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1939年多少岁(1939年多少岁属什么生肖)

时间:2023-10-02 20:20:32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1939年,18岁妻子竟然投靠军统,44年后丈夫接叶帅通知:她是烈士

1939年底,正是寒冬腊月,身在延安担任中央马列学院政治经济研究室干事的李清突然接到一个令他十分痛心的消息。

自己的新婚妻子黎琳,竟然公然叛变革命,投靠了军统!

这个消息让李清有些始料未及,或者说是难以置信。

就在几个月之前,情投意合的两个年轻人获得组织上的同意后,结合成为革命伴侣。

婚后没几天,黎琳突然面色沉重地找到李清,纠结了许久之后才提出告别。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分别,李清自然要问个清楚,毕竟两人刚刚结婚、甜蜜的生活即将步入轨道,为何妻子如此狠心呢?

可无论他如何追问,黎琳都只是回复同样的一句话:“不要再问了,我有机密任务。”

李清见妻子如此坚定,平静了心情之后也只能叹息着说道:“那你安心去吧,我在延安等你回来”。

分别之后,李清对妻子日思夜想,好在黎琳按照计划抵达成都后,会时不时地寄来书信,也算让李清悬着的心得到几分慰藉。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两人彼此互传了几次书信之后,妻子竟然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再到后来,李清从别人口中听闻,妻子黎琳背叛竟然背叛革命、投靠了军统。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给原本心怀希望的李清当头棒喝。

与此同时,外界的流言蜚语也如同潮水一般涌来。黎琳年轻漂亮、家庭条件友好,是娇生惯养的小丫头,来延安的时间不长,肯定吃不了苦。

甚至还有从成都返回延安的地下党员称,自己在成都街头见过黎琳,身穿连衣裙、头戴西绒帽、脚上踩得也是高跟鞋,出门都有汽车接送,完全就是富家小姐的做派。

正是因为这样的猜测,再加上别人的亲眼目睹,让黎琳叛变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就连对妻子深信不疑的李清心里也动摇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时间过去后,也就是198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清竟然收到了组织上的一封信:黎琳同志不是叛徒,她是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离开延安之后,黎琳同志化名为张露萍,并且制造了著名的“军统电台案”。

这封电报,让李清既欣慰又悲痛。

欣慰的是,自己的爱妻并不是人们口中的叛徒。悲痛的是,妻子为了革命事业被敌人杀害,临终前不知遭受了多么沉重的痛苦与折磨。

那么,这封电报中的“军统电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黎琳、或者说是张露萍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时隔几十年之后,她才得以沉冤昭雪呢?

黎琳原名叫余家英,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资助下,黎琳早早地就被送进崇庆县中学读书,并且在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接触到大量的西方进步思想,并且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参加过多次抗日救国运动。

1937年,彼时的黎琳只不过是个16岁的小丫头,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我党创立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不久之后,在川西特委负责人车耀先的推荐下,黎琳前往延安军政大学接受教育。

此时的她,已经在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一个宏大的志愿,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在延安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那里的生活环境对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子来说,是相当残酷的。

可黎琳还是靠着不屈的毅力,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平时在军政大学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周末的时候则跟着红军部队深入山林拉练体能。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黎琳就适应了延安艰苦的生活,并且在给父母的信件中骄傲地写道:“你们较弱的女儿已经重获新生,能够独自扛着重重的包裹、爬几十里山路了”。

1938年10月,黎琳经受住了组织上的考验,光荣加入了,并且在不久之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延安文联担任秘书职务。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黎琳与年纪相仿的李清相爱了,并且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俩还没享受完温存,组织上就交给黎琳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原来,黎琳有一位远房表姐,是四川省酉阳区保安司令余安民的三姨太。组织上正是想用这层关系,派黎琳到四川做工作。

1939年10月,黎琳告别了丈夫,孤身一人来到了成都,刚找到落脚之地准备开展工作的时候,身为中央南方局常委的却突然找到了她。

刚一见面,就神情严肃地说道:“有个更加危险的任务,你愿不愿意接受?”

听到这句话,黎琳青雉的脸上满是兴奋,她连忙说道:“我不怕危险,只不过组织上已经给我安排任务了,恐怕我没办法同时开展两项工作。”

看着面前小姑娘满是坚毅的脸庞,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说道:“你的任务有变,组织上认为现在不是策动余安民的最佳时机,所以决定,派你打入军统内部,并负责联络潜伏在军统中的我党同志。”

就在不久之前,军统局的两名同志与南方局取得了联系,希望加入。他们分别是电讯处科员张蔚林、电讯总台领班冯传庆。

南方局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批准二人的入党申请,并开始紧急物色人选做联络员。

对于这份任务,黎琳欣然同意。于是第一时间与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联系,在得到他的批准之后,黎琳的党组织关系顺利转入南方局,接受的直接领导。

黎琳心中明白,这个任务充满了危险性,于是给自己取了个假名字“张露萍”。为了不让敌人看出破绽,她又果断切断了与延安方面的联系,也正因如此,身在延安的李清再也没有收到妻子的信件。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已经化名为“张露萍”的黎琳找到了张蔚林,并且两人以兄妹相称。

为了能够有个隐蔽的空间,张蔚林在牛角沱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让张露萍居住,有重要情报的时候,张蔚林便会直接到牛角沱口头告知张露萍。

和戴笠做梦都没有想到,党员竟然潜伏到了他们最重要的情报机关军统局,截获了大量情报不说,还以星火燎原之势大量发展地下党成员。

在张露萍、张蔚林、冯传庆三人的努力下,军统电讯处的杨洸、赵力耕、王席珍、陈国柱四人也先后加入了。

直到1940年初,戴笠才发觉出不对劲,军统局的行动向来遵循严格的保密制度,可不知为何,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执行什么任务,总是以失败告终。

戴笠的脑中冒出了个大胆的想法:难道军统里出了间谍?

于是,戴笠赶紧安排人彻查,最终发现了位于天官府街14号的地下联络站。

张露萍、张蔚林等人也渐渐意识到,他们的地下活动引起了军统的注意,好在他们几人行动隐蔽,短时间内还算安全。

可是,不久之后的一次工作失误,却让这七名同志陷入了危机中。

1940年3月,张蔚林在发送情报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一台发报机的真空管,导致机器报废。

这个失误引起了军统特务的怀疑,他们将张蔚林抓了起来,并且关在监狱中看押。

身陷牢狱的张蔚林十分慌张,他担心特务们顺藤摸瓜,查清自己的身份,于是趁着一天黑夜悄悄逃了出来,并找到了南方局寻求帮助。

南方局的同志们经过仔细的分析后,认为张蔚林只不过是弄坏了一台机器,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但张蔚林并不这么认为,为了安全起见,他直接找到电讯处副处长董益三,希望这位老领导能够伸出援手。

然而,董益三对张蔚林从狱中逃跑、又折返回来的做法十分猜疑,果断将事情经过上报给了戴笠。

在戴笠的命令下,军统电讯处展开了彻底的清查活动,最终张蔚林、冯传庆、杨洸、赵力耕、王席珍、陈国柱被抓获。张露萍因回成都探亲,躲过了一劫。

然而,张蔚林等人禁不住严刑拷打,最终供出了张露萍的真实身份:表面上她是自己的妹妹,实际上是地下党员,是他们与南方局的联络员。

得知这一情况,军统特务们以张蔚林的名义,给身在成都的张露萍发去急电:“兄病重,望速归”,想要以此诱捕张露萍。

果然,当张露萍慌忙赶回时,早已设好埋伏的军统特务便将她抓住。

当“军统电台案”发生之后,面对亲自前来汇报的戴笠,怒不可遏地骂道:“你天天吹嘘军统多么厉害、铁板一块,可结果呢?截获了我们这么多情报,你还不知道!”

在被关押的那几年时间里,张露萍每天都遭受到特务们残酷的折磨,但她坚守心中的信念,没有透露半点我党的情报。

1945年7月14日,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张露萍和其他6名地下党员被杀害。

因为张露萍等人执行的是机密任务,并且他们被捕之后并没有暴露身份,所以了解他们事迹的人少之又少。

1950年初,四川省召开烈士追悼大会时,也只是将张露萍等7人定性为“与我党有联系的军统电台工作人员”。

严格来说,那个时候张露萍还被人们认为是“军统特务”身份。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发起复查未定性人员烈士资格的运动时,张露萍的英雄事迹才被公之于众。

1983年7月5日,调查组来到了曾给元帅担任机要秘书的雷英夫老人家中,当他们递上张露萍、张蔚林等人的名单后,雷英夫老人突然激动地说道:“他们都是党员,都是烈士啊!”

随后,雷英夫便将自己所了解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调查组的同志。

得知这一情况后,调查组又紧急向元帅求证。已经86岁高龄的叶帅经过仔细回忆之后,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最终,“军统电台案”真相大白,杨露萍的身份也终于得到平反,她不是叛徒、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烈士。

当已经身为交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的李清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禁湿红了双眼。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不相信,妻子会是叛徒,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现如今,妻子的烈士身份终于被调查清楚,这是他人生中最感激动的事情。

实录德州市陵城区各村姓氏字辈(于集乡孙国庄村)

【村庄概况】孙国庄村位于乡政府北5.7千米处,距陵城区驻地13千米。东邻程屯村,南邻宗家庵村,西邻陈宝亮村,北邻张龙村。全村93户,358人,皆为汉族,90岁以上的2人。耕地1242亩。

【村庄沿革】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孙姓始迁祖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善于演小戏扮鬼脸,所以被称为孙鬼脸庄,后谐音孙国脸家庄。1983年,被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孙国庄,亦称孙国家村。

1939年7月,属陵县二区。1943年9月,属匡五县二区。1949年10月,属陵县神头区。1952年6月,属德县八区。1958年1月,属德县于集乡。1958年9月,属德县红旗公社。1958年12月,属平原县神头公社。1961年7月,属陵县神头公社。1965年1月,属陵县于集公社。1984年4月,属陵县于集乡。2014年12月,属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

【基层组织】1947年建立党支部,时有党员3名,现有党员8名。

历任党支部书记:孙玉德、孙家立、孙桂珍、孙廷治、孙志成、孙宝良。

历任村委会主任(大队长):任凤堂、孙宝良、孙银堂、孙建新。

【姓氏字辈】该村有孙、任、齐3个姓氏。

孙姓辈分排序:春、吉、怀、宝、堂、文、玉。

任姓辈分排序:治、秀、风、红、立。

齐姓辈分排序:红。

【村庄人物】孙志忠,男,汉族,1972年入伍,历任战士、技术员、技师、基地司令部测控处参谋、副处长、处长,参加了载人飞船应急救生厂区的勘察和“神舟一号”载人飞船的航天测控工作,2001年转业。

该文已收录在《陵城记忆:义渡口镇 于集乡》卷中。

至今仍健在的106岁女红军,她的丈夫是开国上将之首,儿子是少将

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3年的风雨岁月。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已经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屹立东方的大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红军却在逐渐凋零。

那么,目前还有多少老红军在这个世界上呢?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蹇先佛

一位依旧健在的,极具传奇色彩的红军女战士。他的丈夫是共和国的上将之首,儿子被授予少将的军衔。

她的名字叫蹇(jian)先佛,早在长征时期,她就成为了中国坚定的战士。当时,她与姐姐在红军中并称“长征姊妹花”。

加入红军,结识萧克

蹇先佛1916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她在家中排行第三,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蹇先佛从小聪明伶俐,加之父亲蹇承宴对她寄予厚望,因此很早便进入当地有名私塾开始读书。

1932年蹇先佛进入长沙衡粹女校艺术师范班学习,于两年后毕业。当时,蹇先佛受到姐姐蹇先任的影响,加入中国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蹇先佛有知识有文化口才好,因此进入红军队伍后主要负责宣传工作。

她经常到附近的地区去进行演讲,宣传中国的先进思想,并鼓舞大家踊跃加入党领导的队伍。

得益于思想的先进性和蹇先佛的口才,每次都有很多人加入红军的队伍。

当时,27岁的萧克正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他虽然是红军的高级将领,但为人和善,儒雅随和,风度翩翩,而且他当时也并未成家。

对于青春活泼,信仰坚定的蹇先佛,萧克非常欣赏。但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又是同一个队伍中的同志,萧克始终把感情藏在心中。

蹇先佛对这个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私下里充满了书卷气息的将领也有一定的好感。但她也选择将感情埋在心底。

蹇先佛的姐夫贺龙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开心,他本就觉得蹇先佛与萧克郎才女貌十分般配,现在他们又郎情妾意,互有好感,于是开始不断撮合二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蹇先佛与萧克喜结连理,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妇。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挺着大肚子的蹇先佛跟随中央红军进行长征。

在长征的路上,她表现出不输男子的毅力和坚韧。

从小优渥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养成奢靡铺张的习惯,相反在父亲和姐姐的影响下,她有着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的品质。

即使蹇先佛身体不适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翻雪山过草地,从来没有一句抱怨,也没有任何不满。

在红军途中,蹇先佛的弟弟蹇先超永远地倒下了。蹇先佛悲痛欲绝,但她依然坚毅地前行,为了弟弟心中的理想,她要继续走下去。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终于在甘孜胜利会师。当时蹇先佛已经怀胎十月,马上就要生产,但丈夫萧克在前线指挥军队无法抽身。因此,蹇先任时刻跟在蹇先佛身边,以防出现不测。

在穿越草地时,蹇先任突然腹痛难忍,蹇先任知道孩子快要出生了,立刻派人通知萧克。萧克得知消息立刻赶到蹇先佛身边陪伴她生产。

当时,一望无际的草地并没有物体可以遮掩,萧克只能垒起一个土堆,挖了一些草皮作为遮挡物。蹇先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生下了孩子。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根本找不到医生和产婆,蹇先任亲自为妹妹接生,并将孩子起名为“堡生”纪念这次奇特的经历。

长征期间极度艰苦,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蹇先佛一直将孩子带在身边,即使自己没有饭吃也要让孩子吃饱饭。

一次,一个当地人用一个锅盔来换蹇先佛的孩子。锅盔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人间美味。

但蹇先佛拒绝了,她不能为了自己吃饱饭而放弃孩子。

这个孩子成功渡过了长征,可惜在抗日战争中因为染上鼠疫去世了。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听闻了蹇先佛和蹇先任的事迹。周恩来同志听说蹇先佛和蹇先任是一对姐妹,便称她们是“长征姊妹花”。一时间,这个称号在红军中被广泛传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开始转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红军被整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当时贺龙被任命为120师师长,萧克担任副师长一职。

蹇先佛被特别指派进入西安从事地下工作,不久之后,她又被调到察冀中央分局组织部,继续从事党内事务。

由于蹇先佛信仰坚定,工作出色,后来她被任命为北方分局党校总支书记。

虽然蹇先佛萧克夫妇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一直非常好。

1939年,蹇先佛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并为他取名萧星华。这个生在战乱中,长在红旗下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志向,成为了一名军人,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4年,萧克开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但短短三年后,萧克便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被波及,职务被罢免。从此,萧克频繁被调动,被批判地生活。

而在这期间,蹇先佛一直陪在萧克的身边,不离不弃。

无论丈夫受到怎样的挫折,她始终坚信丈夫会挺过来的。

帮助丈夫,完成书稿

萧克早年间就读于师范学校,是一个文弱书生,后来因国家积弱才投笔从戎,因此他的文笔非常好。

抗战时期,萧克将军在指挥战斗的空余时间进行写作,完成了字数高达40余万的《罗霄军》初稿。由于当时环境特殊,没有时间校对和出版,因此萧克将军便把书交给了妻子蹇先佛保管。此后,无论身在何处,蹇先佛总是把书稿带在身边,生怕遗失。

新中国建立之后,萧克将军身居要职,日理万机,实在没有精力校对书稿,因此蹇先佛将稿完好地保存到80年代,萧克退休。

萧将军退休后,蹇先佛立刻开始督促丈夫对书稿进行修改和校对,他们经常一起工作,不断对书稿的内容进行润色和深化。

经过一年的努力,书终于被写成了,夫妻二人经过讨论,正式给这本书取名为《浴血罗霄》。

该书一经发表反响热烈,并获得了1988年茅盾文学奖

虽然蹇先佛不是主笔人,但这本书得以出版却少不了她的身影。

个人成就,不输丈夫

上世纪60年代,蹇先佛被任命为电力工信部司长,她工作能力极强,一丝不苟,在电力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对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和用电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另外,她积极培养后备人才,为了改变中国电力教育方面极为薄弱的现状,她积极为年轻人争取前往苏联留学的机会,希望他们归国后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后,蹇先佛先后担任国家电力工信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

她兢兢业业,一心为国,无论身居何职都心系百姓,努力工作。

80年代中期,为国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蹇先佛终于卸下了重担,她和丈夫搬进了四合院,居住在大乘胡同里,几十年的呕心沥血,终于过上了恬淡的晚年生活。

结语

2008年,101岁的萧克将军躺在病床上,他早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紧紧抓着妻子的手,不愿松开。或许,这人间最让他留恋的正是这个陪伴他走过70余年的女子。

2008年11月2日,萧克同志的追悼会上,蹇先佛静静地坐在会场上,泪水浸湿了眼眶。

那个叱咤风云的将军,那个笔下生花的作家,那个陪伴了自己70余年的男人似乎并没有离去,就在她的身旁。

2022年,蹇先佛已经106岁了,她依旧住在那个略显破旧的四合院里。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她早已释然了。

作为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前辈,希望她老人家能够一切安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