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太和县面积(太和县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时间:2024-01-14 06:21:18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太和县概况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阜阳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截至2011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

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地理位置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

据卫星遥感勘测,界首、太和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阜阳近60平方公里的地下,还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太和县、阜南县已经开采利用的地热井,单井出水量每天在500吨以上,水温可达40~50℃,并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信息化建设

太和县作为皖北农业转型大县,信息化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早在互联网处于起步发展的2003年,太和县政府网站就已经上线,其他各政府职能部门也100%实现了网络办公。特别在乡镇层面,由安徽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安徽先锋网”细化到各乡镇,内容涉及到各村,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由于太和县经济的发展,在外发展工作的年轻人回流,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村的网络接入率正在呈大步上升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太和县,网民的上网娱乐时间也同经济发展快速的沿海城市逐步跟上,涌现了一批本地化、生活化的区域网站及平台,如太和好哩很网、百度太和县贴吧等。信息的高速流通改变着太和人的生活,也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会惠及到每个人,如乡镇村层面的网络购物,网络电子商务等。[2]

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

徐广缙

倪宽(?—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势力的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大司马。

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现代名人

白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仁济书画院副院长。

刘东方,(又名刘宾)。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兼艺术总监、八方艺术学会顾问、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

苏磊,笔名石缘,留香居士,80年代初,潜入河南工艺美院,拜著名美术教育家、版画家李天瑛教授门下,基础扎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华和厅书画院特约画家。

王铁汉,号秋实居人,现为北京北方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全椒儒林画院特聘二级画师,华南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京东美术馆注册签约高级美术师,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注册联合会美术职业认证(认证号码IORC05862237)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太和县概况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阜阳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截至2011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

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地理位置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

据卫星遥感勘测,界首、太和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阜阳近60平方公里的地下,还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太和县、阜南县已经开采利用的地热井,单井出水量每天在500吨以上,水温可达40~50℃,并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信息化建设

太和县作为皖北农业转型大县,信息化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早在互联网处于起步发展的2003年,太和县政府网站就已经上线,其他各政府职能部门也100%实现了网络办公。特别在乡镇层面,由安徽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安徽先锋网”细化到各乡镇,内容涉及到各村,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由于太和县经济的发展,在外发展工作的年轻人回流,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村的网络接入率正在呈大步上升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太和县,网民的上网娱乐时间也同经济发展快速的沿海城市逐步跟上,涌现了一批本地化、生活化的区域网站及平台,如太和好哩很网、百度太和县贴吧等。信息的高速流通改变着太和人的生活,也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会惠及到每个人,如乡镇村层面的网络购物,网络电子商务等。[2]

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

徐广缙

倪宽(?—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势力的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大司马。

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现代名人

白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仁济书画院副院长。

刘东方,(又名刘宾)。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兼艺术总监、八方艺术学会顾问、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

苏磊,笔名石缘,留香居士,80年代初,潜入河南工艺美院,拜著名美术教育家、版画家李天瑛教授门下,基础扎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华和厅书画院特约画家。

王铁汉,号秋实居人,现为北京北方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全椒儒林画院特聘二级画师,华南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京东美术馆注册签约高级美术师,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注册联合会美术职业认证(认证号码IORC05862237)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客座教授。

用一句话,形容阜阳的八个县市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阜阳人

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么多年

你对阜阳的印象发生了多大的改变?

各个县市区都有啥突出点?

今天

阜小布用一句话

带你走进阜阳的八个县市区

颍 州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

颍州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人口83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

颍州地势平坦开阔、河流纵横,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内城河贯穿城区流入颍河,史有“三清贯颍”的美称。更有国家3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保护区一颍州西湖, 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等众多古迹坐落其中,滨水景观、古城风韵为一体的颍州风景如画。

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42.3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3%,各项经济数据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颍 东

阜阳市的东大门。

颍东,地处淮北平原、京九经济带腹地,是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的东大门,设立于1996年,面积68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街道,总人口65万。

颍东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阜六铁路在此交汇,与陇海、京广、京沪等铁路干线接轨,加上粮、棉、煤、油等多条专用线,共同构成了高度密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京九铁路阜阳客运站坐落区内,是京九线上最大的枢纽之一,年客流量近千万。宁洛、济广高速均由颍东接入阜阳市区;202、305、340省道在境内延伸。区内水系发达,水运畅通,颍河、泉河、茨淮新河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

列入安徽省“861”工程的口孜煤矿建成投产,年出煤800—1000万吨。同时,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仅外出务工人员就超过10万人。

2018年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186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1%,增收49292万元,增幅位于全市第一位。

颍 泉

阜城传统商贸中心区。

颍泉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辖三区之一,因地处颍河之滨、泉河之畔而得名,辖4镇2办2个园区,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74万,是阜城传统商贸中心区。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亿元、达165亿元,增长8.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增长27.5%。

颍泉自胡国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是欧苏旧治,淮泗名区,颍州西湖遗址、会老堂、四九起义故址,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

颍泉区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1号工程,新松机器人产业园、智能制造无人机产业园加快建设,集聚智能制造项目45个,其中落地投产27个、建成12个。建成皖北首家智能制造产业园加速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7件。

工业转型实现新突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阜阳青电园、阜阳临沂商城分别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省级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

太 和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867平方公里,人口177.5万。

105国道、京九铁路、济广高速纵贯南北,308省道、漯阜铁路、南洛高速横跨东西。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铁在太和设站。

产业鲜明,商贸繁荣。四十万“农商大军”造就了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再生、发制品、工业筛网四大主导产业。2015年,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文体教卫事业繁荣。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强县示范县”。拥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国家级职业高中。太和县中医院是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首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院,县人民医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三、皖北第三;财政收入总量皖北第一、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十、皖北第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四、皖北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省第一、增速全省第六。

颍 上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公顷,人口178万,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是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8年,获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

颍上是皖北地区的鱼米之乡,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水产等农产品,粮食产量连续5年突破100万吨。境内河湖众多,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淮河、颍河流经颍上200公里,水资源丰富,内河航运潜力巨大。

小张庄、八里河分别获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八里河风景区于去年晋升为全省第七家、皖北唯一的国家5风景区,迪沟风景区、五里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4风景区,正在建设保丰河景观带按4进行规划,迪沟煤矿塌陷区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

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按常住人口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24元,较上年增加2086元。

阜 南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阜南县地处皖西北、淮河中上游结合部,襟带颍淮,承接豫皖,国土面积1801平方公里,耕地10.8万公顷,辖28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4个村(居),人口173万。

被国家权威部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安徽省柳编产业出口基地”,阜南柳编技艺作为传承历史文明和文化的载体,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编产品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阜南县境内,自1953年建库以来,王家坝闸已有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成为淮河防汛抗洪开启次数最多、最频繁的蓄洪库。阜南人民长期为淮河流域防洪保安做出巨大贡献的精神,被誉为“王家坝精神”。

阜南投资环境优良,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十佳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200强”“中国招商引资最具竞争力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潜力城市”。安徽阜南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7.33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262家,形成了柳木文化、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

临 泉

全国内地第一人口大县。

临泉县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界,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面积1839平方公里,人口229.5万,辖23个乡镇、5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南北共建产业园,395个村(社区)。

临泉历史悠久,古称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地,距今3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姜子牙、百步穿杨养由基的故里。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方指挥部设在临泉,纪念馆已建成开放。临泉有姜尚故里、杂技之乡、红色足迹、中原牧场“四张名片”。有杂技、魔术、马戏团队1000多个,演出遍及全国各地,“肘阁”“抬阁”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泉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重地,每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500、全省的1/30,“临泉五宝”(虎头姜、领头羊、芥菜、谭笔、贡文王)闻名遐迩。中能化工、文王酒业两大骨干企业分别是全国同行业百强企业和全省民营十强企业,“泉河”“文王”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界 首

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十。

界首市地处皖西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人口81.7万,辖15个乡镇、3个街道,一个省级高新区,是安徽省6个县级市之一,是省文明城市、省森林城市。素有“皖西北明珠”和“小上海”之美誉。

全市共获得国家级荣誉58项、省级荣誉353项、阜阳市级荣誉495项。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十。

界首粮食单产一直在安徽省领先,小麦单产连续六年突破千斤,保持全省和阜阳市领先地位。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界首马铃薯”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获批中国特色彩叶苗木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拥有单体产能全球最大的汤块工厂,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三宝家纺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

界首境内主要有颍河、泉河两大水系,其中颍河横贯城市东西,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漯阜铁路穿境而过,与京广、京九线相连,南洛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郑阜高铁界首段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实施中。

阜阳发布综合,文字资料源自各县市区政府网

编辑:阜小布

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四个县,有你的家乡吗?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安徽省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截至2015年12月31日,安徽省共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5个县。其中,就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利辛县这四个县,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四个县。

第四名:利辛县

利辛县是亳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截至2013年,利辛县面积达195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5.85万。早在战国时期,该地区属于楚国。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利辛县一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唐朝时期,改山桑县为蒙城县,此地区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蒙城县地。1964年9月12日,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2000年,成立亳州地级市,利辛划归亳州市管辖。

第三名:阜南县

阜南县属于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目前,阜南县面积达1768.4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72.1万。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先后属于宋国和楚国。西汉时期,该地区置富陂县属汝南郡。明朝时期,该地区属凤阳府颍州。公元1753年,也即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升颍州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阳县,县境属颍州府阜阳县辖。1947年11月23日,建立阜南县。

第二名:太和县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为阜阳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截至2015年,太和县面积达182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73万。早在夏朝时候,太和县属于豫州之域。战国时期,该地区属魏国,后归楚国。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三国时期,该地区属魏国谯郡。公元1119年,置泰和县。公元1304年,更名为太和县,属颍州。清朝灭亡后,太和县直属安徽省。

第一名:临泉县

和阜南县、太和县一样,临泉县也属于阜阳市。临泉县面积达1839平方千米,人口超220万,不仅是安徽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中国第一人口大县。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秦始皇在该地区置寝县,属楚郡(后析置陈郡属之)。1934年9月,析阜阳县西乡北起颍河,南至洪河,纵以茶棚大路、龙王堂、栗头店、五坑集、欧庙集、会龙集、九龙沟以西设立新县,因县城濒临泉河,所以得名临泉县。

文/情怀历史

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