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狼烟四起的典故(狼烟四起的典故是什么)

时间:2024-01-15 14:54:35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狼烟”并不是用狼粪烧的,那为何要叫狼烟?

在古时候,只要“狼烟四起”,就代表着有战争即将发生,边疆不平静。

烧狼烟,其实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军事作战报警信号。在《酉阳杂俎》中,就曾描述狼烟,起名于烧狼粪。

《酉阳杂俎·毛篇》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但这真如传闻所说,狼烟是用狼粪焚烧而成的吗?今天,一更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狼烟的冷知识。

如果你翻阅《辞典》,的确会找到古时曾用狼粪燃烧升起的狼烟相关记录。

宋朝陆佃在《尔雅-释兽》中,曾描述了“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风吹之不斜”。

形容用狼粪烧出的烟,是“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狼烟是否用狼粪燃烧而成,最开始是有外国学者研究经济学原理而提出的。

经过一番发现,如果在长城点燃的狼烟,全是由狼粪所点燃,那寻找狼粪就成了当时的一番巨大工程了。

而结果是,所收集来的狼粪,根本不够点燃狼烟的三分之一。

况且,狼这种动物不仅攻击性强,而且生猛。危险不说,你还要在它刚好“如厕”的时候,拿到新鲜热乎的粪便,那怕是有点难,何况量还那么大。

因此推断出,古时的行军作战,是不会采用狼粪来生成狼烟。

那为什么会有狼烟是由狼粪燃烧而成的传说呢?

这还与历史上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有关,在开始传出燃烧狼粪的烟会像狼的肠子一样直,不会因为风而吹散的流言后,李时珍并没有去考据其真实性。

还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下了:狼因其肠子直其排泄的狼粪点燃也是“直上烽火”的传言。

这样谬传的言语,包括后面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也确信了,且夸大了狼粪的作用。还称其燃烧狼粪效果最好等等这样的虚假信息。

随着这些人的相关记录和谣传,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这个谬论,就以讹传讹,流传到现在。

既然狼烟用的不是狼粪,那“狼烟四起”中的狼烟,究竟是什么材料烧的?

在古时边疆,每隔一定距离,便会设置一个巨型烽火台。而这个距离要求是,必定能看见对方相互燃起的烟火。

在烽火台上有三个土灶台,在每日的早中晚,都会进行一次点灶活动。

《墨子-号令篇》中就有“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说法,这就是烽火的来源,也是“报平安”的做法。

除此之外,白天与夜晚所燃烧的材料也不大相同。

在白天,先以干柴点燃,再配以半湿柴共同燃烧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加以合适的油脂类助燃产品,生起来的烟大多为又浓又直的黑烟。

“烽火”中的烽,其实就是烟,用干柴杂草、半湿柴,还有一些植物油脂类助燃产品等点燃而成。

到了夜晚,由于光线不及白天,便点燃烟火。当时收集的动物粪便完全不够夜间燃烧,于是就地取材,利用红柳、梭梭树、杂草与干树枝进行燃烧。

而这些物资混合起来效果奇佳,也达到了原先的目的,夜间燃烧起的烟就被称作“燧”。

当然,炬火数量和应灭次数同敌情的严峻程度也有关。没有特殊情况,则放平安火示意。

如果到了雨天,烧烟便不再有任何意义,这时候会派出专人前往最近的烽火台,进行信息传达和观察敌情。

按照唐朝的相关制度,每隔三十里,就要放一座烽,而且位置要高,还要陡。如果地势不便,有山座隔离,那就多置一座,但两处都要互相看得见。

《武经总要》记载:“唐法:凡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除了烽火的放置,还配备了专人管理。大概意思就是,有主副负责人各一位,另每一座烽火台担任望视敌情动静的员丁6人。

5人要换班时刻观望,1人负责掌管派送兵符通牒等,各司其职。

《武经总要·唐兵部烽式》载:“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

狼烟是古时边防军事的一种报警信号,因此唐朝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使用细则。

比如上文提到唐朝兵部的《烽式》,大概就是相关使用细则的一些规定说明,毕竟打仗也不是儿戏。

之所以取名狼烟,是因为当时中原的人首次见到游牧民族时,被他们的速度与力量所折服,就像“狼”一般的聪明与锋利。

加之信息的交流不通畅,误传突厥人的祖先是狼进化而来,而其妻女也是狼所演变。故此,突厥人所组成的军队,也被称为“狼队”,领导人被称为“狼主”。

其实这种说法的来源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因为游牧人喜欢生食动物之肉,且将动物的皮毛做成衣服帽子等等装备自己,好让自己隐秘在丛林当中被当作动物而方便进行偷袭活动。

从而有了放狼烟,寓意着“狼来了”的游牧民族入侵的说法。

但其实,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在西北地区,的确信仰着狼为他们祖先的文化。从以往的历史记载来看,匈奴人信仰的狼图腾,便是最有利的证据之一。

唐朝时,吐蕃国也同样信仰狼作为他们的民族神,故唐朝把吐蕃称作“狼蕃”。这样一来,燃烧狼烟,就代表着有外敌入侵,预示着边境即将发生战争。

因“狼”放烟,本身与狼无任何关系,只是一种比喻象征罢了。

因此,“狼烟”便由此而来。

当然,狼烟作为古时军事报警信号,传达的速度也是很可观的,可做到“一夜就倾万里”。

狼烟作为重要的古代军事通讯手段,被一直延用到了明清时期。有效并及时地帮助了国家抗击外族入侵,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到了如今,它失去了原先的职能,但它却早已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至今在山东烟台,作为明朝海关防御部署、抗击倭寇的重要关口,在当地还设置了类似烽火台的“狼烟墩台”,继而被当地人称作了后来的烟台。

在历史的沉淀下,成为了我们怀古历史的重要见证。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唐兵部烽式》《卫公兵法》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西周历史典故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周幽王。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 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周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

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 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 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在国人心里可谓是家喻户晓!不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戏弄了各个诸侯一事,只不过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并不是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同时也能够看出,到了西周后期,统治者是多么的昏庸和愚昧!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华夏五千年历史》---系列持续更新中。

狼烟四起中的狼烟真的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吗,真相并不是那样

有个成语为“狼烟四起”.提起“狼烟”,许多人都知道,那是古代战争时期报警用的烽火.古往今来许多文献典籍都认为,狼烟即是燃烧狼粪时冒起的烟.最近,有学者经过多年考证提出了新的见解. 敦煌学者节正宇认为,烽火不是以狼粪为原料,燃烧狼粪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古代战争爆发时需要点燃烽火以报警,和平时期每天还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若专门以狼粪为燃料,事实上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狼粪.

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燃料呢?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 可是为什么古人把烽火称作“狼烟”呢?

李正宇认为,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蔑称为:“狼兵”,其君主被蔑称为“狼主”.所以,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

烽火戏诸侯的千年传说,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身为人君者,当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身为一家之主者,该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终遭身死,为后人笑者,不亦悲乎……

烽火戏诸侯的千年传说

公元前8世纪初,风流天子周幽王,为了讨好笑点极高的冰美人褒姒,把诸侯们当作快递小哥一般戏耍,等他们积极尊奉王命,前来京师护驾的时候,却发现这原来,只不过是一场儿戏。最后,周幽王这个总是喊“喊狼来了”的“小孩子”最终被犬戎这只“狼”吃掉了。周幽王也就有幸成为了因为女色亡国的反面典型。

话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湦(shēng)(一说叫“姬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jī)所处的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之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王朝于危亡之中,去奋发图强,反而重用奸佞之臣虢石父、尹球等,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名叫褒珦(xiàng)的大臣,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氏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褒珦的儿子洪德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他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从得到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却始终是难得见到笑容,听到笑声。为此,幽王竟然想到了一个悬赏求计的妙招: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佞臣虢石父就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在烽火台燃放烽火招诸侯前来,试一试褒姒会不会笑(关于烽火台,这里顺便说一下,当代一些历史考古学者认为烽火台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军事报警设施,觉得司马迁写作有误。这里暂不讨论真伪)。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让诸侯们匆匆忙忙的带着救驾的车马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申国。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前几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的昏庸,不满将领们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一路上,周幽王的左右护卫们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前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害怕镐京难保,于即位的当年,即公元前770年在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至今仍然相传的“千金买笑”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后来,又有人写了首诗讽刺“烽火戏诸侯”之事:

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后世常用这个典故咏叹荒唐君主误国,寄寓兴亡的感慨。

诚信是立足社会的基石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往往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狼来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多次戏耍别人,欺骗别人所带来的危害,其实我们更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如何为孩子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让孩子学会诚实守信?

有些父母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爱撒谎?这可如何是好呢?

诚然,孩子说谎的问题让很多的家长很是头疼。那么,孩子经常说谎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孩子什么会说谎?他们说谎的动机是什么呢?

首先,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说谎总是存在一定的诱导刺激因素的。简单来说,孩子在自身能力不足时,对于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自己会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愿望:如撒娇、哭泣、打闹、说谎等。说谎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付出的成本较低,收获有时却是丰富的。因此孩子也不例外。

其次,任何人的谎言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也就是说,谎言是我们保护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同理,孩子说谎也是基于对自己的保护。孩子如果犯了错误,他采取说谎的方式,就有可能逃避被打、被骂等等惩罚。这就是保护自己,免于受伤害的本能。

再次,受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不是单独割裂开来的玩偶,他们都是在环境中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生长着。对于周遭出现说谎等现象缺少辨别力,容易加以模仿,最终导致说谎过多。

第二,说谎背后隐藏着家长的哪些行为模式?

孩子是否经常说谎其实也体现出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在说谎的次数以及说谎之后的态度上都有不同的表现。

一般来说,型家长教导孩子后,孩子说谎的次数会减少,且认错的态度较好,再次犯错误的次数也会减少。型的家长在孩子说谎之后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剖析与正确的批评,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武力专断型家长在面对孩子说谎时往往不能够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大多会采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对于孩子说谎的问题帮助往往不太明显,还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淡漠型家长对于孩子说谎会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多费心,导致孩子后来说谎越来越严重。

那么,父母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呢?

第一,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我们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天性就爱说谎,每一句谎话背后肯定都有一个让孩子说谎的理由和原因,每一个说谎的孩子都有一颗值得父母关注的内心。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孩子不再依赖于说谎,而是,信赖于自己的父母。

第二,注意约束个人的行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一个人如果行为举止不当,很容易让自己的道路越来越走下坡路,尤其是在品德修养这条道上。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个人举止,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做到举止有度,讲礼仪、守诚信,不触犯法度等。爱说谎的孩子大多与家长平时说话不算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想孩子诚实守信不说谎,父母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意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孩子做个榜样,做个表率。

第三,尊重孩子,尊重规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当问题发生以后,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给孩子,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

第四,启发引导,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参与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五,了解孩子,信任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到懂孩子,观其心,知其行。多和孩子在一起共同探讨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也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了,才能做到无条件的信任孩子。

第六,及时发现问题,明确自己的态度。当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处理的分寸,不要妄下结论,不要强迫孩子坦白、承认。了解事实真相后,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说谎是不良的习惯。

生活中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

关于夫妻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是当下家庭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从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周幽王的身死国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在得到褒姒以后,对原配夫人及太子的关系处理上是十分轻率的。为了取得新美人的欢心,他废掉了申王后,废掉了早已确立的太子宜臼。而申王后的娘家申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遂与犬戎联手,杀进镐京,利用犬戎杀死幽王,除掉褒姒。在当今社会,许多有着周幽王同样遭遇的“成功人士”,不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他们或为商业名流,或为官场老手,但是却为家庭关系中的妻妾相处问题而苦恼郁闷。

2005年6月,原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买凶杀妻事件可谓是一起典型的夫妻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恶果。结局只能是一死一亡,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令人颇为感慨。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原公安厅厅长赵黎平公然枪杀其情人李某,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被判处死刑的可悲结局……

其他类似事件,不胜枚举。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出现类似“周幽王身死国灭”的家庭悲剧呢?

首先,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对婚姻保持忠诚。这也是现代婚姻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一个男人,不能因为事业有成了,就把“富易妻,贵易友”的糟粕拿出来当作遮羞布,放纵自己的生理欲望,干着“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混事。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是别人做得了的事,就意味着你也能做。近年来,为了摆脱情人的纠缠,富商或官员买凶杀人,最终身陷囹圉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报端。这难道不是那些所谓的“成功”男人纵欲后的人生悲剧吗?如果一个人始终忠诚于婚姻,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其次,如果不爱了,请与“前任”和气地分手。实在协商不好的,也应尽可能和和气气地走正常的法律路径,实现人身和财产的放飞。然后再去寻找自己新的真爱,这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应有的气度。

但是,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所谓的“成功”男人,吃着碗里的,还要占着锅里的,既想立贞洁牌坊,又要红杏出墙。他们总是希望“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美人财产两不失,表现出实足的贪得无厌的样子。这种不明智的人,可能会侥幸占得一次两次的便宜,但是最终的结局,我们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那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除申王后和太子所引发的身死国灭的事件,不正是其愚蠢而贪婪,不思进取,纵欲淫乐的必然下场吗?

人生就是一种选择,无论你是选择诚实,还是欺骗;选择忠诚,还是背叛……

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在这样的选择中度过的。我们之所以选择善良,选择诚实,选择忠诚,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得更踏实,更幸福,未来更美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