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送终的人都是注定的吗(父母归天时间就是后代的命运)

时间:2024-01-16 08:13:34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桥梁专家茅以升:原配抑郁而亡,6个子女无一送终,至死不被原谅

他是出身名门世家的翩翩才子,却放弃奢侈生活投身救国事业。

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带头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为我国桥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祖国巨星,晚年的家庭生活却狼狈不堪。

原配妻子抑郁而亡,在悲痛中离世,自己临终前6个子女无一送终,至死都不被原谅。

他叫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的婚姻生活,就像曾经为之骄傲的钱塘江大桥,付出无数汗水设计建造,却又亲手毁于一旦。

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理想,与原配妻子的结合说起。

才华横溢的君子,走廊与桥墩

按照现在的说法,茅以升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富二代。

1896年1月,茅以升出生在1896年1月,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曾考上举人,创办了《南洋官报》,是镇江家喻户晓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后,父亲就带着一家人搬迁到南京定居,在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他度过了快乐而短暂的童年时光。

得益于优良的家风,父母对茅以升的要求很是严格,当同龄人还在无忧无虑玩耍时,他就已经拿着《子弟规》在学习了。

高高厚厚的墙内,经常能听到茅以升稚嫩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茅以升的学习天赋早早就被挖掘出来。

在用一年时间完成私塾的学业后,7岁的茅以升,被安排到当时国内第一所新式小学——思益学堂读书,两年后,他又成功进入了江南商业学堂。

显赫的家世没让茅以升沾染上半点不良风气,反而有着优秀的修养,许多长辈都称他是翩翩君子,性格温润如玉。

那时,官途已经明显没落,父母希望茅以升能从商,可善于独立思考的他,却隐约感觉到这条路不适合自己。

不喜从商的茅以升,虽然拒绝了父母的要求,但也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在何处,直到10岁那年,一场意外的发生,才让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一年的端午节,人们纷纷站在河边的桥上看龙舟比赛,结果站在桥上的人太多,导致桥梁被压塌,许多人因此丧命,而茅以升因身体不舒服就没去,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得知这件事后,他在庆幸之余却又倍感沉重:“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桥梁质量会那么差?”

满怀志气的茅以升,因为这件事,暗暗发誓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那天开始,他就开始有意收集书上桥梁的图片,将它们保存起来,作为借鉴。

学习的日子枯燥无味,但茅以升却乐在其中,他始终没有忘记那场“断桥悲剧”,化悲痛为动力,一点一滴地学习着桥梁知识。

茅以升读的书越来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好,就连珍藏的桥梁照片,也从最初的几张、几十张,慢慢积累成厚厚的一本。

时间无情,转眼间,茅以升已经是17岁的俊俏小伙,俗话说“先成家后立业”,看着日渐长大的儿子,茅以升的母亲着急不已,开始帮他四处张罗婚事。

1912年,在姨母的撮合下,茅以升与大自己一岁的戴传蕙见了面,谁都没有想到,两人居然一见钟情。

和茅以升的出身相似,戴传蕙的家庭背景并不差,其本人也是有名的大家闺秀,不仅才貌双全,更是识大体,孝顺长辈。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身材高挑,气质优雅的戴传蕙,给茅以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亲”结束后,父亲问他对女方的感觉怎样,茅以升有些腼腆,红着脸说:“我感觉她还不错,就是不知道她如何看我。”

“之子莫如父”,茅以升的心思,父母都看在了眼中,自然也乐见其成,同年,在茅戴两家的商议下,17岁的茅以升和18岁的戴传蕙,踏进了婚姻的殿堂。

尽管这场婚事属于包办婚姻,但茅以升和戴传蕙对此却并不反感,两人婚后的生活和谐幸福,1913年更是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茅于越。

而戴传蕙也无愧于大家闺秀的称呼,照顾长辈,体恤丈夫,都挑不出半点不足,甚至就连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她都自己动手完成。

茅以升曾对朋友说:“倘若我是桥梁上的走廊,那么传蕙就是桥下的石墩,没有她,也就没有我。”

悲苦的婚姻生活,看不见的桥墩

茅以升并不知道,埋藏在水下的桥墩,有时候所受的困难,桥上的走廊不一定看得到。

戴传蕙心里全是茅以升,而在茅以升眼里,妻子和事业各占一半,有时还是后者居多。

一心求学的茅以升,对家里很多事都无暇顾及,得益于妻子的贤惠,他才能有一个安稳学习的环境。

1916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茅以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美国留学的机会,在到达美国的第一年,他就成功拿到了康乃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名理工博士。

茅以升3年来的成就,戴传蕙都看在眼里,欣喜万分,可对丈夫的思念,却又让她饱受折磨。

不知道戴传蕙经历了怎样的孤独,才能熬过那几年孤身一人的苦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过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此后几十年,她一直饱受对丈夫担忧的痛苦生活。

茅以升把“报效国家”视为己任,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对于肩负着家庭责任的男人而言,一旦因此忽略了家人,势必会酿成悲剧。

尽管能和丈夫住在一起,可对于戴传蕙而言,这样的日子备受煎熬,她每天忙完家务,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断祈求上天,保佑丈夫平安归来。

桥梁修建工作带着极大的危险性,尤其是茅以升“毫不顾忌”的性格下,危险更是被无限拉大。

茅以升担任江苏省水利局局长期间,有一年就曾发生洪灾,导致几万人流离失所,而作为水利局局长的他,身先士卒冲在了灾区前线,好几次因此差点回不来。

戴传蕙对茅以升的爱有多深,内心的担忧就有多大,她知道自己劝阻不了丈夫,只能默默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茅以升没有发现,妻子的头上多了几丝白发,眼角也有着挥之不去的忧愁,压在她身上的重担,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对丈夫工作深深的担忧。

戴传蕙身上不堪重负的压力,在茅以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爆发了。

1934年,接到修建钱塘江大桥任务的茅以升,开始早出晚归,就算回家吃饭,也是匆匆扒了两口就出门。

那个年代,我国尚未有过成功的现代化大桥修建经验,而作为首例的钱塘江大桥,其困难和危险程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茅以升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看着魂不守舍,满脑子都是修桥的丈夫,戴传蕙更加担心了,打听丈夫消息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生怕发生意外,有时候茅以升晚上没回家,戴传蕙就彻夜睡不着,整个人处在失眠焦虑的状态。

尤其是在听到丈夫立下“军令状”,修不好桥就要投江殉职的消息后,戴传蕙简直一只脚踏进了绝望,因此患上了精神,几度写下遗书,想要自杀。

茅以升就像桥上的走廊,只看见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桥墩,看见自己回家时妻子欣喜的笑容,却对这笑容背后的苦难,一无所知。

奢求的阳光,甘为石墩

人生最卑微的爱情,莫过于我愿化身桥墩,助你登上辉煌,却别无所求。

在漫长而艰苦的折磨中,戴传蕙崩溃了,被送到医院治疗,她像暴风雨中瑟瑟发抖的小鸟,等待着丈夫的慰籍。

听说妻子病倒的茅以升,连夜赶回家中,看着眼前消瘦的佳人,他突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过客,采收了戴传蕙这朵花的全部精华,却对她不管不顾。

茅以升想留下来好好陪伴妻子,但建桥工作的进程,却又在不断催促他离开,两难之中,他只好选择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医院停留几天后,忍痛离开。

戴传蕙满心的期待,总算是换来了丈夫的一丝希望,顽强生长的野草,凭借着一缕阳光,成功熬过了漫长的冬天。

钱塘江大桥建成不久后,戴传蕙的病就痊愈了,因为完成工作的茅以升回家了,她不需要再为丈夫而担心。

这短暂而温馨的日子,成为戴传蕙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此后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又让一家人的生活回到原点。

战争时期的修桥工作比平时更艰难,钱塘江大桥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点,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不让日寇使用,这座桥仅仅投入使用三个月后,就被炸掉。

而炸桥的人,就是一手建造这座桥的茅以升。

把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摧毁掉,这对于茅以升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但为了国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

因为这件事,茅以升还大病一场,看着躺在床上痛苦万分的丈夫,戴传蕙内心焦急不已。

她明白:桥就是丈夫的命,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止丈夫修桥,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丈夫事业的桥墩。

而事实上,戴传蕙也确确实实做到了“桥墩”的责任。

与茅以升携手生活的56年里,她不但为丈夫生下6个子女,而且还将他们培养成才。

茅以升常年在外工作,少有回家,在缺席了妻子生活的同时,也缺席孩子们的童年,但戴传蕙对此却无怨无悔,甚至还告诫孩子:“不要埋怨你们父亲,他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得益于戴传蕙的良苦用心,这个简陋的家庭,在她的缝缝补补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相安无事。

戴传蕙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等到丈夫年老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四处奔波了。

她坚信,自己与丈夫的幸福生活,终有一天会到来。

可有时候,一厢情愿的期盼,换来的却是等同的绝望。

绝望,悔恨一生的错误

茅以升一生极少犯错,但有一个错误,却让他悔恨终身。

那是1946年,因为工作需要,茅以升被调到上海,而戴传蕙和孩子则留在了南京老家。

或许是失去了妻子的陪伴,内心感到空虚,又或是抗拒一成不变的生活,以往神采奕奕的茅以升,这一次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朋友担心他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于是便介绍了权桂云给茅以升认识,那时,茅以升已经50岁了,而权桂云只有21岁。

朋友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茅以升多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解解闷。

然而,当一个远离妻子,内心孤独的男人,碰上一个对自己仰慕已久的年轻女子时,纯洁的友谊很容易就变了味。

相比于“人老珠黄”的戴传蕙,正值年轻的权桂云不但风华正茂,而且说话也温声细语,她就像一阵风,吹进了茅以升的心,让其久久无法平静。

最终,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下,茅以升短暂地忘记了远在南京的妻儿,和权桂云同居到了一起。

两人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小家”,让茅以升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尤其是在权桂云为其生下一个小女儿后,他更是一度把整颗心投入其中。

但“名不正,言不顺”的日子,终究难以过得安稳,时间一久,茅以升就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妻子戴传蕙知道了,该有多么痛苦。

于是,他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将自己与权桂云的恋情藏起来,像玩捉迷藏的孩子,祈求不被妻子发现。

戴传蕙确实没能发现丈夫的异常,她对茅以升无比放心,甚至放心到曾说:“嫁给他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他会沾花惹草。”

那几年,戴传蕙依旧生活在对丈夫的担心中,而茅以升也在提心吊胆里的日子里艰难度日。

戴传蕙心里依旧全是茅以升,而茅以升的严重,除了事业和妻子之外,却多了一个无法告人的“小家”。

两条相交的线条,一旦其中一条改变了轨迹,就注定无法再回到交点。

抑郁而终,悲凉晚年

纸终究包不住火,天底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内心的负罪感,最终还是让茅以升难以承受。

解放后,全国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深知瞒不了多久的茅以升,最终决定向妻子坦白,但考虑到戴传蕙的身体,他只能慢慢寻找着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

一天,茅以升的一位朋友因为养外室的事情曝光,被刊登在报纸上,他决定用这件事试一下妻子的态度。

从未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戴传蕙,秉承着所学过的传统知识,下意识和丈夫说:“应该是外室的问题,或者说妻子逼得太紧了。”

听到这句话的茅以升,认为妻子能够接受这种事,于是把自己的事情全盘托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听完后的戴传蕙,彻底呆住了。

刚结婚时的甜言蜜语,丈夫犹在耳边的誓言,几十年来的辛苦付出,这些美好的事物,在“养外室”面前,却成了莫大的嘲讽。

戴传蕙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跳梁小丑,被丈夫戏弄,她满腔怒火,可多年来的教养却不允许她对丈夫大吼大叫。

戴传蕙疲惫不堪地说:“我像一棵拼命往上长的树,渴望见到阳光,虽然长得慢,但总归有希望,可现在我的根却烂了,再也爬不了了。”

她没有对丈夫说出一句责怪的话,就一直安静地坐着,任由绝望和悲伤将自己吞噬。

从那天起,戴传蕙的病情更加重了,精神也日益严重,头发像失去生机的野草,大把大把往下掉。

这场婚姻里的背叛,成为压垮戴传蕙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爱恨交加中度过了余生。

每天早上,她照常送丈夫到门口,目送他离开,眼里满是不舍,她害怕茅以升工作会出意外,更害怕丈夫在外有了家庭,会舍弃这个最初的家。

多年的辛苦操劳,加之孕育6个孩子的损失,让这个一生悲幸参半的女人,痛苦不堪。

1968年的一天,戴传蕙如往常般睡下,隔天早上,茅以升喊妻子起床,却发现年迈的妻子,早已悄然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为家庭累垮身体,为丈夫担心一辈子的戴传蕙,带着对茅以升的失望,抑郁而终。

而这,也是茅以升悲凉晚年的开始。

父子反目,遗憾收场

戴传蕙的去世,成了茅以升的心病,怀着对妻子的愧疚,他编写了《蕙君年谱》,将自己与妻子的一生都记录进去。

于此同时,无边无际的愧疚感,让茅以升开始反思,认为自己已经对不起戴传蕙了,不能再对不起权桂云,于是,他决定弥补这对母女。

但让茅以升没有想到的是,做得多错得多,正是这个弥补,让他与原配妻子的6个子女,彻底决裂。

茅以升和6个孩子说自己想要续娶,子女们听完也表示支持,可一说到对方的名字,却纷纷表示不同意。

“权桂云”这个名字,已然成为了6个孩子心头的刺,在他们看来,倘若同意父亲和她们在一起,那便是对母亲的不忠。

遗憾的是,茅以升听不进去孩子们的意见,满心愧疚的他,最终还是把权桂云母子接到了身边,而这也导致了他与6个孩子再无往来。

茅以升犯下的种种过错,或许戴传蕙能够不去计较,可孩子们却始终无法释怀。

大儿子茅于越更是愤怒喊道:“你要是敢接她们母女过来,我就敢和你断绝关系。”

愤怒的嘶吼,像无助的野兽,吼出了母亲一生的心酸,吼出了父亲的失职。

茅于越对父亲的埋怨由来已久,出生时茅以升不在身边,之后又缺席了成长的岁月,种种父爱的缺失,让他早已心怀不满。

而戴传蕙去世时,茅于越又因为在国外,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更是因此将对母亲的遗憾,化为怒火发泄在父亲身上。

而另一边,权桂云朝思暮想的“正室生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大半辈子存活在茅以升庇护下的她,却始终弥补不了丈夫的遗憾,这让她的内心痛苦不已。

她始终是个局外人,融入不了茅以升与戴传蕙的爱情中。

1975年,权桂云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生,留下女儿茅于麟独在人间。

三个人,两个家庭,最终遗憾散场告终。

人生如桥,余留空谈

茅以升弥留之际,曾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满脸愁容地望着桥上的风景。

这座举世闻名的桥梁,贯穿了他整个人生,亲手建造,又亲手摧毁,之后又再一次修复,但他的婚姻却并未像这座桥,毁而复修。

或许他内心也有感慨:建桥这么难的工作,都让自己做到了,爱情和亲情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被自己毁的一干二净。

在长子的影响下,戴传蕙6个孩子纷纷与茅以升断绝往来,茅于越更是远走美国,定居海外,就算回到家乡,他也未曾踏进家门,而是选择住在宾馆。

茅于越淡淡地说:“我已经没有家了。”

1989年11月12日,北京的一家医院中,93岁的茅以升正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呼吸薄弱。

寒风呼啸的冬天,是老人们最难熬的季节,亦如埋藏在地下的种子,要么冻死,要么熬到来年的春天。

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人们心里隐隐明白,这一关,怕是很难熬过去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茅以升依旧频繁地望着病房的门口,不停地念叨着大儿子的名字,期待6个子女的到来。

只是,茅以升的期盼落空了,他至死没能得到6个孩子的原谅。

一旁的小女儿忍不住流下了泪水。逝者为大,她不忍心看着父亲带着遗憾离世,终于,小女儿掏出那张事先伪造好的谅解书,递到他的面前。

茅以升仔细地看着纸上的内容,泪水就像失控的水龙头,一直往下流,不久后,他闭上了双眼,走向生命的终点。

没有人知道,茅以升是否清楚那封谅解书是假的,但对于他来说,这场闹剧算是落幕了。

是非过错,终究随着岁月化为叹息。

俗语“东西七不送,送了人散财也空”,哪7样不能送,有道理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中,最看重的是礼仪,它贯穿整个社会中,也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每逢重大节日期间、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时期等都有不一样的标准和规定,这些都是要格外注意的。

在生活中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常的人情往来就是一个方面,这其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体现了礼仪。从古至今有种说法送人物品的时候,有七样东西不能送人,一旦不注意这些问题,不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破裂,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七样东西分别是什么呢?

用来报时的钟表

最早的时候,我国的钟表代表的不是报时的作用,是演奏音乐的编钟,现在我们所说的钟表,是指掌握时间的钟表。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给人送终,这是非常忌讳的。钟表不能送人,是因为钟的谐音,代表了人的终老,所以送人钟表就是一个不吉祥的的物品。这就像是一种玄学,一种不美好的祝愿,现代人已经不太在乎这个问题了。

用来装钱财的钱包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钱包对人来说用处很大,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钱包鼓鼓,生活无忧,将钱包送给别人,送出去的就是自己的财富,送出去的就是财运。这对于送人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会损害自己的财运,特别是自己用过的钱包。现代人们的生活中,钱包成为一种常见的礼物,通常在特别的日子里,会将一个新钱包送给自己的朋友。

睡觉用的枕头

枕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很隐晦的,它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同时也象征着爱情和事业。通常在送人的时候,枕头就像钱包一样属于比较私人的物品,用过的不会外送。有很多人会在新人结婚的时候,送床品,这其中或许有枕头,因为是新的,有一定的美好寓意,不在这类说法之列。

自己穿过的鞋子

鞋子,特别是女性的鞋子,其中代表了情感,很多影视剧中将鞋子视为定情物,用来在情侣之间私定终身。除却这种关系,送人不能送鞋子,鞋子因为谐音代表着邪气,还代表了分离的意思。无论是穿过的、还是新的,送人的时候,最好不要将鞋子作为礼物来送人。

代表财运的鱼缸

在古代的时候,鱼缸不是现在这样的玻璃,而是一种大缸。人们经常在庭院中装一处养鱼的大缸,这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财富,其中的养的鱼也代表了年年有余,是一种吉祥美好的祝愿。鱼缸还被人称为“水财神”,是一种可以聚拢财运的好物件。送鱼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好财运拱手让人,所以一般送人不会送鱼缸。

有牺牲和风险象征的蜡烛

蜡烛在我国古代就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通常在富人的家庭中才会出现。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自我牺牲,通常意味着逝去。特别是在古代,亡灵前会点燃蜡烛,作为给死者的一种安慰。所以送人的时候送人蜡烛,是一件非常不礼貌、不吉利的事情,现在社会蜡烛的用处更小了,送人不能送蜡烛。

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梨子

生活中经常看到水果店卖梨子,也有很多人喜欢吃梨子,但是如果送人或者看望病人,就不能送梨。梨的谐音是离开得离,代表着分别、分离,永不相见,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吉祥的。特别是看望病人的时候,梨是一定要忌讳的一种水果。

结语:

生活中人们需要人情往来,也需要礼物来增加彼此之间的关系,送人礼物这件事是一件学问。送好了,接收人和送的人都皆大欢喜,送不好,还不如不送,所以礼物不在大小和贵重,在于那份心意。

古人在生活中的那些讲究,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祝愿,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送人礼物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只要接受礼物的人喜欢,就是一件好礼物,就是能够增进彼此关系的一件物品。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你的做法决定孩子未来面对死亡时的心理

人对于死亡的畏惧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中国人对于“死”这个字眼,总有着诸多的避讳,过年时,不能提,喜事不能提,就连丧事,也是能不提就不提。

老人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辞世、归天、升天、仙逝、寿终正寝、长眠不起…年轻人死了,要说香消玉殒、英年早逝…

然而,无论是怎样的避讳,孩子总会有天真的问出这些话的时候: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

“妈妈,我死了以后你会忘记我吗?”

在成人面前,可以避讳,可以用其他的词语,但对小孩子呢?还能避讳吗?

谎言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也需要圆谎

云云家养了一只小仓鼠,取名团团,前段时间病死了,五岁的小云云第一次见证死亡,小小的脑袋似乎转不过来,看着不能再动的小仓鼠,伤心了好久。

后来,云云问妈妈,“小仓鼠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会有小零食吃吗?会饿吗?会渴吗?以后还能看到它吗?”

云云妈妈怕再让孩子伤心,对孩子说:“不用担心,它只是去了天堂,那边有吃有喝,可好玩了。”

“我以后也会去那里吗?”

“会呀,每个人都会有去天堂的一天。”

“那我能快点去天堂吗?我想团团了…”

“当然不能!天堂只有人死了以后才能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团团也什么都没有了吗?它还会记得我吗?”

云云妈妈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才好,又觉得不能敷衍孩子,只能先拿个小零食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希望云云不要再想起这件事。

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只是不想我问这个问题,那我就不问了,可团团为什么不能回来呢?”

人终有一天会死亡,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抛弃他们就是抛弃生命的本身。

——哈夫洛克·埃利斯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无论能否真正的了解死亡,都能够真正的领会死亡的本质。

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去梅兰妮·克莱因说过,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从最初有生命体验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婴儿最初的焦虑,也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这也意味着,当孩子对死亡产生好奇,并带着恐惧去问父母时,逃避只会让孩子产生更深的焦虑。

恐惧大多来源于未知

避讳死亡,并逃避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这是目前部分中国父母的做法,这部分人认为,只要孩子不知道,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

然而,未知才是恐惧的最大来源,孩子们不仅不会因为父母的避讳而心安,反而会因未知而对死亡妄加揣测,这往往会比告诉孩子真相更加可怕。

父母避讳,岔开话题,对孩子的问题避而不谈,本质上其实只是因为父母自己对死亡产生的恐惧。

当孩子敏感的捕捉到父母的这种恐惧、焦虑时,大多会选择将自己的情绪压抑,压抑过度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好好的认知死亡,反而会为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长期无法舒缓,甚至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

孩子希望了解死亡,坦然地和孩子聊清楚就好

葬礼上我们看着死者的遗体会哭泣,有对逝者的惋惜,有痛失亲人的悲伤,深藏在心底的,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恐惧。

孩子也会产生恐惧,他们对死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了,他们也会因此而产生焦虑。他们向父母提问,既是对死亡产生好奇,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

当云云面对团团的死亡时,是伤心的,可妈妈不回答她的问题,之后她就会想:“我也会死吗?也会离开妈妈吗?”

孩子对于死亡产生的恐惧大多不是真正的害怕死亡这件事,而是害怕离开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这其中产生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造成困扰。

如果一开始父母就坦然地和孩子聊聊,理清关于死亡的认知,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这样的焦虑就不会产生。

当死亡发生时,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和安抚孩子都很重要

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找父母时,及时的回应和答疑,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的情绪,如果孩子没有主动的询问这些深刻的问题,父母们最好不要跑到孩子面前灌输自己的想法。

假如孩子正在为宠物可爱而开心,父母突然来一句:“宝贝儿,这玩意儿会死的,别这么高兴。”这该是多扫兴的一件事。

1、 绘本、故事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故事书等等,当孩子提问时,打开绘本陪着孩子一起慢慢品味,聊一聊对生命的认知和感受,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死亡。

值得父母警惕的是,如果孩子在看绘本的途中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不要因为难以回答就回避,如果可能,问问孩子怎么想的,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难以解决真正的问题,那就陪着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2、 直观的事件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见证死亡大概是上了年纪的亲人离世。

也许孩子这个时候表现会千奇百怪,有的大哭,有的平静,有的甚至会直接的表现出害怕,但父母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的对孩子进行疏导和宽慰,而不是让孩子直面死亡后将所有情绪埋在心底自我消化。

此外,也许在部分父母眼里,宠物的离世算不得大事,但对孩子来说,那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对孩子来说,那是一个好伙伴的离去。

如前文的云云,当时很伤心的云云没能得到妈妈的安慰,之后再提起这件事时,云云妈妈选择了善意的谎言和回避,这对于云云来说,其实是一件伤害。也许若干年后,云云见到小仓鼠,依旧会为自己曾经的小团团感伤。

孩子对宠物的感情越深,感触越深,甚至可能严重到长大以后也不敢直面宠物,因为害怕见到他们的死亡。

3、 真实的自然现象

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期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桑塔亚那

花花草草可能是孩子最常见到的与死亡联系上的事物之一。花谢花开,年年更替,但去年开的那朵花,今年也不可能再见到。

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花很美,对吗?尽管花会凋谢,但我们已经见证过它最美的时候,人也一样,只要我们曾经开开心心的活过,死亡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4、 人生短暂,体验才最重要

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卡曾斯

人生得意须尽欢。当生命拥有充分的满足感时,我们也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应该活得有意义,对社会做出贡献是人存在最重要的意义,但将自己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价值得到认可,存在能够被证明,也是将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一种方式。

带着孩子多感受一些不同的经历,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快乐且值得的事,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才是父母能够赋予孩子最大的财富。

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坎贝尔(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人死后为何要烧香?由谁来烧?要烧到什么时候?有讲究吗

在老一辈眼中,香是通灵之物品,燃烧后可以通过香烟的飘逸及气味与天地沟通,尤其古代的人们,更是深信不疑,于是,在做一些重大事情前便以烧香的方式祈福、许愿等,以求能够顺顺利利、如愿以偿。那么,人死后为何也要烧香呢?在民间是谁来烧香的?有讲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丧事的举办过程中,相信参加葬礼的人都应该看到过为逝者上香的仪礼,就是到场的客人向逝者行跪拜礼,在灵位前礼敬三柱香。为逝者上香这是传统殡葬文化中重要的一个习俗,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

就现在而言,这样为逝者上香的方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所上的香也并非是以带有香味材料制作而成可燃烧的真香,而是以农作物秸秆或木制品来代替的香,毕竟在发展中的今天,也没必要再用以带有香味制作的香来燃烧。

在古时候,一个人如果去世后,按照老传统通常要在家中停灵几日,一般三日或五日者居多。在家里存放这几天的过程中,家属要守灵,以尽孝道。当然,在没有冷棺保存遗体的情况下,遗体很容腐烂,从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烧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驱逐异味,能够更好地守灵,这也是人死后烧香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现在没有了存放遗体腐化的情况,但“灵魂不灭的思想”却还在一代一代的影响着人们。在民间尤其老人们,他们认为,人去世后还有灵魂的存在,虽然人死了也只是与亲属阴阳相隔。烧香的香气是能够通阴阳的,逝者的灵魂可以通过香气感受到亲人的话语和思念。

因此,纵然前来祭拜的客人可以用象征性的香来替代,其亲人还是需要来烧香的。虽然是种俗信,但也只有这样逝者的亲人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安慰。

一般烧香的位置就是烧在棺材前和做饭的厨灶前这两个地方,毕竟厨灶也是人们心中“一家之主灶王爷”的位置。那么,烧香该由谁来烧?什么时候开时烧、烧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按照老传统,在人死后,烧过“倒头纸”就要由长媳开始把香烧上,逝者身旁三根香,灶旁三根香。毕竟在以前“男主外,女主内”,虽然现在没有了这种思想,但在很大程度上,男人还是要多方面考虑去处理忙于很多事情,烧香这工作也只有女人去负责完成。在传统文化中,凡事“以长为先”,因此,烧香要由长媳来烧。并且要时刻注意香的燃烧位置,及时去上香,在逝者下葬前,一定要保证香不能熄灭。

烧三根香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其实,上香是论柱的,一柱香是三根,这三根香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也就是说第一根香是敬天的,第二根是敬地的,第三根才是敬自己的先人的。当然在数量上,只要香的数量是柱的倍数都是可以的,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一柱为代表,所以说如果随便插上几根,多了或者少了,都是对天地和祖先的不敬。那么,人死后自开始燃香为什么到下葬要保证不熄灭呢?

我们知道,烧香的目的就是对先人虔诚的缅怀和祭奠,一直不灭不但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孝心的考验,如果几根香都看不住让其熄灭,又何谈生前对死者的孝敬呢!

另外,在民俗里,人们又很注重香火的传承,烧香也寓意着一种代代传承,谁也不希望自家的香火无辜中断。对于逝者又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如果逝者未下葬,香在燃烧中未及时更换而熄灭,就会被认为不吉利,不利于后代。因此,烧香要一直到出殡起棺为止。

其实,烧香也是一种俗信,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但烧香的民俗也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递的是哀思之情,表达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对逝者的尊重。只要做任何事无愧于心就好,祖先留下的规矩必定有他的用意和道理,还是谨慎遵守为好。常言道“坟前万堆灰,不如床前一口水”,在世之人只要能时刻孝顺父母,不留下任何遗憾就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