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瑶五笔怎么打(瑶五笔怎么打的五笔字)

时间:2024-01-16 17:53:25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陶-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o yáo

注音: ㄊㄠˊ ㄧㄠˊ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 阝

五笔86:BQRM

五笔98:BQTB

UniCode:U+9676

四角号码:77220

仓颉:NLPOU GBK

编码:CCD5

规范汉字编号: 2137

陶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10

笔 顺: 折竖撇折撇横横竖折竖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古同“淘”,洗。

姓。

三、姓氏起源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四、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五、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960—1279年),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于江西(19.1%)、江苏(11.9%)、广西(11.9%)、安徽(4.4%)、湖南(4.4%),再次分布于陕西、福建等省。

明朝时期(1368-1644年),陶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江西(11.7%)、江苏(11.7%)、广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余的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陕西、福建、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等省。

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等省区也较多,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次之,北方、华南地区较少。

如今,陶姓列全国83位,人口近280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现主要集中于安徽、云南、江苏、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陶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河南,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14.5%。

陶姓分布很广,但分布不均衡。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贵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广东西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黑龙江西南、吉林、内蒙古东部,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的陶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广东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北、辽宁,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陶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浙江汤山陶氏宗谱,

浙江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陶原宰、陶在铭修

陶氏宗谱四十四卷,陶守珩、陶守照等纂修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陶成学等修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陈道德等纂

浙江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张原炜编

江苏江都陶氏宗谱二卷,陶玉金等纂

江苏江都陶氏族谱二卷,陶玉海等纂

江苏武进溧阳陶氏迁常支谱五卷,陶珙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支谱考证,陶赞唐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

安徽宛陵蒲塘陶氏宗谱,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谱十七卷,后集八卷,陶湘等纂

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陶文炯等纂

陶氏宗谱,陶茂森等纂

陶氏宗谱,陶怀德等纂

陶氏宗谱,陶士华等纂

浙江义乌陶氏宗谱,

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

湖南宁乡勒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陶崇孝等纂

江苏暨阳陶氏宗谱,陶汝荣等纂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

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八、字辈排行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辈:“肇祖渊源深徒寿著簪缨绩善贻辉久存仁有余馨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纶经守政维敦益谦祥永致宁育才铸国栋依闾奉双亲圣贤高德尚诗书丹桂尊同宗拾万户支派百亿名耕读居皖北文风泽士林公忠传世远五柳震家声香火乾坤大绵延荫子孙”。

安徽宛陵、当涂陶氏字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大振家声秉承世德肇锡荣光佑启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辈:“崇(丛)象(贤)诗(词)歌(赋)”。

安徽宣城陶氏字辈:“贤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辈:“永昌万……”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大定绍宗……”

安徽芜湖陶氏宗谱:“可生宜善训修宗……”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万事承大有运守好时光”。

安徽马鞍山陶氏字辈: “本立道深徳厚以广…………”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长光裕……”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章成茂盛宜兴昌发”。

安徽长丰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辈:“荣华孟应兆冯泰中贤良吉德传有庆存新理志强”。

安徽巢湖陶氏字辈:“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辈:“甲云建吉广延嗣绪”。

安徽陶氏一支字辈:“芳怀福电……”

安徽阜阳陶氏字辈:“之夫(玉以)龙(丙)真祥”。

安徽定远、湖南靖州陶氏字辈:“成宗辉祖先德永芳秉礼守义世毓贤良”。

安徽凤阳、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辈:“国家世继怀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墉桥区(大营二中)陶氏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或兴)广言四绪”。

安徽当涂陶氏字辈:“朝明良家……”

安徽芜湖陶氏字辈:“大德启宏基善述宗”。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吉德传有庆存兴理国强”。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存仁有余馨旭”。

安徽寿县陶氏字辈:“元宏学如善应良克师昌”。

安徽庐江陶氏字辈:“德自龙方善”

贵州沿河县陶氏字辈:德义万仕仁 再正通光达 远立佐朝廷 本治国中心

浙江宁波、定海洞岙万荣陶氏字辈:“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学冠”。

浙江宁波、定海盐仓共裕陶氏字辈:“文武义禄忠良正邦安宁嗣世存道德积善有余庆希言耕儒业教子传名芳”。

浙江宁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辈:“志全兴……”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孔颜曾闵雍孟程朱长传道统永为聪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辈:“乔崇酉佑仁贺经福绍百文千万世文昭忠邦(旻显)洪宗(秉)得(璋)志(俊)存(杰)永(贤)惟(良)一启士正九应茂芳大兆文学家道常光”。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永文良□友金圣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会稽鉴湖陶氏字辈:“幸昌纯粹经聪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绍兴、会稽三都陶氏字辈:“建业传家基德可绵世泽贻谋垂训继述勇振宏声”。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辈:“会定荣仁智风尙阜俊伟明贤恺悌敦崇礼义忠良显达清廉懿范雍熙和睦宪堂常发福田”。

浙江东阳、义乌陶氏字辈:“元敏隆锡维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肃纲常家永保绍承训彦恒绵”。

浙江丽水、宣平陶氏字辈:“资质英俊杰仁义礼智信福禄寿泰荣华富贵卿天道大仲得明时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国家庆兴隆”。

浙江黄岩陶氏字辈:“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临海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荣昌华国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东岳开基和宗康乐甫世雍熙”。

浙江缙云云滩村陶氏字辈:“宗祖彝伦叙昭穆棠棣嗣兴孝友敦英才道德恒康泰仁义清廉敬让温良惠和善崇谟烈诗书礼乐文明盛俊杰贤豪世泽昌”。

浙江缙云筠川村陶氏字辈:“歳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将”。

浙江缙云湶塘村陶氏字辈:“睦族百仟万亿进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荣星晋康泰隆德敬慈祥恺悌端家道声名永远长温良恭俭让倡礼尙杨”。

浙江浦江陶氏字辈:“鸿开兴创基泽美思贵重佳章应元嘉成绍启维道彦圣登云守经达权通义继承永世”。

浙江会稽、湖南祁阳支陶氏字辈:

谔房支派:“士学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贤能”;

谏房支派:“士学观光家际荣昌宏基绍启忠孝传香”;

详房支派:“世裔源远宗泽孔长宜绳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怀祖德步武望贤良厚泽同沾荫宏基冀显扬修齐崇孝友敦睦重伦常奕代书香继千秋冶续芳”;

合族改派:“承先怀祖德望贤能仁兴义盛祥发贤恒宏基肇启武敏扬芬泽隆积厚修齐治平”。

浙江金华、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德庆余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富延世代长”。

湖北黄岗、大冶金牛陶氏字辈:“元勋克俭有德至高上舜隆庆文士开邦诗书世泽堂构家声鸿图永定俊业维新大启先哲裕后光前贻谋志远望圣希贤仁义礼信详瑞其恒顺守法纪万代昌全”。

湖北黄冈、大冶铁山陶氏字辈:“兴富守清龙舜中君世辅易远尔天文光安茂永福济陵传德业克绍应丰隆道学承先绪义方教子崇正心宜达用立志自成功相继贤才懋荣华万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立孝宜敦饬尊亲必性生本原经笃厚作述尚贤能瑞定慈和颂祥多福寿赓会逢昌运晋凤诏庆恩荣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应之启鸣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继士如承宗可延万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玉宗万正启一世永之荣尔崇兴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长浩俊才智建国昌贤德仁和义伟业定宏辉”。

湖北麻城沙河、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泽)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湖北天门陶氏字辈:“英敏单方齐家治国文学武梁”。

湖北黄冈陶氏字辈:“耳从兴农顺月照大光明”。

湖北黄冈武穴陶氏字辈:“大启金纯秀光生玉太荣”

湖北汉川陶氏字辈:“忠正传家远修齐永世昌守成崇绍述作德启贤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讲克明典……”

湖北襄阳陶氏字辈:“春永作化长继舒云传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辈:“伦常典礼茂德增容”。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茂守德维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辈:“仁义道德守之则正”。

江西迁湖北陶氏字辈:“英敏端芳齐家治国文学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苏南京陶氏字辈:“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庆尚伟祖永延长”。

江苏新沂陶氏字辈:“计红永昌……”

江苏高邮陶氏字辈:“长广殿凤正忠厚永久远传家万世昌”。

江苏江宁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江苏苏州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溧阳、常州陶氏字辈:“仁元应武德师映克懋鼎祖”。

江苏徐州陶氏字辈:“宝计宏永昌”。

江苏沭阳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连云港陶氏字辈:“洪文明志……”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宿迁、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正德(玉)殿(长佃)继(同友)士守”。

江苏吴江陶氏字辈:“言忠思祖……”。

江苏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振德殿(佃长)继(友)士守成”。

广西平乐县陶氏字辈:“济世良才光祖烈……”

宁夏固原市陶氏字辈:“宗正文俊万……”

九、姓氏名人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惜时如金,主政广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时称“山中宰相”,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参幕府,入翰林,政绩卓著,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凯(?~1373年),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陶宗仪(?~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辍耕录》、《说郛》等。

陶汝鼐(1601年~1683年)字仲调,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今宝贵。

陶窳(1657年~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订,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蓝-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án

注音:ㄌㄢˊ

繁体字:藍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艹

蓝的部首笔画:3

总笔画:13

笔 顺:横竖竖竖竖撇横捺竖折竖竖横

五笔86:AJTL

五笔98:AJTL

UniCode:U+84DD

四角号码:44102

仓颉:TLIT

GBK编码:C0B6

规范汉字编号:2852

用靛青染成的颜色,晴天天空的颜色:蓝盈盈。蔚蓝。蓝本。蓝图。

植物名,品种很多,如“蓼蓝”、“菘蓝”、“木蓝”、“马蓝”等。

古同“褴”,褴褛。

姓。

三、姓氏起源

来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蓝(今陕西蓝田)地设县。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自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二

源于姜姓,据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的《蓝氏族谱》记载,当地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来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江西省高安市蓝坊村等的《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源于楚国大夫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今湖北荆门)令尹,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蓝尹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即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蓝氏族人尊奉蓝尹亹为得姓始祖。

来源四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狄族中山国大夫厘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厘诸君,为战国时期著名的中山国宰相,因其封地在蓝邑(今河北迁安),世称其为“蓝诸君”。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个源头,也有说是源于嬴姓的。

来源五

源于畲族。浙江省兰溪的蓝氏族谱记载畲族的蓝氏来源于盘瓠的次子名叫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为畲族蓝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蓝姓族谱错记蓝光辉又名蓝昌奇。

浙江省兰溪的《蓝氏族谱》记载盘瓠王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谥号“忠勇王”,葬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

来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七

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担任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湖北省荆州市和江苏省沛县都有满族蓝姓,都是八旗的后人,沛县修有蓝氏族谱。

来源八

源于回族,回族蓝姓根据阿拉伯语的发音,选择了发音相近的蓝字作为姓氏。

来源九

源于蒙古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乌云”,汉义就是“智慧”、“蓝色的宝石”,多用于女子;而“浩特”,汉义就是“蓝色、青色”,多用于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会中,贵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姓氏,只有名字,他们后来在元、明时期多仿照汉制按自己名字的汉义定取姓氏,就称为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蓝昌奇(姜昌奇)、蓝尹亹、秦公子向(嬴向)、蓝诸君、蓝光辉。

种玉堂: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陕西蓝田,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戒君堂:大夫 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 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

上述二堂并无血缘关系,且在当时各属于中原文化圈外的半西戎的秦人(种玉堂)和半南蛮的楚人(戒君堂)。起源于不同地域,姓氏同字而非同宗。

五、人口分布

蓝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蓝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广西蓝姓人口最多,约45万(广西区排名第32位,还有18万多人户籍是兰),广东省蓝姓人口约24万(广东省排名第66位),福建省蓝姓人口约10万(还有16万多人户籍是兰),湖南省蓝姓人口有一万多(还有6万多人户籍是兰),其他地区也有蓝姓分布。因为很多蓝姓的户籍被错误登记为兰姓了,如果把错误登记为兰姓的蓝姓人口也算上,那么蓝姓最少有200万人。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蓝氏在壮族和畲族中均为大姓,蓝姓为壮族十大姓氏之一,蓝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蓝姓起源于中原,今陕西的蓝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最早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汝南郡、中山郡和东莞郡,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郡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此三地为蓝姓的郡望,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永安、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年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记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从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州,其后分衍梅州的兴宁和五华、平远以及惠州等地。” 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记载“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多此姓。

今天,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六、家谱文献

湖南省炎陵县十都镇蓝氏族谱,蓝念一郎派下蓝葱、蓝菁两房合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2年三修,计算机排印本。

蓝氏续修族谱,(清)蓝星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该族谱创修于道光十七年,续修于光绪七年,是一套珍贵的清朝老族谱。该族谱是由湖南省湘潭和衡阳的念三后裔和念七后裔合修的,续修的时候,湖南的宗亲联系了祖籍福建省武平县章丰和上杭县庐丰的宗亲,该族谱一共有八卷1679页。

浙江省兰溪市蓝氏族谱,(南宋)蓝渭林首修,三年第16次续修,铅印本,广州市图书馆有收藏,该族谱创修时间早,续修次数多,内容详细,号称蓝氏族谱之王。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蓝氏族谱。三年印刷,一套共14册,现在收藏于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道大蓝村,保存十分完好。

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六修蓝氏族谱,大禾乡是念五的开基地,武平县大禾的族谱是明朝进士必宁公创修的,均富公兄弟在成化乙未年1475年刊印,并请董越作序。正德壬申年1512年二修,万历42年1614年三修,清朝嘉庆庚午年1810年四修,咸丰二年壬子年1852年五修,2006年的六修族谱,分上中下三册。

江西省高安市蓝坊镇蓝氏族谱,蓝坊族谱创修于南宋宝祐五年,也就是1257年,创修族谱的是文靖公的第十一世孙,讳守一,字康伯。蓝坊族谱二修是洪武癸酉年,三修是永乐甲午年,四修是康熙庚子年,五修是乾隆戊戌年,六修是嘉庆己卯年,七修是咸丰戊午年,八修是光绪丁酉年,九修是1930年,九修的族谱全套有51本,蓝坊镇还有完整的一套九修族谱,1994年,蓝坊族谱十修。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西汉汉高祖初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十六国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南宋设置的香山县,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始于唐朝。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堂号

“汝南”、“种玉”、“德胜”、“中山”、“戒君”等。

蓝姓目前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

八、字辈排行

朝阳区蓝氏字辈:始发祥南宋湖山均德世胜孟云轩遇守伯士乃斯文章华国业诗礼裕厚宜三多万年庆欣幸炽昌时

海淀区蓝氏字辈:正万应先文,明继启世代,永远国大廷,学光裕安太,朝仲清,瑞立登荣开,仕良元发顺,绍扬思述怀

通州区蓝氏字辈:春可儒仕元 长发其祥亨秀 郁清远盛

房山区蓝氏字辈:克传先永程修尊显敬体子来柔怀家声在振启祥光师善希贤道洪芳俊器铭儒咸毓秀登朝佐治植纲常

丰台区蓝氏字辈:显扬祖泽 品重儒林 文星炳焕 同步青云

忠良代起 正立朝廷 美彰继述 善广作新

鸿猷斯启 泰运方兴 时兆祥瑞 道崇修凝

庆昭孝友 绪绍前勋 盈庭贤俊 用振家声

金和玉节 百字芳荣

昌平区蓝氏字辈:文世临上国,兴朝应发祥,显荣承祖德

大兴区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顺义区蓝氏字辈:忠孝传邦 诗书正家申 克诚先代志 珍祥奇后坤

西城区蓝氏字辈:於斯长世泽 家国永吉昌 衍德光云汉 承先灿典章 本源崇大业 忠义佐倫长

延庆县蓝氏字辈:世正天心顺 家兴礼义长 光前永大吉 裕后美祯祥 序定昭先德 声名达远邦

河南省确山县蓝氏字辈 治德清荣克

桂林恭城县蓝氏族谱之班辈排行百字歌 151世孙全普于1990年为族人拟定 继世立乐业,文武振宗邦。海远同泉源,富贵兴隆昌。才德登科云,廷中献华章。骑仕义勇智,怀仁正天纲。诗清学先圣,雄略号东方。钦少知书礼,平君思贤良。新时志尚成,友和佳宾广。洪福吉喜庆,勤健永安康。春明竹松茂,万景生荣光。江山丰年瑞,民裕国益强。

湖北省石首市蓝氏 显扬祖泽品重儒林 文星炳煥 同步全云 忠良代起 正立朝廷 美章继述 善广作新

九、姓氏名人

蓝采和按照族谱记载,公天性聪明,唐开元元年进士,补谏议大夫,谏君荣宠词语直,因为忤于权臣杨国忠,遂解印归家,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蓬莱,须臾斗宿,潜隐龙虎,皈伏修炼成功,白日飞升,今大罗山仙翁。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蓝继宗(959年-1036年),字承祖,广东南海人。原为南汉皇帝刘鋹宫中的小宦官,12岁时随刘鋹降北宋,进入北宋皇宫任职。他在北宋先后经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宋四朝,深得历代皇帝的信任,曾随宋太宗出征北汉,负责在军中传旨,还曾出巡秦州,为知州温仲舒辩诬,支持温仲舒把渭南从边地变成了内地。在出任赏赐党项首领李德明的加恩使时,蓝继宗还以精准的射术赢得李德明的尊重。蓝继宗年老后以景福殿使、邕州观察使的身份回家养病。去世后被赠官为安德军节度使,谥号“僖靖”。

蓝奎广东省潮州程乡人,宋代著名学者,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他过目成诵,尝奉诏校文福州,文章气节,朝野钦崇。晚年家居讲学,学者称之“蓝夫子”。

蓝智蓝仁的弟弟,元末明初的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玉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江西余干县族谱记载1341年生。一说是安徽定远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他率军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80多年后,明孝宗皇帝为蓝玉昭雪,并追封为“开国勋臣”,肯定了蓝玉的丰功伟绩。

蓝章字文绣,山东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婺源县和潜山县县令,后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屡迁右佥都御史,因忤刘瑾下狱,谪抚州通判。刘瑾败,蓝章复起,巡抚陕西,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连上七疏告退归故里,在崂山华阳山南麓筑华阳书院,结庐隐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儿子蓝田攻读诗书,其后世多就读于此。卒年74岁,著有《崂山遗稿》等。

蓝田 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之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岁。嘉靖三年,蓝田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蓝田受命巡按陕西。陕西乃明朝边防重地,其父蓝章曾于正德五年(1510年)任陕西巡抚达4年之久。蓝章巡抚陕西时,因政绩卓异,后升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 河南省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年间进士,官终陕西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济卿 字用楫,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中乙未科三甲进士,年方弱冠,赐归里娶亲。初授官内阁中书,前往册封徽府。不久,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因忤逆权贵,谪宿州通判,改弋阳县知县。历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官至梧州府知府,以终养归乡。

蓝廷瑞 四川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名蓝五。正德四年冬与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称顺天王,拥众十万,下置四十八总管,后转战川、陕、湖广三省。次年,明廷派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洪钟进行镇压,他率众由陕西汉中入大巴山,正德六年,兵败,与鄢本恕等以假降寻求缓机,在四川东乡附近遇伏牺牲。

蓝瑛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福建省上杭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理(1648—1719),清朝康熙年间的名将。表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州漳甫县赤岭人,自幼习武,精通各种兵器。历任 天津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 ,人称“破肚总兵”“菩萨将军” 。蓝理于康熙二十七年授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越三年,调浙江定海总兵。以后镇守天津,升福建陆路提督。五十年以罪入京城旗籍,五十四年重赐总兵官职。康熙五十九年病故于京,时年七十二岁。两年后棺柩由妻儿护送回漳浦。蓝理之弟蓝瑶因功而加封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皆有将才风范。

蓝廷珍(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平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

蓝元枚(1736—1787),字简侯,福建漳浦人,蓝廷珍孙。父蓝日宠,官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元枚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三十一年,命发广东,以外海水师参将用,补海门营参将,累迁总兵。乾隆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

蓝钦奎(1707——1785),梅城蓝屋巷人(西门蓝氏八世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上京中试第286名进士,殿试第三甲第三名,由户部主事晋升郎中,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西安知府,后迁任山西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司法),乾隆三十年(1765年)署理山西巡抚(又称抚台,主管政务),兼提督(又称藩台,主管军事),任内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和皇帝赏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举办首次千叟宴,时年79高龄的蓝钦奎由在山东青州益都县任知府县的儿子官邸中起程到北京参加千叟宴。年事已高的蓝钦奎在参加完军臣欢庆的盛宴后回到儿子任职的地方,事隔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蓝成春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乙卯五年,授殿左十五检点。丙辰六年,升春官又副丞相,镇守合肥三河要塞。后隶英王陈玉成部下。1861年冬,封祜王。1864年11月,在霍山黑石渡与僧格林沁部决战,溃败,被叛徒甘怀德缚送清营,牺牲。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五笔打字(二)

五笔打字(二)

识别码。末笔字型识别码,简称识别码。由汉字的末笔划代码和字型代码组成。当一个字拆不够4个码元时,它的输入编码是:先打完码元码,再追加一个“末笔字型识别码”,简称“识别码”。

识别码是由“末笔”代号加“字型”代号而构成的一个附加码。

例左右型:村(SFY):木、寸、丶,杜(SFG) :木、土、一,它们两个字前两个都是同的,后面那个就是它们的识别码了。识(ykwy):讠、口、八、丶,先看最后一笔为丶,即捺,就是说它的识别码为Y。

上下型字:毕(xxfj):匕、匕、十(末笔为“丨”,补打“刂”作为识别码),学(ipdf):小、冖、子(末笔为“一”,补打“二”作为识别码),参(cder):厶、大、彡(末笔为“丿”,补打“″”作为识别码)。

杂合型字:问(ukd):门、口(末笔为“一”,补打“三”作为识别码),串(kkhk):口、口、丨(末笔为“丨”,补打“川”作为识别码),闽(uji):门、虫(末笔为“丶”,补打“氵”作为识别码)。特例:力(ltn)、乃(etn)、戈(agnt)。

关于“力(ltn)、刀(vnt)、九(vtn)、匕(xtn)”,五笔字型别规定,当它们参加识别时,一律以其“伸”得最长的“折”笔作为末笔。一个部分被另一个部分包围,被包围部分的“末笔”为“末笔”。如:哉(fakd):十、戈、口(末笔“一”,加“三”作为识别码),远(fqpv):二、儿、辶(末笔“乙”,加“巛”作为识别码),进(fjpk):二、刂、辶(末笔“丨”3型,加“川”作为识别码)。

这些规则和字根表都是我们要熟悉的,但不建议死记硬背,只要了解,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可。会拆分汉字为字根,熟悉这些规则和五笔字根表,就会五笔打字。

今天就分享到此,下次再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