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姓汤的名人(姓汤的名人明星)

时间:2024-01-21 00:23:10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著名油画家汤小铭去世,他笔下的“鲁迅”影响了几代人

12月24日,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艺术家汤小铭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汤小铭,1939年生于广西桂林,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多次被全国美展聘为评选和评奖委员,筹建广东美术馆的倡导者和最主要的参与者。

汤小铭

其代表作品有油画《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让智慧发光》、《满腔热忱》、《先生》,连环画《鲁迅在广州》、《无产阶级的歌》、《复仇》(后两部与陈衍宁合作)等。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获第二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创作一等奖、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全国科普展三等奖、全国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等。

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广东美术馆藏

汤小铭的《永不休战》(1972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汤小铭对鲁迅力晚年抱病坚持思想鏖战的形象的深入刻画,早被评论家赏叹——“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的脸庞,紧握毛笔的双手”,让人印象深刻。画家以写实的手法、精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和娴熟的技巧,强化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特质。此画1972年参加全国美展,2006年被选为广东省美协成立五十周年的“五十经典”作品之一,2017年出现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他笔下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时代的经典名作。

汤小铭的《先生》,中国美术馆藏

《永不休战》奠定了汤小铭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这一时期及其后的一系列作品,让他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大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其开创了“主题性油画肖像创作”路径,使那些大时代充盈着质感的人物肖像,于朴实中闪现光华,是与时代血肉相连的现实主义画家。

汤小铭曾谈到,“我之所以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通过所谓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袁立不嫁富商嫁给作家,低调坐公交上班,大口吃肉没有偶像包袱

在娱乐圈,袁立的“毒舌”堪比金星,敢说敢怼,获得无数好评。

曾参加了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之后,爆料过各种演艺圈黑料。

当年,读大学时期的袁立与华尔街回来的富商徐威在一次聚会上相遇,两人火速发展成为恋人,男友运用自己的资源为袁立谋得了很多角色。

袁立也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出色的演技,很快在娱乐圈拥有了一席之地。

面对导演的过分要求,她总是强势回应,其他女星是万万不敢的,因为袁立有强大的后盾。

徐威比袁立大12岁,便想早点结婚,面对富商的求婚,袁立放不下事业,便屡次拒绝,两人分手。

因戏生情,袁立嫁给了一个不知名的演员,徐威伤心不已,不过最终也是闪婚闪离。

徐威于2019年与大魔王张怡宁结婚,张怡宁虽然不及袁立漂亮,但是更年轻,又是奥运冠军,徐威对她宠爱有加,婚后生下一双儿女,生活很幸福。

袁立事业‬稳定‬,感情‬却‬不顺利‬,前‬两段‬婚姻‬失败‬,如今‬袁立和三婚老公的感情稳定‬,平淡‬而‬幸福‬。

袁立在老公的宠爱下,看不出岁月的痕迹,露出甜美笑容时,酒窝太可爱了。

近日,袁立在办公室工作和用餐的视频曝光。

她自曝自己搭乘2元的公交车上班,依旧是利落的短发,已经50岁的她,皮肤比小姑娘还要细腻,毫无斑点,天生的美人胚子。

工作餐是快餐,豆角、青椒、木耳、红烧肉,荤素搭配,不曾想到大明星的一餐饭也是这么简单朴素。

不一会光盘行动,袁立爆料自己正常吃肉,不用减肥,等下还要喝点汤,吃饱才有力气更好的工作。

真喜欢袁立这样的明星,不用减肥,没有偶像包袱,开朗乐观。

越来越觉得袁立的生活低调,而且有情调,这样的生活很好,毕竟荧幕之后他们也是普通人。

大家喜欢袁立,欢迎评论点赞!

(内容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地凤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人物评价:

《明史》: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国朝献徵录》:高皇帝礼遇功臣,加恩于王,恩礼之隆,时莫与比。

轶事典故:

汤和沉敏多智数,但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中医巨匠: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葛洪等的医学传奇

嗨,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一群超级巨星,他们不仅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还创作了经典名著流传百世,他们的传奇不仅令人佩服,还影响了世界的医学!让我们一起揭开他们的神奇故事吧。

扁鹊

扁鹊(约前407年—约前310年),原姓秦(姬姓秦氏,秦朝以前,姓氏分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名越人[3],一名缓,号卢医、扁鹊,中国战国时代医师。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传说中东周战国时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人。

最有名气的当属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公元前357年扁鹊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蔡桓公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见时,他望了望桓侯脸上的颜色,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答道:“寡人无疾”。

扁鹊离开后,桓侯就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过了五天,他见到桓侯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仍答道:“寡人无疾。”

他辞出后,桓侯感到很不高兴。过了几天,再看见桓侯时,他又郑重地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很不愉快,没有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复见桓侯。看见桓侯的脸色,吃惊的溜走了。

桓侯便派人追问原因,他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不久桓侯病发,派人去请他治疗,可是他已取道魏国,跑到秦国去了。桓侯终因病深,医治无效而死去。

华佗

华佗(110或140年—207或208年),字元化,名旉(读音同“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华佗与董奉和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及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华佗一生行医济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特点是用药少,只用几味药而已;执药随手抓出,不用称量。针灸也只是针一两处。下针前对病人说:“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感会到某个部位,若你感觉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到”,便拔针,不久病便会好。

相传曹操头风病严重,时常头痛欲裂,听闻华佗医术了得,特地把他召来看病。华佗施针替曹操舒缓病情,但告诉曹操其疾病难以根治,曹操于是留下华佗为专门为自己看病。但华佗本为士人,为人性格孤傲又脾气不好,因此把从医为业视作耻辱并常感懊悔,加上离家太久思念亲人,便向曹操推说得到家书,顺道回家取回药方。华佗回家后又托词妻子患病,多次向曹操告假不返。曹操屡次发书信召华佗,又要求郡县长官将之遣回,但华佗自恃才能,不肯回去事奉曹操。曹操大怒,派人查访后发现华佗之妻诈病,便将华佗禁锢狱中。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不许。华佗最终受严刑拷问而死。

华佗在临死前把一卷医书赠给狱卒。可是狱卒因惧怕获罪而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强求,取得火种将它烧毁。

张仲景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 ),字仲景,以字行,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医学家。汉灵帝时曾任长沙太守。

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写的自序,东汉末年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他所知不多。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晋皇甫谧的著作,张仲景事迹又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但《名医录》此书在宋代之后就已失传。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

《伤寒杂病论》于公元210年撰写完成,共十六卷。该书面世不久即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外感寒热与内科杂病。

王叔和

王叔和(210年?—258年?),名熙,高平(治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东南)人,西晋医学家。

王叔和个性沉静,博通经方,早年随族南下荆襄投奔王粲,与名医张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晋武帝时为太医令。晚年寓居麻城。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项:第一是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重新编辑成书。第二是撰写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专门讲究脉法的著作-《脉经》。另著有《金匮玉函》八卷、《脉诀》四卷、《脉赋》三卷、《孩子脉论》一卷、《脉诀机要》三卷等。

现代学者如刘渡舟认为王叔和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

葛洪

葛洪(283年—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阴阳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传《灵宝经》内中经文,为葛玄传给郑隐,郑隐传给葛洪,后转传予葛巢父。

《抱朴子》内篇

著有《抱朴子》,在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货之事”,并具体记载了炼丹方法,为现存历史时期较早的炼丹术著作;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主要著作留下的有《梦林玄解》和《神仙传》等,其他大多数著作都已失传。

他是第一个将狂犬的脑子敷在狂犬病人伤口上来医治狂犬病的人。并且,他提出用青蒿(黄花蒿)来医治疟疾。后来屠呦呦等人就是被他的《肘后备急方》启发,而想到不应该用高温提取青蒿素,最终成功。他在《肘后备急方》中亦记载到用硫磺、柳树叶等医治疮。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耀州孙家塬)人,是著名的中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宋朝追封妙应真人,道教尊为天医妙应广援善济真君,被奉之为医神。

出生于西魏,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北周元老独孤信称他为圣童。他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

相传,周宣帝,周静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卢照邻奉他为师。之后一直隐居王屋山。永淳元年(682年),卒。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共有三十卷。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药名混杂最使李时珍头痛,使他往往弄不清药物形状和生长状况。过去的本草书,虽反复解释,但由于部分作者没有深入调查,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作“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外,他还遍访名医宿儒,并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了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很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武当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死后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

结语

这些中医大家不仅是医学领域的奇才,更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医术智慧、创作和临床经验,不仅治愈了无数病痛,还留下了医学经典,为后人传颂不衰。

#讲好中国文化##中医#

一代名家、功勋艺术大师汤垚

1961 年出生于广东三水。

现为当代人民艺术家,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受聘为广州画院画家,广东画院画家。其作品多次在省美展、全国重大美展和国际重大展览入选及获奖。

个人荣誉:

2022 年,联合国授予汤垚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称号。

2022 年,在中央国家机关刊物《旗帜》,发表国礼,当代人民艺术家汤垚邮集。

2001 年油画作品《南湖红船》荣获美展最高奖项(中国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永久收藏。

2002 年 10 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刊物《美术》杂志封面上刊登;

2015 油画作品《南湖红船》入选 2015 年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中国国家油画院,天津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全国巡回展);

2018 油画作品《南湖红船》入选 2018 年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进京展(中国美术馆)

1999 年油画作品《决堤》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美术馆);

2007 年油画作品《新疆少女》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湖北美术馆);

2011 年油画作品《秋菊》入选“吾土吾民”中国油画展(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

2014 年油画作品《工地乐章》入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5 周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浙江美术馆);

2005 年油画作品《开发中的工业园》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览;

2005 年油画作品《惊涛骇浪》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览;

2001 年油画作品《南湖红船》荣获铜奖(广东美术馆);

1999 年油画作品《决堤》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荣获广东省优秀作品奖(广东美术馆);

2014 年油画作品《工地乐章》入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5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荣获广东省优秀作品奖(广东美术馆);

2008 年油画作品《新疆少女》入选 2008 广东第三届当代油画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10 年油画作品《秋菊》入选 2010 广东第四届当代油画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11 年油画作品《蔡廷锴将军》荣获百年风云广东省重大历史题材优秀奖(广东美术馆);

2004 年水彩作品《东方花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5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并推荐参加“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美术馆);

1999 年油画作品《风云》获“庆祝五十华诞迎澳门回归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2000 年油画作品《假日阳光》入选“2000 广东省当代油画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03 年油画作品《青山烟云》入选 2003 广东第二届当代油画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04 年油画作品《感天医者》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5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美术馆)

2004 年油画作品《农庄秋色》入选“庆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 55 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美术馆)

2009 年油画作品《热雪》入选广东省“建国 60 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美术馆)

2016 年油画作品《新疆小孩》入选广东第六届当代油画艺术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17 年油画作品《欢声水笑》入选“寻真道”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邀请展

2019 年,油画作品《南湖红船》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闪光的足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

2019 年,油画作品《星火燎原》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2019 年,油画作品《欢声水笑》入选新风名家邀请展;

2019 年,油画作品《红轮》入选新风名家邀请展;

2020 年,油画作品《湾区月影》特邀参加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大美罗湖·写

意湾区”当代写意油画作品展;

2020 年,油画作品《蓝色乐章》特邀参加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大美罗湖·写

意湾区”当代写意油画作品展;

2020 年举办"无象"汤垚油画作品展;

2020 年,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广东省写意油画作品展(评委)特邀作品《鸡冠花》

2020 年,油画作品《工地乐章》入选 2020 年精神•图式——2020 年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

2020 年,油画作品《四季韵律》应邀参加法国表现主义画院“我们的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展览;

2022 年,油画作品《金牌》特邀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

油画作品展;

2022 年,油画作品《黄河合奏》入选"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进京展;

2022 年,油画作品《风花》入选意大利罗马文枢院宫 ▪ 达芬奇博物馆 | “望:当代中国艺术展”;

2022 年,油画作品《湾区月影》入选意大利罗马文枢院宫 ▪ 达芬奇博物馆 | “望:当代中国艺术展”;

2023 年,油画作品《和煦风铃》入选法国罗浮宫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

2023 年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授予一代名家、功勋艺术大师称号。

专用 7501 瓷汤垚老师定稿图

一代名家封面

日出东方

汤垚 2023 年,148X80cm 油画作品《和煦风铃》入选法国罗浮宫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

汤垚 1999,159X140cm 油画作品《决堤》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汤垚 2022 年,100X80cm 油画作品《金牌》特邀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油画作品展

汤垚《秋菊》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0 年入选“广东第四届当代油画艺术展”

历史上,汤夙国有哪些故事?

汤夙国先生,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有名民间艺术家、“面人汤”第一代传人汤子博之子、老手艺人。

在北京市通州区有一座面人汤艺术馆,这里陈列着两代面塑艺术家的作品。自己父亲有句话,近取神似、远取韵似,也就是说我做的这个面人你这么一细看、这神态真好;远取、你摆在桌上了,你的余光扫到一眼,你都感觉它的动态非常好;拿出这个面人、放在灯光下一照,墙上的影你都感觉很生动,远取韵似、近取神似。

2008年4月,“面人汤作品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将汤氏面塑百年来的作品进行了综合展出。面人汤的创始人叫汤子博,由于汤子博制作的面人保存下来的不多,所以他的这件核桃面人便格外引人关注。自己父亲发现面人越小越好保存,他原来做这么点儿、再做这么点儿,后来他想家里吃核桃、砸核桃,他就要琢磨了,我要做的小面人、我搁在核桃里不行吗,那试试吧。吃核桃,然后把核桃劈了,核桃仁吃了,把核桃里面挖空了,搁里头挺好。自己试试做吧,研究面人,这个核桃面人的头脸上黑白眼珠,这就够意思了。你看见没有,脑袋跟小米粒一样,而且有黑白眼珠,与父亲的作品不同,汤夙国的许多西洋面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己父亲把他的面人总结成三大类,第一类、叫做书派人物,也就是说他汤子博做李白、杜甫、白居易、《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等做这些,甚至于做一些古诗题材的,这叫书派人物;第二、他规定为戏派人物,也就说他的面人是捏的戏出儿、京剧这些东西;第三类,佛派人物,也就是说做宗教题材的,观音、释迦摩尼、弥勒佛等等,他把他的作品概括成这么三类,那么自己学了西洋美术以后,自己又接受了自己父亲的传统,自己就把他这三派扩大了,你比如书派人物,我不但做中国的传统书派人物、而且自己也做高尔基的母亲、自己也做惠特曼的诗,自己都做,自己把西方文学扩大了,所以自己做出的面人,人家老外看见了觉得特有意思。在汤夙国制作的西洋面人中,这两个奥运题材的面人格外有趣。自己就做了一个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我有一个顾拜旦的形象,自己在处理这个顾拜旦的时候自己就尽量把它面人的身体夸张拉长了,让它感觉着奥运会树立在全世界。希腊总和神话联系起来,自己就采取希腊神话,最后自己就采取宙斯神像,希腊神话中宙斯神像等于希腊领袖,自己就做这个宙斯神像,但是、你怎么和中国的奥运结合起来呢,自己把中国印,这手里拄着神柱、这手拿着中国印,这个就表现出来了,宙斯神像祝中国奥运成功。中国的面塑艺术,渊源悠久,早在宋代,捏面人就已经成了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流派,“面人汤”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派之一。汤夙国的父亲汤子博是面人汤的创始人,汤子博曾被徐悲鸿称为“中国的罗丹”。他的人生故事充满了传奇。1882年,汤子博出生在北京通州一个泥瓦匠家里,由于家境还算殷实,汤子博从小便学习国画。一天,年幼的汤子博外出玩耍,没想到他被一样玩具吸引住了,并为此执着了一辈子。他汤子博没事上万寿宫玩去了,他一看、那儿围一帮人干什么的呢,他过去一瞅、卖面人的。因为过去、全国各地卖面人的,城乡到处都是,仝都是山东荷泽、过去叫曹州,曹州这帮山东人世代相传,全村人都到全国各地去卖面人,卖一年、挣了钱了,然后一边卖、一边回家,到家过年、把钱搁家,过完年、背着柜子又全国各地卖面人,这是山东面人,面人是这么形成的。自己父亲一看见这个,他脑子就想起来,他说我要把我画的国画人物捏成小面人、这个多有意思啊。汤子博也想捏面人,可是他并不知道捏面人使用的面团是如何制作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怪的一幕,一个小孩不买面人只买面团。他汤子博说我不买你人儿,我买你面卖不卖,一瞅瞅这个小孩,我卖啊,那好,多少钱,那当然这个面得狠要价了、比捏面人还得贵。自己爸说,好、好,我都包圆儿了,就买了。买了以后,回家,因为捏面人用的雕塑刀、他们叫拨子,这个拨子都是牛角做的,他回家以后、没有牛角的怎么办,拿一个竹片、就磨了那一把家伙,拿油泡泡;把面拿来,在家没事儿就研究这个面人,他研究出来这个面人了,他就李白、杜甫、白居易,想捏什么就捏什么。面用完了,没有了,那怎么办,等着吧,卖面人的过来再买面。汤子博对这面捏的小人越来越痴迷,他竟然自己琢磨出了面团的做法,于是 画画、捏面人占据了汤子博每天的生活。清朝末年,十八岁的汤子博还是天天鼓捣面人,从不关心家里的生计,他的这种做派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自己的大伯父、二伯父人家都干活挣钱了,自己爸爸在家里又画画、又捏面人,就这么玩儿,哥们儿就得有点儿意见了,我们给家挣钱、养活你,你还玩什么的,自己爸说我又会画画,我又会捏面人,我干嘛不捏面人啊,我试试。就这样找木匠打一副面人柜子、马扎,然后自己就在街门口卖面人。

汤子博制作的面人与别人不同,他爱将自己国画中的人物捏成面人,他的面人制作精细、神韵灵动,与其它面人大为不同,汤子博的面人也从哄孩子的玩具一跃变成了可以陈设在家中的精美艺术品。头一站哪儿呢,从通州先上北京吧,就到北京了,到北京就在朝阳门里头、钓鱼台口那儿,在那儿摆着就开始卖了,那是自己父亲从事面塑的头一站。在那儿一卖,因为北京也有好多山东的大面人在那儿卖,都买来哄孩子。一瞅这个人的面人可不一样,那是细面人。王府王爷、还有好些什么人,一看这个细面人,这时候都把自己父亲请到王府里去了、给他们捏面人。有些个文化人也都玩面人,因为他汤子博这个题材不一样,不是孙猴、猪八戒了,这么样、在北京就出了名了。那时候也不提什么“面人汤”什么了,就知道这个捏细面人的跟他们山东面人不一样,而且卖得也特别贵。要说那时候汤子博还真是够出名的,就连总统黎元洪也曾把汤子博请到家中、请他为自己制作面人。他一想黎元洪信佛、我得给他捏仙佛的题材啊,就捏“麻姑献寿”,黎元洪就说了、麻姑划的船你给我做北海那个小船,北海里划的那个小船,自己爸一听就不对劲儿、自己爸爸说了,那多俗气啊,北海划的是人划的船,麻姑是仙、仙人划人间的船多没意思,我给您做什么、我给您做一个荷花瓣形成的船、或者是我给您做一个桃树枝上头还带着仙桃形成的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植物,这个麻姑在这个上划,这个多雅致啊。汤子博一边卖面人赚钱,一边四处游历采风,只要听说哪里有著名的古迹,路途再远他也要赶过去看一看。他听说山东有一个庙里头佛像最好,他就背着柜子星夜赶路,白天走到哪儿面人卖到哪儿,晚上背着行李就走。他说我一看,有一个韦陀像,做得特别好,他说、我就登着桌去看韦陀佛像,他说我看什么呢、我看它衣冠的交代,衣服怎么穿上去的,那时候没有铅笔啊,拿毛笔、拿着纸就画,把它记下来搁到柜子里头,后来哪儿有名胜古迹、他就背着柜子去哪儿卖。在汤夙国看来,父亲作品中的灵气和生动都要归功于二十多年游历采风的生涯,然而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到战乱的影响、汤子博的面人生意越来越难做,甚至连温饱都不能满足。我们家里头一天比一天生活困难,吃、混合面,饿得肚子冒青筋,这时候有一个叫李子辰的,他瞅我们家生活挺惨的,就说给我们家孩子找个日本事儿、伺候日本人,找个事儿做。自己爸说了,不去,饿死认了,也不能给日本人做事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非常重视。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吸收了一大批怀揣传统手艺的民间艺人,学院为汤子博成立了面塑工作室,许多艺术家、学者都来参观。美院的画家张仃、李苦禅都在那儿呢,一瞅自己爸的面人、都上自己爸那儿买去。作家协会的艾青,总部胡同住也跑我们家买面人去,还有好多、像黄苗子,在芳嘉园住,我们家在小雅宝胡同都挺近,都来我家买面人,所以解放以后,自己父亲基本上不是说下街捏胖小儿哄孩子,老是在文人圈里这个也订货那也订货。

近取神似,远取韵似,是汤子博作品的精髓,只因痴迷、汤子博为面塑艺术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自己爸说了,我不是学会的,我是玩儿会的,他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一个人要是玩儿会了,那你的投入不睡觉你都得玩命,你乐意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