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岑溪是哪个省的哪个市(岑溪是哪个省的城市)

时间:2024-01-25 07:14:38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广西的一个县,人口超110万,距梧州市区55公里

广西,简称“桂”,首府南宁,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广西得名于岭南西道、广南西路,是岭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地区之一,又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而简称“桂”,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1363年,设立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截至2018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14个地级市。其中,就藤县来说,人口超110万,距梧州市区55公里,距贵港市180公里,距玉林市190公里。在历史上,藤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藤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在地理位置上,藤县东接苍梧县、长洲区、龙圩区,南界岑溪市、玉林市容县,西邻贵港市平南县,北与蒙山县、昭平县毗邻;介于北纬23°02′35\"~24°03′09\",东经110°21′00\"~111°11′27\"之间。藤县距梧州市区55公里,距贵港市180公里,距玉林市190公里。就藤县的历史来说,早在先秦时期,该地区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一带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梧州市藤县一带属苍梧郡猛陵县地,县治今苍梧县境。

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藤县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在三国时期,该地区为苍梧郡猛陵县地;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属永平郡安沂县。南朝宋时期,今藤县一带属永平郡安沂、丰城、夫宁县。南朝齐仍属永平郡夫宁、安沂。南朝梁时期,于永平郡设立石州,今藤县一带属石州。南朝陈时期,该地区属永平、建陵郡。隋平陈废永平郡,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立石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名藤州,今藤县一带属之。大业三年(607年),复以藤州为永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平郡为藤州,今藤县一带属之。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该地区属容州总管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感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藤州,今藤县一带属之。五代十国时期,该地区仍为藤州;初属楚,后属南汉。北宋建立后,该地区仍属藤州。熙宁四年(1071年),藤州隶广南西路。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在此基础上,藤州隶属于湖广行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藤县属梧州府。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名藤县。

最后,就藤县这一县名来说,因为白藤岭而得名,《方舆纪要》卷108藤县:白藤岭在“县西南百里。峻拔侵云,路通容县。多产白藤,县以此名”。由此,就藤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取代明朝后,藤县属广西省梧州府。到了1913年,藤县属梧州道。1971年11月,藤县属梧州地区。1997年4月,撤销梧州地区,设立地级梧州市,藤县改属梧州市。截至2018年底,藤县总面积达394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10.5万人,也即为广西人口较多的一个县。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男子在贵阳一水上乐园摔骨裂,称地面太滑!园方:怎么摔的你心里没数?

7月22日,贵阳的唐师傅和朋友

一起前往修文县桃源河水上乐园游玩

可是没想到玩了没多久

唐师傅就受伤了

唐师傅:他们那个是正常的路,我走的那个地方全部是青苔,我就摔倒了。

记者见到唐师傅时,他正坐在贵医附院急诊科门口,腿上还有一些伤痕,唐师傅说,他摔的这一跤伤到了腰部,现在连走路都困难,经过医院检查,伤情不容乐观。

唐师傅:医生看过之后说是骨裂,他们建议要在家休息两三个月。当时负责送我来的工作人员去开了药,开完药之后,她就说她肚子不舒服,去上厕所,之后就走了。

事发后,送唐师傅上医院的,是桃源河水上乐园的一个工作人员,记者赶到医院时,对方已经走了,给唐师傅留了一个电话号码,却跟没留差不多。

唐师傅:她说让我打这个电话号码,他们会给我处理的,后面我打这个电话号码,之前还是通的,现在是关机了。

唐师傅认为,他是在景区内受伤的,景区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受伤之后可能导致他无法上班。因此产生的误工费、康复时的护理费,理应由景区承担。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查询到了景区电话,与景区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贵阳市修文县桃源河水上乐园景区 负责人 孙先生:

我们有规定不允许带酒进入园区,饮酒后不能在园区内游玩,但是他是私自将酒放包里带进景区。

孙先生表示,唐师傅的摔倒与他私自在园区内饮酒有很大的关系,唐师傅受伤的情况,他们还需要核实,不过,事发后,景区还是积极配合唐师傅上医院治疗。

贵阳市修文县桃源河水上乐园景区 负责人 孙先生:

他强烈要求住院,最后医生没同意,就给他开了一千多元的药,他一定要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上的赔偿。开始说5万,然后说1万,最后说9千。

孙先生说,对于唐师傅目前提出的赔偿要求,他们无法接受,但是双方依然可以继续沟通。随后,记者也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唐师傅。

唐师傅:酒是我们带进去的,但是带进去之后也没有任何人说不能喝酒,我摔倒不关喝酒的事,地就是滑的,不光是我一个人摔倒,他们没喝酒的都有好几个人摔倒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孙先生表示他们园区内有公共视频,足以印证当事意外发生的具体经过,但是他们不愿意向记者公布这些视频。双方就赔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唐师傅则表示,他会向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7月26日

记者再次来到桃源河水上乐园景区

了解情况

发现在购票处立着一块提示牌

游玩须知中明确规定了

游客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入园

并且规定饮酒者也禁止入园

贵阳市桃源河景区监察室 主任 陈红波:

饮品、喝的饮料的话,我们的要求是要到寄存处进行寄存。因为我们的水上乐园是涉水项目,带进去会造成人身的安全隐患。

通过景区内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唐师傅在休息区,踩在一滩水上,不慎滑倒。对此,唐师傅认为,正因为休息区存在积水,而且里面长有青苔,才导致他摔倒。

而陈红波则表示,作为水上乐园,地面有水属于正常现象,工作人员只要发现,都会及时进行清理,但地上长有青苔并非事实,另外唐师傅不遵守园区规定,在园区内饮酒却是事实。

贵阳市桃源河景区监察室 主任 陈红波:

当时他摔倒之后,我们及时地问他,他自己承认是带了酒精饮料进来喝的。

陈红波还表示,目前他们仍会考虑和唐师傅协商解决赔偿问题,但如果对方提出的赔偿要求不合理,他们也不会接受。针对景区给出的解释,记者又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唐师傅。

唐师傅:景区里面也没有任何警示说不允许带酒,进去的时候也没有谁管。

记者:那你知不知道喝酒以后游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呢?

唐师傅:没有游泳,他这里没有游泳的地方,都是冲浪。

在沟通中,记者注意到,唐师傅似乎并没有留意到景区关于禁止携带食品饮料,禁止饮酒者入园的告示。

唐师傅:就算我喝了一点酒,我有一定的责任,那他们景区也是有责任的,景区是有青苔的。

记者:那你摔倒之后,景区现在是承担了你的医药费部分,你觉得还需要什么赔偿呢?

唐师傅:最起码要承担我一个月的误工费,6000元钱。

对于双方的争议,记者也向律师进行了咨询。

贵州秉尚律师事务所 律师 程庚:

如果唐师傅认为水是造成他摔倒的原因,如果能够证明确实是景区提供的设施不够安全、不够规范造成的,那么景区有责任。如果景区的设施是规范的,并且是符合国家的标准的,在这个情况下,他又违反了景区的规定,擅自饮酒,那么他就应当自行承担责任。

END

记者:李玮 张军实习记者:陶淋园 廖骏杰

来源: 贵州广播电视台

中国岑溪市概况

岑溪市( 壮文:CINZHIH SI,英文:Cenxi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县级市,现由梧州市代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两广交界处,是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两广交流的结合点之一。

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岑溪市境隶属南越国。岑溪始名于公元757年。岑溪市正在规划建设成为桂东南副中心城市。

岑溪市下辖岑城镇、水汶镇、南渡镇等14个镇,享有中国花岗岩之都、中国古典三黄鸡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玉桂之乡等的美誉,荣获中国绿色名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等称号。

历史沿革

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岑溪市境隶属南越国。公元前111年 平南越后,置苍梧郡猛陵县,今市境大部分为猛陵县境。

公元524年在岑溪市境大部分地区置永业郡,郡治在筋竹旧县村。公元583年废郡,改为永业县。曾一度废县,于公元596年复置。公元622年,以永业县地置南义州,分置安义(在今市东部)、龙城(在今岑溪市中部)、义城(在今岑溪市西部)三县,州治设在龙城县。公元757年,安义县改为永业县,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公元973年,原南义州三县先后并归岑溪县。此后历代除隶属变迁外,岑溪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1年和1953年,原属藤县的糯垌、三堡两区先后划归岑溪。1995年9月,岑溪撤县设市(县级市),仍隶属梧州地区。1997年4月,改由梧州市代管。

地理

区位

岑溪市(县级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处于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3°13′,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辖区。

地形

岑溪位于广西东南部,属云开大山北麓东段的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山脉为云开大山及勾漏山余脉延伸,西南部土柱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211米,最低点为西北的都目河谷,海拔50米。

气候

岑溪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年日照时数为2004.7小时。

河流

主要河流黄华河、义昌江分别由东南流向西北,境内流经里程分别为111.5公里和123公里,属珠江水系,其他集雨面积10k㎡以上的河流有36条。

土壤

全市土壤有红壤、砖红性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5个土类。

资源

土地资源

全市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居多,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岑溪土地资源的真实写照,全市仅有耕地面积33.8万亩。

水资源

岑溪年平均降雨量达1450mm,加上岑溪市历来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因此岑溪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均拥有量为全国人均量的2.1倍。黄华河,义昌江是岑溪市境内的主要河流,经西江流向珠江,最后注入南海。岑溪市水电力资源储藏量达1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2万千瓦,全市共有3座11万伏变电站、一座22万伏变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口。

矿藏资源

岑溪市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勘探有铅、锌、钛、铜、金、银、稀土等17种,已开采的有:铅、锌、钛、黄金、稀土。岑溪的非金属矿有花岗岩、珍珠石、云母、莹石、大理石、石英、观赏石等近20个品种。其中花岗岩在岑溪储量极为丰富,达21亿㎥。岑溪花岗岩的产品\"岑溪红\"结构均匀,色泽鲜艳,天生丽质,能与\"印度红\"、\"巴西红\"相妣美,岑溪的花岗岩生产已达一定的规模,年产值20多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2006年10月,岑溪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花岗岩之都\"称号。岑溪的观赏石以金砂玉为主打产品,主要来源于黄华河流域,金砂玉原为石英岩,色彩多样,纹理流畅,巧夺天工,充满着中国传统的富贵、皇气、吉祥、喜庆的气息。

生物资源

岑溪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木茹、甘蔗、茶叶等,林果作物有马尾松、砂糖桔、岑溪软枝油茶、玉桂、龙眼、荔枝等。岑溪的玉桂种植超过30万亩,是广西最大、最优质的玉桂基地之一,西江桂及系列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岑溪软枝油茶也是岑溪市的名片之一,种植面积4万多亩,软枝油茶油质好,出油率高,茶油所含脂肪较低,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林业资源

截至2009年6月,岑溪全市有宜林山地面积206700公顷,有林面积18867公顷,森林覆盖率70.9%,绿化率96.53%全市已形成了六大林业商品基地,林业商品基地发展到261.3万亩。岑溪市盛产松脂,年产松脂2.5万吨,岑溪市是全国十大产脂县之一。

经济

农业

市境地处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连绵起伏,中部稍平,有狭长的小盆地。耕地面积:24年(1935)24.45万亩,其中水田21.65万亩,旱地2.80万亩;1949年耕地33.35万亩(含解放后划入岑溪的糯垌、三堡两区),其中水田32.02万亩,旱地1.33万亩;1952年耕地34.51万亩,其中水田32.11万亩,旱地2.4万亩;1990年耕地33.85万亩,其中水田28.68万亩,旱地5.17万亩。水田土壤良好。1980年10月土壤普查,全县水稻土面积29.88万亩:其中潴育型水稻土170937.2亩,占水稻土总面积的57.22%;潜育型水稻土7.00万亩,占23.42%;淹育型水稻土5.5万亩,占18.42%;侧渗型水稻土2029.3亩,占0.68%;沼泽型水稻土745亩,占0.25%;另有矿毒性水稻土67亩,占0.01%。市境属南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为21.3℃,无霜期一般为334.天;年均降雨量1466.7毫米,年降雨日156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粟、豆类、薯类、油料类、蔬菜类、果类等。解放前,粮食产量较低,人民生活贫困。22年年水稻总产5.81万吨,亩产135公斤;23年,78个县的农民食粮调查:岑溪吃饭占31%(当时是指两粥一饭),吃粥占39%,粥加杂粮占29%,吃杂粮占1%,农民大多数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解放后,变革了生产关系,农民发挥了劳动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1953年粮食总产达8.48万吨,比1949年增24.78%,以后人民政府逐年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逐步推广科技兴农,农业生产迅速发展。60年代中期起,粮食总产每年超过10万吨以上。1979年粮食总产达18.40万吨,比1978年增18.3%,比1949年总产增长1.7倍。但在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社后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超越阶段\"、\"平均主义\"、\"价值规律\"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全县农村经济几经曲折,发展缓慢,温饱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23.56万吨,比上年增2.6%,比1949年增长2.46倍,农民人均产粮390公斤,比1949年增164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48.09元,比上年增0.2%;农林牧副渔五业总产值达2.3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4.17%,比1989年五业总产值增7.83%,比1949年五业总产值增长7.42倍。1995年水田年均亩产稻谷1008公斤,在全区率先建成吨谷市。

工业

解放前,县境内有一些分散个体小手工业。解放后发现有唐、宋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如南渡义新陶瓷窑遗址,樟木思英涧塘岭冶炼铸造场遗址,诚谏河三、筋竹清水坑、大古静、樟木探花、城郡、南渡黄枝山等矿井残迹。22年1933,竹纸每年出品约2000余担,陶器约2万余件,切烟约1千担,炮竹约5万余包。此外还有木器、竹器、铸铁镬、酿酒及加工蒸樟油、桂油等业。16年至,22年,宾阳人在糯垌开办尚德公司和大有公司,在太平古谢村开采钨矿,年产量20-60吨。31年,归义保太村阳地坡冼义记(商号)合股开设同光火柴厂,手工操作,日产量200包左右。35年,县内手工业有打铁业51家,铸造业(犁头、铁锅、铁镬)2家。酿酒业30家,陶瓷业2家,竹织业39家,木器加工业45家,棕草制品业8家,土纸制造业65家,纺织业145家,车缝业80家,蒸甑、油坊、水力碾米业30家,榨糖业12家,制革业14家,炮竹业20家。这些全属个体经营,从业人员约2100人,总产值为55.16万元(国币),占当年工农业产值的17%。

解放后,设立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机构,组织原材料供应,销售产品,勘探县内地下矿藏资源。50年代先后有广西区域调查队、区冶金204队、272队、274队、区地质矿产队区物探队、中南地质队等14个单位到县内作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初步探明矿源有铁、煤、铅锌、钨等30多种,为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至1952年),开始兴办地方工业,个体工业还占着重要的地位。1952年底,县工业总产值为73.4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6%,其中全民工业企业只有电厂、印刷厂2个,总产值为11.28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15.35%;个体工业总产值为62.20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84.65%。

\"一五\"时期1953-1957年,1953年初,县内手工业有1035户,从业人员1850人,年总产值107.82万元。1954年2月,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龙井、樟木、南渡、糯垌、马路等组成6个铁工生产合作小组和1-2个车缝生产合作小组,参加人数150人。当年12月将龙井两个铁工组,扩建为\"岑城铁工生产合作社\"。1955年6月,县召开手工业第一次代表会议,12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个,社员123人;生产合作小组26个,组员242人;后组织起17个社365人,人数占手工业总人数的24.3%。1956年1月,召开第二次手工业代表会议,掀起了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高潮。3月底,全县共组织圩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9个,社员1136人;农村的9个,359人,合计为58个,1495人,组织面达100%。此后,个体经营的工业、手工业全部转为集体经营。3月15日,成立\"岑溪县手工艺联社\"领导机构,指导基层社生产,协助解决原材料供应和产品推销、发展合作工厂,或合并国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等工作,是年总产值达95.86万元。1957年办起太平钨矿、牛卫铅锌矿、粮食加工等全民工业企业。当年底,县工业企业共53个,总产值272.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7%。其中全民工业企业18个,产值183.14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67.3%,集体工业企业35个,产值83.81万元,占县工业产值30.8%,个体工业年产值5.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1.90%。

\"二五\"时期(1958至1965年),1958年至1959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一轰而起,大办工业,仓促上马筹建的企业有农具厂、酒厂、淀粉厂、棉织厂、水泥厂、茶叶加工厂、骨粉厂、石灰氮厂、黄枝山铅矿、城郡钢铁厂、新塘煤矿、造纸厂、糖厂、古线铜矿、苏河化肥厂、秋风水泥厂、化工厂、大冲铜矿、平塘云母矿等19个厂矿,这些企业,由于事前大都没有作过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致使有的因贫矿、有的无设备、有的因原料供应困难等等原因,结果有13个企业分别在筹建中或刚投产而被迫下马,保留下来的只有农具(机)厂、酒厂、棉织厂、造纸厂、苏河化肥厂、秋风水泥厂6个。1958年,大办钢铁工业,全县抽调人力23万人,占当年人口的65%多,设城郡(含樟木、南渡、马路、波塘、高益5个公社)、糯垌(含糯垌、三堡2个社)、新圩(含新圩、大2个社)3个钢铁基地和筋竹、水汶两个附点,大小冶炼基地共23处,建大小土高炉1100座,动员机关和群众献铁、献铜,大量砍伐林木,当作木柴17.4万吨,建7000座炭窑,烧木炭3.08万吨,开采矿石13.11万吨、石灰石1.48万吨,挖白鳝坭35万担,取河沙10万担,经过8至10月的日夜冶炼,炼出铁2.7万吨,结铁石3万吨,由于冶炼出的铁质量差,可用的不多,严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1961年起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15个厂矿进行调整,关停11个,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企业实行精简人员。1963年县成立经济委员会,加强对工业企业管理,是年属经委管理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农机、印刷、酿酒、淀粉等厂和大湾电站5个,职工125人。1964年,工业产值开始回升。1965年末,县工业总产值为252.3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4.49%,其中全民工业总产值为139.86万元,占县工业年产值的55.42%,集体工业产值为112.5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44.58%。

\"三五\"时期(1966至1970年),是\"\"的前五年。1966年末工业企业44个,其中属全民所有制8个,集体所有制36个。\"三五\"期间,县内工业的建设,特别是立足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仍有所发展,筹建的有县五·七钛铁矿、萤石矿、石门铅锌矿、电石厂、松香厂、水泥厂、化肥厂、制糖厂、新塘煤矿、合和煤矿、旺庆磷矿等企业,建成投产的有松香厂、石门铅锌矿、水泥厂、玻璃厂。县成立了工矿站,负责国营工业和民矿的管理。1970年,工业企业达到95个,年末,工业产值达794.84万元,占县工农业产值的12.69%。其中全民工业企业22个,产值为626.55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78.83%;集体工业企业73个,产值为168.29万元,占县工业年产值的21.17%。

\"四五\"时期(1971至1975年),1971年10月,县内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工业生产立足为农业生产服务,支农工业、\"五小\"工业有了新发展。期内筹建氮肥厂、腐植酸肥厂等,投入生产的有选炼、化肥、水泥、水泥预制件、玻璃、造纸、木衣夹、五金、胶合板、界板等厂和塘坪一级、贡献滩、六局等小水电站,并产生了经济效益。1975年县工业企业共133个,年产值达2015.95万元,为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22%。其中全民工业企业36个,总产值1574.77万元,为县工业年产值的78.12%;集体工业企业97个,年产值达441.18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21.88%。

\"五五\"时期(1976至1980年),1976年县工业总产值为2693万元。1977年至1978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工业仍处于徘徊缓慢发展的局面。1978年工业产值为3935.63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重点工业企业作了扩建,且涌现出乡镇、村队集体兴办工业企业,1980年县工业总产值达4064.53万元,占县工农业产值的34.7%,其中全民工业企业39个,总产值2031.51万元,占县工业产值49.98%;集体工业企业2173个,产值2033.0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50.02%。其中:二轻企业9个,总产值193.54万元,占集体工业产值的9.5%;乡镇工业127个,总产值427.75万元,占集体工业的21.04%;部门工业5个,总产值13.62万元,占集体工业0.7%;村队工业2023个,总产值为1398.11万元,占集体工业的68.77%。

\"六五\"时期(1981至1985年),这期间,县对企业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放宽经济政策,增强企业活力,并对企业进行治理整顿。1982年,农村土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后,出现了个体办工业,年底已达457户。年内国营、集体工业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工业行政部门先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982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1984年,国家对企业实行利改税,是年总产值达4237.40万元,比1983年增长25.88%,经委系统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4.08%。到1985年,经委系统停办了萤石矿、酿酒厂、卷烟车间、冶矿厂、化工厂、淀粉车间、氮肥厂等经济效益差的企业。1985年,县工业企业(不含村、队办工业)共473个,总产值达5282万元,占县工农业产值的24.34%,其中全民企业47个,产值2804.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53.09%。集体企业425个。总产值1975.30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37.40%。其中:二轻企业9个,产值279万元,占集体工业产值的14%;个体工业达1169户,总产值为383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7.25%;部门工业产值93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1.76%;全民与集体合营工业产值26.50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0.5%。

\"七五\"时期(1986至1990年),1986年在推行承包制的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当年,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达3285.28万元,比上年增17.15%,实现税利801.68万元,比上年增13.40%。全民工业中经委系统总产值达2203.45万元,比上年增29.8%,实现利税507.74万元,比上年增51.6%。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达2388.41万元,比上年增20.88%,实现利税418.43万元,增24.7%。1987年,工业深化改革,继续发展多种类型经济。年末经委系统工业产值达2831.10万元,比上年增28.48%,实现税利938.10万元,比上年增84.76%。1988年起,经委口企业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一定三年。1989年,企业虽遇到物价上涨,原材料和资金紧缺等不少困难,由于承包机制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并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各项指标仍获增产。年末,经委口工业总产值达3814.9万元,比上年增13.7%,税利增14.4%。1990年,针对市场疲软情况,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农村中出现了亦工亦农联合体和个体工业,\"三资\"企业逐步增多,工业生产发展较快。是年,工业企业达4584个,职工达23727人,总产值达19526.30万元,比上年增37.34%,产值占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84%,比\"六五\"时期增长2.7倍。其中全民工业企业41个,职工4301人,产值达5987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30.66%,全民企业中经委口17个,总产值4283.1万元,比上年增9.38%。集体工业企业454个,职工4462人,总产值487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24.95%,其中二轻集体企业15个,产值494.20万元,为集体工业产值10.15%。全民与集体合营企业2个,总产值66万元,占县工业产值0.34%。\"三资\"企业(立项22家,投产13家)产值3635.9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18.62%。个体私营合营企业232个,产值413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2.12%,其中城镇的10个,产值140.80万元,占个体私营合营企业产值34.09%。个体工业企业3830个,总产值4552.40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23.31%,其中城镇的113个,产值528万元,占个体工业总产值的11.6%。1994年工业企业共14500个,比上年增81.11%,总产值230731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75.32%,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64.6%。其中国有经济企业53个,总产值13478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5.84%。集体经济企业869个,总产值85624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37.11%,其中乡镇工业128个,产值52309万元,占集体经济产值的61.09%,村办工业694个,产值26543万元,占集体经济产值的31%。联营经济企业8个,总产值139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0.06%。股份制经济企业2个,总产值83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0.04%。外商投资经济企业23个,总产值16115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6.98%。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2个,总产值296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0.13%。其他经济企业2个,总产值9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0.01%。城乡合资企业1245个,总产值25115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10.88%。城乡个体企业12296个,总产值8987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38.95%。

商业

县内的商业活动,从糯垌古汉墓出土的五铢钱,可知当时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已在社会流行。明永乐元年(1403),全县各式商税课钞钱86贯1530文,其中商税74贯315文,酒醋课钞钱8贯535文,房地产赁课钞钱4贯680文。清乾隆四年(1739)编的《岑溪县志》载,食盐\"改食商盐,专用流商\",说明最迟这时商人中已分出行商和坐贾。作为商品交流中心的圩市,已有常宁圩、水汶圩、南仪圩、西安圩。乾隆四年后增开了筋竹、大、新圩和解放后从藤县划入岑溪县辖的糯垌、三堡、合水等10个圩市。4年(1915)成立马路圩,9年成立波塘圩。解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先后增加昙容、盘古、吉太、大隆、高益、梨木、河木、诚谏、沙田、孔任、新塘、安平等圩,全县有大小圩市23个,各圩均有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抵达,形成各地的商业中心。在圩市中,以人中居住集中,交通方便的县城(1956年樟木圩转县城后,撤樟木圩),南渡、水汶、筋竹、新圩、糯垌、三堡等圩较繁盛。

17年,经过岑溪的玉林至戎圩公路通车后,县内土特产品多数经公路运销出口。年总值国币52.2万元,运回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煤油、火柴、棉花、纱布、糖、盐、药材及文化用品等,年总值国币77万元。22年,商业冷落,全县仅有商店共251家。30年商业有所发展,商店增到766家。33年日军入侵岑溪,商、民逃难,产、销、供和商品来源均受影响,商店降至369家。日军投降后,商人逐步复业,时值政府重新发动内战,货币贬值,物价飞涨,35年1月大米每斤103.07元,五花腩猪肉每斤281元,食油每斤233.08元,食盐每厅96.671元,士林蓝布每尺1083.3元,比30年分别上涨145倍,130.1倍,102.1倍,59.8倍,559倍。36年10月,稻谷每百斤由1月的1800元涨到1.8万元(以上均为国币)。连年的通货膨胀,导致37年始,恢复银元、银毫交易和物物交换。38年上半年县政府统计提要载,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者1200多家,其中坐商127家,商业萧条,市场冷落。解放初,县商业部门一面建立健全机构,一面保护私营商业合法经营,同时按照党和政府的指示,采取积极收购农副产品,抛售、配售、零售生活必需品,举办物资交流会等,逐步稳定市场物价和安定人民生活。

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商业部门围绕经济建设,一方面调整机构体制和重要的商业政策,充分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商业为领导,合作商业为助手,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制。在商品购销政策上,继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后,棉布实行计划供应,生猪实行派购、派养,在农产品中,统一收购品种逐步扩大,对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保证市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商业零售额1957年达986.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4%。1963年至1965年为三年调整时期,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农产品收购上,改进派购政策,调整奖售标准,提高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业部门积极组织和合理分配商品,供销合作社参与商品议购议销,扩大自营业务。整个国民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城乡市场活跃,商品供应量增加,高价商品陆续恢复平价供应,许多商品市场价格与国营牌价基本接近。1965年商品零售额达1752.74万元,三年调整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6.5%。

1966年5月开始\"\"后,商业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个商业的基本职能,把商品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作为\"流通决定生产\"来批判,加之机构反复调整,人员不断减少,\"\"期间,供销社再次并入国营商业,又退回到单一经济结构和单一流通渠道,从而影响了商业的服务方向和服务质量。在城镇批判\"唯生产力论\",停产闹革命,在农村限制社员家庭副业,\"割资本主义尾巴\",导致物资紧缺,市场供应紧张,凭票供应商品增多。在\"\"期间,由于广大商业职工坚守岗位,坚持营业,排除干扰,努力做好保证市场供应工作,\"\"前五年(即\"三五\"期间)商品零售额仍每年递增3%,后五年(即\"四五\"期间)每年递增上升到9.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对商品购销政策、商品流通渠道、商品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放宽商品购销政策,凭票供应制度也逐步解体;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放开搞活商业小型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展文明经商和优质服务活动等,充分调动了商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零售额不断扩大,1990年达16753万元,比1980年和1985年分别增长1.98倍和86.6%。1994年29881万元,比1993年增73.37%,比1990年增138.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