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一个草字头一个见(一个草字头一个见怎么读)

时间:2024-02-01 04:06:52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草色青青

作者:徐刚

少小芦苇

我为童子时,与我为伴的是崇明岛的芦苇和沟边地头的芳草野花。

我不知道芦苇算不算草,它比我高大得多。民沟边沿芦苇成带,从烧柴到做篱笆墙、编芦席、吃芦根、包粽子,芦苇和崇明岛上农人的生活缠结着,我也在其中。

当寒冷的、单调的、不是落雪就是落雨的冬天过去,喜鹊发出第一声“喳喳”时,麻雀也从屋檐底下的小窝里飞出来了。越冬的麻雀从不在冷雨中现身,但会在雪地上蹦蹦跳跳,它们是在赏雪吗?母亲告诉我,麻雀离我们最近,乡下多茅屋,人住屋里,它住檐下。但麻雀从不吃人类给予的饭食,远远地和人保持距离,当年麻雀风骨凛然也。

但,我迫不及待想做的是趴在沟岸边沿,看芦苇有没有出土——乡人谓之“葆青”。随着第一阵春风、第一场春雨的到来,地气渐渐变暖,温柔着冻土,芦芽尖便应时而动。然而要寻找芦芽尖并不容易,必须趴在沟沿上仔细察看。它们尚未出土,但周边的泥块已经开裂破碎,那正是尖尖芦芽的藏身处。你看见它,就是看见了一根芦苇、一片芦苇、一个大芦荡的生命故事的开始。第二天清晨再去沟边,那芦芽尖趁夜深人静,已经破土而出,鹅黄色,约一寸的样子。它显得羞涩、孤独,它东张西望,有点不知所措。好在芦苇家族的后代们纷纷出土,大约在第三天,芦芽们便可以互通声气了。后来知道,芦苇,是多年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沟渠河堤或沼泽地带,在江畔海滩则成群结队成为芦荡。芦苇有纤纤风骨,迎风直立,摇曳生姿,多野趣。秋冬的芦花雪白,站在芦苇顶端,古人称之为“立雪”,康有为喜用之。

芦苇多别称:“苇”“芦”“芦芛”“蒹葭”。

崇明岛的“原住民”是芦苇和螃蟹,1600年前即唐朝武德元年,崇明沙洲初露水面,有渔樵者好奇,登岛一望,芦苇无边,大喜过望之后,却受了惊吓,芦苇根脚下的淤泥中有双螯高举的螃蟹正索索有声,口吐白沫,横行其间。旧志称,“崇明集八方美壤”,是说泥沙堆积而成的崇明岛,其土壤之源皆出自长江上游各州县之地,由此也带来了芦苇的种子,但不知螃蟹何以出,待考。崇明的农民中有些人会念《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句。少小时我被品元伯告知:“‘白露为霜’‘在水一方’,写的就是崇明岛。”崇明有耕读风气,多私塾,田野地头便多了点书卷气。《诗经》所写是崇明沙岛吗?形似而实不似也。倒是说明,封闭在孤悬海外的小岛上的农人,他们渴望文化,他们把仅知的一点诗句,在想象中与本土本岛联结起来了。有时,对与错并不重要,审美的觉醒是如此可爱、奇妙。乡间的习惯,在雨天或农闲时,会恭敬地把私塾先生请来讲《论语》,也讲《山海经》,我是最小的旁听者。老先生之乎者也地说《论语》,把一干农人当成了他的私塾学生,不解释,只让背。农人却也记住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还有“和为贵”之类的句子。老先生过世了,读小学六年级的我便被昌囝阿哥叫去,读讲《西游记》《水浒》《封神榜》等,一个寒假,我几乎成了说书人。

我家门口有一条民沟,两岸是青翠茂密的芦苇带,春天,长着各色野菜野花。夏日炎炎时我们便泡在水里抓着芦根“打脚洞”,学游泳,看被惊扰的鲤鱼翻跟斗、跳龙门。到了晚上月上柳梢头,母亲在纺纱,我会在门口看那影影绰绰的芦苇,夜色为它们披上了朦胧,有风,两条浓淡不均的黑影摇曳、涌动。浪迹江湖时,我一直回味这摇曳与涌动,摇曳在我的夜行路上,涌动在我的思乡梦里,于是我的梦便摇曳、涌动着江湖夜雨。

马兰头与蟛蜞

马兰头又叫蟛蜞头,看官一定会觉得陌生而奇怪,草若蟛蜞头吗?蟛蜞有头吗?你未必见过马兰头长在沟边地头的样子,但你很有可能品尝过它的美味:凉拌的有干丝马兰头,新鲜的春之味;还有马兰干烧肉,肉香野菜香在嘴里拥挤着,重叠着,不忍下咽。

儿时的崇明,地净水清,沟河岸畔、田野地头,甚至是农村的“交通要道”田埂路上,满眼都是碧绿的蟛蜞头——马兰头,仿佛是被惊蛰的雷声唤醒,小沟里的水汽、马兰头的清香便一起荡漾着,崇明人“嚼春”的日子开始了。

马兰头为菊科多年生植物,梗呈红色,可食可药,分布甚广,其名各异,从《本草拾遗》到各地《植物志》中搜集到的名称,可谓林林总总。

马兰头的药用价值小时候曾经听说,却并不关心,最在意的是它碧绿清香,可吃,百吃不厌,是儿时的美食。马兰头要凉吃,先用开水焯,再用清水过一遍,用菜刀切成碎末,香气便从菜刀底下四散开去,加盐少许,揉捏成团,堆放于碗中,春就在嘴里了。然后是咬嚼,慢慢咬嚼,咬嚼那春天的味道。

为什么它的名字和蟛蜞有关?母亲说:“大概因为它是蟛蜞的朋友吧。”后来想起,蟛蜞洞周边的土壤比较松软且肥沃,而蟛蜞出没均从花草下过往,却不对其有一点骚扰,蟛蜞亦喜花草?

蟛蜞,学名相手蟹,俗称小螃蟹,在崇明河沟两岸芦苇旁边掘洞而居,数不胜数,是农家美食,富含蛋白质,也可入药。蟛蜞习惯横行,品元伯说偶尔也有直行的,得看它心情如何。为了看到直行的蟛蜞,我和生民在傍晚趁蟛蜞们纷纷出洞时守在一旁,只见一只大号的蟛蜞,出洞后两只前螯合抱直行,摇摇晃晃,彬彬有礼,状似走一步叩一个头,有君子“折枝”之风。所以古时文人取《论语》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以“礼云”相称,其卵则被称为“礼云子”。就连与蟛蜞洞为邻的野菜,都有文绉绉的学名,如马兰头。

挑荠菜

与马兰头同为美味的乡间野菜是荠菜,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说“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又引《西湖游览志》“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这里,“挑来做菜”的“挑”就有讲究。崇明乡人也说“挑”,并家家备有一种小刀。马兰头和荠菜茎短乃至伏地,个头细小嫩弱,用刀割用锨挖皆不可行,只能“挑”,用一把小刀,浅浅地插到野菜的根部,轻轻切割,挑而出之,是为“挑”也。如在地头,蹲下挑起即可,如是在沟沿上,就得匍匐在岸边,一边挑荠菜,一边看春水游鱼。小鱼儿极灵敏,岸边稍有动静便游往深池,留下一圈涟漪,很奇妙的由内向外,自小而大,一圈一圈的,直到触碰对岸的芦苇后才消散。而另一条小鱼,会以另一片涟漪取而代之。我一边玩一边挑荠菜,姐姐挑满一篮叫我回家时,我的竹篮里空空如也。母亲笑着说:“儿子去挖宝了,顺便挑了一把荠菜。”

最好吃的是荠菜肉馄饨,那要等三江口的赵家寄爷、寄娘来。母亲会裹荠菜肉馄饨——崇明农人不说“包”而说“裹”,文言用语也——还会炒一盘长生果(花生米),热一壶崇明老白酒,赵家寄爷要和我对酌,母亲也不反对,我当然高兴,自此便学会了吃酒。

荠菜春卷是荠菜的另一种吃法,将料理好的荠菜碎末置于面皮里,包裹成春卷,开油锅把皮子炸成焦黄即可,是把春天卷起来仔细品味。

在我儿时,普通农家开油锅几无可能,米、面、油之珍贵稀缺也。“油瓶跌倒勿晓得搀起来”,是责人懒惰之极的一句俚语,可知菜籽油、豆油在农人生活中的分量。当时,海运不便,油价昂贵,此其一;崇明农人种油菜数量甚少,农田须种粮食,吃饭事大,此其二。我母亲灶台上的油碗里,永远不见油,只有一块油腻、变色的小布头——手织的土布——在锅底擦拭一遍,美其名曰“起油锅”。倘是炒青菜,还真能闻到青菜上有一点油香味。

酥脆的、焦黄的、油炸后溢出清香的荠菜春卷,则可望而不可即也。

寂寂草头

在崇明,俗称的草头,即为苜蓿的嫩尖——苜蓿头。倘论鲜嫩,崇明岛早春的野菜中,草头居其首。

在贫困的年代里,草头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母亲用油布一抹锅底,把洗干净的草头放进锅里,用筷子拌动几下,再浇上几滴料酒,加水少许,不用盖锅盖,那草头香便会溢出,已成美味,俗称“搂草头”。这草头鲜嫩到什么程度?入口,还来不及慢慢品味它的清香,几叶草头便化了。必须用筷子再来一大夹,草头量多才能稍加咀嚼,把清香留于齿颊。崇明人吃草头,还有青黄不接时填肚皮的意思在,细想起来,吃不饱饭的少小年代,却有小鱼小虾及野菜可吃,这也是造物的恩典了。

草头不像荠菜、马兰头,零星地散布着。草头地是一大片的地,一大片的嫩绿,一大片的青草味。每一次母亲要我去摘草头时,我都会在地头踌躇不前,那些沐浴在晨光中的草头,正安详地享受着清早的大自然,微风中那绿叶轻轻地晃动着,等待太阳升起。摘草头只需一只菜篮子,用不着别的工具,在草头地里掐取嫩尖即可。尽管母亲一再告诉我,草头是掐不死的,今天摘下嫩尖,明天一早又长起来了,但那细细的茎被掐断了,会流出一点汁水,那是它的血吗?它会觉得疼吗?我离开草头地时回望,绿色依旧,宁静依旧。被掐断的痛苦无声无息,它们不告诉人。

草头细茎卧地,一茎生三叶,开娇小的花,花语为“幸运”。最难找到的是四叶苜蓿,找到的人就是“额骨头高”,会有好运气。我和生民找过好半天,他没有找见,我找到了一枚。前几年回乡时和生民聊天,他还记得找四叶草头的事:“没运气,种了一辈子花地。你算好运气,那四叶草帮你忙,写了一辈子的字!”我是好运气吗?我想是的,我总有师友指点相助,我三十多年里总是行走在自然风光中,大森林、大沙漠、河西走廊、武夷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葱岭、西双版纳、三江并流、内蒙古大草原……这一切我不是路过,而是进入其中跋涉过。

苜蓿开小红花、小白花、小紫花,那是它最美的时候,却也会给我带来小小的惆怅:为什么花开了,草头便老了?而且,很快就要开田放水,庞大的水牛拉着铁犁,要把这些草头翻到地块下,连同它的花一起。这是多少有点感伤的时刻,绿草红花都被埋没了。再走过这条田埂路时,已是一片水汪汪的秧田了,有蝼蛄在泥块的高处叫着,鸭子们追着蝼蛄大吃。人世间多的是埋没,有的埋没是高贵的埋没。它们在泥土中,成为肥料。它们和大地在一起。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4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吃完苋菜,记得别站太阳下傻晒

话说在几千年前,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开始给身边的东西起名字。

有一天,一个人指着陶盆里的蔬菜问:这货叫个啥呢?另一个人说,它长在荒地上,高高一大丛,远远就看见了,就写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字,叫苋菜吧。

“苋”字,取高大易见的意思

杂草当年是主粮

不管你在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吃到苋菜,但我们吃到的并不是一个物种。苋菜泛指苋科苋属的若干种可食用蔬菜,是个统称。这里既包括我们最熟悉的“标准苋菜”三色苋,也包括凹头苋、绿穗苋、反枝苋等几种“野苋菜”。苋菜的穗大籽多,繁殖力很强。所以不少国家把它当成烦人的入侵杂草,难以根除。恰恰是因为这个特性,苋菜籽当年曾经被印第安人当做主粮来吃。苋菜籽含有12 一16 % 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 其中赖氨酸达0.8% 左右,而赖氨酸恰恰是谷物中比较缺乏的物质。这几年,欧洲又开始重拾苋菜籽这一绿色食品,掺在粮食里一起食用,我国市场上也能买得到了。

苋菜籽

蔬菜也会“流血”

大多数时候,我们吃的还是苋菜的茎叶,而不是籽儿。我们最常吃的三色苋长得挺美,叶子翠绿,叶心紫红。尤其吃的时候,会流出大量的紫红色汁液,就像流血一样。

上汤苋菜

这是因为苋菜体内含有大量的“苋菜红色素”——一种天然色素。

如果你到超市去观察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就能看到“苋菜红”仨字。

苋菜叶片里提取的苋菜红,广泛用于糖果、果冻、果汁等日常零食中

医学临床上经常出现假的便血患者,原因就是他们头一天吃了太多的苋菜。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有些苋菜叶子不红,通体绿色。其实,即使深绿色的叶子也含有大量的苋菜红,只不过被叶绿素盖住了。加热之后,叶绿素被破坏,红色就暴露了。当然,这样没什么可怕,有的人还会专门把用它做的羹,浇在米饭上,染得通红,色香俱美。

苋菜饭

图片来自:网易

除了吃和做色素,有颜色的苋菜还能做观赏用。五彩苋菜就是近年很火的绿化物种。除了好看,更大的优点是皮实,作为杂草想灭都难,种在花坛里就更省心了。

五彩苋菜

图片来自:新浪

天生难吃 后天拯救

虽然苋菜用处很多,但它有致命弱点---天生难吃。苋菜中的草酸含量比较高,吃起来比较粗糙,而且酸酸涩涩的。不过草酸怕热水,只要加热就可以去掉苋菜里的大部分草酸。所以凉拌苋菜根本斗不过热苋菜。 不过即使焯水之后的苋菜仍然带有一点点的苦涩,这时候就要请出伟大的蒜来治它了。蒜经过炒制或者煎炸之后,释放蒜香,恰好遮住苦味,还能用香气压制涩涩的口感。之前有新闻曝光老人吃了苋菜后得了日光性皮炎,手脚肿胀发黑。在我们常吃的食品里,有些含有较高的“呋喃香豆素”,吃了后在阳光下暴晒,就有可能导致日光性皮炎,变成包公。

图片来自:《包青天》

呋喃香豆素含量较高的食品包括酸橙,无花果,香菜,荠菜,胡萝卜,芹菜等,当然,还有今天讲的苋菜。

所以以后,苋菜可以放心大胆吃,但吃过之后记得别站太阳下傻晒。

撰文 | 信浮沉

部分图片来自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高兴

古诗词中“见”字到底该怎样读?(南郭居士)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第三节 古诗词中“见”的读音

◎南郭居士

前两节探讨了“斜”和“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这一节我们说说一个常见字“见”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其实大家对“见”这个字的读音并无异议,难点只在该字在诗词里字义的判断上,意思判断对了,读音也就正确了。

小学时接触过一首诗,其实是一首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师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是“现”(显露、显现)的意思。当时我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现”呢?而且见(jiàn)牛羊不也对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在古诗词里要根据意思分析它的读音。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句中的“见”也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和《所见》(清·袁枚)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而读“jiàn”。

这里需要简要解释一下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区别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等不同的文言现象,初学者容易将其弄混,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现在言归正传。因“见”在平水韵里虽有两个韵部,但都是仄声,又不做韵字,因此在格律诗中就不存在平仄及押韵方面的矛盾。在词林正韵里都在第七部(仄),也不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前面讲过的“斜”出现在韵脚处时,还可以通过韵判断读音,“骑”有时也可通过平仄或者韵脚来判断读音。而“见”只有仄声,这反而给我们判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它在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方面便不能给我们判别读音提供依据,我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判断分析。

“见”在古诗中读“ xiàn”时,大多意同“现”,意为“出现”,个别只有“现存”的意思。比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路转溪头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但在文言文中通“现”的意思就多了,比如:

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才美不外见。”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关于在诗词中“见”读(xiàn)的情行已经基本说清楚了,下面列举三个例子,诗中的“见”均通“现”: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知道,“见”读“jiàn”时,是“看到、接触、遇到、看出、会晤、见解”的意思,并且还作助词和姓。部分古诗词中则以“看见”之意者居多。

笔者并没有统计,但据我所接触到的“见”,在古诗词中读(jiàn)的似乎要比读(xiàn)的多,而文言文中似乎又正好相反。下面三首诗和两首词中的“见”都是不通假而读(jiàn)即原意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而下面三首诗中的“见”又比较特别,因此分别解释一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相见欢】,其“见”读(jiàn),非通假。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中“若非群玉山头见”中的“见”似乎有点争议,一些人说读(jiàn),一些人说读(xiàn)。看了两方的理由都合理,而且解释的都通顺,我自己也分别用通假和不通假试着解释了一下,结果还都能说通。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认为诗中的“见”不通假的占多数,那么姑且我们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标题中的“见”为原字,读(jiàn),而诗中的“见”却是通假字,读(xiàn),如果朗读的话我们就得注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这些细节中显现。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需要通假字了,因此我们写诗时也就直接用“见”的原意了,更无须有言自己诗中的“见”读(xiàn)云云。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世界名人录,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驼铃声声响 红旗进高原——第一面进入拉萨国旗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西宁10月4日电 题:驼铃声声响 红旗进高原——第一面进入拉萨国旗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浡、李彦南

从茶卡盐湖出发顺着国道G109一路向西,拐进省道S2013,行车不过20分钟,在草滩远处出现了一片被大树包围的建筑,这里就是莫河骆驼场。

在莫河骆驼场的礼堂旁,是由20世纪60年代莫河骆驼场老会议室改造成的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在陈列馆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仿制品),这面一米五见方的红旗由多块红布拼接而成,不太规整的黄色五角星是用黄布剪成缝补上去的。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介绍,这面国旗是解放军第一次开赴拉萨前,由战士和驼工们共同制作的。

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仿制品)。新华社记者李彦南 摄

1951年5月23日,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分三路进驻西藏。1951年8月,西北军区派遣第十八军独立支队由青海香日德出发开赴西藏拉萨。

“当时,独立支队的政委是慕生忠,这也是慕生忠同志第一次进藏。”张存虎介绍,为给独立支队进藏提供后勤保障,西北军区组织起由2万多头(只)牲畜、3000余名战士和驼工组成的运输队伍。“这是莫河骆驼场老驼工们扛着国旗第一次向西藏进发。”

听着头驼的声声驼铃,跟着红旗向前的脚步,绵延数公里的驼队边走边探路,翻过白雪覆盖的巴颜喀拉山,蹚过布满水洼沼泽的黄河源区,于1951年12月抵达拉萨。

“从1951年8月上旬开始,驼工们走了4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总共运粮400万斤,数百名队员牺牲在进藏途中,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牲畜更是损失严重,平均每前行500米就有一头牲畜倒下。”张存虎说,倒下的牲畜成了后面队伍的“路标”,驼工们没有停下脚步,渴了饿了,就抓起一把炒面,嚼几个“雪豌豆(冰雹)”;又冷又困,就睡在骆驼脖子底下。他们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不管再难再险,也要举着国旗前进,将物资运抵拉萨。

1953年,驻藏部队粮食告急,为缓解西藏物资紧张情况,中央西北局紧急组建西藏运输总队,在原有基础上将驼队扩充至骆驼2.8万峰,驼工数千名。甘肃小伙李得瑜就是新驼工之一。

1953年11月,西藏运输总队的驼队陆续从青海香日德出发紧急驰援西藏。

1953年进藏时使用的胶车。(莫河骆驼场供图)

一路上,大地被冰雪覆盖,骆驼吃不到草,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滩,还都是长着尖刺的植物,不少原本膘肥体壮的骆驼瘦成了骨架,越来越多的骆驼倒下去了。在恶劣的环境下,驼工们也扛不住了,一个接一个倒下。“但我们不能停,西藏的军民还等着这批粮食。”李得瑜说。

仅仅用了54天,驼工们徒步1438公里,将第一批近100万斤粮食突击运抵西藏,西藏的粮食危机化解了。

回忆起那段经历,李得瑜红了眼眶,当时他跟队友拉着15峰骆驼从山上下来,远远地看到山脚下的那曲,这两个满身风雪的驼工相拥而泣,他们牵着骆驼,盯着远处楼房上的五星红旗疾步前行,近两个月的生死征途,在看到国旗的一瞬间终于画上句号。

据统计,此次任务出发时有2.8万峰骆驼,顺利返回的不足2000峰,骆驼死亡率超过90%。换算下来,相当于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要牺牲1峰骆驼。

这个几乎将全国的壮年骆驼消耗殆尽的运输任务,也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原因之一。

1954年5月,1200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用了7个月零4天,打通了青藏公路,自此,进藏的声声驼铃成了历史。

70多年过去,第一面进入西藏拉萨的五星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妥善保管,70年前成立的西藏运输总队也早已成为历史,随着青藏高原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完善,前往拉萨之路已成坦途。

近年来,青海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位于草原深处的莫河骆驼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在莫河骆驼场开花结果,这个建在红旗下的骆驼场正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生机”。

古诗词中“见”字到底该怎样读?(南郭居士)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第三节 古诗词中“见”的读音

◎南郭居士

前两节探讨了“斜”和“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这一节我们说说一个常见字“见”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其实大家对“见”这个字的读音并无异议,难点只在该字在诗词里字义的判断上,意思判断对了,读音也就正确了。

小学时接触过一首诗,其实是一首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师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是“现”(显露、显现)的意思。当时我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现”呢?而且见(jiàn)牛羊不也对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在古诗词里要根据意思分析它的读音。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句中的“见”也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和《所见》(清·袁枚)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而读“jiàn”。

这里需要简要解释一下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区别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等不同的文言现象,初学者容易将其弄混,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现在言归正传。因“见”在平水韵里虽有两个韵部,但都是仄声,又不做韵字,因此在格律诗中就不存在平仄及押韵方面的矛盾。在词林正韵里都在第七部(仄),也不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前面讲过的“斜”出现在韵脚处时,还可以通过韵判断读音,“骑”有时也可通过平仄或者韵脚来判断读音。而“见”只有仄声,这反而给我们判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它在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方面便不能给我们判别读音提供依据,我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判断分析。

“见”在古诗中读“ xiàn”时,大多意同“现”,意为“出现”,个别只有“现存”的意思。比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路转溪头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但在文言文中通“现”的意思就多了,比如:

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才美不外见。”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关于在诗词中“见”读(xiàn)的情行已经基本说清楚了,下面列举三个例子,诗中的“见”均通“现”: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知道,“见”读“jiàn”时,是“看到、接触、遇到、看出、会晤、见解”的意思,并且还作助词和姓。部分古诗词中则以“看见”之意者居多。

笔者并没有统计,但据我所接触到的“见”,在古诗词中读(jiàn)的似乎要比读(xiàn)的多,而文言文中似乎又正好相反。下面三首诗和两首词中的“见”都是不通假而读(jiàn)即原意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而下面三首诗中的“见”又比较特别,因此分别解释一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相见欢】,其“见”读(jiàn),非通假。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中“若非群玉山头见”中的“见”似乎有点争议,一些人说读(jiàn),一些人说读(xiàn)。看了两方的理由都合理,而且解释的都通顺,我自己也分别用通假和不通假试着解释了一下,结果还都能说通。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认为诗中的“见”不通假的占多数,那么姑且我们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标题中的“见”为原字,读(jiàn),而诗中的“见”却是通假字,读(xiàn),如果朗读的话我们就得注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这些细节中显现。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需要通假字了,因此我们写诗时也就直接用“见”的原意了,更无须有言自己诗中的“见”读(xiàn)云云。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世界名人录,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古诗词中“见”字到底该怎样读?(南郭居士)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第三节 古诗词中“见”的读音

◎南郭居士

前两节探讨了“斜”和“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这一节我们说说一个常见字“见”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其实大家对“见”这个字的读音并无异议,难点只在该字在诗词里字义的判断上,意思判断对了,读音也就正确了。

小学时接触过一首诗,其实是一首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师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是“现”(显露、显现)的意思。当时我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现”呢?而且见(jiàn)牛羊不也对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在古诗词里要根据意思分析它的读音。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句中的“见”也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和《所见》(清·袁枚)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而读“jiàn”。

这里需要简要解释一下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区别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等不同的文言现象,初学者容易将其弄混,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现在言归正传。因“见”在平水韵里虽有两个韵部,但都是仄声,又不做韵字,因此在格律诗中就不存在平仄及押韵方面的矛盾。在词林正韵里都在第七部(仄),也不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前面讲过的“斜”出现在韵脚处时,还可以通过韵判断读音,“骑”有时也可通过平仄或者韵脚来判断读音。而“见”只有仄声,这反而给我们判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它在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方面便不能给我们判别读音提供依据,我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判断分析。

“见”在古诗中读“ xiàn”时,大多意同“现”,意为“出现”,个别只有“现存”的意思。比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路转溪头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但在文言文中通“现”的意思就多了,比如:

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才美不外见。”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关于在诗词中“见”读(xiàn)的情行已经基本说清楚了,下面列举三个例子,诗中的“见”均通“现”: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知道,“见”读“jiàn”时,是“看到、接触、遇到、看出、会晤、见解”的意思,并且还作助词和姓。部分古诗词中则以“看见”之意者居多。

笔者并没有统计,但据我所接触到的“见”,在古诗词中读(jiàn)的似乎要比读(xiàn)的多,而文言文中似乎又正好相反。下面三首诗和两首词中的“见”都是不通假而读(jiàn)即原意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而下面三首诗中的“见”又比较特别,因此分别解释一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相见欢】,其“见”读(jiàn),非通假。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中“若非群玉山头见”中的“见”似乎有点争议,一些人说读(jiàn),一些人说读(xiàn)。看了两方的理由都合理,而且解释的都通顺,我自己也分别用通假和不通假试着解释了一下,结果还都能说通。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认为诗中的“见”不通假的占多数,那么姑且我们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标题中的“见”为原字,读(jiàn),而诗中的“见”却是通假字,读(xiàn),如果朗读的话我们就得注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这些细节中显现。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需要通假字了,因此我们写诗时也就直接用“见”的原意了,更无须有言自己诗中的“见”读(xiàn)云云。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世界名人录,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古诗词中“见”字到底该怎样读?(南郭居士)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第三节 古诗词中“见”的读音

◎南郭居士

前两节探讨了“斜”和“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这一节我们说说一个常见字“见”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其实大家对“见”这个字的读音并无异议,难点只在该字在诗词里字义的判断上,意思判断对了,读音也就正确了。

小学时接触过一首诗,其实是一首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师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是“现”(显露、显现)的意思。当时我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现”呢?而且见(jiàn)牛羊不也对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在古诗词里要根据意思分析它的读音。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句中的“见”也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和《所见》(清·袁枚)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而读“jiàn”。

这里需要简要解释一下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区别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等不同的文言现象,初学者容易将其弄混,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现在言归正传。因“见”在平水韵里虽有两个韵部,但都是仄声,又不做韵字,因此在格律诗中就不存在平仄及押韵方面的矛盾。在词林正韵里都在第七部(仄),也不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前面讲过的“斜”出现在韵脚处时,还可以通过韵判断读音,“骑”有时也可通过平仄或者韵脚来判断读音。而“见”只有仄声,这反而给我们判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它在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方面便不能给我们判别读音提供依据,我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判断分析。

“见”在古诗中读“ xiàn”时,大多意同“现”,意为“出现”,个别只有“现存”的意思。比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路转溪头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但在文言文中通“现”的意思就多了,比如:

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才美不外见。”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关于在诗词中“见”读(xiàn)的情行已经基本说清楚了,下面列举三个例子,诗中的“见”均通“现”: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知道,“见”读“jiàn”时,是“看到、接触、遇到、看出、会晤、见解”的意思,并且还作助词和姓。部分古诗词中则以“看见”之意者居多。

笔者并没有统计,但据我所接触到的“见”,在古诗词中读(jiàn)的似乎要比读(xiàn)的多,而文言文中似乎又正好相反。下面三首诗和两首词中的“见”都是不通假而读(jiàn)即原意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而下面三首诗中的“见”又比较特别,因此分别解释一下。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相见欢】,其“见”读(jiàn),非通假。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中“若非群玉山头见”中的“见”似乎有点争议,一些人说读(jiàn),一些人说读(xiàn)。看了两方的理由都合理,而且解释的都通顺,我自己也分别用通假和不通假试着解释了一下,结果还都能说通。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认为诗中的“见”不通假的占多数,那么姑且我们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标题中的“见”为原字,读(jiàn),而诗中的“见”却是通假字,读(xiàn),如果朗读的话我们就得注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这些细节中显现。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需要通假字了,因此我们写诗时也就直接用“见”的原意了,更无须有言自己诗中的“见”读(xiàn)云云。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探讨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世界名人录,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