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汪伦古诗赠汪伦(赠汪伦)

时间:2024-01-24 07:05:57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每天一首古诗词:李白《赠汪伦》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写诗,变幻莫测,笔法多端,经常突破诗歌创作的规律,却依然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诗篇。比如我们今天分享的《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是泾川豪士,听说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大笑,款留数日,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亲送,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这类诗话,当不得真,不过读读挺有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岸上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桃花潭的潭水,深达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我离开时的情意。

这首诗,犯了古诗创作的两大忌讳,一是诗忌直,这首诗却写得直白浅露,二是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却以自己与好友的名字入诗。

然而这首诗却依然成为了千古名篇。

李白纯以胸中之气运笔,完全抛弃了写作规律,尽管此诗直白,然而意尽却韵不尽,诗人与友人的情感已经完全体现在诗中,诗外无意,但是,诗中却有一种质朴率真的意味悠然不绝。

因此,诗中直用自己与友人的名字,也不显得粗俗,相反更显率真。

李白远行,汪伦踏歌相送,潭水悠悠,情意浓浓,这里的人情风物,都透露出一种质朴的真情。此诗能成为千古名篇,不在诗的意境,而在诗的韵味。

文 | 谢小楼

每天一首古诗词:李白《赠汪伦》

#赠汪伦#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赏析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第 1 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第 2 页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第 3 页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第 4 页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第 5 页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李白写了那么多送别诗,为何《赠汪伦》的知名度排名第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张苏君

营销学兴起于近代,也涌现出无数大师,开坛布道,香火颇旺。然细细究来,这些大师之名能传唱多久?十年者,已是佼佼者,百年者,当是凤毛麟角。

而在唐玄宗时期,汪伦无经天纬地之才能,无惊天动地之文章,无彪炳史册之功业,却以独特的方式,传颂千余年,无疑是此道鼻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安徽黄山人。

历代出版注解中,常把汪伦定义为村民。依据是宋本《李太白文集》:(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

汪伦,字文焕、凤林。其祖上汪华为初唐重臣,被封越国公。他本人曾为泾县县令,正儿八经的正处级干部。任满辞官,隐居在泾县桃花潭。

汪伦亦为诗人,大体是写诗水平不高,故无诗词传世。但有些诗词功底的,与李白有共同语言。否则,唐朝的诗坛大神,诗仙李白怎会为了几坛美酒,与一农民交流数日,乐而开怀,流连忘返?

李白还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别业,就是现在的别墅,但比别墅要高级,要有山有水有园林。一个农民怎能会有别业?

诗中有这么一句:“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普通老农,为何要“好贤才”,好咸菜还差不多。

公元755年。

33岁的汪伦听闻李白旅居南陵,相距不远,于是修书邀请。对于这位大唐超级大咖,他的邀请方式极为特别。

时年李白55岁,声名传诵于大唐的每个角落。

他拍过韩朝宗的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住过玉真公主的别馆,“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唱过杨贵妃的赞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当过唐玄宗的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试过高力士的权威,最终浪迹于天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直译过来,就是:李哥,美景美酒,约吗?

汪伦堪称是李白的知音,知其爱游山玩水,爱饮美酒,投其所好。收到书信,李白欣然赴约,入目之处,风景怡人,春光正好。却未见桃花飞红,仅有一处酒家。

汪伦热情款待,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宴请,并笑着告诉李白:此潭名桃花,长十里,故为十里桃花;此地酒店,店主姓万,故为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本以为自己很能吹牛,什么“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千里江陵一日还”、“手可摘星辰”……,谁知汪伦老弟,比自己还能忽悠,同道中人啊。

李白逗留数日,天天共饮美酒,相互切磋,不亦快哉!

就连送别,汪伦都独出心裁,不同凡响。

李白辞别,准备去庐山踏青。汪伦安排好一艘船,备好礼品:八匹骏马、十匹官锦。却事先没有告诉李白,他将前来送行。

次日清晨,李白登船,船夫摇橹,准备出发,诗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就是此景。恰在此时,汪伦赶到,在岸边拍手踏脚,《踏歌》相送,并挑来两坛好酒相赠。正因为没想到,才会“忽闻”,“忽闻岸上踏歌声” 才有意外惊喜。

李白是性情中人,但凡酒后挥毫,或兴之所至,写出的诗歌,质量往往上佳。汪伦创意相邀、热情相待,厚礼相赠、踏歌相送,汪小弟情谊深重,让李白感动不已。此情此景,当即吟诵而成《赠汪伦》。

戴建业老师点评极为精准。他说道,唐朝其他诗人若写此诗,多会写成“桃花潭水深千尺,恰似汪伦送我情”,也能见汪伦之情谊深重。

但诗词天才李白则不同,先写桃花潭水之深,再写汪伦之情更重,“不及”二字,又递进之美,让诗歌意境再次升华,有了神韵,有了张力。

李白传世的900余首诗歌中,这首诗的地位极高。

从传播广度上,是极为耳熟能详的一首,与《静夜思》等名篇相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在送别诗中,堪称第一位。李白写的送别诗,林林总总近百首,其中名篇亦不少。

《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其他人,都是名动天下的大咖。孟浩然被称“诗星”,李白敬仰的大哥;杜甫为“诗圣”,与李白为一时瑜亮;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更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没有李白的诗歌相和,于他们的声名亦无影响。

《送友人》也写得极经典,“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但读完此诗,我们都不知道送别的是何人。

唯有《赠汪伦》这首诗,最有含金量,让名不见经传的汪伦,为人所知,从投入产出角度而言,称得上是营销界的传奇事件。

于汪伦而言,很简单,也很单纯。

这是两个唐朝男人之间,知音相合的友情;是两位诗人之间,意气相投的切磋。只是他不曾想到,带给历史深刻的印记。

汪伦一生平淡,与李白的交往,让他的人生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唐朝诗坛多了经典名篇,他的名字在诗歌中跨越千年。桃花潭边,潭水深碧,翠峦倒映,那场相聚离散,那番开怀畅饮,又创造出何等的价值。

最令人称奇的是,李白、汪伦都逝世于762年。

这样看来,没有朋友相伴,即便有美酒,喝起来也不是滋味吧。

一位遭清朝痛骂的明朝科学家,却助推了欧洲近代崛起

金庸笔下的战争狂人,却一生痛恨杀戮,遗愿下辈子做宋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