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植物风水

端午节屈原(端午节屈原为什么跳河)

时间:2024-01-13 23:04:56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屈原逝世2300年|端午、屈原和《楚辞》

今天是汉文化圈传统节日端午节,传说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跳汨罗河自尽,端午节因此也被视作纪念屈原的节日。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屈原

讨论端午节的起源,闻一多先生早有名文《端午考》。这篇文章虽重在讨论端午节与龙的渊源,开篇亦稍稍涉及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他谈到历史上有关端午节来源的说法,除了与屈原有关,还有介子推、伍子胥、勾践等诸多说法。

由于这些传说的地域大半是在南方,且并未超出东汉,这一时期正是吴越之地开辟的时期,因此他推测,端午节很可能来自于长江下流吴越地区的民族风俗。他继而证明,吴越之地的先住民可能是崇拜龙图腾的民族,所谓“断发文身”等习俗,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表现。因此,他进一步推测,端午节可能最初是吴越民族一个图腾祭祀的节日,是一种每年五月举行的“请龙”风俗。他又举出文献中“五龙”“五方之龙”等说法,五龙可能是龙图腾崇拜的民族中划分支族的说法,与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对于“五”这个数字的崇拜有关。而端午节最初的名称正是“端五”,于每年五月初五庆祝。

从“端五”到“端午”,从龙图腾崇拜的“请龙”祭祀活动到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就这样披上了一层层传说与故事的面纱。五四前后,有学者对屈原的存在产生过怀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胡适。胡适《读<楚辞>》一文中,直接称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胡适的观点,除了学理层面对于留存的屈原史料的批判之外,其实有着强烈的现实色彩,他认为后世形成的屈原形象,是一个汉儒将之儒教化后的忠臣形象,这与当时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批判儒教、批判旧道德的立场冲突。因此,“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的教科书”。

胡适观点甫出,便有大量反驳的声音,屈原存在与否自此成为一桩公案。1949年后,还有朱东润与郭沫若等人对此问题的争论。屈原存在与否的问题,直接关联的是原属他名下的那些伟大作品的归属权问题,如日本学者冈村繁便认为,作为作者的屈原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作为主人公的屈原。《离骚》《哀郢》等伟大诗篇,是屈原同时期或稍后的人们集体创作的结果。这种观点自然也有其合理性,上古时期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确实不像现代社会一样有明确的著作权归属。但要确证屈原只是主人公而非作者,缺乏足够取信于人的证据。

屈原生平的其他细节,诸如屈原在楚国为官的经历、他的家世、族属等皆有大量讨论。《楚辞》中署名屈原的那些伟大作品,背后站立着一个相对模糊的作者身影。谈到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西方现代文论中有“作者已死”的说法,意在取消作者意图在作品理解层面的中心地位。而中国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更难分清。《离骚》《九歌》中都有大量神话的引用,但那未必不是当时人们理解的“真实”。因此,《离骚》等题名为屈原的诗作,其中涉及大量个人经历的描写,是否是对屈原一生的真实呈现?进一步来说,当时楚国的其他历史事实,是否可以用作参考,辅助读者理解一些诗句的意思?

把《离骚》《怀沙》等诗作为屈原自传的呈现,大多数学者较少怀疑。但要将几乎每首诗都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却少有学者有能力有勇气这样尝试。学者蒋天枢在他的《楚辞校释》中却大胆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并且提供了许多与传统解释差距颇大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将《离骚》的写作时间,推定到楚顷襄王三十年左右,即屈原七十一二岁的老年,这一观点与过去几种主流的意见不同,甚至连带地挑战了主流对于屈原生卒年的认识。并且,他将《离骚》中的一些诗句一一在顷襄王东迁之后的史事中找到对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离骚》中“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一句,“替”与“申”的解释存有争议,一般大意解为“我因高尚行为(香草)而获罪”。而蒋著中则将之解为当时具体的官职变动,替指废黜,申则指牵连,指楚王罢免屈原,同时还牵连到其他有高尚品德的贤臣,“蕙纕”“揽茝”均有实指之人。类似的例子,在《校释》中并不少见。

蒋天枢《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应该说,蒋著对于历史与诗作关系的处理极为大胆,他将许多可以看作隐喻和虚构的诗句,均落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这些解释很多都突破了原有的解释体系,也解决了一些过去悬置的理解问题。这种思辨和寻索的过程本身,有时就足够精彩——即便他的许多解释并不能获得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也未必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并且或许也会损坏诗歌美感。无论是当时集体创作的习惯,还是诗歌夸张表达的手法,在诗歌中寻找作者身影的努力,天然显得徒劳。诗人的身影难免模糊。

而即便是作品本身,也无可避免在两千年的传播中失掉本来面目,甚至包括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大家习以为常的部分。如专研出土文字的学者刘剑,便基于其对于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的研究,对于《离骚》这一常驻中学课本的文学经典的篇名,提出了新的质疑。对于“离骚”的解释,一般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也是高中课本中的通行解释。之后为《楚辞》作注的王逸,也从此说,将“骚”解释为“愁”。尽管后世也有人尝试对“骚”生发出不同的理解,但并未对这个字本身有什么质疑。但刘剑根据他的古文字学知识,认为由于战国时期人们用字习惯、字形、读音与秦汉时期已有所不同,因而《离骚》中的“骚”在战国时写作上“又”下“虫”,读“由”,与“尤”通假,但在汉人那里就根据自己的用字习惯误认成了“蚤”,后又变作“骚”。据此,他认为“离骚”本作“离(尤)”,是“遭到责怪”的意思,并不难解,汉人误认为“离骚”,才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明刊本《楚辞》,王逸章句

这是涉及篇名这样关键信息的问题。到了具体的文本内部的类似解释问题,也有学者给出过许多非常精彩的解释。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曾对“厥利唯何,而顾菟在腹”详加分析,颠覆了世人对于神话的通行认识。过去解释此句,一般将“顾菟”或“菟”理解成月中捣药之玉兔,但闻一多罗列十一条证据,分别从音、形、义,以及民俗、神话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顾菟实际上是蟾蜍的异名。也就是说,在屈原那时的神话里,月中阴影是蟾蜍,而非后世以为的玉兔。这不免令人大为惊叹了。

尽管历代的学者对于如何理解《楚辞》,如何理解屈原做过许多努力,但直至今天,如果到市面上找到一本《楚辞》的译注本,也难免对其中大量的生僻词句望而生畏,而如果注释稍微详尽一些,呈现更多解释,就又很难避免注释比正文长好几倍的情况,也更加提高了普通读者阅读经典的门槛。从基本的字句到更深的文意都有如此多的裂痕、如此多争议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楚辞》这样一部经典?

首先,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阶段阅读的《楚辞》注本当然很有必要,学界 “近真的楚辞”“近真的屈原”的呼吁已有多年,也已经有许多力图简洁生动、求共识的注本出现。然而,再求共识的注本也无法保证没有偏差,也依然会对阅读造成障碍。那么这时,在第一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或许一定程度上的“不求甚解”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不那么重视原初字义的情况下,仅仅打开自己感知字句、风物之美的感官,去体会这些凝练的语句带给我们的美感。诸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兮哀江南”这样的句子,即便不了解每一句具体的意思和本事,也可以体会那种风物带给人的宁静与惆怅;诸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即便不去深究《少司命》这篇究竟是在何种祭祀场合,又是谁对谁的唱词,也有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再如《天问》中“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是屈原那时对天象的追问,现代人恐怕有更深的体会。屈原追问“十二焉分”(十二时辰怎样划分),现代人有更深刻的体会,为何一天被划分为24小时,甚至具体到分、秒,为何每天的日常被一个个具体的刻度所规定,为何漫长的人生被一些些具体的时间点所追赶?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我们有了更多了解的渠道,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加深邃,也更加宏阔。在这些感发的时刻,《楚辞》终于变得亲切,带给我辽远又独特的感触。而屈原与《楚辞》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延续,并添上这个时代人们独特的印记。

屈原为何投江:揭开端午节背后的历史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在一生中为实现祖国的安定和强盛而斗争,但他最终选择了自杀,投江自尽。这个故事被后人传承下来,成为端午节的背后故事。那么,屈原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尽呢?

据历史记载,屈原生活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当时,楚国内部政治,国家经济贫困,社会矛盾激化,外部又受到强大的秦国的威胁。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一直致力于为楚国的民生和国家安定发展而努力。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是却遭到了当时的贵族和权贵的阻挠,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屡遭失败。他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在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楚国贵族阴谋中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他远离故土,孤独无助,感到非常的沮丧和绝望。后来,他听到了自己的故乡遭受了外敌入侵,楚国陷入了困境。他非常担心祖国的安危,深感祖国的危难。他写下了《离骚》这首著名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诗中他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这首诗中,屈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楚国的未来的殷切期望。他希望楚国能够采取明智的政策,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当时的贵族和权贵所接受,他感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非常失望和绝望。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殉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国家危机的深切担忧。

屈原的自杀,震惊了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哀悼。附近的庄稼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划着小船去救他,但屈原已经不见了踪影。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这些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吃粽子象征着人们怀念屈原,赛龙舟则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江中的事迹,挂艾叶则是为了驱除疫病和恶鬼,饮雄黄酒则是为了驱邪避瘟。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屈原虽然已经逝去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启示了后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屈原为什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忠于祖国,为了祖国的安危和未来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珍惜和爱护祖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和智慧。

屈原为何跳河,揭开其背后的阴谋

屈原:楚国的爱国诗人与政治家

在中国古代,屈原是楚国一位备受尊崇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忧国忧民,致力于为国家谋福利,但由于其政治立场与政策主张,他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可能成为他跳河的导火索。

楚国内部政治斗争:阴谋渐生

楚国处于战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派系林立,权力争夺异常激烈。屈原的政治主张可能与其他派系存在分歧,这导致来自内部的反对和排挤,或许有人利用这种政治斗争,精心策划对他的陷害。

视频加载中...

阴谋与蓄意陷害:众说纷纭

屈原跳河事件背后有许多阴谋说和谋害说,但其真实性难以考证。传说中有人以嫉妒之心为驱动,蓄意陷害屈原,以达到某种目的。然而,这些说法缺乏确凿证据,我们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一些线索。

个人情感与失意:心路难测

屈原生活中或许也面临着个人情感上的困扰,失意与挫折。政治斗争的打击和个人感情的波折可能叠加在一起,让他内心备受折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或许做出了一时冲动的选择。

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永存人心

无论屈原跳河的真正原因如何,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创作却永远铭记于心。他的《离骚》等诗篇代表着中国文学的瑰宝,感动着后人的心灵,成为传世不衰的文化瑰宝。

历史的迷雾:寻找真相

距离屈原跳河事件已经过去千余年,时间的推移使得历史事件笼罩着迷雾。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还原真实的经过,但通过历史资料和学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

铭记爱国精神:屈原的真正遗产,无论屈原跳河的原因如何,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奉献与爱国精神应该被永远铭记。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热爱祖国,努力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视频加载中...

屈原,不朽的诗人与爱国者

虽然屈原跳河事件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但他的形象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远闪耀。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他的精神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热爱国家,为建设美好未来而努力。让我们铭记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他的文学遗产,永远铭记他的伟大贡献!

三角形的粽子可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的造型又有什么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广为流传的有3个分别为:

源于纪念屈原

图片源于网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图片源于网络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图片源于网络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而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粽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呢?

粽子是三角形的象征的意义是吉祥。

图片源于网络

在古代,以角为尊,祭祀的礼器都是角状,三角形的粽子最初是汨罗江畔的人们包来投在水里保护屈原尸身的,以角为贵,角是人和神沟通的灵物,所以,三角形的粽子还有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图片源于网络

粽子的外形还源于对牛的模仿,牛角是古人崇拜的灵物,早期的角黍制成角形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就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制成角形的粽子就与动物的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