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鱼座

安姓的起源和历史(安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时间:2023-12-30 00:04:24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释义

1.安稳、安定、安全。

2.安逸、安乐。

3.安心。

4.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5.疑问代词。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6.养。

7.电流强度单位名称,安培的简称,符号A。

8.问候语。“安”字常用于问候语。通常说的例如“早安”、“午安”、“晚安”。另有“请安”一说。

01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安清来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女,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还有少许安姓后人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姓氏渊源

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三、以国名为氏。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五、山东日照安姓起源一说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

二说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02

历史人物

安姓虽不常见, 但也是人才辈出,今天为您介绍安重荣与安德裕。

安重荣

安重荣,字铁胡,朔州人,粟特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时期将领。颇有膂力,精于骑射。后唐长兴年间,拜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跟随石敬瑭起兵,授为成德军节度使。通晓文吏,勤于政事。

安重荣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刺史,父亲安全官至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

安重荣精明干练,处市决断,作为一个武夫,留意致道,勤于政务,每遇诉讼案件,亲临大堂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羡等大事,他更是书必躬亲。这样,同僚及衙役们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镇州一带得以保境息民。

安重荣由一军卒起家,为时不久,即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他目睹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靠兵变得践帝位的事实,也滋长了谋权篡位之心,曾对别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平素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为当朝权贵所不容,心中常对此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丰,时机未至而不敢贸然下手。

后晋天福六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队伍行至宗城,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紧要关头,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2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10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用牲畜皮革做成铠甲,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素日苦于后晋暴敛媚敌的镇州军民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报功,时为天福七年正月。

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婢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行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

安德裕

安重荣忠肝义胆,其子安德裕也毫不逊色。

安重荣因举兵反叛败亡,乳母抱安德裕跳入水中,被卫兵发现,抓住交给军校秦习,秦习与安重荣有旧交,遂将他藏匿起来,改姓秦。安德裕从小喜爱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他少年有志,蔑视权贵,学习刻苦,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秦习死后,他为其守孝三年,然后改回本姓。秦习家人将家产悉归安德裕,安德裕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岂能屑屑于他人财富?”此举受到世人赞许。

安德裕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知广济军后,著《军记》、《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改任太常博士。

太平兴国八年,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李昉举荐说他有史才,即以本官入直史馆。淳化四年,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赏。第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后,判太府寺。咸平五年,病逝于家,享年63岁。

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均得到其关心与帮助。但安德裕嗜酒太过,常为时人议论指责,故官位不显。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其子安守亮,三年后也考中进士第一。他们父子成为宋代最早的父子状元。

03

姓氏文化

祠联

源自轩辕;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姓氏文化 | 中华姓氏之安姓源流、名人

关注我,了解自己的姓氏!

安姓文化

安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安姓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关于安姓的姓氏来源,一般认为有十三:

源自黄帝

远古时期,颛顼继承帝位,其次子安,封于西戎,建立安息国(今伊朗高),其后裔安清是汉武帝时期人物,因不愿继承安息国王位,遂回到中国,出家为僧,其后代与随从皆以安为姓。

源出秦朝

秦朝时期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琅琊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源自汉化改姓

唐朝时期,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唐朝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简化为安姓。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昭武九国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自外族改姓

1、源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满族那拉氏,世居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清朝汉化改为安氏;满族额勒赫氏,世居绥分,后改汉姓为安。

2、源自回族,属于汉化改姓。回族安氏是回族的古老姓氏,唐朝时期,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噶宛思,留居中原,因其名与安相谐,其后裔子孙遂改姓为安;安息国人,与唐朝贞观年间安附国率部五千人来华,被封为左右卫假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安为姓氏。

3、源自奚族,属于汉化改姓。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的族人因留居中原,改姓为“安”。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蒙古族人孟佮、达色等族人归附明朝,其后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清朝中叶,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姓为安氏。

7、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锡伯族安佳氏,祖先为汉族,东汉时期融入鲜卑族,世居普赛屯村,清朝中叶,锡伯族,满族安佳氏改姓为安氏。

8、源于外夷,清朝时期,沙俄多次侵略中国领土,康熙大帝加强中国东北边防措施,俄罗斯旗人被康熙大帝赐姓为安氏。押留中国,禁止返回俄国。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

安姓族人,最早分布在河南、甘肃、湖南等地,且湖南、甘肃安姓族人繁衍迅速,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两地。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多战乱,安姓族人也举族南迁,唐代以后,安姓族人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宋元时期,安姓族人多分布在南方地区。至今安姓人口已经是中国大姓之一。

在安姓族人不断的繁衍生息中,发展出了安姓的郡望:凉州郡(今甘肃武威市及周围县市),东汉置郡;姑臧郡(今甘肃武威市),前凉置郡。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汉朝置郡。

安姓名人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安姓名人是伪燕开国皇帝——安禄山。

安禄山,一个间接让唐朝灭亡的胖子,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让唐朝陷入长达8年的内乱当中,葬送了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让唐朝由盛转衰。

>>>一<<<

在当时,恐怕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安禄山这样一个小人物,会对唐朝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安禄山,本姓康,字轧荦山。是胡人,母亲为突厥巫婆,安禄山精通九种蕃语,从小就很爱与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诸蕃互市牙郎。在边城市场做中介谋生。

后来因为安禄山熟悉当地地形,更是了解各族风土人情,就去投奔到了节度使张守珪,成为了一个“捉生将”。虽然是一个小职位,但安禄山却一直保持着业绩第一,并以优秀的业绩能力,让节度使张守珪认安禄山为义子。这就是安禄山崛起的第一步。

当时因为宰相李林甫为了防止权力旁落,边将进入朝堂跟自己争权,就建议唐玄宗,采取“以寒族胡人专大将之任”。让安禄山,开启了自己的快速上位模式。

安禄山为了加官进爵,每次朝廷来人,都会贿赂官员,让其在唐玄宗面前美言几句,一来二去,连唐玄宗都知道了安禄山这号人物。

安禄山用欺骗的手段,制造事端,挑起战争,为自己赚取军功,还诱骗契丹和奚人,说请客吃饭,然后用毒酒灌醉他们,据记载,仅天宝九载,安禄山就向唐朝线上俘虏8000多人,这就是安禄山的升迁之道。

>>>二<<<

安禄山早年并不丑,而是皮肤白皙、身材高大,体型圆润。很符合唐朝时期的审美。

天宝二年,安禄山第一次觐见唐玄宗,就把自己拍马屁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让第一次见到安禄山的唐玄宗对这个胖子,很是喜爱。此后,安禄山就靠自己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能力,一步步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藩镇力量。

而且,安禄山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还拜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为母。这让唐玄宗对安禄山更是亲昵和喜爱。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传闻,数不胜数,但从史书上可以看出,两人数次见面,唐玄宗都在场,不会有什么关系。

唐玄宗还为安禄山特地建造了两座豪宅,对装饰的要求是“穷极华丽,不限财物”。可见,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厚爱。

>>>三<<<

关于为什么安禄山会这么快起兵造反,不得不说,宰相杨国忠的提防,是一个导火索。

当时杨国忠,一直把安禄山当作自己的政治假想敌,并且多次在玄宗面前进言,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势必要造反,但玄宗一直都只是听听,不当真。但杨国忠一次竟然把安禄山在京城的门客全部杀死,这惹恼了安禄山。

恰时,安禄山贿赂当时宦官辅璆琳之事被告发,玄宗这才知道自己被安禄山蒙骗多时。安禄山这时还想要用8万兵护送良马三千匹到京城。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但玄宗还是再次派遣使者去安禄山所在的范阳查探虚实。玄宗:“朕新为卿作一汤,十月于华清宫待卿”。安禄山回道:“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率领部众,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率大军南下,直指长安。安史之乱爆发了!

《史记》: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不久,安禄山就占据了长安,第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年号圣武。

>>>四<<<

但安禄山的结局却并不太好,安禄山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并且自起兵之后,视力就逐渐减退,而且还患有疽病,性情暴躁,稍有不顺,就打骂下人。于是被谋士庄严、儿子安庆绪与亲信宦官李猪儿合伙刺杀。

虽然刚起兵两年的安禄山就去世了,但安史之乱却一直延续了8年之久,打碎了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繁华,让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可以说,安禄山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但安禄山的结局却并不太好,安禄山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并且自起兵之后,视力就逐渐减退,而且还患有疽病,性情暴躁,稍有不顺,就打骂下人。于是被谋士庄严、儿子安庆绪与亲信宦官李猪儿合伙刺杀。

虽然刚起兵两年的安禄山就去世了,但安史之乱却一直延续了8年之久,打碎了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繁华,让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可以说,安禄山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锦秋文谱,专注中华家谱文化研究,中华姓氏起源研究,关注我,做个既懂谱又知姓的人!

姓氏说:安姓的姓氏由来,以及它的传承与演变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咱大中国总共有多少种姓?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百家姓,百家姓,几百种呗。

错,而且错得很离谱,告诉你,中国姓光史书记录在册的就有5662种,且还不算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姓氏。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是不是比印象中的多多了?

如果我告诉你这5662种姓氏十有八九皆是由远古八大姓氏演变而来的,那么是不是更意外,更惊喜,更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炎黄子孙的伟大之处,这就是四大文明古国最后只有中国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传承的力量+举一反三的智慧。

而且与西方那些毫无深度,所谓的姓氏相比,中国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讲因缘,有一定的背景来历的,比如说马姓,便有四种由来:出自嬴姓,源于官位,源于改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汉化,再比如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安姓,更是大有来头,其六支姓氏溯源中的一支,竟还来自伊朗,且还是皇族,你信吗?

听我掰扯掰扯,您就明白了。

安姓的由来之一:出自北极真人

据说安姓有一支便是传自一个叫安期生(亦叫安期)的奇人。

安期生,琅琊君人,生卒年不详。《高士传》记载:“安期生者......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

翻译过来即:安期生老而不死,人称千岁翁。

而《史记·封禅书》中的介绍则更夸张:安期生,仙人,通蓬莱中(安期生,神仙,住在蓬莱仙岛上)。

据说,秦始皇后来遣徐福带着一众方士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受安期生的影响,因此这安期生又被尊为北极真人。

安期生的后人不算多,基本上都分布在琅琊一带。

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安期生到底是不是神仙,或者到底存在不存在?

安姓的由来之二:出自北魏贵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在汉化过程中,将鲜卑族的安迟氏改成了安姓。

安姓的由来之三:出自昭武九姓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存在着一个康国。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康国便就覆国在了残暴匈奴的铁蹄之下。

然而,昭武城的皇室后裔们并没有灰心,被迫迁回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一气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那意思好像故意在向匈奴挑衅:

“小样!灭了一个国,老子再给你建九个国,看是你灭得快,还是我们造得快!”

后来到了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国纷纷归顺大唐,而他们国家的部分子民便以国名为姓,这也就是后来的昭武九姓,而其中的安国便就是安姓一支的由来。

这一支安姓后来迁居到了河南。

安姓的由来之四:出自元朝贵族改姓

元末明初,一元朝没落贵族为躲避战乱,由长支女性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徙到了山东日照安家村,而后改姓安,后来一次支男性长者又携子孙迁往了江苏。

安姓的由来之五:出自满族贵族改姓

大清灭亡后,许多满族贵族为避免被民焰吞没,便纷纷改了姓,其中改为安姓的有四支,分别是:安佳氏(据说刘亦菲的爸爸就是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阿尔丹氏。

安姓的由来之六:出自安息帝国

帕提亚帝国,又称安息帝国,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面可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流域,东面直抵拉姆河,几乎囊括了现今伊朗在内的,西亚大部分国家。

由于地域条件优越,正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因此,安息帝国很快便成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与当时的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四大强国,它们实际上也是世界四大强国,因为那时候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就在欧亚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内部斗争以及与罗马的频繁战事,强大的安息帝国就如昙花一现,仅仅只在历史上存在了20年,便就土崩瓦解了,最终被萨珊王朝所取代。

安息帝国灭亡之后,其中大部分子民皆都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大汉,最终选择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并渐渐融入了华夏子民的大家庭。

为了让大家记住自己的国家,那个屹立在繁荣的丝绸之路上,曾经与大汉、罗马、贵霜帝国并驾齐驱,拥有过无数辉煌的安息帝国,逃亡到大汉的安息王子首先将姓改成了安,而后,安息子民纷纷效仿,皆都改姓成了安,并立下誓言:

头可破,血可流,民族之魂不可断,放心吧,伟大的祖国,我们只是暂时的离开,只要安息人还在,必复国!

于是乎,安姓最伟大、最感人的一脉,以国名为姓的安姓自此诞生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有关安息帝国这一支安姓的帖子,其中有不少网友就认为安禄山的安姓便是出自这一脉,理由是安禄山长得像西亚人,有点安息帝国后裔的味道。

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安禄山本姓康,而安姓则是后来的改姓。

出生在西域的安禄山,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后来带着儿子改嫁给了当时朝廷的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自此安禄山改为安姓。

而也正是由于他的改姓,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了本来就不多的安姓人口变得更加稀少,可谓雪上加霜。

为啥会这样?

因为安史之乱呗,当时安姓人口最多的河南,为怕被株连到,皆都纷纷改了姓,自此不再姓安。

总结:

最后咱再对安姓来个小总结:

一,安姓名人有:安然、安国、安宜之、安泰来、安又琪......或许有人会说,还有:安徒生,安七炫......对不起,那是真的外国人。

二,现如今全国的安姓人口约为240万,在旧百家姓中排名79位,也算是一个大姓吧。

三,安姓人口现在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北、安徽、辽宁五省。

对于安姓,您还知道些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不吝赐教。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大槐树迁民姓氏——安姓

安姓是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安徽、河南等省也多此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出自姬姓,始祖为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国王,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阳,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其子孙后代也就世代相传,将原来的国名首字当成了自己的姓氏。另外,后魏安迟氏改为单姓安氏等均系安姓族人的主要支派和组成部分。

安姓的历史名人汉代有安世高,又有安成,为太守;南北朝时,北魏有安同、安原父子;五代后唐有安重海,担任过兵部尚书;唐代有安门物,代国公安金芷,叛将安禄山;宋代有安刘,理宗淳佑四年进士,曾官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元代有集贤殿大学士安佑,宰相安童;明代有诗人、画家安绍芳;清末有名太监安德海。

安姓迁民始祖当时为洪洞泽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附近,分迁异地,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东北等地。后裔又有转迁到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安姓迁民始祖牌位供奉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二号供橱,可供安姓迁民后裔祭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