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尚是什么意思(尚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时间:2023-12-30 10:58:47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尚姓起名大全:知书达理的小宝宝名,带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名字应是个人独有的语言代号和文学标志,它除了表明个人家族、血缘中的承传及长幼关系之外,还有丰富的内容。与人交往,除了给人留下形貌特征的印象外,言语谈吐间,自己的姓名就在人群间流传,姓名,自然而然成了一个人的名片,成了一个人的标签。一个好的名字,一定是有内涵的,而不是一点深意,含义都没有的。

一、「尚姓」起源

1、系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太师尚父之后,后世子孙以其字名为氏。2、源于秦代,以官职命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 “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本文由 吉生起名 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倾情奉献。

二、知书达理的尚姓小宝宝名

1. 尚思思

思: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思: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行成于思的珍贵品质,做一个深思熟虑的人。

2. 尚明行

明:照临四方曰明。——《左传》

行:行,道也。——《说文》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深明大义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前程锦绣的人。

3. 尚敬昊

敬: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昊:上达苍昊,下及川泉。——《梁书·武帝本纪》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彬彬有礼的优秀品质,做一个英俊潇洒的人。

4. 尚娜嫙

娜:天匠染青红,花腰呈嬝娜。——欧阳修·《依韵和圣俞见寄》

嫙:美谓之嫙。——《集韵》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秀气伶俐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身心舒畅的人。

5. 尚心尧

心:心之官则思。——《孟子》

尧:尧亦美谥也。——《论衡》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心思细腻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名声赫赫的人。

6. 尚天路

天:天,颠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

路:途径、思绪、聪明、志向意指面面俱到、深谋远虑、远瞩。路本义是指道路,往来通行的地方,可以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还有大,正,种类,地区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冰雪聪明、才思敏捷、行成于思之义。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宽厚博大的珍贵品质,做一个英姿勃勃的人。

7. 尚鸣承

鸣:鸣,鸟声也。——《说文》

承: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仪礼·少牢礼》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材雄德茂,做一个有一脉相承优良品质的人。

8. 尚文哲

文: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哲:知人则哲,能官人。——《书·皋陶谟》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学识渊博,做一个有聪明睿智优良品质的人。

9. 尚景郡

景:景,日光也。——《说文》

郡: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说文》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吉祥如意的珍贵品质,做一个精诚团结的人。

10. 尚御延

御:御,使马也。——《说文》

延:延,长行也。——《说文》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一统天下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你对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状语: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附高考试题)

一、数词状语

数词状语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数词状语后置在文言阅读中时有出现,高中教材数词状语后置有两个典例:一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一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下面从句子成分视角考量这两个句子。先看“后秦击赵者再”一句。明显地,“秦击赵”是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后”是时间状语,与现代汉语习惯相同;“者再”游离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语序范畴”之外,非主干成分。那么,如何确定其在句中身份?又该怎么翻译呢?此时我们仍要从句子成分角度切入:因句子主谓宾完整,显然“者再”只能是定状补等“枝叶成分”的一种;从下一句“李牧连却之”的“连却”可推知,“者再”的“再”字意为两次,因为是数量词,它既不能修饰主语“秦”,也不能修饰宾语“赵”,所以只能修饰谓语“击”,是谓语的状语或补语。比较按状语翻译的“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与按补语翻译的“后来秦国攻打赵国两次,李牧接连击退了它”,显然,“者再”视为状语更顺畅。这里,“者”就成了状语后置的标志,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类似。

再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一句。句子成分与“后秦击赵者再”有所不同:一个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首省略了主语范增,补出后主谓宾完整;二是句子由“举所佩玉玦”与“示之”两个动宾短语组成。“者三”不必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翻译为“多次”。与“后秦击赵者再”相同,这里的“者三”也只能修饰动词,但其前面有“举”和“示”两个动词,所以“者三”修饰哪一个要分析体味:可作状语修饰动词“举”,译为“范增三次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也可作补语修饰动词“示”,译为“范增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了三次”。一个是“三次举起”,一个是“示意了三次”,悬想鸿门宴当时场景,“者三”作状语修饰动词“举”更吻合范增的谋士身份与项羽的刚愎性格。

这种类型的后置数词状语我们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请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2014年辽宁卷)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类似“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由“趣光世”与“会兵”两个动宾短语构成,句中数词状语“者五”当修饰动词“趣”,所以“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应译作“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

二、介宾状语

介宾状语是文言文翻译的重头戏,高考翻译试题主要考查“以”字介宾、“于”字介宾和“乎”字介宾。因“‘乎’字在上古语音同‘于’相近,用作介词,基本上同‘于’的用法相同”,所以这里着重讨论前两者。介宾状语又分为显性后置介宾、隐性后置介宾、介词宾语前置、无须前置介宾和多个动词介宾等情形。

(一)显性后置介宾

文言文中“以”字介宾放在谓语前面与后面的都有,而“于”字介宾“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后”。翻译时,谓语后的“以”字介宾要“位置还原”,多数“于”字后置介宾也要“位置还原”。

所谓显性后置状语指含有介词“以”“于”“乎”等的介宾状语,翻译时除了要位置还原之外,尤其要准确落实“以”“于”“乎”等介词的含义。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谓语“何异”的比较状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到“何异”前,且把“于”字翻译为“和/跟”。再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2)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2017年山东卷)

(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2007年江西卷)

(4)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客甫当北面矣。(2017年江苏卷)

第(2)句中“因与卓自疏于叔陵”的介宾“于叔陵”是动词“疏”的状语,“辄辞以疾”的介宾“以疾”是动词“辞”的状语,翻译时都应“位置还原”。“因与卓自疏于叔陵”当译为“就与阮卓一起主动和叔陵疏远”,“辄辞以疾”当译为“就以有病为借口推辞”。第(3)句中介词结构“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是谓语“得罪”的状语,“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谓语“忍怨”的状语,这两个“于”字分别翻译为“从”与“在”。整个句子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面前忍受怨恨。第(4)句中“予于容甫当北面”参考答案为“我应以容甫为老师”。漏译了“于”字,其实“于”字意为“对”,“予于容甫当北面“当译为“我对容甫应当行弟子敬师之礼”。

(二)隐性后置介宾

相对于显性后置介宾而言,隐性后置介宾指省略了介词“以”尤其是“于”的后置介宾状语。这类状语因介词省略,在句中以名词身份出现在谓语之后,容易被误认为是动词的宾语,翻译时应高度警惕。如“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巨鹿”。再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5)吾不起中国,故王此。(2013年安徽卷)

(6)贼张敌万窟穴其间。(2014年辽宁卷)

第(5)句的“中国”与“此”前都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隐性介宾“于中国”与“于此”应分别还原到谓语“起”与“王”前,“吾不起中国,故王此”当译为“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第(6)句稍微难些,因为“窟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的“其间”前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隐性介宾“其间”应还原到谓语“窟穴”前,“贼张敌万窟穴其间”应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对介词“以”“为”而言,如“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介宾“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介宾“胡”。在文言文中,“以”字介词宾语前置多见,王力先生认为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如“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因为中学教材“以”字介宾前置的少见,所以考生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手足无措,如”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江,汉”与“秋阳”。高考试题中这种介词宾语前置虽不多见,但也要关注。例如:

(7)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四川卷)

此句的“奚以”是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所以“我以奚为用”应翻译为“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四)无须前置介宾

在古代汉语中,位于谓语后的介宾,翻译时有的不需要前置。这种情况下,“以”字介宾少见,如“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2017年山东卷)中的“问以后事”应译为“问他身后的事”。而“于”字介宾则较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于”字翻译为“到”。请看下面两个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8)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年江苏卷)

(9)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2016年全国Ⅱ卷)

第(8)句中“于”字乃“到”之意,介宾结构“于江南”要置于“潜师”后,“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应翻译为“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第(9)句中“于”字为“到”的意思,介宾结构“进之于朝”翻译为“把它送到朝廷”。

第二种类型是“于”字不要翻译。如果非要把“于”字翻译为现代汉语相应的介词,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譬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0)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2015年湖北卷)

(11)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2017年江苏卷)

第(10)句中的两个“于”字应省略不译,句子翻译为“供养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外物的程度就轻微”很是畅达,倘若保留“于”字本身则生涩不畅。第(11)句中“过于生前”的“于”字也不译,“过于生前”译为“超过朋友生前”时自然流畅,如果把这个“于”字保留或译作“比”等介词,都会违背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中“达”的标准。

(五)多个动词介宾

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文言文翻译中,有时介宾状语所在的句子中会有两个动词甚至多个动词,此时介宾状语的具体功能就会出现修饰歧义现象。到底介宾状语该修饰哪个动词,需要从逻辑、情理、生活情境与语言习惯等角度进行仔细审视。例如:

(1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湖北卷)

(13)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2007年湖北卷)

第(12)句中后置介宾“于其下”还原位置时有两种可曲,修饰动回“作”或者修饰动问“辅”,框据古代用桥机民的现实场景,“于共下”当修饰谓语”作摩”,时作糜哺银者下共下“详为”时常在柯下煮给饥民或”更合平生活情境。第(13)句中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前有动词“争”,后有动词“走”与“报”,翻译时该修三个动间中的哪一个,取决手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与动间的事理逻辑关系。毫无疑问,“以所知异未”底不能修饰“争”,也不能修饰“走”,最适于修饰动同“报”。因此,”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当译为“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公”。

三、副词状语

副词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基本与现代汉语相间,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夜”“私”“具”都是副词状语,分别在动间“驰”“见””告”前面。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副词状语有后置现象,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苏轼(《前赤壁赋》)有“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甚”是谓语“乐”的副词状语,翻译时应还原位置,即“乐甚”译为“非常快乐”。可是《苏武传》中”若知我不降明,欲今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的“明”字,翻译时要辨析成分功能:句子“若知我不降”有完整的主谓宾(主语”若”,谓语“知”,宾语“我不降”),因此“明”字只能是枝叶成分;事实上,句中的“明”字修饰动词“知”,“若知我不降明”应译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这种类型的副词状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几例:

(14)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2009年江苏卷)

(15)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2015年山东卷)

(16)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2014年全国1卷)

第(14)句中的“购仰妻子急”,主语是省略的“清军”,谓语是“购”,宾语是“仰妻子”,因此,“急”只能是动词“购”的状语,“购仰妻子急”当译为”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和儿女”。第(15)句中“其将知寒暑饥饱”主谓宾完整,主语是“其将”,谓语是“知”,宾语是“寒暑饥饱”,因此,“之审”只能是动词“知”的状语,“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应翻译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寒暑饥饱”;“见劳苦之明”与此类同。第(16)句“其兴也勃焉”中,主语是“其”,动词谓语是“兴”,而“勃”则是动词“兴”的状语,“其兴也勃焉”翻译为“他们能够蓬勃兴起”。与上面三个句子不同,下面两句中的副词状语就显得特色独具:

(17)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017年浙江卷)

(18)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辽宁卷)

第(17)句中“有异日名声”的动宾是“有名声”,“异日”意为“他日/将来”,并不是宾语“名声”的定语,而是动词“有”的状语,所以“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当译作“上天给予您将来有名誉声望”。第(18)句中“其有仓卒一旦之用”的动宾为“有用”,“仓卒一旦”不是宾语“用”的定语,而是条件状语,因此“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当译作“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有用”。

四、变宾为状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对待或处置的对象通常呈现两种式样:一是用介词“以”等引出对象;一是把对象直接放在谓语后作宾语,翻译时要变宾语为“对象状语”,虽然目前古代汉语专著没有提出这种情况,但有人已经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这样翻译了,如把“遂寘姜氏于城颍”译为“于是把姜氏流放到城颍”,动词“寘”的宾语“姜氏”被翻译成状语“把姜氏”。这种情况的翻译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下面两个句子即是例证:

(19)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1卷)

(20)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017年浙江卷)

第(19)句中“君命”是动词“虔”的宾语,翻译时应变为状语,“是不虔君命也”应译为“这是对君主的命令不敬”。第(20)句中“可不勉之”的“之”是动词“勉”的宾语,翻译时最好变为对象状语,“可不勉之”应译为“在这件事情上怎可不努力啊”。

在动词宾语省略时,个别补出的宾语仍要变为对象状语,如2011年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一句,“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中的动词“乞”后省略宾语“之”,补出后要变为对象状语,翻译为“把祖父”。因此,“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应译为“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又如2013年湖北卷的“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句中的“肃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要补出且变宾为状,于是“肃入”当译作”(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

这种补出宾语后还要变宾语为状语的情况虽不多见,但高考也不乏其例。因此,教师备考时要引领学生多加关注,所谓有备无患是也。

西周统治者怎样尚贤求贤任贤

柳友娟 制图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西周社会(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阶层固化非常严重,很少有社会流动。如许倬云所言:“春秋以前,中国由封建领主统治着,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分层。”言下之意就是,西周时期鲜有社会流动。然而,从史料记载来看,西周统治者其实有着强烈的尚贤意识,非常重视求贤任贤。 ■王进锋 总结夏商兴亡经验教训 西周的尚贤意识,是在总结夏商兴亡的经验教训中树立起来的。周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在总结夏商两族发展的经验和覆亡教训时,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梳理史料可以发现,商王朝在历史上的大发展,与不同时期杰出人物的辅佐是分不开的——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商汤时,任用“三宅三俊”等人才。所以,商王朝“其在商邑,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然而,到了商代末年,商纣“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与惯用刑罚、行为残暴的官员,同在国家中;与惯于作恶的官员,共同办理政治),以致“智藏瘝在”。于是,“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大发展的先例,也是尚贤的重要依据。周文王时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意思是说,很多卓越之士出现在周王国内,这些人成为周王国的栋梁,文王依赖他们才使国家得以安宁。 周公进一步指出,“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的辅佐,才能“德降于国人”;有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四人昭武王”,才能“咸刘厥敌”。殷商遗臣箕子也曾向周武王建议,要使“有能有为”之人“羞其行”,这样自然会“邦其昌”。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周代统治者给自己定下了任贤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即谨慎自己的德行、提拔国内杰出的人才,以达到完美的执政境界。用周公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周王“克用常人”。 “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西周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者,有一系列任贤的实际行动。 周文王时期,为了网罗人才,可以“礼下贤者”,甚至“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因此,各方贤能之士“多归之”。同时,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好用“明德”之人,故“庶邦享作,兄弟方来”。 周王任贤的事例,给战国时期的读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抄录文献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文王有闳夭,有泰颠,有散宜生,有南宫适,有南宫夭,有芮伯,有伯适,有师尚父,有虢叔。武王有君奭,有君陈,有君牙,有周公旦,有召公,遂佐成王。” 周成王时期,将大批殷遗民迁到成周洛邑。周公模仿商初任用夏朝官员的先例,任用了一些殷遗民中的有德之人,甚至“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恐失天下之贤人”。 西周末年的宣王时期,继续“进用贤良”,任用樊仲山父、尹吉父、程伯林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为卿佐”。 选官的任贤倾向,为西周社会流动开启了窗口。从相关材料来看,西周朝廷确实任用来了一批出身寒微却富有才华之人。例如,周文王曾经“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太公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后被文王“举而为天子师”。周武王灭商后,不少出身寒微的功臣、谋士得到任用。 另外,乡、遂里的贤人也可以通过乡大夫、遂大夫的考核和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例如,西周贵族毕公家的家臣献,因为贤能就被家主推荐到楷国国君处任职。 可见,西周时期并不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阶层固化,而是存在社会流动的。 中低层人士占比逾97% 西周时期存在社会流动,提醒我们去了解和研究当时中低阶层人士的状况。 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西周时期总人口数量和中下层人士数量的确切记载。然而,传世文献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军队建制,其中有全部人员的数量和各阶层人员组成情况的大致记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典型案例里中低阶层人数的比例,来推测整个西周社会中低阶层的情况。 西周时期的天子、诸侯可以拥有军队。按照级别和大小,他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是有所不同的。《周礼》云:“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个“军”中士兵和将领,是怎样设置的呢? 一般认为,每个军有12500人,设军帅1人;每个军辖5个师,每个师2500人,设师帅1人;每个师辖5个旅,每个旅500人,设旅帅1人;每个旅辖5个卒,每个卒100人,设卒长1人;每个卒辖4个两,每个两25人,设两司马1人;每个两辖5个伍,每个伍5人,设伍长1人。 另外,每个军还设置府、史、胥、徒官职。《周礼》记载,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学界认为,这些官员为“非常也,有军则置之,无则已”。也就是说,这些官员是在战时配备的,战争结束就会取消。 以上军中的各级将领和官员,根据身份和称谓来区分,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府、史、胥、徒属于贵族,两司马和伍长为中低层人士。 西周军队中的士兵,往往来自社会底层。这从《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可以看出。《豳风·东山》是一名跟随周公东征3年的战士,回到家后所作的诗篇。该文描写了他在回家途中和回家后看到的景况与心情,其中提到:果臝之实蔓延于屋檐,甲虫生息于房内,蜘蛛结网于室内,宅边的空地,变成了野鹿活动的场所。这位士兵出征期间,家里的情景竟如此凄凉,可见他应当来自社会下层。 事实上,周朝军队里这样的士兵不在少数。周平王时期,一位女子为怀念在外服兵役的丈夫,作了《君子于役》一诗,收录在《王风》里。她哀怨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埘,鸡窝;桀,鸡栖的木架。这位女子在家养鸡、羊和牛,应当是个农人。《鹿鸣之什·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戍边的士兵在返乡途中所作的诗,其中感叹:因为征伐猃狁,以致没有室家。 西周时期士兵来自社会中低阶层,也可从每个军的建制与社会基层行政单位相对应的情况得到验证。西周时期,基层行政单位设置状况为: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行政单位和对应的家数为:5家一比,25家一闾,100家一族,500家,2500家一州,12500家一乡。征兵的时候,每家出一人当兵;再按照伍、两、卒、旅、师、军来编制入军,终于达到“伍一比,两一闾,卒一旅,旅,师一州,军一乡”。由此,西周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与军队建制就一一对应了起来。 根据以上不同阶层人士的数据来计算,在总人数为12500人的军中,贵族将领和官员有274位,中下层将领和士兵有12226人。可见,中低层人士所占比例为97.808%。这为我们了解西周社会的阶层情况提供了参照。考虑到中低阶层人士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客观上也需要为这些人的向上流动提供渠道。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邢台七中十五中联合校“和”文化解读

邢台七中十五中联合校“和”文化解读

邢台七中十五中联合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于多校合一,长于不断兼并,联合多所学校,学校文化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独特性的特点。

近几年,学校结合自己发展历程的实际,本着传承本校历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先进文化元素,彰显本校个性文化特征的原则,提炼出独特的学校文化内核,即“和”文化,而以此作为联合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和践行。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和文化”,以“和”为中心,为基础,为底色,为抓手,为切入点,引导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做到和真、和善、和美、和慧,最终达到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和谐共赢,体现出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真善美慧健全的人格特征。

和真:和谐求真。意思是人与人在学习工作中,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真诚合作,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做真人,办实事,说真话,求实效,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因为实在,所以精彩。

和善:和谐向善。意思是师生致力于修身养性,选择善良,与人为善,结交善人,积德行善,塑造一颗善良的心灵,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为一生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美:和谐尚美。意思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提升修养,净化心灵,丰富思想,纯洁情感,文明言行,美化仪表,知美懂美,学美会美,赞美行美,善于发现美,审辨美,传递美,塑造美。

和慧:和谐生慧。意思是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下,凝聚合力,在共同的攻坚克难过程中,一心一意,同心同德,集思广益,提升能力,增长智慧,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

对于每个人来说,真善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但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主动去选择。而智慧,则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可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面对遇到的困难挫折,主动挑战,勇于实践,不屈不挠,逐渐历练出智慧和能力。只有真善美慧素质都具备的人,才能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共生共赢的思维,美美与共的气度,与周围的人团结合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而不断产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责任就是,首先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真善美慧,然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自觉主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真善美,磨砺智慧,历练能力,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

还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出身决定了你的起点有多高;能力决定了你的发展有多快;人品却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人格,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通行证。具有真善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人品核心要素和核心竞争力,是立身处世之本,具有智慧和能力,让自己快速发展。而且,只有真善美慧都具备的人,才能获得稳定快速持久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斗酒只鸡

“斗酒只鸡”这一成语中的“斗”是古代的一种酒器。酒和鸡都是古代祭奠死者的祭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的酒食。

典故出自《后汉书·桥玄传》:“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径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出身于诗书和官吏世家,其七世祖桥仁曾从师于同郡礼学家、学者戴德,学业有成,曾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桥玄的祖父桥基为广陵太守,桥玄的父亲桥肃为东莱太守。桥玄官至太尉(相当于宰相),学识渊博,做官清俭,声誉很高,是东汉时的一个大名人。曹操年轻时喜好任侠放荡,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其家在谯,即现在的亳州,离睢阳很近,曹操曾到睢阳投师于桥玄。桥玄却慧眼识英才,认为他是安定天下的不世奇人,说:“根据现在的情况看,天下将大乱。将来治天下者必然是你。”就将曹操收在门下,提拔重用。之后,曹操渐成大器。曹操对桥玄的知遇之恩极其感激。桥玄曾对曹操说:“等我死了以后,你经过我的墓前时,如果不用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我在九泉之下会让你的坐车走不过三步肚子就疼痛难忍。”这虽然是当时一句玩笑话,也可以看出桥玄与曹操的关系亲密无间。

桥玄在光和(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三个年号)六年卒,享年七十五岁,葬在家乡睢阳城北五里。曹操做了魏王后,不忘旧时的师徒之情,亲自到桥玄墓前祭奠,笃哀真诚,并写下了祭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树碑而记,立于墓前。祭文原文为: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这篇祭文的意思是:已故的前太尉桥公,美德广布,博爱宽容,国家怀念您那些可以作为法则的光辉言论,士人思念您那些高明的谋略。如今您的精神已经幽远,肉体已经埋葬,离开人世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在幼年得以跟您亲近,以愚笨的资质,受到德高望重的您的款待,为我增加了荣誉,提高了社会地位。这都是由于您的奖掖扶助,就像孔子自称不如颜回、李生赞叹贾复一样。士为知己者死,我怀念您的知遇恩德,至死不忘。又承您生前从容地和我约定:“我死去之后,你路过我的坟墓时,如果不以一斗酒一只鸡相祭祀,车子过了三步,别怪我让你肚子疼。”虽是一时玩笑,但若不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么肯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不是相信您的魂灵发怒能使我生病而祭祀您,只是回首旧日的交情,想起来就悲伤。我如今奉命东征,驻扎在家乡,北望您的故乡贵土睢阳,心里想到您的坟墓。致送一点菲薄的祭品,希望您来享用吧!

曹操祭桥玄这一情节很让世人感动。从此,“斗酒只鸡”就成了成语,多用来表达悼念亡友的感情。

古人用这一成语的诗文屡见不鲜。《北史·齐阳州公永乐传》云:“罢豫州,家产不立。神武问其故,对曰:‘裴监为长史,辛公正为别驾,受王委寄,斗酒只鸡不敢入。’”有时也被只用“只鸡”两字,如:萧纲《徵君何子先生墓志铭》:“寂寥岩穴,荒凉渭滨;桥曰只鸡,徐称酧素。”范成大《奠唐少梁晋仲兄弟墓下》诗:“生平书札频双鲤,岁晚交情但只鸡。”苏拭《祭刁景纯墓文》:“斗酒只鸡,聊写我哀。”

(1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