南亚的一线和二线产区,香韵最为纯正。且香至尊沉香的客户在感受过香至尊沉香的香品以后,都会爱上这个品牌,而后自发地帮助香至尊沉香品牌做宣传。

香至尊沉香品牌还会定期的举办线下现香友见面会,为的就是能让对沉香感兴趣的所有香友都能面对面的交流感悟。也为了给从来没接触过沉香的朋友们机会感受沉香,体验沉香的文化。

烧香的技巧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定是有其中的道理的。而我们在选择香品时,也一定要注重香品的品质,避免结缘到劣质线香。

你了解真正的观音菩萨吗? |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文/温金玉

2023年3月10日

农历二月十九

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值此殊胜之日

让我们通过温金玉教授一文

更加深入地走近观音、了解观音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徒最崇奉,且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正如佛教从印度形态转向中国形态,观音菩萨也逐渐成为中国的慈悲女神,这个过程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最好的个案。

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观音在中国性别转变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涉及观音与女性的问题。

那么,观音信仰女性化,所要向社会信众传达的宗旨究竟是什么?那就是爱的信仰,从悲心中爆发出的爱。这样的信仰也许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将佛法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其区隔一种是义理性的佛教,一种是生活规范性的佛教。观音信仰的殊胜处,是其积极的入世品格,关切人生,觉悟人生。

慈悲即观音,观音信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思想的兴起直接引发了菩萨信仰的流行,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菩萨道,就是菩萨要走的路;菩萨行,就是菩萨要做的事。观音信仰重在行门,即常说的“大悲行门”。菩萨正是观察到一切众生生命当下的苦难,才生起了大慈大悲之心想让众生解脱一切苦难。在众生解脱与菩萨发心这一问题上,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正是众生的苦难成就了菩萨的成道。观音信仰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菩萨行的宗教学意义就在于,将一己之救赎与整个众生的救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将小我化为大我,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就是佛教事事无常的世界观和慈悲喜舍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崇福寺观音圣像

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不仅是在于求观音、拜观音,更重要的是学观音、做观音。

不是总在祈求观音菩萨用一千只手、一千只眼来关照自己,而是希望自己能变成观音菩萨一千只手中的一只手,一千只眼中的一只眼去帮助别人,救度大众。

“但愿滴滴杨枝露,化作人间救苦方。”信仰的力量在于奉献,而不在索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湖北省咸宁市无相寺千手观音圣像

观音文化在民间到底有哪些影响

也许中国人可以不知道释迦佛,但没有人不知道观世音。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观音在俗文化圈中的知名度依然是无可替代。可以说,观音影响在民间,观音文化在大众。那么,观音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广结惜缘

观音偈中最动人的两句话: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的慈悲在于无分别的大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观世音。不分种姓、民族、国家、职业、肤色、性别、美丑,只要祈求,寻声救苦,有感必应。观音与大家没有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广结善缘,普利有情。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2、心存感恩

在推广观音文化普及化的过程中,感应故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从古到今无数的感应传说突出了观音救度的普世性,让中国人知道观音与自己是有关联的,所有文本中的记述与经典中的描写都通过感应传说而落地,变成每一个个体的当下现实体验。观音故事中,最为民众熟悉、最为感人的莫过于“观音老母”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男子,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但他对母亲毫不孝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说法。他也去拜菩萨。但去普陀山后却怎样也没有遇到观音菩萨。他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观音菩萨这几天不在山上,去你家乡了。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他听后很惊讶:“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我要怎么才能认出他呢?”老和尚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也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观音菩萨了!”

男子见观音心切,飞快奔跑,到家时已是天黑,急促地敲门。“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屋内的母亲听到是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情急之下披反了棉袄,穿倒了鞋子,来给儿子开门。男子见如此情景,跪地抱头大哭,“娘,原来你才是我心中的菩萨。”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的道理。如《四十二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孝亲的故事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最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崇福寺观音圣像

还有“送子观音”在中国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祈望。

可以看到,“观音老母”的故事所要倡导的是“尊老”的主题,而“送子观音”的传说,演绎着“爱幼”的亲情。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中国人普遍的家族情怀和血缘亲情。这已不完全是宗教的说教,而更多的是人伦道德的教化。

广东省韶关市东华禅寺送子观音圣像

这些感应故事的编纂,从东晋一直到近现代,浸润着无数前贤的心血与慈悲。如孙昌武教授从日本复制回来的中国已佚失的最早的三部观音感应录:东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宋张融撰《续光世音应验记》,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晚近较著名的有周克复编撰的《观世音经咒持验记》、释弘赞编撰的《观音慈林集》,还有一部作者不详的《观世音灵感录》。这些故事集,对观音文化在民众中的推广有巨大的宣传作用。

日本涌泉寺杨贵妃观音圣像

3、自在无碍

宋代张义端《贵耳集》中称,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寺,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有观音像手持念珠,问曰:何用?答道:要念观音菩萨。疑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念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个观世音。求人不如求己的思维,所彰显的不仅要化他,也要自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佛教讲业力,讲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神通再大也不敌业力,警示众生要心存敬畏,起心动念,不可不慎。三业清静,才是自我得救的根本。

4、勇猛精进

我们通过《观世音菩萨发愿偈》,可以真切在感受到勇猛无畏的精神。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这样的理念与精神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如舞蹈、戏曲、舞台剧、电视、电影、动漫、书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覆盖所有人群。赵朴老当年说,佛教是文化,就是要突出佛教文化的摄受力,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法雨遍洒,传递正能量。

西安古观音禅寺千年银杏树下大悲观世音圣像

观音生命学

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迪

那么,古老的观音文化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民众有怎样的生命启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观音的神圣使命,也是观音信仰的旗帜。对于现代人,何谓苦?何谓难?反观今日,人们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人类精神层面的困境却越来越严重。我们看到在这个时代,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体都压力山大;不少人都有无尽的困扰与迷惘;人类贪欲无度,对外攫取不止,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保护心灵的清净、优化生命结构成为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

观音生命学可以成为我们探讨的主题。如何运用悲心去观照人类的困境,制止人类的愚痴,减弱人类的贪求,构建健康乐观的心态,简朴节制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乐于助人的群我关系。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挖掘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观音生命学就是唤醒人类对生命实相的关注,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激活生命的信仰能量,从而能够过上一种有意义、有追求的生活。寻求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如何获取宁静生活,在面对怀疑与冷漠时怎样奉献诚信与温暖。

佛法教化的意义正在于“导”,要“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宗教传播学的一个常见规律是:信众永远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唯其如此,化导的意义更为重要。观音文化要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民生文化,具有社会人群身体力行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让每一位有缘认知观音的人,都拥有观音慈悲的情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原标题 | 温金玉: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是学观音、做观音

图片来源 | 十愿网

老人说的“大莲花香”是啥意思?是吉是凶,上香3大忌讳要知道

中国人用香不仅讲究礼仪,里面一些关于香品燃烧的讲头也很多,真是门道不少。

最近清明将近,祭祀上香的机会也变多了,虽说现在是21世纪以科学的说法为准,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我们也不得不在意,不然老在心里留着个疙瘩。

就像平时老人所说的烧香要是烧到“大莲花香“肯定能发财,是真是假?这里头到底有什么讲头呢?

现在人一般上香,都是以三炷为准。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三炷都是“至尊至诚”的心意。

而“大莲花香”,指的就是三根香里,左右两边的香高度一样,中间的香低一个香头,从远处看呈现出一朵莲花状,这就是所谓的大莲花香。

“莲花香”听名字就有着美好的意味,这个说法其实也出自于“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着烧香之人现阶段的修行,就如同这多莲花,有着清新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顺利,如同莲花盛开一般水到渠成,是大吉之兆。

老人们都认为,烧香烧出“大莲花香”,体现出了在你身边一定有贵人的出现,最近大有生财的可能。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老一辈们都以烧到大莲花香为喜,认定一定会有财运到来。

其实除了大莲花香,在烧香这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讲头。像那些常识类的上香之前要洗手,净衣就不说了,这其中相信还有不少门道新手们不清楚。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3个烧香经常出现的情况,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老人眼里可是忌讳,要是遇到了一定得尽力避免。

其一就是不能抢头香。

这几年“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像是“抢头香”“烧高香”这种行为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人不惜花费千金找黄牛,就为了抢到寺庙的“头香”。

其实在这里有个很大的误区,老一辈说的“头香”指的是每年初一自己上的头一炷香,而不是宫观里的第一炷香。再加上“抢头香”已经让烧香这件事变了味,已经失去了烧香最初的意义。

其二就是不能烧断头香。

所谓“断头香”指的就是烧到一半熄灭的香,因为预示着灯尽油枯,老人认为有着极为不好的寓意。

这个词其实也比较久远了,早在元代的杂剧就出现过,像是《看钱奴》和《西厢记》里都曾提起断头香,说的这一世的分离和苦难,都是因为上一世烧到了“断头香”的缘故。

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带了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之所以线香“断头”,其实是因为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加了大量石粉的缘故。

廉价的石粉被火点名,其燃点不够,便会中途中断。然而现在市面上因为利益相关问题,大量的线香都有这种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压缩成本里面还添加大量的竹屑、木屑,这就是行内人俗称的“化学香”。

像圈子里的老香友们,入手线香其实都极为讲究,最近他们就在香至尊沉香这家拥有十几年品牌背书的老香铺结缘。这家店只做野生沉香生意,所产出的线香都是纯天然沉香为原材,再加上楠木粉成型,不添加丝毫化学成分,用料扎实,不会出现烧一半“断头”的现象。

据说,香至尊沉香的老板孙玉辉,还是一名资深的沉香收藏家,十几年来都投身于野生沉香事业,早在沉香行业崛起之前就在东南亚建立了自己的收料关系网,他的主顾也都是回头客。

其三,就是戊日不烧香。

道教讲究一个“戊不朝真”,意思就是每月的戊日,宫观里不能焚香。

所谓的“戊日”指的是“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早在北宋,《云笈七签》中就记载过朝真避戊的说法:“若其日遇值戊辰、戊戌、戊寅即不须朝真,道家忌此日辰。”讲的就是道家弟子在戊日要休息,不诵经不焚香。

中国人用香历史悠久,自然其中的门道也多。即使很多说法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身在华夏土地,老一辈的讲头还是要听的。这不仅代表着对老一辈智慧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烧香方面的讲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