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戊己庚(戊己庚辛壬癸怎么读)

时间:2024-01-02 15:32:16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知道的常识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干地支的作用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

五干属阳,喜合。 以甲为例

见甲(jiǎ):为比肩、兄弟。

见乙(yǐ):为劫财、败财,克父及妻。

见丙(bǐng):为食神、天厨、寿星,为男。

见丁(dīng):为伤官、退财、耗气,子甥。

见戊(wù):为偏财、偏妻、偏妾,克子。

见己(jǐ):为正财、正妻,克母,为合神。

见庚(gēng):为偏官、七杀、官鬼、将星。

见辛(xīn):为正官、禄马、荣神,父母。

见壬(rén):为倒食、偏印、枭神,克女。

见癸(guǐ):为印绶、正人、君子,产业。

五干属阴,喜冲。以乙为例

见甲(jiǎ):为劫财、逐马,克妻。

见乙(yǐ):为比肩、兄弟、朋友。

见丙(bǐng):为伤官、小人、盗气,为侄。

见丁(dīng):为食神、天厨、寿星,子孙。

见戊(wù):为正财、正妻,克母。

见己(jǐ):为偏财、偏妻、偏妾,克子。

见庚(gēng):为正官、禄马,克父母。

见辛(xīn):为偏官、七杀、官鬼,媒人。

见壬(rén):为印绶、正人、君子,忌杀。

见癸(guǐ):为倒食、偏印、枭神,克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属性

甲=木行=阳乙=木行=阴丙=火行=阳丁=火行=阴戊=土行=阳己=土行=阴庚=金行=阳辛=金行=阴壬=水行=阳癸=水行=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的时间

子时 23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木 木 火 火 土 土 金 金 水 水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 │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年的干支

方法一:

首先要能记住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比如今年2005就为-乙酉年。

天干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对应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2005年,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

余数分别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

代表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

比如2005年为例:年代末尾数为5,对应的天干为乙,20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酉,所以2005年为乙酉年。

方法二: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 0

相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相应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 酉、 戌、 亥

公元年份-3,除以10得余数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所以天干为甲;

公元年份-3,除以12得余数可得地支,如1984年,(1984-3)|12=1所以地支为子;

所以公元1984年为甲子年。

方法三:

用一个你知道的年份的天干地支来推算,比如用2006年算1955年的天干地支,先要知道2006年是丙戌年,用2006-1955=51,再用51除以10,余数为1,表明天干是丙往前推一位,答案是乙,接着用51除以12,余数为3,表明地支是戌往前推三位,答案是未,那么1955年就是乙未年。

方法四:

查表法,前提是你要有个六十甲子表

六十甲子表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已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已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辛未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已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已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已亥 48 辛亥 60 癸亥

1,比如,记住几个特殊的年份如1984年为甲子年,类推1924,1864,1804,……均为甲子年。提到的壬戌是第59顺位,那么用甲子年份加上59减1得到的1982,1922,1862,1802……都是壬戌年!

2,比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3,比如,2008年:2008-3=2005,2005÷60,余数为25,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25号干支,得知是戊子年。

4,比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 (如能诀六十甲子表就太好了)

(注意:年干支的是以立春为分界的,正月立春以后出生的,用本年干支;在立春前出生的,用上一年的干支)

月的干支

月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子,依次类推.....

月的天干记忆比较简单,只要在你年干的基础上记住几句歌诀就可以了:

甲己之年丙做首;乙庚之年卯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

还有戊癸何方觅,甲定之上好追求。

意思就是说,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有表如下:

年 份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注意:农历的闰月是不记干支的)

日的干支

我们都知道,日的干支,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找日干支的方法最多,但都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有机会我会同大家分享下!当然最简单的就是查万年历了!

时的干支

时的地支是固定的,这个就不多说了。

时的天干由日天干也可轻易得到: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该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天支,便可推知其余。

渊源发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天干地支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1]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隋朝《五行大义》同意干支是大挠创制这一观点。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

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折叠干支与星象

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干支的来历,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进行推导。《易学原理与大六壬应用》一书解释如下: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我们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恒星十分稳定,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对地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北极星(即紫微星)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特定星宿对地球及地上万事万物的影响,所以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开元占经》就是古占星学著作,而七政四余和紫微斗数就是延伸出来的古星命学。

夜观星象受时间位置气侯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所以人们试图寻找更为简便的方法进行占卜,地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利用起来了。根据历法知识我们知道,月的划分是根据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标准,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以闰月补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们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

换一种方式解释,因为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我们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们假想的时钟只有年月指针,没有日时指针,这就需要我们把地球自转的因素加以考虑。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日月五星对地球同一地点的影响时时在发生着变化,地球上同一地点相对于日月五星运转了一周;地球一天时间内公转角度向前行进约1度,也就是相对于日月五星的空间位置变化为1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天体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产生变化,即产生了同一地点能量分布逐日逐时变化的结果,这就是日和时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个,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刚才的钟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说之上,而实际上我们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天干与地支相配,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随着时间推移,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漩涡消失,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周而复始,循环一周,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来源和意思,你知道多少?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们所熟知的十天干,究竟如何来的?恐怕大多数人说不出个所以然,今天我们就来试着揭开十天干的神秘棉纱……

1、甲

在甲骨文中甲写作“十”形,乃代表初生的太阳。

新石器时代的大量纹饰资料,证明十字纹是太阳的象征或太阳与鸟羽之复合意象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有十日,故此字亦用来代表数字“十”。卜辞中“上甲”写为“田”形,意为日在圉中,光芒微现,所以上甲又名“上甲微”。

上甲一名沿用既久,“田”形后来也成为一旬之首的代表,直接用为“甲”的标志。

在早期的训诂学资料中,此字仍被看作东方的象征和万物萌生的象征:

《说文解字·甲部》:“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之象。”

《白虎通义·五行》:“甲者,万物孚甲也。”

《释名·释天》:“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

这证明“甲”的原始意义指日之初生,也证明“甲”字曾用以纪月,代表日光微现之月、“启蛰”之月或“寒日涤冻涂”之月——此即《夏小正》之所谓正月。

2、乙

乙在甲骨文中作曲折形,代表玄鸟之身。

此字亦即《说文解字》中的“乞”字。《说文解字》虽分“乙”、“乞”为两字,但此二字同形,同为影母质韵字,其始当为一字。

《说文解字》说:

“乞,玄鸟也。齐鲁谓之乞,取其鸣自呼,象形。”

同部之字有“孔”、“乳”二字。“孔”意为嘉美,乃取春日玄鸟至,至而得子,因此而嘉美之义;“乳”意为“人及鸟生子”,乃取“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之义。

可见“乙”是从古代玄鸟传说中产生的文字。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玄鸟(三足乌)鸟纹,同段玉裁注所谓“象翅开首竦”之说相符合,证明“乙”字确为玄鸟的标志既像鸟身之形,又代表鸟至之时。《夏小正》说二月有“降燕之象”,所以在商民族的历法中,乙次于甲,兼表二月。《说文解字》说“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云云,亦是二月之象。

3、丙

丙:在甲骨文中作柄形,代表秉持鸷鸟。

此字与见于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殷墟西区的鬲形族徽并不相同,参考吴其昌关于“丙”即“柄”,代表植戈矛之物的说法,可知它的原义是执持,亦即“秉”。

其形亦见于“商”字下部,可推测它是一个关于鸷鸟的符号,亦即秉持鸷鸟之尾。

所以《广雅》释“秉”说:“秉…蒦…持也。”

《说文解字》释“萑”说:“崔,鸱属。…有毛角。”

又释“蒦”说:“规蒦,商也。从又持萑。一曰视遽貌;一曰蒦,度也。”

参考商人以鸠鸟统指鸷鸟的观念,可以推测此鸷鸟具体指的就是鸠鸟。《夏小正》说三月有“鸣鸠”之象,所以商人以“丙”字次于乙,代表三月。

据《礼记·月令》,三月的物候特征是“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故“丙”字有“炳明”一义。例如《释名》说:“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

4、丁

丁:在甲骨文中作方孔或圆孔之形,代表雉鸟之目。

郭沫若《释支干》曾说“丁”是“睛”的古字,二字同韵。古有“目不识丁”的成语,其涵义即相当于《淮南子·主术》所说的“达视犹不能见其睛”。

郭氏此说是有道理的,只是在我看来,“丁”不宜释为鱼目,而应释为鸟目。

从新石器时代的鸟纹饰看,鸟睛崇拜十分普遍,其形且作“丁”形。

另外,以眼睛代表太阳,或以目和日互拟,这在早期文化中很常见,例如古有“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之说。

又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到夔的形象:“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在陆德明《庄子·秋水》释文引李颐中,此句作“目光如日月”,这说明古人素有将眼睛代表太阳的习惯。

此外,良渚文化玉器上常有一种雕琢精致的神符,其构图相同:下为三层台阶的祭坛,坛上竖立一柱,柱上站立一鸟。

祭坛上的太阳符号,有时就用“目”来表示。殷墟妇好墓青铜器上的夔龙纹、饕餮纹,其眼睛的构形也和甲骨文“日”字一致,往往作框内一短划状。

甲骨、金文中又有“眾”字,它在甲骨文中写为众人立于日下之形,到西周金文中则写为众人立于“目”下之形,说明“‘日’与‘目’具有神秘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恰好可以解释仰韶文化鸟晴纹的圈中横线的涵义。而根据对长尾鸟的考察,我们知道鸟睛纹饰的具体内容便是以雉目象征火和太阳,这些纹饰是太阳崇拜和雉类鸟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在商民族的历法中,“丁”指初夏四月,便是源于这一象征义的。《夏小正》说四月之象为“王萯莠”(萯草生实)、“越有大旱”,《说文解字》说丁夏之象为万物丁实,《礼记·月令》说孟夏之象为“盛德在火”。

这些解释都反映了“丁”字的两个原始涵义:

同太阳相联系的丁实的涵义、同雉目相联系的火的涵义。

从“丁实”一义中,后来还衍生了“丁壮”一义。

5、戊

戊:在甲骨文中作干戚之形,对应于戴干之鸟。

金文中亦有此鸟,即“鶆”。“鶆”在昭公十七年《左传》称作“爽鸠”,杜预注说亦即鹰:“爽鸠,鹰也。鸷,故为司寇,主盗贼。”

《夏小正》记五月之象为“鸠为鹰”,按洪氏《夏小正疏义》的说法,这指的是鹰已飞而未鸷。由此可知古人曾以爽鸠、鴡鸠等鹰鸠类鸟代表五月。

所以商人以戊次于丁,作为五月的代表。

《礼记·月令》说五月(仲夏之月)有“登黍”、“木堇荣”之象,所以在“戊”字中,后来还衍生了“茂”这一义,例如《释名·释天》说:“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6、己

己:在甲骨文中作曲绳之形,代表鸷击之鸟。

罗振玉、郭沫若曾据甲骨文中“笰”、“雉”、“叔”等含“己”符的诸种字形,释“己”为鸢之缴。罗氏之说云:“雉…今以卜辞考之,古文乃从夷。盖象以绳系矢而射,所谓缯缴者也。”

这一解释是可以信从的;不过根据商人将雉奉为神鸟、以褅礼祭之等迹象,可以进一步判断“雉”字中的“矢”形乃象征迅捷鸷击的神力。

这正如《释名·释兵》所说:“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谓之箭,前进也。”

换言之,可把缴形之“己”理解为如矢之击。

关于“己”和鸷击之鸟的关联,今有以下三个旁证:

其一,《说文解字》释“鹳”云:“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可见古人认为鸟有射人的神力。

其二,《左传·文公七年》说:“穆伯娶于莒,曰戴己。”按莒人原姓嬴,是少皞挚的后代。《左传·隐公二年》正义引杜预《世族谱》:“莒,赢姓,少昊之后。”

《世本·氏姓篇》:“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

如果说少皞挚是鸷鸟的象征,那么,作为少皞挚的后代,莒人在后来改用己姓,应当出于崇拜鸷鸟的缘故。

姓己而以“戴己”为名,亦显然和古人关于戴干、戴辛的说法有相类似的用意。这也就是把“己”看作可戴之物,认为“己”代表了鸷鸟的神力。

其三,在金文中,“夷”字作“矢”、“己”相合之形——从矢从己。

这意味着“夷”有鸷击的神力。旧释夷字为“从大从弓”,这种解释不甚合理。因为“夷”字读若“尸”,从矢得声,而非从大或弓得声。《左传·昭公十七年》服虔注说“夷”、“雉”二字相通。这两个字便是同从“矢”声、同含“己”形之字。

《〈易·明夷〉序卦传》释“夷”为“伤”,《左传·隐公六年》杜预注释“夷”为“杀”,《国语·周语》贾逵注释“夷其宗庙”之“夷”为“毁”,又《释名》释“夷矛”之“夷”为“夷灭”:这些解释,都表明“夷”字原有击杀一义。

总之,十干中的“己”,是鸷击之鸟的象征。

《夏小正》说六月之象为“鹰始挚”,《说文解字》说“挚,击杀鸟也”。所以在商民族的历法中,己次于戊,代表六月。

这一判断还可以证诸“己”字的两种引申义:己以矢缴为表识,故“己”字又训为“纪”,意为“记识”、“治理”、“纲维”;“己”代表“鹰始挚”,故“己”字又训为“起”,意为“发步”、“飞”、“起发以出”。

7、庚

庚:在甲骨文中作戈盾相合之形,在小篆中作两手奉干之形,代表鸟首之戬。

《山海经·海内西经》曾说开明西方的凤皇、鸾鸟皆“戴戬”。此“戬”字一作“瞂”,一作“盾”,据扬雄《方言》,三字原是一字,因方言不同而歧为三字。

甲骨文中有“盾”字,往往也作戈、盾相合之形。此“戬”戴于鸟首,便是“庚”字。

古籍对凤凰或鸾凤的描写,除所谓“自歌自舞”、“音如笙簧”之外,在重《荀子·解蔽》引逸诗中有“其翼若干”云云。所谓“干”,也就是盾。

郭沫若说“庚”字中的盾形有垂物,形似饶钲类乐器。

这就是说,“庚”字表现了兵器性格与乐器性格的结合。从神话角度看,这也就是“音如笙簧”与“其翼若干”的结合,恰好和凤凰的乐神性格相符。

从庚之字另有“康”字,训和乐广大,这也说明“庚”字原来联系于凤凰所戴之戬。

《吕氏春秋·古乐》说:

“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关于凤凰的这段描写,既表明了“庚”和“康”在古代传说中的关联,也揭示了凤凰戴戬形象的涵义。

为了探求“庚”字得名的原理,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殷代的历法。在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这是一个重要但也争讼纷纭的问题。

例如关于殷历岁首,即有夏历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十月、十二月等彼此不同的学说。

不过,通过持续的讨论,研究者却明确了几个事实:

(一)殷商历法是阴阳历,以太阴纪月,以太阳纪年。

(二)殷历的历年周期同当时的农业周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殷人的“年”概念是一个农事收获的概念。

(三)在殷历中保留了火历的痕迹。根据《左传·襄公九年》关于阏伯居商丘,祀大火星,“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的记述,以及《昭公元年》关于“辰为商星”的说法,殷历同大火星的视运动有关。

(四)殷代不分四季。从文献和地下文字资料两方面看,殷商至周初均无夏、冬两季,而只有春、秋二季。

依据以上历法和物候,我们便可以理解“庚”和七月、一月的关系了。

这种关系,在《山海经·海内西经》的凤凰神话中已有暗示: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这段话说的是昆仑之丘的景象,其中一个重要的情况是“凤皇鸾鸟皆戴瞂”。“戴瞂”二字,乃反映了凤凰同一月、七月的关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古籍所记戴瞂鸟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一月(春之始)与七月(秋之始)的对应:

关于此表,可以做以下解释:

昆仑是日入之所,是群鸟委羽(死而更生)之处。与此相应,《夏小正》中有七月“爽死”一说,《礼记·月令》有孟秋之月(七月)“鹰乃祭鸟”一说。《夏小正异议》“爽死”条引徐巨源说:“爽,爽鸠也。死者搏鸟而用之,即鹰祭鸟之别文也。”

可见“爽死”即所谓“鹰乃祭鸟”。

鉴于《夏小正》正月有“鹰则为鸠”之说,推测:发生在七月、一月的两个相同的事件“爽死”、“鹰乃祭鸟”和“鹰则为鸠”一可能隐喻了历法上或祭祀制度上的一元复始。

“庚”的字义中也正好包含了一元复始的意思,此即所谓“庚,更也”、“庚者时之变”。

因此,所谓正月“鹰则为鸠”,说明庚在时令上不仅对应于七月(秋季之始),而且对应于一月(春季之始)。

这一关系还见于关于凤凰别名的资料。按凤凰是太阳神鸟,《说文解字》所谓“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意思是发明、焦明、鹔鷞、幽昌等太阳鸟各司一方一季,而凤凰则代表周天与终年的太阳。

这一说法也是同凤凰戴瞂的神话相联系的——“瞂”读为“东方发明”之“发”,“戴瞂”之象为“爽”或“爽(鷞)死”。

如果说东方发明是一月的太阳鸟,西方鹔鷞是七月的太阳鸟,那么凤凰戴瞂便象征了一月和七月的太阳。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旁证,即在古代典籍中,庚除训为“更”外,还训为“赓续”和“道(导)”。这些涵义都包括终而更始的内容,其来历正是庚月既为七月(秋季之始)、又为一月(春季之始)的历法。

8、辛

辛:甲骨文中作斧钺之形,代表鸟首所戴之“辛”。

戴辛是王权和法治的象征,所以“辛”的后起义中有“罪愆”、“辛酸”、“残刻”等义;戴辛的内涵兼括戴干、戴戈、戴戬种种,所以“辛”又用为金属的总名,而有“辛金”一义。

在十干中,“辛”的地位同“甲”的地位正相对立:

甲代表东方,辛代表西方;甲作为初生的太阳而代表春天和生命的萌发,辛作为兵刃和刑治而代表秋天和生命的收藏。

故《释名·释天》说:“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南齐书·礼志上》引卢植:“辛之为言自新絜也。”

凤凰得以产生的理由。对于凤凰和帝喾的崇拜,是商民族的一种新的鸟崇拜,它是取代五彩鸟崇拜和帝俊崇拜而出现的。

这种鸟崇拜的特点是:淡化了帝俊神话中的图腾崇拜因素,而增加了戴辛观念和民族融合的因素,所以帝喾既被看作宣告日出的太阳神鸟(凤凰),又作为新的社会组织(国家)的代表而被称作“高辛氏”。

就此而言,十干反映了商民族的一种特殊的季节观念:

春天是由太阳鸟代表的季节,秋天则是由戴辛鸟(亦即凤凰)代表的季节。

商民族文化同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夏民族崇拜春天、太阳、生命的发动和鸡,而商民族则崇拜秋天、金属、生命的收藏和凤凰。

这种区别对应于商民族所建立的新的社会组织以及相关的王权观念和青铜观念。

这样一来,在十干中,辛便有了两种地位:

(一)作为某一月令的代名而代表仲秋之月,(二)作为戴辛鸟凤凰的代名而代表整个秋季(第二季)。“凤”字所用的“辛”冠,即是“辛”与凤凰相对应的证明。

9、壬

壬:甲骨文中作“工”字形,代表鸟首之壬。

据林文光《文源》,“壬”即“胜”或“纴”,指织机上的杼轴。

《广雅·释鸟》:“戴鳻、戴纴…戴胜也。”

《尔雅·释鸟》“戴鵀”郭璞注:“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

由此可以见出“壬”、“胜”、“纴”三字的通转关系。

《说文解字》释“工”释“壬”均说“与巫同意”,足见“壬”是一种工具,因其经纬之力而被先民崇拜,兼用为巫师的法器。

这一点可以说明古人何以要用戴“壬”来表示人和鸟的神力。

据现有资料,戴壬之鸟大抵是“戴任”或“戴鵀”,《方言》说它就是“雇鸠”,《说文解字》及段注说它就是鸿雁。

戴壬鸟是三月、九月之鸟,所以《夏小正》以“鸣鸠”为三月之象,以“遰鸿雁”为九月之象;《礼记·月令》则说三月“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九月“鸿雁来”。

同样,在商民族的历法中,“壬”代表三月和九月。壬的后起义有“佞”,乃取义于善工;有“任”,乃取义于善事;有“纴”,乃取义于机杼之事,皆可证成上述考释。

10、癸

癸:甲骨文作两器相交之形,一说像兵器(《说文通训定声》),一说“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说文解字》),一说“蓋今三鋒矛也”(《尚书·顾命》郑玄注)。

前文引《白虎通》等书所说的“戴午”和“首戴干戈”,所取之义也是两戈相交,其取义之法相同,因此同样包含了鸷鸟戴胜的观念,不妨名之曰“戴戣”。

以下情况亦表明,“癸”、“午”、“干戈”具有相近的符号意义,均以交合之形来象征燮理阴阳:

(一)“午”意为阴阳相交,字通“五”。据《说文解字》,其涵义是“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二)干戈象征太阳之德。据《河图》所云“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云云,“首戴干戈”是“高阳”(颛项号“高阳氏”)的标志。

(三)“癸”代表测日影及方位的工具,故有“揆度”一义,同上述阴阳交午的涵义一致。

《诗经·墉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毛传:“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

可见所谓“揆度”,指的是在日出日入之时进行日影测度(以定东西),以及在定星(营室)昏中之时进行方位测度(以定南北)。

“癸”的测度之法,亦见于《周礼·冬官·匠人》。说是匠人建造国城,须以水悬之法测平土地,又须在平地中央悬绳以正桌柱,以便观察日影确定四方。

然后,匠人还要用圆规刻记日出之影和日入之影,并参考极星来确定东西南北的准确位置。

《说文解字》把“癸”释为“冬时水土平可揆度”,正是以这种测天地之法为背景的。也就是说,“癸”的具体涵义就是测日影星位以定四方。

而上文所说的“定”,又名“营室”、“大水”、“豕韦”、“天庙”和“玄冥”。

《国语·周语中》“营室之中,土功其始”韦昭注:“定,谓之营室也。建亥小雪中,定星昏正于午,土功可以始也。”可见它是十月下旬的星座。

又《左传》有郑人“石癸”字“甲父”,“印癸”字“子柳”,说明“癸”字和“甲”、“柳”二字有涵义上的关联。

“甲”代表阳气萌动;“柳”即“酉”,代表万物入于秋门。据此,“癸”是同太阳运行相关的符号,在十干中代表十月。

此表所述的十干原始涵义,现在还只是一种假说,包含很多推测成分;但有大量资料与关系可以证明这种假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丁”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四讲:丁

上次我们讲到汉字的字形是二级结构,有偏旁部首、有笔画,这些都是根据《易经》卦爻(yáo)的“象”移植过来的,所以说汉字通《易经》。在《易经》的卦象里面,后天八卦每卦的卦象是有六爻,六爻就是将所占卜之事分为六个部分,也指变化的六个阶段。所以解卦除了要看整体的卦象以外,还要分拆到每一爻,看每一爻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爻互相之间的呼应关系。

天、地、人 三位示意图

《易经》每卦的六爻,都分“天、地、人”三位,从下往上数,第一、二爻要是地位;第三、四爻是人位;第五、六爻就是天位。(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不在人位上,活得不像个正常人的样子,我们就会说这个人“不三不四”,因为他没有在第三第四爻的位置上。(低三下四、颠三倒四,这两个词语大家自己可以自行理解一下。)同样一个人超越自己的本分,本来自己没在上位,还要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我们管这个人叫“吆五喝六”、“人五人六”的,因为你没在五爻和六爻的位置上。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亦有此语。这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注:此种处世方式并非是消极的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能“吆五喝六”的);《中庸》 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这些名句,都是在讲一个“位”,讲一个“合理”。合理就是“合道”,就是德配其位。德不配位与位不配德都不是“中道”,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儒家讲“执两而用中”,这是一门生活哲学,不偏不倚,圣人也很难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执一颗赤子之心,坦荡行事、问心无愧即好。

由卦爻的分拆,到笔画的分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文字学”里面已经列为部首的字(严格来说,叫“文”),就不能再拆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比如说田地的“田”、男人的男、我们上次讲解的“甲、由、申”,像这样的字我们就不能再分拆。

但是像“田”字,它在部首层面我们不能再拆,在笔画的层面还是可以再拆的,因为如果不把一个字拆到每一笔一划,不能再拆为止,那么它里面笔画之间的关系我们就看不出来,这样,将来在解字或者玩猜字谜这样游戏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看了。在笔画的层次我们要拆笔画,而且要看不同的笔画,他们能够组合成哪些新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的字谜是很好玩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关于拆字的专著一共有三部,都是清朝的:一部叫《测字秘牒》,一部叫《字触》,还有一部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拆字部汇考”。其中以《字触》最有意思,因为它里边讲的都是测字的案例,像故事一样非常的好看。

回到天干解字上来,我们今天这一讲要解的是甲乙丙丁的“丁”字。 “丁” 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丁”字就是个圆点和方点。(如下图)

“丁”字甲骨文

“丁”字甲骨文

这个圆点和方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俯视的钉子帽形状,所以这个“丁”字实际上就是古代钉子的一个象形。再比如像金文、小篆,它们都是钉子的一个侧视图象形,有点像“个”字儿。(如下图)

“丁”字小篆体写法

“丁”的象形字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商朝用甲骨文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铁,铁是战国时代才发明出来的,所以在那个时候用青铜做的钉子往往比较大,所以在那个时代,除了青铜的钉子以外,古人还多用“木钉”、“竹钉”。所以这个“丁”字就取“坚硬、精壮、强劲”之意。

《说文解字》里解释“丁”说:“夏时万物皆丁实”(丙丁月,一般差不多是七八月份,所以万物都是正壮实的季节),意思是:夏天庄稼长高了,长的很壮实。后来引申到到人的身体上,身体强壮之人称“丁壮”、把成年的男子称“男丁”“壮丁”。

中国上古时代有个大力士叫五丁,他曾经拖着块大石头开路,所以有“五丁开山”的典故。还有六丁,六丁就是天上的天神。比如说“六丁六甲”,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值日官。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的,他们跟孙悟空的关系还不错。

六丁六甲

周代的人“尚白”,认为白色吉利,所以他们喜欢穿白衣服戴白帽子,那个时候的人把在田间穿白衣服干活的男子叫“白丁”(就是农民),把什么都不懂的外行叫“白帽子”。

还有,因为“丁”字最简单,只有两三个笔画,所以称连这个字都不认识的文盲就叫“目不识丁”。

“丁”字,在十天干里边排第四位,位居南方,属火。南方丙丁火,这两个火有什么区别呢?“丙”也是火,但“丙”是人体的真一之气,是生命之火,称为“阳火”。丁,像钉子一样楔进来的,它是外阳入内,是邪火,所以它称为“阴火”。所以疒字头里边儿加个“丁”就是疔疮的疔,是体内毒火至盛的表现。

再根据“丁”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就是个小的四方块(俯视的钉子帽),所以就把切成小块的东西叫做“丁”,比如说:肉丁、鸡丁、土豆丁、一丁点、打补丁等等,都是“小”的意思。

最后,我们记住“丁”的本意就是“钉子”,有坚强、精壮的意思。在人,多指成年的男子,他主要就是这两个意思,其他的意思都是引申义和假借的用法。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以上内容,是根据刘弘毅老师的语音课件加以整编、修改、补充,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赐教。

说文解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为何作为纪年的方式?在对各个文字进行起源进行考究后,结合当时的农业水平和地理位置因素。

在综合考量后,天干十个字就是讲小麦从“种子、发芽、分蘖、成长、抽穗、成熟、收割、脱粒、选种、晾晒”等十个阶段,具体为:

①甲是指有外壳的种子;

② 乙是指种子发芽的样子;

③丙是指麦苗分蘖长出垂直的杆子,可参考“柄”字;

④丁是指麦苗长成很高了,可参考“壮丁”、“男丁”;

⑤戊是指麦苗开花的样子,即抽穗,可参考“茂”;

⑥己是指肚子,是指小麦灌浆,大肚子;

⑦庚是指用双手折断麦穗;

⑧辛是指用刀片把麦粒刮下来,辛是在奴隶或苦工身上刻字的刀,所以有“辛苦”一说;

⑨壬是挑选颗粒大的麦子,用来做来年的种子,可参考“妊”字;

⑩癸是指对着太阳晾晒,晒干脱水,可参考“向日葵”。所以,天干记录的是一年小麦的全过程,故将天干作为纪年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今天我们最主要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干:

天干一共只有十个字,拼音如下: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干的含义: 《群书考异》中说: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按我个人的白话解释就是说万物由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读天干:

(甲字形演变)

甲骨文字形作「

」,林義光《文源》說:「甲者,皮開裂也,十、象其裂文。」指「甲」字像草木萌芽時,外皮坼開之形。

《说文解字》:甲,在天干之中,甲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发,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

(乙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乙,象初春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大地的阴气还很强大,草木只能艰难地破土冒出。古人用“乙”表示草木长出地面,这构思与用“|”表示引而向上相同。在天干顺序中,“乙”承续着“甲”;就字形看,“乙”像人的胫脖。

(丙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以虛中線條呈現,像插旗幟的磐石。上像磐石的表面,下體挖空,便於搬移。

《说文解字》:丙,在天干诸位中,丙代表南方,南方代表四季中的夏天,这时万物长成,一派光明的样子。阴气初起,阳气將亏。字形采用“一、入、冂”三形会义。这里的“一”,表示阳气。丙承乙,象人肩。

(丁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像人頭頂的樣子。刀刻甲骨,運作不便,圓形物體多以方形直筆呈現。

《说文解字》: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

(戊字形演变)

甲骨文「戊」字像斧頭類兵器,刃部弧形內凹成彎月狀,也有向外凸出的。造字本义:名词,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说文解字》: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

(己字形演变)

“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

《说文解字》: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

(庚字形演变)

庚,甲骨文

(倒写的 “人”,即“屰”,逆向的人)

(倒写的“其”,簸箕),表示逆风扬箕。造字本义:动词,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

《说文解字》: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脐!

(辛字形演变)

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

《说文解字》: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

(壬形演变)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

在巧具

“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造字本义:动词,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

(癸形演变)

《说文解字》:癸,代表冬令,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

各位朋友清晰了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