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摆放

2021男女比例真实数据(2021男女比例真实数据是多少)

时间:2024-01-22 11:52:15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周海旺:扭转性别失衡从观念抓起

本文刊载于2023年6月9日《生命时报》第2版“民生热点”

高价彩礼、拐卖、单身养老等难题都有望随之缓解

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周海旺

中国将有3000万“光棍”、城市“大龄剩女”超过百万……近年来,这类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更加凸显,可能会给婚恋市场、人口发展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未来,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是否会持续?眼下困境该如何破解?

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反映了未来人口的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失衡,在20世纪一度是我国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男性人口占比一直大于女性。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差距愈加明显。1982年开展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超出了正常范围,此后的历次普查中,女性出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路走高,最高时为121.2,不少省份甚至达到了130。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看来,性别比例失衡,与“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分不开。尤其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土地分配、就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父母对于生育子女的性别存在偏好,在特殊时期的计划生育背景下,就有人、有机构进行不正常的人为干预。比如,用B超等检查对胎儿性别进行预判,然后人为堕胎女婴。此外存在统计学上的失衡,即有的家庭为了生男婴,不给女婴上户口。

199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引起关注,进入21世纪后,情况有所缓解。周海旺介绍,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等生育政策的陆续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观念转变,近十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据统计,2021年末,我国男性人口占51.2%,女性人口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时下降了0.2;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时降低了9.4,可仍然超出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正常范围。

情况虽然在好转,但长期以来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仍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出生的男孩数量一直是异常多于女孩数量,这种累积效应已经产生了很多不利后果。周海旺表示:“由于前期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结构转变是非常迅速的,存量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即便是近年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男女比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据估计,当前我国20~49岁适婚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2500万人,20~59岁年龄段男女人数差距超过3000万人。

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尤为严峻。周海旺指出:“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深,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在农村和城市呈现不一样的情景,主要表现为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了全国乡村男女比例为107:91,也就是说,乡村地区的“男光棍”越来越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剩女’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在大多数年份,男女比例都较为均衡,但由于外来女性的涌入,婚姻选择的流动性加大。1990年以来,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其他省市户籍结合的‘两地婚姻’保持很高的比例,在很多年份都超过了初次登记结婚总对数的1/3,而‘两地婚姻’中,80%左右是外省市女性嫁到上海来,导致本地‘剩女’越来越多。”

不只是“找对象难”

“单身危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造成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却不是唯一的后果。性别比例失衡还会对社会的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造成冲击,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婚恋组合。周海旺指出,性别比例失衡,会导致男女在择偶期的适龄配偶越来越少。受传统择偶观念影响,女性习惯找比自己年龄大、经济条件好的男性,男性则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城乡婚恋市场更加不均衡,最后被剩下的往往是城市大龄剩女和农村男性。于是,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大,“姐弟恋”“老少配”便是婚姻择偶市场挤压的结果。

彩礼居高不下。周海旺表示,当农村女性越来越多地流动到城市结婚,留在农村的女性就变得“物以稀为贵”,农村男性找对象更加困难,间接导致了农村“高价彩礼”泛滥,父母嫁女时的攀比心理膨胀,让男方家庭在婚姻成本上的投入不断加码。当婚姻中的经济考量越来越多,打算结婚的适龄男女则可能因为“钱”而错过美好的姻缘。

治理成本增加。周海旺说,很多大龄青年长期不能结婚成家,心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可能导致买卖婚姻、拐卖妇女、、性行为犯罪、情绪等违法犯罪事件增加,影响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就业需求失衡。男性就业年限比女性长,男多女少的人口结构客观上增加了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再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婚后要承担生育、哺乳、培养孩子等“家庭责任”,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容易受到性别歧视。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其中很多岗位更适合女性,性别比例失衡会造成某些岗位女员工的短缺。

养老压力巨大。失婚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会导致更多的老年独身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的凸显。周海旺介绍,虽然我国离婚率在增加,但大部分人婚后都较为稳定。因此,“剩男剩女”非常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找到自己满意的结婚对象,无论是被迫单身,还是主动单身,都将进入“单身时代”。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家庭赡养为主,这无疑会给单身一代未来养老带来巨大的压力。

提倡适龄婚配,严禁胎儿鉴定

未来,我国长期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后续问题会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将直接导致我国新生儿数量下降,女婴的出生数量也会更少。

周海旺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多部法律来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准则,营造尊重妇女地位的健康环境,保护女孩的合法权益。例如,《母婴保健法》明确禁止违法鉴定胎儿性别,《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做出制度规范。

周海旺认为,国家有关法律从根本上缓解了性别比例的进一步失衡,我们要继续严格执行。此外,企业应当为女性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生育友好环境。相关部门还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干预,例如宣传画、标语、发放宣传品、培训、知识竞赛等形式,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让全社会抛弃“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树立良好的家风和健康的婚育观念,打击高价彩礼之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关爱女孩的成长发展,从出生、上学、就业等多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当前已经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老大难”问题,周海旺提出了几点建议:

提倡适龄婚配。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的“剩男剩女”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只能尽可能提倡适龄婚配,希望本就数量有限的女性,在最好的年纪找到好姻缘。择偶时,不要过于看重当前的物质条件,更应关注对方的人品、孝心、上进心,以及三观是否一致等。

放宽国际婚姻。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男性娶不到老婆,于是选择“跨国婚姻”,跟周边国家的女性结婚。但在周海旺看来,我国的国际婚姻数量还是太少,建议可以适当放宽国际婚姻限制,为国外一方提供落户、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放宽国际婚姻限制,不只是为了解决国内部分青年的择偶问题,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一个战略选择,要把国际婚姻与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尊重离婚意愿。我国传统观念对离婚持否定态度,法律也对离婚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民法典》中对协议离婚设定了一个月的“冷静期”,法院出于慎重考虑,在一些离婚案件中做出不予离婚的判决。有时,这对家庭和社会稳定未必有积极作用,甚至给婚姻制度本身也带来冲击,有些人怕以后离婚麻烦,就选择同居,而不去办理结婚登记,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会更多。结婚时是双方自愿,离婚时也应尊重个人的意愿,保障“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及时解除不幸的婚姻,也可以为其他人的婚恋选择提供机会,减少终身未婚人群规模。

保护单亲生育。近来,四川等地出台政策保障“非婚生育”,可以为单亲生育进行生育登记、上户口,这对于女性生育无疑是一大利好。期待未来,单身女性冻卵和试管生育难题也能迎来曙光,单身生育也能享受全部的生育保险和其他相关福利待遇。

2021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机会成本是年轻人恐婚、恐育的根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认为结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是成年后人生的重要阶段之一,

唯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成年人才拥有完整的人格,

与此同时,婚姻还被视作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通过结合两个人的力量和资源以此来构建更加完备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尽管婚姻被戏称为爱情的坟墓,

但传统的婚姻和家庭模式却能够让男女双方享受彼此的关爱与支持,

人们可以通过婚姻这种契约制度获得更加稳定的生活环境。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逐步改变,

一些人可能更愿意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式,或是选择更加自主的开放性关系。

婚姻现状

根据民政局的相关数据可知,二〇一八年中国的结婚率为7.21‰,

是十年年来最低的记录,在不同的省份之间,人们的结婚意愿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结婚的意愿较低,上海当年的结婚率仅为4.4‰,

浙江的数据为5.9‰。

到了二〇二一年,数据甚至降到了5.8‰,这比起前几年来可谓是大幅度的下跌。

为什么年轻人的结婚欲望不断下跌呢?

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让许多人都越来感到不安,不愿意太快的成家立业,

其次。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让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不断增高,

很多年轻人都会更注重自己的事业和个人成长,因此选择推迟结婚或是压根不考虑婚姻。

那是什么致使婚姻从不可或缺变成了不需要的东西呢?

卷起来的社会。

内卷这个概念在二〇二〇年被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简单来说,内卷指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某种竞争状态,

使得个体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同时反过来促成了这种竞争。

内卷的英文词汇是involution,最早指代进化的相反状态,

后来被应用于艺术领域,指的是原始画布上的花案层层叠叠往内部卷的样子。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人们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以及职业素养都在逐步提升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这个社会光是优秀已经不足以让你获得满意的生活条件,你需要比其他人更优秀才能实现心中理想。

二〇二二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人,

而二〇一五年统一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才只有165万人。

学历的提升未必能保证你一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岗位,但若是没有学历,你就永远得不到好的机会。

有些人明明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可他们仍处在校园里,甚至有些人连赚钱的能力都不具备。

二〇二一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机会成本是年轻人恐婚恐育的根源。

机会成本、养育后代。

那些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却仍选择工作学习的人们,归根结底,不过是考虑到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最初是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决策时提出的,

企业在做出某项决策时往往需要放弃其他可能获得更高效益的决策。

所以企业需要权衡各种选择之间的机会成本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后来人们将这一概念引申到个人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和职业规划里,我们也需要做出各种决策,正如当下的那些年轻人们。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假如目前的生活水平很难再进一步提升了,

那么通过生育让下一代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不失为一种发展的途径,

可这种方式真的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吗?答案并不确定。

谈恋爱本就是看缘分的事情,很难一蹴而就,更何况就算找到了缘分,双方家庭也未必门当户对。

假如成功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另一半,双方又不得不考虑养育孩子的问题,

奶粉钱尿布钱,教育费以及一家子的吃喝杂费,这些花销都会让成年人|“压力山大”。

而那些读研究生或是辞职考公考证的人固然当下没有收入,

可他们却避免了因养育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此对比,这些人的选择显然很明智。

当然,婚姻和个人发展并不一定是2选1的关系,此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选择发展和家庭之间,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偏好与价值观,并尝试寻找平衡点。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2021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机会成本是年轻人恐婚、恐育的根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认为结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是成年后人生的重要阶段之一,

唯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成年人才拥有完整的人格,

与此同时,婚姻还被视作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通过结合两个人的力量和资源以此来构建更加完备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尽管婚姻被戏称为爱情的坟墓,

但传统的婚姻和家庭模式却能够让男女双方享受彼此的关爱与支持,

人们可以通过婚姻这种契约制度获得更加稳定的生活环境。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逐步改变,

一些人可能更愿意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式,或是选择更加自主的开放性关系。

婚姻现状

根据民政局的相关数据可知,二〇一八年中国的结婚率为7.21‰,

是十年年来最低的记录,在不同的省份之间,人们的结婚意愿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结婚的意愿较低,上海当年的结婚率仅为4.4‰,

浙江的数据为5.9‰。

到了二〇二一年,数据甚至降到了5.8‰,这比起前几年来可谓是大幅度的下跌。

为什么年轻人的结婚欲望不断下跌呢?

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让许多人都越来感到不安,不愿意太快的成家立业,

其次。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让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不断增高,

很多年轻人都会更注重自己的事业和个人成长,因此选择推迟结婚或是压根不考虑婚姻。

那是什么致使婚姻从不可或缺变成了不需要的东西呢?

卷起来的社会。

内卷这个概念在二〇二〇年被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简单来说,内卷指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某种竞争状态,

使得个体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同时反过来促成了这种竞争。

内卷的英文词汇是involution,最早指代进化的相反状态,

后来被应用于艺术领域,指的是原始画布上的花案层层叠叠往内部卷的样子。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人们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以及职业素养都在逐步提升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这个社会光是优秀已经不足以让你获得满意的生活条件,你需要比其他人更优秀才能实现心中理想。

二〇二二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人,

而二〇一五年统一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才只有165万人。

学历的提升未必能保证你一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岗位,但若是没有学历,你就永远得不到好的机会。

有些人明明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可他们仍处在校园里,甚至有些人连赚钱的能力都不具备。

二〇二一年我国结婚率仅为5.8‰,机会成本是年轻人恐婚恐育的根源。

机会成本、养育后代。

那些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却仍选择工作学习的人们,归根结底,不过是考虑到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最初是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决策时提出的,

企业在做出某项决策时往往需要放弃其他可能获得更高效益的决策。

所以企业需要权衡各种选择之间的机会成本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后来人们将这一概念引申到个人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和职业规划里,我们也需要做出各种决策,正如当下的那些年轻人们。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假如目前的生活水平很难再进一步提升了,

那么通过生育让下一代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不失为一种发展的途径,

可这种方式真的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吗?答案并不确定。

谈恋爱本就是看缘分的事情,很难一蹴而就,更何况就算找到了缘分,双方家庭也未必门当户对。

假如成功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另一半,双方又不得不考虑养育孩子的问题,

奶粉钱尿布钱,教育费以及一家子的吃喝杂费,这些花销都会让成年人|“压力山大”。

而那些读研究生或是辞职考公考证的人固然当下没有收入,

可他们却避免了因养育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此对比,这些人的选择显然很明智。

当然,婚姻和个人发展并不一定是2选1的关系,此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选择发展和家庭之间,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偏好与价值观,并尝试寻找平衡点。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