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是多少)

时间:2023-12-31 23:18:31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即10‰)。

康楷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22年人口负增长基本是预期内的共识,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2016年为6.53‰,而2021年降至0.34‰,仅维持微幅增长,由于人口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惯性,因此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基本预期。

“调整人口政策,是面向未来的长期规划,不能用短期一两年的情况衡量它是否成功。人口出生率的提升不是短期刺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重塑社会从婚恋到生育再到就业等方方面面的观念和政策,往远处看,政策调整和配套性措施的逐渐跟进及叠加一定会产生综合效果,释放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关键。”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数据上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事实上,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自1987年达到23.33‰的出生率高峰后一路下滑,在2020年首次跌破10‰,并于2022年再创新低达到6.77‰。其中,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全国人口出生率仅用6年便接近腰斩,从13.57‰下降到了6.77‰。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也都在走这个路。2022年我国人口减少85万人,主要还是由于新出生人口在减少,与生育意愿下降、婚育时间推迟等有关系,也与育龄妇女人口的减少也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新出生人口减少。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了人口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之2021年的18.9%,一年间人口总数增加了1268万,增长了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较之2021年,一年时间总量增加922万,增长了7‰。

年轻人少了,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就少了?

康义表示,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

尽管如此,汪张明指出,当前我国的人口发展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尽快规划大力度政策,提升生育率,积极应对少子化的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对本报记者表示,以新加坡、韩国等国经验为例,可以探索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生育补贴,提高生育意愿,带动生育率回升。

支持生育政策频出

事实上,面对生育率下降的情况,政府早已出手。不仅有中央的支持性政策鼓励积极生育,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性措施,“真金白银”鼓励生育。

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于2022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政策。

此后,哈尔滨、长沙等地提出发放育儿补贴等支持性政策。如哈尔滨市本市户籍且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夫妻,按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孩每月发放育儿补贴金,直至子女3周岁;长沙市对合法生育、符合条件的三孩(及以上)家庭每孩将一次性补贴1万元。

今年以来,山东、深圳等地方政府也开始发力鼓励生育的补贴政策。

2023年1月10日,广东省深圳市卫健委发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生育三胎最多可申请育儿补贴共计19000元。

同日发布的《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济南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但面对频出的鼓励生育政策,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指出,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很大程度也在于住房、教育、医疗成本的提高。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打消他们的生育疑虑。如增强对生育家庭的住房保障措施。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才可能是从根源上刺激生育的方法。

对此,胡继晔也表示,如今85后、90已经进入生育年龄。而想要得到当下生育年龄人群的支持,必须触动其痛点,出台针对性政策补助,如职业发展问题、未来孩子教育问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部分地区不仅有现金补贴,并且在住房政策方面向多子女家庭倾斜。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为例,当地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在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的政府补助,在各中心集镇等集中居住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的政府补助。

31省人口出生率公布:13省人口自然负增长,多省首次转负

在人口出生率方面,2021年共有4个省份超过了1%即千分之十。有13个省份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去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人,创下了近年来新低。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48万人的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全国总人口已经快达到负增长的警戒线。

分省份来看,去年3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有13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分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2》)

其中,在人口出生率方面,2021年共有4个省份超过了1%即千分之十,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和青海,均来自西部地区。有5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了9‰,分别是海南、广西、甘肃、广东和云南。江西、福建、安徽和河南出生率达到或超过了8‰。此外,陕西出生率也超过了7.52‰的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去年共有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常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的城镇化率高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但广东的出生人口率达到了9.35‰,与云南并列全国第八。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比第二名的河南多出39万人。自2018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出生人口位居第一。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广东统计年鉴2022》,广东已经至少连续40年出生人口超过100万。

8月18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妇幼保健院医生在新生儿监护室工作。新华社图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一方面,广东流入人口多,占常住人口比重比大,且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些人正处于婚育阶段,因此出生人口也多。同时,广东人口基数大,按比例算,出生人口总量也会比较大。另一方面,广东不少地方比如粤东的潮汕、粤西湛江、茂名等地,虽然这些地方近年来生育意愿也在降,但是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生育意愿仍比较高。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31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苏、天津、上海、湖北、河北、山西。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东北、华北、中部、西南的川渝地区。此外,山东和安徽这两个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边缘。

根据记者梳理,13个省份中,至少有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山西、天津为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不过,不同区域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原因各异。比如东北地区,既有城镇化较早、出生率较低的因素,也有青年人口外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率的因素。华北以及中部一些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此外,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省份,如江苏和上海、重庆、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较低。

上海开始“抢”人了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与目前情况不符或存在违规情况,请联系我们。删除它们。

疫情解除后,上海除了抓生产、促消费外,还抓紧时间抓住人才。

近日,上海发布最新落户政策,明确上海及其他地区各高校“双一流”大学/学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相关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这是继6月初人员推出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政策后,上海第二次放宽落户门槛。

截至2020年,上海放宽了多项落户限制。上海此次放宽落户限制,距上次放宽政策还不到一个月。如此高的频率也暴露了上海这个户籍较高的城市对人才的渴望。

与此同时,长三角另一重要城市杭州近期也放宽了落户政策。在市区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可以在杭州落户。

长三角一直是吸引人才的高地。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中,上海在人才吸引力城市中排名第二,杭州排名第五。

此次上海、杭州相继降低落户门槛,被舆论形容为“组团拆人”,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抢人”将成常态

6月底,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

附注《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表示,上海各高校2022级硕士、应届毕业生将直接落户上海。

《办法》内容还显示,2022年硕士应届毕业生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将直接落户上海; 2022年硕士应届毕业生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建设学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

此外,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条件也有所放宽。上海四所世界一流大学2022届本科生直接来沪;上海世界一流学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在上海南北五个新城和重点转型地区就业。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片/图片昆虫创意

数据显示,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22.7万人,比去年增加2万人,创五年来最大增幅。其中,今年在沪就读的全日制学生人数可能达到5万人。有舆论指出,此次落户政策的放宽,无疑将吸引大量毕业生留在上海发展。

相比上海的新落户政策,杭州的政策更加宽松。

6月27日,杭州公布最新《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明确全日制普通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2017年以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学生,可在2年内“先落户后找工作”年毕业。

此外,长三角地区另一明星城市苏州也经常降低人才落户门槛,以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据苏州6月15日发布的消息,苏州人才服务中心今年进一步扩大了“人才聚居直达列车”范围。合作院校已从去年苏州的本科院校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高校。目前有高等院校21所。正在不断增加。

“人才落户快车”是苏州与市内外合作院校联合举办的活动。为2022届全日制毕业生提供“材料简单、流程简单、速度超快”的落户服务。

上海、苏州、杭州恰好是长三角地区GDP排名前三的城市,一直都是人才吸引的高地。

以杭州为例。去年,杭州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8.3万人,连续11年被评为外国人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而上海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人才魅力城市中排名第二。全年流动人口保持在1000万以上。

2021年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将增加近110万,展现出强大吸引力。正因如此,连这次“抢​​群”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除了上海、杭州、苏州之外,合肥近期也发布了一些人才发展政策,成为又一个加入“抢民”行列的长三角城市。

只有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城市的未来。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竞争已成必然,高品质人才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和区域竞争的常态特征。

“如果看城市的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基本上都是能够快速发展的城市。”南京大学长江工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宗家峰表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进入了人才驱动。 。

“谢谢外国人”

上海的落户政策历来比较严格。此前,当全国多个城市掀起“为民之战”时,上海始终保持“旁观”态度。这次降低了申请门槛,加入了“抢人”的行列,当然引起了很多关注。

人口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上海落户政策持续调整的关键因素。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走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大量增长的趋势正在慢慢结束。年轻劳动力的供应已成为更抢手的资源。上海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他说,目前上海的老年人口约为580万,每年增加超过20万,但与此同时,上海每年的出生人数只有10万。 “如果没有新的人口进来,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将会很快。”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89.4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7.44万人,流动常住人口1031.99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6万人,死亡13.9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0.92‰。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仅新增1.07万人。

彭曦哲估计,目前上海有近800万人与老年及老年服务相关,加上儿童约200万人,非劳动力人口近1000万人。他表示,上海要完成“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商贸、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充满活力,压力和挑战也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上海放松人口控制(政策)。”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生育率很低、人口老龄化,上海户籍人口长期负增长。 “现在多亏了流动人口的支持。” 。

上海的情况也发生在长三角其他城市。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整个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人口负增长的压力。

近年来,江浙沪常住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自然增长仍面临压力。

杭州城市景观。图片/图片昆虫创意

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5‰,人口死亡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首次出现人口年自然增长负值。

浙江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浙江人口出生率为6.90‰,死亡率为5.90‰,自然增长率为1.00‰。以此推算,2021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约为6.5万人。虽然保持正增长,但1.00‰的自然增长率也创下1978年以来的新低。

目前没有面临人口负增长危险的安徽也感受到了出生率下降的压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主任严跃进表示,在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能否吸纳更多流动人口和高素质人才成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应对疫情影响也被视为上海新人口政策的重要原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疫情对上海影响较大,4、5月份上海税收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通过适当放开落户政策,上海一方面希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重新思考城市经济的收入。

2022年3月爆发的疫情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上海市统计局6月17日公布的本市各项经济指标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出口、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负增长,增速低于全市。全国平均。在此背景下,上海于5月29日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指出“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中央部署,保企保就业,努力夯实经济企稳基本盘”。

宗家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海的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此时选择离开上海。他认为,上海目前放宽落户新政,实际上会让更多人“放心”。

同样,长三角的杭州、苏州等地也受到疫情影响。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出台,自然也考虑到了城市经济的恢复。

既要吸引人,又要留住人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高校人才流动数据显示,长三角最欢迎外籍人才落后于珠三角。

以上海为例,尽管近年来上海针对外籍人才落户出台了诸多改善措施,但仍然无法改变外籍毕业生落户难的现状。

再看珠三角,虽然高等教育资源不如长三角,但一直是吸引外地人才的高地。例如,深圳没有本地985大学,但深圳长期以来一直是985大学毕业生就业目的地的前三名。

虽然近两年上海多次放宽落户政策,但落户门槛仍然较高,尤其是面对深圳单身落户“秒批”。

为了争夺人才,上海此前已为清华大学和北大的毕业生开了绿灯,他们完成学士学位课程后可以立即在上海定居。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上海最新的落户政策门槛并不低。丁长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二线城市已经大规模放开,有的甚至是零门槛。他表示:“如果未来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剧,上海肯定会继续降低申请门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吸引人才落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人才保持真实。彭曦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儒学在各地不断被引进,但这些儒学能否在当地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不能由儒学本身来解决。

他说,上海是人才高地。接触到人可能相对容易,但留住人却不容易。对于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生存条件。 “单靠户籍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彭曦哲说:“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引进后能不能保留好、用好人才,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政策。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在宗家峰看来,一个城市要留住人才,除了硬件要求外,开放包容的环境也非常重要。 “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方式欢迎年轻人。”

作者:孙晓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

闹大了!医院产科关闭惹争议,生育率走低,我国生育成本世界第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近日,网传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的产科,即将关闭,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如今,经过消息和该医院产科的证实,消息属实,医院确实已经将产科关闭了。

一个科室关闭,其实原本不是什么大事。

但因为是产科,所以备受人们关注。

网友纷纷议论,说是如今“生孩子的人少了”“整体出生率实在太低了”“不孕不育的人口增多”。

那么最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关闭产科的呢?

一,鄞州区第二医院产科关闭属实

根据官网的查询以及产科医生的采访可知,该医院的产科确实已经关闭。

官网上显示,鄞州区第二医院的产科业务,已经于9月15日下发了关闭的文件,并且从9月18日开始,不再接受孕产妇的诊疗工作。

与此同时,当地的电视台也前往了该医院进行了报道,原属于产科的医生接受了采访。

她表示,当下产科确实已经关闭,自己也去了别的科室工作,有的产科医生,被分配到了其他医院的产科继续工作。

二,产科迎来“寒冬”,我国生育率持续下滑

今年春节一过,医院的手术量和门诊量都在持续回升。

但唯独产科,就诊量是越来越低。

其实,像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这样关闭产科的医院,如今在我国并不是少数。

今年5月,温州市苍南县中医院,就已经宣布了关闭产科。

虽然原因上,苍南县中医院给出的是根据医院学科发展规划的原因。

但实际上,就是新生儿少,产科几乎可有可无了。

数据显示,新生儿数量最近几年,一直呈现的都是下降趋势。

2017年的时候,我国新生儿数量还能维持在1723万。

但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只有1200万。

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生人口数量为1062万,比2020年还少了138万,人口出生率只有7.25‰。

我朋友在我们当地医院的产科工作,前几天聚会的时候她还说,如今生孩子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以前她们最多一年能够分娩2万多,如今只有1万左右,少了一半多。

这种情况,如今不只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现在全国几乎都是这样。

曾经的产科“一床难求”,到如今“资源已经不那么紧张”。

记得十几年前,亲戚家的大嫂生孩子,还需要托人问医院能不能加床。

而今,即便妇产科有问的,也只是问问能不能安排个单间。

2月28日,我国公布了2022年新生儿数量的数据。

数据显示,2023年新生儿只有956万人,又一次刷新了出生率,由此可见,出生率越来越低,是产科关闭的主要原因。

三,女孩生育意愿越来越低

其实当下,不愿意生孩子的,主要就是女性。

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到了26.3岁,初育的年龄达到了27.2岁。

2021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打算孕育子女的平均数,只有1.64个。

我有个同事,家里是女孩子,今年才上高三,她妈妈问她,“你以后要不要孩子”,结果还姑娘说“要那干啥”。

详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如今很多高中大学的女生,都不愿意要孩子,也没有生孩子的意愿。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意外”怀孕的人很多,孩子怀都坏了,那就生吧。

那时候,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太好意思去主动购买计生用品。

而今,思想开放了许多,女孩子会为了保护自己,主动去购买计生用品,说不生是真不生。

记者采访河北省某医院的医生,该医生也表示,如今一胎的比例很少,大部分都是二胎三胎的,也就是说,不愿意生的女孩是越来越多。

写在最后

我身边有个90后女生,她说除非产假达到一年,同时产后康复的钱100%报销,不然她是不会考虑生孩子的。

确实,当下孩子的出生,不再只是手术费用的问题。

孩子一出生,就涉及到了月嫂,康复等环节,此后,有的女生害怕母乳会导致身材变形,用好的奶粉养育,压力会更大。

此后,孩子的教育,医疗,保险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压力的来源。

因此,如何降低年轻人的压力,如何提高年轻人的收入,才是解决生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压力没有了,收入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生。越来越卷的话,医院产科关闭的情况,就会一直不断上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