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月
人有“精气神”三宝,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今生,我们应该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要去承担,而要担得起,就得自身强壮、正气足。正气足了,那些纷纷扰扰的负向能量自会消散于无形。这正气即是:身心健康,精神富有,德与才皆备,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中,“尽人事”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为之修养,修炼的方向与目标。概括起来,也即:修身,养德,志向与才学。而此实现的途径?也许,我们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助力我们行稳致远。
“智慧的化身”,卧龙先生诸葛亮,用严密的逻辑,在这篇思想境界和文学造诣都非常高,语言对仗工整、又简而美妙的《诫子书》中,阐述了人生于世,关于:静,俭,志,才,学,以及应该珍惜的时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其中:澹泊、慆慢、研精、理性之字有其它版本,意同。)
俭: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清.金缨《格言联壁.持躬》)俭,是有所节制,有所止,是底线,是界线,是建构起我们健全的思想系统与美好精神家园的基础材料和根本架构。孔子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中的“矩”也是此理。
“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南怀瑾)
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守住“志向”,不偏航,并不断修得为实现志向而应具备的学问、才干与处世智慧。
于“慎独”、“知敬”的前提下,静,是一种“中”的状态,心之“天地”由此立住,从而,在日常生活动静之间的循环往复中,而达“和”的境界。“和”则自然不“慆慢”、不“险躁”。
对于“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两句,南怀瑾老先生讲到:“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人做事情,如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
珍惜时光:
“年于时驰,意与日去”,人的思想是会跟着年龄而变化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让生命于我们而言,是人格健康地不断成长与成熟,灵魂有所进步、进化,才学、智慧不断提高,继而收获的坦然与欣喜,而不只是一天天地变老。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诫子书》是其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诫子书》
(一)《诫子书》说了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用现代语言来表达是什么意思?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三)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诫子书》全文短短86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有时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智慧,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文/馨月
人有“精气神”三宝,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今生,我们应该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要去承担,而要担得起,就得自身强壮、正气足。正气足了,那些纷纷扰扰的负向能量自会消散于无形。这正气即是:身心健康,精神富有,德与才皆备,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中,“尽人事”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为之修养,修炼的方向与目标。概括起来,也即:修身,养德,志向与才学。而此实现的途径?也许,我们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助力我们行稳致远。
“智慧的化身”,卧龙先生诸葛亮,用严密的逻辑,在这篇思想境界和文学造诣都非常高,语言对仗工整、又简而美妙的《诫子书》中,阐述了人生于世,关于:静,俭,志,才,学,以及应该珍惜的时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其中:澹泊、慆慢、研精、理性之字有其它版本,意同。)
俭: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清.金缨《格言联壁.持躬》)俭,是有所节制,有所止,是底线,是界线,是建构起我们健全的思想系统与美好精神家园的基础材料和根本架构。孔子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中的“矩”也是此理。
“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南怀瑾)
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守住“志向”,不偏航,并不断修得为实现志向而应具备的学问、才干与处世智慧。
于“慎独”、“知敬”的前提下,静,是一种“中”的状态,心之“天地”由此立住,从而,在日常生活动静之间的循环往复中,而达“和”的境界。“和”则自然不“慆慢”、不“险躁”。
对于“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两句,南怀瑾老先生讲到:“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人做事情,如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
珍惜时光:
“年于时驰,意与日去”,人的思想是会跟着年龄而变化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让生命于我们而言,是人格健康地不断成长与成熟,灵魂有所进步、进化,才学、智慧不断提高,继而收获的坦然与欣喜,而不只是一天天地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