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意思)

时间:2024-01-01 10:18:40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学生家长注意:100个“张”字成语大全,小孩写好作文全靠它

“张”字可以作为名词,动词,但更多时候张也可以作为姓氏,几千年来繁衍出来不少关于张的成语,你知道多少?今天和小编一起了解关于“张”字的成语,咱们接着往下看!

一:“张”字开头的4字成语。

张灯结彩、张三李四、张冠李戴、张口结舌、张牙舞爪、张皇失措、

张唇植髭、张大其词、张王赵李、张眼露睛、张脉偾兴、张狂妄行、

张皇幽眇、张三吕四、张嘴结舌、张扬其事、张牙切齿、张大其辞、

张徨失措、张口掉舌、张大其事、张皇其事、张甲李乙、张嘴挢舌

张袂成阴、张敞画眉、张袂成帷、张王李赵、张本继末、张良借箸、

二:“张”字在第二位的成语。

东张西望、一张一弛、铺张扬厉、虚张声势、大张旗鼓、铺张浪费、

大张声势、生张熟魏、范张鸡黍、大张挞伐、诪张为幻、大张其词、

做张做智、做张做致、失张失智、侜张为幻、做张做势、急张拘诸、

弩张剑拔、失张失志、虚张形势、慌张失措、鸱张鼠伏、作张作致、

若张火伞、东张西张、诪张变眩、嚣张一时、改张易调、鸱张鱼烂

三:“张”字在第三位的成语。

慌慌张张、明目张胆、饭来张口、神色张皇、烟炎张天、八面张罗、

助我张目、顺风张帆、见雀张罗、睁目张须、画眉张敞、片口张舌、

假虎张威、拔刃张弩、狞髯张目、讲文张字、发皇张大、门可张罗、

张眉张眼、改柱张弦、瞋目张胆、舞爪张牙、思归张翰、骗口张舌

四:“张”字在第四位的成语。

慌慌张张、改弦更张、剑拔弩张、自作主张、纲举目张、火伞高张、

改弦易张、气焰嚣张、五角六张、狐假鸱张、解弦更张、不事声张、

狼突鸱张、狼顾鸱张、纲挈目张、大事铺张、东张西张、指李推张、

大肆铺张、一弛一张、七嘴八张、改而更张、目瞪口张、熟魏生张、

关于张字的成语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一课译词:张冠李戴

[Photo/Pexels]

“张冠李戴”,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可以翻译为“attribute something to the wrong person,mistake one thing for another或put the boot on the wrong leg”。

例句:

那是他的错,你不要张冠李戴。

It's his fault. You needn't try to shift the blame.

Editor: Jade

来源:chinadaily

成语“张冠李戴”,为何源于武则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因为太熟悉了,拿起来就用,所以我们反而不知道它的出处是哪里,本义是什么?又为什么那样说。

比如,孝子原本指的并不是孝顺的孩子。平头百姓的平头其实指的是一种头巾。又为什么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筷子为何叫筷子?等等。

‌其实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民间俗语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先看看《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这本书

对“张冠李戴”这个词的索源吧。

张冠李戴的意思?

‌张冠李戴这个词是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到的一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后来我们通常用来说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情。比如明明是李白的诗,非说是杜甫写的,那这就叫张冠李戴。

为什么叫张冠李戴,不叫张冠刘戴,刘冠王戴?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期的一个俗语,叫“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唐代文学家张鷟的《朝野佥载》这本书中,书中说:

“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这里说的是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非常宠爱的两个面首。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李姓天下,连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有一次,武则天举行宴会。这边武则天与张氏兄弟饮酒作乐,兴高采烈。那边李显听着母亲花天酒地,他便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喝着喝着闷酒就醉了。

‌​随后不多久,民间便流传着张公吃酒,李公醉这一说了。

后来从张公吃酒,李公醉又演化出来,另外一句俗语叫做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话其实就更加的刻薄了。把姓张的帽子带到姓李头上。很明显指的是把绿帽子带到李治头上。

‌所以,以后有张冠李戴,张三李四、张家长李家短。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类的俗语,都是由“张公吃酒,李公醉” 演化而来。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理解开头我们所说到的,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钱希言先生说,民间俗语“皆非漫然无本”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民间俗语成语的来历和趣谈,这本《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感谢阅读,点击页面上方 寺两读书 关注,我们下本书再见~

你的姓和名原来这么有趣|有字如是:张

身边不少张姓朋友,一般向人介绍自己时都说是“弓长张”,以别于“立早章”,确实,“张”与弓箭有着不解之缘。

“张”是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拉开弦与弓的距离,即将松弛的弦绷紧,使之处于高弹力状态。所以造字本义是拉开弓与弦的距离,使弓弦紧绷,为射箭做准备。《说文解字》中释义: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反之,拆解绷紧在弓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没有弹力的修养状态,就是“驰”。《礼记》中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宽严结合。现在我们经常说工作和生活要张弛有致,劳逸结合。单位有一同事,名字叫张弛,想必就寓意着文武之道、无往而不胜的愿望吧。

“张”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八种意思。一是动词,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如张嘴、张弓搭箭。二是指陈设,铺排,如张灯结彩、大张筵席。三是指扩大、夸张,如虚张声势。四是指看、望,如东张西望。五是指商店开业,如新张、开张。六是量词,如一张纸、两张床、三张脸、四张弓等。七是指二十八宿之一。八是姓。

除了量词、星宿和姓外,“张”组的词语基本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但过于张扬、夸张、张狂的东西,对内敛含蓄的国人来说,不是很能接受,比如张牙舞爪、假虎张威给人以气焰嚣张之感;做张做智、张眉努眼、虚张声势之人太虚伪;铺张浪费、铺张扬厉,有悖于我们节约的传统;大张旗鼓、大肆铺张的人不懂低调;剑拔弩张让人紧张不安,明目张胆、自作主张是一种目中无人的行为;“两张肩膀扛张嘴”比喻要生活而没有谋生的本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指那些好吃懒做的人,甚至角弓反张也是一种令人头痛的疾病。

“张”和“李”姓一样都是大姓,不管怎么排序,目前在百家姓里都是前八,所以也顺理成章地被人捆绑在一起拿来说事。诸如张王李赵、张冠李戴、指李推张,张家长李家短,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就应了老话“大有大的烦恼”,领导开会时,假如想批评王二或麻子,但不方便直点其名,只能以张三李四做比起个警示作用。其实,别人做错事,干张三李四何干?

张姓的始祖据说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挥公”,也是第一个发明弓箭的人。在那茹毛饮血的年代,谁掌握了弓箭技术,就意味着解决了生活来源,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部落的存亡。所以挥公助力皇帝逐鹿中原、一统华夏可谓功不可没。

张姓家族之人可不像一些“张”字成语那样不招人待见。因为张氏传人大多洞悉自己姓氏之本义,能把张弛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纵横家张仪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加快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刘邦谋士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成身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震仪”;草圣张旭名动书法界;还有创立了“五斗米”(道))教的张天师;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画龙只要点睛就能腾空而飞的张僧繇、明代权相张居正、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的画家张大千、西安事变中的少帅张学良,无一不聪慧绝伦,三百六十行营生,在他们手中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中国张姓的演艺界名人也很多。一代名优影星张国荣、四大天王之一歌星张学友,还有张柏芝、张靓颖、张惠妹、张雨生……

看到这些如过江之鲫的张姓名人,我在张口结舌之际,不禁张口要问:张兄,你的本行是张弓搭箭,怎么不去张罗那些打猎、射击之营生,非要改弦更张,在他人的一亩三分地里顺风张帆呢?

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张冠李戴”的“张”“李”到底指谁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儿呢?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唐代文学家张鷟(zhuó)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沈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是,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沈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句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张家长李家短”“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毫无疑问都源出“张公吃酒李公醉”。

明代文学家钱希言在《戏瑕》一书中总结说:“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构数言,主者笑而释之。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來,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在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后世行市语有‘张三李四’,皆非漫然无本。”

钱希言说民间俗语“皆非漫然无本”,这句话是对的,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即使是一句俗语也是如此;但从张、李二姓以上的演变来看,他不应该“疑”,“张公帽儿李公戴”这个俗语本就是唐人用来讽刺武则天的,后来才精炼为“张冠李戴”的四字成语。

第二课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姓张的和姓李的到底指谁?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儿呢?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zhuó)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李公醉”跟“李氏大盛”有何关系?显然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其实,“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加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家长李家短”,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毫无疑问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明代文学家钱希言在《戏瑕》一书中总结说:“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构数言,主者笑而释之。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来,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在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后世行市语有‘张三李四’,皆非漫然无本。”

钱希言说民间俗语“皆非漫然无本”,这句话是对的,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即使是一句俗语也是如此;但从张、李二姓以上的演变来看,他不应该“疑”,“张公帽儿李公戴”这个俗语本就是唐人用来讽刺武则天的,后来才精炼为“张冠李戴”的四字成语。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许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撰文:许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