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凯五笔怎么打(耀五笔怎么打字)

时间:2024-01-25 00:58:32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殷-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ān yīn

注音: ㄧㄢ ㄧㄣ

繁体字: 慇

旧繁体字/异体字: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殳

简体部首: 殳

五笔86:RVNC

五笔98:RVNC

UniCode:U+6BB7

四角号码:27247

仓颉:HSHNE

GBK编码:D2F3

规范汉字编号: 1977

殷的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10

笔 顺: 撇撇折横横折撇折折捺

富裕,富足:殷实。殷阜。殷富。

深厚,恳切:情意甚殷。殷切。殷勤。

众,多:“士与女,殷其盈矣”。

盛,大:殷祭。

中国朝代名,商代的后期,由盘庚起称“殷”:殷墟。

姓。

雷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震动:“熊咆龙吟殷岩泉”。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偰读偰xie)之后裔。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

源流三,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颜部,是金国建立时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是满族著姓之一。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源流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商朝传至商纣王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一位,在台湾省则名列一百三十六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

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

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

唐宋时期,殷姓亦在江苏形成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

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现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江苏镇江润东殷氏宗谱十六卷,(清)殷文豪等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七卷。

江苏扬中殷氏家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丹徒殷氏家乘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四卷。

黄墟殷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晋陵殷氏家乘,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清)殷绍衣主修,清光绪元年(1874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十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

江苏常州毘陵殷氏家乘八卷,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殷金海主修,殷产麟主稿,三十六年(1947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晋陵殷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始修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殷天夫编纂,三十七年(1948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殷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写本一册。

江苏无锡锡山殷氏家谱八卷,(清)殷雄飞等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告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殷氏宗谱十卷,()殷元吉、殷之各修,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六卷,(清)殷兆镛、殷云鹗重编,清光绪九年(188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七卷,(清)殷文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注:亦称《齐庄中正堂族谱》。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九卷,()殷葆深辑修,十七年(1928年)中正堂铅印本。

浙江鄞县殷隘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柴永祺纂修,十二年(1923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清)殷士琏等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心田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朝聘创修,(清)殷立怀、殷志邦缮稿,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殷家友等重修,五年(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山东滕县古滕殷氏族谱八卷,(清)殷应宝始修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殷贤程等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春云书房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黄冈殷氏宗谱三十四册,创修于清顺治年间,()黄明旭等重修,四年(1915年)楚珍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殷氏续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殷心莲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湖南殷氏四修族谱四十卷,著者待考,初修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光绪年间清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

后贤殷氏支谱十二卷,(清)殷懿鸢撰,清光绪五年(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易庄殷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殷氏族人重辑,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西南殷氏支谱二十卷,()金兴翮等修,十三年(1924年)跻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注:亦称题《殷氏家乘》。

常卅晋陵殷民续修宗谱八卷,(清)殷代行等主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依附鲁国,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东部和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弘农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因避汉灵帝名讳改称桓农郡。三国时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复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黜,隋大业初年(605年)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义宁元年(617年)移治到陕县。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农郡彻底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八、字辈排行

安徽固镇殷氏字辈:明长怀德现浩 光荣广连福 功崇善庆多丰登恒照瑞 传带乃斯初

江苏连云港赣榆殷氏字辈:玉树廷德,自古成章,统绪宜祥,修明伦纪,家道永昌。

安徽合肥东乡殷氏字辈:“长发其祥载锡之光 保世宏茂乃吉永昌 传家忠正华国文章”。

安徽明光殷氏一支字辈:怀德献宝 其为国利民 振兴家邦‘。

安徽合肥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 修齐平治 道德礼书”。

安徽安庆殷氏一支字辈:“洪大世家允,文章启国名。宗传为厚道,学业振芳声”。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从是振 积德永传芳 金名成大力”。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宗是正 积德永传芳 作善为家本 行仁事业长 光前惟裕后 敦睦万年昌”。

安徽太湖县殷氏字辈:“太道彦可伯,子仲绍丹之;尚正呈维士,光大显扬时;作述传芳永,明新洐庆长;和族宏其绪,良才佐字香;仁德承先泽,诗书启世昌;汉家开泰运,华国发奇强。壮志建伟业,丰功裕满堂。”

安徽萧县殷氏字辈:“传继召献允奇先”。

安徽霍邱殷氏字辈:“文章少世久 仁义启家昌”。

安徽广德殷氏字辈:“文章绍世久 仁义启家昌”。

安徽肥西殷氏字辈:“正本成先志”。

安徽肥东殷氏字辈:“正大光明 修齐平志”。

安徽凤阳殷氏字辈:“克井兆开文民”。

湖北黄皮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大冶殷氏字辈:“祖敬忠思单学朝尚 荣维三楚万代安邦 历世永盛正德显章 教垂益利法首典昌”。

湖北鄂州殷氏字辈:“济世永为善”。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正大光明宗(德)祖世代(绪)传家邦仁义礼至进朝歌”。

湖北随州殷氏字辈:“志大才高 守正法道 永希兹(慈)世”

湖北广水殷氏字辈:“.....钦启家道,克昌.......”

湖北武汉殷氏字辈:“兴旺定家声 克明承祖德”。

湖北黄梅、台湾殷氏字辈:“金玉道宣明”。

湖北殷氏一支字辈:“宗正发道巧”。

山东淄博殷氏字辈:“志仕显文尧宋祖长远万代光明久 朝忠圣化仁德泽才天华府臣上相 兴贤定国建太平永镇安邦嗣乾坤 源庆儒林招自尊福禄荣华大有升”。

山东文登殷氏字辈:“钟洪桂熙培 建泽树炳辉 钜源本辉堂 铭清荣灿基 ”

山东荣成殷氏字辈:“夕树汉炳基”。

山东滨洲殷氏字辈:“守志以道学必在文”。

山东安丘殷氏字辈:“培田泉福……”

山东即墨殷氏字辈:“百龄相基述 延义沥中成 天方甲 火”。

山东微山殷氏字辈:“高贤昌茂延,昭宪允齐先,贻泽汝诚葆,广培代有传,知丹香万季,结存俍德年,旺都宗彩井,陶由一系联”

山东临清殷氏字辈:清大连基庆 德荣士恒昌 福善华瑞堂 兰贵耀宗光。

山东博兴殷氏字辈:“兆法英勤方”。

山东新泰殷氏字辈:“钧源树灿培锡”。

山东陵县殷氏字辈:“长德光玉志国”。

山东宁阳殷氏字辈:“建兆现庆凡”。

山东宁阳蒋集小胡村殷氏字辈:“德志 治化世(君)福曰 自培(连)建继(杰/静)怀 永修传振广 学文庆兆绪......”

山东黄岛殷氏字辈:“守东正承永 存绍克立洪 瑞兴增太茂 根深万世高”。

山东殷氏一支字辈:“世文天生言 胜林凤兆祥”。

山东殷氏一支字辈:“舜之定大益 以孝子必昌”。

山东武城殷氏字辈:“元清明玉廷子栋吉”、“元清明玉廷华志嘉”。

江苏兴化殷氏字辈:“振长永德鹤霞锦”。

江苏泰州殷氏字辈:“---国荣金玉满堂红”

江苏镇江丹徒大路殷氏字辈:“正大光宏,传家志宝。”

江苏姜堰殷氏字辈:“正恒卫......”

江苏赣榆殷氏字辈:“自古成章,统绪宜祥,修明伦继,家道荣昌”

江苏盐城殷氏字辈:“欲庆者昌……”

江苏苏州殷氏字辈:“永绍林大步长贻岳高明”。

江苏淮安殷氏字辈:“永士成功明”。

江苏滨海殷氏字辈:“万宝林开福龙”。

江苏南京殷氏字辈:“泗先家有道 廷安世祯祥 立本成正业 祖德方延长 才高纮国政 定兴邦”

江苏南京江宁秣陵关殷家岗村殷氏字辈:“神德满福礼、继良秉时文、国仕启宗仁、应承纯祖训、家道必永昌”

四川渠县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四川眉州殷氏字辈:“万殷文天国 成洪秀仕芳 大年开富贵 显祖振家邦”。

四川泸州殷氏字辈:“世仕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卫家国 历代四方亨”。

四川殷氏一支字辈:“万国山明士泽弦”。

四川成都殷氏字辈:“兆木庆范祥 清进守德志 羽扇光如好 端景保明邦”。

四川德阳广汉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成全显应德 作书照家隆”。

四川德阳绵竹孝德镇殷氏字辈:“殷赭龙秀 再正能奉 修夫载朝 镇宗天凤 世(天)开文运盛 乾坤万代长 永承先厚(后)德 广被裔贤良原来东鲁地,著迹楚南疆”。

绵竹齐天镇殷氏字辈:“天开文运盛,秀珍德弟章,乾坤万代长,富贵永荣昌”。

绵竹九龙镇殷氏字辈:“洪继贤天成,文章可立名,世代安邦策,永远奉朝庭”。

四川绵竹殷氏一支字辈:“文章可立明 世代安邦策 永远奉朝廷”。

辽宁庄河殷氏字辈:“久文天生言胜”。

辽宁鞍山殷氏字辈:“殿凤福宏……”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范德庭尚显”。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喜庭尚树显 玉佩颂忠明”。

河南襄城殷氏字辈:“世云三际祥良卜人万章福寿联星斗清华钟玉堂楼台椿树永山海桂林芳河□生灵秀琴书礼西方”。

河南罗山殷氏字辈:“文章邵世久 仁意启得昌”。

河南内乡殷氏字辈:“曼发平朝商 国运家道昌”。

湖南常德武陵殷氏字辈:″兴受取三派 传实派未行 历润还一祖 四世始六分 梦德人作国 文思永大成 宏祖光宗系 崇之克少廷 振家全汝学 启正必超名\"。

湖南零陵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湖南益阳、醴陵殷氏字辈:“沾溪 灏:大儒思守胜世朝知 学成才高方得心顺 衡龙桥 漋、浒: 大儒思守胜德廷尚启之明国正天心顺 光兆先美增修作良 洪开道本惟楚发祥 家声振远祖泽延长 荣华富贵显达书香”。

湖南华容、湘阴、重庆江津殷氏字辈:“志应仲仁长发达……永承世策”。

湖南殷氏一支字辈:“世德启邦家”

重庆江北殷氏字辈:“国家崇德治 学仕绍乾坤 敏秀文光定 荣华世代长”。

重庆殷氏一支字辈:“世事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卫家国 万代四亨”。

江西金溪殷氏字辈:“仁番国时连万代”。

江西彭泽殷氏字辈:“德永传芳金明成达立”。

江西九江殷氏字辈:“金玉道宣明荣华庆延庭”。

吉林通化殷氏字辈:“景奎秀世振”。

黑龙江肇源殷氏字辈:“喜庭尚树显 玉佩颂忠明”。

黑龙江伊春殷氏字辈:“文国永洪立景有”。

云南殷氏一支字辈:“鸾世文德启 开国兴万民 天朝永长存 秉学发家秀”。

云南东川殷氏字辈:“乱世文风启学发开辛”。

云南文山殷氏一支字辈:“忠占九之尚,国正家兴盛,吉庆福祯祥,光宗显耀祖,富贵荣华昌”。

日本殷氏(いん)字辈:“宗朝一正光先启 家国永学祖尚兴 德广宏开承谱肇 秉文昌大三元登”。

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宗祖世 代传家邦仁义礼 至进朝纲”。

殷氏一支字辈:“秉英庆弘宗仁礼 轩裕俊禧谧旭洪 梁菉贞承兆儒元 凯式璿锡大文连”。

世(天)开文运盛 乾坤万代长 永承先厚(后)德 广被裔贤良 原来东鲁地 著迹楚南疆”。

湖北襄阳谷城殷氏字辈:“明德维馨香 治业定安邦 光宗成耀祖 荣华福满堂”。

九、姓氏名人

殷民,为池侯

殷通,秦代会稽郡守。

殷续,汉代有北地太守。

殷丹,东汉会稽太守。

殷裒,晋代荥阳令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融,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前后在世。桓彝见而叹美之。喜欢《易》、《老》之学,善属文而不善口辩,其兄殷羡之子殷浩每与之谈,殷融总谈不过殷浩。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不以世事自缚。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卒。殷融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芸,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钧,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

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不害(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齐豫章王行参军殷任(《南史》作殷汪)的孙子,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南史》作尚书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一生善工书、画。卒年八十五。史书《陈书本传·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对其生平,特别是少时的艰辛生活有记载。

殷不佞(518年—573年),字季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不害弟,是南朝著名的大孝子。

殷开山(?-622年),名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封勋国公。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兵起,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630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殷盈孙,唐代成都诸曹参军。

殷维白,江苏人,元代画家。以擅长画丑陋人物闻名。

殷士儋,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奎,明代名人、学者。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浙江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兆镛,字补金,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年间进士。英法联军侵陷大沽,进犯天津,他力主抗战,屡次上疏,请“黜邪谋,决大计”。著有《齐庄中正堂集》。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男孩简洁单一名字乐观向上-可爱点

男孩简洁单一、乐观向上的名字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可爱点小编带大家看看男孩简洁单一名字吧。男孩简洁单一名字怎么取紧扣“简单”的主题选用笔画简洁一点的字来给男孩取名。用这种方法来给男孩取名的时候可以选用笔画简单的单字来搭配姓氏,也可以选用两个笔画简单的字来进行搭配组合,组合成好听的男孩名字。选择洪亮的字眼一个大气好听的名字,应该读起来响亮,有利,使人感受到男子的阳刚之美,所以起名时选用一些读音响亮的字眼是很有必要的。而读音响亮的字又以开口音为主,如达、刚、强、亮、凯、华、杰等字,一般以名字最末一个字为开口音最佳。选择体现学问、志向的字眼一个好听大气的名字不光体现在名字的读音上,还体现在名字的内涵上。一个包含深厚文化底蕴,能体现学识或志向的名字也能给人大气的感受。比如睿、知、凯、建、成、勋、邦、辉、杰、胜等字,这些都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或者志向、成就的字眼,比较符合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男子深厚的期待。

男孩简洁单一名字解析东浩由五笔的“东”字与十笔的“浩”字组成。“东浩”这个名字不仅显得简洁,还很大方,东本意是东方,喻意吉祥;形容万象更新、卓越不凡。浩指大和多,形容正义、勇气、清新俊逸。伟珲由读音大气好听的“伟”与“珲”组成。伟意指有着远大的志向。珲指美玉,形容稀少、富有才能。两字搭配寓指稀世之才、握瑜怀玉、雄才远略。达博由读音大气好听的“达”与“博”组成。达指豁达,心胸开阔。博引申指丰富、宽广。两字搭配寓指博学多识、豁达大度、飞黄腾达。明宇由八笔的“明”字与六笔的“宇”字组成。“明宇”这个名字简洁中带有一点小清新的感觉,明指清楚、明白、明亮,形容深明大义、贤明、睿智。宇用于形容人的风度,仪表,意指有风度、气宇轩昂。男孩简洁单一名字推荐文杰、嵩明、越阳、庭轩鑫尔、昊天、德春、金傲浩瀚、浩宇、绍辉、松啸哲瀚、展鹏、强靖、怀德翰润、昌皓、韵皓、君毅

弘文、遁城、航照、洋珈俊绍、桦盛、文拓、玮信实新、鑫磊、晓奇、展毅博文、棕德、文阳、鸿涛振豪、鹤轩、楷瑞、雨泽风涛、俊施、杰恩、苑羽松德、昌宝、幽恒、荣基神尘、浩霖、昀运、悦智航庆、昀利、肖聪、信东伦志、峥均、世观、瀚义宇渤、锦骐、瀚洺、星泉方迪、航辉、一树、伟辰勿空、峥辰、建余、昀坤宇源、信宏、译泽、培诃伟泽、新翰、宸远、瀚宗旭虹、志信、永志、锐博鸣易、辉恩、妙蒙、乐欧论松、至诗、益誓、朴复织柏、布振、虎翰、昙泽海影、然龙、馨川、聚君厉宜、神育、鉴祥、函淡羽全、馨思、钟意、彤琢以上就是男孩简洁单一名字的全部内容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有效的帮到大家。

涂-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ú

注音: ㄊㄨˊ

古通 “凃”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氵

简体部首: 氵

五笔86:IWTY

五笔98:IWGS

UniCode:U+6D82

四角号码:38194

仓颉:EOMD GBK

编码:CDBF

规范汉字编号: 2075

涂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0

笔 顺: 捺捺横撇捺横横竖撇捺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乱写:涂鸦。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泥泞:涂炭。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

同“途”。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姓氏族谱笺释》、《风俗通》等记载,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称涂氏。

涂姓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大司马、新吴侯涂钦。

涂钦(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寿春人(今安徽寿县),是著名的西晋大臣,东晋王朝开国功勋,仕晋任大司马。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涂钦率军护琅琊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之位。晋元帝于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颁诰命,以涂钦征石勒寇乱“戮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必存社稷”,册封为新吴侯(今江西奉新),出镇豫章,居武阳港(今江西南昌),当时涂钦将族人皆携去豫章,形成了涂氏家族的豫章郡望。自此,涂钦成为后世东南八省即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的涂氏始祖。涂钦高寿达九十一岁,在当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寿星。南方涂氏族人大多尊奉涂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回族,属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涂氏,源出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实是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陆后,喜欢中华风俗,留居不去,以泉州“涂关”之名为汉化姓氏,省称涂氏,之后在涂关外法石沿海一带定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涂格敦氏,亦称涂克冬氏、图克敦氏,世居扎罗木得(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等地,后分衍有大合音氏、小合音氏、阿尔本氏、蒙古勒达陶氏、萨马基尔氏、伊吉鲁合音氏、大达陶氏、小达陶氏八个支派。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dun Hala,汉义“在秃山脚下住的人”。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涂格敦氏及其各分支,分别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吉氏、张氏、陶氏、伊氏、鲁氏等。

源流四

⑴.锡伯族涂色哩氏,亦称图色哩氏、图色勒氏、图克色里氏,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沙济(今辽宁新宾北西部)、黑龙江穆塔喀村(今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se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屠氏、多氏、佟氏等。

⑵.锡伯族托和尔秦氏,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有蒙古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ohercin Hala,蒙古族则称图木尔齐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佟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纳西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湖南南县桂花园始祖淑和公,始迁祖淑和公,字煦庵,号皋浦,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进士,南宋初任荆湘江陵县令,后转任华容县令。建炎3年(1129年)落居九都宋田山桂花园,卒葬涂家祠后畔。

源流七

来自荀氏-智氏-涂氏。

荀首,春秋晋卿,荀林父之弟。晋成公时,荀首食采于智邑(山西永济市),以邑为氏,别为智氏,智庄子后担任中军佐,谥号庄,史称智庄子。

智罃[yīng](?-前560年),即智武子,姬姓,智氏,名罃,字子羽,谥号武,史称智武子。春秋晋国卿士,曾任晋国中军元帅。古文也称荀罃。

智文子(前548年—前493年)讳跞,字文伯,智悼子之子,谥号曰“文”,史称智文子。古文也称荀跞。

智徐吾,智文子之子,因“智”古文同“知”,所以也多称知徐吾,春秋晋国大夫,晋国智氏六世祖。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智徐吾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涂水大夫。智徐吾后裔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四、得姓始祖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自钦公出镇豫章,受封新吴侯,家族子孙渡江南迁定居豫章后,钦公祖孙三代,显赫辉煌,涂姓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为世人所仰望,豫章遂成为涂姓郡望。

五、人口分布

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55位的姓氏。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1.96%,涂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5%,即近100万人。

乐山荣县

南昌府即今江西省会,支派采食遂宁。再经湖广省庆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时元舜帝二十四年甲辰岁。我祖自楚南奚迁于蜀,大明洪武元年戊申,我祖落业四川省上南道嘉定府荣县中里仁义乡。洪武三年庚戊我祖合籍于黄、刘、李四姓,刘俊招婿涂必荣、黄文贵、李普贵三人。洪武四年与刘俊五子刘胜宗、刘胜原、刘胜贵、刘胜隆、刘胜玉八人同居,俭置田地处二,以下共作八家分受,施时四姓结为弟兄,代代相传,不婚配嫁娶,世世相传,决世不紊故四姓共议建宗祠于玉皇堂,建五皇大帝,各修一尊,名玉皇堂四姓之始由。

江西地区

涂钦的后人,在豫章繁衍昌盛,尤其自南唐涂廙之后,成为了豫章的望族。

涂廙,字希远,号煦斋。钦公第十八世孙。南唐升元(公元973年)年间人,任南昌县尉,撰补豫章记。他是涂姓在南昌的始祖。他的子孙后代,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奉新县及丰城市一带的各乡镇,成为涂姓人口密聚的地区。至今,南昌县的所有乡镇,都有涂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有的一个乡镇涂姓聚居的有多达五、六个村。据清光绪年间《南昌县志》记载:南昌县有涂姓家族居住的自然村达101个(还不包括:瓦子巷、赤巷、花港、桃花塘、朱古巷、涂鲍坊、涂城港、涂城、涂阜等九处);新建县有涂姓集居的乡、镇11个,自然村23个;丰城市有涂姓聚居的乡、镇15个,自然村39个。高安县有涂姓自然村42个;奉新县有涂村集居的场镇12个,自然村70个。从而涂姓成为了南昌的望族。

江西涂姓聚居的村庄在全省不少县(市)都有分布,据已知的,江西的下列各县(市)都有涂姓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新建、进贤、安义、奉新、丰城(市)、靖安、高安(市)、宜丰、清江、万载、分宜、上高、永修、都昌、湖口屏峰、瑞昌(市)、九江、修水、贵溪、弋阳、广丰、余干、抚州(市)、临川、宜黄、金溪、东乡、黎川、崇仁、上饶、泰和、南康、安远、兴国、峡江、新余(市)、铜鼓、萍乡(市)、万年、永丰、乐安、赣州(市)、全南、大余、信丰、于都、瑞金(市)等。

南昌,作为涂姓的望族聚居地之一,为了彼此的联系、交流,清代同治四年,由南昌人涂鼎提议在南昌市建有一座公祠,名:“涂氏宗祠”,是为南昌涂氏的“总祠”,坐落在现今南昌市西湖区辖内之西上谕亭街,占地面积约300~500平方米,设有专人管理。这座祠堂,解放以后改为街办加工厂(加工邮寄件的小木箱)。后,工厂停办,改作民居。进入廿一世纪,公祠被拆,改建为商品楼房,也就是现在“群英宾馆”的位置。

黎川

黎川,在江西省东南部,邻近福建邵武。这个县涂姓的人口较多,据县志介绍,该县清代有一百二十五姓,其中著姓为涂、邓、黄、刘等十五姓;时期全县一百四十四姓,其中著姓为涂、鲁、杨、黄等廿一姓;建国后客籍人大量迁入,全县二百七十五姓,其中著姓仍为黄、李、涂、邓等。

新建涂姓

涂姓人口聚居在一地的最大自然村当属江西省新建县联圩乡的“横江涂家”。这个村,除迁徙各地的一万四千余人以外,在当地以农渔为生。堪称中国涂姓的“天下第一村”。

横江

横江涂家是明代从江西宜黄县分支而来,是允公的后裔。

进贤

进贤县涂姓在进贤定居的时间,有的宗谱记载:在晋代即有道光公居住在进贤,但无具体记述。有的宗谱记载,进贤涂姓宗族是宋朝中期由南昌县迁入,但也无具体记述。11000人聚居在进贤县境内。

宜黄

据介绍,钦公二十世允公,为兑公的次子,名大郎,字唯一。福建、广东涂姓称其为大一公,是宜黄的开基始祖(一世祖)。仕唐,授将仕郎,任武昌尉,升朝泰郎,任江州通判,后封九真大夫。因避黄巢之乱,自南丰复转宜黄岱贤乡八都之苍源。娶赵氏,生子汉。

二十一世汉公,仕唐,授谏议大夫,娶陈氏,生二子:保、俊;二十二世保公,娶陈氏、唐氏,生四子:透、华、贵、贤;二十三世贵公,字人贵,宋景德封朝列大夫,娶陈氏,生九子:宏、简、文、让、节、亨、戬、彬、丕。九子皆任知州,女妙玉,适抚州饶知州,世传九子十知州。

奉新

据奉新县涂姓宗谱记载,涂姓奉为“江南一世祖”的涂 钦,晚年曾留居在奉新冯川镇,其后裔遂在奉新番衍生息,枝繁叶茂。人口一万余,是江西涂姓人口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奉新涂姓宗亲团结友爱、荣辱与共,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筹建“涂氏纪念堂”,并拟在县中心广场塑造涂 钦像一尊,供世人瞻仰。

万载

九世祖文师公(七公)之孙、十一世祖曙公由奉新始迁高安瑞州,二十五世祖、景先公之子二郎公由高安始迁上高礼溪。

三十四世祖、二郎公之孙念十公裔孙道可公由上高始迁万载官庄涂家充,后辈子孙转迁于万载康乐镇里泉村、三兴镇闹坪村、鹅丰乡杉树亭,。四十二世祖、二郎公之孙念六公裔孙诚厚公迁万载东岭,其后裔则由东岭迁徙于高城乡里山村上坊土统、复胜村西坑组、宜春市顶山兔子岭。四十二世祖、念九公裔孙成英公,字恩成,始迁禾埠涂家台,即今高城乡奇丰村邓家屋。定居后,支派蕃衍,人丁兴旺,念六房和念十房子孙二支于清康熙年合修宗谱,2006年,再次修谱。虽分散数处,然亲族淳厚,同宗和睦,全族团结,贤人辈出。

全南

五十一世涂荣公是全南县涂屋月光围的开基始祖。涂荣是五十世友贤的儿子,娶王氏生五子:日胜、日能、日康、日泰、日銮。荣公约在明弘治年间(公元1498年)由宜黄玉舍迁全南涂屋月光围,至今已有五百零八年,繁衍子孙已有二十代。其后裔分布在江西全南、南康、大余、广东始兴和台湾等处。现有人口近千人。荣公夫妇合葬墓在全南下涂宅后壬山丙向。

安徽地区

涂姓在安徽地区,除合肥、凤阳两地之外,在寿县、六安、桐城、霍邱、潜山、金寨、五河、无为等县(市)均有分布。而寿、六、桐、霍等地的涂姓是宋朝淳化年间(公元990年)由江西分迁而来。寿县隐贤镇涂姓宗谱(南昌堂)更明文记载:“明初由凤鸣公从江西永修县涂家埠迁寿县。”

福建地区

福建地区涂姓以长汀为发祥地。唐末,涂氏入闽,留居汀州宁化,再迁长汀。南宋武宗丁未年(公元1302年),六郎公(字鼎一)偕三子臻游寓于长汀福寿坊(汀洲镇东门街),后臻公遂定居长汀。是为长汀一世祖。六郎公为江西宜黄县大一公的后裔。

长汀县西南有一涂坊镇。人口2.9万,行政村十五个,涂姓人居多。解放军将领涂则生、涂通今都是涂坊镇人。一个乡镇出了两位将军 另有一位名叫光桂的,又由福建迁浙江处州(处州原在浙江括苍县,也就是现在的丽水市)龙泉门乡大南山定居,是涂坊镇的骄傲,也是涂姓后裔的榜样。

大田县东南部的济阳乡。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涂元高从福建的德化赤水迁居大田县上丰。(见大田上丰《涂氏族谱》)据《相卿涂氏族谱》载,德化县盖德乡氏先祖涂建昌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德化《涂氏族谱》载:涂成九(智卿)生子五:长伯权、次伯时、三伯陶、四伯和、五伯昭[即溍生、自昭]。其中,一子从科孝使江陵尹,为泉州涂氏始祖。后裔迁德化涂坊,再迁小铭。有一支迁大田县实丰济乡(今大田济阳),一支迁上坑、尤溪等地。

明代时,涂文坚任绥安教谕,居家建宁县。涂文坚有5个儿子,其中次子涂仁忠有3个儿子。其长子涂惠保的第三子涂元盛,字仕显,从建宁县迁居宁化官家边。涂仁忠的次子涂元举的裔孙涂汝聪有3个儿子:长子涂进忠迁居邵武禾坪;第三子涂忠村居新塘坑。次子涂忠爵也有3个儿子,其中长子涂永接居宁化龙上里塘坑里,次子涂永胜迁居江西的石城。(见宁化城郊(官家坊)《涂氏族谱》)

济阳乡共8个行政村都为涂姓,济阳乡有涂姓人口近8千人是三明最多的涂姓乡。三明市有涂姓人口1060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52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42%;其主要集中大田县。,占全市涂姓总人口的73.55%。主要人物有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涂振锟。

还有在泉州市的永春德化两县也有涂姓分布,永春主要分布在下洋镇涂山村。德化主要分布在赤水镇西洋术、小铭村。

漳州

漳州涂姓历史悠久,入漳来源较多,多从江西、河南迁徙而来。聚居地主要有诏安县、漳浦县、东山县、市区、龙海市。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是唐初跟随陈政、陈元光“开漳”的府兵校尉涂本顺、涂光彦,但其后裔没有族谱记载世系。唐以来历代都有涂姓入漳,宋、明时,漳州涂姓繁衍发展,散见于各地府志、族谱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有从长汀、大田、莆田、晋江、永春、惠安、德化、闽清、宁德等迁入漳居住。

府口崇安

涂正胜四世孙名崇安(一说系涂追虑之子),据传约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科第后,被选任漳州学官,居府口(今芗城区台湾路,府口的芳华横路尚有传统古民居涂厝)。崇安派系在龙溪繁衍发展,分为二支传衍。府口崇安派系涂纯齐支派:涂屯齐系涂崇安十三世孙。至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移居蓬坑(地点不详)。传二世分派于漳,院前及漳浦盘陀。其后裔各有科甲;府口崇安派系涂佛孙支派:涂佛孙系涂崇安十四世孙,生三子(春惠、春英、先化)。至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间从漳州到漳浦默林(石榴镇梅东村、梅西村),见默林胜景及文王教化之地,因而聚居于此。

漳浦赤土

赤土乡下宫村的顶涂、下涂、田仔坪三社皆涂姓聚居地,发祥于顶涂。据说祖先源自莆田江口,何时开基不详,当约在明清。

河南地区

涂姓在河南主要分布在豫东项城、沈丘,豫南固始、罗山、正阳及豫西孟津、唐河地区。豫东这一支据传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由仲官公从湖北孝感迁来。迁河南后他们的子孙中有一位名叫显武公的,又由河南迁安徽省临泉县。豫南一支于明末亦由湖北考古孝感辗转迁来。豫西孟津一支,相传于明末清初由垂光公从江西迁入,至于江西何地,还有待查考。垂光公以下至今已传一十四代。

正阳县

河南正阳涂氏,本于湖北孝感,后由湖北麻城迁往河南,经固始、罗山迁至正阳,主要分布于正阳南部之淮河北岸的大林镇一带。锦祥公(业深)于弘治元年戊申年(1488年)携子坦(歧山)迁河南省正阳县涂店(即古江国都邑所在)定居。至涂店后,锦祥公改名为涂羲祥,系涂氏淮河支系第一世祖(始祖),葬涂店东大坟,五百多年来,族人省祀不废。妣桑氏生卒年不详,茔葬孝感。现大林镇涂姓约五千余人,主要散布在涂店、涂楼两个行政村的十多个村庄。

该支系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联络淮河南岸罗山涂氏共修谱谍。

唐河县

河南唐河县(豫南)涂氏,源自江西,先世播迁福建漳洲,于明、清之际传至第九代孝臣公。清初,孝臣公带兵移驻唐河县屯垦,遂落业为家,始开唐河涂族。历三百余年,繁衍生息,分布六十余村,成为唐河一带望族。族中分支南阳、方城等县及湖北、湖南各地,但分迁各地情况缺载。

另:河南桐柏县涂姓,祖籍亦自江西。河南唐河县2002年重修涂氏宗谱时,与桐柏共修。

孝臣公,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享年六十岁。生前任职云南曲靖罗平右路总镇,病故于任上。死后特授骠骑将军,谥号:武毅。夫人余氏,生子三,继室陈氏,生子一,继室周氏,生子一。

湖北地区

涂姓在湖北地区分布在:随州、崇阳、武穴、黄梅、宣恩、黄冈、新洲、洪湖、仙桃、天门、宜昌、恩施、利川、汉川、江陵、黄陂、蒲圻、孝感、荆门、监利、嘉鱼、潜江等地。元顺帝时有一个名叫务义公的人,从南昌县迁湖北监利县仓库垸的地方。元顺帝时,务义公的第三个儿子本任,又从监利县迁崇阳县广南畈。明洪武三年务义公的后人,又因不满时弊而弃官迁蒲圻王佐山。从可收集到资料记载,务义公,应是从江西迁湖北之始祖。

本任公由南昌迁湖北蒲圻,为蒲圻始祖。

光席公由南昌迁宜昌,为宜昌雾渡河区始祖。

另据湖北仙桃谱碟记载:湖北省的仙桃、监利、洪湖、天门、汉川、嘉鱼、江陵等县的涂姓,都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70年)从江西迁来。同时迁来的有万富、万福、万朝、万翱、万金、万全、万善、万化等同宗兄弟。

南昌廙公之后,有木熏 公,由江西迁湖北广济陶家垅,为广济始祖;涂木熏 的四世孙家模迁黄梅阮家街为黄梅始祖。

木熏 公生七子:太兴、太成、太填、太原、太敏、太弼、太正,脉分七户,后嗣江南江北转迁无常,至家谟公,复由江西新城(今黎川)迁黄梅蔡山、大湾塘,为黄梅盛三户始祖。

隆公由南昌迁湖北黄陂,复迁孝感,为孝感始祖。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的涂氏家族,据涂忠甫考证,他们是于清乾隆年间从南昌迁来,始迁祖为光席公和光乘公。现今已发脉十代以上,人丁兴旺。鄂西利川市的团堡镇涂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间从江西永修县迁湖南,再迁湖北恩施及利川市。利川的始祖是涂启虎公,已传十代。

湖北随州市的涂氏后裔分布在随县、曾都区及广水市的各乡镇,涂氏宗字:万迁守成,士在政朝,坤从益德,云映家恒,道修品立,志理文林,天京发大 ,永久长春,宏运高照, 世代功存。

湖北阳新县的涂氏,都是明朝时来自江西的始迁祖懿九公及其子隆二公的后裔,至今传到25代。

湖南地区

涂姓在湖南,除长沙市外,主要分布在益阳、桃江、沅江、汉寿、南县、安化、常德、张家界、岳阳、衡阳、道县等县。湖南为江西之近邻,江西人除涂姓之外,其它姓氏迁湘者甚多。湖南涂姓究竟谁是第一位迁徙者已无从查考。但桃江南昌堂涂氏族谱记述甚详,他们的祖籍在南昌。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2年)林鸾公的父亲琼瑶公由江西南昌县钱树官村迁南京团啼桥,公元1566年,由林鸾公携弟三人由南京迁湖南益阳县八里大华村,后又由益阳迁桃江县,是为桃江始祖。道县有两个涂姓自然村,他们的宗谱记载是:“明代中期由赣迁湘”。

广东地区

涂姓在广东分布在饶平、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平远、蕉岭、普宁、阳山、揭东、河源、惠州、龙川、曲江、乳源、陆丰等地。而广东之涂姓是元顺帝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十八郎公与其弟四十八郎公避乱,从福建长汀丹溪涂坊迁广东海阳县(今潮安县)青溪村。十八郎公生二子:德神、德光。德光生三子,其长子四十郎公迁大埔,是为大埔涂姓始祖,其后裔再分迁广东及海外各地。

四川地区

涂姓在四川、重庆地区,除重庆市之外主要在云阳、梁平、德阳等地。云阳涂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廿二年,有名叫开盛公的,由湖北蒲圻举家迁云阳,是为云阳涂姓之始祖。

四川梁平县涂氏有三支:明初涂均章由江西南昌旅蜀,遇世乱而未返,定居云龙镇夏家观上渡口院发派。至清顺治初年,由第七世祖涂应展迁垫江晓兴乡发支派;清顺治十三年涂应星由湖南耒阳迁蜀,其后裔定居梁平城东门发派;康熙三十八年涂玉行由江西崇义县入川,落业谢家湾,其后代定居七桥镇古居寨发派。

云南地区

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朝以武功定天下后,于洪武十四年设置云南指挥司,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等籍士兵留守,其中江西籍涂姓人员便携带家小定居云南。

云南石屏县涂姓家族,是这批留滇赣籍涂姓人的后裔。据石屏《涂氏族谱》记载:石屏涂姓一世祖涂真。涂真原名真奉,江西丰城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曾任北平学府教授。涂真生三子(源、渊、澄)已传二十代。其堂号为“禹公堂。”

贵州地区

贵州地区涂姓聚居地暂不详,但已知贵州印江县涂姓人口居全县第一位(1984年人口统计为1432人)。印江涂姓始祖为涂廷侍,于明代万历年间迁贵州,曾任四川成都府通判,维摩洲知州。

河北地区

河北秦皇岛及蔚县均有涂姓聚居的村落。

秦皇岛市原名林榆县,该县有涂姓自然村名之为“涂家庄”,具体人数、户数不详。该村有一位涂开荣老先生,于初年举家迁东北,先后在沈阳、佳木斯等地居住,最后定居于哈尔滨市。

河北蔚县涂氏家族,居住在“寇家庄”,据该村涂桂英(女)介绍,他(她)们涂姓是清初由江西南昌迁来,至今已有17代,始祖名叫涂盛,于清乾隆年间举家由南昌迁蔚县寇家庄定居。

浙江地区

温州涂姓宗族多集中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海城镇(原梅头镇),分上涂涂氏大宗、石坦涂氏大宗、屿门涂氏大宗。三族涂姓为福建赤岸第九世、南昌第二十二世、豫章第四十八世志畦公之后裔。石坦始祖嗣纪公系福建第九世志畦公之长子,于明洪武(公元1370年)自福建江右迁居梅头石坦立宗;上涂始祖汝宙公、屿门始祖汝忠公系赤岸第十一世,即志畦公之次子嗣翰公、三子嗣光公之子,于明永乐(公元1424年)自福建赤岸迁居梅头上涂、屿门,分立宗祠。

镇内上涂村、屿门村、石坦村三族涂姓,同源一脉、团结至亲、互敬互爱。屿门村涂姓人口3200人,728户;石坦村涂姓人口4500人,900户。三族涂姓共计人口10849人,2262户,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海城涂氏子孙衍长人丰,其中有军政界人士、企业家、农业家、教师、医师、律师和在读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各代子孙精英辈出,人才济济。

台湾地区

台湾的涂氏族人,大都来自大陆广东。现散居在台湾各地,而以嘉义、台南、彰化等 县为最多。在台湾是乔为第六十五位的大姓。涂氏从广东迁台与其他姓氏的不同之处是聚族而来,不是单独徙迁,清康熙年间,朱一贵在台湾率众起义时,有广东义民徐延澡、涂定思、徐华煊、徐定伟等人聚族东渡,落藉居于台湾下淡水港,成为台湾的涂姓先祖。

东南亚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福建漳州涂姓迁徙东南亚各国甚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现居住在马来西亚之槟城及美里坡的涂姓人口达上万人。其中较有名望的有美里坡二十五世涂仕光,二十三世涂跃吕、涂保权,槟城二十三世涂瑞隆兄弟,二十一世涂忠兴兄弟,涂乳荣兄弟、涂火溪兄弟,涂九八等。

六、家谱文献

朝请公行状(涂氏老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手抄原稿,此谱全文三百六十七页。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大埔青溪大坑村涂家璋处。

重庆江津涂氏家乘,(清)涂尚文、涂肇彬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元]涂朝凤,始迁祖为[元]涂友明,先祖为涂文广。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西清江滩溪涂氏宗谱二卷,(清)涂兴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涂以文。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西宜黄涂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涂崇。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江西涂氏联合四修宗谱三十四卷,(清)涂骏汉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注:始祖为[五代]涂大一,先祖为[宋]涂鼎一、[元]涂仁宏。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冕宁沙坝涂氏老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福建诏安豫章郡涂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江西宜黄八世、宋进士、左从事涂大任。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西宜黄凤冈涂氏重修宗谱三十二卷,()阖族编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当年该宗谱共制六十二部。

江苏云阳涂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涂凤书纂修,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注:始祖为[明]涂本任,始迁祖为[清]涂宏亮,先祖为[清]涂开盛。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涂氏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涂家欣等纂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涂成。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涂氏瑄房五修支谱八卷,首二卷,涂家(殸+召)主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涂成二,本支祖为[明]涂瑄,先祖为[明]涂瑞、涂瓒、涂璨、涂瑾、涂琘、涂璾、涂鳌等。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涂氏族谱七卷,首五卷,()涂盛彬等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涂演义。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徽黄梅涂氏支分谱,()涂寿眉修,年间木刻活字印本,1985年重编线装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河南唐河涂氏五编宗谱,(现代)涂文远编辑,2002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迁祖为[清]涂显。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西省宁都县有于邑上老钦承房字辈:钦仰宏起光,祖佳会肇国,英才佐治平,君伦程泰志,礼仪著芳声,21-45世。

七、郡望堂号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春秋战国时期属吴楚。秦朝时期属九江郡。旧史学家们称之为“南蛮”之地。南昌政区独立设置始于汉朝。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将军灌婴率兵南下,进驻南昌;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领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设于南昌县中,希望以这一块“南方昌盛”之地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缰”。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缰”之意,“南昌”之名始此,从此这块“南蛮”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称。

宜黄郡:即今江西宜黄县。宜黄境域在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期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九江郡。西汉时期为南城县域,东汉时期分属临汝、南城县地。三国时期孙吴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立临川郡。同年,析临汝地立县,是为建县之始。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侧,故名宜黄,属临川郡。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宜黄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涂俛,让公子,宋任黄州知府,封谏议大夫,生子济。涂济,字时甫,宋封朝散大夫,资治少尹,生五子:长子涂大任,宋元符三年已卯科(公元1100年)进士,同李釜榜,中书舍人。次子涂大琳,宋元祐六年辛未科(公元1091年)进士,任湖广汉阳府通判。三子涂大经,宋绍圣元年甲戌科(公元1094年)进士,任南昌太守,“封南昌伯,敕祀乡贤”。四子涂大明,宋元和元年戊戌科(公元1118年)进士,授湖南善仅知县。五子涂大节,宋绍兴十二年壬戍科(公元1142年)特奏名进士,任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涂公五子,俱登进士,为官显赫,时称“五桂”,因此,涂氏堂号又称“五桂堂”,涂氏专用堂联:“十州世第,五桂家风”。

八、字辈排行

四川荣县玉皇堂涂氏一支字辈:“国应云芝学相芳长德兴仁裕可正朝纲承传宗贵壮本弘基广启贤良永吉祥顺”。

湖北大悟涂氏一支字辈:“文凤士奇昌品学居上邦朝廷启大运”。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运纪平阳盛怀襄济禹功品隆金暨玉业焕北兼东公爵唐膺厚侯封晋锡崇桂坊增甲第翊赞景仁风”。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大振家生胜”。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怀尚玉世相元正兴国长永承先祖德远启明道光发荣文士盛大振家声昌万年才学广代隆开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莲贵庭芳。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世正光宗德仁孝启贤良”。

湖北荆门涂氏字辈:“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学必芳应世永昌正大光乐山明世修家孝为先文运必宏启德泽应远传”。

湖北天门涂氏字辈:“德孔修明远克绍在俊良”。

湖北鄂城涂氏字辈:“家声克振贻泽延名功扬”。

湖北荆州涂氏字辈:“家声忠厚远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贤善自彰”。

湖北松滋涂氏字辈:“应启斯国正义洪开祖隐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潜江涂氏字辈:“怀仁守义立柱臣(栋)梁功高德大永保家乡”。

湖北孝感涂氏字辈:“鸿才达用修齐治平贻谋远招祖耀宗荣克勤继述蔚起英贤普徵人瑞基绪长适宽合孝友启后养廉善以为谊昌吉永绵”。

湖北武汉涂氏字辈:“文章华国家道德允光崇建业存大仕英轩仪须隆”。

贵州遵义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德艺双全家兴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贵州罗甸涂氏字辈:“村胜首春文世大会正国天兴朝玉坤万华金光开仕举佳培元德永彰仁”。

贵州清镇涂氏字辈:“学永绍宗祖人文广大廷”

贵州开阳涂氏字辈:“应时方德山大输学士钟文明著书本仁超俊英”。

贵州修文涂氏字辈:“应正涂廷发大汗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绶阳涂氏字辈:“尚世常孟生学怀天家正文光开大志齐乡永长春”

贵州息烽涂氏字辈:“应正涂连发大启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印江涂氏字辈:“应国太明世当今显四时朝廷丁禄爵文武衍宗支”。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横江涂氏字辈:“日应孔孟怀继序传宗远”。

江西九江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启本为昌“。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启仕世家名主汉唐运纪平阳盛怀”。

河南南阳涂氏字辈:“辛兴克保源远流长”。

河南项城涂氏字辈:“聚大营兴家帮弘祖业兆瑞祥”。

河南正阳涂氏字辈:“从善心田广存仁福履长诗书继祖德家运乃其昌”。

四川开县涂氏字辈:“祥代远华新”。

四川营山涂氏字辈:“来永远德昌光明显大良朝中伦友习邦各勤诸常”。

福建漳浦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给逢昭我令宜世序相传远鸿章启运昌”。

江苏六合涂氏字辈:“正大广明清”。

安徽六安涂氏一支字辈:“万来福仁贵永子德荣华远年长富教学道期时习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礼建芳名端正兴邦彦贤良瑞世英应居元相位安国大家声”。

四川青神县涂氏一支字辈:学德意伦晋加修广登俊

广西柳州涂氏:光庭芳显世善鸡庆龙昌

云南丽江涂氏:永长石是承朝奉国之大明耀万寿齐天正应思学

江西省赣州宁都涂氏字辈:于邑上老钦承房字辈:钦仰宏起光,祖佳会肇(同“兆”)国(原“兴”),英才佐治平,君伦程泰志,礼仪著芳声

九、姓氏名人

涂大经:宋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为宋哲宗绍圣年间的金榜进士。性格慷慨大方,羡慕古人高风亮节。因请朝廷恢复元佑年间之政,被列为,罢去官职。

涂溍生:宋经学家。抚州宜黄人,三试礼部不第,授山长。精通《易》学。以《四书断疑》、《易义矜式》等易学专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涂友情1895~1942年),名贻训,号飞凤,大田县济阳乡人,任德化县长,省保安第四旅旅长、省闽南盐运视察专员等职,授予少将军衔。 18年(1929年)朱德率领工农红军路经屏山时,涂友情派涂云汉与朱德联系,表示不阻挠红军路过,还派人当向导带到永春县福鼎乡,朱德送给少许****。尔后接济过闽西南地下党多人,受保护得到安全;捐资创办济阳、屏山、涂山等几所重点小学,培育人才。27年,福建省保安处委任涂友情为保安第四旅少将旅长,驻防三元、梅列。31年10月13日,涂友情以闽南盐运视察专员之职,从永安欲往闽南各县视察,在大田城关被林青龙部下侦悉刺杀身亡,时年46岁。

涂棐,明臣。丰城(今属江西)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罗伦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以御史巡按福建。成化中曾建言“政事必与大臣面议”,宪宗不用。终广东副使。

涂瑞(1447-1493),明臣。字邦祥,广东番禺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费宏榜进士第三人(探花)。自幼颖悟不凡,仪表丰伟,少年时即在地方学校很有名声,性格豪爽,尤善书法,成化十三年(1477),得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十年后,又多得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编修,弘治三年(1490),以修《明宪宗实录》成,升修撰,充京筵之长官,称翰林三妙,即才学、书法、仪表。从弟涂瑾,与其同登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乞终归养,二十余年不仕。

涂洪三,明朝正统年间。德化县涂绵十第十一世孙当地人都称他为洪三公。 涂洪三,德化县涂绵十第十一世孙,当地人都称他为洪三公。

涂乔芳,户部郎中,临江知府。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朱之蕃榜

涂祯,明臣。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初任江阴知县。正德初,巡盐长芦。刘瑾纵私人贩盐,又命其党毕真托取海物,侵夺高利,他依法制裁。还朝,遇瑾止长揖不拜,瑾怒,矫旨逮他下狱。江阴人在都下者,谋聚钱贿赂瑾放他,他不同意。喟然曰:“死耳,岂以污父老哉。”遂杖三十,伤重,死狱中。

涂一榛,明臣、史学家。字廷荐,福建漳州人。万历进士,授金坛县令。后升南京吏部郎,考察官吏,凡贪官污吏则一笔勾罢。累官至通政司通政使,以清正廉明闻于时。著《尚友斋论古》,专取古代历史人物自春秋范蠡至宋末文天祥,共六十八人,各录本传,下附评语。

涂仲吉(?-1649),明臣。字德公,福建漳州人,一榛次子。万历年间入太学从黄道周学。黄道周被冤下狱,他上书力争,皇帝大怒,杖后进锦衣狱,嗣释放。官至翰林待诏。明亡时,从唐王授御史。隆武二年(1646)削发为僧,居厦门,与纪许国交往甚深。永历三年(1649),因忧愤呕血病卒。

涂天相(?-1739),清臣。字燮庵。孝感人。属于“湖广填川”八世祖,涂文泰之子。少从熊赐履游,受其指点,学问大进。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撰修,旋升为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后历任詹事、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后因事降为太仆寺卿。雍正七年升为署仓场侍郎,不久实授。雍正十一年升为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乾隆二年(1737)因病回家,后病卒。著有《目迩编》、《静用堂文集》。

涂逢震(?-1759),清臣。字惊百,号石溪,江西南昌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侍郎。能诗,善文辞,有文才,蒋太史称其“生有异禀,内行纯密,通达政体,曲尽人情”。有《涂石溪诗集》、《涂石溪文集》。

涂宗瀛(1811-1894),清臣。安徽六安人,号朗轩。曾负责办理曾国藩湘军饷需,保授江宁知府。同治九年(1870)擢苏松太道。累官至湖南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升广西巡抚。檄所属府县,广建学堂,劝导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调任河南巡抚,继任湖广总督。九年革职留任。

涂启先(1834-1900),清末维新派。字舜臣,学者称“大围先生。湖南浏阳人。廪生。年四十选优贡,授候选训导。旋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未赴任。乡试屡不第,遂绝意科举。尝游历湘鄂督府幕。光绪八年(1822)起任任浏阳上东团总,凡十八年。于团内建围山书院,教授生徒。为学主明体达用,兼习中西。戊戌维新时期支持谭嗣同兴办浏阳算学社,并主持县立小学堂。后以病卒。

涂景涛,清臣。字子衡,湖南长沙人。光绪乙亥(1875)举人。二十四年(1898)任金州厅(辽宁金县)海防同知。翌年被清廷任为“专派委员”,与沙俄官员履勘辽东半岛南部俄国租界,订立专条。曾与俄员进行过一定斗争,表现出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涂凤书(1875-?),清末官吏。字子厚,名起敦,四川云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内阁中书。三十二年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升任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黑龙江教育司司长、政务厅厅长。五年(1916)入京,先后任国务院秘书、国务院参议、高等文官甄用委员会和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后为国史统筹处处长,北洋政府垮台后,归隐著述。精通经史,学识渊博,工书能文,尤擅策论,在京有很高声望。有《厚庵文稿》。

涂恽,汉经学家。

以上资料为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在收集中……

《周易》十二属相起名详解,看一遍,收藏起来,会用的着

周易十二生肖起名字根宜忌 象、意(音)的结合成为作为汉字造字基本规律,其所蕴含、孕育的思维形式,乃是中国传统理论思维模式的原型,中国易学正是象与意的结合体。名字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代表这个人的基本特征。名字,一生都被人呼唤,从小到大到老,无论外界朋友、同学、老师叫你的名字,在家里也有家人叫你的名字。除称呼外,名字更被人用笔写下来。这一称呼,用笔写下,其实会发生一种音频,而每一个名字,都有它不同的音频,这个音频,长期地延续不断地给人呼唤,就会产生一种力场,影响人的命运。 - 既然姓名对人生有影响力,那么根据姓之笔划、字形、发音就可以人的运势进行模拟,亦可通过你的名字、五行数理分析你的性格、婚姻、事业、财运、健康等。当然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把名字变成卦象进行分析是比较简捷的方法,我常使用这种方法。 - 中国文字表达意义的根本在“象”,笔画个数是其附属特性,对“字”的把握重在“象”、“意”。比如:林、雷、春、虎等一看就是震木;花、蓉、芙、梅可以归入巽木;日、光、明、丽、照可以归入离火;坤、地、田、亩等可以归入坤土;玉、珍、珠、泽、言、悦入兑金;剑、钢、勇、猛、乾等可以归入乾金;水、江、湖、过、超等可以归入坎水;山、岳、石、磊、峰等可以归入艮土。 - 结合方位、姓名组合就可以直接断卦了,前天一朋友给了一个孩子名字:一鸣,让给分析一下: - “一” 从字形上看为阳,为乾,可以直接演变为乾卦。 - “鸣” 左面为口,是泽,既然是鸣叫,也是兑金之象。那么这个卦象即为天泽履。根据这个卦象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他的身体情况: - 1、主卦天泽履的下卦为泽,上卦为金,金主寒,这样本人体寒骨瘦之人。乾、兑金旺,畏寒怕冷。(正确)。 - 2、乾兑金旺,代表脾胃之气的坤艮就被消耗,脾胃不好。(正确,不思饮食,饭量很小)。 - 3、互卦为风火家人,必然克制乾兑之金,金寒而火弱,表达为虚火上炎,最容易发生嗓子疼、口腔炎症,呼吸系统感染的症状。(正确)。 - —— - 当然,根据巽风受克,金寒火弱还可以进行相应器官的推理。 - 再如前天,有朋友前来预测,报上姓名——刘春荣,刘为乾金,春为震木,荣为巽木,这个卦象可以演化为卦象天雷无妄与天风姤,五行之象为金克木也。 - 推断:1、身体肩膀酸疼,左肩严重,颈椎不好,肝胆有问题。 - 2、住处的东、东南有镜子或金属物。 - 3、04、05年工作不顺利,06.07年好转,但经常出发、流动,工作出现变化。 - 4、感情会出现问题。 - —— - 以上推断全部得到对方认可, “天风姤“推理的,有走动,出门在外之意,多不利婚姻,姤者,遇也。以阴遇阳,以柔遇刚,本无所望,而卒然值之,不期而遇。 - 起卦就是把纷繁的社会关系,带入公式进行推理的方法。姓名起卦法只不过是后天起卦法的一种形式,是从姓名演变为卦象,这样就通过卦把对方所询问的事物联系起来了,透过姓名就可以看透“你”了。 - 其实,关于起名,郑博士写过很多文章,为了更好让朋友们学习,下面,郑博士特别转载来自网络的一篇文章《生肖姓名学》,仅供参考: -  属相,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形成的十二属相。配合生肖起名之俗,是将十二生肖与汉字的字音、字义、字形特征结合,然后从中取得某些暗示和联想,并以此来确定好、坏、凶、吉 的。这种习俗很古老但流传很广。下面具体介绍十二生肖与属相的人在选用部首偏旁的字时的宜忌在小孩取名时可做参考。 -     -  子鼠 -  肖鼠的人取名时,喜用与忌用的部首字 -  喜用: -  牛、辰、艹、水、木、禾、田、金、玉等部首字 -  忌用: -  午、马、犭、丝(旁)、土、火 等部首字。 -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 -  喜用: -  ①申字根:绅、坤、伸 -  ②辰字根:震、振、农、浓 -  ③亥字根:该、家、豪、豫 -  ④丑字根:纽、钮、牟、生 -  ⑵不合生肖:午(马)、未(羊) -  忌用: -  ①午字根:许、冯、马、骆 -  ②未字根:妹、美、洋、翔 -  ⑶鼠五行属木: -  喜用字如下: -  ①洞穴:口、冖、宀、冂 -  ②住家:门、户、广、攵 -  ③栅栏:册、聿、(丰丰) -  ④草地:艹⑹鼠是夜行动物,在日间无法发挥所长。 -  丑牛 -  肖牛年生人,取名宜有“氵”字,清爽享福,上下敦睦; -  有“亻”字、“木”字,义利分明,操守廉正;有“月”字,孤劳不顺; -  有“火”字,不利健康或忌车怕水;有“田”字、“车”字、“马”字,劳苦一生; -  有“石”字、“山”字,易孤独,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  有“血”字、“糸”字、“刀”字、“力”字、“几”字,多不顺,忌车怕水。 -  肖牛年生人,到岁次肖羊年、肖龙年、肖马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鼠年、蛇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 -  喜用: -  ①子字根:孟、季、学、存、淳 -  ②巳字根:巴、融、进、建、张、凯 -  ③酉字根:郑、鸿、翁、斐、茜、钧 -  可用: -  ①亥字根:该、核 -  ⑵不合生肖:马(午)、未(羊)、戍(狗) -  忌用: -  ①午字根:许、马、骏、骐、骆、骅、冯 -  ②未字根:朱、妹、茉、美、祥、群 -  ③戍字根:成、国、献、然、狄、猛 -  ⑶牛五行属土 -  喜用字如下: -  ①洞穴:口、冖、宀 -  ②平地:平、原、田、甫 -  ⑹牛在水里是一种享受,因此可取个水字旁的字。 -  寅虎 -  肖虎年生人,取名宜有“山”字,雄霸山林,智勇双全,福寿兴家; -  有“玉”字,英俊才人,多才巧智; -  有“金”字、“木”字、“衣”字、“氵”字,温和贤淑,名利双收,环境良好; -  有“月”字、“犭”字、“马”字,义利分明,操守廉正,克己助人; -  有“日”字、“火”字,性刚果断,幼年不顺或忧心劳神; -  有“田”字、“口”字、“儿”字,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  有“糸”字、“石”字、“刀”字、“力”字、“血”字、“弓”字、“父”字、“足”字,多不顺,忌车怕水或不利健康。 -  肖虎年生人,到岁次肖猴年、肖猪年、肖蛇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马年、肖狗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 -  喜用: -  ①午字根:许、杵、骏、骐、腾 -  ②戍字根:成、威、然、献、猛 -  ③卯字根:柳、昴、菟、勉 -  ⑵不合生肖:巳(蛇)、申(猴) -  忌用: -  ①巳字根:选、虹、进、建、强、凡 -  ②申字根:申、袁、侯、蔡 -  ⑶虎五行属木。 -  喜用字如下: -  山林:山、林 -  洞穴:宀、冖 -  忌用字如下: -  平地:平、原、田、甫、谷 -  栅栏:册、聿、(丰丰) -  卯兔 -  肖兔年生人,取名宜有“月”字,清秀多才,温和廉正,安富尊荣; -  有“亻”字、“禾”字、“木”字,贵人明现,精诚公正; -  有“入”字、“宀”字,重义信用,环境良好; -  有“金”字、“白”字、“玉”字、“豆”字,勤俭励业,成功隆昌,富贵增荣; -  有“犭”字,良善积德,子孙兴旺;有“马”字、“酉”字,多不顺,不利健康; -  有“石”字、“力”字、“刀”字,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  有“皮”字、“氵”字大凶;兔怕水,有“川”字更凶,忌车怕水。 -  肖兔年生人,到岁次肖鸡年、肖马年、肖龙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羊年、肖猪年、肖狗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 -  喜用: -  ①亥字根:核、孩 -  ②未字根:朱、妹、善、美 -  ③寅字根:演、虔、虚 -  ⑵不合生肖:酉(鸡)、辰(龙) -  忌用: -  ①酉字根:鸿 -  ②辰字根:振、农、龚、庞、云 -  ⑶兔五行属木: -  喜用:水、木、火 -  忌用:金、土 -  ⑷兔是非肉食动物,吃的是五谷类、草类食物。 -  喜用:豆、米、禾、麦、梁、艹 -  忌用:忄、(肉)月、心 -  ⑸兔子自然的生长环境是在户外。 -  喜用字如下: -  ①洞穴:口、冖、宀 -  居地:田、甫、山、丘、谷 -  辰龙 -  肖龙年生人,取名宜有“氵”字,大吉,有冲天之势,成功隆昌,富贵增荣,一生享福禄; -  有“金”字、“玉”字、“白”字、“赤”字,精明公正,学识渊博,福寿兴家; -  有“月”字,温和贤淑,克己助人,良善积德,子孙鼎盛; -  有“鱼”字、“酉”字、“亻”字,勤俭建业,家声克振,贵人明现; -  有“土”字、“田”字、“禾”字、“衣”字,多不顺,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  有“土”字、“忄”字、“日”字,性刚果断或忧心劳神; -  有“石”字、“艹”字清雅平凡,贵人明现,易因情误事; -  有“力”字、“刀”字,不利家庭; -  有“糸”字、“犭”字,奔波劳苦; -  有“火”字,无自立之地,忌车怕水,不利健康。 -  肖龙年生人,到岁次肖狗年、肖牛年、肖兔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鼠年、肖猴年、肖鸡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1)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子(鼠)、申(猴)、酉(鸡) -  喜用: -  ①子字根:孙、李、学、孟、淳、郭 -  ②申字根:绅、侯、神 -  ③酉字根:郑、鸿、茜 -  (2)不合生肖--虎(寅)、兔(卯)、戍(狗)、未(羊) -  忌用: -  ①寅字根:彪、演 -  ②卯字根:昴、柳、卿、茆、逸、勉 -  ③戍字根:成、献、然、狄、猛 -  ④未字根:茉、妹、味、美、善、羚 -  (3)龙五行属土 -  喜用:水、火 -  忌用:土、金⑹龙是神化动物,不食人间烟火。 -  忌用:豆、米、禾、麦、梁、田、甫、忄、(肉)月、心 -  (4)龙宜有「水」字,冲天之势。困在洞穴等地,无法发挥。 -  喜用: 氵、水、雨、云、天 -  忌用字如下: -  洞穴:口、宀、冖、冂 -  住家:门、户、广、攵 -  栅栏:册、聿、(丰丰) -  (5)龙为帝王象征。若使用蛇(小龙)暗示文字则有降位的意念。 -  喜用:君、帝、皇、主、长、王、大、天、京、首、颤、 -  忌用:士、丞、相、公、臣、少、小、卒、工、力、民、巳、虫、毛、它、辶、廴、弓、几 -  肖蛇年生人,取名就宜有“艹”字,大吉,一生享福禄,富贵增荣; -  有“虫”字、“鱼”字,智勇双全,精诚温和; -  有“木”字、“禾”字、“田”字、“山”字,重义信用,学识渊博,成功隆昌,名利永在; -  有“金”字、“玉”字,多才巧智,克己助人,良善积德; -  有“月”字、“土”字,操守廉正,一门鼎盛;有“忄”字,性刚或忧心劳神; -  有“石”字、“刀”字、“血”字、“弓”字,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忌车怕水; -  有“火”字、“亻”字、“糸”字,不利健康。 -  巳蛇 -  肖蛇年生人,到次肖猪年、肖猴年、肖虎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牛年、肖鸡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丑(牛)、午(马)、未(羊)、酉(鸡) -  喜用: -  ①酉字根:郑、鸿、翔 -  ②丑字根:钮、特 -  可用: -  ①午字根:许、骏、骆、骐 -  ②未字根:朱、美、善、羚 -  ⑵不合生肖:寅(虎)、亥(猪) -  忌用: -  ①寅字根:演、彪 -  ②亥字根:核、该、骇 -  ⑶蛇五行属火 -  喜用:金、木、土、火 -  忌用:水 -  ⑷蛇是肉食动物,不吃五谷类。 -  喜用:忄、(肉)月、心 -  忌用:豆、米、禾、麦、梁 -  ⑸蛇应有藏身之处,例如:在草丛中活动,不然很容易被捕食或被发现。 -  喜用字如下: -  洞穴:口、宀、冖 -  住家:门、户、广、攵 -  栅栏:册、聿、(丰丰) -  平地:艹、平、原、田、甫 -  忌用字如下: -  山、艮、丘、屯⑹蛇如果用龙字,小龙变成大龙。如果用蛇形文字没有好处。 -  喜用:辰字根:辰、龙、鹿、言、京、贝、云、雨、君、民 -  忌用:辶、廴、弓、几、之 -  午马 -  肖马年生人,取名宜有“艹”字、“金”字,学识渊博,安尊荣,享福终世; -  有“玉”字、“木”字、“禾”字,贵人明现,多才巧智,成功隆昌; -  有“虫”字、“豆”字、“米”字,福禄双收,名利永在; -  有“亻”字、“月”字,英俊才人,智勇双全,清雅荣贵; -  有“土”字,义利分明,温和观淑,克己助人,重义信用; -  有“田”字、“火”字、“氵”字,忧心劳神或性刚; -  有“车”字、“石”字、“力”字、“酉”字、“马”字,不利家庭,婚迟得子大吉,或不利健康。  肖马年生人,到处次肖鼠年、肖兔年、肖牛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虎年、肖狗年,肖羊年一帆风顺隆昌。 -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寅(虎)、已(蛇)、未(羊)、戍(狗) -  喜用: -  ①寅字根:虔、彪、演 -  ②戍字根:成、威、然、献、狄 -  可用: -  ①巳字根:融、陀、尾 -  ②未字根:朱、姝、祥、群 -  ⑵不合生肖:子(鼠)、丑(牛)、酉(鸡) -  忌用: -  ①子字根:孙、李、孺、郭、游 -  ②丑字根:纽、特、生 -  ③酉字根:鸿、茜 -  ⑶马五行属火 -  喜用:木、火、土 -  忌用:金、水 -  ⑷马是非肉食动物,吃的是五谷类、草类食物。 -  喜用:豆、米、禾、麦、梁、田、甫 -  忌用:忄、(肉)月、心 -  ⑸马在草原奔驰,有所发挥所长。马若下田耕种,必属劣马。 -  喜用字如下: -  草原:艹、若、芷、苹 -  忌用:田、甫 -  未羊 -  肖羊年生人,取名宜有“金”字、“白”字、“玉”字、“艹”字,学识渊博,操守廉正,重义信用,富贵增荣; -  有“月”字、“田”字、“豆”字、“米”字,勤俭建业,名利双收,安享清福; -  有“马”字、“禾”字、“木”字、“亻”字、“鱼”字,英俊才人,多才巧智,温和贤淑,克己助人; -  有“忄”字、“犭”字、“糸”字,忧心劳神或不利家庭; -  有“车”字、“氵”字、“山”字、“日”字、“火”字,不利家庭或健康,忌车怕水。 -  肖羊年生人,到岁次肖牛羊,肖狗年,肖鼠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马年、肖兔年、肖猪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⑴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卯(兔)、亥(猪)、已(蛇)、午(马) -  喜用: -  ①卯字根:卿、菟 -  ②亥字根:该、核 -  可用: -  ①巳字根:过、逸、迪 -  ②午字根:许、骏 -  ⑵不合生肖:丑(牛)、辰(龙)、子(鼠) -  忌用: -  ①丑字根:纽、钮 -  ②辰字根:庞、振、龚 -  ③子字根:孙、李、学、存、孝、游 -  ⑶羊五行属土 -  喜用:木、火、土 -  忌用:金、水 -  ⑷羊是非肉食动物,吃的是五谷类、草类食物。 -  喜用:艹、豆、米、禾、麦、梁、竹 -  忌用:忄、(肉)月、心 -  ⑸羊在的大草原与平地上生存,同时也能攀登高山,但也常有羊在山里最后前无出路、后无退路的窘境。 -  喜用字如下: -  洞穴:口、宀、冖 -  平地:艹、原、田、甫、谷 -  忌用字如下: -  山地:山、丘、屯、艮 -  申猴 -  肖猴年生人,取名宜有“木”字、“禾”字,清贵享福,成功发达; -  有“金”字、“玉”字、“豆”字、“米”字,英俊佳人,多才贤淑,福禄双收; -  有“田”字、“山”字、“月”字,操守廉正,名利双收,一门鼎盛;有“氵”字、“亻”字,风流乐天,上下敦睦,智勇双全; -  有“火”字、“石”字,性刚果断或不利家庭;有“口”字、“人”字、“冖”字,忌车怕水,不利家庭; -  有“糸”字、“刀”字、“力”字、“皮”字、“犭”字,多不顺,不利健康;有“山”字,安富尊荣,福寿兴家。 -  肖猴年生人,到岁次肖虎年、肖蛇年、肖猪年要小心注意,肖鼠年、肖龙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1)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子(鼠)、辰(龙)、酉(鸡)、戍(狗) -  喜用: -  ①子字根:学、孺、郭、孝、李 -  ②辰字根:振、宸、震、庞、珑 -  可用: -  ①酉字根:酒、鸿 -  ②戍字根:成、诚、默、猛 -  (2)不合生肖:寅(虎)、亥(猪) -  忌用: -  寅字根;演、彪 -  亥字根:核、该 -  (3)猴五行属金 -  喜用:土、水 -  忌用:火、木 -  (4)猴子吃的是水果、五谷类或草类植物,不吃肉类。 -  喜用:豆、米、禾、麦、梁 -  忌用:忄、(肉)月、心 -  (5)猴子栖息森林或山上。 -  喜用字如下: -  山地:山、丘、屯、艮 -  洞穴:宀、冖 -  住家:门、户、广、攵 -  酉鸡 -  肖鸡年生人,取名宜有“米”字、“豆”字、“虫”字,福寿兴家,富贵清吉; -  有“木”字、“禾”字、“玉”字、“田”字,福禄双收,名利永在; -  有“月”字、“人”字、“冖”字,栖宿安闲,多才巧智,环境良好; -  有“山”字、“艹”字、“日”字、“金”字,智勇双全,清雅荣贵; -  有“石”字、“犭”字、“刀”字、“力”字、“日”字、“酉”字、“血”字、“弓”字、“糸”字、“车”字、“马”字等,幼年不顺或性刚果断,不利健康或忌车怕水。 -  肖鸡年生人,到岁次肖兔年、肖鼠年、肖狗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蛇年、肖牛年、肖龙年一帆风顺,成功隆昌。 -  (1)根据六合、三合、相生之理相合生肖:巳(蛇)、丑(牛)、申(猴) -  喜用: -  ①巳字根:虫、它、毛、之、弓、几、廴、辶 -  ②丑字根:纽、钮、牟、特 -  ③申字根:坤、绅 -  (2)不合生肖:卯(兔)、戍(狗) -  忌用: -  ①卯字根:昴、柳、勉、逸、育、朋、柔、林 -  ②戍字根:成、然、庆、狄 -  (3)鸡五行属金 -  喜用:土 -  可用:金、水 -  忌用:火、木 -  (4)鸡主要吃谷类食物,不吃肉。 -  喜用:豆、米、禾、麦、梁 -  忌用:忄、(肉)月、心,鸡主要在田中栖息或被人类饲养。 -  喜用字如下: -  洞穴:宀、冖、口 -  住家:门、户、广、攵 -  栅栏:册、聿、(丰丰)、曲 -  居地:田、甫、山、丘、屯、谷 -  戌狗 -  狗是最忠于人的动物,所以肖狗之人喜有“亻”字、“人”“入”之字形,意味有其饲主,并终于主人,终于事业,终于钱财。 -  狗喜披彩衣,有虎风之味,增加其威势,提升地味之感。如字型是“系”“巾 ”“衣”狗喜有“冖”、 “宀”“人”字型,意味家庭 -  内的狗,比较好命,有主人有房子住。 -  肖狗之人喜三合之字根,狗为戌,“寅午戌”为三合。寅字型如虎、处、虚、献。“午”字型如:玛、竹、笃、骏、驻、骐、骞、骅。三合的力量对人的帮扶大,人缘、贵人运都好。 -  肖狗之人喜有“心”“忄”“月”之字型,因狗喜食肉。 -  肖狗之人还喜有“小”“少”“士”“臣”之字型,一般而言,小狗比大狗可爱,狗不为君、帝、将、帅、宁为辰、士。 -  肖狗之人不宜见到“木”“辰” “酉” “兆”“鸟” “羽”“兑”“西”“金”“未”“羊” “丑”“牛” “水 ”“氵” “子”“北” -  “亥”“吕”“雨”“云”“佳”“田” “日”“禾”“米”“豆”“梁” -  肖猪年生人,取名宜有“豆“字、“米”字、“鱼”字,福禄双收,名利永在,富贵清洁; -  有“氵”字、“金”字、“玉”字,智勇双全,精明公正,克己助人,温和贤淑; -  有“月”字、“木”字、“禾”字,子孙兴旺,环境良好; -  有“亻”字、“山”字、“土”字、“艹”字,英俊才人,重义信用; -  有“糸”字、“石”字、“刀”字、“力”字、“血”字、“弓”字、“儿”字、“皮”字、“父”字等,不利健康或忌车怕水,不利家庭。 -  亥猪 -  肖猪年生人,到岁次肖蛇年、肖虎年、肖猴年要小心注意,到岁次肖兔年,肖羊年一帆顺,成功隆昌。  ⑴相合生肖:卯(兔)、未(羊)、子(鼠)、丑(牛) -  喜用: -  ①卯字根:昴、柳、卿、勉 -  ②未字根:味、妹、茉 -  可用: -  ①子字根:李、孙、存、厚、敦 -

陶-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o yáo

注音: ㄊㄠˊ ㄧㄠˊ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 阝

五笔86:BQRM

五笔98:BQTB

UniCode:U+9676

四角号码:77220

仓颉:NLPOU GBK

编码:CCD5

规范汉字编号: 2137

陶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10

笔 顺: 折竖撇折撇横横竖折竖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古同“淘”,洗。

姓。

三、姓氏起源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四、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五、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960—1279年),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于江西(19.1%)、江苏(11.9%)、广西(11.9%)、安徽(4.4%)、湖南(4.4%),再次分布于陕西、福建等省。

明朝时期(1368-1644年),陶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江西(11.7%)、江苏(11.7%)、广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余的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陕西、福建、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等省。

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等省区也较多,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次之,北方、华南地区较少。

如今,陶姓列全国83位,人口近280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现主要集中于安徽、云南、江苏、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陶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河南,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14.5%。

陶姓分布很广,但分布不均衡。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贵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广东西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黑龙江西南、吉林、内蒙古东部,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的陶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广东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北、辽宁,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陶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浙江汤山陶氏宗谱,

浙江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陶原宰、陶在铭修

陶氏宗谱四十四卷,陶守珩、陶守照等纂修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陶成学等修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陈道德等纂

浙江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张原炜编

江苏江都陶氏宗谱二卷,陶玉金等纂

江苏江都陶氏族谱二卷,陶玉海等纂

江苏武进溧阳陶氏迁常支谱五卷,陶珙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支谱考证,陶赞唐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

安徽宛陵蒲塘陶氏宗谱,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谱十七卷,后集八卷,陶湘等纂

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陶文炯等纂

陶氏宗谱,陶茂森等纂

陶氏宗谱,陶怀德等纂

陶氏宗谱,陶士华等纂

浙江义乌陶氏宗谱,

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

湖南宁乡勒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陶崇孝等纂

江苏暨阳陶氏宗谱,陶汝荣等纂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

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八、字辈排行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辈:“肇祖渊源深徒寿著簪缨绩善贻辉久存仁有余馨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纶经守政维敦益谦祥永致宁育才铸国栋依闾奉双亲圣贤高德尚诗书丹桂尊同宗拾万户支派百亿名耕读居皖北文风泽士林公忠传世远五柳震家声香火乾坤大绵延荫子孙”。

安徽宛陵、当涂陶氏字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大振家声秉承世德肇锡荣光佑启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辈:“崇(丛)象(贤)诗(词)歌(赋)”。

安徽宣城陶氏字辈:“贤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辈:“永昌万……”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大定绍宗……”

安徽芜湖陶氏宗谱:“可生宜善训修宗……”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万事承大有运守好时光”。

安徽马鞍山陶氏字辈: “本立道深徳厚以广…………”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长光裕……”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章成茂盛宜兴昌发”。

安徽长丰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辈:“荣华孟应兆冯泰中贤良吉德传有庆存新理志强”。

安徽巢湖陶氏字辈:“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辈:“甲云建吉广延嗣绪”。

安徽陶氏一支字辈:“芳怀福电……”

安徽阜阳陶氏字辈:“之夫(玉以)龙(丙)真祥”。

安徽定远、湖南靖州陶氏字辈:“成宗辉祖先德永芳秉礼守义世毓贤良”。

安徽凤阳、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辈:“国家世继怀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墉桥区(大营二中)陶氏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或兴)广言四绪”。

安徽当涂陶氏字辈:“朝明良家……”

安徽芜湖陶氏字辈:“大德启宏基善述宗”。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吉德传有庆存兴理国强”。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存仁有余馨旭”。

安徽寿县陶氏字辈:“元宏学如善应良克师昌”。

安徽庐江陶氏字辈:“德自龙方善”

贵州沿河县陶氏字辈:德义万仕仁 再正通光达 远立佐朝廷 本治国中心

浙江宁波、定海洞岙万荣陶氏字辈:“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学冠”。

浙江宁波、定海盐仓共裕陶氏字辈:“文武义禄忠良正邦安宁嗣世存道德积善有余庆希言耕儒业教子传名芳”。

浙江宁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辈:“志全兴……”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孔颜曾闵雍孟程朱长传道统永为聪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辈:“乔崇酉佑仁贺经福绍百文千万世文昭忠邦(旻显)洪宗(秉)得(璋)志(俊)存(杰)永(贤)惟(良)一启士正九应茂芳大兆文学家道常光”。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永文良□友金圣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会稽鉴湖陶氏字辈:“幸昌纯粹经聪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绍兴、会稽三都陶氏字辈:“建业传家基德可绵世泽贻谋垂训继述勇振宏声”。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辈:“会定荣仁智风尙阜俊伟明贤恺悌敦崇礼义忠良显达清廉懿范雍熙和睦宪堂常发福田”。

浙江东阳、义乌陶氏字辈:“元敏隆锡维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肃纲常家永保绍承训彦恒绵”。

浙江丽水、宣平陶氏字辈:“资质英俊杰仁义礼智信福禄寿泰荣华富贵卿天道大仲得明时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国家庆兴隆”。

浙江黄岩陶氏字辈:“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临海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荣昌华国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东岳开基和宗康乐甫世雍熙”。

浙江缙云云滩村陶氏字辈:“宗祖彝伦叙昭穆棠棣嗣兴孝友敦英才道德恒康泰仁义清廉敬让温良惠和善崇谟烈诗书礼乐文明盛俊杰贤豪世泽昌”。

浙江缙云筠川村陶氏字辈:“歳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将”。

浙江缙云湶塘村陶氏字辈:“睦族百仟万亿进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荣星晋康泰隆德敬慈祥恺悌端家道声名永远长温良恭俭让倡礼尙杨”。

浙江浦江陶氏字辈:“鸿开兴创基泽美思贵重佳章应元嘉成绍启维道彦圣登云守经达权通义继承永世”。

浙江会稽、湖南祁阳支陶氏字辈:

谔房支派:“士学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贤能”;

谏房支派:“士学观光家际荣昌宏基绍启忠孝传香”;

详房支派:“世裔源远宗泽孔长宜绳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怀祖德步武望贤良厚泽同沾荫宏基冀显扬修齐崇孝友敦睦重伦常奕代书香继千秋冶续芳”;

合族改派:“承先怀祖德望贤能仁兴义盛祥发贤恒宏基肇启武敏扬芬泽隆积厚修齐治平”。

浙江金华、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德庆余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富延世代长”。

湖北黄岗、大冶金牛陶氏字辈:“元勋克俭有德至高上舜隆庆文士开邦诗书世泽堂构家声鸿图永定俊业维新大启先哲裕后光前贻谋志远望圣希贤仁义礼信详瑞其恒顺守法纪万代昌全”。

湖北黄冈、大冶铁山陶氏字辈:“兴富守清龙舜中君世辅易远尔天文光安茂永福济陵传德业克绍应丰隆道学承先绪义方教子崇正心宜达用立志自成功相继贤才懋荣华万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立孝宜敦饬尊亲必性生本原经笃厚作述尚贤能瑞定慈和颂祥多福寿赓会逢昌运晋凤诏庆恩荣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应之启鸣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继士如承宗可延万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玉宗万正启一世永之荣尔崇兴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长浩俊才智建国昌贤德仁和义伟业定宏辉”。

湖北麻城沙河、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泽)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湖北天门陶氏字辈:“英敏单方齐家治国文学武梁”。

湖北黄冈陶氏字辈:“耳从兴农顺月照大光明”。

湖北黄冈武穴陶氏字辈:“大启金纯秀光生玉太荣”

湖北汉川陶氏字辈:“忠正传家远修齐永世昌守成崇绍述作德启贤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讲克明典……”

湖北襄阳陶氏字辈:“春永作化长继舒云传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辈:“伦常典礼茂德增容”。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茂守德维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辈:“仁义道德守之则正”。

江西迁湖北陶氏字辈:“英敏端芳齐家治国文学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苏南京陶氏字辈:“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庆尚伟祖永延长”。

江苏新沂陶氏字辈:“计红永昌……”

江苏高邮陶氏字辈:“长广殿凤正忠厚永久远传家万世昌”。

江苏江宁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江苏苏州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溧阳、常州陶氏字辈:“仁元应武德师映克懋鼎祖”。

江苏徐州陶氏字辈:“宝计宏永昌”。

江苏沭阳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连云港陶氏字辈:“洪文明志……”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宿迁、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正德(玉)殿(长佃)继(同友)士守”。

江苏吴江陶氏字辈:“言忠思祖……”。

江苏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振德殿(佃长)继(友)士守成”。

广西平乐县陶氏字辈:“济世良才光祖烈……”

宁夏固原市陶氏字辈:“宗正文俊万……”

九、姓氏名人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惜时如金,主政广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时称“山中宰相”,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参幕府,入翰林,政绩卓著,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凯(?~1373年),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陶宗仪(?~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辍耕录》、《说郛》等。

陶汝鼐(1601年~1683年)字仲调,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今宝贵。

陶窳(1657年~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订,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百家姓-“元”

元 读音 yuán部首 儿 二 一 兀 笔画数 4 五笔 FQB参考:圆 玄 元 (yuán-名词)(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⑴ 同本义 [head]

元,始也。——《说文》按,当训首也。元,体之长也。——《左传·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仪礼·士冠礼》 狄人归其元。——《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归国子之元。——《左传·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礼记·曲礼》注:“头也。”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新唐书》又如:元首(头) ⑵ 天 [Heaven] 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 元机(天机,指神秘的天意);元神(天帝,天神);元父(天帝);元命(天命);元天(苍天) ⑶ 君 [king;emperor] 元首起哉。——《书·益稷》传:“元首,君也。”元,君也。——《广雅》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宋·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元、恺辅舜(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叫“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叫“八恺”。八元八恺辅佐虞舜,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元龙(皇帝);元明(佛教指[本性]清净光明);元后(天子;帝王的嫡妻) ⑷ 开始;起端 [beginning]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始天尊(道教所尊的最高天神。据说他生于太元之先。故名);元初(起初);元由(原由。事情的起始和原因);元因(原因) ⑸ 根源;根本 [source;origin]元本(根本);元序(最根本的秩序,指礼仪);元极(万物之本原) ⑹ 指元气 [vitality]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指人的精神,精气;中医名词,指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元炁(元气);元阳(男子的精气) ⑺ 道家所谓的道 [Taoist] 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舍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子华子·大道》元神(佛道经过修炼的灵魂。成仙得道的人,其元神可以离开肉体自由来往);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的尊称);元龙(元阳,道教指“得道”) ⑻ 指帝王年号 [the title of an emperor’s reign] 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史记》

⑼ 朝代名 [the Yuan Dynasty]

1206 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 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1368 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元亡。自定国号起,元凡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元至正间。——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元政紊弛。元人百种(书名。即元曲选) ⑽ 数学名词 [term]数字和若干字母的有限次乘法运算式中表示,变量的字母称元。一元二次方程

⑾ 民众,百姓 [common people]

黎元;元元;元元之民(众百姓) ⑿ 在各国多种硬币中,仿古德国银质硬币塔勒的任何一种硬币 [dollar]金元

⒀ [量]中国基本货币单位 [yuan]

元 (yuán-形容词)

⑴ 第一,居首位的 [first;primary]

二世元年七月。——《史记·陈涉世家》 天汉元年。——《汉书·李广苏建传》 阳嘉元年。——《后汉书·张衡传》 隆庆元年。——《明史》 元题(第一道题);元辰(元旦;吉日);元首(迷信占卜名称之一,六壬课中的第一课,是大吉大利,如愿的课);元妃(国君或诸侯的嫡妻);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元女(长女) ⑵ 大 [great] 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颜师古注:“元,大也。”——《汉书》元功巨勋(巨大的功勋);元庸(巨大的功劳);元勋(大功勋) ⑶ 善;吉 [good]元夫(善士);元元之民(善良的百姓);元正(善良正直) ⑷ 本来;向来;原来 [primary;prime] 元犹原也。——《春秋繁露 ·垂政》 必先原元而本本。——《潜夫论·本训》元物(原物);元金(金属);元丝课(一种标准银锭);元名(原名);元身(原身);元心(本心,本意) ⑸ 黑色。清朝避康熙(玄烨)皇帝的讳。改“玄”为“元” [black] 自此而元焉。——清·洪亮吉《治平篇》至曾元时。 元黄(黑色与黄色。引申为吏治);元色(黑色);元玉(玄玉。黑色的玉);元狐(玄狐) 元yuán

⑴ 头、首、始、大:元凶。元首。元旦。元年。元勋。元帅。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

⑵ 基本:单元。元件。元气(精气,根本)。元素。元音。

⑶ 同“圆”。

⑷ 未知数:一元二次方程。

⑸ 中国朝代名:元代。元曲。

⑹ 姓。

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

起源1

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 元姓图册《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

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

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中国北方。

5

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⑺ 古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

包含“元”的词语

◆ 元宝 【yuánbǎo】  

[ shoe-shaped gold or silver ingots ] 大宝。状似中国鞋子的金锭或银锭,通常是银锭,从前在中国当作货币使用。

金元宝重五两或十两,银元宝一般重五十两

◆ 元旦 【yuándàn】  

[ New Year's Day ] 公历每年的第一天

◆ 元丰 【yuánfēnɡ】  

[ the title of Emperor Zhao Xu's reign is Song Dynasty ] 宋神宗赵顼年号  

例: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宋·苏轼《石钟山记》

◆ 元和 【yuánhé】  

[ the title of Emperor Li Chun's reign in Tang Dynasty ] 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820年)  

例: 元和十年。——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元嘉 【yuánjiā】  

[ the title of Emperor Liu Yi long's reign in Southern Dynasty Song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22—453年)  

例: 元嘉草草。——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包含“元”的成语

◆ 行行出状元

【háng háng chū zhuàng yuán】 释义: 比喻不论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Metaphor no matter what line of work you do, you can mak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s long as you love your job.)

示例: 俗话说的“行行出状元”,又说“好汉不怕出身低”,那一行没有好人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

◆ 返本朝元 【fǎn běn cháo yuán】

释义: 犹言返本还源。 (Jude said it would return to its original source.)出处: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便着铁拐李岳直至下方,度脱此二人,走一朝去,还归正道,返本朝元。”

◆ 返本还元 【fǎn běn huán yuán】

释义: 犹言返本还源。 (Jude said it would return to its original source.)出处: 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那时着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

示例: 如此则以外物染移灭了真性,不能返本还源,那得成仙作祖。 【《快心编二集》第四回】

◆ 钩元提要 【gōu yuán tí yào】

释义: 钩:探索;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Explore the subtle, pick out the outline.)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示例: 故撰录事迹,诠次法程,钩元提要庶有取尔。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例言》】

◆ 钩元摘秘 【gōu yuán zhāi mì】

释义: 探取精微,采摘奥秘。 (explore the subtle, picking mystery.)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藏书》:“或钩元摘秘,著古今未有之奇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