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家字几画(家字几画五行属什么)

时间:2024-01-03 04:41:48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家”字只十笔,一生写不完,更要用毕生的心血去呵护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行人夜泊应无语,试听吴歌矣乃声。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五行”说几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在哪,流长何处?两个字可以说道,一曰“五行”,二曰“五行”,三曰“五行”,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三遍。

源远“五行”,所谓源远,即是朴素原始之谓,即是遂古之初。今日能肉眼见到的关于五行最古老的记载,见于出土殷商的甲骨,其中提到“四方”的概念,而殷商自居中国,这里说明一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书“宅兹中或”四字,“中或”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古文‘或’、‘国’通)。这里的四方和殷商的中,算是目前已知的五行最原始朴素的来源之一,也就是“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行的源远就算从这里开始。至于更早的话,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时间长短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甲骨文也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它不是文字的起点,而是文字的成熟,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一套文字系统,和今天的简体字一样,完全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用语书写规范。数字化的话,今天的常用文字一千多字,殷商时期目前时读的甲骨文字数也在一千出头,未被识读的都是当时非常专门的地名,族名等,因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证故不能识读,剩下的都是当时的常用字。而一套文字系统从开始到成熟一般而言要两千年时间,比如甲骨文到小篆用了两千年年,从小篆到今天的简体字也有两千年年。那么简单来说,甲骨文的开始要从殷商往前倒两千年,殷商五方观念也算是一个成熟的说法,那么这个成熟前要多久,是不是可以说,上下五千年,悠悠五行说。

流长“五行”,系统的五行说,出现于东周,准确的说,是在春秋晚到战国中,在这个时间段上,关于五行的说法蔚为大观,代表性的流派就是邹衍的阴阳家,发展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

这里主要想说一下的是,“五行”在邹衍的那个时期,可能说邹衍“五行”说的影响力比较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从当时和现在所能获得的文先来看,“五行”在当时不独唯阴阳家所接受和传承,《荀子》就说子思、孟子“往造旧说,谓之五行”。在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一篇被命名为《五行》的章节,就构建了仁、义、礼、智、圣的道德体系。换句话说,不是阴阳家成就了五行说,而是五行说不成了阴阳家,五行在当时应该和巫医蓍龟以及传世经典一样是通学,为当时各家各派及士人所共知。诸如道家说“五色,五音”,杂家《吕氏春秋·孟春纪》及它的直接继承《礼记·月令》。其他各家各派,或多或少也有继承和传播。

通过对“五行”更多深层次的认知,作为我们可以逐渐了解到古人对于“五行”的看法和认知,虽不知其人如何,然论其世,可以言者多矣。五行不单单是术上的枝繁叶茂,演进到今天的算卦摆摊,求田问舍,风水奇门,死生丧葬等等等等,应该更是道上的求索,是启迪人,发现人的思维观念,比如邹子,太史公书记载时人称“谈天衍”,何谓谈天,就是在当时记述的禹贡“九州”的基础上,空前的想出了一套“大九州”的说法,九州只是大九州说下的赤县神州,于州之外谈大州,于海之在谈四海,于天之外更谈天。于今天说,邹子言过其实,于当时来说,邹子之才岂止天纵。多一种思考维度,对于一些人来说,大概就是改天换地的变化了。

字典——每日释一字:“家”

释说

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个“离家”当然是指“人”离家了。可是甲骨文①却以“屋内有豕(猪)”为“家”。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在上古人们的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可见猪对人之重要。“家”字是个会意字,你看金文②那就更形象了,外面是屋,屋内有一只头朝下的猪。小篆③是屋内有“豕”(猪)。④是楷书的写法,与小篆大体相同。

“家”的本义即家庭。《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这是说:儒家主张倾家荡产举行丧礼,守孝三年。“家”字有时也作谦称,如和外人谈起自己家中的长辈,则称家兄、家父(或家尊)等。

“家法”,本为族权下家长用来统治家族的法规,后来则引申为家长责打奴仆或子女的用具,如:“叫丫环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李渔《蜃中楼·抗姻》)至于“一回家和衣睡,一回家披衣坐”(《西厢记》)里的“家”是个虚字,“一回家”即“一会儿”的意思。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又说:“豭,牡豕也。”此说有据。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宀”(房屋的象形)中的豕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另一种较简单的写法,不强调性别。突出雄性的“豕”应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称声符的。而不强调性别的“豕”则是省形。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强调性别的写法为主,后世的“家”字就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画出猪体的轮廓,也有只画出猪体的线条的,周代金文的“家”是由这种简便的写法演变而成。在甲骨文中出现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笔画的写法,但周代金文则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写法演变而成。另外,在周代金文中“豕”的原像猪的后蹄和猪尾的笔画是连成一笔的,一直到西汉隶书中才分成两笔,到了东汉隶书中又分成三笔,书写更便利了。(张玉金)

——《字源》

来源:汉典文化

热门推荐