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眉毛看相

黄岸(黄岸峰)

时间:2023-10-01 12:41:32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最美银杏树见证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治愈系电影《老师,别哭》9月9日在全国上映。昨日,“首映在广州”《老师,别哭》首映礼在广州举行,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200多名观众先睹为快。

《老师,别哭》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韶关市委宣传部、南雄市人民政府、始兴县人民政府摄制。由知名电影导演梁明执导,孙依群、张斌编剧,珠影青年演员董钒、小演员王浩宇领衔主演,陈锐、孙看联合主演,张熙唯、余知远、许桐、李恺洋等一众小演员主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剧照由片方提供)

优秀支教老师亮相首映现场

《老师,别哭》以公益支教为主题,讲述了女大学生贾思婷在乡村支教过程中,与5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从“不打不相识”到彼此支持,彼此关爱,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影片通过一件件贴近现实生活的小事,描绘出一幅幅满溢着人情味的暖心画卷,展现了老师与孩子们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体现了支教老师传递爱和希望的初心,从侧面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可贵之处。

“好哭好笑好减压” “感觉整个人被治愈了”是参加首映礼的观众给予《老师,别哭》的高频评价。首映当天,影片总制片人孙金华介绍,《老师,别哭》曾作为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开幕影片进行展映,收获众多好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包含了我们对乡村教育的很多思考。这还是一部诗情画意的电影——美景里有故事,故事里有短诗。希望电影上映后,能为更多观众带来温暖和力量。”

观影现场,随着片中小贾老师与孩子们之间频频“过招”,观众笑声不断。“这跟我想象中的支教老师完全不一样。”一位“00后”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叹。导演梁明此前曾透露,小贾老师的角色,“首先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当代普通女青年”。梁明说:“小贾老师支教的目的最初并不明确,但通过跟孩子们相处,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启蒙孩子,让这些孩子成长,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一位影评人分析,小贾老师极有可能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真实不矫饰,时不时还想用自己的方式‘整顿职场’,这正是当代‘00后’职场人的真实写照”。

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最催泪的片段出现在孩子们送别贾思婷老师,很多观众都被老师和孩子们之间这种纯净的感情所触动。

当天有两位来自广州的优秀支教老师受邀参加首映礼,援疆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志愿者”、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叶有协表示在观影的过程中“流了好几次眼泪”。援藏优秀教师、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党委书记黄梦华感慨,“跟电影里的小贾老师一样,援藏三年,我也一直在被我的学生感动,我跟孩子们是一起成长的。” 她表示,戏中小贾老师的故事特别打动自己,尤其是片中的一句台词——“孩子们是有心的,当你用心对待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双向奔赴的师生情惹人泪目

影片的故事感动人心。以石头为首的5名乡村小学生展现了“10后”孩子的聪明与早熟,他们各有各的家庭问题,抵抗人生困境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小菱花的父亲打工后一去不回,母亲改嫁,小小年纪的她要独力照顾瘫痪的爷爷。但她每天都笑眯眯地面对生活,再忙再累也记得给小贾老师的讲台上插一束野花。大壮总喜欢在同学间炫耀自己的爸爸是“大老板”,但也会因为爸爸爽约没回家看他而哭鼻子。还有最叛逆的石头,他总是给小贾老师找麻烦,原因是他想保卫奶奶留下的气息——村里给小贾老师租的房子,是石头奶奶生前住过的家。对这两个别扭的小男孩,小贾老师用最简单的“真心换真心”,就把他俩变成了好学生和好朋友。当小贾老师生病,在门外默默守护却还嘴硬不承认的正是当初最爱“欺负”她的石头。

“这种人与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太美好了!”“前面笑,后面哭,导演你还我的眼泪!”“我怎么感觉自己被几个小孩给圈粉了!”首映礼后,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对片中几位小演员的表现点赞,称他们演出了“10后”的高智商与高情商。

在映后见面会上,片中几位小演员也到了现场。被问到小小年纪如何演好哭戏时,几位小演员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饰演大壮的余知远说,拍戏前自己会先酝酿情绪,“先想伤心的事,比如,那时候妈妈没有跟在身边,一想妈妈我就哭出来了。”小胖的扮演者李恺洋则童言无忌,“我好像是被吓哭的,当时脑海里想到一张凶神恶煞的脸,就哭出来了。”

在片中扮演校长的陈锐感慨:“从杀青到上映,一转眼几年过去,孩子们都长高长大了。”他鼓励石头的扮演者王浩宇现场表演一段片中的街舞,后者的大方表现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片中扮演小贾老师的青年演员董钒通过视频跟大家重逢,董钒透露,《老师,别哭》是她加入珠影后出演的首部电影,“这部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电影拍完之后,我真的去当了一回支教老师”。

影片制片人刘佳笳跟观众动情分享:“电影不仅仅是银幕的艺术,更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重要伙伴。我们的这部电影里有不完美的老师、不完美的孩子、不完美的父母……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都没那么完美,但只要打开心灵,就能用心里的爱去成全彼此的成长。”

电影走出一条“诗意盎然”的新路

首映礼当天,《老师,别哭》的终极海报和终极预告片正式对外发布,独特的金黄色调为“今秋最诗意的电影”盖章。主创介绍,拍摄团队在开机之前走访了韶关多个乡镇,除了为故事搜集素材,也努力寻找最能为故事加分的美景。最后,剧组将拍摄地选在“岭南银杏之乡”韶关南雄市和“千年古县”始兴县。开拍时正值晚秋时节,那片银杏金黄、层林尽染的醉人景色幸运地留在了大银幕上。片中,师生们在金灿灿的银杏树下一起作诗的场景,被观众称为“最浪漫的一幕”。

“这部电影有很多生活化细节的展示,同时因导演对外景的充分利用,且将季节变换与角绪相融合,使影片在真实感十足的基础上,还能呈现出一种超脱日常的诗情画意。”一位影评人在首映礼后点评,《老师,别哭》在当下的现实主题题材电影里走出了一条“诗意盎然”的新路,“人们从这部电影里获得的不是紧张和刺激,而是放松、趣味和幸福感”。

诗意的不光是秋色,当天不少观众也被影片中孩子们创作的现代诗打动。“天冷了,我穿上妈妈买的棉衣,可我捂不住想她的念头。” “大榕树有心事,高兴的时候长芽,难过的时候落叶。大白鹅也有心事,开心的时候嘎嘎,委屈的时候找奶奶告状去了。”这些美好而诚挚的小诗洒落在那片金黄的美景中,为观众留下长久的余韵。

莆田平海黄氏祖宗及后裔由来

过几天,家家团员,热热闹闹过壬寅年的春节。按照传统的习惯,过年都要祭拜祖宗。我们莆田平海镇的黄氏祖宗,是从哪里来的?黄氏后裔很多人不很清楚。借此机会,普及一下让大家略知一二。简要说,用五个朝代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为脉络,和不同居地迁移的始祖为例。

黄姓,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源起舜时代, 1代:有熊氏, 名轩辕,号黄帝,全国黄氏的共同祖先。→传至晋朝第 90代入闽黄氏始祖黄彦丰,于晋元帝南渡,晋安太守,政尚慈惠,封开国公,卒于官,年九十五。→传至唐朝 第101代黄岸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传至唐朝黄岸公的第6代黄蟾,后黄始祖。阮之子,崇文馆校书郎,璞公是校书郎称大校书,蟾公称小校书郎。居后黄(今涵江新府)被尊后黄始祖。至宋后裔又分居前黄。→传至宋朝 黄岸公第13代黄彦辉,爟公子,后黄世系,宋潮州通判。→传至明朝黄岸公的第23代平海黄氏始祖:黄杭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生五子。年过七旬卒于平海。

这一集,就讲黄杭进士。

明朝莆田知县平海

黄氏始祖黄杭进士

一、黄氏世系简表提要

平海镇黄氏后裔你从哪里来?一看一查就清楚了。

(一)、黄氏全国百代谱世系选录

1代:有熊氏: 名轩辕,号黄帝。黄氏肇基之始。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在位百年,寿百有十岁。娶西陵氏女日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长挚,即少昊金天氏。次昌意。葬中都桥山,今陕西延安府中都县是也。

2代:昌意公: 轩辕公次子。兄名挚,在位八十四年,公娶蜀山氏之女昌仆,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生颛项高阳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县。

3代:颛项公: 昌意公子。生于若水。姓姬。以水德王。在位七十八年。子祝融、伯鲧、穷蝉。祝融火正。分禅舜六世祖也。寿九+葬山东濮阳。

4代:唐伯鲧公:颛项公次子。仕唐。要有莘氏女日修。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而孕,岁有二月生禹。

5代:夏王禹公: 鲧公子。名文命,改姓姬氏。仕唐。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国号夏。在位二十有七年。寿白岁。子启。墓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山,在今山阴县东南七里许,俗呼禹陵。有庙宇在墓之侧。绍俗递年二月,士女诣拜,凡有求必应焉。暮春大夫。又往兰亭,观览圣地者。(国朝乾隆圣驾往庙陵拜谒者再)

6代:夏王启公,禹公子。封江夏黄国,因氏焉。在位九年,子六。(黄帝六世孙陆终之后黄氏为国姓)

7代:夏王仲康公:启公次子。在位十三年。帝太康弟。太康失国,公立焉。

8代:夏王相公: 仲康次子。在位二十八年,权归后羿。徙居商丘,为过浇所灭。后逃自窦出,有娠,生子少康,为仍国牧正,为虞国庖正。遂灭过浇,复禹之绩。

9代:夏王少康公:相公遗腹子。中兴在位二十二年。恐禹陵乏祀,封庶子无余于会稽祀焉。享年六十有一。有禹之风。

10代:夏王秀杼公:少康公子。在位十七年。子二。按史乃名宁。

11代——89代(略)

90代 黄彦丰:入闽黄氏始祖。于晋元帝南渡,守晋安。政尚慈惠,封开国公。卒于官,年九十五。谥文节,子孙繁衍遍闽粤。徙居福唐黄巷。知运与彦丰,父子显贵,为八门望族。

91代——100代(略)

101代 :黄岸公:入莆始祖。生于公元703年卒于785年3月29日。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生三子,谣、典、乐。公元784年携子在涵江黄巷定居,此地为开族地。子孙繁衍甚多分后黄和前黄、东里黄、䂬溪黄,史称三黄鼎立。

(二)、莆阳黄巷黄岸公世系

黄岸公1代——5代(略)

黄岸公6代:黄蟾,后黄始祖。阮之子,崇文馆校书郎,璞公是校书郎称大校书,蟾公称小校书郎。居后黄(今涵江新府)被尊后黄始祖。至宋后裔又分居前黄。

黄岸公7代——12代(略)。

黄岸公13代:黄彦辉,爟公子,后黄世系,宋潮州通判,生六子。长子,俅:字元恭,宋荫昌化军知军,赠少保,谥孝节。妣杨氏赐赠一品夫人。生一子:汝猷,按公事亲孝,世称明伦居士。后裔居前黄或后黄。次子,仕:后裔居余杭。三子,侃:后裔居前黄或后黄。四子,任:后裔居前黄或后黄。五子,价:居温州。六子,佐:迁里埔头。

黄岸公14代—22代(略)

黄岸公23代:黄杭,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生五子。年过七旬卒于平海。

黄岸公24—28代(略)。

黄岸公29代:黄福明(孟明),入岱山境(今山星村)始祖,后黄世系。生于1673年9月---卒不详。生二子,来斯,桯斯。 

(三)、岱山境(今山星村)黄福明(孟明)公世系

岱山境,今平海镇山星村的大路尾、山后、后柯、东亭、下田更、楼下、下洋、后高、西厝村等一带,明、清朝时称为岱山境。岱山境黄氏的开基祖是黄福明公,生二子,长子来斯(大路尾、下田更、山后、楼下、下洋村黄氏始祖)。次子桯斯(西厝村黄氏始祖)。

第1代:福明公 生二子,来斯,桯斯。后建立族谱昭穆十八个字为排辈份。

第2代:来斯公 生四子:学友、学余(学荣)、学贵,学美,后裔 为四个房。长房居今山星村大路尾,内大路尾,后高村。二房居下洋村五组。三房居楼下村。四房居山后村八组。第2代: 桯斯公,生二子:学存(学我),学龙(学满)。学存后裔居西厝村的南尾厝。学龙后裔居西厝村的北头和五组。

第3代至第7代:来斯、桯斯公传后世系,正在考证完善中。 

附录:(供山星村黄氏后裔)

(四)、福明(孟明)公具体繁衍世系提要如下:

本提要世系以黄福明公为主线承上启下简要串起来,让岱山境黄氏后代子孙有一个大概知道家族世系来历。

全国百代谱1—101世岸公(详见《莆阳黄氏通书》)→谣→莫→—昌裔→阮→蟾(后黄始祖)→著→文惠→枢→世规(至些分支五房)→随(第三房)→耀→彦辉(后裔分九派)→黄杭→清朝岱山境始祖福明公。

福明公后裔排行十八个字:斯字辈、学字辈、荣字辈、奕字辈、捷字辈、选字辈、祖字辈、开字辈、万字辈、世字辈、子字辈、孙字辈、发字辈、达字辈、一字辈、统字辈、昌字辈、盛字辈”。 从18个字的昭穆可知,截止2022年,昭穆已排到“发”字辈,就是13代,加上福明公1代,共计14代。黄岸公入莆以来,子孙至今已繁衍41代到43代。按平均值算为42代。

当今健在的山星村黄氏乡老黄仙户为“开”字辈,是黄福明公的第9代孙。

因族普资料的缺陷,传后各房无法收集齐全,在此把相关分支有代表性的家庭。选几户排辈份做个简介,让各房后代互相比照,就知推算,我是属哪一代,一目了然。

1代始祖福明公(孟明)。

2代:斯字辈。

福明公生二子,来斯,桯斯(西厝始祖)

3代:学字辈

来斯生四子:学友、学荣、学贵、学美。

长子,学友传后今大路尾、后高、土厝村黄氏。

次子学荣,传后今下洋村五组黄氏。

三子学贵,传后今楼下村的黄氏。

四子学美,传后今山后村八组黄氏。

桯斯生三子:学存(学我)、学敏、学滿(学龙)。

长子学存,传后今西厝村、南尾厝。

次子学敏,己成家无传后而死亡。

三子学满(学龙),传后今西厝村的北头和五组。

4代:荣字辈。

来斯世系资料暂缺。

4代:程斯世系如下:

长子学我(学存),生四子:盛、苍、勇、永。

三子学滿(学龙),生三子:佛举、佛正、佛中。

5代至14代来斯、桯斯世系,列举几户家庭的辈份为例如下:

来斯世系:

长房:大路尾村,第七代黄天佑(选)→金涛(祖)→金伟(开)→华东(万)→

内大路尾:九风(选)→黄旗(祖)→黒季(开)→国平(万)→

次 房:下洋五组,第五代黄奕统(奕)→古捷(捷)→九灿(选)→鸡屯(祖)→光武(开)→美高(万)→庆华(世)→圣耿(子)→

三房:楼下村第七代红杯(选)一亚严(祖)一春新(开)一金霖(万)→

四房:山后八组:第九代红乔(开)→文王(万)→金森(世)→

山后八组:第十代金象(万)→亚焕→(世)→国璋(子)→

桯斯世系:

西厝村黄氏:

五祖房:第二代桯斯(斯)→学满(学)→佛举(荣)→禧公(奕)→楼聪(藩公,捷)→珍公(逞公,选)→九长(祖)→永福(开)→黄炜(万)→炳行(世)→

西厝北头房:第五代滔公(奕)→露公(捷)→淈公(选)→唱公(祖)→展慎(开)→元石(万)→

西厝南尾村房:第五代洋古三(奕)→浪亚(捷)→育亚(选)→九针(祖)→仙户(开)→国霖(万)→

黄仙户是现任黄氏乡老。

根据以上简单的族谱梳理,各房子孙在今后修族谱中就知道找祖宗的线索,就知道“我从哪里来”?是哪位祖宗的后代。特别在婚姻的嫁娶中,避免同宗近亲结婚,提升优生优育的观念。同宗亲人在外,异地他乡如同家人,经商、工作、处事,团结友爱。在历史的变革发展中,福明公的后裔有的定居在海外、台湾、省外本省的各地等,目前还有千人尚未认宗归祖。

二、平海黄氏始祖黄杭进士简介

黄杭,名杭子,号涵斋。明弘治初年生于莆田筱塘龙脊山脚下,今城厢区筱塘村。年幼随父入居平海卫西门村,年过七旬,卒不详。墓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山腰,双杯酒配猪脚处后百米,墓坐癸向丁,朝嵌头海“观海守孝”。黄杭,唐开国公入莆黄氐始祖黄岸的第十三代,宋朝潮州通判黄彦辉之后裔。黄杭明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第33名,拒绝了朝廷的赴任为官。回平海卫办学堂当教书先生。娶陈氏为妻后纳妾,有五男三女。学堂地址有平海村,岱山境村(今山星),凌溪村(今溪边),江西村等地,江西村规模之最为“九十九间”。有三个儿子分别定居岱山境村,凌溪村,江西村,屯田办学堂。招收农家子弟入学,形成“农忙耕,农闲读,进寺入户”的模式”。当时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堂被砸被烧被抢,弟子被杀。黄杭又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到大户人家厅堂,各村庙寺祠堂等当教室课堂。也为“平海卫学”积蓄了后备生源,和输送了优秀的学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名声显赫,知府称赞。

为褒奖黄杭办学堂培养农家子弟学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突出功绩。莆田知县、兴化知府朱衮层层呈奏皇帝,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一职(赐名不上任,不发薪酬),并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建“进士恩荣牌坊”一座。以励后人,弘扬黄杭的艰苦卓越办学精神。牌坊至今还比较完整保留下来。  

黄杭著书有《诠释弟子训》等,黄杭立家训说:“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才之于民,画之绝也。” 黄杭之后裔今大部分居平海镇山星村,溪边村,江西村,石井村,平海村等的黄氏。本文资料参考:《福建编年史》,《兴化府志》,《莆田县志》,《莆田市志》,《明成化年京城往事》,《秀屿区志》《台湾卑南兴化黄氏家普》等史料。

三,明朝孝廉人物—黄杭进士

黄杭,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二甲进士第33名。是唐开国公、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氏始祖)的第十三代宋朝潮州通判黄彦辉的后裔。黄杭,号涵斋,明弘治初年出生于莆田筱塘龙脊山下,幼年随父入平海卫西门村定居,年过七旬卒于平海,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登二甲进士后,拒绝廷朝赐其六品官位。一生执著于平海卫的民间办学堂,教师育人。著书有《诠释弟子训》,名扬莆阳,受知府褒扬,皇帝赏准“恩荣”进士坊一座,建在平海卫西门村(今你保留完好)。

黄杭自幼随父开私塾,承学传经。同时刻苦研读,从秀才考到进士,淡泊名利,拒绝朝廷赐其官位,回家以办学教书为业,在平海卫、岱山境、颖川、凌溪、石井等村创办学堂,规模之最为颖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间学堂。招收农家弟子入学,形成“农忙耕,农闲读,进寺入户”的模式。当时,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塾被砸烧抢,弟子被杀。黄杭便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选择离海边较远、便于疏散的地方坚持教学,将大户人家厅堂,及村庙、亭寺、祠堂等当教室课堂,为平海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受到知府的称赞。当时平海卫民间流传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耕忙,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为褒奖黄杭办学培养农家子弟学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的贡献,地方奏请朝廷,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从六品)。黄杭亦钟情于家乡教育事业,没有上任。为了弘扬黄杭淡泊名利及艰苦卓越的办学精神,皇帝恩准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西门村建“恩荣进士”石牌坊一座(民间称:黄杭进士坊),以励后昆。

黄杭尊崇儒道之学,一生以教书立功立德,著有《诠释弟子训》等书籍。在黄氏家族里标立家训:“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オ之于民,画之绝也。”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弟、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明皇帝恩准牌坊有三个等级即:御赐、恩荣、圣旨。平海黄杭进士牌坊正是“恩荣”等级,莆阳为数少之。可见,黄杭进士创办学堂,教书育人的功绩之厚重。黄杭进士坊,今天也成为平海兴教重教风气的一道风景线。

黄杭进士坊,碑文刻记是:当时福建监察御史王以,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佥事吴昂、兴化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判朱翼、莆田知县赵叶等地方官员所建造。进士坊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坊,单间二进方柱,通高5.7米,坊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顶棚为单檐歇山式,门上正中上刻“恩荣”、下刻“进士”,左右刻石官员职务、名字和立坊时间。整体结构严谨,粗犷古朴,结实地展现莆田明代石坊建筑特点。孝廉是黄氏家族立德之本,行善积德之家风,是黄氏家族的传家宝,立家之本。黄杭正是用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得来高官厚禄,而淡泊名利,毅然放弃荣华富贵。为了振兴家乡教育,回到平海卫学一心扑在民间办学堂和讲学。建造进士坊除了立牌表彰纪念,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黄杭进士的民间流传的故事

故事一

黄杭的求学和办学堂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一)

黄杭,明弘治初年出生在今荔城区筱塘龙脊山脚下,筱塘村。宋朝进士潮州通判黄彦辉的后裔。父亲是个秀才,约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天之大灾,田无收。联合穷苦农夫与县衙门争讨减粮减税,被驱赶出城关。携妻带年幼黄杭从莆田县城一路往东流浪,到了平海卫驻脚在平海朝阳山南麓的西门村。黄杭父亲通四书五经,儒学造诣深。就在平海卫当先生办私塾学堂为谋生。在平海卫人生地不熟,谋生极为困难。学堂放假时,经常跟邻居去下海捕鱼打短工。数年后在一次台风中丧生于海中。黄杭少年时经常和母亲给邻居拉网织渔网为生计。母亲抚育黄杭从小立下大志,像父亲一样通四书五经,继承家业当个先生。黄杭在私塾学堂学完后,平海卫学当时不收农家子弟入学,他到45公里外的莆田城里投亲在“南山书院”读书。从平海村临行时,母亲含泪深情地对黄杭说:“读书挑担走城里,一头柴禾一头米,回来一头书箱、一头摇篮椅。”渴望他功成名就,书童牵马回家里。

黄杭寒窗苦读,终于在嘉靖二年(1523年)登上进士二甲第33名。黄杭是个孝子铭记父亲遗嘱,朝廷黑,不为朝廷做官,要为百姓做事。他铭记父亲的话,学成之才,回家乡办学堂,感恩平海家乡众亲。黄杭毅然拒绝了朝廷的赴任。回到了平海卫办学堂当先生。成家立业,娶陈氏为妻后纳妾,有五男三女。黄杭办学堂选址离平海较近的颖川境今为江西村办学堂,后来扩大为“九十九间”,招收农家子弟入学,形成耕田,居住,读书,实行农忙耕,农闲学的教学模式。在江西村远离海边防倭寇偷袭,学生疏散快较安全。当时平海卫倭寇猖獗,经常被骚扰,有的学堂被砸被烧,东西被抢,学生弟子被杀。后来黄杭坚持教学,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到大户人家厅堂当课堂,利用各村庙、寺亭,如元兜宫、虚空亭、五里亭,各村祠堂等当时都是学堂。也为平海卫学积蓄了后备生源,和输送了优秀的学生。百姓赞扬,县知府称赞。为褒奖黄杭办学堂之功劳。莆田知县、兴化知府赵衮层层呈奏皇帝,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一职(赐名不上任,不发薪酬),并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建“进士恩荣牌坊”一座。以励后人,弘扬黄杭的艰苦卓越办学精神。牌坊至今还比较完整保留下来。

黄杭后来,把三个儿子分别迁居颖川境,岱山境村,凌溪村定居屯田办学堂,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当时民间流传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忙耕,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

故事二

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二)

明朝1523年,黄杭考中进士以后,弃官回到了家乡。听从母亲之言,在平海卫西门村朝阳山的南鹿,家居地盖了几间土屋当校舍,招收农家弟子读书。教学的质量高,学生后来都有了出息,不久名声远扬。每年送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的外村的岱山境、颖川境的农家子弟送来读书的,学生一天来往要走几里路,遇刮风下雨,很是辛苦。于是黄杭决定扩大校舍的规模,可是在平海卫西门村的条件受到限制,再说倭寇经常侵犯骚扰学堂,学生不安全。所以选择颖川境螺山山脚下盖校舍办学。这地点就是今天平海镇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地理位置比较中心,有利条件诸多请见:《黄杭进士与下马桥》这篇文章中已阐述。教室、住宿都在学堂里,外村的学生,不要每天来回走读,按现在的话叫做学生可以住校。九十九间的房屋校舍,是逐年盖几间扩大起来,盖到第一百间时,该间据传说盖了几次倒塌了几次。后来找风水先生卜卦,说螺山的山脚下是块福地,九十九是个吉利的数字,寓意教学办学,天时地利人和,久久不衰,生生不息。如盖一百间阳气太重,会把福地风水给压住了。

九十九间的具置,现存的西南边遗址墙角开始即:江堤村江西162号和163号门牌向东到255号门牌之间。162号门牌位置,是九十九间西南角最后一间。原宅基还保存一段,房屋是盖新的。据几位知情的老人回忆,从162号门牌位置往东30米,是东西方向的中线,总面积是南北方向,约50米宽度,东西方向,约60米宽度。从162号门牌位置,向东有三个明朝板砖埕,板砖埕东高西低分三层,每层约5X7米的面积。板砖埕砖地面前几年还在,后来修水泥路被破坏了。据现场考察,255号门口,有个朝南门洞,地面有遗留是明朝的板砖碎片(见图片)。九十九间的大门是朝东。以遗址墙角线,按二十四向山定位为戌山辰向。大门朝东,旭日东升,朝东方向也纳入了甲、乙、木。看风水,校舍朝东就是最吉利的即:天干中甲、乙,是第一第二。木,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另一个传说是门朝东是向平海卫城,遥望朝阳山下的进士牌坊,风水互应。九十九间的大门离下马桥约350米,离放哨屋有400米,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九十九间房舍依山坡度而建的,错落有层的。一间有多大的面积?据最后西南角这一间的尺寸推断为,12尺X18尺,换算成今天的米数应为,3.63,X5.45米面积,房屋结构是木梁、瓦片、土墙、地砖。九十九间学堂在明朝、清朝时很旺盛。

由于平海卫学,两次被毁和清朝光绪年间的废除,这期间卫学的学生,官家和卫军的子弟都转到了九十九间学堂。平海卫学复课以后,九十九间学堂,为卫学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为平海卫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九十九间走出来的“十二支白扇子,不如一个无连子”(莆田话)的民间故事。十二支白扇子是指江西境黄氏家族,十二房头掌门秀才。 一个“无连子”的是指岱山村杨祖家族的两位女子。清末在九十九间学堂念书,后来成为了中华的女飞行员和女官。九十九间学堂建筑,由于沿海的倭寇猖獗被破坏,再加上1661年到1682年 莆田沿海的截界运动,采取三光政策,好多古建筑、古文物受到毁灭。破四旧,又毁灭许多古文物,给现在的考古取证,带来非常的困难。历史永远不会遗忘,黄杭进士的功绩。盛世兴史,期盼有朝一日,后人重建九十九间学堂,弘扬历史文化,重现江西村古文化名村。

相关链接平海卫学的资料:

1443年明正统八年,创卫学为国办,选本卫军户子弟入学。1473年成化九年,奏请朝延,让平海卫临近的民户子弟入学。1562年,嘉靖41年,倭陷卫城焚毁卫学仅存圣庙。1574年万历二年,分守宋豫卿,知俯吕一静,知县孙谋拨官金二百重建卫学,1603年万历三十一风雨成灾,卫学堂所毁之。知俯李茂功,教授刘玄修重修卫学,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莆田截界平海卫废除。平海卫学迁附府城文昌宫(古谯楼的西侧)。,1875年光绪时,至1908年卫学被废除。

故事三

黄杭进士与下马桥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三)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在原海星小学西大门口处,明朝时期有座“下马桥”。 它的神奇和威严,当地的村民400多年来世代都在传说。这座下马桥与明朝黄杭进士,在江西村九十九间办学堂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儿时都走过此桥。1957年兴修水利的热潮,把此桥埋在了地下了。

笔者多年来,多次采访当地许多知情老人,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到现场考证,今初步得出结论,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商榷。借值再现江西村,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名村的底蕴。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黄杭登上了进士甲第33名,他拒绝朝廷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从六品)。就在家乡平海卫的民间中办学堂。黄杭所办的学堂,遍及颖川(今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岱山境(今山星村)、凌溪(今溪边村),规模最大的是颖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间学堂。当时民间流传的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忙耕,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黄杭进士为什么在颖川境江西村办九十九间学堂?一是因为那时倭寇猖獗,经常登岸平海卫城,掠袭民众和学堂;二是离平海卫城西门村的西边有三公里远地方,是颖川境的地界,那里有座螺山。传说古人风水先生断言:是居住福地。螺山,山脉东西走向,东北向是船头桥村,是浅海沙滩。山的北向、西向便是溪西、元兜村的腹地,疏散逃生方便。山腰之下有条山沟又宽又深,是防倭寇偷袭,有自然的地理优势,能保障安全。螺山这条山沟当地人称山塘沟坑。原来沟坑深度,4至6米不等,宽5至8米不等,沟坑壁高坡陡。就在这条沟坑的中段处,建造一座石板桥。从平海卫城,船头桥村,度上村方向去颖川,九十九间学堂,必经之路。

这座石板桥,是用一块天然的青石,长度7米左右,宽度60厘米左右。厚度有70厘米左右。在宽度60厘米的面中间凿了一条25x30厘米左右的U字型路槽,人可以行走,但马,牛四条腿的牧羊不能走。桥头竖立了一对“石人”(桥头将军),要走进颖川境和九十九间学堂,骑马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马,所以被当地的村民称为“下马桥”。下马桥也是护卫九十九间学堂学子的安全,所设计建造的路障桥,与黄杭进士密不可分。

据考证,下马桥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第一,这一块这么大的石板材作为通道桥,人可以行走,但马不能走。是防倭寇偷袭的重要路障。马遇到路障时,会停步不前,奋蹄呼叫,引起人们警觉。下马桥西边350米处就是九十九间学堂。在下马桥的西北方向50米左右山腰高处的地方,盖了一座民宅(放哨屋)。居住的是姓方的人家,应是黄杭的书童。此旧址厝地位置,在今江堤村江西120号黄金龙家厝的东边约30米处,姓方的主人在清朝末,已搬往城里。放哨屋在山腰的高处,腑视下马桥和九十九间学堂视野清晰。一旦有什么情况,鸣锣或点火发出联络信号。

第二,当时平海的卫学,教学的质量不会超过九十九间学堂水平。许多大户人家的子女,都送到九十九间学堂。家长有的要骑马送子女到学堂门口,这样就扰乱了学堂的秩序。有了下马桥路障,马只能栓放在下马桥的东侧,人步行到学堂,保障了校园的肃静优雅的环境。还有九十九间学堂毕业出来的学子,有的在外为官,有的是营商富人。过年过节都要前往拜访黄杭恩师,出于对恩师的尊重,体现文明礼仪,也只能在此下马,步行前往九十九间学堂。至今还流传着有清末初期的“十二支白扇子”(即从九十九间学堂出仕的十二位达官贤士)之说。在村民的心中,这座下马桥显的威武、庄严,几百年来,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它的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十九间学堂的办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比如:平海村王文业,王文章兄弟的父亲王文开,他儿时就在江西村九十九间学堂读过私塾。那座下马桥,到了1957年大兴水利建设,在螺山的沟坑北上段约70米处,修建了一座“文德山塘”蓄水。并把下游的下马桥拆了,便于村民车辆交通方便,用土填平了沟坑修成道路,现在是水泥路。下马桥的许多石料,都抬到山塘当水坝基石。据当时见证人黄仙霖,黄光永,黄先开,黄金龙等老人的回忆,那条U型的大石板桥,因为太大了,抬不动,就地下沉埋地下3米多的深处。这就有待考古挖掘,重现历史真实的面目。

故事四

冤家变亲家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四)

话说明万历年间,岱山境黄可山之子黄晓强,年幼聪明好学,父亲让他去放牛,边牧牛边背诗经。村里人都翘指称赞。同村林府阿兰小姐年龄与黄晓强相仿,常在一起玩耍。阿兰好吃懒惰,父亲为了教育阿兰也买了一只牛,相约黄晓强一同招呼上山放牛。二人兴奋不已,天天如此。阿兰的母亲叮咛女儿说:咋们家是大户人家,女孩子家不能在野外大小便,让人看见是伤风败俗,有屎有尿一定在出门前拉干净了。上山放牛如有了屎尿一定憋着回来拉。阿兰听话,也天天如此,在家拉屎尿。再远的山路也赶回来,牛就要托黄晓强照看。

年龄渐大,有一天,阿兰给晓强说,替我看牛我要回家拉尿,晓强灵机一动说,我妈也叫我得回家拉尿,我现在也得回去了!二人都走了,这牛无人看护,丢了怎么办?二人犯急了,在嘟嘟喃喃的商量,晓强开口说了:“阿兰,还是我替你看牛,你替我回家拉尿.”阿兰说怎么替,晓强说把我的尿寄存在你的“尿泡”里。阿兰同意解裤“寄尿”。阿兰回到家中尿光了,刚走出家门后,又突然想起刚才晓强寄的那泡尿还没拉,又回到家中。母亲奇怪问阿兰,刚尿完怎么又回来了,阿兰对母亲说,刚才尿一泡是自己的,晓强寄的那泡尿还没拉,母亲一听急忙问个明白,是如何寄尿的过程。母亲听完傻眼了发火,大骂傻瓜女儿上当了!上当了!这被破了以后还怎么嫁人啊!

于是乎,林府把黄晓强告到知县,县令问:黄晓强你是何许人也?晓强:我是平海卫黄杭主事爷后代。县令问:黄晓强小小年纪为何民女啊?晓强:我不是,是同阿兰商量好的,是“寄尿”,阿兰同意的。县令拍案叫:大胆刁民还在狡辩!晓强:我对阿兰是“寄尿”,犯哪一条法了吗?“寄尿”该判何罪,我认罪。县令气的翻翻案本文书,查找“寄尿”罪如何判罚,可无条文又无案例。县令又气又急,满脸汗珠直下,无奈于晓强的对堂。县令结舌无语,晓强抬起了头高傲的说:县大爷,你要多多向我祖宗黄杭主事爷学习学习。

县令想这官司不判明白,何以服众。让阿兰进堂对质,县令问阿兰“寄尿”是愿意的吗?阿兰答:愿意的。问:今后还跟晓强去放牛吗?答:愿意。县令拍下醒木判决如下:女子阿兰愿意继续跟黄晓强去放牛,玩的开心合得来。今后继续放牛“寄尿”,待日后二人长大择日成亲,聘礼找媒人议定。县令摇摇头叹道,不愧是黄杭主事爷后代啊!这官司只好这么判了,让他冤家变亲家吧!

故事五

半身裸画引来家门不幸

(黄杭进士系列文章之五)

话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入侵平海卫的倭寇被戚继光驱赶,收复平海卫。南啸海岸,卫城内外,一派喜气洋洋。晚秋,红彤彤晚霞洒在沙滩,碧绿海洋随波逐浪,海鸥自由翱翔,呼应着赶海的渔夫满仓而归。沙滩上有拉网的,挑担的,抬帆船的,有来买鱼产品的商贩,海滩一派人与自然欢歌的景象。沙滩的东边是石礁区,退潮时显出独特海景,是文人墨客观涛吟诗的胜地。

你看虎头礁石上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灿烂的晚霞披上玉身。乌黑的头发随海风飘逸。面朝无垠的大海目视远方,挺起胸膛,更显凸秀诱人眼,棕色鱼网裤相衬上半身裸露,显得皮肤细白透明。不远的前方一位英俊的少年左手端画板,右手拿着画笔。目视少女,犀利的眼睛盯住不放,争分夺秒在素描速画。随着夕阳躲进云彩,他也完成了这幅《海的女儿》作品。少年把画板递到少女的面前说,你看像你吗?漂亮吗?少女连连说好看!好看!此时二人兴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手拉手踏浪而去。

那位美丽的少女是平海卫指挥使张宏之孙女,名叫阿丽(兴化府志)那位英俊的少年是黄杭之孙子名叫天福。二位是同窗好友,日久生情,男才女貌,二人早已坠入爱河。天福是个多才多艺,勤劳肯干,有善心的大孝子,过些日子黄杭主事爷过大寿了。为了爷爷七十大寿,与阿丽商量设计别出心裁的贺寿礼品《海的女儿》这幅画。

十月初十进士黄府,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主事爷的高寿。来的客人有平海卫指挥使,指挥佥事,卫镇抚员,知事,六房官员(吏、户、兵、礼、刑、工)及千户所要员都来了。还有亲戚弟子,真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酒过三旬,菜过八味,开始为主事爷贺寿。泼墨挥毫,题诗作画了。这主事爷寿宴不比一般人家,那是文化品位高,一个赛一个,让黄杭主事爷笑的合不拢嘴。该轮到孙子辈了,孙子天福上前打开这幅“海的女儿”半身裸画,连连祝福爷爷健康长寿,越活越年轻。众客人目光齐聚,目不转睛盯住这幅画拍手叫好!这时指挥使张宏大人把画拿过来仔细一端说:“这画中少女不正是我孙女阿丽吗?如此大胆,公开羞辱我孙女,败坏我指挥使家风。”那个朝代,大家闺秀,三寸金莲,足不出户。这来了半裸画,是捅破天的大事。指挥使顿然大怒,翻了寿宴,调来卫兵砸了黄府,毁了房屋学堂。下了驱赶令。

黄杭儿孙不敢居住平海卫城了,分别走向江西、岱山境、凌溪、石井,嵌头一带村落。一张“海的女儿”引来家门不幸,来的突然,毫无准备。黄杭进士潜心一生耕耘的诗集史料毁于一旦。只留下一座进士“恩荣”的牌坊。那是皇帝恩准的,就是兴化知府还是巡抚大人都不敢碰的。就是1661年至1682年,平海卫被截界长达21年之久,也无人敢碰黄杭进士这座丰功伟绩的“恩荣”牌坊,使得保留到今天。

黄杭一生正气,与人为善,德才感人,建堂办学,桃李满天下。在倭患猖獗之年代,一心一意的为武盛里平海卫的农家子弟求知上学,普及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突出贡献。各级官员满意,名扬知县,县官也敬三分之。不料孙子黄天福作幅“半裸画”引来祸端,儿孙们怕张大人不肯罢休,几年都不敢回西门村。黄杭领妻妾仍住在平海西门村,年纪大无人照顾。不久也举家到颖川境“九十九间”居住。创建“元兜宫”安度晚年至卒。黄杭在临终前,心怀孙子黄天福半裸画像而遗憾,传下遗言立家训说:“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才之于民,画之绝也。”黄杭主事把画作为家族一忌讳了。说来也灵,今天平海镇黄杭主事(进士)万余人的后裔中,有当官者,有大企业家,有教授博士者,就没有大画家。黄杭墓葬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山腰,双杯酒配猪脚处后百米,墓坐癸向丁,朝嵌头海“观海守孝”。传说其父海难于此海域。

本文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资料参考《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福建编年史》、《莆田市志》、《明成化年京城往事》、《台湾卑南兴化黄氏家谱》等史料。

五、黄杭进士的后裔 

今秀屿区平海镇黄氏有资料显示大部分是唐朝开国公黄岸的后裔,黄杭是23代。从涵江国欢镇源起,为校书黄蟾的后裔,属后黄支系。明朝入平海卫的黄氏最早大部分在明朝初,平海建卫的早中期。约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黄杭幼年,随父亲入平海卫平海村朝阳山南麓今西门村。嘉靖二年(1523年)黄杭殿试进士二甲第33名。黄杭进士不去朝廷赴任为官,而在平海卫的民间教书办学堂,助推平海卫学,弘扬儒学文化,世代相承。使得黄氏子孙在平海一代家喻户晓,黄杭名声四起,扬至兴化知府,报至皇帝赐给明福建户部主事,如今平海镇黄杭进士恩荣牌坊为证。

黄杭有五男三女,派三男分别驻凌溪(溪边村),岱山境(山星村),江西村办学堂和屯田。使得在明朝清初黄氏在平海境内形成黄氏村落即:凌溪境、岱山境、颖川境三大村的经济文化,人口尤其繁荣。后来在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毁灭性破坏。又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的截界迁民,田园,房屋,树木尽被烧毁的破坏。1682年复界,复界后施琅将军驻军平海卫。被截界的部分居民迁回平海卫的原籍地。重整田园、山地、分界垦田,盖厝安营为生。黄杭的后代重回原在明朝时所屯垦田地,居住原的村落。再由三兄弟的后代,屯田固守在今溪边村(凌溪)、山星村(岱山)、江西村(颖川)的黄氏地域。延续到今天村落黄氏人口仍然比较集中。调查中据长辈们说,溪边、山星、江西这三个村黄氏是三兄弟血缘亲的关系,截界时朝廷采取“三光”政策。古迹文物房屋被毁,黄杭后代子孙各奔东西。复界后,有的前辈人已死,后代子孙各自为营,亲而变疏远,成为家乡人了。但是从明朝黄杭进士爷始创民间文化习俗仍然代代延续至今。

虽然溪边村、山星村、江西村的黄氏各居各村各安各家,但是都保留着许多方面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文化的共同点。成为今天为寻根探源之佐证。

1.婚姻互赠礼品。明朝到清朝时期,凌溪村,岱山境村,江西村,大户人家儿女成亲都互相“提花篮”,送“布联”。按照宗亲摊礼金,送亲饮酒。这种礼节到解放前还保留着,特别是溪边黄氏,山后山前村黄氏宗亲来往较为密切。

2.约定三代不通婚。在明朝时凌溪、岱山镜、江西村的黄氏宗亲,约束三代内不通婚的规定。违者挖眼睛,装麻袋抛海中喂鱼。

3.民间民俗节日相同。如做元宵节的时间正月十三和十四日,仪式是相同的。过大年习俗相同。辞岁除夕夜叫“三十暝”,小月叫“二九暝”,户户人家贴春联放鞭炮。外出谋生经商的小户人家,过元宵节后出行,大户人家过二月初二做“头芽”后出行。清明节,祭祖扫墓。四月十六,吃新麦粿。端午节分“初一糕,初二饼,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中午煮鸡蛋吃面条。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叫做七月半,分十二晚,十四晚,十五日中午过节。八月初三做“灶公生”。九月初九叫做“九十娘”吃“蕃薯团”。冬至也称“冬节”祭祖宗神位吃“包米团”或地瓜粉团。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称“二十五日头”相传为“天官赐福日子”,不可倒马桶,不挑粪浇园,不走亲戚。至今黄氏村落仍保留着节日习俗。

4.婚礼仪式相同。(在《火石山风情》”一书笫七篇178页9、结婚礼仪风俗”中己作了介绍)

5.老人规矩相同。60岁以上老人走亲戚不住夜. 病故或逝世不在异乡他家。临终前穿好寿衣睡大厅,闭眼断气后转头脚朝大门。  

6.殡葬礼仪相同。(《火石山风情》书中”介绍)

7.坟墓造型相同。(另《火石山风情》书中介绍)

8.房屋建筑风格相同。均以明朝沿海抗台风的居民格式。大户人家一般是“三厢房”。“五厢房”加左右厢房三间。庭院在中间有小井。大财主子孙旺的盖七厢房加厢房三间。庭院在中间,前后座中间“天井”池或花圃水井。

9.大门门联是统一的。一般在这座房屋大堂门联。围墙进户大门的门联是相同的。江西村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颖川世泽长;岱山境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岱山世泽长;凌溪村黄氏古门联:江夏家声大,凌溪世泽长。横批统一为“江夏流芳”。

10.十音八乐相同。从莆田城里传下来,歌谱为“工尺”谱,音乐乐器是相同的。解放前时期过“中秋节”进行“打十番”比赛。

11.戏神是相同的。八月至十月间以“社祠”为管辖户收钱做莆田戏,请拜戏神“田公元帅”,请戏班做三天三夜。互相请吃戏饭,饮酒庆祝夏秋粮丰收,祈求“田公元帅”和佛主保佑风调雨顺户户丰收,家家平安,凉丁发财,按丁分饼。

12.社祠供奉相同。岱山境为“福寿”,江西为“新安社”,凌溪为“兴贤社”。供奉的是社公,社妈,社公手持“国符”。建社于明初的武盛里辖区,发展于大明和清朝,延续到今,香火生生不息。成为元宵节请“社公起马”的开节的第一仪式。然后才请抬“社公社妈”巡游各家各户保平安,添丁发财。

13.服饰礼节相同。如女人的服饰和头饰是有讲究的,已婚妇女可以穿红衣服,寡妇和未婚妇女不能穿红衣服。未婚女子不剪短头发,不盘头发。不戴银钗等头饰品。凡过年过节喜事有丈夫的女人必须穿红衣服。有客人来吃饭,女人小孩不与客人同桌吃饭。

14.信仰是相同的。信佛教,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信佛教继承开国公黄岸相传下来信仰。明朝开始倭寇扰民,不得安宁,有的求佛不灵,就找“仙人”算卦,就信道教了。到了清朝,西方国家信教传入,清道光十年(1830年),平海东美村建立莆田县第一座天主教堂。离黄氏这三个村落近,天主教宣传力度大,有的黄氏后裔财运不顺,有求于教主,被拉入信仰天主教。

15.生活食品相同。大户人家老人在卯时或辰时起床饮茶聊天。正月里家来客人,男士花生配地瓜酒。接待煮小碗线面,配豆干丝,四块带皮红色五花肉。这肉是不能吃的,线面也只能吃到三到五口。这叫“吃点心”。主食品,主食为地瓜,地瓜干。大米、米粉、面粉、线面为精粮,过年过节、来客人时食用,生病时食用。荤食品为鸡鸭、猪、羊肉,不杀狗猫肉吃。不杀牛肉吃(别人杀的可食)。

16.方言和习惯用词相同的。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语言相同而相通。如祭品用语“香炉”,“贡银”,“放炮”;木工用语“推刀”,“墨斗”,“锯子”;土水用语“师傅”,“瓦刀”,“锤子”,一日三餐用语:吃饭(早饭)、吃到(午饭)、吃麻(晚饭)等等枚不胜举。还有较特殊的习俗,儿女称父母直呼名字,兄弟姐妹间不以哥弟姐妹称呼。女婿称岳父岳母也叫名字,至今黄氏的后裔有的还保留这种嫡亲的直呼名字的习俗。据说这个称呼是从“株连九族”时代始,不敢认亲。为躲藏官府追杀,而延续到今天。 根据上一辈老人的代代传统下和一些实物考证。整理出同根一宗的以上几个共同点。这些事说明同根血缘,习俗相同,语言相通,亲情连绵。后来到了清朝,西洋文化和外信仰进入,后代中文化的差异,所表现的习俗传统文化,也随之变异和创新。现在看来这三个村即山星村,溪边村,江西村的黄氏后代相同点还是保留着。如果要确实考证是不是“三兄弟”血缘宗亲关系,随着科学的发达借助于“DNA”的手段可以得到验证。是黄杭进士的后裔是无疑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